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

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Forman在系统总结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中指出,景观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解释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景观的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消失等方面描述景观的动态变化类型。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原始本底的消失正是与Forman的描述相同。反之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则表现为楔入、扩大、连片、本底化等动态变化类型。

农田是农作物生长的立足之本,不同的种植方式必然造成不一样的农田景观,于是农田景观格局与作物种植制度自然地连在一起。《尔雅·释地》有“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揭示了新垦农田景观演变和熟化的过程,即“菑”是生满杂草的“不耕地”;“新”是已经撂荒二年,正在复壮的土地;“畲”是经过撂荒、复壮,准备耕垦的土地。西汉中期为了便于地力的恢复,代田制一改原来的漫撤制,在农田中起垄作圳。庄稼种在垄下的沟即圳中,第二年垄圳互易,地力得到局部的休整[1],形成新的种植方式和农田景观。在实际垦荒过程中规律是相同的,经过除草及杂物—翻土压草—晒土—新田—部分种植—熟田—全部种植过程,将其他自然斑块改造成为人工景观的农田,出现撂荒也是人口稀少的关系。

1855年以前的黄河在北到海河、南抵淮河之间的广大华北平原上迁徙、漫流,而华北大平原又是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合力冲积而成的。大量资料表明,第四纪以来,华北平原的沉积速度愈来愈快。根据张天曾的资料推算[2],华北平原的沉积速率在更新世时为

0.15mm/a,全新世时3.03mm/a,近代大致为3.70mm/a,经过长期的沉积,经历滩涂—湿地—苇地—草甸沼泽,形成早期的华北沿海平原。随着人口的迁移、定居和围垦,则出现了较早的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没有配套的田间设施,完全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非常低,而且不稳定。

1.2 长期集中连片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景观农田化的改造进一步扩大,零散的农田不利于抵御动植物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也不利于农田设施配套和管理,需要对农田进行集中连片,由星点式或斑块式开发转为大规模连片开发,构造更大尺度的农田斑块或本底。

从我国农业发展史看,开荒垦殖,扩大耕地面积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特别是1949年以后更进一步促进农田的集中连片。1955年开展蓬勃迅速的合作化运动,并出台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把“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作为重要目标之一[3]。开垦荒地主要是通过移民和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新的国营农场和扩大现有农业社的耕地面积来实现,消除农田的插入、过远、楔入、插花等现象,尽量做到农田集中连片和外形整齐,这对于促进农田集中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开展农业合作社前,农民的私有农田一般面积较小,并且常由一些分布零散的若干小田块和窄条地组成,为了适应生产的要求,必须将农田合并起来。因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方田”、“条田”规划和工程实施,对农田进行集中化和规则化,改良土壤,配套建设田间道路、防护林、沟渠等,为集约化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1.3 配套集约化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21世纪上半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为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开展了农田整理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农田整理是指归并畸零不整的农田、沟渠和田间道路。根据土地资源详查,全国田坎面积0.12×109hm2,沟渠

0.05×109hm2,分别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的1-2倍。据典型调查,

通过对地块、沟渠的平整、归并,可增加耕地面积5%-10%左右。各地实践表明,农田整理不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能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生产成本[4]。整理后的农田全部成为地块平整、沟渠配套的配套集约化农田景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灌渠已由土质结构改为PVC管材或防渗渠、地下暗管、喷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农田景观更加集约化,农田设施高标准配套,农田景观的生产功能得到有效保障。

1.4 未来“天地人和”的绿色休闲农田景观格局发展趋势

农业中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天、地、稼的关系,天人关系为中心的可持续农业,使中华文明古国长达数千年而不衰。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田生产力将有更高的上升空间,而且农田的替代基质也会不断增多,扩大新的食品来源,农田的历史任务有所改变,保护环境和提供休闲服务的功能将相对提高。因此,未来农田景观的格局将随之变化,农田斑块的基质得到进一步改良,并以增施有机肥料和农作物品种改良作为增产的主要保障,以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和廊道结构生物防治病虫害,秀丽的农田风光给人陶醉,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田园的“天地合一”。当前出现的观光农业的景观,可谓是未来农田景观之早期雏形的体现。

2 现代农田景观演变的过程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吸取“石油农业”的教训,正向知识高度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相继出现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替代型现代农业。同时,与之发展相配套的农田景观也悄然向现代农田景观方向演变。

2.1 现代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农业虽是初见端倪,但已展示其鲜明特征和绚丽前景。现代

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是面向全球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是正在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是以生物为中心的一种优化的生物—技术—经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5]。农田是农业耕作的场所,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是“精准”生产,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6]。

“精准农业”按照田间每一个操作田块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种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效果,农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7]。精准农业表现出良种选育精准化、模式栽培精准化、平衡施肥精准化、农业灌溉精准化、病虫害防治精准化和作物收获精准化等特点。

农田景观则属于经营景观中的人工经营景观,景观构图的几何化与物种的单纯化是其显著特征。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演进,原有分散和形状不规则的耕作斑块向着线形和规则多边形的方向演变,斑块的大小、密度和均匀性都会发生变化[8],特别是精准农业的发展,要求农田进一步集约化、田面平整化、田块规则化和设施配套化与智能化。

2.2 现代农田景观格局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精准农业要求农业集约化,可能导致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田块扩大、植被类型减少和农田景观中动植物多样性亟剧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能通过削弱生态系统天敌与害虫间自调节功能,降低农业可持续性[9]。在现代农业景观中,农田景观格局仍然是控制农作物和其他物种时空分布和生态学过程重要的因素,其景观格局变化受自然环境、农作系统、农业耕作活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景观格局的变化又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农业景观格局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农田斑块内部均质性增强,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田面平坦,形状规则

精准农业的实施重要条件是作业对象的标准化,在作物品种选择、品种布局、栽培方式、栽植密度等环节上,要求同一作业农田斑块的农作物的一致性和田面平整,清除田块内残留的其他斑块和障碍物,田块规则化,利于机具的生产作业。这些要求已经在机械化作业实施中得到体现和证明,机械化使农业景观趋于一致或相似[10]。在育种环节上,要求农作物品质适合精准农业的管理要求,进行工厂化精准育种,标准化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使农作物田间生长形态均质和分布密度一致。另外,在田间管理环节上,为实现平衡施肥精准化、灌溉精准化、病虫害防治精准化和作物收获精准化等作业的高精度要求,需要对现有农田基质条件不断改造,使农田斑块基质达到均质。

(2)农田廊道结构简单化,各种生态流稳定、畅通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中

小的或零星的斑块(如林地、防护

林、沟渠、草地等)大量地从现代

农业景观中消失。伴随着农业机械

化的增加,田块边缘带急剧减少,

如防护林和沟渠密度在减少(如图

1)[1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

促进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其中变

化最大的算是廊道结构。按照精准

农业生产要求,仅灌溉精准化一方

面就需要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对原

有灌溉系统提出挑战,固定的明渠

将消失,被地下暗管、喷灌、滴灌、

微灌等节水设施取代。从适合精准

农业作业角度出发,部分为小农具

和人畜服务的田间道路会被整理为

农田,部分田间道路将拓宽改造适宜大型农机具作业,由较宽廊道围成的农田斑块规模扩大,各种生态流更加稳定和畅通。

3 农田景观演变影响驱动力分析

农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是指导致农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各种

因素,驱动力对农田景观演变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也有逆向的阻碍作用。同时驱动力对农田景观演变的作用在不同时间段可能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可能在一个时期起促进作用,而进入另一时期起阻碍作用。正是驱动力作用方式变化的多样性形成复杂的农田景观演变形式。

农田景观格局的变化是由农田景观要素间的相互转化和干扰引

起的。在景观生态学中,将引起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动力称之为干扰,按作用方式将干扰分为自然扰动与人工扰动。干扰是自然界中无时无

处不存在的一种现象,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农田景观同时受到二者双重作用,两种扰动作用大小的差异,体现在不同景观要素的转移方向与大小上,大尺度的农田景观格局受制于自然扰动,小尺度的农田景观格局为人工所为。

3.1 人类活动对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

农田景观的结构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田和菜地)与种植方式(间作、混作和套种)的不同和管理的精细程度,常常表现为田块的大小或种植单元的大小。自人类文明进入农业文明以后,人口因素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作用加大,相伴产生的是大面积农田景观及其他人工景观、干扰景观和残留景观等,如19世纪以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垦,先坡地后沟地,先阳坡后阴坡,将大面积的漫岗和缓坡自然景观、沼泽和湿地景观垦殖为农田,自然景观被分割、残留和灭失。反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田景观也面临着分割、残留和灭失威胁,大量的农田被改变为建设用地[12,13]。

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规划对农田景观格局的作用日益突出,以适应生产的发展需要。景观生态规划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护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尤其强调景观格局与水平运动和流的关系(Forman 1995)[14]。农田景观规划是对农田景观结构和格局的统筹安排,确定农田廊道、斑块的位置、形状、规模和范围,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合理轮作对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也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田生态流和基质的影响,如防治病、虫、草害,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等。《齐民要术》中总结前人经验说:“谷田必须岁易”,如果不实行轮作易地,就会“莠多而收薄”。“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无论是谷田、麻田,还是稻田,轮作易地,都会获得减少杂草、提高产量的结果。总之,在农田景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政策和人类文化对其有

着深刻影响。

3.2 自然环境变化对农田景观格局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迁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形成特定的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条件,使全球自然景观呈现出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作为干扰后形成的农田景观格局与其原始自然景观一样呈现出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如我国东部地区分为北方旱作区和南方水田区。自然环境变化在影响农田景观格局的同时也制约着农田景观规模的

扩大,如部分农田受风沙等灾害影响而消失,变为沙地、戈壁,甚至石漠化[15]。

3.3 采矿对农田景观格局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采矿活动也随之变得频繁,规模也不断增大,采矿对农田景现格局的改变也必然会加剧。采矿活动对农田景观影响及其机制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取决于被开采矿物的种类、采矿方法、采掘机械的选用,还取决于矿山周围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采矿活动对农田最直观的影响莫过于使矿区周围的地形发生变化。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对地形影响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矿区开采对景观形成扰动,改变景观格局,一般随着开采活动的进展,原有农田景观数量呈下降趋势,开采活动停止后稳定,同时沉陷景观由小到大,受复垦活动影响又由大变小,林地、水面等其他景观不同程度增加,景观多样性提高,斑块破碎度增加[16]。

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随着开采深度、开采厚度、采煤方法等因素的不同,农田景观的空间形态变化也不完全相同。对于华东高潜水位平原地区来说,由于采深与采厚比值较大,农田景观的空间形态变化一般是连续的、渐变的,具有明显的规律性[17]。当采煤工作面推进到一定距离时,开采影响波及到地表,引起地表下沉。然后,

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农田影响范围继续扩大,下沉量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增大,从而形成一个比采空区范围大得多的沉陷盆地景观,积水、坡地、裂缝等景观格局是演变的主要结果,必须进行复垦,恢复为农业景观,其中部分为农田景观。

4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调控与管理

农田景观空间格局包括空间异质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规律性等内容,空间格局决定着农田的分布形成和组分,制约着各种农田生态过程,与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景观结构是农业发展内在的驱动要素,未来的农田景观变化更加重视其多样性[18]。斑块大小、斑块形状、斑块密度、斑块的分布构型和廊道形态等是影响农田景观格局的重要因素,必须对其控制和管理,保障农田各项功能的发挥。

4.1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调控

土地利用是人类影响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历史上人类最大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将森林景观干扰为农业景观和居住景观。19世纪至20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按照自己的要求塑造环境,满足人类需求的增加[16]。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全球各地从土地的适宜性和生态安全角度,不断对农田景观格局进行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方面,以提高生态安全为目的,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退耕还林(草),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脆弱地区由于人口压力和不适当的农业开发,农林牧用地比例不合理,使粮食产量较低、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退化。合理的农业景观格局是一种充分注重保护生态安全的系统,是适应生态要求和经济发展要求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的农业生产系统。农田建设要根据土壤、地形适宜程度,坚持便于耕作、灌溉和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实施,以维护生态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陡坡地退耕,

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控制土地荒漠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构造生态安全的农业景观格局。

另一方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开展农田区的土地整理,控制建设占用农田,加强农田生产安全监督等。高效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的特征,田块规模明显比过去十年增加,田间道路、灌排沟渠和防护林等廊道的密度下降,但系统配套程度更加完善[19]。我国土地整理可追溯到殷周时期的井田制,从那时起就从未间断过。解放后虽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和近年来的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土地整理。但农村地区仍存在大量零星闲散废弃土地,田埂沟渠占地量大,村落零散;矿山损毁、塌陷和占压土地长期得不到治理。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加剧。近年来,我国通过土地整理,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同时,降低了农田景观破碎度,有利于控制非点源污染的形成,提高了农田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程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4.2 农田景观格局管理

1987年—2000年间,吉林省大安市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和耕地大面积碱化(地下水矿化度高,水质差),影响到农田景观的生态质量和农田景观格局的合理演变;农田防护林数量减少,防护功能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区域的生态安全[21]。所以,安全高效的农田需要不断地维护和发展,加强其景观格局的管理是持续发展的需要。

(1)加强农田污染防治与监督力度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田生产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工矿区附近,农田环境已经恶化到不能维持的地

步,如灌溉水质超标和工矿业废物的排放,已经对区域农田基质产生危害,严重者危及当地人民的身心健康,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污染的监测与防治力度,从根本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不断更新和完善农田人工廊道系统

农田中防护林、沟渠和田间道路形成的人工廊道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安全价值,不同农田之间的防护林、溪沟可以隔离不同农田地块之间虫害传播、污染源扩散和其它干扰,而且可以促进水分、养分在农田景观中的迁移[22]。目前,我国农田防护林网与灌溉渠系普遍存在残缺和老化现象,不能及时维护和更新,已经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生态安全,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田人工廊道系统,保障农田生产安全。

(3)建立健全农田及其设施产权制度与流转制度

Chen Liding对中国陕西延安地区安塞县大南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以根据产权制度变革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前,地主私人占有,农民从地主手中租地,由于土地生产力较低开垦了许多耕地;1949年新中国建立,土地使用有国家统筹安排;到1981年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使用发生了第三次变革[23]。农田产权的设置、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必须建立一系列的规则,使其产权关系制度化,有利益刺激或激励产权人保护农田、合理使用农田设施和维护景观安全格局。如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相关产权的流转制度,可以促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的优化配置,提高产权配置效率[24]。所以,建立健全农田及其设施产权制度与流转制度,能够保障农田景观格局的健康和稳定,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5 结论

农田景观格局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下农田景

观要素时空组织形态,是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通过景观指数描述农田景观格局及变化,能够了解农田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和演变规律。大尺度的农田景观格局受制于自然扰动,小尺度的农田景观格局为人工所为。长期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表明:农田景观演变,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农田斑块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也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原始本底逐渐消失,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等发展历程,通过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也揭示了这一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在各种驱动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农田景观演变形式。合理的农田景观格局利于区域生态安全和持续发展,安全高效的农田需要不断地维护和发展,对其演变进行合理干扰,进行科学控制和管理。因此,复垦农田景观恢复的方式与标准应该以一般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为基础,结合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参照农田景观格局发展趋势,建设现代生态复垦农田景观和持续发展的矿区生态安全格局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和等级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Higher Education Press 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起源与发展 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只见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Naveh和Lieberman(1984)继承并发展了欧州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北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兴起。如今,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系中的广泛应用,为该科学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 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和内容 (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也就是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重点: (1)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3)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演绎问题; (4)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 (5)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格局、过程、尺度 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Scale),广义地讲,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是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往往以粒度(Grain)和幅度(Extent)来表达。空间粒度之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或取样的)频率. 或时间间隔。幅度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或长度。 空间异质性和缀块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某种生态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程度。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空间梯度(Gradient)的综合反映。缀块性强调缀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比异质性在概念上更为具体化一些。而梯度则指沿某一方向景观特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方法综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摘要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 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 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它以生态系统的空间关系为研究重点关注尺度的重要性 与时空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生态学的逐步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都进一步扩大 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或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将地理过程与生态过 程也列为研究重心并且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 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 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学中也被广泛提出和应用为 其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2 -3]。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 系这一特点也已成为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研究景观的 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空间格 局分析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既包括 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专门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格局分析方 法。笼统地讲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格局指数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前者 主要用于空间上非连续的类型变量数据(categorical data)而后者主要用于空间上 连续的数值数据(guantitative data)[4-5]。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定义: 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景观指数公式及其生态意义; 斑块类型面积(CA),单位:ha,范围:CA>0 (2-1) 公式描述:CA等于某一斑块类型中所有斑块的面积之和(m2),除以10000后转化为公顷(ha);即某斑块类型的总面积。 生态意义:CA度量的是景观的组分,也是计算其它指标的基础。它有很重要的生态意义,其值的大小制约着以此类型斑块作为聚居地(Habitation)的物种的丰度、数量、食物链及其次生种的繁殖等,如许多生物对其聚居地最小面积的需求是其生存的条件之一;不同类型面积的大小能够反映出其间物种、能量和养分等信息流的差异,一般来说,一个斑块中能量和矿物养分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为了理解和管理景观,我们往往需要了解斑块的面积大小,如所需要的斑块最小面积和最佳面积是极其重要的两个数据。 景观面积(TA),单位:ha,范围:TA>0 (2-2) 公式描述:TA等于一个景观的总面积,除以10000后转化为公顷(ha)。 生态意义:TA决定了景观的范围以及研究和分析的最大尺度,也是计算其它指标的基础。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和景观生态建设中,对于维护高数量的物种,维持稀有种、濒危种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区或景观的面积是最重要的因素。 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AND),单位:百分比,范围:0<%LAND<=100 (2-3) 公式描述:%LAND等于某一斑块类型的总面积占整个景观面积的百分比。其值趋于0时,说明景观中此斑块类型变得十分稀少;其值等于100时,说明整个景观只由一类斑块组成。 生态意义:%LAND度量的是景观的组分,其在斑块级别上与斑块相似度指标(LSIM)的意义相同。由于它计算的是某一斑块类型占整个景观的面积的相对比例,因而是帮助我们确定景观中模地(Matrix)或优势景观元素的依据之一;也是决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 斑块个数(NP),单位:无,范围:NP>=1 NP = n (2-4) 公式描述:NP在类型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某一斑块类型的斑块总个数;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所有的斑块总数。 生态意义:NP反映景观的空间格局,经常被用来描述整个景观的异质性,其值的大小与景观的破碎度也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一般规律是NP大,破碎度高;NP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发表日期:2006-05-24 浏览人数:651 作者: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来源:评论0条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990~2000年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1990~2000年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利用昆明市1990年和2000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昆明市1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0年昆明市各景观要素之间变化显著,景观要素面积增加的有建设用地、城镇居住用地、草地和旱地,增加最大的是城镇居住用地,增加了10.92 km2,比1990年增加了 5.5%;面积减少的有水田、林地和湿地;各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转化,其主要特征: ①城区外水田、旱地等生产用地向城市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转移,其中水田在10年间向城镇居住用地转化了1 134.25hm2,占1990年水田的5.81%;②林地、旱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化,林地向草地转化的面积最大,为1 694.19hm2.对昆明市景观格局分析结果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用地景观破碎度减少,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林地、草地和旱地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形状复杂化;景观总体格局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 Key words: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landscape element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Kunming city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是以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1].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景观格局变化是整个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变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影响下引起的景观结构、功能的改变.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等则成为景观生态学、环境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学等领域里的重要课题[2].随着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国内学者与专家们采用“3S”技术结合景观指数软件Fragstats,在湿地景观、区域景观、城市景观、土地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3,9]. 1990前昆明市城市变化不大,城区面积较小,1990年开始昆明市建设进入加速阶段,经过10年城市化建设,至2000年昆明市由市区中心向城区周边迅速扩张,城区面积增大,城市景观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本研究运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昆明市1990~2000年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时空演变和景观格局变化,旨在探讨昆明市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变化规律. 1 研究区概况 昆明市地处云南省中部偏北,北纬24°23′~26°22′,东经102°10′~103°40′,属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 500~2 800 m,城区在滇池盆地北部,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5℃,最热月(7月)均温19.7℃,最冷月(1月)均温7.5℃,年温差12~13℃.全年降水量约1 031 mm,全年无霜期近年均在240 d以上.植被具有滇中高原的典型性,主要有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稀树灌草丛、灌丛、草甸、湖泊水生植被等[10].

浅谈GIS在景观格局变化中的应用

浅谈GIS在景观格局变化中的应用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涉及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等问题,探索人地关系及人类活动方式的调整,促进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协调,需要现代的多元化的方式逐渐相互融合。本文基于国内外GIS在景观格局变化应用的发展现状,对20世纪90年,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后,GIS在景观格局变化应用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方式的变化,从单一的GIS到“3S”与研究模型的结合,总结了其实际应用的优缺点,并对GIS,或者是“3S”技术在景观格局研究应用的发展趋势。 标签:景观格局;GIS ;景观生态学 1、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景观的空间格局,即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包括景观斑块的类型、数量,不同斑块在空间上的组合分布以及景观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共同作用结果。景观格局研究起源于欧洲,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 年代。“景观和景观生态”的名词最早在1939 年由德国生物地理学家Troll 提出,他侧重于研究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分析,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协调统一生态学和地理学这两个研究领域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2、GIS在景观格局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丹麦的Kristensen S P.采用GIS手段,分析了上世纪1973年以后20多年间农业上活动对Rostrup地区景观格局带来的变化;Syphard等在分析加利福尼亚南部地区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基础上,运用CA模型预测了该地区2005年-2050年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情况;Jerry等以美国堪萨斯州为例,运用Fragstats软件包并结合RS和GIS技术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对其景观结构进行分析;Burnside、Croissant、Gautam 等通过调查和利用GIS、RS 技术从不同尺度上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定量研究,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政策等的编制和制定提供依据。Mallick 等基于RS 和GIS,对沙地阿拉伯山区的景观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流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主要受人为因素(土地管理、建设和人口压力)的影响,而非自然因素。 景观生态学在中国起步较晚,直到20 世纪80 年代起才开始介绍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階段是80 年代,为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初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90 年代以后,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黄锡畴和刘安国在《地理科学》上分别发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景观生态学被介绍到国内之后,一系列文献介绍了国外景观生态学概念和方法,景观格

浅谈湖泊景观格局的变化开题报告范文格式

浅谈湖泊景观格局的变化开题报告范文格式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一)目的和意义 湿地是因具有巨大的食物网、支持多样性的生物而被看作“生物超市”,是自然界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对湿地的的斑块面积、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破碎化,甚至是整个生态系统都有着显著影响。湿地是涵养水资源的重要的场所,在防洪抗涝、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湿地的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研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湖泊湿地旅游开发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存在一些与生态旅游不相符的问题。因此,通过对湖泊景观格局变化的分析,探讨由于景观变化使得湿地所面临得风险,使下渚湖湿地旅游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于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最先起源于国外,尤其欧洲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很早以前便开始对湿地进行以利用为目的的研究。随着欧洲各国对湿地研究的逐渐重视,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开始关注起湿地研究,湿地的研究也从一开始的以扩大湿地利用为目的的研究转变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RS和GIS技术的逐步发展与成熟,景观生态学产生并逐渐应用到地理与环境科学领域,进一步推进了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深入和精确研究。在湿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的情况下,世界湿地专家和学者开始用各种地理信息技术来研究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相关的世界湿地组织开始进行宣传一个相对完善的湿地保护概念,四年一度的世界湿地大会为湿地研究者综合湿地保护观念,交流湿地保护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平台,从而也产生了很多关于湿地的相关文献。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 I 引言 . (1)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1) 1.1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1) 1.2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1) 1.2.1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1) 1.2.2景观异质性指数 (2) 1.2.3景观指数的实例应用 (3) 1.3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4) 2不同类型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及案例 (4) 2.1基于GIS 的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 (4) 2.1.1研究区域概况 (4) 2.1.2研究数据与处理 (5) 2.1.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 2.1.4研究方法——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 (5) 2.1.5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变化结果分析 (6) 2.2基于GIS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 (7) 2.2.1研究区域概况 (7) 2.2.2研究数据与处理 (7) 2.2.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8) 2.2.4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特征结果分析 (9)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 (10) 2.3.1研究区域概况 (11) 2.3.2研究数据与处理 (11) 2.3.3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数分析研究方法 (11) 2.3.4结果与分析 (12) 3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国内外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国内外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摘要:自上世纪80 代景观生态学被引入中国以来,针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发展迅猛,尤其是进入21 世纪后,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景观格局的含义内涵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对于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动态演变上的研究做了较为简要的综述,并对景观格局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了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应用于实际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字: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指数动态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and landscape ecology since being introduced to China, aiming 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research,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document number upwards, gain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achievements.This article from the landscape pattern, the meaning of connotation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20 years for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spatial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research done in a mo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patterns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field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uts forward research hot spo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future application in practical research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landscape index, dynamic

基于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基于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的滨水区景观建设 摘要基于人水和谐的理念,以景观生态学等为理论基础,解析了滨水区的概 念及其内涵。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滨水区已成为生态敏感脆弱的区域,而构建生态循环系统、重塑滨水景观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以包括南湖荡主体及沿湖岸 500 km的区域为研究区域,探究了其景观生态分类和景观格局分析。结合相关分析评价,针对南湖荡3个景观子区存在的不同问题,对每个子区因地制宜地进行具有不同特色的生态景观建设,以期实现滨水区的生物平衡、滨水景观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建设;景观生态;景观格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由于人有亲水、近水的天性,水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外,更需要实现人们的精神追求。水不仅是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优越的景观,对滨水地区的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滨水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人类活动对其干扰强度大,给水生态系统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即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既形成了滨水地区水生态的一些优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今,如何建设高效、健康、安全的滨水景观成为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 1.滨水区概念及其内涵水景观包括水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两部分,统称为“滨水 景观”在滨水景观建设中引入滨水区的概念,即生态影响环境范围内水域(江、河、湖、海)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包括水域、水际线和 陆域 3个区域,应综合考虑水与陆地的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进行景观建设。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是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 有关并且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 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规划管理。景观生态学为景观建设提供 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通过对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特征的 综合分析,为景观规划提出最优化方案。 滨水区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纵观滨水景观建设的研究历程,目前国内滨水区景观建设规划中仍然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缺乏对水域、水际线和陆域的综合考虑。目前现有景观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能从滨水区这个整体范围内予以全面考虑和综合解决。②对于景观生态、景观格局的分析比较欠缺。虽然目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思想已经逐步引入滨水景观建设中,但尚无一套系统的理论。③没有定量描述。目前的景观建设主要是定性的分析,对景观没有定量分析与评价。 滨水区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多目标的系统工程 J,应该综合融入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景观生态学为依据,对滨水景观进行格局分析,为滨水区景观建设提供依据。

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2.5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定量描述是分析景观结构功能及过程的基础。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它是 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傅伯杰等,2001),是自然、生物和社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景观空间格局可以用景观格局指数来度量,景观格局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邬建国,2000)。 2.5.1斑块面积(A)和斑块周长(P)斑块面积和斑块周长是描述景观斑块 形态特征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基础。斑块的面积可以反映湿地景观类型/覆盖斑块的基本特征.斑块的大小直接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及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蒋卫国等,2003)。 2.5.2景观的破碎化指数(C)景观的破碎化指数是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 程度.该指数的研究对景观中生物和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鹏,2O05)。其表达式为:C=MPS x(Nf 1)/Nc式中.MPS为景观中各类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Nf是某~种景观类型的斑块总数,Nc是景观总面积。通过景观破碎化分析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对景观的稳定性和人类干扰程度进行适当评价。 2.5.3斑块的分维数(D) 斑块的分维数主要揭示斑块及斑块组成的 景观的形状和面积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在一定的观测尺度上斑块和景观格局的复杂程度,表达式是:D = 2Ig(P/4)/Ig(A) 式中,P为斑块周长,A为斑块面积,D为分维数,且满足1≤D≤2。D 值越大,反映斑块的形状越复杂;当D=1时,斑块形状为简单的欧几

里德正方形(阎传海等,2003)。

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

收稿日期:2002-03-13;修订日期:2002-06-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90102018)资助。 作者简介:张秋菊(1974-)女,辽宁营口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E -mail:z hangqiujv@163.c om 文章编号:1000-0690(2003)03-0264-07 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摘要:针对特定的生态过程,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结合的格局分析是未来景观格局研究发展的方向。景观格局变化与景观过程改变互为因果,了解格局演变时空规律及其演变驱动机制是结合生态过程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归纳了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方法有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空间统计特征比较法、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法和主要以细胞自动机理论为基础的景观格局动态模拟。主要分析了景观格局演变的人文驱动力系统,介绍典型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两种定量判别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的方法,简要总结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最后提出今后研究所要突破的方面。 关 键 词: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因子;驱动机制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 景观格局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嵌块体在 景观空间上的排列[1] 。它既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者,同时又是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作用的最终结果。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成为探讨景观格局演变、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建立其变化驱动力模型的有力分析手段。多学科合作对景观格局演变时空规律及其演变驱动机制进行多尺度、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方面,景观元素的数量、种类、形状及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2~4] ,对景观格局动态的把握,尤其是在大尺度景观监测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变化定量预测预报及对景观的规划与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研究还很不充分,没有成形的理论框架与较系统的方法体系,深入研究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将有助于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 目前景观格局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包括景观指数及其空间统计特征分析);另一方面是景观格局演变即时间异质性问题。空间异质性是景观格局的静态分析,是时间异质性的反映,是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 基础。已有的关于景观格局的研究多是对格局几何特征的分析与描述,这种趋势因数字化景观数据的容易获取和应用GIS 快速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而日益明显,不与具体问题)))某一生态过程相结合,使格局分析跳不出几何特征的研究范畴,这是目前景观格局研究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景观格局分析的目的不是描述景观,而是要解释和理解其中出现的过程。景观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解释性参数(exploratory variable),格局的解释性价值比描述性价值更重要[5] 。只有针对特定的生态过程或特定的地理位置,景观格局指数的含义与意义才能凸显出来。因此格局分析首先要明确所解释的问题,在对某个生态过程进行考察的前提下,将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相结合的格局分析是景观格局研究的发展方向。 1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景观格局的时间异质性)))格局演变研究包括解释景观格局演变时空规律及对其演变驱动机制的总结。目前景观格局演变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景观格局指数与空间统计特征比较,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法和主要以细胞自动机理论为基础的景观格局动态模拟。 第23卷第3期2003年6月 地 理 科 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Vol.23 No.3June,2003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闫艳平, 吴斌, 张宇清, 冶民生 作者单位:闫艳平(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吴斌,张宇清,冶民生(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刊名: 防护林科技 英文刊名: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3)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45条) 1.Turner 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Design 1998 2.傅伯杰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研究的主要方面 1985(01) 3.Forman R T T.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1986 4.Countryside Agency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Topic Paper 1:Recent practice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2002 5.陈明杰乡村地区土地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研究-以德国为例 1994(02) 6.Smardon R C.李丽雪视觉景观评估与分析(Foundations of Visual Project Analysis) 1996 7.金其铭.董昕.张小林乡村地理学 1990 8.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4(03) 9.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3 10.H.Palang European Rural Landscapes: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a Globalising Environment 2004 11.柳钟椿韩国的新村运动[期刊论文]-当代韩国 2006(01) 12.郝延群日本"美丽的乡村景观竞赛"及"舒适农村建设活动"介绍与思考 1996(08) 13.Lisec A.Pintar M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ecosystems by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rural landscape 2005(01) 14.Overbeek G.Terluin I Rural areas under urban pressure:case studies of rural-urban relationships across Europe 2006 15.王鑫乡村发展与乡村景观特质调查 2002(08) 16.Campbell D.Hutchinson W G.Scarpa R Using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s to value rural landscape improvements:implications of lexicographic decision-making rules on individual benefit estimates 2006 17.蔡秋虎.荘素珠借鉴德国经验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 2000(12) 18.范少言.陈宗兴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 1995(02) 19.汤国安.赵牡丹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2000(05) 20.蔡为民.唐华俊.陈佑启近20年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4(05) 21.于淼.李建东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期刊论文]-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5(05) 22.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2(05) 23.丁维.李正方.王长永江苏省海门县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1994(02) 24.肖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 1998(02) 25.卢兵友典型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1(01)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进步,逐渐形成城市这一现象。随着城市的诞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城市景观,城市景观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开始逐渐突显出来,而且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各个方面。城市景观格局的改变影响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降低区域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好稳定性,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的原因和在调查的演变生态环境研究进展的影响演化的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环境效应,热岛效应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974/nyyjs.20150932025 1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1 景观分类 景观生态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多个领域。景观生态系统本身是非常庞杂和层次,也就是因为这个,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就出现了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景观分类是建立在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的,期间最主要的就是确定好景观类型,因为这样可以直接决定景观分类的精度。想要确定景观类型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早

期的时候,仍然是采用集中国土、林业、测绘部门的土地覆盖利用的数据进行。当前社会,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景观格局的研究形式也采用到了遥感数据这样的高技术,变成了提取景观信息的不可忽视的方式。 最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办法有2种,监督和非监督分类办法,而且这2种办法都是依据光谱信息统计作为基础的。其中,监督分类的精度较高,但是缺点是需要率先建立起训练样本,因此对需要分类地物、地形要有了解。而非监督分类就是比较简单的一种,不需要像监督分类那样提前进行信息的了解,因此判别的精度就会稍微差一些了。 具有不同光谱的光谱和光谱分类过程异物常常基于的分类精度的特性函数的冲击性能。分形维数可以有效地显示出质地粗糙,并揭示了表面的性质的自相似性,因此,在基本的分形纹理的复杂功能受到关注的分类。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该材料的分形性质是独立的分辨率和视角是稳定的。基于分形理论的分形维数的景观分类是根据稳定的一个大问题,计算出的差异,如何提高分类准确度,该方法进一步研究分形维数的稳定和优化。 1.2 景观演变驱动力 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通常分为2种自然力和社会经济,并且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2种驱动力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 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景观格局指数

景观格局计算指数 (注:每个景观指数包含的信息依次为英文缩写——英文全称——指标名称——应用尺度——单位) 一、面积指标 1.Area/Perimeter ①AREA(CSD、CPS/LSD、LPS)——Patch Area——斑块面积(类型水平方差、百分比/景观水平方差、百分比)——斑块——ha(ha、%) ≥0 2.Isolation/Proximity ①LSIM——Landscape Similarity Index——斑块相似系数——斑块——% 3.Area/Density/Edge ①CA——Total Class Area——斑块类型面积——类型——ha>0 ②PLAND(%LAND)——Percentage of Landscape——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类型——% [0,100] ③TA——Total Landscape Area——景观面积——景观——ha>0 ④LPI——Largest Patch Index——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类型/景观——% 二、密度大小及差异 1.Area/Density/Edge ①NP——Number of Patches——斑块数量——类型/景观——n ≥1 ②PD——Patch Density——斑块密度——类型/景观——n/100ha ③AREA(MN、AM、MD、RA、SD、CV)(MPS、PSSD、PSCV)——Patch Area (Mean、Standard Deviation、Coefficient of V ariation)——斑块大小(平均、面积加权平均、中值、变化范围、方差、均方差)(斑块平均大小、斑块面积方差、斑块面积均方差)——类型/景观——ha(ha,%,%) ④GYRA(同上)——Radius of Gyration——回转半径——类型/景观——m 三、边缘指标 1.Area/Perimeter ①PERIM(CSD、CPS/LSD、LPS)——Patch Perimeter——斑块周长(类型水平方差、百分比/景观水平方差、百分比)——斑块——m ≥0 ②GYRA(同上)——Radius of Gyration——回转半径——斑块——m

景观格局分析过程

现在景观格局研究普遍采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格局指数,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使用了这一软件,期间也遇到不少问题,幸得高人指点和自己不断摸索(当时网上鲜有使用方法),终于把数据算出来了,现在把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方法写出来,希望对后来者有些帮助,在写这个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朋友的意见。 1 Fragstats33软件的下载 在goole搜索页面直接输入“Fragstats3.3”出来的第二个网址:点击“Fragstats3.3downloads” 或者打开连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7a4975787.html,/landeco/research/fragstats/downloads/fragstats_do wnloads.html直接下载 2 Fragstats 33软件的安装 如果你装了arcgis软件,那么Fragstats3.3可以直接使用。下载下来的文件解压缩后,双击 便可以使用,注意,要保证你的ArcGIS是运行的状态。 3环境变量的设置 打开软件后,看你的是“ARCGRID disabled”还是“ARCGRID enabled”,如果是后则,可以直接使用,如果是前者,学要设置环境变量。 步骤: 我的电脑->属性->高级->环境变量,在系统变量那里,新建,变量名为path,变量值为X:ESRIAV_GIS30ARCVIEWBIN32,X为Arcview安装所在的盘符。 或者是C:Program FilesArcGISBin,C为Arcview(应为ArcGIS????)安装所在的盘符,一般默认安装在C盘上。这样你的软件就能用了。 (1) Arc Grid created with Arc/Info. Note, to use Arc Grids you must have ArcView Spatial Analyst or ArcGIS installed on your computer and FRAGSTATS must have access to a certain .dll file found either in the ArcView Bin32 directory (for ArcView Spatial Analyst users) or the ArcGIS Bin directory (for ArcGIS users). Specifically, a path to the corresponding dll library file should be specified in the environmental settings under NT or Windows 2000 operating systems, or a path statement included in the autoexec.bat file, e.g., under Windows 98, as follows: Windows NT: You can add the necessary Path variable or edit the existing one via the Control panel - System Properties - Environment tab. Add a new variable or edit the existing Path variable in the system variables, not the user variables (this will require administrative privileges). Add the full path to the appropriate .dll file. If you are using ArcView Spatial Analyst, the required file is the avgridio.dll file and it is typically installed in the following pa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