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自然资源概况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5

3.1自然资源概况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5
3.1自然资源概况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5

3.1《自然资源概况》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 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家庭小调查,现在谁能够告诉老师:你家现在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在你爷爷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在你爸爸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提问】刚才很多同学说到自己家现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林地或者耕地。现在老师根据大家的调查结果绘制三幅示意图,每一幅示意图中只有一条趋势线是对的,你们能够判断出来吗? 【讲解】我们根据家庭小调查总结出了我县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适用于我县的森林资源,它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全国各地的很多种资源状况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板书】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和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自然资源的概况 【讲授新课】 请大家看书中一组数据,你能否根据数据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 【提问】提据以前所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你能不能说说在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我国与日本、美国、加拿大相比有什么区别? 【提问】中国林木资源的应用是否也有如此问题? 【讲解】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如有些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板书】利用不尽合理 【提问】你身边有哪些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 【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八年级(上)数学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八年级数学,共有学生67人。2010年上期学生总体来看,成绩较差。学生到八年级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为: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兴趣大,进取心强,学习自觉主动;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爱走神,参与意识弱,不愿动脑筋,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需要不时鞭策、激励。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叛逆心理,自尊心强,初步展露自己个性的时期。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有理数,这学期将学习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通称实数;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学期将学习用字母表示变量,学习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着重学习描述均匀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平移和轴反射,这学期将学习旋转,并且运用平移、轴

湘教版八上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选出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选择题后面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以下一组全部是自然资源的是() A 阳光、森林、土地 B 水能、钢铁、天然气 C 土地、阳光、电灯 D 金矿、空气、棉花 2.下列生活行为不符合“绿色、节能、低碳”的是() A.垃圾分类回收废物再利用 B.出门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C.使用环保袋替代一次性塑料袋 D.人走不关灯保持房间常明 3.下图所示信息能体现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之一的是() A.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我国水资源年际变化大 C.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是夏秋多、冬春少 D.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 4.我国的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是( ) A.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B.因地制宜,合理布局C.占多少, 垦多少 D.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5. 关于我国水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总量较大,但要坚持节约用水 B.季节分配不均,春夏多,秋冬少 C.浪费很多,污染严重 D.空间分布不均匀,南丰北缺 读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图回答6-7题 6.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 A.400mm降水量以西的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塔里木盆地 D.山西、陕西、甘肃、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区 7.下面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的是() ①植树种草②陡坡修建梯田 ③退耕还林④修建挡土坝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我国居民每天使用的塑料袋是在30亿个以上,每天仅买菜就用掉10亿个。对使用塑料袋带来的影响, 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污染环境 B.危害人体健康 C.绿化环保 D.浪费资源 我国是一个水土资源相对短缺且空间匹配欠佳的国家,下图为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GDP)区域比重图,读图完成9--13题。 9.人口数量最多、GDP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1 章:分式: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够依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分式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会解简单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第2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相关概念和性质,命题与证明;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反射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勾股定理;三角形的作法。 第3章:实数: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平方根与立方根、算术平方根,在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概念后,引进了无理数,从而对数的认识从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得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为学习函数及通过直角坐标系研究几何问题提供了研究工具。本章包含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 第5章: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 六、课时安排 章节时间 第1章分式约22课时 1.1分式 1.2分式的乘法和除法 1.3整数指数幂 1.4分式的加法和减法 1.5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小结与复习 第2章三角形约27课时 2.1三角形 2.2命题与证明 2.3等腰三角形 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5全等三角形 2.6用尺规作三角形

小结与复习 第3章实数约9课时 3.1平方根 3.2立方根 3.3实数 小结与复习 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约13课时 4.1不等式 4.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4.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小结与复习 第5章二次根式约14课时 5.1二次根式 5.2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5.3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小结与复习 2013-9-1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学案 湘教版

2.1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学案(湘教版选修6)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涵义及分类。2.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①________与②________的总称。 2.类型划分 (1)划分依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 (2)类型????? 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③ 、土地资源、 ④ 、风能、潮汐能等 ⑤ 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资源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 2.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Ⅰ.表现:水资源⑨________ Ⅱ.原因 a .基本因素: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⑩____________。 b .客观因素:水资源在○ 11______和○12________上的分布不均。 c .主要因素:水资源的○ 13______利用,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等。 (2)土地资源问题 Ⅰ.表现????? 耕地资源短缺,如○14 资源不足、耕地总量和人 均量减少、○15 整体质量下降土地退化,如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土壤○16 、潜育化以及环境污染等 Ⅱ.原因:○ 17____________,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3)矿产资源问题 Ⅰ.表现:○ 18______________低,后备资源不足,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 Ⅱ.原因:人口多。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自然资源的涵义 1.下列景观图片中的地理事物,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①铁矿石②石油 ③梯田④白桦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考查点2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2.下图反映出的我国人均耕地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加快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方法技巧练 归纳总结我国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需求将是目前的两倍,除煤以外,绝大部分大宗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 材料二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应分析》,2010年,我国总用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 988亿立方米,而供水量为6 670亿立方米,缺口为318亿立方米。

湘教版八年级上农业教案完整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农业教案完整版 第4章第1节农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二、教学重点: 农业的概念、五部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我国畜牧业的种类,主要牧区的名称及优良畜种 三、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3.1自然资源概况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8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态度目标: 使学生能通过了解我国资源的国情,懂得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自身养成节约和保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并能实施具体行动督促他人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本组、本班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 (2)使学生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 3.知识目标: 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 (2)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 2.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法、比较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自制图表(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基本特征示意表)、小黑板(环境意识测试题、课堂练习题)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前几章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它们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如何呢?我们又怎样利用它们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板书】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提问】1.在初一时我们曾经学习过自然资源,请大家回忆一下,自然资源分为几大类,是哪几大类?(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请大家再回忆,自然资源又具体分为哪几种?(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多种) 我们也知道学习地理应遵循总——分——总的学习顺序,所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板书】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讲授新课 【出示图表】请大家先看下面的图表,你能否根据该图表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吗? (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浪费水现象严重。 (3)对森林滥砍滥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失去调节作用,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既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5)生活中的有害废物(如:废旧电池、塑料袋等)乱丢乱放,造成环境污染。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本来就很少,再加之对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开采和利用,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资源短缺,而且还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板书】2.利用不尽合理 【提问】针对你身边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污染环境的现象?我们自身的环境意识如何呢?【出示小黑板】下面请大家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自测一下。 遇到以下情况,你将如何做 1.在一个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你对你的食品袋、果皮等废弃物的处理是 A 放在自己提兜或书包里带回去处理 B 随手扔掉 C 在僻静处扔掉 D其他 2.在你上学的路上,看到有正在向河中排放的污水或向空中排放废气,你会 A 去上学,不理睬 B 顺路向有关部门反映 C 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 其他 3.人送你家一条活的大娃娃鱼(国家保护动物),你父母准备用它为辛苦学习的你做一顿

1.3中国的人口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2

本学期总第6 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 课题第二章第1节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增长,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知道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及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增加学生的危机感。 3、知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 点 难点1、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2、中国人口过快增长及其带来的问题。 教具《人国人口的增长》挂图 教法充分利用教具、幻灯片、教材插图。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一二复习: 1、我国人口数量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导入)我国人口不仅数量大, 而且人口增长也快,为给我国带 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快 2、放后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医疗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较高 2000年12、95亿占世界21% 东南多、西北少 学生自读课本内容,总结目 前我国人口的特点 我国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5 30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三四3、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 口增长快带来的负担 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经济的发 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2、我国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 优生。 总结: 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 策,才及时地扭转了我国人口增 长过快的势头。虽然计划生育的 成绩是明显的,产生的经济效益 也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我国人 口基数大,每年净增长的人口仍 在千亏以上,所以,实行计划生 育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那为 什么我国还要实行计划生育 政策? 思考: 为什么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1节中国的人口 四、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人口增长特点 2、带来的问题 五、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目标 2、基本内容 3、具体要求教后记: 本节紧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说明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以及人口政策,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起来。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湘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案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 2.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掌握阅读、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分析,学会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辨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开发方式的探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板书】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讲解】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自然性、价值性。 【巩固练习】 下列物质与能量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属于自然资源,为什么? 煤炭、焦炭、铁矿石、水能、雷电、自来水、蔬菜 【点拨】雷电、台风、地震等都具有巨大的能量,是不是它们注定就不会成为自然资源呢? 【思考】自然资源有哪些属性特征?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巩固练习】 (1)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这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属性。 (2)提倡节约和珍惜用水是因为自然资源具有()属性。 (3)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水,说明了资源的()属性。 (4)对森林主要的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属性。 【点拨】(1)多用性(2)有限性(3)地域性(4)整体性 【阅读思考】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和自我再生性质,自然资源可分为哪两大类,这两大类自然资源有何关系? 【点拨】

3.1 自然资源概况 每课一练(湘教版八年级上)

3.1 自然资源概况每课一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3年“世界地球日”主题已发布,今年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确定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日用商品 B.工业产品 C.水资源 D.粮食作物 2.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的行为是( ) A.购物时向商场索取购物袋 B.节日向朋友邮寄纸质贺卡 C.节约用电,做到随手关灯,人走灯熄 D.注意卫生,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3.自然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我国自然资源形势严峻,分析其原因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自然资源种类少,数量有限 ②人均占有量少,且人口仍在增加 ③许多资源管理、利用不当,浪费现象严重 ④人均占有量大,但浪费、破坏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广阔的田野,和煦的阳光,欢快的鸟儿”,以上自然资源分别属于( )

①气候资源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④生物资源 ⑤矿产资源⑥海洋资源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①④ D.③④⑥ 下表为我国部分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读表完成5、6题。 5.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 A.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B.总量丰富,人均丰富 C.总量缺乏,人均不足 D.总量缺乏,人均丰富 6.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森林资源 B.耕地资源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7.下列做法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较大的是( ) A.毁林开荒种地 B.有选择地砍伐森林 C.垃圾分类回收 D.少用一次性消费品 8.关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北方多煤、铁,南方多石油、磷 B.我国北方多煤、铁、石油,南方多有色金属 C.我国北方多煤、有色金属,南方多煤、石油 D.我国北方多铁、有色金属,南方多煤、石油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 本章复习内容: 自然资源 (一)目标要求: 1. 识记要求: (1)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时空分布及成因。 (2)了解我国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在图上掌握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4)综合分析发展海洋产业的有利条件。 2. 能力要求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有利、不利) (二)知识结构: ???人均资源量不足 总量大,种类多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二. 内容讲解 (一) 基本特征 1.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2. 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1. 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1)分布: ①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若将“水资源”和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②时间: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2)措施 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工程 三条线路的规划情况如下: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市江阴段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大致和其平行的河道作为主干线,通过13级抽水台阶提水64米到东平湖,再采用隧洞虹吸方式穿越黄河进入天津北大港水库。总调水规模为每秒800至1000立方米,年调水量150多亿立方米,主要解决黄淮地区东部、山东、冀东和天津的缺水问题,主干线长1150千米。工程分三期实施,到2010 年完成一、二期工程。 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加高水库大坝,沿京广线以西的伏牛山、太行山引水到北京玉渊潭,供水范围是京、津、华北地区,年调水量140多亿立方米,全长近1240多千米。工程分两期实施,到2010年完成一期,从丹江口水库引水80到90亿立方米。 西线:从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调水150亿立方米至黄河上游,供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用水。

地理:《自然资源概况》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 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家庭小调查,现在谁能够告诉老师:你家现在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在你爷爷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在你爸爸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提问】刚才很多同学说到自己家现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林地或者耕地。现在老师根据大家的调查结果绘制三幅示意图,每一幅示意图中只有一条趋势线是对的,你们能够判断出来吗? 【讲解】我们根据家庭小调查总结出了我县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适用于我县的森林资源,它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全国各地的很多种资源状况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板书】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和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自然资源的概况 【讲授新课】 请大家看书中一组数据,你能否根据数据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 【提问】提据以前所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你能不能说说在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我国与日本、美国、加拿大相比有什么区别? 【提问】中国林木资源的应用是否也有如此问题? 【讲解】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如有些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板书】利用不尽合理 【提问】你身边有哪些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湘教版数学 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湖南省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学瞿忠仪编写制作 邮编:413501 邮箱:quzhongyi1958@https://www.360docs.net/doc/7b18154021.html,

1.1平方根(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 2、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逆运算,会用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3、 发展学生的符号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能熟练地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计算、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能感悟到平方根的意义,并且能够知道正负数以及0的平方根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新知 情景一:在等式a x =2中 , (1) 已知3-=x ,你能求a 吗? (2) 已知5=a ,你能x 求吗?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问题一:认真观察下面的式子,积极思考,互相讨论: .25.0)5.0(,25.05.0,9 1)31(,91)31(, 4)2(,42222222=-==-==-= 请你举例与上面的式子类同的式子;

你得到什么结论? (分小组讨论,老师适当参与给予帮助。)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的a 平方根(square root),也称为二次方根。 如果a x =2,那么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 【设计说明:所选的题目都具有代表性,学生通过做题后思考讨论交流,能够较好接受平方根的概念】 问题二:在下列各括号中能填写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如果能够,请填写;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4,0,10,5;2 1,41,25,922222222-========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一个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记作“a ”,正数a 的负的平方根记作“a -”。 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记作“a ±”,读作“正,负根号a ”. 【设计说明:通过对具体的数的平方根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情况,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问题三:从问题二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设计说明: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检测题附参考答案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检测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以下选项中,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 A.土地、淡水、铁矿石 B.玻璃、石油、野生动物 C.钢铁、闪电、阳光 D.杂交水稻、森林、煤炭 2.下表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陆地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河流年径流量森林面积总量居世界的位次 3 3 4 6 6 人均量占世界平均量1/3 1/2 1/3 1/4 1/5 A.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B.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C.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D.自然资源十分匮乏 3.读下图,关于风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是一种矿产能源 B.风能发电绿色环保 C.青藏高原风能最丰富 D.风能只分布在内陆地区

绿色印刷产品 近年来,安徽省初中地理课本采用“绿色”印刷产品(如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4~5题。 4.采用“绿色”印刷产品对下列哪一种资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A.石油 B.森林 C.煤炭 D.水 5.“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下列行为符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是() A.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B.废旧电池随意丢失 C.互赠贺卡表达情谊 D.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具 中国陆地面积略多于美国,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表示中国耕地总面积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7.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符合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可开垦林地,种植水稻 B.大量增加放牧量,提高草场的利用率 C.在城市郊区,合理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D.扩大城市规模,把大量农业用地变为工业、交通和城市建筑用地 8.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草地占比重最大 B.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低缓丘陵地区 C.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小,为解决粮食问题可以把草地开垦为耕地 D.我国耕地总量大,但人均面积很少,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读我国四种农业生产地区示意图,完成第9~10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资源概况》教案 湘教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 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特征。本章是学习、研究人地关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而本节又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因此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特征必须使学生有个清醒的认识。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着重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在技术进步下,自然资源范围不断的扩大四个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拓展性等特征;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之间的矛盾; 4、通过阅读矿产分布等图,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5、学会应用图、资料等归纳和总结地理事物。 ⑵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 2、通过分组、利用多媒体手段、竞赛的方式加深对六类自然资源的认识; 3、通过玲玲和贝贝的论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特征; 4、通过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归纳出自然资源的范围不断变化的特征; 5、通过比赛让学生说出家乡自然资源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现象、解决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三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1、自然资源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2、自然资源的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四课时计划:1课时 五教具准备:自制电脑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用到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那么如何的“地大”,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都已经学到了。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物博”。

1.2中国的行政规划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4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现行行政区划”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今后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反复运用地图,读图、拼图、填图,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学习的革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新知,通过做游戏使学生熟记各省的名称及其位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简称及省府所在地。通过讲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快人心等事实,向学生表明: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本节识记的知识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理解的知识有: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能力培养有: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国政区图是本节能力培养的主线。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 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 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 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