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六年级古诗文--专题06 江南春(解析版)

2020部编版六年级古诗文--专题06 江南春(解析版)
2020部编版六年级古诗文--专题06 江南春(解析版)

6 江南春

一、趣文导读

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选自汉·牟融《理惑论》)

【译文】

公明仪为牛弹奏曲名是《清角》的音乐,牛低头依旧吃草。不是牛没听见,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转而发出牛虻的声音,孤单牛犊的鸣叫声,那牛马上摇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二、美诗精读

【作品卡片】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原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今对碰】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①以为汁。 萁②向釜下然③,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①漉豉(chǐ):豆制品。②萁(qí):豆茎。③然:通“燃”。 (1)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泣”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极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兄弟残酷紧逼的现实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悲愤。 (2)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1豆茎与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诗人用豆茎与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 2面对兄弟紧迫地残酷相逼,诗人极度伤心而又深感无奈.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1)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2)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答出心境、环境,意思对即可)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以动衬静。月亮爬上山头,清光遍照涧谷,惊醒了树上夜宿的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喳喳地鸣叫几声。

8.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4分)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小题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2分) 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小题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送别情景。【小题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心称作“冰心”?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表明诗人的心像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1分);突出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依然坚持操守、冰清玉洁的品质(1分)。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及注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及注解 1、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植后期的诗歌实际上是他的痛苦培育出来的,大多是慷慨悲壮之音。现存有《曹子建集》。 2、漉:过滤。 3、鼓:豆豉,煮熟的一种豆制品,可用来调味。 4、萁:豆茎。 5、釜:古代一种煮食器。 6、煎:一种烹饪方法。 [题解] 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曹丕在争当太子的过程中战胜了曹植,做了皇帝。有一次,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果作不成就要杀头。曹植应声而作《七步诗》,曹丕听了之后十分尴尬。 此诗是对曹丕企图加害同胞兄弟的控诉,曹植没有被兄长的淫威吓倒屈服,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这首诗,巧妙地运用豆和萁的特殊关径流,无情地嘲讽了曹丕的卑鄙行径。诗中“泣”字,用得十分惨痛,诗人内心的痛苦跃然纸上,感人至深,结尾两句揭示全篇主旨。这首诗从形式上很像寓言诗,诗中的豆不仅会泣而县城能诉,诗中句句咏豆、萁,无不带有象征意义。[诗译]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总结] 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后一句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词语注释: 1.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2.闲:安静。 3.时:时而,偶尔。 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古诗词鉴赏 人教部编版(无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技巧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按诗韵诵读古诗。 3.推敲字义、词义,理解诗句。 4.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5.朗读欣赏,注意积累。 欣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练成诵的地步。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意境。最后达到能够背诵古诗的地步,有的古诗还要求能够默写下来。 诗人回顾: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大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强化训练 一、古诗文阅读。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的第二句中,“惊”这个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父词【南唐】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3.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体会首句中“有意”一词运用的妙处。 三、古诗阅读。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6.说说诗歌最后一句“忽见千帆隐映来”蕴含的道理。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7.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诗的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怎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习作演练 一、古诗阅读。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棯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二、古诗词阅读。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3.词的上片采用_________的手法,突出了环境_________的特点。 4.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人教部编版 诗歌鉴赏 理解六年级经典题型真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诗歌鉴赏理解六年级经典题型真题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诗歌鉴赏 (1)补全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 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 (2)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___图。其中“________”和结句中的“____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3)“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4)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5)“_______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2.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 何其芳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 B.赞美 (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4.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____。 (2)这两节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了美丽的白桦。 (3)“流苏”在文中指的是()。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B.披着白雪的树枝 C.流动的物体。 (4)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续写。 5.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技巧姓名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技巧姓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技巧姓名__________ 考点一: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考点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方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提问方式:“此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某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考点解析: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情感的。因此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应该以把握形象、领会意境为前提,通过分析意象和意境,进而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方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技法,描写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的思想、感情。(一般为: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考点三:对作品写作手法的赏析 提问方式:“某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本诗(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或“本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考点解析:这一题型往往与其他考点融合在一起,也重在考查对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把握。必须与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的使用及特点结合起来以帮助答题。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如何使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考点四: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及画面的描绘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或“这首诗(某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古诗赏析全

八·古诗词鉴赏 *诗歌赏析答题基本方略: 1. 把握标题,翻译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 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 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一)手法: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内容方面 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 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 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 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赏析

==== 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①夜静春山空。②月出惊山鸟,③时鸣春涧中。④ 桂花:木犀的通称。【注释】①闲:悠闲,寂静。这里含有人声 静寂的意思。有的春天开花, ④②空: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③惊:惊动,惊扰。有的秋天开花。 时鸣:不时地鸣叫。 王维的诗意和禅境,在于虚空宁静。在诗中,人的心境是空虚寂静、闲恬空淡的。人只有在悠闲的 时候,心境虚空宁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音。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但诗人偏偏 能听到它坠落在地上的声音。这种心境该是多么的宁静、虚空和恬淡。实际上,这是借助外物的描 -----也深更尽的时候最为明显和突出。为写来写人的心境。而春山、春涧的虚空宁静,又只有在夜间 了进一步渲染这春山春涧的虚空宁静,诗人又写了在月亮升起时,惊动的山鸟发出几声悠长的鸣叫 声,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衬托出广大夜空无边的空寂。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解析】这首诗

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这诗主要写春山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果。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他的内心宁 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 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而庵说唐诗》: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 '夜静春山空《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 '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 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诗意】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 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植后期的诗歌实际上是他的痛苦培育出来的,大多是慷慨悲壮之音。现存有《曹子建集》。 [词语注释] 1、漉:过滤。 2、鼓:豆豉,煮熟的一种豆制品,可用来调味。 3、萁:豆茎。 4、釜:古代一种煮食器。 5、煎:一种烹饪方法。 [写作背景] 曹丕在争当太子的过程中战胜了曹植,做了皇帝。有一次,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果作不成就要杀头。曹植应声而作《七步诗》,曹丕听了之后十分尴尬。 此诗是对曹丕企图加害同胞兄弟的控诉,曹植没有被兄长的淫威吓倒屈服,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这首诗,巧妙地运用豆和萁的特殊关径流,无情地嘲讽了曹丕的卑鄙行径。诗中“泣”字,用得十分惨痛,诗人内心的痛苦跃然纸上,感人至深,结尾两句揭示全篇主旨。 [诗译]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赏析] 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后一句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词语注释] 1.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2.闲:安静。 3.时:时而,偶尔。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游历江南时,给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题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诗译]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最后一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六年级古诗赏析

六年级古诗赏析(山居秋暝)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4、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 “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E、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V F、“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7、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 答案: 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4、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6、C 六年级古诗赏析小练习(送友人)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六年级古诗赏析教学提纲

六年级古诗赏析

六年级古诗赏析(山居秋暝)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4、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 “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E、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V F、“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7、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 答案: 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4、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6、C 六年级古诗赏析小练习(送友人)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六年级下古诗词背诵的诗意及赏析

六年级下古诗词背诵的诗意及赏析 七步诗 赏析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诗意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鸟鸣涧 诗意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芙蓉楼送辛渐 诗意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不过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江畔独步寻花 诗意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寺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石灰吟 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竹石 诗意 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赏析: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

《十五夜望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zh ōn ɡ庭t ín ɡ地d ì白b ái 树sh ù栖q ī鸦y ā , 冷l ěn ɡ露l ù无w ú声sh ēn ɡ湿sh ī桂ɡu ì花hu ā 。 今j īn 夜y è月yu è明m ín ɡ人r én 尽j ìn 望w àn ɡ , 不b ù知zh ī秋qi ū思s ī落lu ò谁shu í家ji ā ? 诗词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sh ù荫y īn 里,鸦鹊的聒ɡu ō噪z ào 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j īn ɡ惶hu án ɡ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n ín ɡ炼li àn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

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chu ǎi 摩m ó,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w àn 籁l ài 俱j ù寂j ì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w ěi 婉w ǎn 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y ùn 藉ji è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 (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1、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植后期的诗歌实际上是他的痛苦培育出来的,大多是慷慨悲壮之音。现存有《曹子建集》。 2、漉:过滤。 3、鼓:豆豉,煮熟的一种豆制品,可用来调味。 4、萁:豆茎。 5、釜:古代一种煮食器。 6、煎:一种烹饪方法。 [题解] 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曹丕在争当太子的过程中战胜了曹植,做了皇帝。有一次,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果作不成就要杀头。曹植应声而作《七步诗》,曹丕听了之后十分尴尬。 此诗是对曹丕企图加害同胞兄弟的控诉,曹植没有被兄长的淫威吓倒屈服,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这首诗,巧妙地运用豆和萁的特殊关径流,无情地嘲讽了曹丕的卑鄙行径。诗中“泣”字,用得十分惨痛,诗人内心的痛苦跃然纸上,感人至深,结尾两句揭示全篇主旨。这首诗从形式上很像寓言诗,诗中的豆不仅会泣而县城能诉,诗中句句咏豆、萁,无不带有象征意义。 [诗译]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总结] 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后一句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2、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词语注释: 1.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2.闲:安静。 3.时:时而,偶尔。 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译文: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内)古诗词鉴赏

精品文档 .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内)古诗词鉴赏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60篇中录有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重要注释及典故: 1.孤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喻指远行的朋友。 2.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注释 1.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明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2.颔联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恋不舍。 3.颈联展示了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又巧妙地用“浮云”作比,写出友人将踏上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漂泊之旅,隐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关切及不舍之情。 4.尾联写离别的场景。“挥手”写分离时的动作,表现诗人豁达乐观;“萧萧班马鸣”道出诗人无限深情。 5.整首诗歌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横”与“绕”),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出寥廓清丽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四.习题 【第一组】 1.诗中“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2.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D) A.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情景交融,现出送别时的依依之情。 B.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征程的担忧及依恋不舍。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D.尾联直接写出内心感受,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安慰之意。 (答案:1.远行的朋友。 2.D 错在“直接”) 【第二组】 1.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李白。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青山”“白水”点明送别的环境很清雅。 B.“孤蓬”这里指远行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C.“浮云”“落日”既是眼前之景,也比喻诗人自己。 D.“班马鸣”以马写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1.律诗;李白 2.C 错在比喻诗人自己) 【第三组】 1.“班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2.下列错误的一项是(D) A.首联中的“横”字写出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 B.颔联中的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颈联景中含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 D.尾联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潇洒挥手别去吧。 (答案:1.载人远离的马 2.D 错在对“挥手自兹去”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首古诗及解释

1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译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词语注释:1、漉:过滤。2、鼓:豆豉,煮熟的一种豆制品,可用来调味。3、萁:豆茎。4、釜:古代一种煮食器。 5、煎:一种烹饪方法。 寓意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2鸟鸣涧(五言绝句)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在这个寂静没有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 夜静春山空: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出惊山鸟: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 时鸣春涧中: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词语注释] 1.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2. 闲:安静。 3. 时:时而,偶尔。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最后一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3芙蓉楼送辛渐(七言绝句)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亲友如相问: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词语注释] 1、平明:清晨。2、客:在这指辛渐。3、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4 江畔独步寻花(七言绝句)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 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留连戏蝶时时舞: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

六年级古诗鉴赏集锦_共5页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3.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辋川六言(其五)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3.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14.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7.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 (人名)。(1分 小桥流水人家,8.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2分)…【】古道西风瘦马。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夕阳西下,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断肠人在天涯。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9.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9.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