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文

与朱元思书课文
与朱元思书课文

与朱元思书吴均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

原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文:(我乘船)随江流漂荡,任凭船儿随水漂去。

原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的山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原文: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译文: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原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译文: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原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马。

原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译文: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原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译文(高山)凭借着山势,竞争着向上,相互比高远。

原文: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群山)互相竞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千成百无数的山峰。

原文: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译文: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

原文: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文: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嘤嘤声。

原文: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原文: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原文: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原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横斜的树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原文: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马说韩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8.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2.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3.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4.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1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14.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1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1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17.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1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9.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翻译: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

原文: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翻译: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别号。

原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翻译: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

注释:

原文:好读书,不求甚解;

翻译: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

原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翻译: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原文: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翻译: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

原文: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翻译: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原文: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翻译: 前往饮酒总是把酒全部喝完,事先便打定了主意必醉。

原文: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翻译:每次喝醉了酒,退下席来,说走就走,一点也不留恋什么。

原文: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

原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粗布短衣破破烂烂的,打满补丁;

盛饭食的圆形竹器、水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若。

原文: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翻译:常写文章娱乐自己,

常写文章使自己快乐,很能表达出自己的志趣。

原文: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翻译:从内心深处忘却名利荣辱等(指一点也不放在心上),用这种超然世外的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一生。原文: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原文: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翻译:这话说的大概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原文: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翻译: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

注释:觞:酒杯

原文: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五柳先生)是无怀氏时代的百姓吧?是葛天氏时代的百姓吧?

第11课 与朱元思书-课时同步君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解析版)

第三单元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皆缥.碧(piǎo)急湍.甚箭(tuān) B.互相轩.邈(xüān)泠.泠作响(líng) C.嘤.嘤成韵(yīng)鸢飞戾.天(lì) D.经纶.世务(lún)好.鸟相鸣(hǎo) 【答案】B 【解析】B.互相轩.邈(xuān)。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夸张)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拟人)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对偶) 【答案】D 【解析】D项: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3.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文:(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奔流而下。 C.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文: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答案】B 【解析】B项: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快马。注意“奔”的翻译。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案】C 【解析】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答案】B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吴均——东晋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唐朝 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范仲淹——宋朝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清朝 【答案】D 【解析】A中应是“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吴均——南北朝”;B中应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宋朝”;C中应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宋朝”。 7.默写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南朝梁文学家。他的诗文自成一家,被称为“________”,开创一代诗风。 本文选自《》。 (2)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答案】(1)吴均吴均体吴均集校注学科#网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解析】本题(1)是文学常识填空,要求学生牢记本课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3)属于理解性默写。

《与朱元思书》注释、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1课】

《与朱元思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2、【共色】 3、【从流飘荡】 【从】, 4、【任意东西】 【东西】, 5、【许】 6、【缥碧】 7、【甚箭】 【甚】, 8、【寒树】 9、【负势竟上】 10、【互相轩邈】 【轩】,【邈】, 11、【直指】 12、【千百成峰】 13、【激】14、【泠泠】 15、【嘤嘤成韵】【嘤嘤】, 16、【千转】【千】, 【转】 17、【鸢飞戾天】 【鸢】, 【戾】, 18、【息心】 19、【经纶世务】【经纶】, 20、【反】 21、【横柯】【柯】, 22、【交映】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翻译: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翻译: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翻译: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翻译: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 6、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翻译: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3、“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5、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6、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2、【共色】同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4、【任意东西】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5、【许】表示约数。 6、【缥碧】青白色。 7、【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超过。 8、【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9、【负势竟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10、【互相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1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2、【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13、【激】冲击、撞击。 14、【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15、【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16、【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17、【鸢飞戾天】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18、【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19、【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经纶】,筹划、治理。 20、【反】同“返”,返回。 21、【横柯】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 22、【交映】互相掩映。

11-与朱元思书

11 与朱元思书 课题与朱元思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 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 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 美情趣。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诗文清新且反映社会现实,其文工于写景,风 格峻拔清丽,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著有《齐春秋》三 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 写作 背景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在《与顾 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想要辞官到石门 山中去隐居。 文体《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骈文写成的书信。骈文,又称“骈体

知识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全篇以偶句为主,讲求 平仄,讲究用典。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 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与朱元思书》具有骈文的音韵美,却无骈文的繁复,全文清新、优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山水的 经典之作。 读准字音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 ..(xuān miǎo)泠.泠(línɡ)嘤.嘤(yīnɡ)鸢.飞(yuān)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 可能) 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 ..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 能)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文言句式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我的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人教新版八年级(下)《第21课 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卷一、基础训练 1.(3分)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 .. 泠.泠作响鸢.飞戾.天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2.(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 (1)风烟俱.净 (2)从流 ..飘荡 (3)猛浪若奔. (4)皆生寒树 ..。 3.(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皆生寒树 ..许里B.夹岸高山 C.风烟俱净,天山 ..成韵 ..共色D.好鸟相鸣,嘤嘤 5.(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使动的一项是()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6.(3分)按提示及相关内容用原文填空。 (1)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2)用工整对偶写水流之急的句子是: (3)点明游览路线的一句是: (4)总领下文的一句是: (5)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无穷生命力的两句是: (6)写出光与影交相辉映的一句是:。

7.(3分)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二、阅读训练. 8.(3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螵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任意 ..东西 ②从流 ..飘荡 ③天山共色 .. ④争高 ..直指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B、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 D、在昼犹.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

21课 与朱元思书 问答题 答案

21.《与朱元思书》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与朱元思书”中“书”指的是书信,作者是吴均,南朝梁(朝代)文学家。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试着加以概括。 本文主要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 3.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总领全篇,点名“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第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 4.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 6.第(2)段中,从侧面描写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7.文章第二段写富春江水,请概括其两个特点。 清澈;湍急。 8.第(2)段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9.文章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哪些景物? 文章写了风烟、天山、水流、游鱼、细石、急湍、猛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等景象。 10.第(3)段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把“水流、鸟鸣、蝉鸣、猿啼”四种声响都集中在一起,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 11.本文第三段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山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1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1)山的“奇”: ①山的高峻、秀丽:体现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句子中。 ②山的幽静:体现在“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的句子中。 ③山上林茂荫浓:体现在“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水的“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与朱元思书(教案)

11与朱元思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 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特色。(难点) 3.品味文章中所描述的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和体会,享受审美乐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 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1课时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重点)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不穷(zhuàn) 鸢.飞戾.天(yuān)(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 横柯.(kē) 3.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明确:(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飞奔的马。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明确: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常绿的树,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明确:(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_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卷 一、填空题(共1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 (2)负势竞上/横柯上蔽________ (3)天山共色/巧言令色________ (4)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 (5)急湍甚箭/可爱者甚蕃________ (6)好鸟相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7)蝉则千转不穷/人穷志短________ (8)与朱元思书/孤常读书________ 3. 根据课文《与朱元思书》内容填写句子。 (1)驴友们途经富春山,目睹山势之高峻,感受丛林之幽寂,体会到了《与朱元思书》中“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2)《与朱元思书》中以游鱼衬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吴均曾在《与顾章书》中描写“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在《与朱元思书》中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学常识填空。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字叔庠,________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 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________”,开创一代诗风。 5. 照下列画线的句子进行续写。 山虽无言,然非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风烟俱净________ (2)从流飘荡________ (3)猛浪若奔________ (4)皆生寒树________。 7. 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 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 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9. 结合课文《与朱元思书》,品析下列写景句子的妙处。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0. 课文《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11.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 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21.与朱元思书教案新人教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简介: 补: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邈 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与朱元思书》 一、概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课文为本册书第一篇重要的古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字词,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领会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能依据工具书自主学习古文,教师只应加以点拨即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及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ppt课件,适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与朱元思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字词,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领会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新人教版

《与朱元思书》 【教材简析】 《与朱元思书》一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风光。读来音节和谐如一篇文笔清丽韵味隽永的小诗。该文描绘的景物特色鲜明,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情景交融,辞章俱佳,自然流畅。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俱以写景见长,在传神贴切的刻画周围景物里,自然融情于景。故《梁书》里称赞“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教学目标】 1、参照注释,熟读课文,理解句意,批注疑处。(课前预习) 2、理解作者笔下山“奇”水“异”的特点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3、参考背景,结合文题,了解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情怀;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简单了解六朝山水小品文骈散相间、简练隽永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 【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从标题看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二、预习检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马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把握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难点: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安排:2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从标题看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 (二)作者介绍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三)题解 “与……书”,“书”即“书信”,朱元思为人名,则题意为“给朱元思的信” (此环节应让学生自行思考回答,可参照《答谢中书书》) (四)字词详解 1.字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夹(jiā)岸轩邈(miǎo) 转(zhuàn)泠泠(líng) 嘤嘤(yīng) 柯(kē)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窥(kuī) (在此环节中,可用检查预习的方式进行,请学生来朗读这些文字,之后,展示正确读音并纠错,再带领全体同学齐读) 2.词意 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从:顺,随。自:从。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独特皆:全。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甚:胜过。 若:好像。竞:争着。上:向上。 反:通“返”,返回。窥:看。 轩邈;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千转不穷;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 无绝:就是“不绝”。绝:停止。 3.朗读节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3单元 11 与朱元思书

11* 与朱元思书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 ”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 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 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此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 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 的富春江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zhuàn)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 横柯(kē)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表约数。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跟、随。 缥碧:青白色。 寒树:常绿的树。这里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 泠泠(línɡ):形容水声的清越。戾:至,到达。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经纶:筹划、治理。 横柯:横斜的树枝。交映:互相掩映。 3.通假字 转:同“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来源:学科网] 反:同“返”,返回。 见:同“现”,显现,显露。 4.一词多义 许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译为:左右,上下。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 哀转久绝:消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 (lún) 窥(k uī)谷 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人教版《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课下注释

与朱元思书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从流飘荡3,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4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5,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7,猛浪若奔8。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9,负势竞上10,互相轩邈11,争高直指12,千百成峰1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4;好鸟相鸣15,嘤嘤成韵16。蝉则千转17不穷,猿则百叫无绝18。鸢飞戾天19者,望峰息心20;经纶世务者21,窥谷忘反22。横柯上蔽23,在昼犹昏24;疏条交映25,有时见日。 1选自《艺文类聚》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2共色:一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4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 5缥(piǎo)碧:青白色。 6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7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8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9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0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11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12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3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1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15相鸣:互相和鸣。 16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17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叫声。 18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19鸢飞戾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20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21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 22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通“返”。 23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24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25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下2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1)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课题:《与朱元思书》【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3.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用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应重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训练中,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游览了富春江美景以后的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体会作者向往自然美景,厌弃社会世俗意欲归隐的思想,则是教材的难点。 2.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从、任意、奔、轩邈、经纶、柯”。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鸢飞戾天”两句话的含义及其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于课下注释中最基本的词义有了一定的感知。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能通过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古代汉语词典》疏通文义。 2.对于学困生,文言词语积累较少,对课文中有些句子理解上可能有些难度, 对于写景状物的手法存在一定问题,对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认识存在困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根据这种情况,我觉得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尤为重要。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观景赏物,揽胜探美 3.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写法 2.揽胜探美,探寻作者于写景中寄寓的志趣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与朱元思书》工于写景,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应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品味、鉴赏、联想记忆、积累。 【设计思路】

一、课文导入,披文入境;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入乎其内; 三、观景赏物,揽胜探美——沉乎其中; 四、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出乎其外。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披文入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浙江境内的富春江就是一处人间仙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在此流连忘返,吟诗作赋,成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而南朝梁代骈文家吴均所写的美文,更以其独特的视角、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凝练精湛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雄奇秀丽的画卷。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欣赏富春江迷人的景致,去感受这篇模山范水经典作品的非凡魅力。(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入乎其内 投影: 1.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默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质疑释疑。 2.先体会文章情感和内容特点,确定并标注语段内不同句子的情感语调、节奏停顿、语速快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组合,自选方式(如一人演读,男女生两人分读,三人接读,四人齐读)。然后开展小组比赛。 展示: 1.齐读生字词。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了解作者、体裁及写作背景。 2. 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重点)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重点) 二、自主预习 1.了解走近作者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2.了解背景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

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断,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 3.正确读写字音字形 缥.碧(piǎo)急湍.(tuān)泠泠 ..(líng líng) 轩邈.(miǎo) 嘤.嘤(yīng) 窥.谷(kuī) 横柯.(kē) 鸢.飞戾.天(yuān)(lì) 经纶.(lún) 千转.不穷(zhuǎn) 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词汇 小组内同学合作,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明确:此部分具体内容见本书59、60页。 (二)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11 《与朱元思书》

11 《与朱元思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学习方法】讲授法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描绘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一、预习自测 1.借助注释,解释加点的词语。

(1)从.流飘荡: (2)急湍甚.箭: (3)猛浪若奔.: (4)负.势竞上: (5)蝉则千转.不穷: (6)鸢飞戾.天者: (7)经纶 ..世务者: (8)窥谷忘反.: 2.文学常识填空。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时文学家。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 ,开创一代诗风。 3.背景链接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以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

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二、合作探究 1.划分文章层次。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3.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翻译句子,注意加点的实词。 (1)负.势竞上。 (2)鸢飞戾.天者。 (3)自.富阳至桐庐。 (4)经纶世务者.。 三、解难答疑 1.本文情景相生,品味下列句子,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