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机构课程标准

美术教育机构课程标准
美术教育机构课程标准

《美术教学体系》附件之二

美术课程标准

一、概述

美术。是一门由内容和技法组成的独立学科。是交流、想象的自我描摹,是冒险、考验、试错的自我表达,是下结论以及对结论作出评判的自我评价平台。美术强调通过感官体验加深认识,通过整合、组织、创造、评价增强反应能力;通过视觉或口头的形式交换意见。美术为儿童提供了鉴别、描述、分析、阐释、评价美术作品的机会。美术帮助儿童领略艺术创作的快乐,是人的生活态度。美术还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是鉴赏不同历史和文化的途径。

美术课程应通过想象、创造性活动、艺术创作和美学评价,成为发展个人独特潜能的一种途径。美术教育应培养创造性思维、新构想、新发明,原创性、独立性、发现性、试验性的开放性态度和能力,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课程。对学习者来就,是从无知,通过学习而得知的过程。对执教者来说,是通过科学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可执行的教学计划。课程的内容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法等项目。

在以往的校外美术教学培训中,往往存在着单纯以美术技能为主,只重画面效果,缺乏对年龄特征的分析和研究,缺乏对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缺乏递进关系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人认为应该创建在当代教育观和艺术观基础上的,具有系统性的课程标准。2010年首创试行了“教学体系”和“美术课程标准”。在三、四年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使“美术课程标准”成为了教师制定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成为实施管理与评价的标准;成为开展美术培训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成为少年儿童参与美术学习的进程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旨在通过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让参与培训的少年儿童努力向:“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展美学视野,促进个性发展,养成优质人格。”的总目标靠拢。总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儿童为主”的教育观,以当代艺术观。让少年儿童以愉悦的心情参与美术活动,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帮助少年儿童利用多种视觉材料、工具制作出,能充分自主地表达对物,对人,对事的思考与看法。让少年儿童在美术体验活动中获得乐趣,在获取美术技能、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创造意识、创造能力有所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欣赏、美术评述能力有所进步,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美术课程标准设计的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设计依据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百余年来中外美术教育家对课程研究的成果为理论基础。吸取了斯宾塞的课程是组织起来的知识的理论;泰勒的课程是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的理论;杜威的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理论;艾斯纳的创作、评论、美术史和美学理论。以及我国著名教学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和探索;陈鹤琴对“活教育”探索。进行全面综合,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创建自己的课程标准。

第二: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依据。学科内容包括:美术知识、美术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评价等方面,还有促进个性发展,养成优质人格等方面。一门有序的美术课程结构需要定义各学段学员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学员将要学到什么,创作什么,获得什么。教师应将总体目标、美术经验、知识技巧、学员发展加以细化,制定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课程计划。

第三:以学员年龄特点为依据。不同年龄段儿童身体发展的水平,心理发展需要,认知能力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发展和转移,经验的积累都有所不同。课程标准采取分学段,分班级,制定课程标准。充分体现递进性,衔接性的结构关系。

第四:以社会需要为依据。强调学员价值观的教养教育,目的是——为未来培养人才。

课程标准要求参加学习的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够了解并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能够理解并会运用视觉艺术的知识、技巧和程序进行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美术活动;

二能够选择并且评价一定范围内的主题、构思、技法和美感的特点

三能够理解视觉艺术与历史和文化的联系。

二、美术课程标准

(一)幼儿感觉造型学段课程标准(3-5岁)

年龄特征与教学要求

【年龄特征】

3-5岁儿童对于尽兴涂抹,玩味材料,有极高的兴趣。这些兴趣和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学习、模仿、交流、体验,实现用途感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类创造视觉意象和理解周围世界。

1-3岁儿童,凭兴趣或出于模仿而出现的“涂抹”称为“涂鸦”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涂鸦期”,英国学者罗恩菲尔则将其称为:动作的协调期。最初的涂鸦是向着多个方向的随意线条。胳膊运动幅度较大,其特征是线条具有运动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形状的表面经常出现覆盖,喜欢尝试颜料的混合,探究色彩的变化;对在画纸空间布局感兴趣。当他们发现胳膊运动与圆的、横的、竖的痕迹之间的关系之后,这些运动留下的

痕迹就会反过来对儿童产生醒目的刺激。他们的动作就会由“无控制”到有“控制”,“痕迹”会从“无序”到“有序”。教师的责任是教会他们使用工具与材料,引导他们领悟些痕迹,并将这些“痕迹”与美术概念联系起来。使儿童自发涂鸦出来的图形语言,成为儿童自我教育的视觉形象。

4-5岁儿童,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力增强,对视觉图形要素的认识加深,意图更加明确。能画出某种“完型”(即闭合并完整的形状,也称为“符号”)。我们称这个时期为“符号发现期”。他们最重要的学习来源于感官——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听到的,尝到的和感受到的。其特点是:他们开始探究线条、形状和色彩的不同排列,同时对“重复”和“变化”产生兴趣,画纸的空间意识有所发展。对工具材料的使用能力逐渐增强。但这些绘画表现,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稳定的特点。如:符号或醒目突出,或捉摸不定,或宁静平和,或粗犷张扬;或热衷于某个图形,或不能对整张画纸作合理的安排。或保持高度兴趣,或兴趣不大。教师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让儿童获得喜悦和满足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与动力。

【教学要求】

1、面对刚刚能够摆脱婴儿被动状态的三岁儿童,教师要做的是:保护他们的“独立”尝试和探索,要精心地教会他们使用工具的基本方法。让他们首次拿起画笔的时,就具备将画笔蘸上颜料,有目标地在画纸上涂抹的可能。

2、面对儿童“涂鸦”中出现的点、线符号,教师应分清儿童“涂鸦”与艺术家“抽象”作品之间的区别。艺术家创作“抽象”作品,是因受到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用非文字的隐喻形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结果。而年幼儿童对历史和文化并不知晓,他们仅仅是在运动中留下的线条、形状,颜色和画纸空间等痕迹而形成的绘画性元素,他们仅仅只是对这些元素的探索、发现和组织,只是在以视觉图形方式创造秩序而已。所以,教师的主要责任是鼓励儿童去创造“符号”,发现符号,认知“符号”并引导他们将这些“符号”与视觉概念相关联。

3、教学的关键是调动幼儿的全面感知(动觉、触觉、听觉、嗅觉和视觉),通过实物、图片、语言、音乐、情景、环境及多媒体等多种等形式,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和尝试的冲动,留给儿童自主涂鸦和自我发现的机会与空间,而不是教师的直接告知。直接告知的后果是使儿童不去思考,不敢尝试,不会表达。这种做法剥夺了儿童的想象的空间,阻碍了儿童的心智发展,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4、教师的及时回应和评价,对儿童非常重要。回应和评价是让幼儿将画面效果与“概念”联系起来,并记住的有效办法。减少“太美了”、“真漂亮”或“你最棒”等的不贴切的评价。可用如:“你是怎样用移动手臂画这些点、这些线的?”、“你的颜色在混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看,这团黄色在灰色旁边显得多么鲜亮啊!”、“让我们看一下,你画了什么样的线和形状。”如此等等。

(1)涂鸦班课程标准具体内容(3岁)

1.肢体运动所留下的痕迹,是涂鸦班儿童最主要的特点。所以,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应始于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绘画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创造作品。

2.教师应通过幼儿的运动和运动所留下的痕迹,引导幼儿从这些痕迹中发现“概念”如:发现点的形状和大小;线的变化(直线、曲线、斜线),描述线的(长短、粗细,深浅,精细与粗糙);认识基本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指出图形之间大小、多少的区别等);认识基本色(红、黄、蓝、黑、白;鲜亮、混合等);建立画面空间概念(上部、下部、中部等);感知质感特性(干/湿,软/硬,粗糙/光滑)教师要鼓励让儿童主动地在尝试中发现,而不是直接告知。当儿童发现后,要及时通过回应或评价引导儿童将这些发现与概念联系起来。

3.教师应提供安全的,不受拘束的工具和材料(如:纸、笔、颜料、水、泥等),帮助儿童自主地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让幼儿在涂、画、撕、贴和搓、拍、团、揑中留下痕迹,获得乐趣。

(2)启蒙班课程标准具体内容(4岁)

1.这个年龄儿童新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点、线、形状的组合、变化(如大小、长短、粗细、曲直)的感知;对色彩配置、变化(如保持红、黄、蓝及黑、白颜色的独立、混合)的尝试;对画纸空间(如顶部、底部、中间、偏左、偏右)的思考;对作画方式改变(在桌面、画板、地面、墙面上作画)时身体的部位的协调等。教师应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让他们发现并理解这些变化。

2.使用简单的工具、材料。在撕、卷、折叠和揑、压、盘等尝试性操作中,促进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并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3.教师的回应和对作品描述性的评价,有助于儿童将探索中的想法转化为自觉的知识。避免泛泛地“赞美”之词。教师应特别就视觉图形要素的不同特性与儿童进行交流,应传达给儿童相关的概念性词汇(如前三条中提到的词汇)。让儿童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绘画活动是主动的,有能力的行为。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4.引导儿童在感觉与观察的基础上描绘对象,进行感觉写生。鼓励幼儿用绘画日记的方式表达“我知道的”物和事,画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

5.可选择了解和欣赏几名世界和中国知名艺术家的故事和作品,如米罗、韩美林等。

(3)启智班课程标准具体内容(5岁)

1.儿童选择和组织这些绘画要素的能力逐步增强,并成为他们绘画的新动力。教师应引导儿童对线条的(粗/细,笔直/弯曲,波浪/锐利,柔和/强硬)进行排列、组合及变化。学会区别形状的异同(大/小,内/外)等,并熟练地描绘和组合,以表达一定主题。初步建立对称、对比的概念。

2.能够区分基本色的样子(色相),学会区分色彩的深浅和冷暖,学习平涂、渐变等不同着色方法。讨论色彩与感觉,情绪的关系。感觉色调的对比与和谐美。

3.使用简单的工具材料,通过剪、折、卷、染、揉和搓、盘、辫等基本操作,制作简单的平面、半立体或立体的作品,进一步促进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

4.通过认知、感觉、观察与体验,描绘对象,进行感觉写生练习。鼓励幼儿将观察、感觉、记忆、想象和自己熟悉的生活作画绘画日记。

5.通过作品的欣赏,促进幼儿的“美”的感悟,学会用描述性的概念性词汇(如:重复、排列、对比和组合等词汇)评价自己或同伴的作品,而不是简单的评判好坏。

6.选择几名世界和中国知名艺术家的故事和作品进行了解和欣赏,如:保罗.克利、夏加尔、吴冠中等。

(二)儿童美术基础学段课程标准(6-8岁)

年龄特征与教学要求

【年龄特征】

6-8岁的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加强,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知识储备和间接经验日益增长;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有所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因此,在绘画发展上非常迅速。儿童沿着自己发现的“符号”,采用重复、组合、变化,改变线条、形状和颜色等等方式,成为了他们绘画的基本表现方式。他们将符号融入场景,注入更多信息。绘画主题趋向丰富,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对绘画呈现出极高的兴趣,敢想,敢画,敢表达,敢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绘画技能不足的难题。他们喜欢明亮、简单、色彩丰富、不复杂的活动和经验。他们是本能的设计师和创造者,喜欢奇妙的、虚构的事物,喜欢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儿童把用图画“讲故事”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讲故事”的绘画方式,促进了儿童“再现”和“表达”能力的发展。而这种“再现”是儿童式的“发现性再现”,而不是成人希望的“写实性再现”。

【教学要求】

1.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发现性再现”。激发儿童的想象、联想,促进他们

举一反三的变通能力,鼓励儿童大胆表现等,是这个时期教师应该做的主要任务。

2.教师对儿童的帮助方式,是引导儿童从知识储备中选择相应信息,而不是直接告诉

他们如何画。教师应以建议的方式帮助儿童,但只有当儿童寻求帮助时才为其提供,过多的建议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建议还应意避免提及挑战儿童描绘技巧的问题。

3.对作品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不只是为了改变作品,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将绘画与相

关的概念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艺术成就感和审美评价的水平。

4.教学中应特别谨防“简笔画”的误区:人为刻意地将图形组合演变出的“简笔画”,

会剥夺了儿童的自主发现,让学画的儿童变得没有思考,没有想象,只需模仿,只需“照葫芦画瓢”。教学中要谨防这种现象的出现,

(1)畅想班课程标准具体内容(6岁)

1.用“符号”描绘事物,讲述故事是畅想班的主要特点。儿童会将画纸空间看作一个创造的舞台,教师应引导并发现他们在组合线条、形状和色彩中,与更多的“概念”相联系,如重复、归纳、组合、变化、对称、对比、遮档、穿越、主题、背景等,这些概念有助于儿童用图画讲故事的视觉表达方式的深入发展。

2.区别和选择冷、暖色调;感觉色彩对比、和谐、变化;尝试干画、湿画、厚涂、薄涂等不同的着色技法。

3.尝试使用不同的画笔、纸张、工具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媒材,制作平面和非平面的作品,体验其不同的感觉效果。促进手动操作能力的发展。

4.通过观察、认知、体验进行写生训练,增强儿童的造型与表现能力。并通过绘画日记,记录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养成画日记的良好习惯。

5.从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中,选择几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在临画、模仿、提取元素等形式中,了解、欣赏并体会其象征和寓意。

(2)创意班课程标准具体内容(7岁)

1.创意班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他们在绘画中逐渐开始思考此事物与彼事物在概念上的异同。除一般的组合、排列概念外,还应引导儿童关注夸张、变形、集散、扭曲、缠结、延伸、打散、重拼等概念与视觉联系的认识与应用。

2.区别和选择冷暖、和谐、对比色调进行绘画创作活动,引导儿童对色彩与感觉的关系进行讨论,在混色、过渡和用不同的方法创造质感(肌理)的尝试中,掌握不同的着色方法。

3.随着儿童对画纸平面空间概念的能力日益增强,要引导儿童认识,画纸是需要精心布局、安排并创造多样性的图形要素。可通过不同的工具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媒材,创作平面和立体的或具实用价值的作品。

4.虽儿童的绘画仍处于主观感知再现状态,但视觉观察再现也有所萌芽,应增加观察写生的课程安排,并通过日记画促进这种能力的继续发展。

5.从现代艺术的主要画派中,选择几位知名艺术家,了解他们的艺术探索和材料试验的故事,通过临画、模仿、提取元素,再创作等形式,提高学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判断。

(3)创作班课程标准具体内容(8岁)

1.创作班儿童对他人的关注,事物的结构,环境和空间都有新的认识和理解,绘画的主题更加丰富,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可进一步引导儿童应用“视觉概念转换”的思维和手法(如:组合、结合、置换、镜像、凹进等方法),创造出强调差别,具有新意的画面效果。

2.识别原色和间色,在认识色彩属性(色彩的样子、色彩的明暗、色彩的鲜灰)及色彩冷暖、对比、和谐等形式规律的基础上,学会采集色彩,摆布色彩,创造具有色彩美的艺术作品。

3.学会通过材料的共性(如点状、线状和片状材料)重新认识材料。进一步探索颜料、画笔、纸张和其他材料的不同特性,体验用画、拓、印、塑、焊、接等多种技法开展创作活动。改变材料的外貌和属性,创造具有观赏或实用价值的平面的或立体的作品。

4.强化儿童视觉的敏感性,以加强写生造型的能力。做好绘画日记,鼓励儿童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或更大范围中有意思的事情。为课堂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

5.从后现代艺术主要画派中,选择几位知名艺术家,通过临画、模仿、提取元素,再创作等形式,懂得一点美术史、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体会艺术的发展与多元性。以提高学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判。

(三)少儿转型拓展学段课程标准(9岁以上)

年龄特征与教学要求

【年龄特征】

9岁开始进入青春前期。这是童年期的结束,也是塑造新“我”的开始。这个阶段,儿童在生理、情感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知识面进一步扩大,逻辑、推理意识有所增强,理性和社会性的兴趣有所发展。

这些改变对儿童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再不满意儿童叙事性的绘画形式,希望用写实的手法记录视觉印象。比如喜欢描绘单纯的景物,对阴影、透视等视觉现象有一定的好奇,会尝试用象征性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热衷于描绘喜怒哀乐和社会道德的话题;会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和假设;对细节和详细形状的刻画兴趣和能力增强等。这时,他们将“写实再现”作为绘画的目标。但是,他们的叙事性绘画方式并未完全结束,对光线、明暗、透视和立体表现的规律不甚了解,表现技法不够娴熟。青春前期的儿童进入了一个从儿童的叙事绘画向再现写实绘画的“转型”。“转型期”儿童的最大特点是希望与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促使他们即不满意儿童式的绘画形式,又为达不到写实再现的目标而焦虑。焦虑使他们陷入十分矛盾的境地。对处于“转型期”的儿童,如果不能帮助他们闯过这一难关,他们往往会有放弃学习绘画的可能。

【教学要求】

面对“转型期”儿童,他们正处在从“画我知道的”到“画我看到的”过渡。要真正做到“画我看到”要有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教师应看到这种变化。

1.重点在于帮助儿童“看到”。一方面开设“观察表现班”集中地,系统地帮助儿童学会观察,学会“写实再现”,满足儿童对“写实性再现”的追求,是一个有益于儿

童进步的创新措施。帮助孩子学会观察的方法很多,有传统的理性观察,也西方艺术界所推崇的感性(直觉)观察。教师应勇于更新观念,掌握发展中的美术理念,将理性的和感性的观察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真正学会观察,学会表现。

2.设置各种门类的专业艺术课程,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引导他们介入一些未知的艺术领域(如:水墨、油画、版画、动漫、绘本、陶艺、雕塑、设计等艺术门类),让他们在新知识,新技法的尝试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消除焦虑,保持持久的绘画兴趣,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对艺术的鉴别、评价的审美水平,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转型期,是在探索“转型期”艺术培训的另一个创举。

这两项措施均会为儿童以后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1)观察表现班课程内容标准(9岁以上)

1.观察表现班以“感性观察”训练为主。“感性观察”是一种“看法”的学习,是一种强调感性直觉的观察能力训练。感性观察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以线造型的表现方式。它区别于“理性观察”的“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这种训练是帮助学员从儿童美术基础学段向系统训练学段转型、对接的有效措施。

2.借鉴当代西方流行的盲画、快速写生、量感覆盖等方法,提高学员对轮廓的感知,快速抓住动态的能力;从内部像做雕塑一样的造型能力。

3.写生与综合材料结合的运用。通过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写生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铅笔、线描、钢笔、水粉、水彩、木炭、炭笔、色粉、炫彩棒写生及各种各种不同的画纸等。

4.注意安排写生与主体性创作;写生与表现性绘画;写生与创意设计的综合性练习。可加入创意性、装饰性的绘画元素,以创造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

5.向学员选择性地介绍几位以感性绘画方式成功的画家。懂得一点艺术发展史,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体会艺术的发展与多元性。以提高学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判。

观察表现班是一个实验性的班级。其目的在于帮助刚刚进入转型期的学员,尽快地学会“看”,学会观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从传统的“理性素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真学习相关的资料,制定出适合这个年龄的课程计划进行实验性教学。

(2)水墨工作室课程标准(6岁以上)

1.通过现代实验水墨游戏,认识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学习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2.通过传统和现代水墨画的借鉴性临摹练习,学习水墨画的基本技法。探索运笔的变化,笔痕与笔痕之间的构合,笔力、水墨的浓淡变幻等等。初步建立笔墨关系的概念。并注意对传统水墨画形式的转化,力求在表现手法、画面的现代构成、具象与抽象、色彩与水墨的交融、肌理制作与笔墨表现方面有所认识和探索性的尝试。

3.水墨画写生要注意摆脱传统水墨画中仅仅聚焦于某个具体形象的倾向。建立通过写生认识大自然中物与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

4.习作与创作,是学习水墨画的重点。让学员应用水墨材料与技法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具有东方色彩的绘画样式。

5. 坚持画日记画的习惯。引导学员独立地将认识的,感受的,发现的,想象的,记忆的……用日记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6.通过艺术家作品欣赏,了解一点中国画发展史;熟悉几名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家的生平及作品。并能对自己与同学作品进行评价。

(3)油画工作室课程标准(9岁以上)

1.在色彩练习中认识油画的工具、材料,并学会操作、使用和管理。

2.在认识原色、间色、以及中间色的基础上,教师应在自然中培养学员对于色彩的认知,帮助学员建立色彩意识。在写生、习作与创作中,逐步建立包括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基本造型概念。引导学员观察不同的颜色如何对其他色彩产生临界效应。示范如何用色彩和阴影(由浅到深)表现立体感。

3.通过对对艺术家作品的欣赏、了解一点油画发展简史;通过借鉴性临摹、色彩的采集等方法,了解几名有代表性的油画家的生平与作品。探索油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如:厚涂、薄贴、点彩,色彩变化,透明、厚重的层次对比。以及变化无穷笔触的表现特征。

4.坚持画日记画的习惯。引导学员独立地将认识的,感受的,发现的,想象的,记忆的……用日记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5.现代儿童学习油画应注意打破单一的油画写实风格,融汇抽象、多元、个性的风格表现。通过中外油画家作品的欣赏、模仿和元素借鉴,进一步提高油画技能和审美判断。

(4)版画工作室课程标准(9岁以上)

1.通过对中外版画艺术家、不同版种具代表性的版画作品的认识与欣赏,了解版画发生于古老的中国,发展于西方,是一门处于新生时期的艺术,了解版画的成画原理,培养对版画创作的持久兴趣。

2.学习版画制作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养成良好的版画制作习惯,做到“创作中大胆放松,制作中细心严谨”

3.学习和探索不同工具、材料的不同制版及印刷方法在作品上产生的变化与创新

4.现代儿童学习版画应即注意版材适合儿童制作方面的探索,又要力求在表现手法、画面的现代构成、具象与抽象、色彩的变化、刀痕、印痕的表现方面有所认识和探索性的尝试。更要激励儿童在写生、体验、联想中开展版画创作活动,用版画的形式表达情感。

5.坚持画日记画的习惯。将日记画作为一种对单纯“画得象”的纠正措施。引导学员独立地将认识的,感受的,发现的,想象的,记忆的……用日记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6.根据版种的需要,向学员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版画家,通过作品的欣赏,模仿和借鉴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版画技能与审美评价水准。

(5)动漫工作室课程标准(9岁以上)

1.通过对动漫作品的欣赏,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动漫作品风格特点;了解当代动漫艺术发展的状态培养对动漫创作的持久兴趣。

2.进行以线条为主的造型能力训练。学习动漫特有的夸张、变形、拟人的造型手法,学习结构、透视、明暗、构图、营造空间、营造气氛、色彩搭配等技法。结合临摹、写生、体验联想开展动漫作品创作活动。

3. 现代儿童学习动漫应注意防止过渡地模仿以及概念化与模式化的倾向。要强调学员的自主造型,追求具有本地特色的动漫风格。.引导学员将“想象”变为“创造”,鼓励学员在“创造”的行动中不断发展创意;创建不同风格的动漫教学模式。

4.坚持画日记画的习惯。将日记画作为一种对单纯“画得像”的纠正措施。引导学员独立地将认识的,感受的发现的,想象的,记忆的……用日记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为今后的动漫创作提供创作资源奠定基础。

5.了解一点动漫发展史,不同的动漫风格,在欣赏、模仿、借鉴中创造出具有自己特点的动漫作品。

(6)绘本工作室课程标准(9岁以上)

1.绘本创作是现代儿童情感表达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养成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艺术活动。通过对中外插图和绘本的欣赏,了解绘本的简史和绘本的多种表现形式。

2.学习绘本制作中关于角色、图形、背景、文字、封面、书籍装帧等的基本知识与技法,进行从单幅插图到连续绘本的创作活动。

3.学会从平时的随记中提取绘画资源(形象、事件、情感),唤醒没有生命的形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插图或绘本的创作活动

4.通过作品欣赏与评价,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5.坚持画日记画的习惯。将日记画作为一种对单纯“画得象”的纠正措施。引导学员独立地将认识的,感受的,发现的,想象的,记忆的……用日记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6.选择几位有影响的绘本画家,通过画家的生平故事和作品,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绘本创作水平和审美评价能力。

(7)设计工作室课程标准(9岁以上)

1.通过对中外设计作品的欣赏,了解设计的多种表现形式。学会把计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出来。

2.了解不同材料的质感美与肌理美,以手工和创意绘画相结合,把所学的美术基础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制作拼贴、立体、陶艺、雕塑等综合视觉艺术中。

3.了解时尚的绘画元素为基础,通过课堂的互动、讲解、分析,学习掌握更多的绘画风格和技能技巧。通过旧物的改造等活动培养儿童创作、审美、表达的能力及环境意识,懂得“艺术创造高品位生活”的理念。

4. 提高艺术鉴赏力,将艺术融于生活,观察生活和身边事,激发孩子更高的创作热情。通过作品欣赏与评价,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5.坚持画日记画的习惯。将日记画作为一种对单纯“画得象”的纠正措施。引导学员独立地将认识的,感受的,发现的,想象的,记忆的……用日记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6向学员介绍一些具有影响的设计作品和艺术家,通过欣赏、模仿、借鉴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审美水平和设计能力。

(四)青少年系统训练学段课程标准(12岁以上)

年龄特征与教学要求

【年龄特征】

12-17岁的青少年是少年向青年初期过渡,从不成熟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在生理成熟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心理成熟在智力、情感、意志、个性、持久性、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及言语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个年龄学员的兴趣是广泛而多样的,但逐步走向稳定。

从中外美术教育家对青少年时期绘画发展的规律分析,也进一步证实这个时期的学员正在从不成熟逐渐成熟。比如: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学与研究生副院长王大根在《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中认为:10-15岁为写实期。其中9到11岁为陈述的写实期,11到13岁即是分化或视觉的写实期,14岁到15岁就进入了理性写实期。这也体现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透过艺术的教育》中写道,9至17岁写实期,其中9至11岁视觉写实主义,11至14岁会出现抑制,15-17岁是艺术的复活时期;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在他的论著中是这样分期的:9-11岁是写实初期,11-13岁是拟写实时期即“理性期,13-17岁是决定期。

学者们的分期的提法虽有所不同,但他们一个共同的观点是,12岁以后,儿童进入了青少年期,在绘画方面则进入了写实的阶段,然而,这种写实同样表现为“从不成熟逐渐成熟”的过程。那就是从12-17岁这漫长的6年中,他们要经历陈述(或视觉)写实期——分化(或抑制)写实期——理性(或复活)写实期的过程,杨景芝教授的专著《从直觉到理性》,用大量的实例所证明了儿童绘画的发展是从“直觉到理性”的过程。

【教学要求】

根据青少年“从不成熟逐渐成熟”的绘画发展规律,对这个系统训练学段的写实描绘归纳为三个类型即:“感性素描”、“创意素描”和“理性素描”。

【感性素描】强调感性直觉,作画表现为从局部到整体(如线描)的思维和描绘方式,或凭直觉整体把握进行写实描绘。主要是一种“看法”的学习,适合于9岁以上的儿童,是“转型期”初期儿童的首选。在前一个学段“观察表现班”课程标准中已有详尽的说明。

【创意素描】是以“理性素描”为基础,在适当的时间节点上,切入创意思维和创意技法的一种素描模式。即以“素描”的形式表达“创意”的思想。在这里提到的“创意素描“并不等同于美术分类中的创意素描,是“转型期”儿童素描与创意相结合的趣味绘画。创意素描适合12-14岁的儿童。对于刚刚从“转型拓展学段”转入到“系统训练学段”的儿童,已经有了感性观察的基础,但还处于分化或抑制的写实期。这个时期他们写实的需求强烈,“成就感”同样强烈,如果这时用单纯的“理性素描”技法训练,缺乏趣味性的训练,很可能诱发他们的“抑制”情绪。然而,把“创意”的思维和技法与“素描”的表现结合起来,不失为这个年龄段素描训练一种成功的尝试。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儿童的“成就感”。让“转型期”儿童更加稳步地从不成熟逐渐成熟起来。

【理性素描】强调理性分析,作画呈现从整体到局部的描绘方法。作为一种“画法”的学习,他们要比较理性地解决明暗、透视等相关的问题。适合于15岁以上的学员,他们已经能够比较理性地观察和思考,也已经对自己的发展走向有较为明确的目标,“理性素描”对于希望获得精确写实能力或以“考学”为目标的学员,是必不可少的。

之所以把感性素描、创意素描和理性素描分开论述,并不是要完全切割这三者的关系,而是希望更加明确地了解,在不同的阶段,可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三种素描形式是紧密相联的,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通过素描帮助转型期学员学会写实,这才是技法训练的目标。

这三种素描形式的课程如何安排?各占多少比例?需教师根据教师在研究转型期

儿童特点的基础上,学习感性素描的理论,了解创意素描的方向,结合理性素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性地设计课程,以创建自己的教学风格。建议课程安排如下:

9-11岁的儿童以感性素描为主,主要解决观察的问题;

12-14岁的儿童在理性素描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素描的训练。通过创意素描的学习,让学生保持对绘画的持久兴趣。

15岁以上的学员则以理性素描训练为主,也要注意保护他们在感性素描中所获得的直觉感知,并安排一定量的创意素描创作活动,用更高的素描技法,去表面更具创意的素描作品。

素描班的学习科目不仅仅是素描课,应包括:素描、色彩、速写和设计四个方面。

素描初级课程标准具体内容(12岁)

认识素描、熟练掌握工具材料,学习基本绘画常识.。学习内容以直线、平行线、线条排练组织为主导,辅以工具材料综合使用,结合叠加、拉伸组合等练习,融入创意素描的元素。教学难点:不夹杂透视的前提下,合理有效、有兴趣点的实施教学。

素描中级班课程标准具体内容(13岁)

在掌握直线、平行线的基础上增加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理解空间层次。安排三分之一的课程对正方体,长方体进行剪切组合、扭曲、拼贴等联想创意的拓展训练。

素描提高班课程标准具体内容(14岁以上)

以弧形透视,圆的透视为主,理解柱形、球形空间的原理。教学难点:从直线过渡到弧线的视觉反差,课程从直线到弧线的连贯性。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线性联想思维,抽象联想思维的思维训练。或进行填充、正负形、错位、分离、戏谑、异影、增殖等创意图形的概念和方法,组织学生结合素描,色彩,速写,设计进行作品创作。

高考强化班课程标准具体内容(15-17岁左右)

在学员掌握基础透视的基础上,识进行,不规则物体分类,分解物体原理理解与学习。如:对称形,相似形物体的归纳。教学难点:从有规律到无规律的思维转变。

针对考级、考学集训练习,合理安排造型、色彩、创意、速写等课程。浏览院校优秀试卷,讲解考试流程和注意事项,模拟考试和评卷;考前心理辅导,报考院校指导。可带队参加考试。

(五)、书法专业课程标准

(1)硬笔书法班课程标准(5岁以上)

●掌握“双姿”中的“正、直、平安”与“两捏、两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做手

腕灵活度的练习与游戏,其次认识笔画(重点抓习惯养成、写字育人)。

●掌握“双姿”要领,学习笔画的名称、写法、以及硬笔书法中的“三大动作”。

并通过“三大动作”掌握书写汉字时的运用。(重点抓笔画的认识、顺序与写

法)。

●认识掌握“双姿”,学习笔画的顺序与写法,学习“三大动作”在写字时的多重

变化与应用,认识偏旁部首,学习中国汉字的结构特点。(重点抓偏旁部首的认

识,以及对字体结构的认识和笔法的运用)。

●学习“双姿”,认识笔画的节奏点,以及“三大动作”在汉字中的运用,学习并

练习各种字体结构的写法与构造。加强对字体结构的认知度(重点抓对字体结构

的掌握,加强并正确的审观汉字的美丑)。

(2)书法班课程标准(5岁以上)

●中国书法简史,书法工具材料及基础训练;多字体的学习及创作

●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从基本笔画、部首练起,使每个学员打下坚实的基础,增

强学员的注意力,锻炼学员的耐心和恒心。

●练习对联、中堂、斗方的格式与章法,教授自制书法的技巧,培养学员积极向上

的价值观。

●进行各种书体创作,进行各种书法章法的学习,创作书写出高水平的作品。

深圳市文化有限传播公司

2013年12月22日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及大纲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 一、案例 二、名词术语解释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初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四个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基础课程。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中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1)视觉性 美术学习中的欣赏与创造活动都通过视觉来实现。美术课程通过各种图形、视觉图像的刻画、暗示、诱导,使学生产生艺术的体验和联想,完成感受、理解、表现等美术活动,表达思想情感,进行情感沟通。 (2)审美性 美术学习的核心是体验和感悟视觉形象中美的因素。美术课程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绚丽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感官的愉悦与情操的陶冶相互浸润,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 (3)创造性 美术学习重视运用形象、空间、直觉、想象、情感等进行创造活动。美术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4)实践性 美术学习重视眼、脑、手协调并用的艺术实践活动。美术课程通过策划、设计、制作以及对多种工具材料的感知、应用,使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发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构建新的实践能力结构。 2.课程理念 (1)陶冶学生审美情操,不断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要重视培养学生观赏美术作品的爱好和习惯,指导学生欣赏传统和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美化生活和保护自然的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美术素养。 (2)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注重选择,多元发展 美术课程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赏”、“练习”、“评述”等各种美术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造型方法和实践途径学习美术。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需要,支持学生联系各自特点和兴趣开展学习,从有利于自主选择来设计课程,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3)拓展视野,在文化情景中认识和学习美术

小学美术课课堂教学常规

滇源二小小学美术课课堂教学常规 一、课前准备 1、美术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 2、美术教师必须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准备好教学所需的场地、用品,并通知学生带好所需的美术学习用品。 二、上课常规 1、上课铃响时,教师应准时到岗,并仪表端正。上课有礼节,师生相互致礼问好。迟到的学生应向老师报告,说明原因,经教师允许方可入座。 2、工艺制作内容的课,因携带剪刀、美术刀等尖利物品,须讲清使用注意事项,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教学目标掌握适当,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处理恰当,重视双基教学和情感、价值观、态度、兴趣等的正确培养。 4、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守纪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严格要求与教育疏导相结合,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 6、课结束前,教师要安排好教室卫生的清理工作(如剪纸等课),布置必要的课外作业。 7、下课时,教师应与学生行下课礼,教师宣布“下课”学生方可按序走出教室。 三、课后常规 1、课后教师应主动征求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意见,及时填写课后反思。 2、教师对缺课的学生做进一步的了解,必要时给予补课或辅导。 四、学习评价 1、教师认真做好学生学习评价工作,通过预先评价和终结评价,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评价方法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及时让学生了解评价结果,评价要有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向上的作用。 2011年11月8日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考试题(答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考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2、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3、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4、美术课程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 5、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 6、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7、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8、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9、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0、美术课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方式有( ABCD ) A.学生自评 B.小组互评 C.教师评价 D.座谈交流 2、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 AD ) A. 教科书 B.美术学习档案袋 C. 美术学习工具 D.教师参考用书 3、“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它分为三个层次( ABD ) A.融美术各学习域 B.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C.美术教学 D.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4、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 ABCD )的现代公民。 A.人文精神 B.创新能力 C.审美品位 D.美术素养 5、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 AD )两类。 A.创作 B.工具 C.媒材 D.欣赏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要说明“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顿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2、美术课程设计思路是什么?

(完整word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前的美术课程比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临摹,老师在上面画什么,学生在下面就画什么,几十个孩子都画得一样,大家也总是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像就好,不像就差。其实这只是进行了造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美术课程与以前的课程比较,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习、发展美术素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美术教材选择了更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结合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现在的美术课程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现在的课程,每一册的内容都非常的丰富。除了绘画,还有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手工制作。如,彩色纸、挂历纸等的粘贴;废旧材料的利用;橡皮泥、泥巴的、纸等的雕塑……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创作,比如《圆的世界》这一课,就可以用画、粘贴、捏橡皮泥等形式来表现圆形的物体。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大多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来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也不局限于教室;孩子们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教材中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比如《多彩的拉花》这一课,就是让学生创作出作品装饰自己、装饰教室。

小学美术课堂常规

小学美术学科常规教育 摘要 探索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从美术学科常规教育着手,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有序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准备习惯、上课习惯、作业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美术教学常规教育习惯养成 上海二期课改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位为:美术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基础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的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就小学美术学科常规教育中学习准备、上课、作业三个主要方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一些探索。 小学美术常规教育之一——学习准备习惯 一、学习准备的概念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参加某一新学习活动之前,引导学生进行的相关学习的一组教和学的、有序变化的准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关的旧知识将变得清晰、稳定和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新学习所需要的旧技能得到复练,变得熟练准确,有利于开展实践性、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新材料的了解而产生的兴趣和疑问组成了强烈的学习心向,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算学好。 二、学习准备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1、学习工具的准备 美术课的学习是一定要借助于工具的,“赤手空拳”不能完成学习目标,而且根据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课前所准备的工具也不尽然。因此在每个新学期初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学期美术课使用的学习工具,如:包装好的书本、笔(HB铅笔、黑色勾线笔、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等。告诉学生美术学习用品放置的位置,要求听到预备铃声,及时放好用品,并在唱歌声中,调节心情,等候上课。 2、“双基”学习的准备 (1)根据美术课程创造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学生策划、设计、制作以及对多种工具、材料的感知、应用,使学生了解新材料,知道将要学什么,如何学,怎样算学好。因此很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如:《拆开的纸盒》一课就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废旧的纸盒进行重新装饰,既复练了相关的剪、裁、粘等美术技能,又让学生感悟美,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2)引导学生自觉查寻与美术课内容相关的信息材料,可以通过上网查寻或到图书馆查阅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多角度收集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信息,美术作品的的欣赏信息,并与已知的美术知识作比较而产生联想,使原有的美术知识更清晰、稳定和可利用。教师要在美术课上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同时了解学生认知准备情况,调整教学设计。 本文得到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张汉涛老师多次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小学美术常规教育之二——上课习惯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

小学美术教学常规

小学美术教学常规

颜安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常规 (修订稿) 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基础课程。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通过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同时,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和开发课程,形成美术教学特色。 一、备课 1、认真学习《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明确小学美术教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了解小学美术学科的科学体系以及教学要求。对照标准和大纲,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和各单元教学内容及要求。 2、制定教学计划:以课程标准和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 3、深入钻研教材: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结构,领会编者的意图,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教学内容和学校现有教学条件,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适合美术学科特点。 4、全面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等,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5、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科学预设,主要应把好三个环节——确定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

案即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书面表现形式。教师要按课时写好教案。教案一般要包括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分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具(课件)和学具的准备、教学过程、反馈(练习)设计、作业布置、展示评价、课后拓展、课后反思等内容,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安排是教案设计的重点。 二、上课 学校要依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及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确实做到“开齐、开足、上好”;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落实“两纲”教育。 1、做好课前准备: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教具、学具,必须准时进教室。 2、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美术是视觉艺术,直观化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能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位的刺激,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此外,还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3、正确使用教材,教科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并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要做到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效率。 4、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改革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展示的平台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空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改进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9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课标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四、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

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五、阶段目标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第一学段(1~2年级)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已的感受。▲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学段(3~4年级)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中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空2分,共10分) 1>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一件名为()的灯具,利用虹吸的原理,即使以今天的设计观点看,也是一件超凡脱俗的佳作。 A.树形灯 B.银错铜牛灯 C.铜雀灯 D.长信宫灯 2、在京剧《野猪林》中,林冲身受重刑,步履艰难地向前行进,演员采用跪步前行连带(),把林冲承受着的钻心的疼痛,形象地传达给观众。 A.甩水发 B.抖水袖 C.吹髯口 D.撩褶子 3、唐三彩常用的颜色主要是()。 A、红、黄、蓝 B、红、绿、白 C、绿、黄、紫 D、黄、绿、白 4、古代阴阳五行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象征神,青龙为()之神。 A、北方 B、东方 C、西方 D、南方 5、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分两个部分,打开以后先看到画面,接着是占据画幅左半边的题跋,记录了画面的内容,题跋的书体是()。 A、隶书 B、行书 C、篆书 D、楷书 6、齐白石的中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描写的是()。 A、青蛙 B、牛蛙 C、蝌蚪 D、树蛙 7、浮世绘是日本17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它将民间日常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主要通过()的形式表现出来。 A、水彩画 B、工笔画 C、版画 D、油画 8、2886年创作的青铜圆雕《加莱义民》的作者是()。 A、法国贝尼尼 B、意大利多纳太罗 C、法国罗丹 D、意大利米开朗基罗 9、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明清历代皇帝办x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 要庆典的场所,为主的三大殿是()。 A、文华殿、武英殿、太和殿 B、中和殿、太和殿、保和殿 C、中和殿、武英殿、保和殿 10、”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作者 是()。 A、苏东坡 B、金农 C、王冕 D、齐白石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某美术教师有一手“剪纸“绝活,在常规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单项的技能训练,其他内容一概少讲或不讲,这种做法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之后记 (研制美术课程标准项目组负责人尹少淳)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无疑,这将有助于广大美术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美术课程标准,并有效地加以实施。现发表该书的后记,以便让教师们对课程标准的研制情况和解读的撰写工作有个基本的了解。 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布置和领导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近一年的研制,终于在2001年7月付梓,与全国的广大美术教师见面了。回首一年的工作,真是百感交集,值得欣慰的事情很多,感到遗憾的地方也不少,的确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新《美术课程标准》之完成,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开拓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也有赖于广大美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殷殷期盼和对我们工作的热情支持。当然,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关心和热衷于美术教育事业、有着一定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团队。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的组成人员是: 尹少淳研制课题组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美术学博士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胡知凡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陈卫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教授 米海峰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学美术高级教师 侯令北京市崇文区教育局美术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陈通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教育》主编 奚传绩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今迈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 欧京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刘冬辉人民教育出版社艺术室主任、编辑 黄丽雅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 杨建滨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李维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编审、美术学博士 卢辅圣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编审 黄宗贤四川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美术学博士 陈寿鹏上海市蕃瓜弄小学美术特级教师 王竹湖北省武汉市教学研究室美术特级教师 周卫上海书画出版社教材室主任、副编审 李小夫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美术特级教师

改进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改进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征求意见稿) 美术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市中小学在贯彻“二期课改”精神,促使美术课堂教学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进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落实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思想,按照《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要求,将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二期课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改进中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依据课程标准。切实贯彻“两纲”精神,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均衡性、人文性与发展性。美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两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整体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挥美术教学中思想品德与民族文化等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同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落实分阶段的目标要求,小学低年级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能运用简单的美术工具开展造型游戏等,中高年级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基本能力与表现方法的培养,初中阶段要重视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情感与能力,学会初步的美术设计与创作。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明确美术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各年级教学要求,弄清各年段之间、中小学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和安排好教学进度。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统整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恰当,突出学科特点,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两纲”的层次性。教师要注意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好具体的教学实施目标,要关注全体学生对提高美术素养的共同需要,在不同的单元中都要注意突出重点目标和落实基础目标。还要注意适应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不同基础、爱好和个性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版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 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 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 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 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 欣赏两类。“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 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 计一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 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学习领 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 成审美心理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 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 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段、第二学 段;3~4年段、第三学段;5~6年段、第四学段:7~9年 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 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 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 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 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 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 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 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二、分目标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 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 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 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 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 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 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 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 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 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 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 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 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 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 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常规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常规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美术学科教学常规 一、备课 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㈠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以部颁《美术课程标准》为理论和实践指南,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通读各年级美术课本,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情况分析。包括学校现况和学情分析如:学校教学环境、班级人数、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行为、预期知识、作业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 2.目标要求。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本学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四个学习领域的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 3.教学进度。包括学期、单元、周课时的教学安排,要体现日期、课题、课时数、教学内容、作业要求、教具与学具准备等项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最好由学校统一设计)。 4.课外活动安排。包括全校性和班级的课外美术活动。 5.完成计划的措施。包括完成计划的方法、措施和必要的物质保证。 ㈡课时计划 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学形式多样,教具准备复杂,因此,必须提前备课。备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1.钻研教材 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中涉及的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符合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 ②重点突出,难点抓准,解决得法。 ③教学内容要落实本课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和技能实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2.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 ⑴根据课时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要求: ①教学层次清晰,衔接自然。各环节时间分配得当。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 ②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思考如何突出重点,分解、突破难点,预计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及其解决的方法。 ③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⑵教具设计。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或制作范画、范样、步骤图等,有计算机等电化教学媒体的要充分予以利用。教具设计要尽可能做到符合审美性、启发性、针对性、典型性和直观性的教学要求。根据当地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或制作直观、实用、有效的教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⑶学具设计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经历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立修订组等长期、复杂的工作,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2011版标准较之十年前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对美术学科的深入认识上、更适合我国现有国情上,以及文本的精致化程度上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010x(2012)08-0062-03 2001年,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全国开始了美术新课程的实验。同时,课标组也在积极地做着修订完善的准备工作。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别开展了近12万人的两次大规模调研,从2004年开始经过若干次的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新课标)。 和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新课标在诸如学段的划分,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等方面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学科性质的认定上,对于美术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上,对于更适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多元和不平衡的现状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还从文本的结构和表述上做了精致化的处理。

下面就我所知和所学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妥之处望不吝指出。 一、修订工作前的调研 2004年开始正式修订,在修订前和修订过程中,课标修订组先后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11家美术教材的主编、编者、出版社编辑等近12万人进行了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的调研,深入了解美术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征求对美术课标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 几次调研的问题和建议主要集中在: 1.绝大多数教师对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新课标给予了充分肯定。 2.多数教师建议对“双基”的问题还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3.教师建议应关注课程标准与中国国情和美术教学情境的适应。 4.建议使课程标准文本更加精致,进一步加强表述的逻辑性。另外,教师们希望改善实施美术教学的环境,如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重视学校美术教育,能够有专门的美术教室,能够有开展美术教学必需的教师用书、工具材料等。 二、几次美术课标修订的特点 从2004年开始,美术课程标准经历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修订,每次都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来源于国家制定和出台的方针政策、学科领域的新变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