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 笔记整理

领导学 笔记整理
领导学 笔记整理

一选择题

1、(1)领导的产生:

①社会化大生产是领导科学产生的客观要求。

②现代社会纵向分工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领导学的产生。(2)领导属性:

①自然属性(一般标志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

②社会属性(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

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3)领导要素: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手段、

领导目标、领导环境

(4)领导活动:由特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领导者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为实现一定

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①权威性是领导活动的首要特性。

②从领导活动的内容来看,综合性是其重要特性。

③从领导活动在组织体系中的地位来说,超脱性与

全局性是其重要特性。

④战略性与前瞻性、服务性

2、领导方式:

<1>发展进程——自然式、专职式、民主式、专家式、

专家集团式

<2>性质与对象——政治、行政、业务、学术

<3>领导关系——层次式、单线式、星式、轮式、网

络式

<4>领导层次——高层、中层、基层

3、领导决策:

(1)概念: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

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

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2)要素: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控制和决策后果

(3)类型:

①按照决策本身的地位来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

②从决策的方式和过程来分: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③从决策所需情报资料的掌握程度分:确定型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

④根据决策者数量的多少可分为:个人决策、群体决策。

⑤单项决策和系列决策。

(4)特征:创造性、目标性、优选性、实施性

(5)决策模式:经验决策、科学决策

(6)决策体制:即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是指整

个决策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决策活动中

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和监

督方法的整个体系。

一般由以下五大系统组成:决策中枢系统、智囊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

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

特征:鲜明的党性、严格的科学性、强烈的实践性、普遍的群众性、广泛的综合性、一定的管理特性

5、领导层次与幅度:领导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领导幅度

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包

括的成员越多,则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

件下,它与领导幅度成反比:主管直接控制的下属

越多,领导层次越少,相反,领导幅度减小,则领

导层次增加。领导层次与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

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扁平结构形态和锥型

结构形态。

6、(1)领导体制概念: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

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所形成的用以

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2)类型:

①按权力的集中程度划分:集权制、分权制。

②按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人的人数划分:一长制、

委员会制。

③按下级所对应上级的数目来划分:完整制、分离

制。

④按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职责权限性质与范围不

同分:层次制与职能制

(3)核心: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7、(1)领导思维的特性:物质性、自觉性、历史性

(2)类型:包括思维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①思维的客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对象、思维的物质

技术手段和思维的物质工具;

②思维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主体的知识及其结

构,思维主体的观念、语言、习惯、情感、意志、

文化等精神素质,以及思维主体的思维形式、思

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

8、领导绩效考评方法:

目标对照法、民意测验法、专家评估法、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模拟考评法、比较分析法

9、(1)领导权力的起源:

①神权:来源于上帝,“神权论”;德仁:道德教化

智慧:知识的“哲学王”

②暴力:以暴力工具为依托;

契约:人民让渡;资源:资源的拥有与控制

③接受:组织成员是否接受

(2)构成:领导权力主体(主导作用的人或集团);

领导权力客体(领导权力作用的对象);

领导权力载体。

(3)不同社会类型的领导权力:

(一)传统社会:领导权力与政治权力、宗教权力、

宗法权力、经济权力

(二)现代社会:自主性与管理功能、内部功能分化、

法理型权力

(三)社会转型期

10、领导素质:

①政治素养: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

②知识素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具有广泛的科

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③能力素养: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辨材力)

领导者的综合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④心理素养: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坚韧

不拔的意志

11、领导方法的原则: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12、领导的群体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智能结构、气质结构

13、战略特征:全局性、稀有性、层次性、

稳定性、前提性、后继性

14、领导选材的方法:

(1)考试。(2)委任。(3)选举。

(4)聘任。(5)荐举。

二名词解释

1、领导:领导是在社会活动中,由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

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

系统的目标,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引导

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领导观念: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本质

认识或反映

3、科学决策: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

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的决策活动。

4、领导职权:每一个领导职位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内在

的权力,领导者可以从该职位的等级或头衔

中获得这种权力的使用

5、领导文化: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

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关于领

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

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内容的综合反映形式,

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

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

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6、领导环境: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

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它与领导、领导者共同

构成了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7、领导权力:领导者,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

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

对被领导者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

的能力。

8、领导理念:领导者(个人或团体)对领导活动的规律和

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及其以此指导领导活

动形成的理论和观念。

9、科学绩效:三简答题

1、领导文化的功能:

(1)内化功能:第一,为个体行为提供理性支持,提供判断和选择行为方式的内在依据。

第二,决定个体活动的动机和热情。

(2)规范功能:领导文化的规范功能不同于法律制度硬性的、强制性的约束规范,它是一种软性

的、非强制性的约束规范。

(3)导向功能:领导活动必然要受到领导成员观念意

识的指导和影响。领导文化作为领导领域的主要

意识范畴,无疑具有导向作用。

(4)调适功能:领导文化可以在领导活动实践中发挥

重要的调适功能,它能够帮助个体或组织控制失

范或减弱失范带来的不良影响。

2、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弊端

(1)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

1)表现: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2)危害

3)原因:

①受过去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传统领导体

制的影响

②受原苏联领导体制模式的影响

③受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

(2)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上

(3)领导法规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①缺少完备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法规与负责制。

②缺少完善的行政管理法规。

3、领导为官的理念:

一、总的理念与要求:以为官先为人、导人先导己为首

要前提;以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分配组织的公共利益

为为官宗旨;以超然与成败之外为为官准则:以分

享权力为为官手段;以赢得拥戴、拥有追随者为为

官实质。

二、工作理念与要求:善于决策、充分授权、抓住机遇、

持续创新、培养领导。

三、处世理念与要求:相信自己、充满热忱、有效沟通、

勇于自制、终生学习。

4、科学决策的特点:

(l)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决策过程中特别注意依靠各种智囊组织,注意各种专

家的横向联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共同完成某个

决策活动。

(2)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传统的依靠经验进行决策,转变为依靠科学分析来进行决

策,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

分析结台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5、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①鲜明的党性: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任务到基本内容都提

现了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

②严格的科学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

要有严格的科学性,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保证完成无产阶级赋予自己的使命。

③强烈的实践性:要求我们贯彻理论联系是假的原则,面

向群众、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未来,有针对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坚决反对“假、大、空”。

④普遍的群众性: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民主的原

则,坚持群众路线。

⑤广泛的综合性:较好解决人们多样化的思想行为问题,

还应实现其社会化,注意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个体素质和群体结构,提高其整体效应。

⑥一定的管理特性:对人的观念管理、协调人的共同劳动。

6、创造性思维的含义:是指通过思维主体的大脑的活动,

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特征:

①新颖性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

特征,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层次。由于能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重复使用过去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就能获得过去未有的新成果,表现出独创性。

②灵活性反映思维的广度。敢于突破固定思维,善于从

不同侧面考虑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流畅性指思维的速度(敏捷性)。由于重视思维的发

散,重视联想和想象,重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因而思维过程中少有阻滞,善于扩散,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产生大量新的观念、设想和方案。

④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

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

7、领导特质理论:也称为人理论,主要是研究一名优秀

而成功的领导所具有的内在品质与领导相关行为及

绩效方面的关系。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领导者的个

人特质是决定领导效能的关键因素,领导效率的高

低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

有某些共同点。根据领导效果的好坏,找出好多领

导者与差的领导者在个人品质或特性方面有哪些差

异,由此就可确定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特性。

领导特质体现:领导愿望、诚实与正直、进取心、

自信、智慧、业务知识。

8、领导体制的类型:

①按权力的集中程度划分:集权制、分权制。

②按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人的人数划分:一长制、委员

会制。

③按下级所对应上级的数目来划分:完整制、分离制。

④按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职责权限性质与范围不同分:

层次制与职能制。

9、领导者选拔人才标准:

(1)良好的思想品德。一是拥党不反党。二是有社会公德。三是职业道德。四是伦理道德。

(2)有政绩。五不:不把逻辑推理的数据当成实绩,不把急功近利的成绩当成政绩,不把为小团体谋

取的利益当成实绩,不把集体做出的政绩当作个

人的实绩,不把因客观因素形成的成绩简单变成

个人的实绩。

(3)人民公认。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请谈谈领导班子常见问题及领导班子团队精神建设途径。

(1)常见问题:

①发展理念不坚定,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

②工作思路不清晰,开拓进取的精神不高

③制度机制不完善,审判改革中创新不多

④领导能力不突出,工作作风上转变不大

⑤改善民生不重视,司法为民上投入不足

(2)建设途径:①组建核心层

②制定团队目标

③训练团队精英

④培育团队精神、构建信任

⑤做好团队激励

2、领导权力进行有效制约:

(1)所谓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与约束。

(2)要求:独立、公开、对等、强制、协调

(3)功能:导向、保障、防范、矫正、惩戒、调整(4)制约机制:

权力制约——法定监督

道德制约——学习、教育

权利制约——公民权利;要重视制度建设。

3、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措施与途径:

(1)推行决策与执行的适度分离。这样,决策和执行都趋向专业化,对于解决决策和执行在部门内部高度

统一所带来的部门利益固定化、执行效率不高问题

和实现决策科学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2)加强专家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一是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智囊机构,尤其是大力发展相对独立的民

间决策咨询机构,并正确处理好“谋”与“断”的

相对分离;二是决策中枢系统要真正重视发挥决策

咨询机构的作用,坚决杜绝“独断专行”、“长官意

识”,在法律上保证其地位,提高其权威性;三是加

大党和政府咨询机构自身建设力度,提高咨询人员

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使其在规模

数量上更加精干,在运作方式上更加开放;四是淡

化系统内辅助决策机构的行政化倾向,提高决策研

究过程的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决策系统之外的决策

咨询机构所具有的更大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形成优

势互补,建立起一种交互式的决策研究模式和开放

性的决策成果评价体系。

(3)建立有效的决策回应载体,是优化公共决策体制的根本。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公众——决策回应体制

——决策部门——公众这样的回应系统,以政府网

络为主导的电子化政府。

(4)建立、健全公共决策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公共决策承诺制、公共决策复议制、重大决策听证

制、决策法规回应制度。

五案例分析

(一)、领导选材用人

领导者在选才用人上的误区:

1、识别人才上“大。视野,小视角” 领导思维问题。

(1)小视角思想。“远视”、“近视”、“短视”、“青光眼”、“斜视”(2)地位层次上的差异。(3)工作关系上的远近。

2.用人上的“乱点鸳鸯谱”领导方法问题。 3.选才用人上的“官上官”用人机制问题。

4.领导者的“家天下”腐朽封建思想问题。

选拔人才的标准:1良好的思想品德。一是拥党不反党;二是有社会公德;三是职业道德;四是伦理道德。

2有政绩。五不:不把逻辑推理的数据

当成实绩,不把急功近利的成绩当成政

绩,不把为小团体谋取的利益当成实绩,

不把集体做出的政绩当作个人的实绩,

不把因客观因素形成的成绩简单地变成

个人的实绩。3人民公认。选拔人才的原则:1、任人唯贤。2、公开平等,竞争择优。3、坚持群众路线。4、坚持依法办事。

选拔人才的方法:1、考试。公平性加强,但考试内容与实际能力很难完全一致2、委任。

3、选举,拉票行为,老好人多票4、聘任。5、荐举。

领导过程的关键在于用人:组织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在于下属,而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能有效发挥关键又在于领导的用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都是一个

用人专家。

领导用人的“四力”:

(一)改革最显吸附力1、制度体制的变革。2、思想观念的变革。打破年龄、资格的旧观念来选用人才3、

工作方式的变革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

(二)核心最显凝聚力。领导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体现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核心凝聚力;其次体现在领导与群众之间。

(三)信赖最具战斗力。首先,是相信下级,敢于让下级直言;其次,领导要敢于深刻自责,即自我批评;再次,要敢于放权、放手,用人不疑

(四)用养并重突出持久力

用人具体方法:

(一)因事用人,适才适用。首先要做工作分析弄,清楚事及做事所需要的人;其次,对下属人才的素质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量才使用。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工作职位有不同的适用性。领导在用人时,要避免大材小用和小才大用。

(二)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用其所长:首先要消除

用人所长的障碍。其次,要为用人所长创造良好

的环境。第三,领导者帮助下属认识自己的长处。

避其所短:第一,领导要能容人之短。第二、领导者要善于扬长避短。第三,领导还要短中见长。

(三)充分信任,大胆授权。第一、领导授权要注意责权统一的原则。第二、领导授权要考虑哪些权不能授给下属。

(四)合理搭配,注重协调。人才的整体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通常可以从专业、年龄、能力、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加以考虑,力求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形,能力结构可以互相补充,心理素质比较协调。注重做好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第一,要以全局为重;第二、要相互尊重、理解;第三、要坚持民主协商;第四、要求大同存小异。

(五)关心爱护,鼓励竞争。在人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支持鼓励就是最大的关心;在人才遭到不公正待遇和闲言碎语中伤时,领导者有护才之勇。

育人:

(一)用人必须育人:育人,就是对人才进行培养教育。育人是选人的基础,也是用人的延续。

1、用人必须育人,这是时代赋予领导者的要求。2、用人必须育人,这是为了更好地用人。

3、用人必须育人,这也是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二)育人的内容:首先,应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

其次,要对下属进行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训练。

(三)育人的原则与途径:

原则:1、坚持“精而管用”、学用一致。2、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培训。

途径:一是高校进修;二专门干部培训学校培训;三在实践中学习。

(四)重视激励的作用。一般来说,激励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激励方法。它包括福利、晋升、授

衔、表扬、嘉奖、认可等。一种是内在的激励方法。

它包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

(二)、领导沟通

沟通:实质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沟通存在于发送者和接

收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

沟通的条件:A信息发送者------沟通中的起始方B信息---- 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经过编码的信号

C信息传递渠道的应用-----编码与解码及噪音D

接收者------能够接受到发送者信息的个体

E反馈-----指信息从一个方向传递到终点,引发接

收者的反应。

F沟通中的情境和组织因素:许多情境和组织因素左右着沟通过程。

从外部看:a 可能有教育的、社会的、法律政治的

和经济因素b地理上的距离c时间

的充裕与繁忙

从内部看:主要是组织结构、管理、非管理过程以

及技术等。

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与目的:

1重要性:A沟通是组织活力的源泉;B沟通是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过程各环节的

共同联系纽带;

C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使领导者有效地利用组

织多元化环境中特有的各类天才;

D事实上,领导者也确定地把大量的时间花在

沟通上。

2有效沟通的目的:就广义而言,一个组织中的有效沟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改革,即对有助于组织利益的

活动施加影响。由于沟通把各项职能联成一体,

所以它对组织内部职能的行使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组织需要有效沟通来:a设置传播一个

组织的目标;b制定为实现目标的计划;

c以最有效果和效率的方式来组织人力资源及其

他资源;d选拔、培养、评估组织

中心成员;

e领导、指导和激励人们,并营造一个人人想要

做出贡献的环境;f控制组织的实现总之,对领导者而言,沟通过程非常重要,因为

它有助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

实现。沟通活动,尤其是口头沟通,占据了领导

者的大部分工作时间。

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所面临的挑战:

1有效的沟通包括人际之间和组织之间的沟通

2人际有效沟通的障碍:a认知障碍b情绪波动c言语

沟通与非言语的不一致d不信e缺

乏计划

f未经澄清的假设g传递中的损失和遗忘h不

善聆听及过早的评价i信息超负荷

人们可以以多种方式对付信息超负荷问题:可以

无视某些信息;一旦被过多的信息搞的晕头转向,

在处理问题时,就会出错;既可能无限期拖延处

理信息,也可能放在日后迅速处理;人们会对信

息进行过滤;干脆从沟通过程中脱身,把信息束

之高阁或不进行沟通。

3影响组织沟通有效性的因素:A正式的沟通渠道,定义:

一种有意设立的且很可能为管理者控制

的沟通方法。

正式的沟通渠道通过两方面的作用影响沟通的有

效性:a随着组织的发展和成长,正式沟通渠道的

覆盖范围变广;b正式沟通渠道妨碍信息在组织

的各个层次间的自由流动。

B组织的集权结构,定义:指一个组织内控制的

等级结构。

C工作专门化

D信息所有权,定义:指某人拥有与工作相关的

独特信息和知识。

有效沟通的实现:

1有效沟通的实现也就是沟通的改进。

2进行信息沟通的检查:

a这是改进信息沟通的方法之一;

b可以把组织沟通看成是一个与组织目的的相关的一组沟通因素。

c需要加以检查的四大信息沟通网络如下:属于政策、程序、规则和上下级关系的管理网络或同任务相关

的网络;包括解决和提出改革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活

动网络;包括表扬、赞赏、提升以及联系组织目标

和个人所需要事项在内的综合性网络;包括组织出

版物、布告烂和和小道新闻在内的新闻性和指导性

网络。

d信息沟通检查是一种工具:它不仅用语于组织出现问题之际,也可用于事前防范;有多种检查检查程序:观察、问卷调查、会晤访谈、对书面文件的分析。3改进信息沟通的准则:

以下几项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a信息发送者必须对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有清晰的想法;b有效的交流需要以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都熟悉的编码、解码信号;

c不能脱离实际制定信息沟通的计划;d要考虑信息接收者的需要;

e信息沟通中的声音语调、措辞以及讲话内容与讲话形式之间的和谐一致等都会影响信息接收者所做出的反应;

f信息只有为接收者所理解,沟通才真算完整的;g信息沟通的职能不止是传递信息而已,它涉及到感情;h有效的信息沟通,不仅是发送者的职责,也是接收者的职责。

4实现有效沟通的具体措施途径:

A构造开放、有效沟通的组织环境:

a从仁慈的家长式管理转变为高度评价员工的首创精

神;

b畅通组织的沟通渠道,包括:纵向沟通畅通、横向畅

通满意、非正式沟通

c积极的制度安排。

B和谐组织的人际沟通:

a运用简单、明确的语言

b设身处地,站在接收者的立场上考虑;

c避免注意力分散;

d了解对方的情绪和非言语行为;

e让对方觉得自己诚实可信;

f聆听、理解的关键

C采用新的沟通技术:

a广泛地运用谈判解决组织冲突;

b改进书面沟通;

c改进口头沟通;

d适当地使用电子媒介

(三)、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的特点:

1.创造性。领导艺术能以不断的创造力给人以美感。一个满足现状、不求上进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2.科学性。领导艺术是建立在领导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基础上的。

3.灵活性。领导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判断力来认识和处理随机事件。

4.实践性。单靠书本永远培养不出有用人才,实践是领导艺术的基础。

实际工作中的领导艺术:

1.用人的艺术

(1)善于发现人才

发现人才,首先要有爱才之心,爱才的思想基础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领导者应有的思想品质。如果领导者嫉贤妒能,惧怕比自己能干的人,就有可能压抑、埋没人才。其次,要善于发现那些崭露头角的小人物。因为这样的人勇于创新,思想新颖,需要引起重视,注意在实践中考察他们的潜力,创造环境,大胆启用。

(2)善于使用人才

善于使用人才不仅要大胆启用群众舆论公认的贤能之人,更重要的是把那些公众有争议而确实有真才实学、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安置到重要岗位上。领导者切不可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惧怕舆论,而将用人的视线仅转向于没有争议,或争议很小的人身上,这样势必压抑或浪费人才。(3)善于团结人才

团结人才,最重要的是要造一种民主、团结、融洽、活跃的气氛。这就要求领导者善于同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接触、交往,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善于团结不同见解的人才,而不能以权势压人,这样才能使下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善于尊重人才

要吸引人才,首先从人的自尊心上要给予尊重,维护其尊严;对下属的缺点,应启发引导,而不能当众训斥,让下属下不了台。其次,要对下属的工作成绩或劳动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的物质激励。把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环境,以利于广泛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团结和尊重人才。

2.用权的艺术:

(1)善于决策

(2)学会授权:A.划分层次,权不乱授B.明确职责,带责授权C.总揽全局,合理授权D.巧妙收权,进退自如。(3)避免越权和滥权:A.克服权力欲。 B.增强自我角色意识。

C.在权力范围内活动。克服四过:对人对事要求过

多、过高、过细、过急。坚持四少:对微观工作少

听、少问、少说、少做。做到四不: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气、不恼。运用四法:座谈法、沟通法、

谈心法、闲聊法。

3.思维的艺术:

(1)反向思维法,是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冲破流行的貌似有理的想法和做法,以别人意想不到、在表面看来最不可行甚至大逆不道的地方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新路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怀疑、批判、探索、验证是反向思维的四个步骤。

(2)多向思维法,又称多方位思维、发散思维。它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多方面的思维判断,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多种方案,进而为决策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3)侧向思维法,是在正向思维、单向思维受阻时而变换一下角度,从侧面来达到目的的一种创新思维方法。其要意在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左思右想,左右逢源,借助系统之外的信息、知识、经验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难题。(4)模糊思维法:

A.粗与细的模糊。原则问题越细越好;一般问题宜粗不宜细,粗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模糊一些效果反而到好。

B.拖延和沉默。重大问题要态度鲜明,及时处理,对有些具有模糊性质的问题可以采取拖延和沉默的方法。

C.掌握隶属度。杜绝“一刀切”。

D.人际关系的思维有时要模糊一些。

(5)系统思维法,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进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各级领导者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都必须从整体出发,把着眼点放在全局上,注意整体功能,提高总体效益,增强综合效果。

(6)直觉思维法,是省去逻辑推理而直接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具有非逻辑性、潜意识性、突发性、随机性、深刻性等特点。但直觉思维需要领导者有充分的准备、丰富的经验,注意思维的转换。而且,直觉思维很可能啊不完整的。

4.处理关系的艺术:

正职领导者处理关系的方法与艺术

——处理与上级的关系:

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地位,出力而不越位。

B.适当调

整期望、节制欲望,学会有限度的节制。

——处理与下级的关系: A.平衡艺术

B.引力艺术

C.弹性控制艺术(1)正职领导者处理关系的方法与艺术

——处理与副职的关系:A.放权 B.放手 C.放心 D.

支持 E.依靠 F.揽过 G.平衡

(2)副职领导者处理关系的方法与艺术

——处理与正职的关系:A.尊重而不吹棒。B.请示而

不依赖。C.主动而不越权。D.服从而不盲从。

(3)副职领导者处理关系的方法与艺术

——处理与同级的关系:A.妥善处理矛盾。B.同舟共

济,做好工作。

——处理与下级的关系:A.平衡要重视沟通信息。 B.

承上启下,当好“中间环节”。

5.沟通的艺术

(1)沟通的内容:A.拿不准的问题。

B.可能有分歧的问题。C.已经决定了的问题。

D.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2)沟通的方法:A.逐一沟通。B.座谈沟通。

C.重点沟通。

(3)沟通的范围:A.与班子成员沟通。B.与下级沟通。

C.与上级沟通。D.与友邻沟通。(4)沟通应注意的问题:A.勇于否定自己,不先入为主。

B.坦城阐述己见,不似是而非。

C.充分启发对方,不光走过场。

D.认真分析意见,不草率作结论。

6.处理矛盾的艺术:

A.矛盾不积累,及时解决。

B.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

C.复杂矛盾不急躁,善于等待。

D.单一矛盾不扩大,注意个别解决。

E.内部矛盾不扩散,在内部解决。

F.矛盾不上交,立足于自己解决。

G.矛盾僵持,不硬解。

7.批评的艺术:A.公开式。 B.个别式。 C.直接式。

D.启发式。

E.震撼式。

F.商讨式。

G.反复式。 H.暗示式。 I.对比式。 J.承担式。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逻辑学深刻复习知识点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 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 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 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 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 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传统逻辑定义)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表现方式: 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 2.逻辑学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 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以此为例) 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 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被称作“西方逻辑之父”,主要逻辑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分别论述概念、命题(判断)、推理、论证、论辩的方法和如何驳斥诡辩的问题。哲学著作《形而上学》系统论述了矛盾律、排中律,涉及同一律。奠定了西方逻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及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研究了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联言命题和推理形式,提出相应推理规则。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17世纪,实验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研究了科学归纳法问题。《新工具》一书中提出科学归纳的“三表法”:“存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奠定归纳逻辑的基础。 穆勒(1806-1873):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在《逻辑体系》(我国近代学者严复译为《逻辑名学》)把科学归纳法发展为五种: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至此,传统逻辑的基本框架大致形成。 现代逻辑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逻辑(“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由莱布尼兹奠定基本思想,目前仍在不断发展中的逻辑类型。特点:借助人工语言(符号语言),建立形式系统,对研究对象整体把握。 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17世纪末期,提出用数学演算的方法处理演绎逻辑;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逻辑学知识要点

逻辑学知识要点 上篇逻辑推理 逻辑学主要是从形式上or结构上来研究推理的正确性或者有效性的科学。 任何推理形式都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组成。∕逻辑常项:推理形式中固定不变的部分,是判定一种推理形式的类型的唯一根据,也是区别不同类型的推理形式的唯一根据。∕无论给变项代入何种不同的具体内容,推理形式不会改变。 如果只要分析到所包含的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为止即可判定,那么这类推理称为复合命题推理,简称推理命题,相应的逻辑称为命题逻辑。∕逻辑常项、命题变项。 必须分析到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所包含的概念即词项才能判定,则这类推理称为简单命题推理,简称词项推理,相应的逻辑称为词项逻辑。∕逻辑常项、词项变项。 第一章基本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1、负命题 负命题:就是通过否定某个命题所得到的命题,又叫做命题的否定。 一般公式是:并非¬。∕“并非“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并非”。 真假特征:p与“¬p”矛盾。 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⑴联言命题: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 一般公式是:p并且q。∕“并且“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合取”。 “……和……”、“即……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的词语都是“并且”的意思。 真假特征:联言支p,q同时真,联言命题p∧q为真;p,q同时假,p∧q为假。 ⑵联言推理:就是前提or结论为联言命题,并且根据其真假特征所进行的推理。 推理形式有:分解式(由前提中一个联言命题为真,推出其任一支命题为真的推理)、组合式(由前提中一些支命题为真,推出这些支命题所组成的联言命题为真的推理)。 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选言命题是断定几个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命题。 ①⑴相容的选言命题:至少有一个存在并且可以同时存在的选言命题,即选言支(p,q)之间具有并存的关系,p,q不同假。 一般公式是:p或者q。∕“或者“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析取”。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逻辑学笔记整理

《逻辑学》笔记整理 2012300160016 马院12级思政杨郑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逻辑”和逻辑学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逻辑”这个语词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导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想、理性、言词、规律等。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其含义主要有: 1、客观规律性。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生活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生活的规律性。 2、思维的规律性。例如:“应该合乎逻辑地思维,明确地表达思想”。这里的“逻辑”是指思维要合乎思维的规律。 3、某种理论观点。例如:“明明是侵略,却说成是友谊,这是强盗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一种荒谬的理论。 4、与“逻辑学”同义,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例如:“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熟炼运用逻辑知识,对思考问题、写文章、说话、办事以及进一步发展智力都大有好处”。这里的“逻辑”便是指逻辑学。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思维的形式结构也叫思维的逻辑形式,它是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的。综上所述,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的学说。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判定是它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与意义 一、逻辑学的性质 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可知,这门科学提供给人们的是认识事物、表达论证思想时必须运用的一种思维工具,所以,它是一门工具性质的科学。 二、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是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 具体来说,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主要有: 第一,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从已知进到未知。 第二,有助于准确、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完整word版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逻辑学 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 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 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 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 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 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 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 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 7、什么是直言命题 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 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 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 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 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 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 A船B轮船C货船 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

2.A泰山B山东C中国D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 A 3.A词B褒义词C贬义词D合成词 4.A现代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 5.A石拱桥B卢沟桥C拱形桥洞 6.A小说家B戏剧家C诗人D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 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

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学任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收录于《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育理论的专著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年)《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部教育论著。 《师说》(韩愈)是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一篇教师专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仅依附于其他思想而存在,理论水平较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中国教育起源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 [诲人不倦]。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笃实,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产婆术】又叫苏格拉底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为定义,即通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与概念;第三步为助产术,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如同产婆一样能催生出新生命。 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办过“学园”,他的教育思想宏伟博大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教育、德育等都有独到见解。其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 Formal logic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逻辑学基础重点_逻辑学重点归纳

逻辑学基础重点_逻辑学重点归纳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1分*10 二、单选题2分*10 三、图解题共10分 1.用欧拉图表示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3分*2 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符号,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2分*2 四、证明题共12分 1.证明三段论的有关规则 6分*1 2.依据判断变形进行的直接推理 3分*2 五、分析题 4题共24分 三段论、对当关系推理、逻辑的基本规律、穆勒五法、真值表六、综合题 3题共24分综合推理 1亚里士多德被成为逻辑学之父。 2.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概念质的规定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是概念量的规定性。 3.概念的种类: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肯定概

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4.概念间的关系: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 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 a b (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6)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5.下定义的方法:属加种差的方法,公式: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同一个系。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否则犯“同语反复”或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完整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引论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 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 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复习过程

《逻辑学》完整版笔 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 ;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 oning ,inferen 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 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 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 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 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 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 Formal logic 希腊: 亚里士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1)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 引论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 概念 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 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 都是b ,所有的b 都是a ,则a 、b 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 都是a ,但有的a 不是b ,则a 、b 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a 都是 b ,但有的b 不是a ,则a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 b 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 (4)交叉关系:若有的a 是b ,有的a 不是b ,有的b 是a ,有的b 不是a ,则a 、b 之间为交叉关系; (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 都不是b ,所有的b 都不是a ,则a 、b 之间为全异关系, 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a b a b a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