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

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
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

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作者:章开沅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更新时间:2008年05月04日

也许由于好奇乃是人之天性,一般来说,异域与异质文化之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尽管彼此并不一定具有真切的理解。这种情况,在社会的巨大转型时期,表现得尤其明显。

在18世纪,与中国对于西方的淡漠态度正好相反,欧洲却通过耶稣会教士带回的一鳞半爪,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绸、刺绣、轿子、轿式马车,乃至折扇、绢扇和手绘墙纸,成为法国、德国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时尚宠物,时人称之为“中国风格”和“中国趣味”。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一些决心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思想先驱,力图从遥远的中国文化中寻求革新的灵感与激情。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即曾指出:“欧洲的王室与商人,仅知在东方寻找财富,而哲学家则于此发现一个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界。”作者主张,欧洲人对于中国“应该赞美、惭愧,尤其是应该模仿”。

这股“中国风”对于此后的法国大革命究竟具有何等影响?我们自然难以作过高的估价。但法国大革命,包括它的思想先驱伏尔泰诸大师,却对百余年后中国的辛亥革命产生过明显影响,本文就是试图从这个角度作初步探索。

18世纪的中国,从总体上来说,对于遥远的西方世界是相当冷漠的,而冷漠则产生于隔绝与无知。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尽管震动了整个欧洲,乃至影响于美洲、非洲,但却对其时的中国并无任何触动。

直至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们开始瞩目外在世界,而首先是着力了解西方。但在最初一段时间,却并不注意法国,法国和发生在法国的大革命,在中国人的“世界”中还缺少应有的位置。

影响甚大的魏源《海国图志》,以大量篇幅介绍英国,民主则推重美国,并且视瑞士为“西土桃花园”,而法国却受到无端冷落。

如果说,魏源从未走出国门,对外在世界的了解难免缺失,那么,此后曾经漂洋过海亲履欧洲大陆的人们,心目中又给法国何等位置呢?回答的声调仍然是低沉的。曾经先后出使法国的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连同曾任驻法参赞的黎庶昌,都仍然推崇“君民共主国政”的英国,或则把小国瑞士看作“无君臣上下之分”的理想国。尽管他们都肯定西方的议会政治,但却只称赞“英、德两国之制颇称尽善”,而指谪法国议会“叫嚣之气过重”。(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在这些人当中,到法国次数最多的当数以写“八述奇”知名的外交官张德彝,特别是他第四次赴法逗留近一年之久;但在他的有关记述中,也只介绍拿破仑、拿破仑第三、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而对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却很吝啬笔墨。

可以说,有很长时间,中国人(包括先进分子)对法国大革命是很隔膜的,这种情况要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才有所变化。

1898年,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向光绪皇帝进呈《法兰西革命记》,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但是,他主张以俄、日为榜样,却以法国为鉴戒,即以法国革命之酷烈来恫吓清廷,敦促皇帝尽快变法。

在康有为的笔下,法国大革命是一幅惨绝人寰的恐怖画卷。他为《法兰西革命记》写的序言如此描述:“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骨暴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变革频仍,迄无安息,漩入回渊,不知所极。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空洒国民之泪,凄恻千古,痛感全球。自是万国惊心,君民交战,革命之祸,遍及全欧,波及大地矣。……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这就等于说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各国革命灾难蔓延的罪魁祸首。

但是,康有为又不得不承认民权与革命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因而人力也就难以阻遏。所以序言又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事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盖大地万千年之政变,未有宏巨若兹者。”

康有为认为,对于民权与革命的潮流,不宜简单粗暴地加以堵截,只能因势利导,最好是走英国君主立宪的渐进道路。序言说:“且夫寡不敌众,私不敌公,人理之公则也,安有以一人而能敌亿兆国民者哉!则莫若立行朝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三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聃彭之寿,尧、舜之誉,生死哀荣,国家长久,天下后世,师之慕之。”康有为的文字和言论,诚然扭曲了法国大革命的形象,但却也或多或少透露了这次革命的积极意义。

在戊戌维新诸君子当中,对法国大革命评价最高而个人气质又最接近于法国革命志士的只有谭嗣同一人。他在《仁学》一书中慷慨陈词:“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夫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唱民主之义,未为奇也。”(《仁学》卷下。)他给老师的一封信也断言:“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不然,则真亡种矣。”(《上欧阳瓣疆师书》三,《谭嗣同全集》,第303页。)及至戊戌变法失败,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对劝其走避的友人说:“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自古至今,地球万国,为民变法,必先流血。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流血者,流血请自谭嗣同始。”(《清国殉难六士传》,《知新报》第75册。)这种英雄气概,较之法国当年那些英勇就义的前辈,丝毫也不逊色。但谭嗣同认为中国人民的政治觉悟,还未达到大革命时期法国人民的水平,因此,“与中国最近而亟当效法者,莫如日本”。(《仁学》卷下。)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谭嗣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主张与实践,毕竟未能超越那一代先进中国人的水平。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对中国影响甚微,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人民尚不具备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心理态势。直到19世纪末年,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推动者,无非是一群刚刚从旧营垒中分化出来的半新半旧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愧是社会精英,但却缺乏足够的新兴社会中坚力量作为依托,因此他们便不敢直接效法法国大革命的榜样。

君主专制主义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然经济、宗法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宗法思想异常根深蒂固。与西欧国家不同,由父家长主义延伸形成的“定于一尊”与“大一统”思想,在中国长期被视为天经地义。与近邻日本也不尽相同,“至尊”与“至强”在中国是统一的,君权始终是稳定国家秩序的中心,是人们心目中不可侵犯的神圣。因此,否定与抗拒君权的造反(革命),历来便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罪大恶极。早期的先进中国人,仍然未能完全摆脱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们既要争取若干民主权利,又不敢

从根本上触动至高无上的君权,因而便主张以英、日为榜样而以法国为鉴戒。变更这种相对稳定的心态,需要有更长的时间与更大的推动力量。

当然,不能把康有为等人对法国大革命的恐惧以至否定统统视为反动。因为,他们毕竟承认法国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时代潮流的前驱;即令他们肆意渲染百年前法国的革命恐怖,其意图还是在于警醒国人并敦促朝廷变法图强,他们对于君主专制主义的批判,对于民权主义的宣传,尽管有一定的限度,但毕竟为20世纪初年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开辟了道路,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也为法国大革命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多少起了一些媒介作用。

从1900年到1901年,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出现于中国大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之役、《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的生机可以说是不绝如缕。

中国是在空前的社会大动荡中迎接了两个世纪的交接,新旧两派的斗争日益激化并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情况正如当时梁启超所说的那样:“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点之一刹那顷,实中国两异性之大动力相搏相射,短兵紧接,而新陈嬗代之时也。”(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词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第100期。)

隐藏在上述一系列大事件后面的,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悄悄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年有了初步发展,新兴民族工商业者经过商会等社团逐渐组成为阶级,废止科举、大兴学堂、留学热潮,又造就了一代新型知识分子。正是这些新兴社会力量,如饥似渴地向国外汲取新知,以新的眼光审视上个世纪末的一系列事变,并且认真进行历史反思。义和团的笼统排外,特别是那些愚昧而又顽固的亲贵、大臣的反动守旧,固然给国家带来极大的祸殃。就连曾经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的戊戌变法,它的失败也使人们对于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再寄予希望。随着清朝政府堕落成为“洋人的朝廷”,君主在人们的心目中日益失去尊严。章太炎居然敢于公开骂皇帝是不识五谷杂粮的“小丑”,而清廷竟为此向外国租界会审公堂控告一家民间报纸,这只能导致它的威信进一步低落。

于是,继续维持皇室地位的英、日君主立宪模式迅速失去吸引力,而美、法民主共和模式则日益增添光彩。

早在1901年,《国民报》即已公开宣传:“西谚有言:‘法兰西,革命之产地也。’今我中国二十倍于法,受祸之极亦数十倍于法。民权之运已渡太平洋而东,日本既稍受其福。我中国不愤不发,斯亦已耳;如睡斯觉,如梦新醒;于二十世纪而效法人十九世纪之所为。吾知风声所向,全球震惊,始而虎俄之专制为之倾覆,继而自由平等之实幸转移欧美。世界和平之极点将起点于东方,二十世纪之中国为民权之枢纽矣。”(《二十世纪之中国》,《国民报》第1期。)

此后,法国大革命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长,对这次革命的热诚仰慕者日益增多。进步报刊以大量篇幅宣传和讴歌法国大革命,中江兆民的《民约通义》、《开智录》及《译书汇编》上连载的《民约论》中译本、杨廷栋的《路索民约论》全译本广泛流传。仅以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而言,如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志革、血儿之类,都表露出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痕迹。

时人有诗为证:“得听雄鸡三唱晓,我侬身在法兰西。”(金松岑的长诗,载于《江苏》杂志第5期。)可见当年爱国志士对民主革命发源地法国迷恋之深。

法国大革命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想方面。

发表在《国民报》1901年第2期上的《说国民》一文,认为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只有奴隶而无国民,为了造就新式国民必须象农夫播种一样,以自由平等的学说启发人民的觉悟。文章说:“法兰西革命以前,其民之憔悴于虐政者,非犹我今日乎?其全国无一国民,非犹我今日乎?其所以有今日者,何也?盖以法国为国民之田,以十八世纪诸学士为国民之农夫,以自由平等之说为国民之种子。”作者列举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以至拉波波、罗伯斯比尔、丹东等人的名字,认为今日法国人民得以“食国民之果”,应该归功于他们的“著书立说,一倡百和”。作者主张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应该向美国独立战争的革命先驱学习,也把自己当作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弟子”,让“法国之种子”不仅“波及美洲”,而且波及于亚洲,波及于中国。

20世纪初年的中国,立志做法国“诸大哲”的弟子,努力播自由、平等之种子者大有人在。其中一人就是自称“革命军马前卒”的邹容,他于1903年写成流传很广的《革命军》一书,热情奔放地歌颂:法国大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牺牲个人以利天下,牺牲贵族以利平民,使人人享其平等自由之幸福。”邹容以“卢梭诸大哲”的后继者自居,并且极端推重他们的学说:“为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魄还魂之宝方,金丹换骨,刀圭奏效,法、美文明之胚胎,皆基于是。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岂不欲食灵药投宝方而生乎?苟其欲之,则吾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革命军》的第三章集中地宣传了天赋人权学说,指出:“人人当知平等自由之大义,有生之初,无人不自由,即无人不平等,初无所谓君也,所谓臣也。”而革命之目的就是:“杀尽专制我之君主,以复我天赋之人权,……游幸于平等自由城郭之中。”

与邹容齐名的陈天华。在《猛回头》中,也极为强调《民约论》的启蒙作用:“法国之人,……闻了卢梭这一篇言语,如梦初醒,遂与国王争了起来。……一连革了七、八次命,前后数十年,终把那害民的国王贵族,除得干干净净,建设共和政府。公举一人当大统领,七年一换。又把那立法的权柄归到众议院来了,议员从民间公举。从前种种虐民的弊政,一点没有;利民的善策,件件做到。这法兰西的人民,好不自由快乐吗。”在《狮子吼》中,也有类似的言词:“当初法国暴君专制、贵族弄权,那情形和我现在中国差不远。……(卢梭)做了这一本《民约论》,不及数十年,法国遂连革了几次命,终成了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哩。”

长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孙中山,最早接受民权思想并且最先提出建立民主共和的奋斗目标。他从理论到实践都效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同盟会从成立之日起便高举“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其宣言声明:“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军政府特为之枢机耳。”

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在第1号,采用卢梭画像作为封面内页插图,并且称之为“世界之第一民权主义大家”。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宋教仁声称:“吾愿此身为卢梭、福禄特尔(伏尔泰)”(《宋教仁日

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冯懋隆则在读《民约论》、《万法精理》等书之后改名自由,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这些情况都说明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对中国这一代革命家影响之深。

辛亥革命准备时期,除各种进步报刊广泛宣传法国大革命及其思想先驱者外,还有许多译著书籍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介绍与阐释。仅据张于英所编《辛亥革命书征》,即有《卢梭魂》(1905年)、《路索民约论》、《译文四种》(1903年,内有《法兰西人权宣言》)、《佛国革命战争史》(1903年)、《法兰西革命史》(1903年)、《法国第一次革命之风潮》(1903年)、《法兰西近世史》、《法国革命战争史》(1911年)等。此外,还有刘师培与林獬合著的《中国民约精义》(1904年),分上古、中古、近古3卷,从中国古籍中辑录“言民约者若干篇”,“证以卢税(即卢梭),考其得失”。这是沿用“西学中源”的手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某些相关言论来印证卢梭的学说,借以消除历时已久的“变夏从夷”的忧虑,加速引进法国民主革命思想的进程。

第二,纲领方面。

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邹容在《革命军》中最先提出以“中华共和国”作为新中国的国名;其政治体制设计虽说大多参照美国,但实际上还是以法国为原型。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演说,更明确指出:“法兰西民主政体已经成立,……中国革命之后,这种政体最为适宜。”同盟会的纲领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所谓“四纲”之中显然是以“创建民国”即民权主义作为核心。该会发布的军政府宣言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段文字虽只寥寥数语,但却言简意赅,把《民约论》中的人民主权(Popular Sovereignty)、人民公意(General Will)的理论表述得相当清晰。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孙中山取道欧洲回国。他在巴黎答《巴黎日报》记者问,曾认为中国面积太大,各省情况差异亦大,“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2页。)但回国以后,由于对国情有进一步了解,思想很快便发生变化。1911年12月30日,他为上海《民立报》题词,中文是“戮力同心”,英文是“‘Unit’is our watchword”。(《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81页。)即已强调统一之重要。及至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他所发表的宣言书尽管还有“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后行政期于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调剂得宜”等语,但侧重点在于极端强调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五方面的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是参照法、美政治体制组成,而更接近于法国格局。南京临时政府所颁布的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并且具体规定了人民的自由、权利与义务。这些既体现了《民约论》人民主权、公意统治以及孟德斯鸠倡导的三权分立等原则,同时也借鉴了法、美政体实践的经验教训。

孙中山并未完全照搬法国大革命的经验,他力求结合中国国情将前人和外国的经验加以改造、融合与发展。同盟会纲领除将单一的民权主义发展成为三民(民族、民权、民生)主义以外,又将“三权分立”发展成为“五权分立”。民族主义的提出,主要是由于中国革命承担着争取民主与独立两种任务;民生主义的提出,则是由于企图预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避免贫富差别的过分悬殊。提出“五权分立”并非随便标新立异,而是鉴于西方的议会政治与选举制度的弊端日益严重,所以在行政、立法、司法之外又分立

考选、纠察两权,以求更为完善共和政体的相互制衡机制。孙中山说得很明白,考选、纠察两权乃是借鉴中国传统的科举与御史制度,企图抽取传统中的合理因素以弥补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之不足。

第三,策略方面。

在中国进行“与前代殊”的国民革命,因为是史无前例,所以只有向外国取经,而开头必然是向美国与法国学习斗争策略。

首先是放弃戊戌变法谋求自上而下改革的温和办法,坚定不移地走上暴力革命的道路。

邹容在《革命军》第6章,明确指出:“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之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并且提出诛杀清朝皇帝,推倒北京野蛮政府等战斗任务。这里虽说是借鉴美国的《独立宣言》,但也显然效仿了法国大革命的榜样,因为美国独立战争根本没有杀死皇帝的必要。而《独立宣言》的指导思想也是来自《民约论》,因为正是卢梭首先指出,人们天赋的权利、自由的丧失,乃是由于被专制政府攘夺。如要恢复这些失去的权利、自由,就必须通过暴力直接从攘夺者手中夺回。

当然,孙中山从创建兴中会开始,就不断策动武装起义;但直至他流亡欧美,直接接触法国、美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以后,才更为完备地把民主革命的目标与武装斗争的手段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是一部分革命党人曾主张学习法国大革命,实行“中央革命”或“首都革命”。

早在1903年,张继在《祝北京大学堂学生》一文中,即已从起义地点的角度比较过“中央革命”与“地方革命”的难易利弊。他赞成“中央革命”,并且对于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华南边地起义方略有所批评。他说:“观诸实际,欧洲之革命,由地方而起者,惟英伦三岛而已,全大陆诸国,则革命之主动力莫不在京城。悲夫悲夫!奄奄待死之中国,数年以来,革命之声日盛一日,孙文之党,唐、林诸烈士,屡兴革命军于南方,前仆后起,流血淋漓,非不伟也,非不壮也,然吾颇疑其举近于地方革命。西人行之,尚有难色者,以程度低下之中国而遽为之,奚有不扦格也。吾望中央革命军之起,久矣。”(1903年6月6日《苏报》。)

以后,汪精卫到北京谋刺摄政主,出狱后又在天津成立同盟会京津保支部,而另一部分革命党人也在天津成立北方革命协会,或多或少也体现出“中央革命”策略的影响,至少是谋求在首都进行暗杀或起义以配合南方革命军的北伐。

当然,孙中山也并非完全没有考虑过“中央革命”的策略,但是由于北京完全被清朝政府控制,当地缺乏足够的新兴社会力量作为革命党活动的凭借,因此很难照搬法国的革命经验。中国革命党人把活动的重点与基地放在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清朝统治力量相对薄弱,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群具有一定的实力。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进展,说明这种近于“地方革命”的策略部署基本上是正确的,至少是有客观依据;而张继等人把“中央革命”视为不能更改的金科玉律,倒未免近于教条主义。

再次是接受法国大革命的经验,以学生作为革命的原动力。(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往往把法国1789、1830、1848年诸次革命混为一谈。)

张继在上述文章中又曾强调:“学生为革命之原动力,而京都之学生尤为中央革命之原动力,是世界所共认者也。巴黎之学生、维纳之学生、伯林之学生、圣彼得堡之学生,撞自由钟矣,杀皇帝矣,倒政府

矣。世界革命之大风潮,该等学生之造出者也。十八、九两世纪之历史,该等学生之活剧台也。”尽管革命党人在“中央革命”还是“地方革命”方略问题上意见分歧,但以学生为革命原动力却很快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杨笃生在《新湖南》一书中所说的“下等社会之所托命而上等社会之替人”,“提挈下等社会以矫正上等社会”,“青年军演新舞台之霹雳手”云云,也主要是指具有新思想的学生。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早期侧重于联络旧式会党,而且不大注意宣传教育,所以旋起旋灭,影响甚微。1903年以后,他逐渐转向倚重学生,特别是接受新思想最快最多的留学生。设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就是以留学生为主体建成的,随即又通过他们在国内外各地建立了分会。这些青年学生,不仅充满革命激情,而且兼具组织与宣传两方面的才能,使同盟会的群众基础与思想基础都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正如孙中山以后所回忆的那样:“及乙巳(1905年)之秋,集合全国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于是乃敢定立中华民国之名称,而公布于党员,使之各回本省,鼓吹革命之义,而传布中华民国的思想焉。不期年而加盟者逾万人,支部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革命原起》,《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76页。)

由此可见,法国大革命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何等显著,但这不等于说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人们对于法国大革命都持赞成态度。

1905年夏天,正好是同盟会成立前后,康有为经由德国到法国游历,并于1907年出版《法兰西游记》、《法国大革命记》。他仍然肆意渲染法国大革命的酷烈恐怖,并且从根本上否定此次革命:“异党屠尽,则同党相屠;疏者屠尽,则亲者相屠。”“合数十百万革命者之流血,以成就罗伯卑尔(罗伯斯比尔)之专制民主;合数千万良人之流血,以复归于一拿破仑之专制民主。然则所以大流血残忍无道者,果何为哉?”

当时,梁启超未曾到过欧洲,更未曾亲履法国国土,只是在1903年在北美作过大半年考察,但他也在《新大陆游记》中尽量贬低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他以加拿大与中南美诸国相比较,认为加拿大虽为大不列颠帝国的附庸,但其国民所享受的自由、幸福,则远远多于那些中南美洲独立的民主共和国。由此他得出完全否定革命的结论:“彼法兰西以革命求自由者也,乃一变而为暴民专制,……彼南美诸国皆以革命求自由者也,而六、七十年来未尝有经四年无暴动者,始终为蛮酋专制政体,求为美国之自由者,更无望也。”以后,他所主持的《新民丛报》与同盟会的《民报》激烈论战,继续坚持中国只能实行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卢梭的自由民权学说不适合中国民情,革命只能引起大乱并导致亡国。

但是,康、梁已经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立宪派声嘶力竭的驳论,终于未能阻止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继续扩大,未能阻止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的土崩瓦解。“伤离念远何时已,捧土区区塞逝川。”这就是梁启超们无可奈何的叹息。

现在距离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已经整整200年,距离辛亥革命也将近80年,人们已经有可能超越党派成见、感情色彩,更为冷静、客观地进行历史反思。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但中华民国的建立并不意味着革命的完全胜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直至弥留之际仍然为此抱终天之恨。

从20世纪初年开始,在半个世纪左右的岁月里,中国一次又一次进行着革命斗争,包括“二次革命”、讨袁战争(或称“三次革命”)、护法战争、第一、二、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这些当然都是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但不能完全排除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其中也包括遥远的法国大革命的某些潜在影响,尽管它并非唯一、更不是主要的外来影响。

为了反抗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特别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暴力革命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建立过不可磨灭的功勋,起了应有的伟大历史作用。但是,长期的连续不断的革命斗争,加上深入人心的充满激情的革命宣传,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逐渐凝固的传统观念,即革命高于一切,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手段。以后,由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片面理解,革命更成为涵盖一切的神圣,手段变成了目的,历史除了革命便别无其他内容。

革命因此成为社会行为的规范,价值评判的标准,不仅是政治评判而且还包括道德评判。也正因为如此,革命又成为某些政治家随心所欲的法宝,他们可以用革命的名义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权势欲望,或则是以反革命的罪名来处置那些可能威胁自己的对手,乃至任意处置那些主观认定为“罪大恶极”的无辜平民百姓。这样,革命便走向自己的反面。

当然,不应把这种极端扭曲的社会现象归咎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毕竟产生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土壤。而且,还必须看到,由于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法国大革命在辛亥前后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相当有限的。它的影响并未普及于一般群众,而主要局限于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精英群。即令是社会精英群,认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多数只限于情感激动层次,真正进入理性层次者为数并不甚多,而且理解也并非确切。这是由于中国的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瓜分亡国的威胁迫使广大群众不断奋起抗争,同时也使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在尚未作好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便被推上革命领导地位。他们率先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并且期望有更多的追随者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因此,他们在革命宣传中必然是民族(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而个人利益(直至生命)必须服从民族(革命)利益。这种宣传,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民族的解放(或阶级的解放),也就没有个人的解放。但是,这样长期的反复的宣传,也容易走向片面与极端,以致使中国的民主思想启蒙受到很大局限。

因为,君主专制无非是一种政体,宗法结构和宗法思想才是它得以长期延续的基础。辛亥革命前后的民主主义宣传教育,最初曾在改造奴隶根性和争取人权自由方面下过功夫。但随着武装起义的频繁策动,革命党人一方面把批判的火力集中于清朝的皇帝与政府,一方面则极力宣传民族主义以求增强革命队伍的凝聚力与组织纪律。与此同时,革命党人也逐渐重复立宪派的论调,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法国不同,人民早已享有很大的自由,因此更须加强的倒是道德与纪律。辛亥革命以后,就连长期接受西方教育并在国外活动的孙中山,也认为中国人自由散漫得如同“一盘散沙”,必须经过家族一宗族一国族的发展,才能团聚成为统一的强大的民族。而个性解放、人权自由,在孙中山晚年阐明三民主义的系列演讲中,并没有占据起码的位置。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以父家长主义为核心的宗法思想始终未能受到比较充分的清算。不管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革命推翻了旧的家长而同时也就拥立了新的家长;人民在这个新的“家庭”里依然处于从属与依附的地位。人民的福祉多少与社会的进步与否,更多地是取决于家长是否贤明及其采取何种政策,而人民的意愿与实际参与所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标榜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专政”论者,恰好是从法国大革命罗伯斯比尔那里寻根。与此相联系的是,共产党内的“路线斗争专家”则往往以雅各宾派自居,唯我独左,唯我独革,力求把异己分子赶尽杀绝。

法国大革命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或许可以说,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非专属法国,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法国大革命自然并非尽善尽美,它也有自己的不足乃至严重失误;但它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辉煌前驱,而其影响则遍及环球大地。中国曾经接受其积极影响,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又经过一系列革命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但是,中国又曾走向一种极端,把革命从手段转换成为目的,把在一定历史时期必要的革命夸大成为永不停顿的、无间断的革命,终于造成史无前例的大灾难。这是极为沉痛的历史教训!

值此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之际,谨草本文,以示纪念。

【资料来源:《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2019-2020学年度鲁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第14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习题精选三十九

2019-2020学年度鲁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4课法国 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习题精选三十九 第1题【单选题】 标志着拿破仑退出历史舞台、也成为以后失败的代名词指的战役是( ) A、土伦战役 B、奥斯特里茨战役 C、瓦尔密战役 D、滑铁卢战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英国、美国、法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法律性质的文献,其中标志着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在本国正式确立的是( ) ①英国《权利法案》②美国《独立宣言》③美国《1787年宪法》④法国《人权宣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事件中有直接因果联系的是( )

A、基督教的创立——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 B、新航路的开辟——美国的独立 C、法国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工业革命——法国成为世界霸主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不断扩张的时期,下列各项,没有反映这一历史特征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法国大革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打击了欧洲各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同时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激起当地人民不满和反抗”,从这些话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拿破仑执政期间,经常对外发动战争 B、拿破仑通过发动战争,夺取了国家政权 C、拿破仑对外战争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D、拿破仑对外战争有利加速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 【答案】:

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活动方案

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活动方案 一百多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激励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为隆重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一起重温辛亥那一年。下面是本人收集的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活动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活动方案1 20xx年9月22日——20xx年10月10日 高级中学政教处主办 高级中学历史组承办 ①宣传组织阶段: 20xx年9月18日—20xx年9月21日为宣传组织阶段,通过召集各班班长集中开会,海报张贴等活动氛围。同时历史组选定讲座教师,合力集体打造,务求形成精品讲座。 ②活动实施阶段: 20xx年9月22日星期四下午5:40—6:40,校阶梯教室,组织学生有序进场,由潘杰凯老师开始知识讲座。 ①活动筹备阶段: 20xx年9月18日—20xx年9月24日为活动筹备阶段,由历史组孙鑫和郑艳涛教师为主,其他教师协助,合力收集

有关图片,细致做好展前的工作。 ②图片展示阶段: 20xx年9月25日—20xx年10月10日为图片展示阶段,分别置两版图片于学校大门两侧。 通过图片完整的展示辛亥革命的历程,历史影响,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xx年10月10日下午5点10分(如遇教师例会,延迟到5点40分) 地点:利辛高级中学阶梯教室 ②活动组织: (1)高一各班选取6人左右参加,按时有序进场。 (2)由学校领导讲话,提出要求。 (3)播放由成龙主演的影片《辛亥革命》。 20xx年10月10日—20xx年10月24日,组织各班,开展纪念辛亥革命XXX周年的征文活动。优秀文章,在校刊上发表。 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活动方案2 20xx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xx周年纪念日。根据民革中央《关于开展纪念辛亥革命xx周年活动的决定》文件要求,省委会决定于20xx 年开展纪念辛亥革命xx周年系列活动,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法国大革命对中国影响

浅谈法国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读《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中是一件意义极其重大的事情,虽然对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影响,可是一个世纪以后,却在中国掀起了惊涛大浪。本文将就法国大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法国大革命正值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久的皇帝——乾隆在位时期,虽然法国大革命轰动一时,对十九世纪的欧美国家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但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对这一影响世界的大革命没有丝毫的了解,中国就这样与这一大好的历史机缘擦肩而过。可若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就会发现这一切也实属历史的必然。大革命发生的时候在中国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这个以“十全武功”自称的皇帝此时正得意地统治着这个老朽的帝国。经过康雍乾三朝的文化高压以及诸多强化专制皇权的措施,整个朝野充满的是奴性与谄媚,整个国家也充斥着老气横秋的暮气,整个民族更是以天朝上国的臣民自居,妄自尊大。而当时的知识界也没有叫我们看到曙光,由于历经三朝的文字狱,加之皇权的淫威,当时的学人把精力放到了考据学上。清初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到这时候已经荡然无存了,知识界被严重的桎梏着,整个思想界万马齐喑,沉闷已极。“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要期待十八世纪末叶的中国思想界同法国启蒙思想界产生共鸣,从而对法国大革命作出反应,当然是不切实际的。”①另外清政府还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封锁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故而有关于大革命的消息即使传入国内,也很难在普通民众和知识界普遍传播的。可以说,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并未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丝毫的波澜。 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关注实际上开始于十九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像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都已经开始关注法国大革命,他们试图通过对西方的革命和改良的探索获得教益,作为他们变革中国的借鉴。这其中尤属谭嗣同“对法国大革命评价最高而个人气质又最接近于法国革命志士”②,他在《仁学》一书中这样写道,“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夫法人之学问, ①《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刘宗绪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9页 ②《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刘宗绪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67页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团日活动评优大会策划书.doc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团日活动评优 大会策划书 为了能写出更好的策划书,下面推荐一篇优秀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 一、活动介绍 1.活动名称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团日活动评优大会 2.活动背景 2019年10月10 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2019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百年辛亥,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珍贵的东西。缅怀先人、铭记历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3.活动目的 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明确先进标兵,确立学习目标,中山医学院2019级团总支三部联合举办此次评优活动。 二、活动前期 1.组织部收集整理各班团日活动成果总结,通知各班评比事宜; 2.校园文化部制作活动宣传海报,负责具体宣传事宜; 3.实践部制作评分表格、准备奖品、申请课室和会场布置工作。 三、活动内容

1、地点:公教楼 A202 2、时间:2019年11月5日晚7点 3、人员:组织部全体成员(6人) 评委:团学部分干部、党支部代表(共9人) 各班团委(3*15人) 计票人员(组织部干事及秘书长负责) 4、活动流程: (1)主持人作开场白; (2)各班团支书抽签决定演讲顺序,团支书按顺序展示活动成果,同时评委评分(评分细则见注意事项); (3)计票员统计成绩,按得分高低排序,评出前三甲,统计过程中各班团委自由交流,增进感情; (4)公布评选结果并颁奖。 (5)看时间是否允许进行获奖班级的经验分享。 四、活动后期 1.组织部做好活动总结; 2.会场打扫。 五、注意事项 1、评委评分主要参考方面见评分表; 2、计票员收集各评委评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平均分即为该班最终得分; 3、各班团委的展示时间为五分钟,多于五分钟后,每多出10秒,在最后的平均分中扣除1分(时间实行四舍五入的规则) 4、本次活动很正式,可以活跃但请保持会场秩序稳定。

纪念辛亥革命小报 A4横版 电子小报手抄报word模板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1911年 辛亥革命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 辛亥革命是一次推翻清朝专制统制的伟大革命运动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班级 姓名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现在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它的成功和失败呢? 辛亥革命爆发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而清政府居然对此宣称“局外中立”。而英国和德国的入侵更是让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巧立名目,追加征收税收,而各级官员又乘机中饱私囊,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事实证明,清政府已无法再继续统治下去,于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称“辛亥革命”。 从根本上,近代中国的革命者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孙中山早年也曾希望采取和平手段来救国,但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无奈之下,孙中山下了第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决定:推翻清朝的统治!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而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提出,更是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但同时,革命派和改良派这两个对立的派系滋生,就“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他们不敢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群众基础薄弱,以及对一些问题的不确定,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史失败的。这里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原话:“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国民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都做了批评,现在我们就不能批评吗?”。 当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以下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欺压,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因此发动了辛亥革命;另一方面,又与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反帝反封建不够坚决,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辛亥革命不仅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所增加,但还远不够强大,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不仅缺乏雄厚的阶级基础,这就使得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派有较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强统一的、起领导核心作用的革命政党。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3、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有力量的革命军队。 4、始终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 第二,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原因。辛亥革命是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扼杀的。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袁世凯手握重兵,且奸黠狡诈。 归根到底,革命党人方面的力量太弱小,袁世凯方面的力量则很强大,双方力量对比的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1、1892年,____在香港成立辅仁文社,以“开通民智,讨论时事”为宗旨。1895年,他在香港加入兴中会,被推举为会长。 A.孙中山 B.陆皓东 C.杨衢云 D.谢缵泰 2、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起建立兴中会,在入会誓词中提出____的革命纲领。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军政、训政、宪政 D.光复汉族,还我山河 3、____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役,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瑷珲条约》 4、1900年7月,维新派激进分子____邀集维新人士在上海张园召开“中国国会”,主张推翻清朝政府,请光绪帝复辟,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A.严复 B.康有为 C.唐才常 D.徐勤 5、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____,“班列六部之首”。 A.学部 B.商务部 C.陆军部 D.外务部 6、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后,____与刘坤一联衔合上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成为“新政”活动的重要蓝本。 A.李鸿章 B.袁世凯 C.张之洞 D.盛宣怀 7、在清政府实行的____中,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学校教育实现了与科举取士彻底脱钩。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洋务运动 D.预备立宪 8、1902年,____与伍廷芳一道出任修律大臣。他融通中西法律,修订了《大清现行刑律》,主持制定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等,被誉为近代中国“法学泰斗”。 A.沈家本 B.唐绍仪 C.顾维钧 D.吴经熊 9、1902年2月,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____,介绍西方的政治文化,宣扬君主立宪,后来又反对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A.《国闻报》 B.《时务报》 C.《新民丛报》 D.《东方杂志》 10、1903年,____发表了传诵一时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明确指出以革命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共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A.严复 B.陈天华 C.邹容 D.章炳麟 11、1903年,____撰成《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辛亥革命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年,各种各样纪念活动已经登场或准备登场。对于这一百年前所发生的革命,我们站在当下立场上应该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或启迪呢? 辛亥革命的目标,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来说,毫无疑问是要模仿美利坚合众国的政治架构重建中国政治体制,但是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从孙中山开始闹革命起,模仿的却是法国大革命,即用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所以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不惧牺牲,一次次失败,依然一次次继续,用武装暴动为中国历史发展营造了一个巨大动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强调清廷在最后十几年确实有过一些政治改革和政治进步的话,这个改良和进步的动力,不再是列强的压力,而是中国社会内部的压力。 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按照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提供的脚本进行的,但是到了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当清政府阵前换将,起用先前被废弃的汉人高官袁世凯取代满洲贵族出身的陆军大臣荫昌,全权负责处理武昌起义的善后之后,南北对峙迅速由孙中山所说的满汉冲突转变为汉人之间的对决,孙中山十多年一直倡导的民族革命立马失去合法性、正当性。 更为蹊跷的是,南北对决的双方基本上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无太大关系,南北主力阵容其实都是清政府在最后十几年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新军。南方的主力是张之洞的湖北新

军,北方的主体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他们虽然分属两个系统,但毕竟都是汉人,都同样接受了近代东西洋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那时朝廷从来没有想到过军队中立化,而总是鼓励新式军人关心政治,于是这批近代军人到了关键时刻竟然成为左右大局的主要力量。 南北僵持了两个月之久,南方的条件非常简单,先是要求朝廷尽快答应立宪派多年来的要求,这也是朝廷预备立宪规划中已有的项目:提前立宪,立即召集正式国会。这个要求只是将规划中的项目予以提前。然而,朝廷对于这样的要求吞吞吐吐,于是弄得全国不耐烦,十四省相继起义,宣布独立,号称光复。从此,君主立宪也就成了过去,南方革命党人在这样的形势下,提高了要价,要求朝廷承认民主共和,否则就诉诸武力,准备北伐,直捣龙亭。 革命党人要北伐当然也没有那么简单,问题是如果清廷一直僵持,一直不答应南方的要求,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一场混乱,或者如法国大革命那样一场持续数年的政治复仇血腥屠杀,也未必不会出现,于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面临着一场空前的考验。 此时的中国已经不是简单的中国人的中国,外国资本经过甲午战后持续进入,已经在中国经济构成中占据相当份额,持续的政治动荡不仅不合乎中国人的利益,也不合乎列强的要求,国际国内都希望南北中国人能够各让一步,达成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一,关于清末改革 问题一: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政府是否会自行走上宪政之路? 1)从一九O一年到一九一一年十年间 ,清政府的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 一九O一年一月,清廷发布上谕,命令高级官员提出改革制度和行政管理的意见,并创立政务处负责审查这些建议。 在教育制度方面,一九O五年九月,政府下令于次年废除科举,兴建各种新式学堂,鼓励学生出洋留学。 在军事制度方面,取消了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改建兵制,招募和训练新军。 在行政制度方面,政府推行了若干改革措施,整饬吏治,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 在法律制度方面,从一九O二年起,清政府决定着手修订法律和改进司法管理班工作;设置专署,聘请专家,编纂新的刑律以及编订商法与民法。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在民间开展了一场革除陋习的运动,包括反对缠足和禁止鸦片。为了缓和满汉矛盾,清廷也修订了一些新的规章。 尤其重要的是,清政府确实做了不少工作,推行立宪。一九O五年十二月,以载泽为首的五大臣奉旨赴日、英、美、法、德等国考察,认真研究在中国实行立宪政体的可能性。一九0六年九月,政府正式下令预备立宪。一九0八年八月宣布了预备立宪的具体计划,许诺在一九一六年颁布宪法和首次选举国会,并发布了“宪法大纲”。在一九0九年分别举行了咨议局(类似于省级立法机构)和资政院(类似于国会)的选举,并于当年和次年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咨议局会议和资政院会议。到了一九一O年,迫于朝野压力,清政府宣布修改立宪计划,决定提前四年实行立宪。到了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当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清廷又匆匆宣布宪法重要信条“十九条”,试图进一步加速立宪以平息革命运动,但为时已晚。 不难看出,在本世纪最初十年间,清政府确实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改革工作。无论是就其深度还是就其广度而言,这次改革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但是,这场改革终于被辛亥革命所打断。一场旨在防止革命的改革,到头来也许倒成了引发革命的催化剂。于是有人埋怨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必要的革命,批评当时的所谓激进主义思潮。按照这种观点,如果那时的中国人更有耐心一点,给予清政府稍多的时间去完成其立宪计划,以后中国的情况可能还要更好一些。 2)应该说,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这样或那样的“革命”后 ,中国人对“革命”一词早已极度反感,而对渐进和平的“改革”则情有独钟。以这种心情回过头去检讨历史,很容易得出那样的结论。 我从来不认为,凡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一切都注定是必然要发生的。但是,在考察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邮票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邮票 中国邮政将于2011年10月10日发行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之武昌起义 中国邮政将于2011年10月10日发行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之推翻帝制 中国邮政发行2011-24《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设计者为李晨。邮票名称分别为“武昌起义”、“推翻帝制”,面值均为1.20元。小型张表现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面值6元。除全张15枚邮票的普通版式外,还有含8枚(4套)邮票的小版。北京邮票厂采用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等防伪方式以影写版印制。

中国香港邮政发行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和小型张 中国香港邮政发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4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邮票采用报纸版面设计,以黑白图文配上红色标题,突显辛亥革命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展示当年的重要历史片段,表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革命重要人物、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小型张同样采用报纸版面设计,嵌有两枚面值5港元的邮票。右边一枚记载孙中山先生被中国同盟会推举为总理,并在《民报》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本的“三民主义”;左边一枚描述孙中山先生年轻时曾于香港的中央书院(皇仁书院前身)接受教育。

中国澳门发行的邮票发行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四枚。主题分别为“筹组革命”、“浩气长存”、“武昌起义”、“民国成立”。邮票中展现的人物分别为高剑父、黄兴、熊秉坤和孙中山。小型张则采用了“票中票”的形式,即邮资图中采用了1912年中华民国发行的第一枚纪念邮票——中华民国光复纪念邮票中的一枚,并配上了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中国邮政、中国香港邮政、中国澳门邮政共同印制的同题材小型张本票内含各自发行的小型张1枚,售价为人民币30元。

辛亥革命纪念学习心得体会

辛亥革命纪念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从年秋天武昌城头震惊世界的一声枪响,到今天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图景,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巨变,蕴含丰富历史启示,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标明了走向未来的前进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百年回眸,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从危亡到复兴,从古老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学习和弘扬其“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继承和推进其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百年来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些基本历史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沿着正确道路顺利前进;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武汉公关策划 一、辛亥革命纪念意义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虽然从辛亥革命的目标来看,它失败了,但是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武昌起义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二、活动主题 弘扬武昌首义精神促进武汉城市建设 三、活动目的 1、纪念辛亥革命,发扬革命精神。老一辈的人可以在此怀念过去,新新人类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历史,对国家的建设更有使命感。 2、利用征文的形式了解中小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同时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因为现在网络发达之后,很多人都习惯上网查资料,而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少。 3、改善武汉的形象,增加全国人民的关注度。 4、宣传武汉的精神文明,以及促进武汉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武汉经济、文化的发展。 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公关策划 四、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 1辛亥革命纪念会 2辛亥文化旅游 3纪念辛亥革命征文大赛

(1)、辛亥革命纪念会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0号 活动地点:武汉市首义文化公园 活动对象:武汉市民及外来游客 活动流程:1 10点纪念会准时开始,由主持人致开场词 2 武汉市文化局局长致辞,介绍本次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 3 由武汉市文化局局长带头签名,邀请市民参与其中,纪念辛亥革命,缅怀烈士 4 大型图片文字展,有特定工作人员为参观市民讲解 5 设定烈士区域,邀请市民为烈士献花 6 下午4点,纪念会结束 (2)、辛亥文化旅游 由武汉旅游局主办,在武汉市内选取几点辛亥革命遗址,设定旅游路线。 如:首义文化园——工程营遗址——楚望台——胜利亭——烈士祠——三烈亭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号——2011年10月7号 活动地点:武汉市内辛亥革命遗址 活动对象:外来游客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和意义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与意义 一、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 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起始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 但从广义上说,法国大革命远远不止是五年时间,直至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确立,法国大革命才算真正结束。 对于法国大革命起于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点的质疑不多,顶多是有学者认为1789年6月17日国民会议宣布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而我认为,法国大革命还是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为起点比较合理,如果非得提前,那就提前一天好了,因为,巴黎人民于1789年7月13日就举行了武装起义,占领了巴黎绝大部分城区,资产阶级接管了市政权,并决定组建国民自卫军。而巴士底狱是巴黎人民攻下的巴黎市最后一个堡垒。 那为什么说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的确立意味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呢? 目前史学界已有人对把热月政变作为法国大革命下限提出质疑,因为热月党人作为资产阶级的一个派别,所发动的政变只是退到当时已经成熟的基点上去,后来热月党人所推行的“秋千政策”,始终是在巩固一般资产阶级统治的范围内左右摆动,从广义上说,革命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中。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

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这句话规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摧毁旧的制度;二是建立和巩固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法国大革命是在1830年7月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才真正完成了它应做的一切。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1789年到1815年,法国连年战争(包括国内与国外的战争),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后,法国经济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向资本主义的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它还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即还没有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当时,欧洲反法联盟军有16万人驻扎在法国境内,这些占领军时常劫掠和屠杀居民,直到1818年才撤走。因此,法国人民身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占领军的双重压迫,不得不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继续革命。在整个复辟时期,法国经济很糟糕,与同期英国相比,法国工业发展很缓慢。1830年七月革命后,法国的工业革命才大规模地展开。到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大工业在世界上仅次于英国而居于第二位,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830年的七月革命结束了一个时代,七月革命所产生的七月王朝,废除了路易十八的宪章,制定了宪法,确立了最适合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把政权从地主手里夺来交给了资本家,建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1830年,资产阶级终于实现了它在1789年的愿望。 所以,从广义上说,直到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

论辛亥革命的失败与教训

论辛亥革命的失败与教训2007-04-15 15:59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是由民族危机加深以及社会矛盾激化而引起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的巨变,促进了民族觉醒。但是,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在此,我主要论述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一面,以及它的失败所带来的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由于袁世凯窃国而流产。我认为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不可能允许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一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也不会允许其建国而危害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联合起来绞杀了这场革命。 2.从主观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革命党人甚至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天真的幻想,企图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侵略中国的局面没有任何改变。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平均地权”的主张未能实行,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不能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内部较松懈复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资本主义在中国先天畸形,后天发育不良,没有强大的力量来完成革命,一方面要依赖外国资本主义的,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敢也不想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方面又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阵营,甚至拱手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同盟会对暂时被迫承认共和制度的投机革命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斗争不力,致使立宪派和旧官僚采用“和平篡权”或“政变篡权”的方式,先后窃夺了许多起义省的领导权。一些掌了权的革命党人,也很快丧失革命意志,甚至蜕变成新的官僚政客。在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的政令军令,无法贯彻执行,甚至公开遭到违抗,致使南京临时政府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重重困难。孙中山积极主张用武力统一中国的北伐,就是因为受到多方掣肘,不得不半途而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还表现在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惧怕群众的革命斗争。对农民的自发斗争,不仅不积极支持,反而多方限制,甚至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由于严重脱离农民群众,得不到民主革命主力军的支持,因而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在内外反动势力的逼迫下,只得妥协退让,将用鲜血换来的革命政权拱手让给封建势力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袁世凯,使辛亥革命的成果付诸东流。 3.在军事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党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和积极进攻的精神,这既是资产阶级本质的弱点的表现,也是辛亥革命以妥协告终的重要原因。如武昌起义前,缺乏全国起义的周密计划和部署,武昌首义成功及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后,又未能实行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致使武汉的革命军不能及时得到其它各地切实有力的支援。在武汉的革命军方面,由于领导权没有完全掌握在真正的革命者手中,并缺乏革命的军事指挥经验,因而在面临优势清军进攻的严峻形势下,未能实行如恩格斯在总结历史上起义经验时所指出的那种方针:“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并采取进攻”①,以致陷于被动境地。例如,起义军在攻占由残敌据守的刘家庙之后,未能及时集中兵力攻歼初到滠口一带的北洋军先头部队。又如,当北洋军分批南下,向汉口逼近时,除湖南外,其它各省均未及时出兵配合。湖北省的革命党人,也未及时将本省各处起义武装统一起来,尤其不懂得将积极反清的农民群众组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名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详见演讲稿范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三模,是高中的学生。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首义精神代代相

传》。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一个普通却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覆灭。一声枪响,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2011年10月10日,我们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首义功绩彪炳千秋。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 辛亥革命发端于我们湖北武昌首义,作为一名荆楚学子,我们更应该敬辛亥首义精神传承下去。 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就是要发扬这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

下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一番新天地! 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今后,我们少年儿童就要学习这种团结协作精神,与同学精诚团结,互相协作,努力进取!我们在学习上要努力拼搏,不怕困难,在工作中不懈奋斗,不畏艰辛,将来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首义枪声虽然定格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但首义精神却一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同学们,100年前,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00年后,振兴中华,实现国家富强,将靠在座的我们来担当。我们一定会将辛亥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首义精神代代相传!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2】 大家好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作业

通史检测(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据20世纪初我国海关统计: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 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C.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D.民国政府鼓励大量出口 解析:选A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数额也在不断减少,说明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一战爆发之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并没有能够收回关税自主权,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由于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孙中山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国内政局动荡,故C项错误;在这个阶段,民国政府并没有鼓励大量出口,故D项错误。 2.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B.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北洋政府对张裕葡萄酒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 解析:选D根据“在北洋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对张裕葡萄酒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B 项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2019届高三·丹东期末)据统计,1912~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试题: 有哪些? 答案: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个性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分析及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般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等。笔者认为这些认识不够深刻,在导致辛亥革

命失败的这些原因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群众观,没有走群众路线。 一、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因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在当时,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赋税沉重。“田主之下,另有征税之人,佃民于输租田主外,必兼有所酬,则所谓十分取五者,但是田主之正税已耳。征税之人所私取,又必五分而取二。则是农民终岁勤动,仍无以赡养其身家也”。①在政治上,地主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也极为的残暴。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霸占路、矿,开设工厂。帝国主义还加强了政治控制和宗教渗透,所以反帝爱国运动,反洋教运动以及一些对帝国主义的抗爆运动此起彼伏。但是,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幻想获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 革命党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更没有意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就务必打倒帝国主义。他们既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坚决的反帝行为,而是以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来乞求换得支持。他们虽然也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但地主的土地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农民没有可分的土地,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制定革命纲领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有思考基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二、辛亥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活水源泉,是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革命党人对工农人民群众存在偏见。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是无知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类“中等社会”的代表的“提挈”,那就只会盲目破坏。而一旦清朝覆亡之势已定,他们就觉得“下等社会”的使命即算完成,此后的一切只须依照他们的意愿“有秩序”地开展就行了。因此各省革命党人发布的文告中,不是号召工农群众向地主豪绅、向帝国主义开展斗争,

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比较

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比较 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有着许多的相似,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使得自由人权思想得以流传并得到发扬,使人类文明向前跨了一大步。但最后结果却截然相反,值得我们深究与反思。 辛亥革命的发生带有戏剧性的,新兵无意的哗变成了改变中国革命历史的开端。相同的是,法国大革命也一样有戏剧。一群闹事群众最终成了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力量。可是,辛亥革命却未能发动广大群众,甚至镇压农民的斗争。法国大革命未发动之前,革命思想已经得到普遍认识,人民是支持革命的。在任何革命中,群众永远是第一战斗力,不发动群众的革命永远不会成功的。辛亥革命也不例外。 革命成功之后,必须要保护革命成果,武力与财力是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比较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主要财力是海外华侨的集资,这对辛亥革命来说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行的。而法国大革命却是倾全国之力去保卫革命成果。在武力方面,辛亥革命主要靠军阀的矛盾来抵制军阀。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这对于辛亥革命来说必然会失败。 从外部因素来看,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都受到外部的联合镇压,不辛亥革命领导人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外部对革命的承认与支持。而法国大革命却没有退让,在对反法同盟的打压下,坚持不屈。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反法同盟。虽然最后拿破仑兵败,但法国大革命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并引发了欧洲的革命浪潮。辛亥革命的妥协与退让,非但没能让帝国主义承认和支持中国革命,却加速了革命的失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压迫和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人民。帝国主义绝不容忍中国建立成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和奴役的对象。妥协的对待反革命势力,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关键之一。 法国大革命的人权解放思想在革命过程中一直得以坚持,但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没有正面鲜明的提出革命纲领,错误的认识当时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形成革命力量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组织松懈,缺乏一个统一的和稳定的领导核心,最后致使同盟党人心涣散。致使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但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使人类文明向前跨了一大步,引导人民走上民主自由之路。虽然辛亥革命的失败不可避免,但辛亥革命的精神至今延绵不绝,永远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