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名词解释

沉积岩名词解释
沉积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3、结构成熟度:指碎屑物质结构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等大分选好圆状球形无杂基。

4、纹层:组成层里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看见的层,也成为细层。

5、鲕粒: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像鱼子,大小2~0.25mm,常见的为1~0.5mm。

6、盐岩: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和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程佃而形成的岩石,它们的主要组分都是盐类矿物,也就是蒸发岩。

7、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8、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纹层与层系界面斜交。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在河流沉积中最为典型。

9、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10、硅岩:主要指自生二氧化硅含量达70%~80%的沉积岩,不包括主要碎屑石英组成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11、重矿物(heavy mineral):风化稳定性的差别很大,如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等较稳定,为沉积岩中常见的稳定重矿物。

12、母岩:是供给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的岩石,包括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

13、埋藏成岩作用(buried diagenesis):碎屑沉积物随埋深增加,主要由于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胶结作用,致使岩石逐渐变致密、孔隙度减小、物性变差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直到变质作用。

14沉积后作用(postsedimentation process):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

15同生作用(syngenesis):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如‘海解作用’、‘海底风化作用’及‘陆解作用’等。

16准同生作用(penesyngenesis):主要是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盐水白云化的作用。

17成岩作用(diagenesis):指上覆沉积物不断增加使早期沉积物逐渐被掩埋,直至基本上与上覆水体脱离,使沉积物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致使疏松的沉积物固结成岩的全部变化过程。

18后生作用(anadiagenesis / catagenesis):继成岩作用阶段之后,在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之前或遭受风化作用之前所产生的一切作用和变化。

19表生作用(epigenesis):指沉积物抬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包括上升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

20沉积分异作用(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母岩的风化产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本身特性,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按照一定顺序分别堆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分开的地表沉积带内。

21机械沉积分异作用(mechanical 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碎屑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当介质运动的速度和运移的能力在一定的方向上作有规律的变化时,它们也相应按照颗粒大小、密度和形状发生分异,依次沉积。

22波基面(浪底) (wave base)——波浪作用的下限,即波浪所影响的最大深度。

胶体:一种物质的细微质点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不均匀的分散体系

23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受化学原理支配的分异作用

24正常沉积作用:正常情况或条件下发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这一作用过程是缓慢的、均变的。

25事件沉积作用:指事件性的、阵发性的或灾变性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这类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是瞬间的、短暂的,但其作用过程是快速的。

26陆源碎屑岩简称碎屑岩,指的是主要由陆源碎屑物质(含量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

27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 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28杂基:碎屑岩中与碎屑颗粒同时沉积下来、充填在颗粒孔隙中的细粒填隙物质。

硅质胶结物是由砂岩的过饱和孔隙水中沉淀出来的,孔隙水中溶解的SiO2可以有不同的来源:

29碎屑岩的结构是指构成碎屑岩的矿物及岩石碎屑的大小、形状以及空间组合关系。

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大小。是碎屑颗粒的最主要的结构特征,直接决定着岩石的类型和性质。

30分选性(分选程度):碎屑岩中颗粒大小均匀程度,划分为好、中、差三级。

31球度是一个定量参数,用它来度量一个颗粒近于球体的程度。

32圆度—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

33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粒度一般小于0.03mm(>5Ф)。

34结构成熟度—指碎屑沉积物经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使之接近最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35胶结类型——在碎屑岩中,胶结物或填隙物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

36基底胶结——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杂基中互

不接触呈漂浮状,填隙物主要为原杂基(或正杂基)。

37孔隙胶结——最常见的颗粒支撑结构,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

38接触胶结——亦为颗粒支撑结构,颗粒之间呈点接触或线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分布于碎屑颗粒相互接触的地方。

39镶嵌胶结——在成岩期的压固作用下,特别是当压溶作用明显时,砂质沉积物中的碎屑颗粒会更紧密地接触,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合线接触(亦称无胶结物式胶结)。

40常用的粒度图——直方图、频率曲线、累积曲线和概率值累积曲线。

41沉积构造:(sedimentary structure)—是指沉积岩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期或沉积以后由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在沉积物内部或者沿着沉积物与流体界面所形成的。

42原生沉积构造:(prim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并受沉积条件所控制的沉积构造,如波痕、层理等

次生沉积构造:(second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在沉积期后由各种成岩作用所形成的沉积构造,如缝合线、成岩结核等。

43流动构造系:指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在流体(主要是水和空气)的流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

44波痕: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45冲刷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流动时冲刷出来的痕迹

46槽模:上覆砂质层底面上的槽痕铸型。

47压刻痕:水流所携带的物体在松软的沉积物表面上运动时所刻蚀或刻划出来的痕迹称为压刻痕或工具痕(tool mark)。

48层理(bedding)—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突变和渐变而显现出来。

49纹层(Lamina)—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亦称细层。

50层系(set)—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51层系组(coset)—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成分、结构)基本一致的相似层系或性质不同但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其间没有明显间断。也称层组。

52水平层理(horizontal bedding)主要产于泥质岩、粉砂岩以及泥晶灰岩中,是在比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沉积而成。出现在低能环境中,如深湖、泻湖、深海等环境。

53平行层理(parallel bedding)主要产于砂岩中,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而成的。54交错层理:在层的内部边一组倾斜的细层(前积层)与层面或层系界面相交。又称斜层理。

55复合层理:它是由压扁层理(又称脉状层理flaser bedding)、波状复合层理和透镜状层理(lenticular bedding)组合而成。

56块状层理(massive bedding),是一种呈现大致均质外貌,不具任何纹层构造的层理。

57准同生变形构造(penecontemporane- ous deformation structures)是指在沉积作用的同时或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处于塑性状态时发生变形所形成的各种构造。

58负载构造:也称负荷构造、重荷模(load casts)等。是指覆盖在泥质岩之上的砂层底面上的瘤状突起。

58雨痕、冰雹痕是雨滴或冰雹降落在泥质沉积物的表面,撞击成的小坑。

59结核是岩石中自生矿物的集合体。

60同生结核:与沉积作用同时形成的,如现代海底的Fe、Mn结核,结核不切穿层理,而是层理绕过结核呈弯曲状。61成岩结核:成岩阶段物质重新分配的产物。它既可以切穿层理,又可见层理绕过结核呈弯曲状。

62后生结核:形成于沉积物固结成岩以后,常沿裂隙带和层理分布,故它切穿层理而无层理弯曲现象。

63葡萄状构造是指碳酸盐岩中一种由许多具有碳酸盐包壳的似球状或不规则状的大颗粒密集堆积而成的、表面看起来象成串葡萄的沉积构造。

64生物遗迹构造是指生物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并具有一定形态的各种痕迹。包括生物生存期间的由生物运动、居住、觅食和摄食等行为遗留下的痕迹,所以又称痕迹化石或遗迹化石。

65生物扰动构造:底栖生物的活动使沉积物遭受破坏,而形成不具有确定形态的生物扰动现象.

66生物格架——主要是指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海绵、层孔虫等,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

67鸟眼构造:主要出现在泥晶灰岩、微晶白云岩、球粒灰岩、粉屑、砂屑灰岩中的原生小孔洞(mm级),被亮晶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也称窗格构造、雪花构造。

68生物岩:把由生物格架所组成的礁石灰岩

岩石学名词解释

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有挥发物质的熔融体。砂状结构是砂岩的结构,主要由粒度在2-0.063mm的粒状碎屑颗粒和填隙物组成.灰岩和白云岩两者均属于碳酸盐岩。灰岩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接触变质岩由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一大类变质岩石的总称。岩浆作用: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在其挥发份及地质应力作用下,沿着脆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不断改变自己的成分,最后凝固成岩浆岩这一复杂过程总体称为岩浆作用。玢岩:岩石为浅成相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矿物以斜长石、暗色矿物为主,其成分一般为中-基性岩石系列。花岗结构:岩石中,中粗粒-细粒状的暗色矿物呈自形-半自形、斜长石半自形、碱性长石和石英为他形状构成的半自形粒状结构,由于在花岗岩中常见,因此又称为花岗结构。角岩:为泥质岩经中级热接触变质的产物,特点是原岩中的组份已经重新组合,以致原岩的结构,构造基本消失,但是没有化学成分的交代发生。组成的主要矿物是云母、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等。岩石一般为黑至暗灰色的致密块状,常具斑状变晶结构,变基质为角岩结构;变斑晶为红柱石、堇青石、石榴石等,如红柱石角岩、堇青石角岩等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内碎屑:沉积不久的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形成的颗粒(海盆中已固结的碳酸钙沉积被海水冲击破碎者)分化作用: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自身的烟花,最终产生不同组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有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变现出来的演示的成层结构。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子啊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陆源碎屑岩:由母岩经物理风化作用(机械破碎)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和沉积,并进一步压实和胶结而形成的沉积岩类。蛇绿岩:是一种特殊的岩石组合,自底向上,由橄榄岩(蛇纹岩)、层状堆积岩、席状岩墙群和枕状熔岩以上的一套海相沉积的汗放射虫的硅质岩组成,

沉积岩试题大全

沉积岩试题大全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是研究形成沉积地层的沉积作用、沉积过程和地质学分支的学科。沉积学是沉积岩岩石学中的沉积作用部分发展、演化而来的,并形成了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它解释了沉积地层的垂向和横向的关系,从多方面探讨沉积地层中构成地质记录的特征,作用成因分析,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沉积后作用: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称为广义的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盐岩: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和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程佃而形成的岩石,它们的主要组分都是盐类矿物,也就是蒸发岩。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沉积分异作用:沉积岩的原始物质经搬运、沉积而分化为比较简单的沉积物(岩石和矿产)类型的作用,称为沉积分异作用。沉积分异作用可分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及生物沉积分异作用,但以前二者为主。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错误!、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错误!、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 错误!、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错误!、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上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错误!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错误!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3%,Al2O3可达15%,CaO 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侵入岩是辉长岩,分布较少;而喷出岩-玄武岩,却有大面积分布。 错误!中性岩类:化学成分特征是SiO2为53-65%,铁、镁、钙比基性岩

地史名词解释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板块理论划分的构造单元之一,又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是地壳从洋壳向陆壳过渡的过渡壳。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相比较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消减现象。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系呈透镜状体,朝大陆和大洋方向尖灭,在陆坡、陆隆部位最厚,宽以一、二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埃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纪晚期出现的,由多门类,低等,无骨骼的印痕化石组成的动物群称之为裸露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包括:海绵类(毛森海绵)、海腮纲(伦吉虫)、环节动物(狄氏虫)、蠕虫类(皱节虫)、水母类(环轮水母)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生物。 小壳动物群(小壳化石):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笔名相(黑色笔石页岩相):笔石多营漂浮生活,分布广。出现在还原条件的较深海、滞流海。化石丰富,保存完整,黑色笔石页岩相。 壳相(底栖相):在滨海、浅海带,底栖(介壳)生物十分发育,与浅水沉积物一起形成壳相。以碳酸盐为主时称为介壳灰岩相(珊瑚礁灰岩相)在滨岸带可形成介壳滩。珊瑚、苔藓虫、层孔虫等可形成生物礁或生物滩。 混合相在浅海区,浮游生物死后下沉 澄江动物群: 寒武纪早期(筇竹寺期,530Ma), 继小壳动物群(梅树村期, 542Ma)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水母、节肢、鳃叶、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至2005年已描述160属, 187多种。最早发现于云南澄江(张文堂, 侯先光, 1985), 寄主地层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其沉积环境为正常-风暴浪基面之间.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科学发现之一。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地球岩石圈、水圈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的耦合关系; 地层层序律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 化石层序律:不同岩层中所含的化石各不相同,可以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同一时代; 相对比定律:也成相律或瓦尔特定律,指只有在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相:是形成于特定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陆隆: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低峡谷顺大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因坡度变缓而迅速形成扇状浊积岩堆积—海底扇这种海底地形成为陆隆; 复理石:地史上常把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和其它沉积岩类型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复理石; 深海软泥:海洋中把生物残骸含量大于30%的洋底沉积物称为深海软泥; 海退:当沉积盆地内海平面相对下降时,海水分布范围不断缩小;划分:这种根据地层的各种属性(岩性、化石、不整合面)把地层剖面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 层面构造:指出现在沉积岩石层面上的构造,有的与沉积物同时形成;如波痕; 泻湖:具砂垻的滨海地区,在砂垻与海岸之间则为泻湖; 暴露标志:有些层面的构造如动物的爬痕、足迹、泥裂、雨痕等,都形成于沉积作用停止之后,并且多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

岩石学试题库

岩石学试题库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岩石学试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岛状硅酸盐矿物的是() A石榴石 B辉石 C橄榄石 D石英 2、常见暗色矿物有() A橄榄石 B辉石 C普通角闪石 D黑云母 3、下列哪类岩石的斜长石含量最多() A.超基性岩 B.基性岩 C.中性岩 D.酸性岩 4、火山碎屑岩常见的结构() A.集块结构 B.火山角砾结构 C.凝灰结构 D.煌斑结构 5、碎屑物质被搬运后的沉积分异取决于() A.碎屑物自身的密度、体积和形态 B. 流体的流速和动能大小 C. 流体的化学性质 D.碎屑物的化学性质 6、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到细而逐渐变化的结构称为()。 A交错层理 B单斜层理 C递变层理 D粒序层理 7、岩石中成分、颜色或粒度不同的矿物分别集中,形成平行相间的条带,称为()A片状构造 B斑状构造 C眼球状构造 D条带状构造 8、变质岩主要分布在()。 A大陆前寒武纪的基底 B造山带 C大陆裂谷 D大洋中脊 9、以下物质属于岩石的是() A.大理石 B. 石油 C. 混凝土 D. 汞 10、下面属于斜方晶系的有() A.十字石 B.石膏 C.正长石 D.钠长石 11、下列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A.花岗岩是中性侵入岩 B.玄武岩是基性喷出岩 C.辉长岩是中性喷出岩 D.橄榄岩是超基性侵入岩 12、火成岩中常见的暗色造岩矿物有() A.辉石 B.角闪石 C.黑云母 D.橄榄石 13、以下的反应形式为化学风化的有() A.水化和水解 B. 去硅和硅化 C. 酸的作用 D.阳离子交换 . 14、接触热变质作用是指在火成侵入体侵入到围岩时由于岩浆的高温对围岩烘烤的影响而使岩石发生的()作用。 A变形 B破碎 C重结晶和变质结晶 D熔融 15、交错层理的特征是纹层向不同方向倾斜呈交错状,指示的沉积环境意义是()A静水 B微弱水流 C水介质波状运动 D水流介质的流动方向在不断变化 16、岩石中含大量片、柱状矿物且均呈平行排列是以下哪种构造的特点()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条带状构造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1、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2、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 ○3、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4、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 上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2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3%,Al2O3可达15%,CaO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知识分享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碎屑岩是沉积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砾岩、砂岩、黏土岩都属于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与岩浆岩和变质岩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的矿物颗粒之间是连续接触的;而在碎屑岩中,颗粒之间以点接触,颗粒之间有孔隙,这些孔隙被胶结物或者细粒填隙物质充填。因此,具有孔隙是碎屑岩重要的结构特征。 层积岩的不同结构 碎屑岩的结构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杂基或胶结物的结构以及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等诸多特征。 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是指粒度、球度、形状、圆度和颗粒的表面特征。粒度是指颗粒的大小,1-1000mm为砾级,0.1-1mm为砂级,0.01-0.1为粉砂级,< 0.01为黏土级;球度用于衡量一个颗粒近乎于球体的程度,等轴状矿物球度高,片状、柱状矿物球度低;形状用大家熟悉的圆球体、椭球体、扁球体和长扁球体来表示;圆度是指原始的碎屑棱角被磨圆的程度,用比较形象的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划分出四个级别;颗粒表面特征是看碎屑颗粒的表面的磨光程度如何以及是否有刻蚀的痕迹。 填隙物结构包括杂基和胶结物。杂基是和粗大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属于机械沉积,杂基粒度一般< 0.03mm;而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的物质,一般含量小于50%,填隙在孔隙之间。胶结物有非晶质和显晶质等结构类型。

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也称胶结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基底胶结的填隙物为杂基且含量多,碎屑颗粒呈星点状分布;孔隙胶结则不然,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之间的孔隙中;接触胶结和孔隙胶结类似,但胶结物含量更少,只分布在颗粒之间接触的地方;镶嵌结构的特点是颗粒之间呈凹凸线状接触,似乎没有胶结物。 层积岩的层理 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沿垂直方向观察这种层状构造可以发现,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根据纹层排列的特点,层理可以继续细分。比如纹层呈直线状相互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称为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总方向平行于层面,称为波状层理;纹层斜交层面,斜层系呈彼此重叠、交错、切割的组合方式,称为交错层理或斜层理等等。 沉积岩的另一个重要的构造类型是有层面构造,既在岩层表面有波痕、泥裂、槽模、沟模等机械成因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痕迹;还有因为化学成因的晶体印模、结核以及生物成因的生物遗骸等,这些都是在沉积岩中常见的构造现象。根据成因,波痕分成浪成、水成和风成三种;泥裂在现代沉积中经常见到,是沉积物露出水面后,爆晒干涸形成的收缩裂缝。平面形态呈网格状的龟裂纹,它是沉积面暴露地表的标志;槽模是定向的水流在还没有固结的软泥表面冲刷形成的凹槽,后来被砂质充填形成的。其长轴方向代表水流方向,高

沉积岩重要名词解释总结

沉积岩部分概念题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2.母岩: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以及较老的沉积岩。3.物源区:母岩的物质来源区。4.沉积圈:也就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相互重叠的范围。5.表生带:也是沉积圈,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重叠的范围。该带具有富含H2O,O2,CO2以及低温低压生物活动强烈的特点。6.风化作用:在温度、压力及水、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转化的一种作用。 7.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成分上的变化,这种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8.化学风化作用:岩石中有矿物的分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的风化作用。9.生物风化作用:由生物作用引起的而使岩石发生变化的风化作用。10.元素的风化分异:元素从母岩中迁移出有一定的顺序,这种现象称为元素的风化分异。 11.碎屑物质:由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12.不溶残积物: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及氧化物。 13.溶解物质:化学风化过程中形成的,呈熔解状态被搬运的物质。14.牵引流:靠自身能量携带载荷向前运动的一种牛顿流体。 15.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16.牛顿流体:指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7.非牛顿流体:指不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8.载荷:流体中被搬运的沉积物。19.载荷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横断面的沉积物的总量。 20.溶解载荷:呈溶解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1.悬移载荷:呈悬移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2.推移载荷:也称床沙载荷,指直接覆于床底上的有两个被搬运颗粒直径那么厚的做层状运动的底部颗粒。23.满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达到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4.超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超过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5.床沙形体:也称为底形,底面形态。指随着流体流动强度的变化,在床沙表面会相应出现不同的几何形体。 26.佛罗德数:用来表示流体流动强度的,是表示惯性力和重力之比的一个数值,用公式表示为: gh V Fr 27.急流:佛罗德数大于1的水流。28.缓流:佛罗德数小于1的水流。29.临界流:佛罗德数等于1的水流。30.层流:是一种缓慢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杂.在管流里,Re<2000。 31.紊流:是一种充满旋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的质点做极不规则运动,其流速大小和流速方向随时间改变,彼此互相掺杂。在管流里,Re>2000。32.雷诺数:表示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33.开始搬运流速:使已处于静止状态的沉积物,继续发生搬运时,所需流速。

沉积岩岩石学试题与答案

1.试对比具颗粒结构的灰岩与陆源碎屑岩的结构组分,并按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 相似性,举出相当的岩石类型两对以上。1颗粒支撑,亮晶胶结,泥晶较少,颗粒含量>60% 2常呈浅灰色至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或块状 3颗粒成分: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藻粒、球粒(团粒)等 4*冲洗干净、分选好的颗粒灰岩,常形成于水浅、波浪和流水作用较强的环境,灰泥被簸选走,颗粒被亮晶胶结,波痕、交错层理及冲刷构造常见。 2.碳酸盐岩中泥晶和亮晶胶结物是怎样形成的?试对比二者特征的异同点。(2) 泥晶(<30μm):基质(3)亮晶(>30μm):胶结物都是填隙物 3.简要说明下列岩石的主要形成环境:亮晶鲕粒石灰岩、泥晶球粒石灰岩、泥晶 石灰岩。 泥晶灰岩主要发育于基本没有簸选的低能环境,如浅水泻湖、局限台地或较深水的斜坡、盆地区 a.泥晶灰岩(Mudstone) 基质支撑, 颗粒<10%, 泥晶方解石为主,含零星生 屑,常发育水平纹理,层面常发育水平虫迹,层内可见生物扰动构造,纯泥晶灰岩常具光滑的贝壳状断口。 d. 颗粒灰岩(Grainstone) ◆颗粒支撑,亮晶胶结,泥晶较少,颗粒含量>60% ◆常呈浅灰色至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或块状 ◆颗粒成分: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藻粒、球粒颗粒成分(团粒)等 ◆*冲洗干净、分选好的颗粒灰岩,常形成于水浅、波浪和流水作用较强的环境, 灰泥被簸选走,颗粒被亮晶胶结,波痕、交错层理及冲刷构造常见。 4.试述硅质岩中的二氧化硅主要来源。 5.简述两种主要的白云岩化模式。a. 浓缩海水模式(碳酸盐(文石)和硫酸盐(石 膏)析出,Ca2+被大量消耗,海水中相对富Mg2+,Mg/Ca比增高(>10, pH>9,盐度为正常海水5-8倍) b. 混合水模式海水和淡水混合,导致白云石化 本章重点内容:碳酸盐岩主要类型及特征成分结构成因模式(白云岩)

沉积岩的基本沉积构造总结(有图)

沉积构造 Section two Sedimentary Structures 沉积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匀一性而表现出的宏观特征。根据形成时间可划分为原生沉积构造和次生沉积构造(如周口店八角寨燧石结核)。原生沉积构造是在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后不久、以及其固结以前形成,因而是沉积环境的重要判别标志。 §2.1 物理构造(Physical Structures) 层面构造[表面痕迹(surface marks), 底面印痕(bottom imprints)]和层理构造(bedding Structures)1、表面痕迹(Surface marks)——波痕(ripple marks), 雨痕(raindrop mark), 细流痕(rill marks), 泥裂(cracks) (1) 雨痕(Raindrop marks)圆形或椭圆形,在少雨区发育较好。指示水上环境或半干旱环境,说明沉积物曾经出露水上(暴露标志)。 (2) 泥裂(Cracks)平面上为多边形,剖面上为“V”字形,由泥岩脱水、收缩或干化而成。指示干旱气候或水上环境(暴露标志) 。 (3) 细流痕(Rill marks)由于细小水流侵蚀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树支状痕迹。指示水面下降或水上环境。 (4) 其它表面痕迹(The other surface marks)工具痕迹、障碍痕迹、弹跳痕迹等 2 底面印痕(Bottom Imprints)底面印痕发育于沉积物(砂层)底部,为表面痕迹的铸型。 (1)槽铸型(Flute imprints): 平行水流方向的瘤状突起,上游端高而窄,下游端低而宽,可以指示水流方向。(2)纵向脊和沟铸型(Longitudinal furrows and ridge imprints):相间排列的沟和脊,平行水流方向,但不能指示上、下游方向。(3)沟铸型(Furrow imprint):窄而长的脊,平行水流方向。(4)其它铸型(The other imprints): 不规则,不能指示古水流方向。 3 层理(Bedding)层理是肉眼能够识别的最显著的宏观沉积特征。 纹层(Laminae):组成层理的最小宏观单位,具有相对一致的成分和结构。 单层(Single Bed):层理的基本单元,由成分和形态对一致的纹层组成。 层组(Bedset):形态一致且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组单层。如果单层的成分相似或一致,称“简单层组”,构成的层理称为简单层理;如果单层的成分不同,称“复合层组”,构成的层理称为复合层理。 层理面(Bedding Surfaces):单层或层组的分界面。 (1)简单层理(Simple Bedding) a) 交错层理(Cross-bedding): 形态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Tabular cross bedding):层理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内部纹层与层理面斜交。楔状交错层理(Wedge-shaped cross ):层理面为平面,但纹层面不平行,内部纹层与层理面斜交。上述两类层理可统称为面状交错层理(Planar cross bedding) 槽状交错层理(Trough cross-bedding):层理面为曲面,纹层呈槽状或弧形 波状交错层理(Ripple bedding):层理面不规则,内部纹层与界面平行或斜交。一般,波状交错层理的规模较小,多为小型交错层理。 b) 爬生波痕纹理(Climbing ripple lamination)爬生波痕纹理是在波痕迁移过程中,同时向上生长所形成的。其形成条件是:沉积物供给丰富,向流面纹层能够保留下来,波痕向上生长。 同相位爬生波痕纹理Climbing ripple laminations in-phase:后一波痕直接盖在前一波痕之上,前后波痕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很小,向流面和背流面纹层的厚度近于相等。

沉积岩与沉积相

《沉积岩与沉积相》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沉积岩 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3、杂基 4.胶结物 5.层理 6.压实作用 7、叠层石 8、相律 9、浪基面 10、成岩作用 11、沉积相 12、河流的“二元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三级分类命名原则。 2、白云石有哪些成因机理? 3、简述典型浊积岩的垂向序列(鲍玛序列)特征。 4.简述教材中推荐的砂岩分类方法。 5.何谓冲积扇?简述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及其亚相划分。 6、简单描述5种不同类型的沉积构造。 7、简要评述福克的石灰岩分类方案。 8、简单描述3种不同类型的层理构造。 9、简述准同生白云石的形成机理。 三、论述题 1、试述教材中推荐的砂岩分类方法。 2.试述陆源碎屑岩各组成部分的特征及沉积学意义。 3、试从发育位置、形成条件和沉积特征等方面比较述海底扇、扇三角洲、三角洲和冲积扇的异同。 4、试述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在成因、结构组分和构造等方面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沉积岩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它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碎屑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粒度大小、密度、形状以及矿物成分等物理性质进行分异并依一定顺序分别集中的沉积现象。 3.杂基 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其粒级一般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4.胶结物 是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5.层理 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突变或渐变而显现出来。6.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7.叠层石 主要是由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亮暗基本层在垂向上有规律交替的一类构造。暗层:富藻纹层,富有机质;亮层:富碳酸盐矿物层,富碳酸盐碎屑。8.相律 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并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出现而没有间断。 9.浪基面 又称波浪基准面、波基面或浪底,是指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界面。波基面以下湖水不受波浪的干扰,是静水环境。 10. 成岩作用 广义的成岩作用是指从沉积物到沉积岩,以及在沉积岩形成以后再到它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即到其被破坏或发生质的变化以前,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或作用,是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 11. 沉积相 沉积环境和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综合)。

沉积岩复习题

沉积岩 一、填空 1.沉积岩的形成和变化历史大致可分(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阶段)、(原始物质的沉积和搬运阶段)、(沉积物改造变化阶段)三个阶段。 2.母岩风化的产物有:(碎屑物质)、(不溶残余物质)(溶解物质)。 3.沉积岩物质的来源有:(母岩风化物质)、(生物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宇宙物质)。 4.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决定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 5.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决定于(造岩矿物的稳定性)和(岩石的结构构造)。 6.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方式有(滚动)(跳跃)和(悬浮)三种。 7.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溶解度)。 8.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9.沉积岩造岩矿物按成因分为(他生矿物)和(自生矿物)两大类。 10.沉积岩造岩矿物按来源(或物态)分为(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和(化学沉淀物)三类。 11.沉积岩的自生硅质矿物有(自生石英)(玉髓)(蛋白石)等。 12.沉积岩的自生粘土矿物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 13.沉积岩的自生碳酸盐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 14.层理构造的单位从小到大依序为(纹层)(层系)和(层系组)。 15.泥质岩及粉砂岩中,纹层互相平行称为(水平)层理;砂岩中纹层互相平行称为(平行)层理。 16.纹层界线波状起伏,但总体方向平行层面,称为(波状),纹层与层系界面有一定交角,称为(交错)层理。 17.在同岩层中,自下而上由组份粒度粗细递变纹层显示的层理称为(粒序或递变)层理;在同一岩层中不显示层状构造称为(块状或均匀)层理。 18.岩石以砂质层系为主,夹有泥质层系透镜体,称为(压扁或脉状)层理,以泥质层系为主,纹层波状起伏,夹有砂质透镜体,称为(透镜状)层理。 19.沉积岩的顶面构造有(波痕)、(压刻痕)、(泥裂)等。 20.沉积岩的底面构造有(槽模)、(沟模)、(重荷模)等。 21.沉积岩的生物构造有(叠层石)、(虫孔)、(虫迹)等。 22.陆源碎屑按粒度大小分为(砾)(砂)(粉砂)(粘土)4 级。 23.碎屑颗粒的圆度分为(棱角状)、(次菱角状)、(次圆状)、(圆状)、(极圆状)五级。 24.陆源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分选性)分为(分选性好)、(分选性中等)、(分选性差)三级。 25.陆源碎屑岩的胶结类型主要有(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镶嵌式)四种类型。 26.砂岩的结构成熟度分为(不成熟)、(次成熟)、(成熟)、(超成熟)四期。 27.某岩石含杂基10%,石英碎屑85%,长石碎屑5%,石英、长石碎屑粒度为0.5-1mm,应定名为(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28.碳酸盐岩中的颗粒主要有(内碎屑)、(鲕粒)、(团粒)、(生物屑)、(藻粒)等五种类型。 29.碳酸盐岩的主要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文石)等。 30.按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含量,石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过渡种属有(含云灰岩)、(云灰岩)、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碎屑岩是沉积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砾岩、砂岩、黏土岩都属于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与岩浆岩和变质岩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的矿物颗粒之间是连续接触的;而在碎屑岩中,颗粒之间以点接触,颗粒之间有孔隙,这些孔隙被胶结物或者细粒填隙物质充填。因此,具有孔隙是碎屑岩重要的结构特征。 层积岩的不同结构 碎屑岩的结构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杂基或胶结物的结构以及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等诸多特征。 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是指粒度、球度、形状、圆度和颗粒的表面特征。粒度 是指颗粒的大小,1-1Ooomm为砾级,0.1-1mm为砂级,0.01-0.1为粉砂级,V 0.01 为黏土级;球度用于衡量一个颗粒近乎于球体的程度,等轴状矿物球度高,片状、柱状矿物球度低;形状用大家熟悉的圆球体、椭球体、扁球体和长扁球体来表示;圆度是指原始的碎屑棱角被磨圆的程度,用比较形象的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划分出四个级别;颗粒表面特征是看碎屑颗粒的表面的磨光程度如何以及是否有刻蚀的痕迹。 填隙物结构包括杂基和胶结物。杂基是和粗大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属于机械沉积,杂基粒度一般V 0.03mm;而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的物质, 般含量小于50%,填隙在孔隙之间。胶结物有非晶质和显晶质等结构类型。 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也称胶结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基底胶结的填隙物为杂基且含量多,碎屑颗粒呈星点状分布; 孔隙胶结则不然,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之间的孔隙中; 接触胶结和孔隙胶结类似,但胶结物含量更少,只分布在颗粒之间接触的地方; 镶嵌结构的特点是颗粒之间呈凹凸线状接触,似乎没有胶结物。 层积岩的层理 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沿垂直方向观察这种层状构造可以发现,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根据纹层排列的特点,层理可以继续细分。比如纹层呈直线状相互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称为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 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总方向平行于层面,称为波状层理; 纹层斜交层面,斜层系呈彼此重叠、交错、切割的组合方式,称为交错层理或斜层理等等。 沉积岩的另一个重要的构造类型是有层面构造,既在岩层表面有波痕、泥裂、槽模、沟模等机械成因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痕迹;还有因为化学成因的晶体印模、结核以及生物成因的生物遗骸等,这些都是在沉积岩中常见的构造现象。根据成因,波痕分成

地史名词解释

1、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2、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沉积组合:又称沉积建造,它反映的是沉积作用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组合是在一定的地史发展阶段(构造演化),其沉积过程能够反映主要构造环境的,在成因上相互关联的沉积相的共生综合体。 4、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5、沉积旋回:沉积作用常常具有旋回性的特征,在含煤沉积中尤为显著。当地层中的沉积物自下而上出现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反映一次海进,接着又发生海退的完整过程时,把它称为一个沉积旋回。划分沉积旋回以海进为起点,沉积旋回是沉积作用周期性或韵律性的反映,有不同级别之分,大的旋回可以包括数个小旋回。 6、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7、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复理石: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钭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8、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9、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10、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11、垂向加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积学上把这这种沉积作用称为垂向加积。 12、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代表水深、滞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13、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14、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均匀(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15、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地质培训考试题1

地质培训考试题一 单位: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2分) 1.标准层: 2.地面含气指数: 3.矿物: 4、石油: 二、选择题(共90题,每题1分) 1. 通常用氯离子含量来代表钻井液含盐量,氯离子含量的单位是()。 A、mg/mol B、g/l C、mg/l D、g/mol 2 单选泥、页岩层常因泥浆的浸泡和冲刷造成井壁坍塌,出现井径()。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突变 3 单选属于地质年代单位的单位是。(). A、宇 B、系 C、代 D、界 4 单选下列符号中,代表三叠系地层的是()。 A、Q B、T C、J D、K 5 单选地质年代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括()个方面的意义。() A、1 B、2 C、3 D、4 6 单选下列是表层地质作用的是。() A、成岩作用 B、构造作用 C、岩浆作用 D、变质作用 7 单选下列属于构造运动产物的是。() A、河流、火山 B、褶皱、断裂 C、河流、冰川 D、褶皱、冰山 8 单选下列属于内部地质作用的是。() A、搬运作用 B、风化作用 C、变质作用 D、沉积作用 9 单选松散物质在搬运过程中发生沉积作用的条件是。() A、松散物质的自重 B、物化条件发生变化 C、物化条件发生变化或介质动能减少以及生物作用 10 单选地质作用可以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大类。 A 3 B、4 C、2 D、5

11 单选表层地质作用主要由地球()的能量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 A、内部 B、外部 C、内部及外部 D、大气层 12 单选沉积相是指() A、沉积环境和地理条件 B、沉积介质和沉积作用 C、沉积特征和古生物特征 D、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综合体 13 单选下列属于陆相的是。() A、三角洲相 B、河流相 C、深海相 D、浅灰相 14 单选下列属于海陆过渡相的是。() A、冰川相 B、三角洲相 C、沼泽相 D、滨海相 15 单选沉积相有()海相组和海陆过度相组。 A、河流相 B、湖泊相 C 、沼泽相D、陆相组 16 单选海洋中的含氧量随深度的增加而()。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17 单选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被成为()。 A、沉积体系 B、沉积环境 C、沉积构造 D、沉积岩层 18 单选()是由沉积物和水混合而成的一种密度流。 A、浊流 B、潮坪 C、泻湖 D、湖坪 19 单选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可以将沉积相分为()大类。 A、5 B、2 C、4 D、3 20 单选沉积相的概念包括沉积物形成条件和()的综合含义。 A、沉积物的构造 B、沉积物特征 C、沉积物的结构 21 沉积相是指一个沉积单位中所有()沉积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岩石,古生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 A、共生 B、分生 C、原生 D、次生 22 沉积岩是由()作用形成的。 A、内力地质 B、外力地质 C、重力 D、变质 23 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是()。 A、元素 B、晶体 C、矿物 D、物质 24 世界上硬度最大的矿物为()。 A、石英 B、黄玉 C、刚玉 D、金刚石 25 下列物质中属于矿物的是()。 A、方解石 B、灰岩 C、白云岩 D、砂岩 26 以下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 A、石灰岩 B、长石 C 、大理岩D、砾岩 27 指出下列岩石中哪种是沉积岩()。 A、正长石 B、橄榄石 C、石灰岩 D、片麻岩 28 马家沟组盐下马五7、9储层岩性主要为()。 A、含膏细粉晶白云岩 B、泥晶灰岩 C、粉晶白云岩 D、膏质泥岩 29 分选好:粒度基本均匀者,其主要粒级含量大于。() . A、50% B、65% C、75% D、90% 30 根据碳酸盐岩交代作用产生的次生变化的程度可分为()级。 A、2 B、3 C、4 D、5 31 碳酸盐岩是主要由()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A、方解石 B、石英 C、长石 D、云母

名词解释

1、季风(monsoon):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 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2006) 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2006) 3、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的总称,指大范围内的 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和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的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的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2006) 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运 动形式。风力是海洋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006) 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006) 6、冰川与雪线: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积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自然冰体,在 重力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冰川以冰为主体,还包含一定数量的空气、液体物质和岩屑。雪线是指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7、冰川物质平衡:冰川上各种相态水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冰川的物质平衡。 8、冰冻圈在地球表面,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上及高纬度地区,有冰盖和冰 川覆盖,其下为冻土层,把这些冰盖、冰川及冻土层等称为冰冻圈。[1] 冰冻圈是指水分以冻结状态(雪和冰)存在的地球表层的一部分,它由雪盖、冰盖、冰川、多年冻土及浮冰(海冰、湖冰和河冰)组成 9、南方涛动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现象。主要指发生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