从金融系统六大特性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机制

从金融系统六大特性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机制
从金融系统六大特性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机制

2007年爆发并蔓延至今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危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二十国集团中发达经济体对金融业所提供政府援助的数量,平均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8%。而伴随规模空前的政府救助,主要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激增,据imf估计,2008~2015年期间实施救助的各国政府债务规模将上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40%。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层面的深刻反思,很多专家学者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剖析了诸多深层的原因。从金融系统与生俱来的本质特性看,发生危机有其必然性。要有效防范危机,并尽可能降低损失,须从机制安排上入手多下功夫。本文在归纳总结金融系统六大特性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适当的风险防范机制来有效控制和抵御银行风险之必要和可能。

金融系统六大特性

金融系统的特性是由内在规律决定的,综合起来看,有以下六方面:

一是风险的传染性。金融系统是靠高负债、高杠杆赢利的,风险与之同行,同时,金融系统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由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产品之间,金融对实体经济、金融对国内其他行业甚至国与国之间,以金融为纽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金融风险具有迅速传递扩散的效应,有如sars等疾病的传播,若不及时有效控制,星星之火很快就会形成燎原之势。随着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壮大,这种传染性体现得更加明显。

二是扩张的非理性。这次震撼全球的金融海啸就是资本非理性扩张的结果。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最初,华尔街金融机构向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没有信用证明的购房者提供大量贷款。这些金融机构之所以敢于如此放贷,是因为它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把贷款层层打包转手出售,于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金融链条:专业机构提供次级信用贷款,投资银行发行金融衍生产品,评级机构提供信用评级“保障”,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安全担保,投资银行、专业银行、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则为了追逐利润不顾风险蜂拥而入,以平均1∶30的杠杆比例放大了次贷产品的盈利水平与投资风险。在这个长长的金融链条中,除了衍生品的设计者本人,其他参与者实际上都已经无法准确把握产品与市场的风险。显然,这座耸入云端的金融大厦实际上是建立在松软的沙滩之上。于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并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经济危机。这就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资本运动极度疯狂所酿造的苦果。

三是竞争的残酷性。整个金融系统犹如一个竞争激烈的战场,弱肉强食不可避免,这也是由市场经济的特性决定的。市场竞争其内在动因在于各个经济行为主体自身的物质利益驱动,其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是同质化竞争。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有些银行几乎完全按照一个模型“克隆”,产品、客户完全一样,但没有一家银行不希望把自己做强做大,竞争到了白热化状态,最终损失的必定是整个行业。

四是市场的欺诈性。和资本贪婪的本性一样,市场总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充满了欺诈。美国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以cdo、cdo平方、cdo三次方的手段进行包装,而这里的包装,其实就是欺骗的代名词,它们以种种卑劣的手段欺骗消费者,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金融市场充满各种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金融机构除了以夸大投资回报等手段欺骗消费者

外,还有某些不法分子利用金融工具诈骗消费者,如集资诈骗、票据诈骗、金融凭证诈骗、信用证诈骗以及保险诈骗等。当市场约束力不敌欺骗之“妖魔力”时,信任泡沫和经济泡沫就会一起泛滥,那时危机就一定会如约而至。

五是内生的脆弱性。金融系统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很多现象十分相似,那就是顺周期性。在经济金融领域,经济上行时发展迅猛甚至会狂热发展,而在下行时又往往加速收缩。银行业的表现最为明显,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由于资产质量相对较好,借款人还款能力强,银行有多贷款的冲动,这一方面助推经济向更热的方向发展,同时为银行预埋了大量不良资产,相当于“定时炸弹”,爆炸的时间是经济萧条期。金融大鳄索罗斯把这种顺周期的经济运行称为“金融加速器”。许多金融机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深陷挤兑风波,恐慌像潮水一般迅速蔓延,典型的如贝尔斯登和雷曼公司。

六是系统的关联性。金融系统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家金融机构倒闭,可能拖累多家机构,甚至实体经济,形成恶性循环圈,一损俱损。如雷曼兄弟倒闭,给美国甚至整个世界带来灾难性损失。第二是“集合谬误”。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是稳健的,集合的后果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单个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或提高流动性而出售资产有可能是审慎的,但多数金融机构这样做,则会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时期,大多数企业都显得很有资信。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问题,此时扩大信贷规模显然是理性的和审慎的,但所有金融机构都如法炮制,则会导致信贷快速扩张,资产泡沫集聚,乃至通货膨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单个金融机构收紧信贷政策同样是审慎的,但如果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这样做,其结果必然是更快地将经济引入衰退。第三是“大而不倒”。对那些规模大、关联度大、可替代性差、国家或民众对其依存度高的机构,客观上不能让它倒,如果倒闭对整个国家、社会引起的动荡将不可承受,所以政府要拆巨资去挽救它。这些被保护的机构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他们会毫无顾忌地拿纳税人的钱为其失误和“高薪”买单。金融危机后的华尔街金融巨鳄便是如此,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为救助那些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六项机制

从理论上说,既然金融系统风险是由金融系统内在的本质特性决定,具有不可逆转性,那么,只要金融行业存在一天,这些风险就不可避免。然而,这并不是说人们对此就束手无策,只要用心研究,应对的办法还是有的,虽然不能根本消除,但是让危机间隔时间长一些,让震荡幅度小一些,让风险造成的损失少一些,是可以做到的。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对人们不断地敲响的警钟,从而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应对措施。针对金融系统的固有特性和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笔者认为有六项机制值得长期坚持。

防传染的“隔离墙”机制。要防范风险的传染,必须采取有力的隔离手段,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机制。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引入对自营交易严格限制的“沃尔克规则”就是最好的实证。我国对银行跨行业经营有着严格的要求,主要是为了防止风险跨行业传播。2010年初,银监会适时推出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的管理办法及项目融资

业务的指引,简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这些办法和指引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审慎放贷,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严防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或违规流入股市、房市,避免信贷资金进一步助推资产价格泡沫。2009~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大幅增长的同时,实现了不良贷款“低位双降”,贷款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10年9月末,不良贷款余额4354.2亿元,比年初减少347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20%,比年初下降0.20个百分点。

防非理性扩张的“强约束”机制。由资本的本性带来的非理性扩张,靠其自身是无法控制和防范的,必须依靠外力严格监管,才能阻止非理性行为发生。历史一再证明,建立强有力的硬约束机制是银行监管的重要准则。美国在2010年颁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法,全面加强对金融服务业的监管。这次监管改革法案接纳了奥巴马政府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提出的建议,内容以禁止银行业自营交易为主,将自营交易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分离,即禁止银行利用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存款,进行自营交易、投资对冲基金或者私募基金,其投资总额不得超过银行一级资本的3%。奥巴马批准了沃尔克提出的这个建议,并把这项政策称为“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该法案共有五项加强监管的要求,包括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等。法案特别强调了对场外交易(otc)衍生产品和资产支持证券等的监管,主要内容包括:将大部分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移入交易所和清算中心;要求银行将信用违约掉期(cds)等高风险衍生产品剥离到特定的子公司;对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实施特别的资本比例、保证金、交易记录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中国银监会在加强监管方面更是始终坚守监管底线,各项监管指标优于发达国家,尤其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准入实行高门槛,如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参与除代客理财、对冲风险目的之外的其他场外衍生品交易,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从事自营交易的范围,坚决查处商业银行通过诱导销售欺诈金融消费者的行为,给开展跨业经营试点的银行设定退出机制等,有效抑制了银行的扩张冲动。

防同质化竞争的“多样性选择”机制。同质化竞争是最危险的游戏。我国银行目前还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更多的竞争还停留在同质化阶段。所以必须建立制度化的“引敌”机制,有效防止同质化竞争。监管部门一直倡导和鼓励的创新也是为从多样性选择的角度鼓励金融机构差异化经营,通过形成自己的特色来提升核心竞争力。金融危机加快了我国成为世界金融大国的进程,但客观地讲,我国还远不是金融强国。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后期,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现代化、高级化的道路还很长,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国家体系建设方面还明显落后。从金融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看,虽然我国金融发展规模提升较快,但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还偏弱,金融创新水平还不高,国际金融话语权还非常有限。在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银行监管者应当在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提升业务竞争力、产品创新力、服务开拓力的同时,强化和深化创新战略监管,要鼓励各种类型、各个地区的银行,培植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拿出自己的主打产品,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防欺诈的“风险捆绑”机制。为了确保金融市场公开、公平,竞争有序,防止欺诈,监管当局一直强调市场的透明化。中国银监会自成立之初就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和“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提倡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要求所有银行做理财业务时,都必须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真实情况,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不允许银行做次级债的证券化产品,有效遏制市场欺诈行为。然而,买的不如卖的精,再透明的市场,由于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专业知识不对称,消费者即使被告知也难免会受骗上当。因此,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机制,叫“风险捆绑”机制,即将经营者的风险和消费者的风险紧紧捆绑在一起。为防范“新官不理旧账”现象,有效防范贷款发放环节的道德风险,银监会出台了贷款发放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终身制。为了防止证券化产品可能存在的欺诈,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10%证券化产品自留比例。本轮金融监管改革中各国对金融业薪酬机制加强监管,一个重要特点是将薪酬发放与金融产品长期风险调整后的回报挂钩。这些措施对防范欺诈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必须加大力度。

防范顺周期的“负反馈”机制。“负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本轮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强化新资本协议框架的建议》,其中就有反周期超额资本的要求。中国自2009年以来,在逆周期监管工具的设计和实施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建立“以丰补歉”的动态拨备制度。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界普遍认为国际会计准则(ias39)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方法具有亲周期性,开始更多地关注具有逆周期特征的动态拨备。银监会在借鉴国外动态拨备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充分考虑现行贷款损失准备体系和银行监管指标,拟定了《商业银行动态拨备指引》。一方面进一步提高贷款风险分类专项准备计提标准,另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在计提专项准备基础上,通过计算贷款潜在损失与专项准备的差额确定动态拨备,把拨备覆盖率要求逐步提高到150%。将贷款拨备计提与经济周期、银行汇票经营状况等因素紧密结合,在经济上行、银行盈利水平较高时期相对多提拨备,在经济下行、银行盈利水平较低时期相对少提拨备,以达到“以丰补歉”,熨平波动的目的。截至2010年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203%,比年初上升了32.8个百分点,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二是引入动态贷款成数工具。为抑制房地产融资的过快增长,监管房地产融资交易和阻止相关风险的集聚,银监会长期以来一直注重通过贷款乘数比的动态调控实现监管目标。鉴于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复苏,银监会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如要求银行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压力测试,及时识别风险;上调首付款比例等。对抑制房价进一步上涨起到了应有作用。

防范“大而不倒”的“强保险”机制。所谓“大而不倒”,不是因为“大”而不会倒,而是因为重要,与国家利益甚至核心利益紧密相关而不能倒。在我国,不仅“大”不能倒,有的“小”也不能倒,因为它的“倒”可能对国家利益、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危害,“倒不起”。可见这些“大”、“小”机构由于国家核心利益对其依存度大,因而“要挟性”也强,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一个非常宽泛、常用的词汇。目前金融理论界对风险的解释或界定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3)风险是结果对期望的偏离;(4)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5)风险是受伤害或损失的危险。上述对风险的解释可以说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的某些内在特性。这些解释主要涉及到不确定性、损失、可能性、波动性(即对期望的偏离)和危险等概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忠阳分析,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风险是对事物发展未来状态的看法,更具体而言是对投资在损失或盈利发生以前状态的看法,因此,时间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2)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事物发展未来状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也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3)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经济主体对相关信息的掌握,信息是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4)风险是针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出现不利情形的描述,如损失或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损失也是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 因此,根据风险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金融风险就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使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活动非常复杂,涉及广泛的领域。某个重要领域的链条很可能由于诸多原因发生断裂,造成对原有平衡状态的破坏,使得参与金

融活动的经济主体遭受资产或收入的损失。由此,轻则引发金融波动,重则导致信用危机。只要有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就必然有不确定性,这是金融活动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但是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金融波动或信用危机。产生金融风险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剧烈恶化,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变化,社会心理预期崩溃,政府政策重大失误,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金融系统链条断裂等等。 二、金融风险的分类 现代金融风险的种类有很多,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购买力风险等,所有这些风险既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也包含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各种风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得现实经济活动中很难分清造成损失的结果是有什么风险带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引发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及其规避风险的结果上来考察金融风险,以上所有的风险均可以归结为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Risk)。 1.系统性风险也称为不可多样化风险(Undiversifiable Risk)。它是指因外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金融投资者自身不能控制的一些因素所引起的投资报酬的变动,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其不利影响可能在整个金融体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经济金融的大幅度波动,产生宏观层面上的金融风险‘。具体包括: (1)利率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构成和期限之对应不吻合,由于利率变动而引起收益恶化的可能性:。中央银行收紧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贝塔值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贝塔值: 金融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摘要】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再一次引发了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家对系统性风险的思考。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英国和IMF都提出了系统性风险分析报告,并且在各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均体现了对系统性风险监管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同样也引起我国监管层的高度重视,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金融高层在不同场合表示,今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将是金融监管中的重中之重。那么什么是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系统性风险是如何形成的,金融风暴后我国银行业存在多大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来监管,这都是目前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本文对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一些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本文以2007年金融危机为背景,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理和表现特征。然后对次贷危机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表现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形成原因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和监管层面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接着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触发和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两个方面来探讨了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可能产生的原... 【关键词】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监管; 贝塔值;

摘要5-6 Abstract6-7 插图索引10-11 附表索引11-12 第1章绪论12-18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13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3-15 1.2.1 系统性风险的定义13 1.2.2 系统性风险的形成13-14 1.2.3 系统性风险的特征14 1.2.4 系统性风险的测算14-15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15-18 1.3.1 研究方法15-16 1.3.2 论文结构16-18 第2章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论分析18-26

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试行)

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银行业信息系统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包括: (一)健全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主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定期演练和评价应急预案,持续改进本机构的应急预案和相关协调机制。 (二)明确职责。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明确本机构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以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为目标,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全面加强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并制定有效的问责制度。

(三)预防为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对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分析和控制,并对风险指标动态、持续监测,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处置高效。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反应快速、报告及时、措施得力、操作准确,降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四条以下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一)本规范所称重要信息系统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撑关键业务,其信息安全和系统服务安全关系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权益或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甚至影响国家安全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面向客户、涉及账务处理且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处理类、渠道类和涉及客户风险管理等业务的管理类信息系统,支撑上述系统运行的前置机、客户端、机房、网络等基础设施也应作为重要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二)本规范所称业务服务时段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信息系统所承载业务对客户提供服务的时间。 (三)本规范所称突发事件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信息系统以及为之提供支持服务的电力、通讯等系统突然发生的,影响业务持续开展,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应对的事件。

(完整word版)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基础知识——系统性风险仿真 一、单选(1-15) 1.有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企业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详细明确的法律规范。 A.从业者 B.管理者 C.开发者 D.交易者 2. 信用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其义务的风险。 A.不履行 B.不完整履行 C.不完全履行 D.选择性履行 3.有关信用风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B.借款人的资料和信息很容易造假 C.p2p平台能够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 D.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方式获取信用数据 4.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与制度风险,说法正确的是() A.主体地位和经营范围尚不明确 B.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C,交易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缺失 D.以上都是 5.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主要模式是() A.p2p平台 B.p2p的债权转让模式 C.p2p的纯中介模式 D.p2p引入担保公司模式 6.法律规定,当互联网金融平台因为破产、兼并等情况退出时,消费者的资金怎么办?() A.全额退回 B.暂无相关具体规定 C.清算后看情况退回 D.不退回 7.通过扫描未知来源的二维码而丢失银行卡内资金的风险,属于() A.信息数据风险 B.技术风险 C.支付的风险 D.系统性风险 8.非法集资有非法性、公开性、()、社会性的四个基本特征。 A.隐蔽性 B.利诱性 C.集资性 D.传播性 9.以下不属于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的是() A.流动性风险 B.利率风险 C.法律风险 D.信用风险 10.以下不属于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的是() A.数据加密 B.加强投资人教育 C.数据备份 D.完善网络完全体系建设 11.导致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的原因有() A.模式创新过度 B.盈利模式模糊不定 C.模式扭曲 D.以上都是 12.以下不属于非法集资的特征的是() A.私密性 B.非法性 C.利诱性 D.社会性 13.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某个时点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需求的风险。 A.投资 B.提现 C.存款 D.贷款 14.以下属于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的是()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分析和防范对策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错综复杂,造成金融风险的因素很多,金融风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目前,国际经济金融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尚没有一个规范?公认的定义,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第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是因一个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微观金融风险,是指个别金融机构在营运中发生资产和收益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中观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业内部某一特定行业存在或面临的风险;三是宏观金融风险,是指整个金融业存在或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给所有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有影响,而且该风险通常是难以规避和消除的? 第四,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可称之为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的全局性风险?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所引起的系统风险,它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引发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1.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特征是导致其脆弱性的重要原因? 银行的负债大都是流动性极强的,而资产则往往有一定期限,资产负债有着天然的不匹配的特点,因此,银行的首要风险是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发生流动性问题时容易产生挤兑,并且一家银行的挤兑可能导致存款人对整个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全面的挤兑,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且由于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使居民更容易变换银行储蓄的货币组合,因此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攻击?国际性大银行的流动资产中,除了现金资产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金资产外,还有大量短期性的有价证券以及商业票据,保证了资产的流动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大量增加,而投资渠道缺乏,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在证券业,一些证券公司通过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国债回购交易?保底委托理财等形成大量违规负债,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证券自营甚至做庄,或被大股东占用,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潜伏着严重的支付风险? 2.金融机构过度不良债权和资不抵债的风险 依据IMF的统计,从1980年以来,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例中,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

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最新研究进展及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9247924.html, 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最新研究进展及方向 作者:沈悦逯仙茹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生成原因、传导渠道以及防范等方面具有代 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述评,总结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8-0035-05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潮流的不断 推进,因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猛烈,甚至远远超出了人类的预期。从今后看,系统性金融风险仍然是困扰全球经济金融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如此,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在次贷危机以前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更多关注。虽然有一些成果问世,但缺乏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专门研究。 次贷危机之后,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引起了IMF以及BIS的高 度关注,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提高。 一、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 施瓦茨(Schwarcz,2008)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诸如经济动荡、公司重大失误等事件所引起的一连串负面经济后果的风险,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伯南克(Benanke,2009)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而非一两个金融机构稳定性的事件。哈特和津加莱斯(Hart 和 Zingales,2009)指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家机构的倒闭引起系统内其他机构倒闭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风险。另外还有很多学者集中于更具体的某一点进行界定,如金融失衡(卡瓦列罗, 2009),相关联的风险敞口(阿查 里雅、佩德森、菲利蓬和理查森,2010),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Group of Ten,2001),信息传导受阻(米什金,2007),反馈效应(卡帕迪亚、德雷曼、埃利奥特和斯特恩,2009),资产泡沫(罗森格伦,2010;穆萨,2011)以及负外部性(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09)等。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2010)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于个体风险,是指金融风险从一家机构传递到多家机构,从一个市场蔓延到多个市场,从而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并影响金融服务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张晓朴(2010)指出,要区分微观意义

金融系统性风险隐患何在

金融系统性风险隐患何在 尽管我国尚无严重损害金融体系功能的系统性风险 事件,但对于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必须重视。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于7月14、15日召开,会议强调金融安全,对金融监管做了顶层设计。上次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发展,一些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已经对金融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造成阻碍。 尽管我国尚无严重损害金融体系功能的系统性风险事 件发生,但对于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必须要足够重视。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主要面临四方面风险隐患:一是信贷迅速扩张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二是表外风险敞口上升和银行部门之外贷款的增加;三是房地产价格水平相对较高;四是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失衡加剧。从上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至今,这四方面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发展。 信贷质量与盈利能力“双降” 2012年以来,我国银行各类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上升,在2013年后更为明显。其中,农商行相对最高,外资银行相对最低且最早出现下降;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

的不良率则交错上升。 与此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体系拨备覆盖率的下降,其贷款损失准备增速在2012-2013年间大幅下滑,拨备覆盖率随后大跌100个百分点,2016年后稳定在170%的水平。 从银行类别看,尽管处于下行之中,城商行的拨备覆盖率2014年后却持续高于其他内资银行,外资银行则在2016年率先回升、达到了2014年以来的高值。农商行、股份制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依次递减。这一方面是不良率的反映,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农商行不良率较高但拨备覆盖率也较高,由于资金来源有限,使得农商行比其他银行有更高的风险偏好以追求较高收益,同时为了保障经营安全,又计提了更多的坏账准备。 有悖于“高风险伴随高收益”的直观认识,在风险上升之时,2012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盈利能力却出现下滑。 2012年后,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明显下滑,2015年后稍有企稳。除了坏账所导致的经营损失,宏观经济下行使得实体经济风险传导至金融系统,致使银行盈利能力下跌并制约了银行内源资本增长,削弱了银行体系自主抵御风险的能力。由此,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双降,增加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与此同时,影子银行正在快速发展。包括理财产品、信托贷款、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业务或机构,对银行的信用中介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The Impact of Internet Finance on the Sys-tematic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摘要 本研究根据长尾理论以及金融脆弱性能理论梳理了相关理论,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和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和现状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起源、特点等进行理论分析,最后通过数据的统计运算以求探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同时能够给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银行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 Abstract Based on the long tail theory and the financial fragile performance theory, this study combs relevant theories and analyze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status quo of the Internet financial industry and commercial banks, especially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ic risks of banks. The statistical operation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ternet finance on the systemic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can giv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banking systemic risk,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ternet finance

心得体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

心得体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 金融安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去年增长速度高于预定目标。与此同时,前期积累的各种风险也正在逐步显露,其中金融风险尤须防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和健全金融体系,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防控金融风险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为此,要深刻把握住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点,摸清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采取恰当的措施防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 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是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损失的金融事故。直观地看,我国目前风险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外汇市场到房地产行业,从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到新兴互联网金融行业,不同的市场、行业、部门催生出不同的金融风险,伴随着金融风险外溢性和传递性的特征,

风险在不同的市场、行业、部门之间来回游走,不再是孤立的风险,中国尚处在金融风险的高发期。 从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体系的变化。当今的金融机构呈现爆发式增长,数量多、种类全。然而很多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许多金融机构业务开展不审慎,合规经营意识较差,通常以通道业务作为隐匿风险和规避监管的方式,严重违反了监管部门制定的监管条例。二是对项目的风控管理不到位,没有对所有项目的调查做到尽心尽责,推高了金融杠杆,加大了不良资产,提高了整个机构的潜在金融风险。三是过度追求业务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国内很多的企业都通过过度负债来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这必然会引起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 金融机构不合理竞争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定。金融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而不顾金融风险的做法,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加剧。当前的金融信贷机构种类众多,无论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都具有借贷功能,人们的借款来源广,借款方式变得灵活。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借贷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金融信贷机构为保证自身收益往往会放低准入门槛,信贷机构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上升,导致整个

2020年(金融保险)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

(金融保险)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分析和防范对策 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错综复杂,造成金融风险的因素很多,金融风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目前,国际经济金融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aticfinancialrisk)尚没有壹个规范?公认的定义,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第壹,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壹个事件在壹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壹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是因壹个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金融风险能够划分为三个层次:壹是微观金融风险,是指个别金融机构在营运中发生资产和收益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中观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业内部某壹特定行业存在或面临的风险;三是宏观金融风险,是指整个金融业存在或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给所有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参和者都有影响,而且该风险通常是难以规避和消除的? 第四,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可称之为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的全局性风险?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 (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所引起的系统风险,它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引发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1.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特征是导致其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银行的负债大都是流动性极强的,而资产则往往有壹定期限,资产负债有着天然的不匹配的特点,因此,银行的首要风险是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发生流动性问题时容易产生挤兑,且且壹家银行的挤兑可能导致存款人对整个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全面的挤兑,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且由于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使居民更容易变换银行储蓄的货币组合,因此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攻击?国际性大银行的流动资产中,除了现金资产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金资产外,仍有大量短期性的有价证券以及商业票据,保证了资产的流动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大量增加,而投资渠道缺乏,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在证券业,壹些证券X公司通过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国债回购交易?保底委托理财等形成大量违规负债,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证券自营甚至做庄,或被大股东占用,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潜伏着严重的支付风险? 2.金融机构过度不良债权和资不抵债的风险 依据IMF的统计,从1980年以来,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例中,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家共41起,其中由不良贷款引发的有24起,占50%之上?因此,威胁金融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风险仍然是不良贷款问题?[1]

《商业银行风险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

《商业银行风险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摘要:基于covar法和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实证计量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贡献度。选取不良贷款率、流动性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等指标,研究表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的相关风险指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显著性影响,其中信用风险贡献度最高。管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等信用风险问题是今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任务的重点。同时,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问题也不能忽视,要建立风险交叉管理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covar法;风险管理 一、引言 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金融系统内部存在着结构性、周期性等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观点和理念,针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要特别加大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占金融体系融资总量的比重最大,因此,银行风险是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金融开放环境下,正确分析和把控商业银行风险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科学研究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度尤为重要。这一研究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工作的开展落实,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及整个金融行业稳定健康发展有实际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相关研究是当今经济的热门关注问题,得到了我国相关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大部分学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研究: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与传染机制。付可颖(xx)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机理有金融市场高杠杆率、过度的自由化、错误的行政干预与政策。[1]杨子晖等(xx)通过四类风险度量方式调查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性风险存在突出的跨部门风险传染效应,其中银行部门是风险溢出效应的重要来源。[2]陶玲等(xx)指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主要有内外部两个方面,风险传染机制分别有内部传导、跨境传导,影响因素包括信贷与流动性紧缩和市场价格波动等方面。[3]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从整个金融体系视角出发,着重阐释个体风商业银行风险险之间的传染性与溢出效应,通过金融体系各个主体风险的关联反应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huang等(xx)对美国多家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再使用边际贡献率指标确认银行的风险来源。[4]tarashev等(xx)分别用参与法和总贡献法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在风险事件参与度可以显现,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度上也可以产生作用。[5]adrian等(xx)提出,用条件在险价值法(co-var)度量金融机构与市场的溢出效应,如某家银行股票价格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股票价格指数关联越强,则这家银行有越大的溢出风险。并认为,一家

《新巴塞尔协议》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缺陷与弥补

论《新巴塞尔协议》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缺陷与弥补 摘要 发生与2007年的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先后席卷美欧与亚洲金融市场,其产生的溢出效应重创全球实体经济,可谓意义深远。主流学派认为,这是一场由自上世纪70年代后所建立的强势美元地位、美国人过度膨胀的消费观与自2001年以来美联储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共同酿成的金融危机。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作为银行业的最高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称“新巴塞尔协议”)在防范此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面前的无力。同时仔细审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之后,就不难发现,现行的巴塞尔体制与新资本协议中的某些规定,共同造成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上的缺失,甚至是刺激其产生与扩散,如不及时加以修正,则无法保证下一场类似的危机不会重演。 本文将以此次金融危机为视角,全面阐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与扩散,并指出巴塞尔体系与新资本协议中的某些弊端,并结合国际社会对于修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动向,启示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拟从以下四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讨论系统性金融风险,本部分旨在为本文提供一个金融学知识背景,通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特征、产生与扩散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并以此次次贷危机为实例,使读者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具体的了解,为本文以后展开论述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讨论巴塞尔体系金融监管的不足与漏洞,本部分将从巴塞尔委员会的非平衡决策机制、资本制度上的缺陷、《新资本协议》实体规则上存在的不足与《新资本协议》的亲周期性上述四个部分,系统阐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与扩散的无力化。 第三部分讨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监管路径研究,本部分将在前文的基础上,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暴露出的缺陷,从改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金融监管架构应为宏观经济服务、加强金融市场的异质性与各国央行之间紧密合作,建立事前的、系统的国际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四个角

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点盘点

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点盘 点 在目前中美G2货币政策框架下,美国经济近几年的缓慢复苏支撑了美联储新近持续加息动作。强势美元在美联储进入加息通道后再现。经济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央行为了阻止资金跨境外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维持一定的外储水平而被动跟进美联储的中性化步子,于中期未来适当时点需要转换政策姿态,运用加息和收紧流动性等一些列紧缩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点。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种典型类别:流动性沉淀和本币贬值风险;政府债务、全社会债务比率攀升高杠杆--债务风险;低经济增长下悲观预期惯性:预期风险;数轮资产(房地产)过度膨胀(高房价)相关联的系统性危机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贬值预期 美联储政策持续加息所产生的国内人民币汇率过度波动和贬值预期风险。判断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说有这样RMB贬值预期,且会有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 G2周期差异性与政策切换的时机。中美经济周期差异,处于复苏早期的中国经济和市场状态,使得中国中央银行无法现在贸然跟进美联储加息、紧缩。对时机的研判重要且敏感--缓跟进周期太长,时机把握不好,都会导致市场预期改变--汇率下行--如果出现突然、断崖式状态,系统性风险就可能出现---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模式下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资金(热钱)外流,本币汇率大幅贬值而引发系统性风险爆发,所有这些发生在美联储美联储90年代的一轮升息过程之中。 债务比率与高杠杆风险,国内现有的债务风险包括一下几点: 第一,政府债务、全社会债务比率连年攀升所产生的高杠杆引起的债务风险; 第二,国内各级地方政府债务比率变化与攀升:现状、原因与未来走势; 第三,全社会杠杆率连年上升:M2/GDP 比率近年来大幅攀升原因与趋势2016年底达

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摘要: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因此,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概念、必要性和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方式及政策工具加以介绍,并对宏观审慎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压力测试,跨行业维度,时间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是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着力于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理念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借以防范和化解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虽然我国的金融体系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全面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工作的重点。因此,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在我国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在我国还相对不足,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演进、逻辑及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监管而言的,主要着眼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在该部分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演进、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逻辑和维度进行分析。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演进 “宏观审慎”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1979年6月28-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在一次关于国际银行贷款期限转换的讨论会中首先提到了“宏观审慎”一词。该词的第二次出现是在1979年10月英格兰银行的一份背景文件中,该文件主要探讨了如何将宏观审慎理念用于限制单个银行放贷的措施之中。而“宏观审慎”一词在公开文件中的首次亮相却是在1986年,欧洲煤钢联营(ECSC)在当年的《国际银行新近创新报告》中用部分段落正式讨论了宏观审慎政策。随后,“宏观审慎”一词开始被越来越多地提到,但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作为一个驱动因素,此后“宏观审慎”一词开始大规模应用。199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迈向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框架》的报告中最先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用于监管金融体系。自此,宏观审慎监管一词正式被提出并开始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2000年10月,时任国际清算银行总裁的Andrew Crockett在一次关于银行业监管的国际会议演讲中,提出了将金融稳定划分为两个层面的建议,即微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和宏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并认为与这两个层面的稳定相对应的是以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稳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同时他还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是金融监管安排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并存体系。国际清算银行(2001)

试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试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姜立东 [摘要]: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央行转换职能后的一重要职责。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其一定的特性与极大的危害,要注意在一般金融风险中及时识别其发展的苗头,并在充分认识其生成的内外因素的基础上,从金融机构、企业、政府及央行等方面多方联动,切实防范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机制改革自我约束机制风险预警存款保险制度资信评估制固定资产投资资本金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同时又是高风险的行业。任何一项金融活动都蕴含着个别金融风险。个别金融风险如不及时监控化解,往往会跳跃发展成系统风险。近年来,金融业高速发展,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及衍生工具随着科技进步迅速席卷全球,使得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因之而来的金融风险的挑战。金融风险的积聚便带来金融危机。从墨西哥的比索危机、巴林银行的倒闭到亚洲金融危机,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警示。当前,我国已经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易受到国际金融传染、国际游资等的冲击。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积极探求系统性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思路,确保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健与安全,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性及其危害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其风险发生是以威胁一个经济体系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达到一定限度后就能转化为金融危机而生成全面性的金融风险。与仅涉及参与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的个别金融风险不同,系统性金融风险通常会危及国家利益和主权信用。这就是其“系统”特征。 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已呈高度复杂化趋势,诱导性因素多,不确定因素高,涉及面宽,如涉及金融市场、工具、衍生品、机构、利率、汇率、银行体制、货币政策、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战略、政府干预方法、金融衍生组合技术(对冲和套期保值)等。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金融风险,它发展快,传染性大,破坏力强,一旦发生,轻则削弱了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损失大量的为控制和吸收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准备的金融储备资源,影响经济体系的安全,造成大量的失业和破坏持续性就业机会的增加;重则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活的稳定,影响国家、政府主权信用,震撼经济金融,对后续经济、金融的增长起较大的破坏性作用;更有甚者则影响到一国或一地区金融双边或多边的关系交往,有可能殃及邻国、邻地区、邻行业的安全与经济生活的稳定。其危害巨大。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 投融资体制、环境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人和经济人的不良行为等都是风险产生的根源。风险控制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识别

从金融系统六大特性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机制

2007年爆发并蔓延至今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危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二十国集团中发达经济体对金融业所提供政府援助的数量,平均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8%。而伴随规模空前的政府救助,主要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激增,据imf估计,2008~2015年期间实施救助的各国政府债务规模将上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40%。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层面的深刻反思,很多专家学者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剖析了诸多深层的原因。从金融系统与生俱来的本质特性看,发生危机有其必然性。要有效防范危机,并尽可能降低损失,须从机制安排上入手多下功夫。本文在归纳总结金融系统六大特性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适当的风险防范机制来有效控制和抵御银行风险之必要和可能。 金融系统六大特性 金融系统的特性是由内在规律决定的,综合起来看,有以下六方面: 一是风险的传染性。金融系统是靠高负债、高杠杆赢利的,风险与之同行,同时,金融系统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由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产品之间,金融对实体经济、金融对国内其他行业甚至国与国之间,以金融为纽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金融风险具有迅速传递扩散的效应,有如sars等疾病的传播,若不及时有效控制,星星之火很快就会形成燎原之势。随着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壮大,这种传染性体现得更加明显。 二是扩张的非理性。这次震撼全球的金融海啸就是资本非理性扩张的结果。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最初,华尔街金融机构向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没有信用证明的购房者提供大量贷款。这些金融机构之所以敢于如此放贷,是因为它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把贷款层层打包转手出售,于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金融链条:专业机构提供次级信用贷款,投资银行发行金融衍生产品,评级机构提供信用评级“保障”,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安全担保,投资银行、专业银行、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则为了追逐利润不顾风险蜂拥而入,以平均1∶30的杠杆比例放大了次贷产品的盈利水平与投资风险。在这个长长的金融链条中,除了衍生品的设计者本人,其他参与者实际上都已经无法准确把握产品与市场的风险。显然,这座耸入云端的金融大厦实际上是建立在松软的沙滩之上。于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并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经济危机。这就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资本运动极度疯狂所酿造的苦果。 三是竞争的残酷性。整个金融系统犹如一个竞争激烈的战场,弱肉强食不可避免,这也是由市场经济的特性决定的。市场竞争其内在动因在于各个经济行为主体自身的物质利益驱动,其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是同质化竞争。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有些银行几乎完全按照一个模型“克隆”,产品、客户完全一样,但没有一家银行不希望把自己做强做大,竞争到了白热化状态,最终损失的必定是整个行业。 四是市场的欺诈性。和资本贪婪的本性一样,市场总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充满了欺诈。美国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以cdo、cdo平方、cdo三次方的手段进行包装,而这里的包装,其实就是欺骗的代名词,它们以种种卑劣的手段欺骗消费者,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金融市场充满各种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金融机构除了以夸大投资回报等手段欺骗消费者

《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仿真模拟题及答案.docx

基础知识——系统性风险仿真 一、单选( 1-15 ) 1.有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企业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 尚无详细明确的法律规范。 A. 从业者 B.管理者 C.开发者 D.交易者 2. 信用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其义务的风险。 A. 不履行 B.不完整履行 C.不完全履行 D.选择性履行 3. 有关信用风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B.借款人的资料和信息很容易造假 C.p2p平台能够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 D.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方式获取信用数据 4.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与制度风险,说法正确的是() A. 主体地位和经营范围尚不明确 B.监管体系尚不健全C,交易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缺失 D.以上都是 5. 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主要模式是() A.p2p 平台 B.p2p的债权转让模式 C.p2p的纯中介模式 D.p2p引入担保公司模式 6. 法律规定,当互联网金融平台因为破产、兼并等情况退出时,消费者的资金怎么办?() A. 全额退回 B.暂无相关具体规定 C.清算后看情况退回 D.不退回 7. 通过扫描未知来源的二维码而丢失银行卡内资金的风险,属于() A. 信息数据风险 B.技术风险 C.支付的风险 D.系统性风险 8. 非法集资有非法性、公开性、()、社会性的四个基本特征。 A. 隐蔽性 B.利诱性 C.集资性 D.传播性 9. 以下不属于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的是() A. 流动性风险 B.利率风险 C.法律风险 D.信用风险 10. 以下不属于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的是() A. 数据加密 B.加强投资人教育 C.数据备份 D.完善网络完全体系建设 11. 导致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的原因有() A. 模式创新过度 B.盈利模式模糊不定 C.模式扭曲 D.以上都是 12. 以下不属于非法集资的特征的是() A. 私密性 B.非法性 C.利诱性 D.社会性 13. 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某个时点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需求的风险。 A. 投资 B.提现 C.存款 D.贷款 14. 以下属于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的是() A. 流动性风险 B.法律风险 C.盈利模式模糊 D.系统性风险 15.2012 年,我国最大的程序员网站CSDN的万个个人信息和邮箱密码被黑客公开,引发连锁泄密事件;2013 年,()80 万名客户的个人保单信息被泄露。 A. 国华人寿B,泰康人寿 C.中国人寿 D.中国太保代 二、多选题(16-27 ) 16. 互联网金融监管要明确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职责和规则,增强监管的() A. 适用性 B.合理性 C.针对性 D.有效性 17. 国际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有() A. 业务许可 B.注册登记 C.强制性信息披露 D.资金监管 18. 美国 JOBS法做出了哪些规定?() A. 适当放开众筹股权融资 B. 保护投资者利益 C.客户资金管理 D.风险防范 19. 英国通过哪些方面开展对网络信贷的管理()? A. 机构管理 B.行业自律 C.功能管理D,政府管理 20. 互联网金融监管国际经验有() A. 纳入现有法律框架下,强化法律规范,强调行业自律 B. 针对本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强度不等的外部监管措施 C. 监管手段主要是注册登记和强制性信息披露,以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为重心。 D. 涉及谁的监管职责就由相对应的 监管机构负责。 21. 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措施,有哪些方面工作?() A. 明确法律地位和监管职责 B. 构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和推出制度 C. 推出互联网金融的统计监测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有关 基础性工作 D . 加强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工作 22. 网络时代金融监管方式和内容的变化有() A. ”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 B. 注重客户权益维护 C. 网络安全成重要监管内容 D.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和合作不断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