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考研心得

物理考研经验(初试,复试,调剂)

本人08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报考的理论物理所,调剂到上海应用物理所,现在放假了,整理一下过去四年的思绪,大致讲一下我的考研经验,希望能对后来者有正面或者反面的启示。本人QQ86840491,邮箱longwei1221@https://www.360docs.net/doc/7b10256603.html,

物理考研需要智力、毅力加努力。

首先,明确目标,真正热爱物理。这不像其他专业,可以混个文凭学历,因此如果你认为不适合物理就不要考物理,可以找工作或者转其他方向,我有很多同学都是转电子、通信或者信号的。兴趣是学习物理的动力,也就是需要一定的天赋,有的人就是不适合,不要靠勤来补拙。另外,就是物理专业也有很多方向,要选好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再选有这个方向的学校,再从这个学校要求的考试科目选你自己考试的科目,按照选择的科目复习;切记不要左右摇摆,选择的科目经常改来改去,那样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也让自己没有信心。

其次,思想和行动上都要进入状态,也就是要有毅力,要努力,当然还需要智力。天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你热爱物理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强的感觉。考研是一种生活,不要总是想自己在考研,好象就好不得了,好悲壮,做好大的牺牲,自己升华了好多。既然是生活,日子就天天就这样过,没有什么特别的。当然,偶尔有一些思想的惰性或者其他问题也是需要积极调整心态,和研友多交流来克服的。具体的努力不但要有技巧,还要有计划且严格按照计划实行,但是不要拘小节。

我大概讲讲专业课的复习,要从大处着眼,把握全局,有计划有步凑,注重每个问题但不拘小节,能拿得起放得下。

首先在大一、二、三要把专业相关课程学好,基础打扎实,因为考研复习中多少都会用到。不要因为考试而复习,要像学习和做研究那样复习,也就是要真正把问题弄懂,但还是那句话:能拿得起放得下。我考高数和量子,教材我选的科大的《高等数学导论》(一套)和曾的《量子力学导论》。由于我准备比较早,因此高数的参考书还有北理的《高等数学竞赛辅导》,不过我认为没太大必要,数学习题就是陈文灯的《数学复习指南》和《数学习题集》《600题》三本的高数部分,《600题》只是计算复杂,意义不大,把高数导论弄懂了看陈的辅导书就觉得很简单。当然《导论》上的内容肯定不会全考,但是都有用,很多内容读研时也会直接用到,仔细看(包括教材后面的习题认真做了,还有一本配套的辅导书做了)2-4遍差不多了。量子看的参考书较多,但是建议只要一本教材加一本习题集就好了。很多学校指定了教材,其实

范围都差不多,我还是建议用曾的《量子力学》卷一或者《量子力学导论》。习题可以是曾的《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科学出版社的物理学大题典——《量子力学》,另外陈鹗生的《考研辅导教材——量子力学习题与解答》和史守华的《量子力学-考研辅导》都是收录的历年试题,建议在最后几周可以看一下,特别是史的,内容比较少但全,考前三天看一遍完全做得到。还有就是量子把其他院校的试题也都做一做,心理有个数,比如北大、南大、科大、清华、北师、华科等。反正不管是高数还是量子,都得教材加习题一起做上三遍。当然,专业可和公共课的时间安排自己心理要有个数,有个大致计划,包括短期(比如一天)、中期(比如一周、一月)长期(数月甚至自己的理想憧憬)。要做到胸中有丘豁,坚持按照计划办事 。电动和热统固体也有那个 科学出版社的物理学大题典〈电磁学与电动力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与固体测量〉,张之翔的〈电动力学题解〉等,都做个两三四遍差不多。

关于复试,首先就是参加复试的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不管你分数高低都积极准备。我认为就要做到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英语很重要,但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我英语51,所以理论所就划线51,因为我专业课 还看得过去,虽然大家都很高。不幸的是我复试没准备好还是挂了。以理论所为例,复试英语就是去背自我介绍,还没背完就让你停止了,但是专业课复试不但要笔试(题目和考研类型一样,有的是考研原题,包括四大力学,比如电动里面的动量四维形式,运动电荷的场分布等),还有面试,就是让你抽几个题(包括四大力学),包括对某个问题或者概念的理解、一些原理和物理问题简单的计算等(比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光电效应等),然后在讲台上以上课的形式把它讲解出来。有很多人可能知道,但是上台什么都忘了,包括我在内,也有的问题可能根本几不知道,也包括我在内,书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出现。我就是热统和固体没学好,以后还得补上。白天在理论所复试没过晚上就被带到研究生院复试,也和理论所一样,英语不怎么重要,自我介绍还没背完就被叫停,然后抽题,不过理论所高能所和物理所当天被唰的都带到研究生院,所以我们理论所过去的基本没录取,后来有两个被录取了是老师突然想起要人,就一个到量子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跟带我们过去的老师做宇宙物理。

初试或者复试没过,就要积极准备调剂。积极出动,多找信息,多发信息,保持乐观心态
其实分数出来我就担心英

语过不了,发了一些调剂信息,所以到理论所复试时已经有单位(紫金山天文台)叫我去参加复试了。在北京两次复试都挂了,对我信心打击很大,不过还是过来了,当时想大不了再考一年。在理论所挂了马上就有首师大的老师要我跟他做,但是感觉对不起自己当初的理想,而且那个方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所以就委婉拒绝了,现在还感觉很对不起那个老师的,他是重庆的,我老乡。后来北工大的一个老师叫我去做蛋白质分子折叠,其实对于生物物理,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我感觉是很有前途,但是自费,也不是我兴趣所在,当然算了。理论所成绩出来比较晚,但是复试却是很早的,所以挂了后我跟很多单位发了调剂信息,包括科学院的各个收物理的研究所、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地震局收物理的各个研究所、工程物理研究院、东北大学、北师大、哈工大等,要我去复试的有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东北大学、温州大学、北工大等。我准备去紫金山天文台,那里一个老师也决定要我了,可他们比上海应用所后两天复试,最终还是去了上海,这是我的一大遗憾,或许是复试怕了。不过在应用所复试就好些了,我尽量主动找话题,老师就顺着我的话题问,那样他问的就是我知道的,还有就是上海应用物理所招很多化学的,那里核化学及分析也很好,可是没人知道,所以只有一个第一志愿的参加复试,但是都没过,全是调剂的;化学所同样面临物理的生源问题,所以鼓励大家跨所报。
另外我们班一个同学报的高能所,没过,就在新浪上发了一个调剂信息,结果空间中心就打电话叫他去复试,他跟我们一起去上海复试没过,最终还是去了北京。我们理论所刷下来的几个都有相似的经历,现在有两个在上海所,一个在紫金山天文台,一个在北工大,两个在研究生院。他们有的在理论所复试挂了就没回家,在北京各单位跑,直到有消息,本人亲自跑比发邮件或者打电话更方便。
我还有一个同学姓李,报考的是近代物理所,但是由于专业课和高数都太低,连温州大学都不要,一天晚上,另外有个同学告诉他说华南师范大学还有一个名额,叫李打电话问。问了才知道第三天八点就复试了,内容是做一个周期性势阱的幻灯片报告,而且人家录取两个,加上他就有5个参加复试。于是第二天早上就开始忙,到下午四点多做完,六点的车,走前我说这次你过了就是天意。到广州是第三天凌晨四点多,亮了后去学校走错了校区,起点多我打电话问他还在路上,还好八点赶到了。复试他真的过了!这个我写下来就是说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大家不

要放弃希望和努力。

下面是我同学给我们院师弟妹的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考研——一个团队的坚持

杨秀平 报考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公共课:数学一 专业课:信号与系统)
分数:412分(英语63 政治理论78 数学一134 信号与系统137)
原报考学校(录取学校):武汉理工大学
:QQ 409602720 E-MAIL:lengyuyiming@https://www.360docs.net/doc/7b10256603.html,

不知不觉大学四年已接近尾声,马上就要步入一个新的环境,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回想起去年此时,也正和现在各位学弟学妹们一样,处于紧张而艰苦的考研奋斗中。考研的过程中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有失去也有收获,有人欢笑有人失落。就我个人的考研经历而言,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考研是一个团队的坚持与努力。
初 试
大二的时候,由于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影响,我逐步接触到了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的相关知识,并对计算机和通信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大二开始频频翘课自学计算机和旁听通信工程的专业课程。这种经历为考研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大三第二学期,也就是07年三月份,我决定要考研。在做决定之前,我经过了一个寒假的思考:首先,我为什么要考研。理由是通过考研,我既能换一个专业换一个行业同时又能赢得一个相对较高的起点;其次,考研的利弊;最后是现实的因素,即现实的条件是否允许我读研,这些现实的条件主要包括年龄、精力、经济和家庭方面的因素。经过了一个寒假的分析和思考后,我坚定了考研的目标,这种坚定在长达十个月的复习中一直没有动摇过。
在确定考研的目标后,我找到了03级的一些学长学姐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学校信息和考研经验,然后一头扎进四教准备复习,就这样埋头看了一个多月。在那一个多月里,每天都背5-7小时英语单词,并利用晚上的时间仔细地把高等数学上下册看了一遍。在那段时间里,心情放松没有任何压力。
由于是跨专业跨校,五月份我开始了专业课的复习。也就是从五月份开始,压力突然增大,期间近两个月没有进行有效的复习。直到六月底,我终于在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恢复状态,当压力仍然很大。在这样一种高压的状态下,我把英语单词背了2遍,高等数学复习了3遍,专业课也订好了计划。到7月10日前,我的知识准备阶段基本完成。在这个阶段里,其他的研友都挺轻松。而我,显得压力一直很大。
07年的暑假是在长沙度过的。去年长沙的暑假平均气温高于35℃,高温的天气煎烤着每个人的心态和体力。日子似乎过得很慢。但好在我们物理学专业有十多人同住宿舍一起考研,每天的早起晚归在相互鼓励与嬉笑中倒也其乐融融。

炎炎的热日和融融的气氛中,我高效地完成了公共课巩固阶段的第一轮复习:英语阅读理解做到了娴熟稳定的程度、写作完成了第一轮计划;数学结合教材把辅导书(陈文灯版)的例题和练习结合教材做了一遍。
在国庆节前,我完成了第二阶段的知识巩固。国庆期间,我开始了专业课第二轮巩固复习和政治理论的第一轮复习。一个月后,大家都进入了全面冲刺阶段。由于暑假的高效率,冲刺阶段的复习显得较为轻松自信,而这种心态又反过来提高了复习的效率。特别是和梅龙伟、许宪岳、李斌、张赛及其他同学和研友的相互交流学习中,更是加快了复习的进度和加深了理解的深度。即使偶有情绪低落,也很快在这样一个团队中烟消云散。
考前的一个星期,由于政治开始时间晚导致复习进度滞后,开始担心起政治过不了线。怀着这样一种担心,我把本来划给英语的时间全部放在了政治复习上。这是一种策略性的失误,这种失误导致英语考试当中感觉很差,甚至有种过不了线的担忧。我应该感谢07年6月那种极限的压力,让我提前感受到了压力的可怕,也让我找到了调整和减轻压力的方法。很快地,我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消除了对英语担忧的影响。在接下来的数学一和专业课的考试中,我心态平稳,把自己调整到了最佳状态。考完专业课后,跑回寝室上新浪网查看参考答案。对完答案后,心中的石头落地。
复 试
08年3月,各学校的初试成绩相继公布。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查到了自己的成绩。出乎意料比估算的分数高了20多分。当时自以为会在前10名,便在成绩出来后开始查导师的资料,准备联系导师。连续打了5个导师的电话后,得到的都是不容乐观的消息。
电话的打击和邮件的石沉大海后,我冷静下来。一方面,联系武汉的师兄,请他帮忙打听导师的资料和给予中肯的建议。另一方面,准备去武汉登门拜访导师。
3月中旬,我孤身一人奔赴武汉。等到武汉才知道,我在众多的高分中并没多大优势。我的排名是13(不包括10多名保送生。),而且是跨专业跨校的外地考生。本校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把相对受欢迎导师的大部分名额占满了。
第一次武汉之行除了经验的积累,没有实质性进展。
艰难的选择……

第二次去武汉是在复试前4天。这一次的武汉之行已经轻车熟路,很快地确定好目标,见了导师几次,并去了导师实验室。认识了即将在一起度过两年的两位保送生和一位和我一样的跨专业跨校生。相互的聊天中,大家都挺放松而熟稔。
长达12天的接触后,导师在和我闲聊中判断了我的诚信度后,终于说出那句让我放

下心来的话……

之后是复试。复试采取一对四的面试形式。
经过了一个上午4个多小时的面试,面试的老师显得很疲惫。当我进去之后,老师们头都不想抬。看到这种情景,我赶紧主动向老师们问好:“各位老师,你们好,你们辛苦了!我是……”先用中文自我介绍了自己。
接着阻止面试的老师笑容满面地向我点头,然后用英语叫我介绍我的大学。由于英语口语不好,又缺乏准备,我说得结结巴巴。英语口语之后,老师们都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便反问我大学怎么过的,自学了那些课程。复试之前我准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说得流利而自信。老师们又一次微笑并点头。最后问了一些我自学的课程中的专业问题。(很细也很广泛)。
复试挺顺利,老师们都很和蔼。
建 议
1.考研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个团队的力量胜过一个人的独行。
2.考研考的是综合实力,初试过程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很重要。复试过程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很重要。
3.分数是考研最关键的砝码,初试的成绩是考研成功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