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高级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数据库高级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数据库高级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数据库高级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数据库高级应用技术

三、学分:4

四、授课对象:软件技术专业

五、先修课程:《数据库入门原理》、《数据建模技术》

六、同修课程:

七、课程简介:

《数据库高级应用技术》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数据开发与管理的高级核心技能,学与致用,能把课程技能点在实际项目中灵活应用。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前期学习数据库应用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库高级应用技术,为以后进入行业领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1)能力目标

A1. 能够根据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完成系统后台数据库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A2. 能够根据关系模式在MySQL中创建数据库、数据表的方法(后台数据库的物理设计)A3. 能够根据要求完成后台数据库数据表的完整性约束条件的设置

A4. 能够根据要求对后台数据库进行高级查询操作(汇总查询、统计查询、连接查询等)A5. 能够根据要求为后台数据库添加视图

A6. 能够根据要求为后台数据库添加触发器

A7. 能够根据要求为后台数据库进行安全管理

(2)知识目标

K1. 掌握Transaction-SQL的语言基础

K2. 掌握T-SQL进行数据的更新操作的方法

K3. 掌握完整性约束、默认值、规则的创建方法(包括T-SQL语言)

K4. 掌握存储过程的创建方法(包括T-SQL语言)

K5. 掌握触发器的创建方法(包括T-SQL语言)

K6. 掌握身份验证的方法和服务器账户的管理

K7. 掌握数据库用户的基本管理

K8. 掌握数据库用户的权限管理

(3)素质目标

Q1.具有谦虚、好学、追求上进的态度。

Q2.具有创新精神。

Q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八、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及参考书不得少于5本):

[01] 教材,温立辉,数据库高级应用技术[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02] 参考书,[美]Vikram Vaswani 著,徐小表译,MySQL完全手册[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03] 参考书,[美]施瓦茨著,宁海元译,高性能MySQL(第3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04] 参考书,[美]西尔伯沙茨著,杨冬青译,数据库系统概念[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05] 参考书,[英]C.J. Date 著, 卢涛译,数据库设计与关系理论[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九、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各章节时间分配: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名称 中药化学 二、课程编码 1002371 三、课程性质 必修课 四、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104 总学分:6.5 实验学时:44 五、适用专业 中药学专业 六、本实验课的配套教材、讲义与指导书 天然药化教研室编.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讲义. 七、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药化学实验是中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实验课,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印证并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掌握由中药中提取、分离、精制有效成分,并对其进行鉴别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作风。 八、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1. 掌握各类主要中药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糖苷类、黄酮、蒽醌、苯丙素、萜类、强心苷、皂苷等)的基本结构类型、结构特征;了解各类主要化学成分中的重要中药; 熟悉各类主要化学成分中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 2. 掌握各类主要化学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理化性质与化学成分分子结构之间的相 互关系;熟悉不同的理化性质在提取方法的设计和化学结构鉴定中的重要作用。

3. 掌握各类生物活性成分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的原理和技术;了解提取分离方法和 处理条件对化学成分结构的影响及后生产物形成的可能性。 4. 了解各类主要化学成分的波谱特征;了解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典型的降解反应及衍生物的制备;掌握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特征定性反应、化学结构鉴定研究的步骤和采取的主要方法。 九、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每次实验课以小组进行教学:每组24人,由1位教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或课堂讨论。对中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操作技能和方法采取首先观看教学录像或操作动画,同时指导教师详细讲解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和原理,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点评。 十、考核方式与评分方式 根据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综合评定。平时实验70%,实验考试30%。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 Database Principles 学时/学分:58学时/3.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48学时,实验上机10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数据结构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开课院(系、部、室):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成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库原理》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要求学生熟悉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掌握关系代数的基本理论,关系数据库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数据库管理的技术,并能初步从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工作,了解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绪论6学时 1.引言 (1)了解数据库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2)理解数据(Data)、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系统管理员(DBA)的概念。 2.数据模型 (1)知道数据的三个范畴; (2)了解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3)掌握概念模型的实体-联系E-R表示方法; (4)了解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 (5)了解网状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 (6)理解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 (7)理解各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 3.数据库系统结构 (1)理解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2)理解数据库的两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3)了解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单用户数据库系统、主从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客户/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系统。 4.数据库管理系统 (1)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2)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 (3)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难点: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重点:概念模型的实体-联系(E-R)表示方法,关系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二)关系运算 7学时 1.关系数据模型

最新高中英语教学大纲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贯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外国语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因此,外国语被列为我国高级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英语使用的范围很广泛,是高中外语课的主要语种。 一、教学目的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 二、课程安排 高中一年级(必修)4课时×35(周)=140课时 高中二年级(必修)3课时×35(周)=105课时 高中三年级(文理科选修)4课时×26(周)=104课时 高中三年级(实科选修)2课时×26(周)=52课时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第一级目标和第二级目标。高中两年要求达到第一级目标,高中三年(文、理科选修)要求达到第二级要求。 高中英语教学的第一级目标应完成下列教学要求: (一)听 1.能听懂教学大纲词汇表(1、2)中不带*号的词汇和短语。 2.能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用学生所学过的简单英语对新词语意义的解释。 3.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过的英语简要叙述已学课文内容,以及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4.能听懂对方在学生所学过的语言范围内,用略慢的语速谈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有时需要对方重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教学提纲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 所属专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来源:沪江中学学科网要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编辑点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宵”。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为应付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素质教育则着眼于教育的社会长期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

最新《中药材加工学》教学大纲

1 中药材加工学课程教学大纲 2 3 4 英文名称: 总学时:实验(实训)学时: 0 5 6 课程类别:课程类型: 7 开课单位:药学系教研室: 8 课程负责人: 9 10 一、一般情况 11 《中药材加工学》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与《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生理生态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相关课程有着十分密切 12 13 的关系。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药材加工学》的基本理14 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中草药的科学栽培、实施GAP和实现中药材15 规范化生产和管理的能力。 16 教学过程主要为课堂理论讲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材加工17 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贮藏保管、包装,根18 及根茎、叶类、皮类、花类等各类中药材的采收和加工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19 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是实践

20 性较强的学科,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启发式,21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运用标本、录象、图表等教具和声象教22 材以提高教学效果。 23 本课程总学时数,课堂讲授学时。 本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材加工学》(龙全 24 25 江主编)。 26 27 28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29 第一章绪论 30 [教学内容] 31 1.讲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中药材加工的关系;该学科经验和文献整理、理论与32 方法、中药材质量标准等主要研究内容。 33 2.简介该学科的文献学、化学、多学科综合等研究方法。 34 3.重点讲解各历史时期中药材加工发展的概况与展望。 35 [教学要求] 36 1.掌握中药材加工与中药材加工学的基本概念及该学科的主要任务。

中药化学习题整合

第一、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天然药物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 2.有效部位是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例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3.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创制新药提供(药源)。 4.不经加热进行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和(煎煮法),将溶剂从药材上部缓缓通过药材从下部流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做(渗漉法)。 5. 中药化学成分中常见基团极性最大的是(羧基),极性最小的是(烷基) 6. 硅胶和氧化铝色谱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吸附剂吸附),根据被分离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 7.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原理是(吸附)和(筛选),有机化合物常根据其(吸附力的不同)及(及分子量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8. 利用中药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生成沉淀),或加入(某些试剂)后可降低某些成分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而自溶液中析出的特点,可采用(沉淀法)进行分离。 9.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类型有(离子交换纤维素)和(离子交换凝胶)。 10.化合物结构研究常用的四大波谱是指(UV光谱)、(IR光谱)、(NMR谱)和(MS谱)。 二、选择题 1. 有效成分是指(C) A需要提取的成分 B含量高的化学成分 C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治疗作用的成分 D对人体有用的成分 2. 与水不相互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A EtOH B Me2CO C n-BuOH D 四氯化碳 3. 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为(A) A CHCl3 B 苯 C Et2O D 石油醚 4. 利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中药成分时,一般选用(C) A煎煮法B浸渍法C回流提取法D超声提取法 5. 对含挥发油的药材进行水提取时,应采用的方法是(B) A回流提取法B先进行水蒸气蒸馏再煎煮 C煎煮法D连续回流提取法 6. 主要利用分子筛原理的色谱材料是(B) A聚酰胺色谱B凝胶过滤色谱 C离子交换色谱D硅胶柱色谱

数据库应用技术——SQL Server 2008 R2-教学大纲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2008 R2)》 课程大纲

目录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1) 1.课程的性质 (1) 2.课程的作用 (2) 二、课程目标 (3) 1.能力目标 (3) 2.知识目标 (4) 3.素质目标 (4)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形式 (5) 四、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6) (一)设计学习情境 (6) 1.学习情境1—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开发与维护 (6) 2.学习情境2—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开发与维护 (7) 3.学习情境3—企/事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开发与维护 (8) (二)设计教学单元 (9) 1.学习情境1的单元教学目标与结果形式 (10) 2.学习情境2的单元教学目标与结果形式 (12) 3.学习情境3的单元教学目标与结果形式 (14) 五、课程教学条件 (15) (一)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15) 1.课程教学团队规模 (15) 2.课程负责人要求 (15) 3.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及能力要求 (15) 4.兼职教师要求 (15) (二)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15) (三)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6) 1.以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的主教材 (16)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配套教学资源 (16) 3.本课程的省级精品课程网站 (17) 4.推荐参考书 (17) 5.推荐参考网站 (17) 六、其他说明 (18)

(一)学生学习基础要求 (18) (二)校企合作方式 (19) (三)教学模式建议 (19) 1.教学形式 (19) 2.教学方法 (21) 3.教学手段 (21) 4.组织安排 (22) 5.考核评价 (22)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

附录:词汇表 注:本表共收约3300个单词和360个短语或词组 a (an) art. 一(个、件……) ability n. 能力;才能 able a. 能够;有能力的 about ad. 大约;到处;四处 prep. 关于;在各处;四处above prep. 在……上面 a. 上面的 ad. 在……之上 abroad ad. 到(在)国外

absence n. 不在,缺席 absent a. 缺席,不在 accent n. 口音,音调 accept vt. 接受 accident n. 事故,意外的事 according to ad. 按照,根据 account n. 账目;描述 ache vi.& n. 痛,疼痛 achieve vt. 达到,取得 across prep. 横过,穿过 act n. 法令,条例 v. (戏)表演,扮演(角色),演出(戏);行动,做事action n. 行动 active a. 积极的,主动的 activity n. 活动 actor n. 男演员 actress n. 女演员 actual a. 实际的;现实的 AD n. 公元 ad (缩) = advertisement n.广告 add vt.添加,增加 addition n. 增加;(算数用语)加 address n. 地址 admire v. 钦佩;羡慕 admission n. 准入, 接纳 admit vt. 承认,准许(入场,入学,入会) adult n. 成年人 advance v. 推进,促进;前进 advantage n. 优点;好处 adventure n. 冒险;奇遇

(word完整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大纲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 习惯,并有一定 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 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 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 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 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 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 体。 (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

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 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 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12、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3、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 修改的习惯。 1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三)、口语交际 15、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 意对象和场合。 16、耐心专注的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 心和要点。 17、讲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 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 18、复述转述,力求完整准确;讨论发言,围绕话题,简洁 明了;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药药剂学 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ZH21303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时:(总学时72、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20) 学分:4 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 课程简介: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为今后从事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在新内容上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 本门课程大致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总论 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 2.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4.相似相溶原则: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5.浸渍法: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 6.煎煮法: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 7.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8.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冷凝管,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9.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10.水蒸气蒸馏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 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 11.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12.酸碱溶剂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3.溶剂分配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14.分级沉淀法: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物组份溶液中某 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来的方法。 15.专属试剂沉淀法: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的方法。 16.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 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17.分馏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8.膜分离法: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 物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19.升华法: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加热直接变成气体,遇冷又凝结为固体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20.结晶法:利用混合物中各化合物对某种溶剂的溶解度的差别,而使单一成分以结晶状态 析出的方法。 2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固定相)对混合物中各成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 色谱方法。 22.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方法。 23.凝胶滤过色谱:将含有大小不同分子的混合物样品液,通过多孔性凝胶(固定相),用洗脱剂将分子量由大到小的化合物先后洗脱的一种分离方法。 24.大孔树脂色谱:利用大孔树脂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而达到分离目的的色谱 方法。 25.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26.NOE(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也称核增益效应,是在核磁共振中选择地照射一 种质子使其饱和,则与该质子在立体空间位置上接近的另一个或数个质子的信号强度增高的现象。 27.质子宽带去偶:也称质子噪音去偶或全氢去偶,此时H 的偶合影响全部被消除,从而简化了图谱。

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数据库原理/ Principle of DataBase 课程代码:x305002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设置类别:非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课程总学时:64课程总学分:4.0 实验学时:16实验学分: 开实验学期:第三学期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实验目的: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SQL语句的实际使用,学生应会在SQL Server的环境下创建数据库和对数据库的查询、更新等操作,加深对数据库理论的认识,为今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二、实验项目设置

三、实验报告要求、实验考核方式、内容及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报告要求: 填写完整,独立完成,符合报告填写规范。 考核方式: 实验的出勤情况、实验内容的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 成绩评定标准: 没有完成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报告不符合要求,实验报告抄袭者,不及格。 独立完成实验,但实验报告中错误较多,及格。 完成实验基本要求,实验报告符合基本要求,有一些错误,中。 完成实验基本要求,实验报告符合基本要求,有较少错误,良好。 完成实验基本要求,实验报告符合基本要求,没有错误,优秀。 四、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萨师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SQL Server2008数据库应用与开发》, 姜桂洪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SQL Server2008数据库应用与开发习题解答与上机指导》,姜桂洪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数据库实用教程》, 聂培尧等,科学出版社,2005 《SQL Server 从入门到精通》明日科技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SQL Server 数据库教程(2008版)》郑阿奇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年4月 执笔人:谭丹丹审核人:张玉军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前言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英语是高中阶段外语教育的主要语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

【2019-2020】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变迁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变迁 语文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 发的有关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凭借,也是编写 和使用语文教材的总纲。它和语文学科是同时产生的,不过起初比较简单,只 能算是雏形。20世纪2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当时叫国语、国文)“教学大纲”(当时称作“课程纲要”)。新 中国成立5O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过了7次比较大的变迁,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半个世纪来语文教学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总结历史经验,探索语文教 改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开始于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有来得及制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在1950年发行使用的初、高级中学两套语文课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 总署编审局名义写的两个《编辑大意》,实际上就起到了大纲的作用。“大意”采用了“语文”这个新的学科名称,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原则。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意”存有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教育部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观(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 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50年代 末6O年代初,针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语 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在很多问题上 取得了共识。这个大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订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 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 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 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 文学课。”大纲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 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 典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这些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均有深远的影响。不足 之处是受“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影响比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的重大贡献,就是结束了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无纲可循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 英文名称: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性质:专业课、独立开课 适用专业:中药学 课程简介:该课程是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修课程, 中药药理学是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本门课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总学时为54,其中课堂讲授22学时,实验32学时共8个实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验证课堂理论,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中药事业和新药开发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单个实验考核:预习报告(设计方案)占30%,操作过程与结果占50%,实验报告项目占20%。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占20%,试验考核占80%。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张大方主编的《药理与中药药理试验》,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9月第二版。 实验一中药药理实验设计及基本实验技能训练 一、类别: 验证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要求 1. 掌握中药药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 2. 中药药理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3. 中药药理实验样品的注意事项 4. 中药药理实验制剂的浓度表示法 5. 中药药理基本实验技能 中药药理实验研究设计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2学时)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动物的称重、标识。 2.大鼠、小鼠的灌胃、皮下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采血方法的基本

技能。 3.动物给药剂量的计算和药物的配制方法。 4.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分组方法和原则。 四、学时安排 2学时 实验二祛风湿中药的实验设计方法及 秦艽对蛋清致大白鼠足肿胀、耳肿胀的影响 一、类别: 验证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要求: 1.熟悉中药抗炎相关实验的实验设计 2.掌握抗炎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及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3.掌握秦艽对小鼠足肿胀(蛋清法)的影响 4.掌握秦艽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5.掌握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技能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动物的称重、标识。 2.大鼠、小鼠的灌胃、皮下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采血方法的基本技能。 3.动物给药剂量的计算和药物的配制方法。 4.中药抗炎相关实验的实验设计及常用实验方法的选择。 5.蛋清法和二甲苯法制造急性炎症模型的方法。 6.足趾部皮下注射的方法、肿胀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四、学时安排: 4学时 实验三药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实验设计及实验研究 一、类别: 验证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要求: 1.熟悉中药消化系统相关实验的实验设计。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总论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 石油醚(pet.et)<四氯化碳(CCl4)<苯(C6H6)<二氯甲烷(CHCl2)<氯仿(CHCl3)(密度大于水)<乙醚(Et2O)<乙酸乙酯(EtOAc)<正丁醇(n-BuOH )<丙酮(Me2CO)(可与水混溶)<乙醇(EtOH )(可与水混溶)<甲醇(MeOH)(可与水混溶)<水(H2O)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在提取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时,应选用相应极性的溶剂,比如用石油醚提取小极性化合物,用水提取大极性化合物。 水溶性成分一般易溶于水,如生物碱、有机酸类、鞣质 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 2.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4.相似相溶原则: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5.浸渍法: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 6.煎煮法: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 7.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8.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冷凝管,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9.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10.水蒸气蒸馏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 11.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12.酸碱溶剂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3.溶剂分配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14.分级沉淀法: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物组份溶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来的方法。 15.专属试剂沉淀法: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的方法。 16.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17.分馏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8.膜分离法: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物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19.升华法: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加热直接变成气体,遇冷又凝结为固体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20.结晶法:利用混合物中各化合物对某种溶剂的溶解度的差别,而使单一成分以结晶状态析出的方法。 2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固定相)对混合物中各成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色谱方法。 22.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方法。

Oracle数据库技术课程学习大纲详细

《现代数据库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数据库技术》 课程编号:学时数:56 学分数:3.5 适应专业: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所有专业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现代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在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中的主要内容和坚实基础;也是今后若干年内研究和应用的最活跃的分支之一。因此,信息管理、软件开发、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特别是以应用为目标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和具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知识。本课程通过介绍Oracle数据库基本操作、体系结构与数据库基本管理使学生初步掌握大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了解大型数据库的管理方法。了解大型数据库的管理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Oracle数据库系统下的SQL语言运用及PL/SQL程序设计。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以后,能够结合自己所熟悉的某一门高级语言和Oracle,开发出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原理》等课程。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数据库概述(2学时) 1、教学内容: 1.1数据库基础知识 1.2关系数据库系统 1.3 Oracle基础知识 (1)Oracle的发展历史 (2)Oracle的特点 第二章O racle体系结构(6学时) 1、教学内容: 2.1 Oracle 体系结构概述 2.2Oracle的存储结构 (1)物理存储结构 (2)逻辑存储结构 2.3Oracle的实例 (1)Oracle内存结构

(2)Oracle进程 2.4数据字典 2、教学重点:Oracle的物理结构、oracle实例、Oracle的逻辑结构 3、教学难点:数据库实例与进程 第三章O racle11g的安装(2学时) 1、教学内容: 3.1 Oracle 11g环境介绍 3.2Oracle 11g for Windows的安装 (1)安装Oracle 11g服务器 (2)Oracle 11g与Windows (3)安装Oracle 11g客户端 3.3 Oracle 11g 的卸载 2、教学重点:学会Oracle的安装 第四章O RACLE数据库管理工具及网络配置(2学时) 1、教学内容: 4.1 SQL*Plus命令 (1)设置SQL*Plus 运行环境 (2)常用SQL*Plus命令 (3)格式化查询结果 4.2 Oracle企业管理器 4.3 数据库配置助手 4.4 启动与关闭oracle实例 2、教学重点:学会使用SQL*Plus 第五章S QL语言基础(5学时) 1、教学内容: 5.1SQL简介 5.2SQL的基本语法 5.3数据查询语言 5.4数据操纵语言 5.5数据定义语言 5.6数据控制语言 5.7常用函数 5.8 事务处理 2、教学重点:数据查询语言、数据操纵语言、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控 制语言 3、教学难点:SQL的基本语法 第六章P L/SQL编程(8学时)(课本第6,7章) 1、教学内容: 6.1PL/SQL基础 (1)变量及声明 (2)数据类型 (3)表达式 (4)PL/SQL程序块结构 6.2PL/SQL控制结构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 二、教学要求 (一)听 1.能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用学生所学的英语解释新的语言现象。 2.能听懂教师用所学的英语讲的课文内容概要或故事,以及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在会话中,能听懂对方比较规范的英语和用略慢于正常语速所谈的日常生活题目(参见《日常交际用语》),有时(三年级学生偶尔)需要对方重复。 4.在没有生词或对生词已作解释的情况下,能基本听懂简写的故事和题材熟悉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10(三年级为120)个词。听一遍能理解大意,听二至三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细节,理解正确率达到70%。 (二)说 1.能(三年级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 2.略作准备,能简单地重复听到的或读过的文段,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 3.能够运用《日常交际用语》表中的表达方法,围绕如问候、请求、建议、邀请等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二年级学生允许有语言错误,但不致造成误解。三年级

学生虽然有少量语言错误,但基本意思表达清楚。 4.能以简单的语句介绍情况,如本人的经历、家庭、班级、学校、某地、某人等。经过准备,二年级学生能连续说5个以上句子,尽管有停顿和重复,但基本能表达主要的意思;三年级学生能连续说6个以上句子,尽管有停顿和重复,但能清楚地、比较流畅地表达主要的意思;。 (三)读 1.能借助词典读懂难度略低于所学语言的材料,生词率不超过3%。能根据语境中较为明显的提示和构词法知识推断少数生词的语义或初步确定其语义范围。 2.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能分别以每分钟40-50个词和50-60个词的速度,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内容的材料,能够基本把握主要的事实和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率达到70%。 3.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信函、请柬、通知、便条、说明、表格、图表、图示和标志等。 4.能把握所读材料的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5.三年级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文段的寓意。 6.三年级学生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文段未直接写出的意思。 (四)写 1.能用书写体熟练而清楚地书写,要求书写格式、连笔、词距、标点正确。 2.能听写没有生词的材料。语速二年级和三年级分别为为每分钟110和120个词。第一遍只听不写,第二遍边听边写,书写速度二年级为每分钟12-15个词,三年级为每分钟15个词,第三遍检查。 3.能就课文内容笔头回答和复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