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控制程序

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控制程序
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控制程序

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本公司来料、过程和成品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进行检验与验证, 及时发现不合格品,防止不合格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入库、发生及流出。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来料、过程及成品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

3.职责与权限

3.1生产部员工负责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检和互检。

3.2品质部负责对来料、过程及成品进行检验。

3.3技术部负责制定《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清单》,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有CCD光电

转换主板、电源及电源线、电荷耦合器件以及外壳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

4.定义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是指对产品的安全、环保、EMC和主要性能有较大影响的元器件和材料。有时

可能不仅限于认证实施规则中的“关键零部件清单”。

5.工作程序

5.1建立并保持关键件合格供应商名录。关键件应从经批准的合格供应商处购买,并保存关键件进货单,出入库单、台帐

5.1.1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件的检验或验证进行控制,确保与采购控制要求一致,应保存相关的检验或验证记录。

5.1.2选择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以确保入厂的关键件的质量特性持续满足认证要求,并保存相关的实施记录。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可包括:

a)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可为整机强制性认证承认认证结果的自愿性认证证书,工厂应确保进货时证书的有效性。

b)每批进货检验,其检验项目和要求不得低于认证机构的规定。检验应由

工厂实

验室或工厂委托认可机构认可的外部实验室进行。

c)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进行关键件定期确认检验。

5.1.3供应商或客户交货时, 仓管员按送货单或订购单查验物料是否为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并查验

物料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等。初收无误后, 把原物料整齐排放于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待检区域, 通知IQC 进行来料检验。

5.1.4品质部IQC 按公司来料检验标准及指导书的检验方式和内容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如实填写在《来料检查报告》中。

5.1.5对公司无法检验的材料,要求供应商提供检验报告,由IQC 依检验标准进行确认。IQC检验完毕,将《来料检查报告》(注明是关键元器件或材料)交主管审核做出合格或不合格判定,作为验收判定。

5.1.6IQC 依检验结果, 对物料做合格或不合格的标识, 检验合格的来料由仓管员办理入库手续。

5.1.7经检验之不合格品,IQC 人员应填写《品质异常处理报告》经经理确认后通知采购部,具体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实施。

5.1.8来料急需生产而来不及作检验时, 由生产部提出申请, 经总经理批准可紧急放行, 但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检验, 并按规定对来料作好标识、记录,以便品质异常时紧急回收追踪。

5.1.9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在检验中发现不符合产品要求时应予以批退, 不许特采。并要求供应商回复,改进物料小批量验证合格后再正常生产。

5.2 制程中检验

5.2.1在生产前, 首先确认所需生产的产品的各种规格要求, 在正常生产时, 需进一步核对产品的各项品质要点。

5.2.2生产部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自检、互检。

523在线QC按相关标准对半成品进行检验,并填写《QC日报表》。

5.2.4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5.3 成品检验

5.3.1QA依《抽样计划表》对成品进行随机抽检,并将检验结果记录在《QA抽检报告》上, 并根据《抽样计划表》中相关规定判定此批成品是否合格。

5.3.2检验发现的不合格成品, 看是否为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引起, 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5.3.3经QA检验合格的成品由生产部入库,QA定期公地成品按公司型式实验项目进行实验,对关键器件的一致性进行确认,并填写《例行实验报告》。

5.3.4对最终产品的安全造成重要影响的关键工序、结构、关键件等应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建立和保持生产作业指南、照片、图纸或样品等加以控制,确保最终

产品与认证样品一致。

5.4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定期确认检验

541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定期确认检验参照《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控制程序》

5.5测试标准

5.5.1a)GB4943《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b) GB9254《信息技术设备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c) GB17625.1《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5.6检测项目

5.6.1a )安全检测项目

产品的安全检测项目原则为GB4943规定的全部适用项目。

b)电磁兼容检测项目

产品的电磁兼容检测项目原则为GB9254和GB17625.1规定的全部适用项目。关键材料

6.相关文件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关键元器件定期确认检验程序》

7.相关记录

《来料检测表》

《成品检验报表》

《品质异常处理报告》

《抽样计划表》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定期确认检验控制程序

质量体系文件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定期确认检验控制程序 发行部门:品质部 文件编号:YXD-QP-04 版本:A1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0年01月22日发布 2010年02月01日实施

一、目的

对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及定期确认检验,保证关键元器件的产品质量持续达到认证产品要求。 二、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认证产品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及定期确认检验。 三、职责 品质部:负责对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及定期确认检验。 采购部:负责要求供应商及时对检验或验证中出现问题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进行处理。 四、程序 4.1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 4.1.1对生产购进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仓库保管员核对送货清单确认物料品名、规格、数量等无误、 包装无损后,置于待检区。 4.1.2检验员根据本公司检测能力,严格按照《进料检验规范》执行,在些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检测频率、 抽样方法、检测项目、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判断依据、使用的检测设备等。对于无检测能力的项 目,由供应商自行检验或验证,并提供相关的检测报告。对重要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并且本身是 生产厂家的,本公司要求其提供产品的检验标准,若是中间商的则要求提供质量保证协议、每批产 品的检验记录、合格证明等文件。一般的关键元器件除本公司内部检验外,只需要求提供质量证明,并填写《IQC检验报告》。 仓库保管员根据合格记录或标识办理入库手续; 验证不合格时,检验员在物料上贴“不合格”标签,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采购及时跟进不合格品的处理. 4.1.3紧急放行 当生产急需来不及验证,在可追溯的前提下,由生产车间填写《紧急(例外)放行申请单入经生产负 责人批准后,一联留存,一联交品质部,一联交仓库。 仓库保管员根据批准的《IQC检验报告》按规定数量留取同批样品送检,其余由检验员在领料单上 注明“紧急放行”后放行;车间在其后生产记录上也应注明“紧急放行”。 在放行的同时,检验员应继续完成该批产品的检验:不合格时品质部负责对该批紧急放行产品进行 追踪处理。 4.2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定期确认检验 4.2.1关键元器件材料定期确认的项目及频次见附表一、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定期确认要求。 4.2.3委托定期确认检验 定期确认检验由提供该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来完成,若该供应商也无法完成,则委托

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控制程序

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本公司来料、过程和成品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进行检验与验证,及时发现不合格品,防止不合格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入库、发生及流出。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来料、过程及成品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 3.职责与权限 3.1生产部员工负责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检和互检。 3.2品质部负责对来料、过程及成品进行检验。 3.3技术部负责制定《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清单》,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有CCD光电转换主板、电源及电源线、电荷耦合器件以及外壳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 4.定义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 是指对产品的安全、环保、EMC和主要性能有较大影响 的元器件和材料。有时可能不仅限于认证实施规则中的 “关键零部件清单”。 5.工作程序 5.1 建立并保持关键件合格供应商名录。关键件应从经批准的合格供应商处购买,并保存关键件进货单,出入库单、台帐 5.1.1 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件的检验或验证进行控制,确保与采购控制要求一致,应保存相关的检验或验证记录。 5.1.2 选择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以确保入厂的关键件的质量特性持续满足认证要求,并保存相关的实施记录。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可包括: a)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可为整机强制性认证承认认证结果的自愿性认证证书,工厂应确保进货时证书的有效性。 b)每批进货检验,其检验项目和要求不得低于认证机构的规定。检验应由工厂实验室或工厂委托认可机构认可的外部实验室进行。 c)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进行关键件定期确认检验。 5.1.3 供应商或客户交货时,仓管员按送货单或订购单查验物料是否为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并查验物料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等。初收无误后,把原物料整

建筑工程关键工序控制要点及措施

建筑工程重点监控要点及预控

1.土方工程 .1.1 槽底部要平整:常见通病是基底不清理有浮土等,或基底为萝卜坑,致使地基造成应力集中,降低地基的承载能力。补救措施是进行二次清理。 .1.2 开挖断面验收 为实测项目,验评标准规定允许偏差值是-0,即底部宽度、长度不得小于设计基础底边尺寸。对于基槽上限验评标准没做规定;考虑施工方便,基槽底部宽度应为设计基底宽度、工作面宽度与四周支撑宽度之和。四周支撑一般每边宽100mm,工作面宽度,基础设垫层为50mm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每边为300mm,在保证满足三个宽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基槽开挖宽度。实际验收要先用经纬仪重新复核中心线,基槽断面尺寸,要从轴线向两边量。 1.3 开挖标高验收 为实测项目,验评标准规定允许偏差值为+0mm,-50mm,验收以水准控制点为标准,用水准仪直接检查,验收实际开挖工程量;验收中应结合检查基底是否平整。 .1.4 地基复查记录

基槽开挖好后,应对地基土进行全面、详细、审慎的检验,要对照设计或地质资料复核土层分布情况和走向,复核地耐力,要观察砂石粒径是否与地质报告描述一致、有否局部过松,要沿基底行走一周,分析土层走向和土质变化,判断基底是否到原土。 1.5 基槽隐蔽工程记录(验槽记录) 要全面记录基槽施工检查情况,包括平面位置、开挖断面尺寸、基底标高、边坡坡度、地耐力复查结论,基槽底下异常地质处理施工情况、设计变更或扰动老土基底处理情况、排水降水施工措施等。 1.6 回填土控制及验收 土方施工中回填质量往往被忽视,轻则造成室内管沟积水、室内地面、室外散水空鼓下沉,台阶沉陷开裂;重则可能回填土挤动墙体,回填土透水使基础耐久性减弱或引起地基下沉,甚至地基结构迅速破坏导致建筑物结构下沉、开裂以致破坏,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回填的质量要按图纸设计要求。 a)回填土质要求 回填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表层以下可采用基槽开挖原土进行回填。不得采用有机质含量大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编制: 审核: 批准: 版次:_B—1.0— 分发号:______________ 受控状态:_____________ 2018-01-02 发布2018-01-02 实施

目次

目次. (1)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3) 1 目的 (3) 2 适用范围 (3) 3 职责与权限 (3) 4 工作程序 (3) 4.1 本公司关键过程为生产产品的关键过程 (3) 4.2 关键过程的确定 (3) 4.3 关键过程的评审 (3) 4.4 产品生产关键过程的控制. (4) 4.5 标识 (4) 4.6 不合格品控制 (4) 4.7 记录控制 (4) 4.8 更改控制 (5) 4.9 防护控制 (5) 5 记录 (5)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按Q/XX QF01-2018《质量手册》7.5.6关键过程要求规定,识别关键过程,并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特编制本程序文件。实施和保持本程序,确保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关键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在所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关键过程的识别与控制。 3 职责与权限 3.1 技术中心是关键控制过程的归口管理部门,对生产产品关键过程进行识别、控制,负责: a) 编制机械加工关键过程明细表; b) 编制关键工序作业指导书; c) 对关键工序工艺文件进行工艺评审; d) 对关键工序在加工时进行技术跟踪,对首件进行工艺、工装验证。 3.2 生产制造中心负责:在关键工序首件加工时,通知工艺人员进行工序验证,并参与验证工 作。 3.3 质量管理部负责对关键过程的监督管理,编制检验规程,对关键过程实施严格的监控和检 验。按评审后的工艺文件、相关标准、产品图纸组织生产,进行过程控制。 4 工作程序 4.1 本公司关键过程为生产产品的关键过程 4.2 关键过程的确定 对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工序,一般包括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工序和加工难度大、质量部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工序;设计人员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关键过程,并在相应的设计文件上做标识。 4.3 关键过程的评审 4.3.1 对关键过程设计参数和制造工艺必须严格审查,在设计评审、工艺评审中应作为重点内 容。关键过程的评审,不必单独安排,可结合其他质量评审实施: a) 设计文件上确定关键过程(特性)的评审,可结合设计评审进行;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

第九章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桩基、主体、装饰等监理预控方案 ▲水电安装施工监理预控方案 ▲暖通工程监理预控方案 ▲消防工程监理预控方案 第一节桩基、主体、装饰工程施工 常见问题及预控措施 为确保本工程建设质量,作为监理人员应将如何精心监理、根治工程的质量通病看作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在建设监理活动中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确保施工质量。本细则列举了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监控措施。 (一)、沉管灌注桩的监理方案 按照前面的分析,本工程桩基应采用沉管灌注桩,直径为377mm。根据我们大量的监理经验总结和对当地地质的仔细分析,我们认为重点控制桩的定位、垂直度、桩长、贯入度控制、沉渣厚度、砼灌注等方面,我方提出如下监理方案。 页脚内容1

1、沉管灌注桩的施工与质量控制 (1)对总包及分包单位质保体系组织审查 (A)、人员 为保证施工质量,现场项目管理班子必须配套,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员、安全员。现场操作人员工程要齐全,桩机操作员、钢筋工、砼工、班组长均持证上岗。 (B)、设备 为保证施工质量,必须配备的设备须到场,桩机应具备当地的许可证,设备性能满足工程要求及安全使用,砼搅拌机应具有讲题设备及备用搅拌机、电焊机,应配有确定桩位的经纬仪。 (C)、施工方案 在图纸会审的基础上,由施工单位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包括场地、地质、桩长等,要有保证施工质量的具体措施及异常情况的应急措施,还应有安全管理办法。 (2)工程材料监理 (A)、所有建筑材料的规格品种和性能必须满足设计技术要求和国家质量标准的要求。钢材及水泥必须有质保单及现场帛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由主管部门批准的检测单位出具,散装水泥按批次进行抽样检验,钢筋搭接焊200个焊点为一批试焊送检。 (B)、砼浇捣 ①、试桩前砼级配应通过试验合格,施工过程中每台班做砼试块一组。 页脚内容2

CCC关键元器件检验验证控制程序

CCC关键元器件检验验证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本公司来料、过程和成品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进行检验与验证,及时发现不合格品,防止不合格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入库、发生及流出。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来料、过程及成品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 3.职责与权限 3.1生产部员工负责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检和互检。 3.2品质部负责对来料、过程及成品进行检验。 3.3工程部负责制定《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清单》。 4.定义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 是指对产品的安全、环保、EMC和主要性能有较大影 响的元器件和材料。有时可能不仅限于认证实施规则 中的“关键零部件清单”。 5.工作程序 5.1建立并保持关键件合格供应商名录。关键件应从经批准的合格供应商处购买。并保存关键件进货单,出入库单、台帐 5.1.1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件的检验或验证进行控制,确保与采购控制要求一致,应保存相关的检验或验证记录。 5.1.2选择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以确保入厂的关键件的质量特性持续

满足认证要求,并保存相关的实施记录。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可包括: a)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可为整机强制性认证承认认证结果的自愿性认证证书,工厂应确保进货时证书的有效性。 b)每批进货检验,其检验项目和要求不得低于认证机构的规定。检验应由工厂实验室或工厂委托认可机构认可的外部实验室进行。 c)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进行关键件定期确认检验。 5.1.3供应商或客户交货时,仓管员按送货单或订购单查验物料是否为关键 元器件和材料,并查验物料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等。初收无误 后,把原物料整齐排放于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待检区域,通知IQC进行来 料检验。 5.1.4 品质部IQC按公司来料检验标准及指导书的检验方式和内容进行检 验,并将检验结果如实填写在《来料检查报告》中。 5.1.5对公司无法检验的材料,要求供应商提供检验报告,由IQC依检验标 准进行确认。IQC检验完毕,将《来料检查报告》(注明是关键元器件 或材料)交主管审核做出合格或不合格判定,作为验收判定。 5.1.6IQC依检验结果,对物料做合格或不合格的标识,检验合格的来料由仓 管员办理入库手续。 5.1.7经检验之不合格品,IQC人员应填写《品质异常处理报告》经经理确认 后通知采购部,具体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实施。 5.1.8来料急需生产而来不及作检验时,由生产部提出申请,经总经理批准可 紧急放行,但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检验,并按规定对来料作好标识、记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目次

目次 (1)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3) 1 目的 (3) 2 适用范围 (3) 3 职责与权限 (3) 4 工作程序 (3) 4.1 本公司关键过程为生产产品的关键过程 (3) 4.2 关键过程的确定 (3) 4.3 关键过程的评审 (3) 4.4 产品生产关键过程的控制 (4) 4.5 标识 (4) 4.6 不合格品控制 (4) 4.7 记录控制 (4) 4.8 更改控制 (5) 4.9 防护控制 (5) 5 记录 (5)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按Q/XX QF01-2018《质量手册》7.5.6关键过程要求规定,识别关键过程,并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特编制本程序文件。实施和保持本程序,确保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关键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在所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关键过程的识别与控制。 3 职责与权限 3.1技术中心是关键控制过程的归口管理部门,对生产产品关键过程进行识别、控制,负 责: a)编制机械加工关键过程明细表; b)编制关键工序作业指导书; c)对关键工序工艺文件进行工艺评审; d)对关键工序在加工时进行技术跟踪,对首件进行工艺、工装验证。 3.2生产制造中心负责:在关键工序首件加工时,通知工艺人员进行工序验证,并参与验 证工作。 3.3质量管理部负责对关键过程的监督管理,编制检验规程,对关键过程实施严格的监控 和检验。按评审后的工艺文件、相关标准、产品图纸组织生产,进行过程控制。 4 工作程序 4.1本公司关键过程为生产产品的关键过程 4.2关键过程的确定 对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工序,一般包括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工序和加工难度大、质量部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工序; 设计人员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关键过程,并在相应的设计文件上做标识。 4.3关键过程的评审 4.3.1对关键过程设计参数和制造工艺必须严格审查,在设计评审、工艺评审中应作为 重点内容。关键过程的评审,不必单独安排,可结合其他质量评审实施:

建筑工程关键工序控制要点及措施

控预及点要控监点重程工 筑建 1.土方工程 .1.1槽底部要平整:常见通病是基底不清理有浮土等,或基底为萝卜坑,致使地基造成应力集中,降低地基的承载能力。补救措施是进行二次清理。 .1.2开挖断面验收 为实测项目,验评标准规定允许偏差值是-0,即底部宽度、长度不得小于设计基础底边尺寸。对于基槽上限验评标准没做规定;考虑施工方便,基槽底部宽度应为设计基底宽度、工作面宽度与四周支撑宽度之和。四周支撑一般每边宽100mm,工作面宽度,基础设垫层为50mm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每边为300mm,在保证满足三个宽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基槽开挖宽度。实际验收要先用经纬仪重新复核中心线,基槽断面尺寸,要从轴线向两边量。 1.3开挖标高验收 为实测项目,验评标准规定允许偏差值为+0mm,-50mm,验收以水准控制点为标准,用水准仪直接检查,验收实际开挖工程量;验收中应结合检查基底是否平整。.1.4地基复查记录 基槽开挖好后,应对地基土进行全面、详细、审慎的检验,要对照设计或地质资料复核土层分布情况和走向,复核地耐力,要观察砂石粒径是否与地质报告描述一致、有否局部过松,要沿基底行走一周,分析土层走向和土质变化,判断基底是否到原土。 1.5基槽隐蔽工程记录(验槽记录) 要全面记录基槽施工检查情况,包括平面位置、开挖断面尺寸、基底标高、边坡坡度、地耐力复查结论,基槽底下异常地质处理施工情况、设计变更或扰动老土基底处理情况、排水降水施工措施等。 1.6回填土控制及验收 土方施工中回填质量往往被忽视,轻则造成室内管沟积水、室内地面、室外散水

空鼓下沉,台阶沉陷开裂;重则可能回填土挤动墙体,回填土透水使基础耐久性减弱或引起地基下沉,甚至地基结构迅速破坏导致建筑物结构下沉、开裂以致破坏,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回填的质量要按图纸设计要求。. a)回填土质要求 回填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表层以下可采用基槽开挖原土进行回填。不得采用有机质含量大于6%的土、石膏或水溶性硫酸盐含量大于2%的土、膨胀土、淤泥质土、冻结土等。回填土的干土颗粒不应较大,较多,否则受水浸湿,沉陷大。回填土应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如采用不同土料填筑时,应将透水性较大的土置于下层。不宜将各种土混在一起使用。 b)基槽清理 回填前应将基槽中的木屑、建筑垃圾、松土等杂物清理干净,排除积水并防止地面水流入。 c)基础保护 回填应在基础具有一定强度下进行,并在两侧同时夯填,高差不应超过300mm,以免挤动基础造成基础松散和轴线位移,影响基础结构受力性能。如遇暖气沟或室外回填土高差较大的外墙等单侧夯填土时,应将不回填一侧同步加侧支撑。d)夯填要求 回填要求分层夯实,采用动力打夯机械,虚铺厚度不大于300mm,每层压实遍数,采用平碾时为6—8遍,采用蛙式打夯机为3—4遍。人工夯实不大于200mm,夯打要求一夯压半夯,每层夯打3—4遍。采用碎石类土或爆破石渣作回填石料时,为保证夯实,最大粒径不得超过铺填厚度的2/3。 2. 砌体工程 1.砌体施工 a)加强对砌筑砂浆拌和的检查 1)应督促、检查承包单位根据审定的砂浆配合比进行生产,计量要准确。塑化材料的掺量对水泥混合砂浆强度影响很大,计量时一定要加以特别注意。. 2)督促承包单位使用机械拌和砂浆。拌和时应注意投料顺序,保证块状的塑化材料能拌开,搅拌时间不得少于1.5min,掺用微沫剂时,应适当延长。 3)检查、测定拌出砂浆的质量。砂浆的稠度应满足不同种类砌体的具体要求;保水性要好,分层度不宜大于2厘米;发现砂浆和易性差,容易产生沉淀、泌水现象时,应仔细分析原因。 b)砂浆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其离析。搅出的砂浆应及时使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在拌成后,分别在3h和4h内使用完毕,如气温超过30℃,相应缩短1h。灰槽中的砂浆应及时清理干净,隔日的砂浆不能再使用。c)检查砌砖的现场准备工作 1)检查和审核承包单位测设的墙体平面尺寸和标高,以及皮数杆设立情况; 2)检查基底的清理情况,砂浆、杂物等要清理干净。基底若为垫层或砖砌体,应事先浇水湿润。 3)特别要核对门口、窗口等与砖缝的对应情况。 4)烧结普通砖砖在砌筑前一天就应浇水湿润,砖含水率控制在10%--15%,严禁干砖上墙;加气混凝土砌块可不用浇水,天气炎热条件下可喷水湿润; 5)检查施工单位砌体施工质量、安全技术交底情况,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d)砌筑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加强巡视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文件

Q/JY-TSCX-027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了规范关键过程,对关键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特编制本控制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控制程序规定了对形成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过程的识别、确定、质量控制要求等内容,适用于公司军工产品关键过程的控制,其它产品可参考执行。 3 术语、定义 3.1 关键特性:指如果不满足要求,将危及人身安全并导致产品不能完成主要任务的特性; 3.2 重要特性:指如果不满足要求,将导致产品不能完成主要任务的特性; 3.3 关键件:含有关键特性的单元件; 3.4 重要件:不含关键特性,但含有重要特性的单元件; 3.5 关键过程(关键工序):对形成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关键过程一般包括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过程;加工难度大、质量不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过程等。 4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4.1 《GJB 190特性分类》 4.2 《材料代用规定》 4.3 《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 5 职责 5.1 技术中心 5.1.1 负责识别和标识关键过程,组织编制关键过程工艺文件,组织对关键过程进行“三定”工作(即定工序、定人员、定设备); 5.1.2 负责组织对生产、检验等人员培训关键过程(工序)控制的技术文件中需要注意事项。 5.2 生产部 5.2.1 参与关键过程“三定”工作; 5.2.2 负责按关键过程控制的相关技术文件要求实施关键过程控制,记录关键过程的实际工艺

参数; 5.3 质量保证部 5.3.1 参与关键过程“三定”工作; 5.3.2 负责关键过程的监督检查,按图样及工艺文件的要求进行关键过程检验,记录关键特性的实测值。 6 工作流程和要求 关键过程控制的详细流程图(附后) 6.1 关键过程的识别和确定 6.1.1 关键过程识别和确定的原则 6.1.1.1工艺室根据设计编发的“关键件(器材)、重要件(器材)明细表”和设计图样上标注的关键特性、重要特性,识别确定关键过程(关键工序); 6.1.1.2 工艺室根据公司技术能力、设备能力、人员能力等情况对加工难度大、质量不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加工过程,可确定为关键过程(工序); 6.1.2 关键过程识别和确定后形成的文件 6.1.2.1 编制关键过程明细表 工艺室在编制关键件、重要件工艺规程后,按产品编制“关键过程明细表”,经部门领导审批和质量会签,复制分发生产部计调室、质量经理。当发生更改时,应及时更新“关键过程明细表”。 6.1.2.2 编制关键过程(关键工序)工艺规程 工艺室对识别确定的关键过程(关键工序),编制关键过程(关键工序)工艺规程,明确要控制的关键特性、重要特性,要控制的工艺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6.1.2.3 编制关键过程三定表 工艺室组织对关键过程进行“三定”填写《关键过程三定表》。 6.2 关键过程的标识 6.2.1 工艺室在编制关键过程(关键工序)工艺规程时,对于关键件、重要件应在封面加盖“关键件”或“重要件”红色印章;在关键工序的工序号处,加盖“关键工序”红色印章,若关键 关键过程的 识别和确定 关键过程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关键过程 控 制 关键过程 标 识

关键工序及关键质量控制点

1.1.1 关键工序及关键质量控制点 各子系统工程均列出“关键工序”、“关键质量控制点”,并报工程监理确认,在工程实施中及时跟踪检验,对影响工程质量的进行严格控制。 1.2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我公司获得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完整《质量手册》和质量管理要求与措施。 本工程的质量目标,按照国家施工规范执行,保证工程达到国家合格验收标准,为达到上述的目标,具体的工程质量确保措施如下: 1.2.1 施工图的设计评审查 施工图是保证工程顺利如期完成和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建议由业主组织,我方和相关设计单位先对智能化系统图纸深化设计并和其它相关专业进行设计审查和协调。 参加人员: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经理、现场项目负责人、主要施工安装人员、设计单位甲方代表、监理单位。 评审内容:图纸技术文件完整性,设计选型器材是否合理,性价比是否最优,是否便于施工,是否能保证工程质量,能否保证施工安全,自身的装备及技术能力是否适合设计要求。 会审结论:确定是否修改设计或制定修改方案,办理设计变更手续。 审查施工图纸应有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建议解决办法。 1.2.2 技术交底 参加工程的施工安装人员及管理人员,应在施工前对该工程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进行技术交底。 各专业技术人员对分部、分项工程向参加施工管理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的内容应包括: ?工程概况、工程特点、施工特点、进度计划的原则安排; ?施工程序及工序穿插的安排; ?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执行的技术规范、标准; ?保证质量的主要措施;

主要的安全措施及要求。 1.2.3 工程质量自检和互检 为保证自检、互检的有效工作,应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安装人员明确设计,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有关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对施工安装人员进行检查量测方法等有关基础知识培训; 对施工安装人员进行质量意识、质量要求的教育。 自检和互检应做到的质量保证: 施工安装人员应根据质量检验计划,按时按确定项目内容进行检查; 自检和互检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记录之一,施工安装人员应认真填写相应的自检记录,记录人和项目经理应分别在记录上签字; 专业检查人员应定期复核自检互检记录。 1.2.4 专业质量检查 专业质量检查是本项目的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的工程督导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各环节内容的操作所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 专业质量检查应按定期检查和巡回检查形式进行: 定期检查:本项目的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的工程督导根据质量检验或确定的重点,进行固定式核查确认和把关。 巡回检查:本项目的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的工程督导不定时,不定点根据工序稳定状况采取有目标的机动检查。巡回检查的重点为: 从质量信息分析表面质量不稳定的工序。 工程的重要部位关键环节或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工序。 技术操作不熟练的新工人或质量不稳定,质量问题较多的施工安装人员所在的工序。 外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对工程质量有明显作用的工序。 专业质量检查的质量保证要求: 专检人员应提前熟悉检查对象的设计要求,判定合格的标准及检查程度; 对自检记录进行检查,检查后提出判定意见,对符合要求应予以签字确认; 对工序质量出现异常时,可作出暂停施工的决定,必要时可填写不合格报告;

特性分类及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 特性分类和关键件、重要件及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单元件特性分类是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通过对单元件特性的分类,使各类人员了解和掌握设计意图,使产品在形成的全过程主次清楚,重点突出,以便对关键件、重要件实行重点控制,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追溯性,以保证产 品的最终质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技术资料中单元件的分类和标记的类别、形式的标注方法、审批、更改及单元件特性及关键件、重要件和关键过程的质量控制原则。 本程序适用于正式生产的各类产品的特性分类及关键件、重要件和关键过程的质量控制。 3 职责 3.1 设计部门负责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形成特性分析报告,并对产品实施特 性分类,编制“关键件、重要件项目明细表”。 3.2 工艺部门负责编制“关键件、重要件工艺规程、质量跟踪卡、关键过程明细表”并进行质量控制要求并贯彻实施。 3.3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关键件(特性)、重要件(特性)和关键过程检验规范”并进行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的检查和考核。 4 工作程序 4.1 特性分类 在划定特性类别之前,应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即技术指标分析,设计分析和选定检验单元)提出特性分析资料,并征集有关部门的意见,结合特性分析结果由设计部门根据产品出现故障的严重程度将特性类别分为三类,即关键特性、 重要特性和一般特性,划定的特性类别应该与特性分析保持一致。 4.2 特性分类符号 特性分类符号由特性类别代号、顺序号组成,必要时增加补充代号。 4.2.1 特性类别代号 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

*** 编写批准修改单号修改 审核日期修改页码审核 标准化备注修改状态批准关键特性:G 重要特性:Z 一般特性:不规定 3.4顺序号 在同一图(代)号的设计文件,按阿拉伯数字顺序表示在特性类别代号后。 关键特性:G1~G99 重要特性:Z101~Z199 一般特性:不规定 3.5补充代号 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在顺序号后。 A—产品单独销售时,该特性被分类为关键特性或重要特性,而在高一级装配中检查或试验时则为一般特性。 B—装配前复检。 C—工艺过程数据作为验收数据。 D—要求特殊的实验或检验。 3.6关键件、重要件标记 标记的形式为等边三角形,规格、尺寸见图10-1 及表10-1。 图10-1 表10-1 规格L C B 字体 1 号标记25 1 1.5 10PB按GB5888 2 号标记7.5 0. 3 0.45 3PB按GB5888 3.7单元件类别的标注 4.3设计资料

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控制程序

精心整理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本公司来料、过程和成品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进行检验与验证,及时发现不合格品,防止不合格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入库、发生及流出。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来料、过程及成品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 3.职责与权限 3.1生产部员工负责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检和互检。 3.2品质部负责对来料、过程及成品进行检验。 3.3技术部负责制定《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清单》,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有CCD光电转换主板、电源及电源线、电荷耦合器件以及外壳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 4.定义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是指对产品的安全、环保、EMC和主要性能有较大影响的元器件和材料。有时 可能不仅限于认证实施规则中的“关键零部件清单”。 5.工作程序 5.1建立并保持关键件合格供应商名录。关键件应从经批准的合格供应商处购买,并保存关键件进货单,出入库单、台帐 5.1.1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件的检验或验证进行控制,确保与采购控制要求一致,应保存相关的检验或验证记录。 5.1.2选择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以确保入厂的关键件的质量特性持续满足认证要求,并保存相关的实施记录。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可包括: a)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可为整机强制性认证承认认证结果的自愿性认证证书,工厂应确保进货时证书的有效性。 b)每批进货检验,其检验项目和要求不得低于认证机构的规定。检验应由工厂实验室或工厂委托认可机构认可的外部实验室进行。 c)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进行关键件定期确认检验。 5.1.3供应商或客户交货时,仓管员按送货单或订购单查验物料是否为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并查验物料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等。初收无误后,把原物料整齐排放于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待检区域,通知IQC进行来料检验。

特性分类和关键件重要件及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特性分类和关键件重要件及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单元件特性分类是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通过对单元件特性的分类,使各类人员了解和掌握设计意图,使产品在形成的全过程主次清楚,重点突出,以便对关键件、重要件实行重点控制,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追溯性,以保证产品的最终质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技术资料中单元件的分类和标记的类别、形式的标注方法、审批、更改及单元件特性及关键件、重要件和关键过程的质量控制原则。 本程序适用于正式生产的各类产品的特性分类及关键件、重要件和关键过程的质量控制。 3 职责 3.1 设计部门负责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形成特性分析报告,并对产品实施特性分类,编制“关键件、重要件项目明细表”。 3.2 工艺部门负责编制“关键件、重要件工艺规程、质量跟踪卡、关键过程明细表”并进行质量控制要求并贯彻实施。 3.3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关键件(特性)、重要件(特性)和关键过程检验规范”并进行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的检查和考核。 4 工作程序 4.1 特性分类 在划定特性类别之前,应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即技术指标分析,设计分析和选定检验单元)提出特性分析资料,并征集有关部门的意见,结合特性分析结果由设计部门根据产品出现故障的严重程度将特性类别分为三类,即关键特性、重要特性和一般特性,划定的特性

类别应该与特性分析保持一致。 4.2 特性分类符号 特性分类符号由特性类别代号、顺序号组成,必要时增加补充代号。 4.2.1 特性类别代号 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 关键特性:G 重要特性:Z 一般特性:不规定 4.2.2 顺序号 在同一图(代)号的设计文件,按阿拉伯数字顺序表示在特性类别代号后。 关键特性:G1~G99 重要特性:Z101~Z199 一般特性:不规定 4.2.3 补充代号 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在顺序号后。 A—产品单独销售时,该特性被分类为关键特性或重要特性,而在高一级装配中检查或试验时则为一般特性。 B—装配前复检。 C—工艺过程数据作为验收数据。 D—要求特殊的实验或检验。 4.2.4 关键件、重要件标记 标记的形式为等边三角形,规格、尺寸见图10-1及表10-1。 图10-1

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控制程序

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 控制程序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本公司来料、过程和成品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进行检验与验证,及时发现不合格品,防止不合格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入库、发生及流出。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来料、过程及成品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3.职责与权限 3.1生产部员工负责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检和互检。 3.2品质部负责对来料、过程及成品进行检验。 3.3技术部负责制定《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清单》,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有CCD光电转换主板、电源及电源线、电荷耦合器件以及外壳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 4.定义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 是指对产品的安全、环保、EMC和主要性能有较大影 响的元器件和材料。有时可能不仅限于认证实施规则 中的“关键零部件清单”。 5.工作程序 5.1 建立并保持关键件合格供应商名录。关键件应从经批准的合格供应商处购买,并保存关键件进货单,出入库单、台帐 5.1.1 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件的检验或验证进行控制,确保与采购控制要求一致,应保存相关的检验或验证记录。 5.1.2 选择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以确保入厂的关键件的质量特性持续满足认证要求,并保存相关的实施记录。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可包括: a)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可为整机强制性认证承认认证结果的自愿性认证证书,工厂应确保进货时证书的有效性。 b)每批进货检验,其检验项目和要求不得低于认证机构的规定。检验应由工厂实验室或工厂委托认可机构认可的外部实验室进行。 c)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进行关键件定期确认检验。

关键工序管理办法

关键工序管理办法 1、目的 通过对关键工序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处于稳定的合格状态。 2、适用范围 适用本公司确定的所有关键工序控制。 3、术语 3.1 关键工序:指具有关键质量特性或对下道工序有较大影响或出现不合格品较多的工序。 3.2 工序质量控制点(已建成质控点):指制造现场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对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影响因素等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实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保证其达到规定质量要求。 4、职责 4.1 质检科为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 4.2 技术科负责关键工序的设立,并做好关键工序能力分析。 4.3 制造部负责各个关键工序设备工装的重点控制与管理。 4.4 质检科负责关键工序计量器具的重点控制与管理。 4.5 质检科负责对各关键工序的日常监督检查。 4.6 各车间做好各自关键工序的现场控制与管理,并做好日常记录及定期统计分析。 5、内容与要求 5.1 由技术科根据关键工序及其他工序现状设置必要的质控点。 5.1.1 质控点的设置原则 5.1.1.1 具有关键质量特性的工序 5.1.1.2 工艺上有特殊的要求,且对下道工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 5.1.1.3 内、外部质量信息反馈中出现不合格品较多的工序 5.1.1.4 按5.1.1.1、5.1.1.2条设置的质控点应长期控制;按5.1.1.3条设置的质控点属动态控制,若连续三个月达到规定质量要求并保持稳定,可予以撤消转入正常管理。 5.1.2 质检科负责编制“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其动态管理信息应及时传递有关部门。 5.2 质控点的控制要求 5.2.1 质控点控制文件的编制 5.2.1.1 质检科负责组织编制质控点“检验指导书”。 5.2.1.2 制造部负责编制质控点“设备操作规程”

022-关键件件定期确认检验控制程序

1.目的 对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及定期确认检验,保证关键元器件的产品管量持续达到认证产品要求。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认证产品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及定期确认检验。3.职责 品管部:负责对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及定期确认检验。 采购部:负责要求供应商及时对检验或验证中出现问题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进行处理。 4.程序 4.1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 4.1.1对生产购进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仓库保管员核对送货清单确认物 料品名、规格、数量等无误、包装无损后,置于待检区。 4.1.2检验员根据本公司检测能力,严格按照《进料检验规范》执行,在 些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检测频率、抽样方法、检测项目、检测内容、检测方 法、判断依据、使用的检测设备等。对于无检测能力的项目,由供应商自 行检验或验证,并提供相关的检测报告。对重要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并 且本身是生产厂家的,本公司要求其提供产品的检验标准,若是中间商的 则要求提供质量保证协议、每批产品的检验记录、合格证明等文件。一般 的关键元器件除本公司内部检验外,只需要求提供质量证明,并填写《IQC 检验报告》。 仓库保管员根据合格记录或标识办理入库手续;

验证不合格时,检验员在物料上贴“不合格”标签,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采购及时跟进不合格品的处理. 4.1.3紧急放行 当生产急需来不及验证,在可追溯的前提下,由生产车间填写《紧急(例外)放行申请单入经生产负责人批准后,一联留存,一联交品管部,一联交仓库。仓库保管员根据批准的《IQC检验报告》按规定数量留取同批样品送检,其余由检验员在领料单上注明“紧急放行”后放行;车间在其后生产记录上也应注明“紧急放行”。 在放行的同时,检验员应继续完成该批产品的检验:不合格时品管部负责对该批紧急放行产品进行追踪处理。 4.2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定期确认检验 4.2.1关键元器件材料定期确认的项目及频次见附表一、关键元器件和材 料的定期确认要求。 4.2.3委托定期确认检验 ?定期确认检验由提供该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来完成,若该供应商 也无法完成,则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完成。本公司只对检测记录进行验证。对于供应商完成的检验,其记录应包括所涉及的产品、所覆盖的数量、检验的项目和结论及供方检验人员或授权人员的签名或盖章,否则无效。 ?供应商(供方)提供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材质单内容少于标准要求时,经 和供应商协商委托外部检验机构进行定期确认检验。

电风扇关键元器件材料控制程序

电风扇关键元器件材料控制程序 1.目的 为确保获证产品的质量,本企业生产的获证产品所使用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未经检验验证不投入使用,不用于获证产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生产获证产品所使用关键元器件、材料。 3.职责 3.1品管部负责编制认证产品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清单,并下发各部门受控;3.2供销部负责对于来料检验结果与供货方的沟通,协助实施定期确认检验; 3.3品管部负责进料的检验/验证和定期确认检验的管理,并做出检验结论; 3.4质量负责人负责程序的审批,并且当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因不合格可能发生 变更时,负责确保在实施前向认证机构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方执行。 4.定义(无) 5.作业程序 5.1品管部负责对于认证产品,编制关键元器件/材料清单,对于列入其中的的 元器件和材料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管理; 5.2来料检验/验证: 5.2.1 A类物料中本公司具备检验能力的,由品管部编制关键元件/材料检验(验证)标准,在标准中明确关键件的检验项目、方法、频次和判断准则,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后方可通知仓库接收; 5.2.2 A类物料中本公司不具备足够检验能力的,经过对供应商的评价可以充

分信任的情况下: a)关键元件/材料未取得认证证书的,由供应商或本公司按照品管部制定的关键元件/材料检验(验证)标准要求(须包含抽样方式、检验项目、检验频次、评判准则等)定期进行检验,提供检验报告。品管部负责跟踪检验报告的定时提供和确认报告内容的真实有效。 在确认检验不合格时,必须追踪至上次确认检验合格以来的原材料,应暂停使用该供应商产品至其满足国家要求,未投入生产的作退货处理,已投入生产应确认是否满足本公司要求,需要对使用该材料或元器件的产品进行跟踪,必要时追回产品。必要时将不符合结果反馈质量负责人,进行材料或元器件的变更; b)关键元件/材料已经取得有效认证证书的,由品管部负责在每批进货时验证其证书的有效性并保存记录。一旦发现证书暂停,须暂停采购,由品管部负责跟踪上一批次产品使用情况,必要时进行返工和追回已销售产品。同时须将结果反馈反馈质量负责人,必要时进行材料或元器件的变更; 5.2.3 B类物料,由仓库直接验证符合订购单和送货单要求后,可以直接入仓。如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批量不合格,由品管部进行个别情况的处理; 5.2.3检验不合格产品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5.3应保存所有质量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检验报告复印件、所验证证书有效性 的记录,记录的保存期限一般为3年。 6.相关文件 认证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相关的配件、材料标准; 7.附表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确认检验规范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确认检验规范 1. 目的 对采购的关键件进行确认检验,确保所要求的关键件满足产品的设计与使用要求。 2. 关键件范围 对于通过CCC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需对其关键件和材料定期进行确认检验。其主回路使用的元器件和材料为关键件,如:壳体、低压断路器、低压熔断器、低压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与熔断器组合电器、低压接触器、过载继电器、母排、绝缘导线、绝缘支撑件等主回路的元器件和材料。 3. 职责 技术质量科负责对成套产品中的关键件进行确认检验,并予以记录;对关键件的确认检验情况予以通报,必要时提请供方评定。 供应科负责与供方协调,要求供方提供所供产品的定期确认检验报告。 4. 确认检验的管理 4.1确认检验原则: (1)检验频率: a)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已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获得CCC证书或CQC认证的产品,在每批进货检验时,按照相应的型号进行网上查询,并打印当时证书状态,备查。 b)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没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如铜排、绝缘件、壳体等),按照条款5执行相应的定期确认检验。 (2)检验标准和项目:依据不同产品制造标准来选择相对应的检验项目; (3)检验方式和途径:公司内部验证和供方提供确认检验证明;

(4)检验时机:按计划实施(计划时间应在关键件有效期内)。 4.2确认检验计划: (1)由技术质量科制订关键件确认检验计划,经质量负责人批准; (2)确认检验计划应根据不同关键件前一次确认检验时间确认下一次时间,此时间必须在关键件产品认证有效期内,同时应在上一次确认检验12个月内; (3)由技术质量科按照计划实施关键件确认检验。 4.3确认检验方式和途径: 4.3.1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已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必须获得CCC证书(如:电器元件、绝缘导线等),只要这些证书有效,即可不出示这些关键件和材料的检验报告。 4.3.2可为最终产品强制性认证承认认证结果的自愿认证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定期确认检验控制要求。 4.3.3对于D类企业,必要时,认证机构可抽取关键件和材料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检验。 5没有获得CCC认证证书或为最终产品强制性认证承认认证结果的自愿认证证书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定期确认检验应满足下表要求: 5.1 壳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