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控制算法

智能车控制算法
智能车控制算法

智能车转角与速度控制算法

1.

检测黑线中点Center :设黑、白点两个计数数组

black 、white ,从第一个白点开始,检

测到一个白点,白点计数器就加

1,检测到第一个黑点,黑点计数器就加

1,并且白点计数

器停止,以此类推扫描每一行;黑线中点

=白点个数+ (黑点的个数/2)

2. 判断弯直道:

找出黑线的平均位置 avg (以每10行或者20…作为参照,行数待定)

算出相对位移之和(每一行黑线中点与黑线平均位置距离的绝对值之和 )

Curve = |Center[N]- avg|

然后用Curve 的大小来确定是否弯直道(Curve 的阀值待定)

3. 控制速度:

根据弯度的大小控制速度大小。

Curvec on trol () {

int black[N];

//*

**************************** 弯度检测函数 ******************************

*// //黑点计数器

int white[N];

int cen ter[N];

int avg;

int curve ;

if(白点)++white[N];

else ++black[N];

cen

ter[N]=white[N]+black[N]/2;

八、、//白点计数器

//黑线中点位置

//黑线中点平均位置

//N行的相对位移之和//判断黑白点的个数

//每一行的黑线中

avg=(ce nter[1]+ce nter[2]+...+ce

nter[N])/N;

//求出黑线中点的平均位置

curve=(|avg _cen ter[1]|+|avg-ce nter[2]|+...+|avg _cen

ter[N]|)/N

的相对位移之和

//求出N行

return curve;

}

//返回弯度大小

//****黑线轨迹会指引小车的行驶方向,所以向左还是向右是由黑线决定的。

********〃

//****设0为小车正向行驶,-10为向左的最大转角,+10为向右的最大转角。******* //****设小车实际行驶路线中心

A 相对于黑线中线

B 偏移量为gap ; gap 有正负之分,

//gap 为正时,小车在黑线中线的右侧,应该左转; gap 为负时,小车在黑线中线左侧,

应//该右转。转角的大小由刚刚得到的弯度

Curve 确定。*****************************//

Viewpo intcon trol() {

Int gap, A, B;

Int y; gap=A-B; If(gap>0) 左转

else if (gap<0) 右转

else 不变

y=与Curve 和gap 有关的公式 return y;

//******* 根据弯度的大小来改变速度大小 *****//

//* **************************** 舵舱转角控制函数 *****************************

*// //****y 为舵舱的转角角度

//****y 有正负之分 //****返回转角角度

//* **************************** 速度控制函数 ******************************** *//

Speedc on trol()

{

Retur n speed;

}

5.3.1偏航距离的计算

由于已经获得了赛道中心线的位置,所以计算偏航距离的问题是选取何处的中心线的距离

为当前的偏航距离。控制算法的执行周期为40ms,如果赛车的速度为2m/s ,则在两次控制算法的执行中间,赛车要前进8cm,赛车所处的环境将发生比较大的改变,所以赛车的控制只能算是半实时控制,这是所有使用摄像头作为主要寻线传感器的参赛队都避免不了的

问题。因为算法的滞后性,赛车需要将“当前位置”进行适当前移。前移量应该跟赛车当前

速度成正比,但实际中我们发现,适当

增加一些前移距离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在入弯处提前转弯,使得赛车沿弯道内侧行驶,

缩短了过弯距离。

532偏航角度的计算

计算偏航角度的实质是直线拟合问题,因为赛道中心线所在的直线确定了,而直线的斜率

与偏航角度-- 对应。直线拟合最有效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7],但是直接应用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确定进行直线拟合的区间?在整个成功识别出赛道的区间内进行直线拟合显然是欠缺考虑的,因为在弯道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拟合出的是一条弦线,而不是当前该弯道处的切线。摄像头视野越大,弯道曲率越大,弦线偏离切线的程度也就越大。为了能够在直道和弯道上都能正确的拟合出正确的直线,我们采用了直线检测的方法,即首先根据残差的大小

确定直线的范围,然后在这一范围内进行直线拟合。

5.3.3曲率的计算

如果说斜率的计算需要某种技巧的话,计算曲率则更是一种技巧的应用。首届时很多参赛

队针对各自的实际需要,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其中最普遍的是根据斜率的导数来计算曲率

[8]。但是斜率的计算本身就很不准确,特别是某个点的斜率,对斜率求导就更不准确,所

以使用这种方法只能得出一个大致的结果。本文作者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法,首先对获得的路

径进行滤波,使得路径尽可能平滑,然后取其两个端点和中间点,计算这3个点组成的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半径的倒数就是这段路径的曲率。经过多次实验,这种方法的误差一般不

大于20%,对智能车的控制来说已经足够了。

让赛车从起跑线开始,在赛道上行驶一圈,记录下每个时刻的曲率,如图 5.9。

图5.9计算出的赛道曲率从图 5.9可以看出,计算出的曲率能较为正确的反映实际赛道的弯曲情况。但是这种方法得出的曲率不是摄像头所看到的当前位置的曲率,而是摄像头所看到的路径的整体曲率,因为这种算法仅仅与路径中三个点的位置有关。然而实验中却发现,这种特点反而给赛车带来了一个好处:即摄像头在小S型弯道时舵机几乎不跟随路径的摆

动而摆动,而是直线冲过。这是因为较小的S型路径其弯曲部分能完整的显现在摄像头的

视野中,而算法中对路径进行了滤波,滤除了中间部分的弯曲,使得路径变直了,赛车因此

就直线走过。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

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 指导教师xxx 学生姓名杨红宇 学号201321501077 专业交通运输 教学单位德州学院汽车工程系(盖章) 二O一五年五月十日

德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目 录 1 绪论............................................................................................................................ 1 1.1交通信号灯简介...................................................................................................... 1 1.1.1 交通信号灯概述.................................................................................................. 1 1.1. 2 交通信号灯的发展现状...................................................................................... 1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 1. 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 2 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总设计.................................................................................... 2 2.1 单片机智能交通信号灯通行方案设计 ................................................................. 2 2.2 功能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系统硬件组成............................................................................................................ 4 4 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5 5 结论和展望................................................................................................................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杨红宇 要: 但是传统的交通信号灯不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这些缺点体现在:红绿 以及车流量检测装置来实现交通信号灯的自控制,随着车流量来改变红绿灯1 绪论 1.1 1.1.1 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方案

交通信号 控制系统(ATC)设计方案 x x x x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1.概述 (1) 1.1系统简介 (1) 1.2设计原则 (2) 1.3系统设计依据及执行标准 (4) 2.总体设计方案 (6) 2.1控制系统总体功能 (6) 2.2通信系统总体结构 (6) 2.3通信系统主要优势 (8) 3.详细设计方案 (9) 3.1监测点设备 (9) 3.1.1设备功能描述 (9) 3.1.2监测点设备组成、结构及特点 (9) 3.2防雷保护及安全设计 (14) 3.3详细设备说明 (15) 3.3.1高清晰摄像机 (15) 3.3.2标清视频检测 (15) 3.3.3补光设备 (15) 3.3.4嵌入式存储 (15) 3.3.5 GOE210千兆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15) 3.3.6 POE工业以太网光纤收发器 (17) 3.4系统典型配置清单 (18)

1.概述 城市发展交通智能信号灯,减少道路拥堵,最终达到智能化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交通信号灯迎合实现绿色经济的时代潮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智能交通信号灯及网络技术,会根据路口车辆多少,自动调节时间,可减少等候时间在75%以上,从而大大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减少了路口的无效等候,使出行更快捷。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以往的常规摄像机是对所有通过该地点的机动车辆的车牌进行拍摄、记录与处理。由于受到图像采集设备分辨率的制约,图片仅能反映出车型、车身颜色、车牌号码等简单信息。公安执法部门对部分治安案件、交通肇事案件的取证要求上,希望能掌握更详细更清楚的资料,如驾驶员的面貌特征、车内驾驶室的情况、清晰的车辆信息、货车的装载情况。采用高清晰摄像机做前端采集,可以实现所抓拍的图像中用肉眼清楚地分辨:车辆的颜色、特征、车牌的号码、车牌颜色、司乘人员的面部特征。 如此一来智能化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数据流量的剧增,对网络通信的可靠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网络中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1.1系统简介 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ATC) 智能化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采用百万像素的数字化网络摄像机(1600×1200 CCD传感器),一台摄像机覆盖两条车道,准确抓拍正常行驶、压线行驶、并行通过的车辆,并自动识别车牌号码,抓拍的车辆图片可清晰地显示车辆特征及前排司乘人员的面部特征。摄像机工作于外触发方式,通过视频分析、环形线圈或者窄波雷达检测通过车辆,在抓拍车辆的同时可获取车辆的行驶速度。两条车道共用一台高清数字摄像机的方式在保障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系统成本。

智能车控制算法.doc

实用标准文案 智能车转角与速度控制算法 1.检测黑线中点Center :设黑、白点两个计数数组black 、 white ,从第一个白点开始,检测到一个白点,白点计数器就加1,检测到第一个黑点,黑点计数器就加 1 ,并且白点计数器停止,以此类推扫描每一行;黑线中点= 白点个数 + (黑点的个数 /2 ) 2.判断弯直道: 找出黑线的平均位置avg ( 以每 10 行或者 20 作为参照,行数待定) 算出相对位移之和(每一行黑线中点与黑线平均位置距离的绝对值之和) 然后用 Curve的大小来确定是否弯直道(Curve的阀值待定)。 3.控制速度: 根据弯度的大小控制速度大小。 //*****************************弯度检测函数*******************************// Curvecontrol () { int black[N];// 黑点计数器

int white[N];// 白点计数器 int center[N];// 黑线中点位置 int avg;// 黑线中点平均位置int curve;//N行的相对位移之和 if( 白点 ) ++white[N];// 判断黑白点的个数else++black[N]; center[N]=white[N]+black[N]/2;// 每一行的黑线中点 avg=(center[1]+center[2]+...+center[N])/N;// 求出黑线中点的平均位置 curve=(|avg-center[1]|+|avg-center[2]|+...+|avg-center[N]|)/N// 求出 N 行的相对位移之和 return curve;// 返回弯度大小 }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交通红绿灯控制系统设计

1选题背景 今天,红绿灯安装在各个道口上,已经成为疏导交通车辆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段。 信号灯的出现,使交通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效果。在交通中管理引入单片机交通灯控制代替交管人员在交叉路口服务,有助于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提高交通管理的服务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的降低由道路拥挤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关键词:AT89C51;7448,LED 2方案论证 2.1设计任务 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交通红绿灯控制系统,要求能通过按键或遥控器设置系统参数,系统运行时,“倒计时等信息”能通过数码管或点阵发光管显示,设计时应考虑交通红绿灯控制的易操作性及智能性。以单片机的最小系统为基础设计硬件,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设计软件。通过本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Mcs51单片机的硬件与软件设计方法,从而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东西(A)、南北(B)两干道交于一个十字路口,各干道有一组红、黄、绿三个指示灯,指挥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红灯亮禁止通行,绿灯亮允许通行,黄灯亮时车辆及行人小心通过。红灯的设计时间为45秒,绿灯为40秒,黄灯为5秒。 2.2 方案介绍 方案1设计思想: 采用分模块设计的思想,程序设计实现的基本思想是一个计数器,选择一个单片机,其内部为一个计数,是十六进制计数器,模块化后,通过设置或程序清除来实现状 态的转换,由于每一个模块的计数多不是相同,这里的各模块是以预置数和计数器计 数共同来实现的,所以要考虑增加一个置数模块,其主要功能细分为,对不同的状态输 入要产生相应状态的下一个状态的预置数,如图中A道和B道,分别为次干道的置数选 择和主干道的置数选择。 方案2 设计思想: 由两个传感器监视南北方向即A道与东西方向即B道的车辆来往情况,设开关K=1 为有车通过,K=0为没有车通过。则有以下四种情况: Ka=1时:Kb=0,表示A有车B没有车,则仅通行B道:

智能汽车自主驾驶控制系统

智能汽车自主驾驶 控制系统

智能汽车自主驾驶控制系统 文献综述 姓名:杨久州班级:机电一班学号: 7631 前言 20 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智能交通系统(ITS)和无人化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共同对新一代智能交通工具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智能车辆技术迅速成为具有前瞻性的高新技术研究课题,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智能交通系统(ITS)作为一个能够较好地解决世界性的交通拥堵、大量的燃油消耗和污染问题的先进体系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一般来说,ITS 由智能车辆、运营车辆管理系统、旅行信息系统和交通监控系统组成,智能车辆作为其核心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高度发达的智能车辆技术,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车辆(Intelligent Automotive),又称自主车辆(Autonomous Vehicle)或无人地面车辆(UGV),集成了车辆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强交叉科学技术,它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在近十年间,智能车辆技术的研究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大量高校、企业以及相关科学家的关注,各国政府和军事部门也对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智能车辆技术因此在短期内得到了飞跃性的

发展。 1.智能汽车自主驾驶技术的发展现状 汽车自主驾驶技术研究是从两个不同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 从1%0年开始,为了改进汽车的操控性能,美国ohio大学的一些研究工作者开始进行汽车侧向跟踪控制和纵向跟踪控制研究,该项研究持续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stanfoul研究所在进行人工智能研究中,开发了Shakey移动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研究工作的试验平台。1973一1981年间由Hans.Moravec在Stanford研究所领导的stanford。art工程则第一次实现了自主驾驶。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军方和一些大型汽车公司对自主驾驶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美国军方先后组织了多项车辆自主驾驶的研究项目,其中包括DARPA的ALV项目,DARPA的DEMo一H计划、DEMo一111计划等。这一系列的研究都试图将自主驾驶技术应用到军事上去,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其它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在内的一些国家 也都在进行自主驾驶技术在军事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大型汽车公司则更加注重汽车自主 驾驶研究,以期提高汽车性能。

新型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终)

新型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报名号:BS2011-B241设计者:GARDING指导教师:匿名 摘要:本作品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以EXP-89S51单片机为核心,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现了对交通信号灯的实时智能控制。该新型控制系统在控制方案上采用了我们自主设计的新型两级模糊控制方案,该方案是一种同时具有自适应控制、分级模糊控制、相位繁忙优先和准确显时等优势的控制方案,更适用于实际的交通情况,且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相关论文已在科技核心期刊《现代电子技术》上发表。在软件设计上,采用了MATLAB和VB进行动态模拟,并与当前正在采用的几种控制方案进行了对比验证,验证了新方案的优越性。在硬件设计上,我们采用了EXP-89S51单片机、SP-MDCE25A 交通灯模组、E-TRY通用板和倒计时LED数码管模块等,并搭建了较好的逼真的外围平台来对其实现更具真实性的实时控制。该作品不论是在创新性、实用性、技术先进性,还是在可靠性、经济性上都具有很强的优势。 关键词:智能交通信号新型两级模糊控制 VB动态模拟 EXP-89S51单片机 1、系统总体方案介绍 1.1自主提出的新型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的总控制系统原理 我们自主提出的新型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的总控制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 图1自主提出的新型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的总控制系统原理图在该系统中,交叉口的交通参数经检测装置检测,将被测参数转换成统一的标准电信号,再经A/D转换器进行模数转换,转换后的数字量通过I/O接口电路送入新型两级模糊控制器再到控制台。 在新型两级模糊控制器和控制台内部,用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然后经数字量输出通道输出。输出的数字量通过D/A转换器转换成模拟量,再经驱动模块对交通情况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交叉口的实时智能交通控制。 1.2 基于EXP-89S51单片机的新型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总控制系统设计 本系统运用我们的新型两级模糊控制方案,采用了EXP-89S51来控制智能交通系统。系统的整体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智能小车控制程序1

/*实现前进与后退功能*/ /*控制智能车向前行驶10秒,然后停3秒,再向后行驶6秒,停止*/ /********************************************************/ #include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进行端口声明时,应与具体硬件连接相对应,如不相互对应,将影响程序功能的正常实现*/ sbit S1=P1^3; //对电机端口声明 sbit S2=P1^4; sbit S3=P1^5; sbit S4=P1^6; /*功能函数定义*/ void delay(uint del) //延时函数,延时del毫秒 { uint i,j; for(i=0; i

{ go(); //前进 delay(10000); //前进10秒 stop(); //停止 delay(3000); //停3秒 back(); //后退 delay(6000); //后退6秒 stop(); //停止 }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本文对交通灯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交通规则和交通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本系统是以89C51单片机为核心器件,采用双机容错技术,硬件实现了红绿灯显示功能、时间倒计时显示功能、左、右转提示和紧急情况发生时手动控制等功能。 关键词:交通灯;单片机;双机容错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发展迅速,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城镇道路建设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相对滞后,特别是街道各十字路口,更是成为交通网中通行能力的“隘口”和交通事故的“多发源”。为保证交通安全,防止交通阻塞,使城市交通井然有序,交通信号灯在大多数城市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的智能控制也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使各种交通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城市交通控制系统是用于城市交通数据监测、交通信号灯控制与交通疏导

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是现代城市交通监控指挥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设计的交通灯管理系统在实现了现代交通灯系统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容错处理技术(双机容错)、左右转提示和紧急情况(重要车队通过、急救车通过等)发生时手动控制等功能,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1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该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兼用双机容错技术,以单片机89C51为控制核心,采用双机容错机制,结合通行灯输出控制显示模块、时间显示模块、手动模块以及电源、复位等功能模块。现就主要的硬件模块电路进行说明。 1.1 主控制系统 在介绍主控制系统之前,先对交通规则进行分析。设计中暂不考虑人行道和主干道差别,对一个双向六车道的十字路口进行分析,共确定了9种交通灯状态,其中状态0为系统上电初始化后的所有交通灯初试状态,为全部亮红灯,进入正常工作阶段后有8个状态,大致分为南北直行,

基于某51单片机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课题名称基于51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 系(院)名称电气工程系 专业及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11 月19 日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开始越来越普及,各种高科技也广泛应用于智能小车和机器人玩具制造领域,使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小车是一个多种高薪技术的集成体,它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工智能等许多学科的知识,可以涉及到当今许多前沿领域的技术。 整个小车平台主要以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无线遥控实现前进后退和转向行驶,通过红外线传感器,实现小车的自适应巡航、避障等功能。设计采用对比选择,模块独立,综合处理的研究方法。通过翻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出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对比方案优劣选出最优方案进行设计。从电机车体,最小系统到无线遥控,红外线对管的自动寻迹再到红外线自动避障和语音控制,完成各模块设计。通过调试检测各模块,得到正确的信号输出,实现其应有的功能。最后将各个调试成功的模块结合到小车的车体上,结合程序,通过单片机的控制,将各模块有效整合在一起,达到所预期的目标,完成最终设计与制作,能使小车在一定的环境中智能化运转。 关键字:智能小车,单片机,红外传感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 1.1.1智能循迹小车概述........................................................................................................- 1 - 1.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 1.1.3智能循迹小车智能循迹分类.......................................................................................- 3 - 1.1.4智能循迹小车的应用....................................................................................................- 3 - 第二章方案设计 ..........................................................................................................................- 5 - 2.1 主控系统.........................................................................................................................- 5 - 2.2单片机最小系统 ...............................................................................................................- 6 - 2.2.1 STC89C52简介...................................................................................................- 6 - 2.2.2 时钟电路...............................................................................................................- 8 - 2.2.3复位及复位电路....................................................................................................- 8 - 2.3 电机驱动模块................................................................................................................ - 10 - 2.4 循迹及避障模块............................................................................................................ - 11 - 2.5 机械系统......................................................................................................................... - 11 - 2.6电源模块......................................................................................................................... - 11 - 第三章硬件设计 ..................................................................................................................... - 12 - 3.1总体设计......................................................................................................................... - 12 - 3.1.1主板设计框图..................................................................................................... - 12 - 主板设计框图如图3-1,所需原件清单如表3-1 .................................................. - 12 -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方案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1.1项目概述 对当地的简单介绍及交通状况的分析。 1.1.1系统概述 城市交通的管理与控制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是决定道路通行的关键。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对城市交叉口进行系统化协调控制,能缓解拥堵区域的交通压力,使交通流量在整个城市范围内的分配趋于合理,能够降低或消除对道路的瓶颈影响,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点控、线控和面控3个阶段: (1)每个交叉口的交通控制信号只按照该交叉口的交通情况独立运行,不与其邻近交叉口的控制信号有任何联系的,称为单个交叉口交通控制,也称为单点信号控制,俗称“点控制”。 (2)把干道上若干连续交叉口的交通信号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同时对各交叉口设计一种相互协调的配时方案,各交叉口的信号灯按此协调方案联合运行,使车辆通过这些交叉口时,不致经常遇上红灯,称为干道信号联动控制,也叫“绿波”信号控制,俗称“线控制”。 (3)以某个区域中所有信号控制交叉口作为协调控制的对象,称为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俗称“面控制”。 1.1.2设计目标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目标如下: (1)降低交通延误,降低停车次数,提高车速,降低机动车油耗,减少交通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2)科学控制交通流,最大限度利用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3)使交通有序运动,从而改善交通秩序,有利于交通安全; (4)节省警力,降低交警的劳动强度。 1.1.3设计原则 根据我公司多年来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建设经验,对公安、交通行业业务需求的深入理解,结合我国交通发展的现状,根据信号控制系统设计理论,在设

计过程中秉承以下原则: 1.1.3.1标准化原则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严格按照公安部颁布的标准GA47-2002《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和GB/T20999-2007《交通信号控制机与上位机间的数据通信协议》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所有数据格式与接口均符合国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以适应各地的交通状况。 1.1.3.2先进性原则 采用科学的、主流的、符合发展方向的技术、设备和理念,系统集成化、高清化、网络化、模块化,使系统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总体水平,能够适应交通控制未来发展的要求。 1.1.3.3实用性原则 系统提供清晰、简洁、友好的中文操作界面,操控简便灵活,易学易用,便于管理和维护,系统具有自动恢复功能,整个系统的操作简单、快捷、环节少,以保证不同的操作者都能熟练操作系统,具有高度友好的界面和使用性。 系统设计、选材、选型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有关标准,与用户及其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相适应,与用户在经济能力方面实际情况相吻合。 1.1.3.4可靠性原则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选用集成度和稳定性高的设备,具有系统自诊断和维护管理功能、远程设备监控、数据备份等功能。室外设备具有耐高温、耐高湿、耐低温,防雷、防尘等特性,保证系统的正常可靠运行。 1.1.3.5安全性原则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具有防误操作特性,通过合理的硬件结构设计、有效的外场保护措施以及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有效避免系统遭到恶意攻击和数据被非法提取的现象出现,保障系统的信息安全。同时通过数据加密、备份、补录、恢复等措施,提高系统在传输链路故障时的数据完整性及安全性。 1.1.3.6经济性原则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得到提升,因此系统的维护成本显著下降。采用技术先进的设备,通过最优化的系统集成,设备使用寿命长,系统经济性显著提高。

智能控制算法及其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实践

智能控制算法及其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实践 发表时间:2016-07-25T14:37:52.590Z 来源:《电力技术》2016年第4期作者:郝志伟[导读] 本文着重的概述智能控制领域中正在热门研究的模糊算法、人工智能算法和遗传算法等各个研究的方向。 新疆华隆油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在智能控制的领域里有很多的研究方向可以供科研工作者们进行探索,而在土木工程的领域里结构振动的相关研究方向里,结构振动控制一直都是其中的热点。本篇文章主要是论述了智能控制算法的有关现状和发展的方向,并且还探讨了目前国内对于智能控制算法及其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实践上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智能控制算法的不断进化为土木工程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科学和技术支持,并且目前结构控制的热门研究方向就是结构智能控制【1】。本文着重的概述智能控制领域中正在热门研究的模糊算法、人工智能算法和遗传算法等各个研究的方向,也会对目前国内的智能控制算法在结构振动控制上的发展进行探讨。关键词:结构控制;智能算法;模糊推理;人工智能 国内的现代结构主动控制相关研究是在70年代的时候在国内刚刚兴起,目前已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在国内的许多机械化的领域之内都十分的成功的应用了现代的控制理论,所以目前的结构控制的相关研究就是这样打下基础的。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抗风和抗震程度上只有结构控制是能够得到的明显有效的效果。所以在国内的工程学一线领域里,结构控制是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方向。新兴的智能控制系统是一个十分新颖的理论技术,其具有十分强大的对整个局面的控制能力,即使面对复杂的系统操作也能进行有效的运算,容错能力显著,并且对于数学模型的处理能力很精通。 一、智能控制理论的起源 近百年以来各种新式技术不断的被发明发现,日新月异的更新着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而近十几年以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复杂数据需要更为精尖的科学技术理论和设备来进行操作处理,所以人工智能是顺应时代而生的产物。首次提出将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系统有效结合创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从此以后,国内的相关领域便逐渐的转移到智能控制的高阶领域之中。除此之外,计算机领域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微计算机的研发和应用也为智能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支持【2】。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逐渐深入,智能控制系统也在不断的完备。而智能控制算法和相关的智能控制结构也是以这个为基础得以被研究。 二、智能控制发展的相关方向 (一)模糊控制科研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控制策略和相关的数据规则总成一个控制规则并加给被操纵者和操作过程就是模糊控制的基本内容。模糊控制的鲁棒性较强,使用的时候不需要输入和建立具体的模型,在处理时滞或者时变等复杂程度较强的系统时易于给出专家的知识。然而模糊算法也有其短板,如果模糊处理的操作选择简单的处理时容易出现所控制的品质出现问题不易提高系统的精度,这种较大的局限性导致了模糊控制的系统性缺失。 (二)人工智能算法在某种程度上被称为机器智能的人工智能算法是一门较为边缘性的学科。通常被研发出来用于进行各种模拟替代人类行为,其研究前景极为广泛,在现阶段的发展范围之内,已经融入了多种学科并且涵盖了极为丰富的人文信息。并且根据现在科技的发展程度来看,其算法具有极强的可靠性和独立性。在进行运算的时候并不需要十分详细的具体参数数据和抗干扰能力十分了得。并且将人工智能算法用于产品的设计时,对于产品的设计整体性能都有更好的提升,其科学性设计理念和运算方式都对产品研发的效率大有裨益。 (三)优化算法优化算法是结合新式理论发展起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的热门研究,优化算法的出现成功的解决了神经网络应用中的短板和不足,对于神经网络的高效学习的有关算法和拓扑结构的优化设计的改善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地步。而优化算法中的遗传算法是其中发展较为领先的方向。其通过模拟生物本身拥有的搜索功能和自身的优化算法,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机制。现阶段的科研者们也在逐步的采用将遗传算法逐步的与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通过将这三种各有优势和长处的智能控制算法相互取其长处的融在一起,在性能上既可以将模糊算法的推理规则和隶属的函数结构进行优化,还可以让神经控制算法的计算量得到有效的减少,对于实时控制的应用能够起到有效的实践作用【3】。 三、结构振动控制的实践 我国在早期就已经开始运用神经网络于智能控制的研究中,并且通过研究发现在非线性的建模中,神经网络算法的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作用。并且在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工业管理体系也在逐步的发展。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中,科研工作者们常常将神经网络和模糊算法的部分研究方向结合在一起,而在隶属函数的获取上应用更为广泛【4】。采用遗传算法来对隶属函数的参数进行操作节,可以较好的获得理想的实验数据。 到目前为止的国际上的结构振动控制相关的研究之中,智能控制一直是持续获得关注的研究热点。而目前,在无数科学家和相关科研人员们的努力之下,已经成功的将现代控制理论成功的转变为智能控制理论,该理论融合了大量的模糊识别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这一理论已经总结出了一系列成果例如结构智能控制等。近些年来由于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不断在进步,引起了我国许多社会部门和机械研究学科的相关领域的注意。例如在工业化生产中的油田开采就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所以现阶段国内的油田自动化技术与之前相比进步很大,尤其是油田自动化监控系统。在具体的生产运作中都是各个系统相互独立进行运作,但是彼此之间又是联系密切,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综合的管理系统。基本上是可以实现从开采之前的数据采集研究到最后的生产管理都能在有效的自动体系之下进行运作【5】。除此之外还能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方便企业对完成对数据库的完全掌握。而这些技术的革新,都会使油田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和符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要求,并且最终会带领着我国的油田工业在迈向更好更快发展的道路上,稳定前进。而现目前也有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切实有效的研究策略和实验结果,例如以张顺宝为带头人的科研小组就实现了通过为结构的主动控制系统提供了时间差以便于能够缩短时迟的问题等。

智能小车速度控制程序

/************************************************************************** ** 简单寻迹程序:接法 EN1 EN2 PWM输入端,本程序不输入PWM,直接使插上跳线帽,使能输出,这样就能全速运行 接上测速模块 测速模块电源+5V GND 取自于单片机板靠近液晶调节对比度的电源输出接口 把测速模块输出OUT1 OUT2 接入单片机P3。2 P3。3 P1_0 P1_1 接IN1 IN2 当P1_0=1,P1_1=0; 时左上电机正转左上电机接驱动板子输出端(蓝色端子OUT1 OUT2) P1_0 P1_1 接IN1 IN2 当P1_0=0,P1_1=1; 时左上电机反转 P1_0 P1_1 接IN1 IN2 当P1_0=0,P1_1=0; 时左上电机停转 P1_2 P1_3 接IN3 IN4 当P1_2=1,P1_3=0; 时左下电机正转左下电机接驱动板子输出端(蓝色端子OUT3 OUT4) P1_2 P1_3 接IN3 IN4 当P1_2=0,P1_3=1; 时左下电机反转 P1_2 P1_3 接IN3 IN4 当P1_2=0,P1_3=0; 时左下电机停转 P1_4 P1_5 接IN5 IN6 当P1_4=1,P1_5=0; 时右上电机正转右上电机接驱动板子输出端(蓝色端子OUT5 OUT6) P1_4 P1_5 接IN5 IN6 当P1_4=0,P1_5=1; 时右上电机反转

P1_4 P1_5 接IN5 IN6 当P1_4=0,P1_5=0; 时右上电机停转 P1_6 P1_7 接IN7 IN8 当P1_6=1,P1_7=0; 时右下电机正转右下电机接驱动板子输出端(蓝色端子OUT7 OUT8) P1_6 P1_7 接IN7 IN8 当P1_6=0,P1_7=1; 时右下电机反转 P1_6 P1_7 接IN7 IN8 当P1_6=0,P1_7=0; 时右下电机停转 P3_2接四路寻迹模块接口第一路输出信号即中控板上面标记为OUT1 P3_3接四路寻迹模块接口第二路输出信号即中控板上面标记为OUT2 P3_4接四路寻迹模块接口第三路输出信号即中控板上面标记为OUT3 P3_5接四路寻迹模块接口第四路输出信号即中控板上面标记为OUT4 四路寻迹传感器有信号(白线)为0 没有信号(黑线)为1 四路寻迹传感器电源+5V GND 取自于单片机板靠近液晶调节对比度的电源输出接口 关于单片机电源:本店驱动模块内带LDO稳压芯片,当电池输入6V时时候可以输出稳定的5V 分别在针脚标+5 与GND 。这个输出电源可以作为单片机系统的供电电源。 ****************************************************************************/ #include

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

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 ——ARM控制模块设计 EasyARM615是一款基于32位ARM处理器,集学习和研发于一体的入门级开发套件,该套件采用Luminary Micro(流明诺瑞)公司生产的Stellaris系列微控制器LM3S615。本系统设计是以EasyARM615开发板为核心,通过灰度传感器检测路面上的黑线,运用PWM直流电机调速技术,完成对小车运动轨迹等一系列的控制。同时利用外扩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出各个参数。以达到一个简易的智能小车。 本文叙述了系统的设计原理及方法,讨论了ISR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系统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据观察,普通的玩具小车一般需要在外加条件下才能按照自己的的设想轨迹去行驶,而目前可借助嵌入式技术让小车无需外加条件便可完成智能化。在小车行驶之前所需作的准备工作是在地面上布好黑线轨迹,设计好的小车便可按此黑线行驶,即为智能小车。其设计流程如下: 1、电机模块 采用由达林顿管组成的H型PWM电路。PWM电路由四个大功率晶体管组成,H桥电路构成,四个晶体管分为两组,交替导通和截止,用单片机控制达林顿管使之工作在开关状态,根据调整输入控制脉冲的占空比,精确调整电机转速。这种电路由于管子工作只在饱和和截止状态下,效率非常没。H型电路使实现转速和方向的控制简单化,且电子开关的速度很快,稳定性也极强,是一种广泛采用的PWM调整技术。 具体电路如下图所示。本电路采用的是基于PWM原理的H型驱动电路。该电路采用TIP132大功率达林顿管,以保证电动机启动瞬间的8安培电流要求。

2、传感器模块 灰度测量模块,是一种能够区分出不同颜色的的电子部件。灰度测量模块是专为机器人设计的灰度传感器。例如:沿着黑色轨迹线行走,不偏离黑色轨迹线;沿着桌面边沿行走,不掉到地上,等等。足球比赛时,识别场地中灰度不同的地面,以便于进行定位。不同的物体对红外线的反射率不同,黑色最低,白色最高;它通过发射红外线并测量红外线被反射的强度来输出反映物体颜色的电压信号,有效距离3-30毫米。 其技术规格如下: 已知灰度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为0-3.3V,所以可通过ARM615开发板上的ADC 模块转换成数字信号,最后通过不断测试得出黑线与白线的大概参数值,完成对小车传感器部分的设计。 在本次设计中选择二个灰度传感器,其实现效果与布局如下所示。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本文对交通灯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交通规则和交通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本系统是以89C51单片机为核心器件,采用双机容错技术,硬件实现了红绿灯显示功能、时间倒计时显示功能、左、右转提示和紧急情况发生时手动控制等功能。 关键词:交通灯;单片机;双机容错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发展迅速,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城镇道路建设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相对滞后,特别是街道各十字路口,更是成为交通网中通行能力的“隘口”和交通事故的“多发源”。为保证交通安全,防止交通阻塞,使城市交通井然有序,交通信号灯在大多数城市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的智能控制也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使各种交通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城市交通控制系统是用于城市交通数据监测、交通信号灯控制与交通疏导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是现代城市交通监控指挥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设计的交通灯管理系统在实现了现代交通灯系统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容错处理技术(双机容错)、左右转提示和紧急情况(重要车队通过、急救车通过等)发生时手动控制等功能,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1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该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兼用双机容错技术,以单片机89C51为控制核心,采用双机容错机制,结合通行灯输出控制显示模块、时间显示模块、手动模块以及电源、复位等功能模块。现就主要的硬件模块电路进行说明。 1.1 主控制系统 在介绍主控制系统之前,先对交通规则进行分析。设计中暂不考虑人行道和主干道差别,对一个双向六车道的十字路口进行分析,共确定了9种交通灯状态,其中状态0为系统上电初始化后的所有交通灯初试状态,为全部亮红灯,进入正常工作阶段后有8个状态,大致分为南北直行,南北左右转,东西直行,与东西左右转四个主要状态,及黄灯过渡的辅助状态。主控制器采用89C51单片机。单片机的P0口和P2口分别用于控制南北和东西的通行灯。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双机容错技术,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容错技术以冗余为实质,针对错误频次较高的功能模块进行备份或者决策机制处理。但当无法查知运行系统最易出错的功能,或者系统对整体运行的可靠性要求很高时,双机容错技术则是不二选择。 双机容错从本质上讲,可以认为备置了两台结构与功能相同的控制机,一台正常工作,一台备用待命。传统的双机容错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中U1和U2单元的软硬件结构完全相同。如有必要,在设计各单元时,通过采用自诊断技术、软件陷阱或Watch dog等系统自行恢复措施可使单元可靠性达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关键部位为检测转换(切换)电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