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辖的语义学阐释

管辖的语义学阐释
管辖的语义学阐释

管辖的语义学阐释

摘要:本文从管辖理论的定义入手,运用该理论对例句进行分析,认为句法学的管辖理论不能真正对句子的成分进行管辖,其变换句式不存在。同时,运用语义学的观点,对例句进行了语义管辖分析,认为从语义角度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更具合理性。

关键词:管辖语义分析句子分析

一、前言

生成语言学中的“管辖理论”的解释:管辖是对句子结构的约束。(《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其中举例:

1.他不怕生病。

2.他因为生病没来。

1句可以变换成→生病他不怕。

2句不能变换成→生病因为他没来。

对之进行的解释是:“不怕”可以控制“生病”提前后而出现的空位,而“因为”不能控制“生病”提前后而出现的空位。

二、管辖理论

在句法学的理论体系中“管辖”理论是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中进行阐述的。与约束、题元理论、格理论、空语类、移位、逻辑式等一系列理论是相联系的。在句法学理论中,结构关系(structurl releation)分为支配关系(dominance)、居前关系(precedance)和管辖关系(government)。

管辖关系:如果节点A是管辖语,且A和B是姐妹节,则节点A管辖节点B 管辖语是中心语。

句子中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往往比与主语的关系更密切。在讨论结构关系时,动词的宾语通常称为补语(complement)。在生成语法中动词与补语间的姐妹关系被定义为管辖(government),动词短语的中心语管辖其补语,动词是管辖语(governor),补语是受辖语(governee)。受动词管辖的所有成分(包括动词本身)构成其管辖域(governing domain)简称辖域。

管辖关系不仅适用于动词短语,也适用于介词短语。

管辖的重新定义:

如果A是管辖语,且A统制B,且AB间无障碍,则节点A 管辖节点 B。

最大投射为管辖之障碍,管辖语为中心语。

按照这个定义,一个节点要管辖另一个节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该节点必须是中心语;二、该节点必须统制另一个节点;三、这两个节点间不能有最大投射出现,即不能有障碍(barrier)存在。

所谓管辖,就是成分之间的支配关系,它要说明短语中的各个成分是否在同一个管辖区域之内,以及在管辖区域内什么是主管成分,什么是收管成分。

在下列例句中:

(1)John likes him.

(2)John says he likes him.

(3)John likes himself.

在句(1)中,John和him在同一管辖区域S内,John 是主管成分,him是受管成分,John统领 him。

在句(2)中,Bill与him在同一管辖区域S内,Bill是主管成分,him是受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 一、文献综述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作者 :  吴青山 摘要:随着人们对语言交际中的口语越来越重视,现代口语中“NP+了”结构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探究这一结构,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这一结构及其发展。在语义分析上,“NP+了”结构表达的是“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并且NP都满足[+顺序性]和[+推移性];在应用上,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口语交际,主要表现在结构的省略性和NP的口语性;通过与“太/很+NP+了”比较,可以看到这一结构出现的新发展。
关键词:“NP+了”结构语义分析运用发展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交际中,有一种结构为“名词性词语+了”。名词性词语主要包括一般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这种结构一般都可以描述为“NP+了”。例如:“大姑娘了”“春天了”“老大不小的人了”。并不是任何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例如:“*孩子了”“*椅子了”“*桌子了”“*香蕉了”“*课本了”,诸如此类则明显说不通,不适合这一结构。有的名词可以运用,有的名词不可以运用,因此这一结构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我们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来着重考察“NP+了”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流行的“太/很+NP+了”与之不同之处,即其对“NP+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可以看出“NP+了”的发展前景。
一、“NP+了”结构的语义分析
“春天了”表示目前的季节是春天,而不是夏天、秋天、冬天;“大学生了”表示某人已经进入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小伙子了”指他已经不是小男孩,现在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大小伙。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NP+了”这一结构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在这一句式结构中,NP处于关键位置。
能够进入“NP+了”这一结构的NP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客观性
这里所谓的“客观性”主要是指此类名词性词语的意义,不因某个人的使用而改变,不因其使用的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本身具有大家公认的不言自明的顺序性,因而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能够循环反复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顺序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例如:
(1)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冬天了……
(2)星期一了,星期二了,星期三了……
(3)正月了,二月了,三月了……
在这三个例子中,名词都是可以循环出现的,并且它们之间都有先后顺序,不能随意更改彼此之间的先后顺序。例(1)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无限循环下去。例(2)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过后是星期二,以此类推,直到星期天,过完星期天之后又是星期一,然后接着继续下去。例(3)一年有十二个月,从正月到十二月是一个周期,十二月过完又要从正月开始循环。这类循环将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不会停止。这类名词一般都是时间名词,这些时间名词一般都是客观的,可分为时间点名词和时间段名词。时间点名词如:“腊八、八月十五”;时间段名词如:“正月、暑假”。不管是时间点名词还是时间段名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并且这种名词的循环是没有尽头的,但它们中成分的个数是确定的。
2.能够单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从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只能是单向的,即由低级向高级方向推进,同时,这种名词所组成的序列具有明确的顺序性。例如:
(4)中学生了。
未入学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形成一个学历序列。这种学历序列是随着人们年龄的成长有步骤、有顺序地行进的。只能是从未入学儿童进入小学生、从小学生进入中学生,也就是说要想n+1,必须先进入n,即不能够由小学生直接进入大学生;也不能从博士生进入硕士生,即只能够从前往后推进不能从后向前推进。
在这一结构中,除了起始位置的名词不能进入“NP+了”,其他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即不可以说“*未入学儿童了”,而“中学生了”“大学生了”“硕士生了”“博士生了”则可以讲得通。
3.能够双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并且事物之间具有前后顺序,与能够

语义学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 也不是盲目的, 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 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 按照辐射型或链接型方式排列, 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 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 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 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 认知; 一词多义; 范畴化; 隐喻; 转喻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a lexical item has more than one related meaning. It is the diachronic resul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acilitated by human cognition. New meanings, centering on the basic meaning and arranged in a radiant or linear manner, form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of a w ord. People tend to attach new meanings to a lexical item by w ay of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which results in the striking motivational features of polysemy. Key words: cognition, polysemy, categorization, metonymy, metaphor 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即一个词可能会承载二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学家将此语言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减轻了人们词汇记忆的负担,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语言手段。因而,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成为了语义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做过众多的研究, 其中主要有: K atz 和Fo rdo r( 1963) 基于组词间的类似性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由德国学者J. Trier 提出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完整的词汇系统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真值语义分析。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终究没有看清词义变化和一词多义的关系, 也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范畴化的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方式,发展模式以及认知手段进行研究。 1.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 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 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之。所谓“心生而言立” , 其认知模式是: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一概念生成一语言符号(赵艳芳,20 0 1 : 3 5 )。Lakof与Jo h n s o n (1 9 8 0 : 1 9 5 : 1 9 9 9 ) 以及L a k o f (19 8 7 )根据他们提出的体验哲学认为: 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和语言等均源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经验, “体验哲学和C L (cognitive linguistics ) 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王寅, 2 0 0 5 : 1 6 )。认知是和语言不可分的,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和发端。语言是由客观世界, 人的认知体验, 社会、文化历时与共时价值观及其语用因素促动形成的、具有动态演绎、延异性质和形态的象征符号系统和精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0071、新批评派是什么? (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 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瑞恰兹、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 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007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 (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0073、细读法 (1)这是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2)细读法可以说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3)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4)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0074、I?A?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的特征: (1)语义分析方法。 ①瑞恰兹提出的“细读法”,能够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主观因素导致的误读。 ②“细读法”后来被新批评派广泛运用、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 (2)十分重视心理学问题。细读法所排除的产生误读的主观因素都是从读者的心理原因出发

言据性研究述评

*衷心感谢导师朱永生教授的悉心指导。同时,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宝贵、中肯的修改意见。 1 关于evidentiality的中文翻译目前尚未统一,有几种译法。张伯江(1997)译作“传信范畴”;胡壮麟(1994a)译作“可证性”;徐盛桓(2004)和廖巧云(2004)译作“实据性”。笔者译为“言据性”,取自“言之有据” 的含义,望学界同仁批评指正。2006年5月May2006第29卷第2期 Vol.29No.2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ForeignLanguages(Quarterly) 1.引言 言据性(evidentiality)1是近年来一个颇受语言学家青睐的课题,它主要是指说话人对知识的来源(sourceofknowledge)以及态度或介入程度(attitude towardsknowledge/commitmenttoknowledge)的说 明。言据性在语法层的体现被称为“据素”(evidentials/evidentialmarkers),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态据素(morphologicalmarkers/morphological evidentials)和词汇据素(lexicalmarkers/lexicalevidentials)。形态据素主要是指某些语言中动词的 前、后缀;词汇据素主要是指动词、情态助动词、副词、形容词、副词短语,等等。 十多年来,国外的言据性研究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致力于此问题的探讨。在国内,也有部分学者曾关注或论及过言据性问题。吕叔湘(1982)把汉语中类似的言据性表达列在“传信”和“传疑”范畴之下;胡壮麟(1994a;1994b)、钱军(1998)、 严辰松(2000)、徐盛桓(2004)等学者对言据性研究的部分成果曾作过简单地介绍。本文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一较为系统与全面的介绍与评述,以期引起更多学界同仁对言据性研究的兴趣与重视。 2.发展历程 言据性研究最初是源于对美洲的印第安语,尤 其是对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的印第安语的研究。 1911年FranzBoas在 《美洲印第安语手册》一书的导言中首次提到了据素的语义概念。他发现,印第安夸基犹托语(Kwakiutl)要求说话人必须说明信息的具体来源,而且这种对信息来源的说明是通过在动词后面添加不同的后缀来完成的(Boas1911)。1947年,Boas在《夸基犹托语法》一书中再次指出,夸基犹托语有一组动词后缀被用来表达知识的来源和肯定程度(sourceandcertaintyofknowledge)并首次明确提出了“evidential”一词。自此,言据性研究就有了确定的专用术语,也就被正式引入了语言学研究领域(Boas1947,Dendale&Tasmowski2001)。 1957年,RomanJakobson的Shifters,Verbal Categories,andtheRussianVerb把 “evidential”一词看作是和时态、人称、体等类似的标记词(label)。这时,据素已和语气(mood)区分开来,成为语法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Jakobson1957)。此后,言据性(evidentiality)和据素(evidential)这两个术语被广泛地接受并使用。1981年春在美国伯克利召开了关于言据性研究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1986年出版了该会的论文集,题为《言据性:认知的语言编码》(Evidentiality: TheLinguisticCodingof Epistemology)。正是这本论文集使言据性问题成为 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从而确立了其在语言学领域中的牢固地位(Dendale&Tasmowski2001),因而对于言据性研究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1996年 Bussmann的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已把“evidentiality”作为单独的条目来解释;1997年Saeed的《语义学》一书把“言据性” 列为独立的小标题,并对其作了简言据性研究述评* 苏州大学 房红梅 提要:言据性是指说话人对知识的来源以及可靠性的说明。本文从介绍言据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了言据性的定义以及分类问题,并具体分析、概括了言据性研究的特色与研究角度。最后,本文针对目前言据性研究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言据性、据素、述评[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6)02-0191-06

英语习语解析——认知语义学视角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 2012年3月英语习语凝聚了英语民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英语语言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英语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英语习语可以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一扇窗.可是,英语习语却因其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差异,涉及面广泛繁杂,大多与民族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有关,而使学生深感习语语义难以理解,难以记忆,用法难以掌握.认知语义学研究表明,语言的意义与人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习语的意义也是在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认知机制发展起来的,本文拟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来揭示英语习语的本质,并运用概念隐喻、转喻与常规知识等主要认知机制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1 传统语义学对习语语义的阐释 传统语义学认为,习语是具有固定的结构,在语义和语法上能独立运用的词组.它的意义一般不能由各组成部分推断出来(王宗炎,1988).习语是独立于大脑理性思维和人类认知经验之外的抽象符号,它的本质是词汇,是语言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概念性的. 习语语义具有完整性,我们必须把习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失去了它们独立的语义,正如构成单词的每一个字母一般,分开以后毫无意义可言.习语的意义不是构成它的各个单词的意义的相加;如果将其拆分开,尽管可以理解每个单词的意义,但是仍然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义.比如,“I am under the weather ”一句中,un-der the weather 意指“unhappy ”,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毫无无法解释,一个人怎么能“在天气之下”呢?这也正是传统语言学家从习语的语义整体性来研究习语的原因. 习语具有结构的固定性,一般不能用别的词来代替,即使是同义词也不可以,比如,have an axe to grind (另有打算),不能换成“have a hatchet to grind ”.还有,习语中冠词的用法,名词单复数的用法,动词的主动或被动形式等都是固定的,大部分都不能随便进行句法转换.传统语义学认为,习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是一种死喻,对于习语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模仿和记忆.2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习语意义阐释 2.1 习语是概念化的产物 针对传统的客观主义语义学观点,Lakoff &Johnson (1999)提出了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义观.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并非符号结构,也不能与客观世界直接对应,人类的知识结构,是概念结构,是人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意义是基于体验的心智现象,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意义需依靠原型范畴,概念化、意象图示来限定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完全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的.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范畴和概念,与此同时也就形成了意义(王寅,2007).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习语也是人类认知和体验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存在思维和认知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赖范畴知识、概念结构和认知方式,就无法接近现实.习语是人类概念体系的产物,不仅仅属于语言本身的问题.习语确实有它的特殊意义,我们应看到这些特殊意义正是来源于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概念体系正体现了这种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以head 一词为例,the head of deparment,head of state,head of government,head of page,head of queue,head of a flower,head of stairs,head of a bed,head of a tape recorder,head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在head 的所有例子中,所表达的概念都与“头”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表达“the front part of …”或“the vitally important part ”. 比如,在英语中有大量这样以身体词汇概念,产生的习语,play it by ear(随机应变,见机行事),rack your brains (绞尽脑汁想),turn a blind eye (熟视无睹),a stiff upper lip (泰然自若,坚定不移),keep your mouth shut and your eyes open (多看少说),从这些习语的语义,可以看出人类的认知 英语习语解析———认知语义学视角 李红珍 (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传统的习语意义观认为习语是不可分析、任意的.认知语义学则认为习语是概念体系的产物,其意义有理据和可分析性.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解释和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可以提高学生准确运用习语的能力. 关键词:习语;认知语义学;认知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250-02 250--

“革命”概念研究述评

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 Vol.3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15 ────────── 收稿日期:2015-03-31 作者简介:朱小花(1990-),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120- “革命”概念研究述评 朱小花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革命”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关键词,学术界围绕“革命”一词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厘清“革命”概念的研究脉络是推动革命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工作。通过对“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分析方法、理论视角进行简要梳理,对未来关于“革命”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展望。 关键词:革命;中国社会文化;理论视角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6-0120-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32 A Review on the Concept of Revolution ZHU Xiao-hua (Party School of Fujian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Revolution is a key word in Chinese society. The academic field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word revolution .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the concept revolution is the basic work, which can promote revolutionary theory’s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d revolution, its methodology and perspectives of 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studied and the future study of revolution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revolution; Chinese social cultur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革命”一词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核心词。透过“革命”一词,人们能直观而深刻地窥视整个20世纪的脉络。李欧梵教授指出:“从晚清到现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文学都笼罩在这个革命的‘话语霸权’之下。”[1,p2]对“革命”的追溯和研究,不可避免地搅起了理论探讨的漩涡。本文主要针对学界的研究讨论,从“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分析方法、理论视角、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介。 一、“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 1.“革命”在20世纪中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求人们对其进行检讨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过“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亦即挖掘关键性术语,并对此详加考察,亦可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从王朝鼎革到政治变革乃至改革开放的演进,“革命”已然成为社会 变迁的主旋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仅就论文研究上的数据来看,在万方数据库中题目包含“革命”二字的论文多达26 114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等领域① 。历史证明,过去的无论胜利还是失败的经验对人们都弥足珍贵。通过积累胜利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新的经验,对于人们探寻成功的路径。更好地开创未来具有积极意义。为了使人们能够在思想理论上更快地成熟和发展起来,防止重蹈覆辙,都要求人们对“革命”进行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2.“革命”概念涵义的延用、引申、转移、化用,要求人们对其进行厘清和说明 在学术界中一些术语常常被不证自明地随意使用。也就是说,一个术语的使用,忽略了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社会历史背景下所具有的不同词性、含义和语法功能等,结果只能是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不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摘要】滋生于欧美的当代比较语言学,并不一定能成功解决所有语言教学难题,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文章从词汇层次,特别是从语义学角度的词义分类和动机方面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可为进一步作这方面的研究起一定的铺垫作用。 【关键词】对比分析《呼啸山庄》语义学动机词义分类 词汇的对比研究包括分析词态学和语义学。本文从后者,即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语义学是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1984年在美国举行的一 次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六年后英文本《语言学》出版。Breal 在书中首次对语义学的研究从目标和方法角度作出了系统 分析。语义学被确立为一门分支学科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早期语义学、语源学、结构语义学和多元语义系统研究。与传统语义学不同,现代语义学注重对词汇语义学和句法语义学的研究。本文把重点放在词汇语义学上,这对于从词汇角度对比研究《呼啸山庄》的中译很重要。 许余龙曾对比较语言学这样下定义:比较语言学是一门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有系统的共时描述,旨在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并找

出这种相似和相异含义的语言学分支。这为一些语言学家所接受,比较语言学也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关注过或一直重视着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如赵元任、吕淑湘、刘糜庆、王宗言、许国璋和B.L.Worf,Robert Lado(1957), Catford, Holmes, Hatim。《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英文原版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艾米莉?q勃朗特的作品,艾米莉?q勃朗特因所写小说的独特而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称为十大杰出人物之一,中国大陆上出现了三种中译版本,其中以杨苡和张玲、张扬两种译本最为流行,本文选这两种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 一、文献回顾 1、词义的分类 毋庸置疑,现代语义学的研究目标是词汇意义,而词义是难以定义和分类的。根据现代朗文英语词典,“meaning”(意义)一词指的是:①意思;含义。②重要性;价值;意义。 ③意味深长的。[1]684本文在此采用第一种定义。一般而言,西方语言学界对词义有三种典型的分类。Grice从应用语言的角度把语义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意义、应用永恒意义、场景意义和说话场景意义。而Kitty则在Grice的研究基础上把句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产品语义学大纲

《产品语义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的性质、任务及适用专业 (一)课程性质 《产品语义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从设计符号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意义、传达、语境、修辞等概念进行了阐述,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新的设计思考的角度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引导以产品语义学在设计中广泛扩展思路,帮助学生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符号的关联性和语言学中的修辞方法展开发散思维与联想,以期觅得产品预定概念和意义的最佳传达途径,并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起辅助作用。 (三)适用专业 适用于工业设计本科专业。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基本内容(含章节的重点、难点等) 第一章设计符号理论概 述 基本要求:了解设计符号的理论意义、符号理论发展简史、设计符号的特性以及文化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重点:设计符号的特点。 难点:文化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产品语义学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产品语义学的概念、产品语义学的缘起与发展、影响产品语义理论的诸多新观念以及产品语义学对我国设计发展的价值。 重点:产品语义学的缘起与发展。 难点:产品语义学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第三章产品的语义 基本要求:了解产品语义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产品语义的诉求层面。 重点: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难点:产品语义的诉求层面。 第四章产品语义的传达 基本要求:了解意义的来源,学习人的要素、环境的要素和生活方式的约定。进而对产品语义有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理解,使学生以使用者的角度认知产品、以及了解使用者心理模型和产品语义实现的条件。 重点:传达的概念与过程、语义传达的类型。 难点:使用者心理模型和产品语义实现的条件、产品语言的局限性。 第五章产品语义学在设计中的运用 基本要求:了解产品使用情景语境,产理解产品的合理性说服、情感性说服以及产品语义设计程序,了解修辞在产品语义表达中的应用及价值。 重点:产品说服功能与语义设计程序、产品语义传达的有效思维方法。

语义学汇总

一、语义学视角下语义的表现 (一)王寅教授的分析 (1)说话人意义(speaker?s meaning), 受话人的意义(hearer?s meaning)[语言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分析] (2)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unnatural meaning) (3)词素义(morpheme meaning), 词义(word meaning), 句义(sentence meaning), 话词义(utterance meaning), 语篇义(discourse meaning) (4)内涵义(intensional meaning )与外延义(extentional meaning)[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 (5)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and added meaning) (二)、Leech 对意义的区分七种 Leech recognizes seven types of meaning in his Semantics 1)Conceptual meaning :logical, cognitive, or denotative content 2)Connota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virtue of what language refers to 3)Social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of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language use 4)Affec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of the feelings and attitudes of the speaker/writer 5)Reflected meaning : W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another sense of the same expression 6)Colloca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words which tend to occur in the environment of another word 7)Thematic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message is organized in terms of order and emphasis. 以下为对上述的解释 1、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 and non-natural meaning Natural meaning and nonnatural meaning is put forward by Grice in his famous article “Meaning”. As for natural meaning, there is the evid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ause and its effect. An example of natural meaning is “Those spots mean measles.” “x means y” is related to “x shows that y,” “x is a symptom of y” and “x lawfully correlates with y”. Those spots on little Jimmy do not really mean measles in natural meaning, if Jimmy does not have measles, even if the spots typically correlate with measles. Nonnatural meaning pertains t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t means words and speakers. On nonnatural s ense, “x means y” is closer to “x says/asserts that y”, “x expresses y”. And when “x means y” is the case, it will usually be true that someone, or some group, means something by x. In nonnatural sense, it can be true that “x means y” even though x obtains when y is not the case. Thus our speaker might indeed have meant that you should bring more whisky, when in reality you should not: his meaning it, in nonnatural sense, does not make it so. In Grice?s opinion, nonnatural meaning is used to induce some bel ief in hearer. More than that, it is used to induce the belief by getting the addressee to recognize the intention to induce a belief: in meaning something, then speaker does not merely cause the hearer to have a belief, he/she overtly gives the speaker a reason to believe, the reason being that he/she wants the speaker to believe. Thus what a person means, in the nonnatural sense, comes down to his/her complex mental states, especially intentions. 2、关于听话人,说话人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To ensure smooth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it is important to nail down the role of them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Some basic linguistics theory, such as Speech Act Theory,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tc. will help learners to well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speaker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