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B9001C:2017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GJB9001C:2017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GJB9001C:2017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XXX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程序文件

拟制:

批准:

受控状态:□受控□非受控

发放编号:

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

XXX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7、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IQM07-2017B

1 目的

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记录。

3职责

体系中心:负责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记录的保管和控制。

各部门:负责与本部门产生的记录的管理和控制,并接受体系中心的监督检查。

4工作程序

4.1记录填写要求

a) 记录的填写要认真,内容真实、准确、字迹要清晰。用黑色墨水钢笔、签字笔填写,不能用铅笔、圆珠笔填写。记录应填写完整,不应有漏项、空格,空白处用斜杆划掉;

b) 所有记录都有记录人签名,注明日期。纸张大小要统一,以便装订;

c) 质量记录应能提供产品实现过程的完整质量证据,并能清楚地证明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d) 记录不允许随意涂改,保持清晰,易于识别;若因笔误写错时,记录人应在错误的地方划上双杠线,然后在其旁边空白地方填写上更正后的内容,并由改写人签名或盖印章;

e) 记录表格由相关的人员编制。编制的表格要适用,可操作,尽量减少记录人写字。

4.2记录的保管和贮存

---记录要有标识,如名称,编号等;记录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乱放。

---记录贮存在文件柜中,按一定的顺序分类存放,便于检索,还要能防潮,防虫害。

4.3记录的保存期

---记录要登记,见附表IQM07-01B。

---对于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存期办理。

---与产品直接有关的记录,军品保存期与产品的寿命期相适应,民品保存期一般为五年。

---其他方面的记录保存期为四年。

4.4记录的查阅

---记录不外借阅,需查阅者到保管记录处查看,经记录保管人同意,调阅相应的记录。

---查看记录的人不得在记录上乱画,保持记录清晰,看后交于记录保管人存放。

---需要复印记录者,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由记录保管人按批准的要求进行复印。

4.5记录的处理

---记录到保存期限后,由记录保管人做好登记,经主管领导批准,统一销毁,销毁人签名。

5 执行本程序所形成的文件

---记录登记表IQM07-01 B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全面检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管理者和 客户提供足够的信任度,特编制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中心内部的各项质量控制活动及参加外部的质量控制活动。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活动计划的审批,并组织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对计划结果进行评审。 3.2 各检测室技术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3.3 监督员负责检测过程的监督。 3.4 检测人员负责按要求实施质量控制计划。 4 工作程序 4.1 中心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根据有证标准物质的来源情况、检 测的特性和范围以及人员的多少来制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4.1.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所采用的技术可包括,但不限于: (1)在日常分析检测过程中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进行结果核查; (2)由同一操作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3)由两个以上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4)使用不同分析方法(技术)或同一型号的不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等。 4.1.2 外部质量控制包括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 4.2 编制的“质量控制计划”可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二是外部质量控制计划。 4.2.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内容可包括: (1)计划控制项目及控制方法; (2)控制频率/时间; (3)控制结果的记录方式; (4)计划评价的时间(时机); (5)控制结果的评价准则;

(6)控制实施责任人; (7)评审/评价栏。 4.2.2 外部质量控制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 (1)比对实验项目,目的、发起单位、参加单位; (2)样品准备与分发、样品保管、运送要求; (3)比对的实验方法、依据; (4)进行比对的时间、频率; (5)比对结果的分析方法,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分析方法; (6)检测质量制定准则。 4.2.3 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在技术负责人组织下,技术部根据监测的具体情况,专业范围、技术特点选择适宜的控制方法,制定年度的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外部控制计划由技术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编制. 4.2.4 质量控制计划的审批 质量控制计划由中心技术负责人审批后,由各检测室具体实施。 4.3 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 4.3.1 技术负责人组织人员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对相关项目结果质量进行控制,做好控制 记录,并对控制结果的数据分阶段进行分析评价,如果发现异常或出现某种不良趋势,应及时查找影响原因,根据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纠正措施。 4.3.2 技术部根据外部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能力验证计划;负责联系、协 调各部门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计划,并负责比对结果的分析评价,填写“比对、验证活动记录”。 4.3.3 对执行质量控制计划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或经分析认为可能存在的隐患,执行《不符合 检测工作控制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及《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纠正措施。 4.3.4 在控制过程中,可采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对一些项目进行连续或多次的控制,对其结果 进行分析,从中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变异性,检查其质量可否得到保证。 4.3.5 在实验室间比对活动中,若检测结果分析存在离散现象严重时,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 人员,对该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影响结果的原因,按照《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纠正措施。 4.4 质量控制计划实施的有效性评价 4.4.1 内审组组织相关人员就质量控制活动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审。经评价发现计划有不相适 应的部分,查明原因,并重新对控制计划进行调整,经中心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27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02-509A-00

1.目的 通过对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及结果进行监控、验证和评价,以持续保持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实验室检测活动及结果所进行的监控验证、评审活动的控制。 3.职责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和方法的选择; 实验室主任负责计划的审批;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和质量控制结果的评审。 4.控制程序 4.1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于年初制定本室的《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计划》,计划应尽可能覆盖所有常规检测项目并满足对检测有效性和结果准确性的质量控制要求。国内外组织的水平测试,随时列入本年度计划,经室主任批准实施。质量控制计划一般应包括控制对象、参加人员、实施日期、控制方法等。 4.2质量控制计划的审批 实验室主任负责计划的审批。 4.3质量控制方法的选择 采取的质量控制方法,应达到对控制对象进行有效监控的目的。选择的质量控制方法应在质量控制计划中给予描述和确认。控制方法通常选择下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4.3.1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进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4.3.2参加由CNAL等机构组织的国内和国际实验室间比对实验和水平检测,或组织实验室内比对实验。 4.3.3使用同一检测方法进行重复性实验,或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或仪器)进行方法(或仪器)间比较实验。 4.3.4对留存样品进行再检测。

4.4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 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指定人员,参加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指定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应本着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完成,并作好详细记录。 4.5质量控制结果的评审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将质量控制记录汇总,并组成有各技术岗位具有一定技术资格和能力的人员参加的评审小组,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必要时,要使用统计技术。通过统计分析与评价,应该给出对检测有效性和结果准确性的质量有无影响和影响程度的结论,并记录在《检测结果质量控制记录》中,以便于及时发现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潜在不合格因素。 4.6预防措施 通过对质量控制结果的评审,当发现存在可能影响检测有效性和结果准确性的潜在不合格因素时,应按照《预防措施程序》给予及时消除。 5.相关文件 《预防措施程序》 WHHDSPJT/QM02-411A-00 6.记录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计划》WHHDSPJT/QM04-70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记录》WHHDSPJT/QM04-67

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007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及记录表格

7、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1目的 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记录。 3职责 体系中心:负责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记录的保管和控制。 各部门:负责与本部门产生的记录的管理和控制,并接受体系中心的监督检查。 4工作程序 4.1记录填写要求 a)记录的填写要认真,内容真实、准确、字迹要清晰。用黑色墨水钢笔、签字笔填写,不能用铅笔、圆珠笔填写。记录应填写完整,不应有漏项、空格,空白处用斜杆划掉; b)所有记录都有记录人签名,注明日期。纸张大小要统一,以便装订; c)质量记录应能提供产品实现过程的完整质量证据,并能清楚地证明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d)记录不允许随意涂改,保持清晰,易于识别;若因笔误写错时,记录人应在错误的地方划上双杠线,然后在其旁边空白地方填写上更正后的内容,并由改写人签名或盖印章;

e)记录表格由相关的人员编制。编制的表格要适用,可操作,尽量减少记录人写字。 4.2记录的保管和贮存 ---记录要有标识,如名称,编号等;记录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乱放。---记录贮存在文件柜中,按一定的顺序分类存放,便于检索,还要能防潮,防虫害。 4.3记录的保存期 ---记录要登记,见附表IQM07-01B。 ---对于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存期办理。 ---与产品直接有关的记录,军品保存期与产品的寿命期相适应,民品保存期一般为五年。 ---其他方面的记录保存期为四年。 4.4记录的查阅 ---记录不外借阅,需查阅者到保管记录处查看,经记录保管人同意,调阅相应的记录。 ---查看记录的人不得在记录上乱画,保持记录清晰,看后交于记录保管人存放。 ---需要复印记录者,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由记录保管人按批准的要求进行复印。 4.5记录的处理 ---记录到保存期限后,由记录保管人做好登记,经主管领导批准,统

测量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l 目的 为确保提供给客户的检测结果的质量,验证和监控检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检测结果的系统性偏差,测试系统不稳定和测量过程失控等危害检测结果质量的偏离,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检测结果的验证、监控方法的选择、计划制定和方法有效性评审以及采用统计等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的监控。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结合本检测中心承检项目的特点全面策划验证和监控工作,审核批准承检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及记录方式及实施计划,负责组织讨验证和监控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审。批准检测中心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3.2 检测室负责人的职责 审核并汇总本部门检测项目验证和监控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计划,组织实施预定计划,参加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评审。 3.3 监督员的职责 负责监督实施预定计划的执行,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4 办公室的职责 负责组织制定年度比对验证计划及实施。 3.5 检测项目负责人的职责 提出本检测项目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对已确定的验证、监控和记录方式认真按其实施并如实记录,及时反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3.6 资料管理员的职责 负责收集各项目验证和监控实施计划和评审结果。

4 工作程序 4.1 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宣贯质量方针和质量手册,加强有关检测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得长期坚持变成有关人员的自觉行动。 4.2 检测项目负责人应结合项目特点提出验证和监控方法和记录方式建议,经检测室负责人会同监督员审核后报技术负责人。 4.3 技术负责人在汇总各检测室上报的意见后。应召集有关人员统筹安排并制定本中心实施此项工作的实施计划。计划应包括本中心拟开展验证和监控的项目、开始实施的日期、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提出的实施方案应包括: 4.3.1 项目选择的验证和监控方案,并论证其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是否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评审; 4.3.2 验证和监控方案的记录方式和记录表格; 4.3.3 验证和监控用核查标准或稳定性符合要求样品的选用; 4.3.4 评审验证和监控有效性的方法。 4.3.5 验证和监控的方法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4.3. 5.1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4.3. 5.2 参加检测中心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4.3. 5.3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4.3. 5.4 对有留样品进行再检测; 4.3. 5.5 分析一个样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4.4 各检测项目负责人应及时向检测室负责人和监督员反馈实施验证和监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通过验证和监控发现的问题,如通过验证和监控发现提供给客户的结果质量存在疑问时应立即向技术负责人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技术负责人应指导检测有关人员及调整力案和及时解决验证和监控中发现的检测结果质量的其他问题。 4.5 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一个评审组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验证和监控有效性进行评审。评审应包括:验证和监控方案的可操作性,记录方式是否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验证和监控结果能否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评审,验证和监控方案及记录方式能否证实结果质量符合要求和能否发现测量系统或结果质量存在的潜

3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Q/CX -03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1.目的 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予以控制。 2.范围 适用于为证明产品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记录 3.职责 3.1办公室负责监督、管理各部门的质量记录。 3.2各部门负责收集、整理、保管本部门的质量记录。 3.3质量负责人负责批准各部门编制的质量记录格式。 4程序 4.1各部门负责收集、整理、保存本部门的质量记录。 4.2质量记录的标识编号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 4.3质量记录填写 4.3.1质量记录填写及时、真实、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不得随意涂改;如因某种原因不能填写的项目,应能说明理由,并将该项用单杠划去;各相关栏目 负责人签名,不允许空白。 4.3.2如因笔误或计算错误要修改原文字、数据,应采用单杠划去原文字、数据,在其上方写上更改后的文字、数据,更改后的数据或重要文字要加盖或签上更改人的印章或姓名及日期。 4.4质量记录的保存、保护 4.4.1各部门必须把所有质量记录分类,依日期顺序整理好,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所有的质量记录保持清洁.字迹清晰。各部门按规定的期限保存记录。

文件编号:Q/CX -03 442办公室编制《质量记录清单》,将本公司所有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质量记录汇总,包括名称、编号(版本)、保存期、使用部门和最终保存部门等内容,交质量负责人审批,并汇集备案记录的原始样本。各部门应将本部门使用的质量记录清单作为部门工作手册的附录,并汇总本部门的质量记录原始样本。 4.4.3办公室每年要检查一次各部门质量记录的使用、管理情况。 4.5质量记录借阅和复制 各部门保管的质量记录应便于检索,在质量记录有效保存期内需借阅或复制者,要经相应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填写《质量记录借阅复制记录》,由质量记录管理者登记备案,方可借阅或复制。 4.6质量记录的销毁处理 质量记录如超过保存期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销毁时,由各责任部门主管填写《质量记录销毁申请单》交办公室审核,报质量负责人批准,由授权人执行销毁。 4.7记录格式 4.7.1各部门的质量记录格式,由各部门负责组织编制,质量负责人审批,交办公室备案。 4.7.2各相关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提出记录格式设计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有关文件更改的规定。 5.质量记录 5.1XH/ZD-06 《质量记录清单》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范本

1.目的 对质量记录进行控制和管理,提供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记录。 3.引用文件 ISO 9001:2000 文件要求 《质量手册》章 4.定义 无 5.职责 5.1管理者代表负责确定质量记录的保存年限。 5.2各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所需质量记录的内容和格式。 5.3各部门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和销毁本部门的质量记录。 5.4记录人员负责准确有效地填写质量记录内容。 6.程序内容 6.1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质量记录范围并制定质量记录格式, 其版本、保存期详见“质量记录一览表”。 6.2质量记录的媒介形式是纸张。 6.3质量记录格式由厂办进行编号。 编号格式:

HD-QT-XXX XX X 版次 顺序号 程序文件序号 质量记录缩写 6.4质量记录的填写要求 A各部门指定相应作业人员填写。 B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C相关记录的数据应吻合,前后衔接。 D字迹必须清楚、工整、无留空现象。 6.5各部门根据需要对质量记录适时收集、整理、归档并妥善保存,防止损坏、 丢失,并填写“质量记录归档清单”,以便于查阅。 6.6填写完整有效的质量记录,在必要时可将其复印件作为资料报送其他相关 部 门,各部门使用后根据本部门需要决定其保存或作废,经部门负责人同意作废的应及时销毁。 6.7借阅质量记录应填写“质量记录借阅单”,使用后应及时归还。 6.8销毁质量记录应得到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后进行,并填写“质量记录销毁清 单”。 7.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清单 HD-QT-40201 质量记录归档清单 HD-QT-40202 质量记录借阅单 HD-QT-40203 质量记录销毁清单 HD-QT-40204 质量记录一览表 HD-QT-40205 8.相关/支持性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HD-QP-401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1目标 使血常规检验的受到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 2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方面。 2.1血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1.1检验单的申请:检验申请单中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如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床号、疾病的诊断,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血常规检验有关的既往史等患者信息,以便检验人员查对。申请的检验项目应准确无误,如需特殊检验应注明。 2.1.2患者的准备:许多生理因素可引起血细胞数的改变,如剧烈运动、饱餐、饥饿、紧张等,常使白细胞数增加,所以在采血前应尽量避免这些生理因素的影响。在采血前患者应把自己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告知医生,以便确定最佳的采血时间。 2.1.3标本的制备: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 2.1.4标本的采集 2.1.4.1详见《检验科标本采集手册》 2.1.4.2抗凝剂:血常规标本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 2.143标本采集后,立即将抗凝标本轻轻180度混匀8-10次。最后再次核对 病人姓名和号码。 2.1.5标本的运输和储存:采血完成后应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因为标本储存过程中,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如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在4-8 C 低温保存,但不要超过4小时。 3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3.1测定时间对标本的影响 3.1.1标本取好后,放置的时间长短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

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流程

江苏永昇空调有限公司 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流程为加强产品在采购、生产制造、调试试验、包装出厂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质量、降低质量损失,特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的控制和检验流程进行统一化与程序化。 所有检验必须依据《产品检验调试规范》、《工艺文件》、标准、图纸、设备明细表、合同要求等。 一、外购、外协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外购、外协产品进司后堆放在待检区或指定区域,由经办人员对其数量、规格型号、外观质量、附件资料等进行自行检查、核对; 2、外购、外协产品经办人检查核对无误后填写送检单,要求准确、详细,涉及到专用物资应备注,连同图纸、设备明细表等相应文件一并递交检验员报检; 3、检验员按送检单内容,对外购、外协产品进行资料收集、质量检验并填写检验报告,对质量检验状态进行标识,将检验结果在送检单上明确标注; 4、外购、外协产品经办人员根据检验结果,合格的办理进库手续。不合格的进行隔离并采取退货、更换、返工、维修等方法处理,自检合格后重新履行送检程序; 5、试用件的质量由质管部负责跟踪,并适时提供给供应部; 6、检验员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7、仓库和其他任何使用方不得接受不合格的外购、外协产品。 二、钣金油漆车间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钣金油漆车间在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外观颜色、防腐级别、装配构造等; 2、机架组的制作的底座、机架在拼装前对已氧化、锈蚀的材料进行磷化、除油、除锈处理,对于外形尺寸较小、无保温材料的可以制作成型后进行磷化、除油、除锈处理。做好后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 3、钣金组制作的框架、壳体、门板等下料、折边后需油漆的,进行自检、互检,检验员抽检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 4、承水盘、电控箱、安装板、壳体、门板等需外协镀锌、喷塑、发泡的,必须提前将应存在的马脚、接地柱、导线板、螺丝孔等全部制作好,做好后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外协加工。风冷分体空调如因导线板、马脚等不能预先焊接好,应采用二次装配,试装后再外协; 5、钣金组制作的框架、壳体、门板等拼装时,隐蔽部位或以后防腐有困难的部位,必须预先做好防腐处理; 6、钣金组最终转序前进行自检、互检,所有产品的机组标识卡、部件标识卡要求填写完整、准确,经检验员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流转卡传递到下道工序,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7、所有工件、部件、机组油漆前,表面的油污、氧化层、锈蚀、焊渣、飞溅、锐边等必须清除干净,并得到质检员的确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油漆过程中发现

质量和技术记录管理程序

1.目的 根据国家卫生行业有关规定,对实验室记录数据、信息的保存和管理作出规定,以保护各方利益、患者隐私,同时督促检验科各工作人员积极工作,努力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适用范围 质量记录、技术记录、检验申请单(包含患者信息的其他表格或病历)、检验结果报告、样本接收记录、投诉及处置记录、审核记录、意外事故及处置记录、生物安全事故及处置记录、人员培训及考核记录、供应品的批次文件证书等所有记录 3.职责 3.1各专业组当班人员负责收集、整理、装订、标识当天检验申请单,交文件管理员 3.2各专业组长负责收集、整理、装订、标识本专业组当月、当年、实时或完成的各种记录表格,交文件管理员 3.3文件管理员负责按《质量和技术记录管理》对各种文件记录进行管理 3.4质量负责人负责监督文件管理员工作 4.工作程序 4.1资料保存期限 (1)质量控制记录(主要是质控图及质控原始数据)、检验原始实体数据、生物安全事故记录、审核记录、意外事故处置记录、供应品批次文件证书,保存至少5年(2)技术记录、申请单、电脑中的检测结果、样本接收记录、投诉处理记录、人员培训及考核记录、会议记录,保存2年 (3)已打印检验报告,保存1月 4.2记录文件的交接 (1)按日交付:检验申请单 (2)按月交付:室内质控、检验原始数据、培训考核记录、生物安全记录、环境记录、交接班及考勤记录等按月完成的记录 (3)完成或实时交付:如登记本使用完后、会议记录、投诉处理记录、交流沟通记录等实时完成的记录 (4)按年交付:如管理评审、内部审核, 4.3记录分类和保存 (1)至少分如下类别 a 室内质控图,b室间评价及比对,c仪器校准及年检记录,d 不符合预防、设别、评审、纠正、改进记录,e 仪器使用、维护、维修记录,f 检测原始数据及复检记录,g报告记录, h 样本接收、拒收记录,i 投诉处理记录,j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记录,k 培训考核记录,l 会议及讲座记录,m 生物安全记录,n环境记录,o 交流沟通记录,p 供应品批次文件证书,q 检验申请单,r 交接班及考勤记录,s 其他记录。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范文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范文 1.目的 对质量记录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2.范围 适用于质量体系所有相关的记录控制。(含外包加工商、供货商、客户之记录) 3.权责 3.1 ISO文控中心负责组织所有质量记录的管理工作。 3.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记录的正确适用,并按规定保管有关 质量记录。 4.定义 无 5.作业内容 5.1 质量记录管理流程图(见附件一)。 5.2 各部门制定文件时,应考虑体系运作及产品符合性证实需要, 可产生相应之记录窗体,如有修改,亦依照《文件与数据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5.3 填写要求: 5.3.1 记录应如实反映具体执行状况,不可弄虚作假; 5.3.2 记录如填写有误,不可使用涂改液进行更改,应以 “ =” 划除原有内容,后清晰填入新内容,并于旁边注明

更正人、日期。 5.4 保管规定: 5.4.1 各部门产生之记录,应定期归档,并于活页夹边缘标 识种类、识别方法; 5.4.2 有编号要求之记录,各部门应注明记录之编号; 5.4.3 保存地点应干燥、防虫、防鼠 , 以防损坏; 5.4.4I SO文控中心制定<质量记录管理列表>,规定保存部门、 保存年限、标识分类方法、编号方法,依《文件与数据 管理程序》之规定分发各部门执行。 5.5 借阅规定: 5.5.1 公司内部人员及合同许可情况下之客户均可调阅相关记录; 5.5.2 需借阅记录,均须填制<质量记录借阅申请单>,如属 内部借阅,须经保管责任部门主管核准;客户借阅时,由发 货部填制<质量记录借阅申请单>,报副总经理核准,其中均 应规定借阅期限; 5.5.3归还记录时,保管人员应核实记录之完整性,并于<质 量记录借阅申请单>中注明归还情况。 5.6 保存和销毁 5.6.1 各责权部门,依<质量记录管理列表>之规定予以妥善 保存记录,不得遗失、损坏; 5.6.2 过期之质量记录,各部门在主管核查后,可予以销毁,

检验结果质量控制

食品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方法 CNAS-CL01 5.9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 5.9.1实验室应用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的有效性,所得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可发现其发展趋势,如可行,应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这种监控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2)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3)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4)对留存物品进行再检测或校准; 5)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5.9.2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一)质量控制项目的确定原则 实验室确定需要进行质量控制项目的原则是应覆盖实验室“重要”和“风险高”的检测项目,在“成本控制”和“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一般应考虑一下因素: 1、在内部审核和客户投诉时,出问题概率较高的项目; 2、新开验的项目; 3、对产品来说特别重要的项目

4、该项目如果不合格,在使用中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5、实验室检测批次量非常大的项目 6、检测方法不完善,容易出现检测结果不稳定的项目 7、检测过程的输入易波动的项目,如设备波动性强、检测环境不易控制和人员熟悉程度不够等; 8、认证、认可机构及主管部门的要求,如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规定的要求。 (二)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年度计划 每年初实验室应根据上述中质量控制项目的确定原则指定监控的食品对象和检测项目,认证和认可机构、上级组织及国内外同行业组织的能力验证及比对项目,随时列入本年度计划。

文件记录控制程序

1目得 规范公司记录得管理,为追溯、改进与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依据,证实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得持续性、适宜性与有效性,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得所有记录得管理与控制。 3职责 3、1 行政部负责记录得统一编号、发放与管理,建立《记录管理一览表》。 3、2 品质部负责产品检验记录得管理。 3、3 各部门负责各自相关联记录得管理. 4流程图 见附件 5内容 5、1 记录得分类 凡就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得记录、报告及与产品相关得质量数据均属于记录范围。 5。1。1 与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有关得记录主要有: 管理评审记录、内部审核记录、文件控制记录、纠正与预防措施记录、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记录、设施管理记录、产品与过程监视与测量记录等等。 5。1。2与采购、销售、生产、检验与交付有关得记录主要有: 产品要求得评审记录、供方评价记录、产品检验记录、监视与测量装置得校准记录、统计技术得应用记录、顾客投诉及服务记录等等。 5.1.3记录得形式为书面形式(如:书面得表格形式、报告文件形式等)、硬拷贝、磁盘等电子媒体等形式。 5、2 文件记录表格得设计、审批、印制与领用。 5。2。1 各部门设计自己所需得记录表格,并将空白表格交行政部审核后报管理者代表或其授权人审批后交行政部印制. 5.2.2 印制好得记录表格由仓库负责保管,各部门根据需要从仓库领用. 5、3 文件记录得填写 文件记录由开展该项活动得直接责任人按要求及时填写,填写要求如下: 5。3.1 正确:质量记录所记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填写方法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字迹清晰,不随意涂改。需更改得部分采取划改,但需更改人签字并注明更改时间。 5。3.2及时:按规定时间填写、传递,发现问题应立即纠正。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方法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方法 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 实验室应用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的有效性,所得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可发现其发展趋势,如可行,应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这种监控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2)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3)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4)对留存物品进行再检测或校准; 5)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一)质量控制项目的确定原则 实验室确定需要进行质量控制项目的原则是应覆盖实验室“重要”和“风险高”的检测项目,在“成本控制”和“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一般应考虑一下因素:

1、在内部审核和客户投诉时,出问题概率较高的项目; 2、新开验的项目; 3、对产品来说特别重要的项目 4、该项目如果不合格,在使用中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5、实验室检测批次量非常大的项目 5、检测方法不完善,容易出现检测结果不稳定的项目7、检测过程的输入易波动的项目,如设备波动性强、检测环境不易控制和人员熟悉程度不够等; 6、认证、认可机构及主管部门的要求. (二)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年度计划 每年初实验室应根据上述中质量控制项目的确定原则指定监控的食品对象和检测项目,认证和认可机构、上级组织及国内外同行业组织的能力验证及比对项目,随时列入本年度计划。 (三)质量控制活动的通常顺序是: 1、明确质量要求 2、编制控制计划及作业指导书 3、实施控制计划 4、按照可疑结果的判断准则或控制结果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及必要时所需的改进。 5、编制年度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报告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规范质量活动的记录,客观、真实、准确的反应监理文件资料形成全过程的质量活动,为证明本公司的监理文件资料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客观证据。 2. 适用范围 通用于本公司质量管理提醒运行中相关记录的控制。 3. 职责 3.1技术副总负责组织协调各公司质量记录的管理与控制。 3.2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记录的管理与控制。 4.工作程序 4.1.1质量记录的控制范围 本公司质量记录的控制范围详见附录“质量记录控制清单”。 4.1.2质量记录的编号 本公司质量记录均应编号,编号方法按《文件管理控制程序》如下: 4.2质量记录表式的设计与审批

4.2.1 质量记录表样在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编制的同时,由制定人根据标准要求 和管理的需要同步编制。 4.2.2 质量记录表样中的栏目设置要合理,既要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要力求简化,做到适用、充分、规范 4.3 质量记录的使用(填写)、更改 4.3.1 质量记录的填写应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字迹清晰规范,不得随意涂改。填写应能清楚地证明过程或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序。 4.3.2 不需填写的内容,说明理由,或在该栏内划单杠线,不允许留有空白栏。 4.3.3 凡签名或签章栏均应由当事人签名或加盖印章。 4.3.4 因笔误出现错误若需更改时,应使用杠改的方法更改,并在更改处加盖更改者的图章或签名并注明更改者的日期。上交后的质量记录若需更改,应按《文件控制程序》中相应条款之规定执行。 4.4 质量记录的收集、贮存、保护 4.4.1各部门负责人按照本程序文件的规定,指定专人负责质量记录的收集、贮存和管理。 4.4.2 各部门负责人对质量记录应提供适宜的环境,做到通风、干燥、防火、易检索,防止文件变质、损坏和丢失。 4.5 质量记录的归档和检索 各部门质量记录管理人员应对已归档的质量记录按规定进行分类、标识、编目、建帐、归档、贮存和管理,以便于存取、查阅和检索。 4.6 质量记录的销毁 各部门对超过保存期的或其他情况需要销毁的质量记录应及时撤出,质量记录管理人员填写《文件作废申请单》,经批准后销毁。具体撤出销毁的办法按《文件控制程序》相关条款之规定执行。 4.7质量记录的保存期限 4.7.1在每种程序文件和其他作业性的文件中对相关记录的保存期已作出了规

质量记录管理程序

1.0目的 通过对质量记录的控制,确保各质量活动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以证实产质量量符合规定的要求及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产质量量要求及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记录。 3.0引用文件及术语 3.1 GB/T 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2 GB/T 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与术语》 4.0 定义 无 5.0职责 5.1 文控中心:负责对质量记录进行统一编号,有效质量记录格式版本的收集、 存档; 负责制订、更新和保存《质量记录一览表》。 5.2 各部门:负责质量活动中质量记录表格的编制、修改和作废的控制,以及 对部门的记录在使用过程及职能范围内的保管; 6.0 工作内容 6.1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对质量记录进行策划,质量记录策划时应根据实际工 作中填写的内容设置必要的栏目,确保栏目的空间大小与所填写内容多少 相适宜。 6.2 质量记录的编号及版本状态标识参照COP4.2.3-001《文件控制管理程序》 执行; 6.3质量记录的内容应保持清晰,不随意涂改,如有笔误可作划改,并注明修

改人姓名。 6.4本公司需控制质量记录文文件、产质量量记录、质量体系运行记录。 6.5文控中心制订一份《质量记录一览表》,该表详细列出各质量记录的使用 部门、名称、编码、保存期限及存贮方式。 6.6各部门负责收集质量记录、确保质量活动中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6.7各部门对本部门的质量记录进行归档并妥善存贮,以便随时查阅。存贮应以 不致质量记录变坏、受损或遗失为宜。存贮方式有纸张、磁盘等。质量记 录的存贮时间以文控中心编制的最新《质量记录一览表》为准。 6.8超过保存期限的记录,经判定无参考价值后,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予以销 毁,同时需保留质量记录销毁列表。电子文文件形式的记录可直接删除或 覆盖。 7.0支持性文件 COP4.2.3-001《文件控制管理程序》 8.0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一览表》 《质量记录销毁列表》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 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版房负责拼版。 3.2 生产技术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下达生产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3.3 各工序生产人员必须严格按产品的工艺要求、《安全生产制度》、《生产现场管理制度》及相关要求进行生产。 3.4 品管部对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所需物资或产品的合格性负责。 3.5 技术部负责制定所生产产品的工艺规程、并保证产品工艺规程的符合性与有效性。 3.6 设备部应确保生产设备及相关的辅助实施的正常运行和对生产环境的监控。 3.7 总经办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及资格的确认工作。 3.8 仓储部负责对生产所需物资的采购。

4. 作业程序 4.1 生产计划的制定 4.1.1 生产技术部根据市场营销部下发的《生产订单(合同)评审表》制定《生产计划》,经过审批的《生产计划》需于每天下午4点前递交总经理、生产技术副总、市场营销部、仓库、品管部、和仓库。 4.1.2 生产技术对生产计划的实施情况必须进行跟踪,对各个工序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经生产部经理审批的《生产计划跟踪表》交总经理、市场营销部与生产副总。 4.1.3 生产技术部根据评审后的《生产计划》制定《生产工单》。 4.1.4 《生产工单》经生产部经理审核后,下发至所有相关部门,各部门按《生产工单》的要求组织生产与物料统计。 4.1.5 《生产工单》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各工序的质量控制点等,详见《生产工单》。 4.2 试生产 4.2.1 每种产品或不同规格的相同产品在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应进行试生产。 4.2.2 生产人员在生产作业之前,应对设备使用操作、维护、保养等事宜进行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后,生产人员方可单独进行设备操作。 4.2.3 生产人员应熟悉所生产产品的工艺规程,知道其所涉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可监控检测/ 校准工作过程,预见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征兆或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使实验室可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不符合工作的发生。因 此, 如何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对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成为很多实验室急需解决的课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可分为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

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实施实验室间比对验证活动,实验室间的 能力验证是一种检测质量的全面的审核工作,它不但包括了对检测人 员、设备、环境等的比对,也包括对检测报告、数据处理的验证等, 是实验室能力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它有助于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 二是内部质量监控。利用内部手段如对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等验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对保留样品再检验 对无标准物质的检测参数如蛋白质、脂肪、灰分等指标并易保存的样品采取留样再检 测的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控制, 这 . . 样不但使检验人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检验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有 助于发现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有 效地纠正。 2.定期使用标准物质 (1)按计划定期对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

结果异常应查明原因排除异常因素,使检 测体系恢复正常。 (2)通过对标准物质的检测来完成仪器的期间核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校准状态,对经分析发现仪器设备已经出现 较大偏离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时,应按相 关规定处理,直到经验正的结果满意时方 可投入使用。 (3)利用对标准物质的检测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以查明检验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检验技术,是否能够检出符合要求的准确数据 及结果,这也是对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3.利用质量控制图 质量控制图是把检验的性能数据与所计算 出来的预期的“控 制限”进行比较的图,此方法通过统计技术,将指控样用于检测中,

质量记录管理程序

无锡忻润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文件封面 文件编号: QP4202

无锡忻润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1.目的 对质量记录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保证提供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体系运行和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种记录、图表、报告等所有的记录,包括来自供方及客户提供产品的质量记录。 3.参考 依据ISO/TS 16949:2009第:4.2.4。 4.定义 无 5.职责与权限 各职责单位按要求进行记录、收集、保管及销毁工作。 6.作业内容 6.1质量记录管理作业流程(附件一) 6.2需管制的质量记录的文件名称、记录单位、收集、保管单位及销毁单位详见质量记录保 存年限一览表(附录二)。 6.3 外来文件接收后,经接收单位填写“外来文件登记表”(1)后转保存单位,按内部作业进行。 6.4 质量记录的填写要求 6.4.1 质量记录的填写应使用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不可使用铅笔。 6.4.2 质量记录的填写者要签名,并注明日期,作成后交由部门主管审核。 6.4.3 质量记录的填写内容确实,完整,字迹清晰,清洁,能准确的识别。 6.4.4 质量记录不允许涂改, 如因笔误需要修改记录内容时可采用划改的方式更正,但要签名或盖章,并写明日期。 6.5 质量记录的收集/保管及销毁说明 6.5.1 按(附件二)规定相关权责单位对记录进行收集,每月对相关记录进行归档保存,归文件单位可以根据实际状况,按产品别或日期自行进行归档,归档后应在每月的数据上给以明确的注记,并作成“质量记录管理清单”(2),以方便查阅。 6.5.2 质量记录的保存应满足防潮、防蛀、防鼠等条件。

质量记录管理程序

质量记录管理程序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1.目的 对质量记录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2.范围 适用於质量体系所有相关的记录控制。(含外包加工商、供应商、客户之记录) 3.权责 ISO文控中心负责组织所有质量记录的管理工作。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记录的正确适用,并按规定保管有关质量记录。 4.定义 无 5.作业内容 质量记录管理流程图(见附件一)。 各部门制定文件时,应考虑体系运作及产品符合性证实需要,可产生相应之记录表单,如有修改,亦依照《文件与资料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填写要求: 记录应如实反映具体执行状况,不可弄虚作假; 记录如填写有误,不可使用涂改液进行更改,应以“ =” 划除原有内容,後清 晰填入新内容,并於旁边注明更正人、日期。 保管规定: 各部门产生之记录,应定期归档,并於文件夹边缘标识种类、识别方法; 有编号要求之记录,各部门应注明记录之编号; 保存地点应干燥、防虫、防鼠 , 以防损坏;

5.4.4ISO文控中心制定<质量记录管理清单>,规定保存部门、保存年限、标 识分类方法、编号方法,依《文件与资料管理程序》之规定分发各部门 执行。 借阅规定: 公司内部人员及合同许可情况下之客户均可调阅相关记录; 需借阅记录,均须填制<质量记录借阅申请单>,如属内部借阅,须经保管责任部门主管核准;客户借阅时,由发货部填制<质量记录借阅申请单>,报副总经 理核准,其中均应规定借阅期限; 归还记录时,保管人员应核实记录之完整性,并於<质量记录借阅申请单>中注明归还情况。 保存和销毁 各责权部门,依<质量记录管理清单>之规定予以妥善保存记录,不得遗失、损坏; 过期之质量记录,各部门在主管核查後,可予以销毁,如需回收利用,则须依《文件与资料管理程序》之规定加盖“作废文件”章,方可再行使用。 於内部品质审核时,应审核各部门记录保存之执行情况,如因保存方法不当而引起记录无法充分证实体系运作时,可由ISO文控中心修正<质量记录管理清单 >,以改善方法。 6.相关文件 文件与资料管理程序 内部品质审核管理程序 7.使用表单 质量记录管理清单

GJB9001C质量记录控制程序(附表格)

XXX 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程序文件 拟制: 批准: 受控状态:□受控□非受控 发放编号: 2017-7-1 发布 2017-7-1实施 XXX 有限公司发布

7、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IQM07-2017B 1 目的 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记录。 3职责 体系中心:负责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记录的保管和控制。 各部门:负责与本部门产生的记录的管理和控制,并接受体系中心的监督检查。 4工作程序 4.1记录填写要求 a) 记录的填写要认真,内容真实、准确、字迹要清晰。用黑色墨水钢笔、签字笔填写,不能用铅笔、圆珠笔填写。记录应填写完整,不应有漏项、空格,空白处用斜杆划掉; b) 所有记录都有记录人签名,注明日期。纸张大小要统一,以便装订; c) 质量记录应能提供产品实现过程的完整质量证据,并能清楚地证明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d) 记录不允许随意涂改,保持清晰,易于识别;若因笔误写错时,记录人应在错误的地方划上双杠线,然后在其旁边空白地方填写上更正后的内容,并由改写人签名或盖印章; e) 记录表格由相关的人员编制。编制的表格要适用,可操作,尽量减少记录人写字。 4.2记录的保管和贮存 ---记录要有标识,如名称,编号等;记录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乱放。 ---记录贮存在文件柜中,按一定的顺序分类存放,便于检索,还要能防潮,防虫害。 4.3记录的保存期 ---记录要登记,见附表IQM07-01B。 ---对于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存期办理。 ---与产品直接有关的记录,军品保存期与产品的寿命期相适应,民品保存期一般为五年。 ---其他方面的记录保存期为四年。 4.4记录的查阅 ---记录不外借阅,需查阅者到保管记录处查看,经记录保管人同意,调阅相应的记录。 ---查看记录的人不得在记录上乱画,保持记录清晰,看后交于记录保管人存放。 ---需要复印记录者,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由记录保管人按批准的要求进行复印。 4.5记录的处理 ---记录到保存期限后,由记录保管人做好登记,经主管领导批准,统一销毁,销毁人签名。 5 执行本程序所形成的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