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数学奖

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数学奖
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数学奖

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数学奖

□徐品方

(四川西昌师专 615022)

我国和国际上有哪些重要的数学奖?据笔者所及,初步收集整理与查证,大约有以下一些,供教学参考,因为今日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

一、中国的数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目前,我国没有单设的国家级数学奖,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有关奖励条例,设立由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包括数学科学,奖分为一、二、三、四等.

第一届(1956年).首次自然科学奖共12个,数学家获奖者有3个:

一等奖(2个):华罗庚,吴文俊.二等奖(1个):苏步青.

第二届(1982年).自然科学奖共122个,数学家获奖者16个:

一等奖(1个):陈景润、王元、潘承洞.二等奖(5个):冯康、关肇直,杨乐与张广厚,廖山涛,谷超豪、李大潜、俞文綢、陈恕行.

三等奖(7个).四等奖(3个).

第三届(1987年)数学家获奖者有15个:

一等奖(2个):廖山涛,陆家羲.

二等奖(3个):钟家庆,张恭庆,姜伯驹.三等奖(9个),四等奖(1个).

第四届(1989年).数学家获奖者有6个:

二等奖(1个)丁夏畦.

三等奖(4个),四等奖(1个).第五、六届(1992年与97年)又颁发了两次,因交叉学科等原因,未能分类,资料暂缺.

此外,还有一些重大奖,如中国科协于1988年设立和首次颁发了“青年科技奖”,有94人获奖.数学界的郑伟安、张继平获得此

奖.又如“求实基金奖”

(数学家吴文俊获过此奖);“国家图书奖”(数学家杨乐、廖山涛获过

此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其中有数学奖(堵丁柱、王诗

获过此奖),等等.

另有以著名数学家命名的数学奖.中国

数学会、有关基金会或集团以著名的数学家命名而设立的数学奖有:

陈省身数学奖 由香港亿利达(EL IT E )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永龄先生的倡议,在中国设立“陈省身奖”.刘永龄先生是1972年从国内到香港去的,当时他口袋里只有5元钱,后来成为一位富有的香港实业家.他为奖励中国数学工作者突出的学术成就,加速数学的发展,在1991年到1996年资助奖励在国内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的优秀中青年数学家(一般不超过50岁),每年评选并颁发一次,每届两名,奖金港币2.5万元.陈省身(1911年—)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美籍华裔数学家.他从

1972年8月从美国到中国提倡“双微”

(微分几何和微分方程)的研究,并提出“中国21世纪成为数学大国”的倡议,这一倡议被誉为“陈省身猜想”.为实现这个理想,近20多年来,他不顾高龄,不辞劳苦,往来于太平洋两岸,他捐资约10万美金在天津南开大学建起了世界一流的“南开数学研究所”.为了表彰陈省身先生在国内外的伟绩,80年代中期,刘永龄先生建立起了这个奖.

陈省身于1983—1984年曾获世界数学

?

43?●数学教育

《数学教师》1997年第9期

大奖——沃尔夫奖(后面介绍),他现已在美国退休,是中国(还有世界上许多国家)科学院名誉院士、名誉教授等.

1987年首届(85、86年)“陈省身数学奖”奖给张恭庆和钟家庆.1988年第二届(87、88年)奖给李邦河和姜伯驹.第三届(89、90年)奖给肖刚和冯克勤.第四层(91、92年)奖给丁伟和忻元龙.第五届(93、94年)奖给洪家兴、马志明.第六届(95、96年)奖给文兰、王建磐.

华罗庚数学奖 华罗庚(1910—1985年)著名数学家.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捐资(1991至1994年提供资助)与中国数学会共同设立.该奖主要奖励长期以来对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在系统学术研究上有突出贡献的数学专家,没有年龄限制,每两年颁发一次,每届遴选获奖人两名.首届(91、92年)奖给陈景润、陆启铿.第二届(93、94年)奖给谷超豪、万哲先.第三届(95、96年)奖给杨乐、周毓麟.

许宝禄统计数学奖 许宝禄(1910—1970年)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我国数理统计学奠基人,第一流数理统计学专家. 1984年,由我国数学家钟开莱、郑清水、徐利治发起“许宝禄统计数学奖”,奖励35岁以下研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青年工作者.1986年首次奖给郑伟安.

钟家庆数学奖 钟家庆(1938—1987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7年4月12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学术访问时突然去世,49岁的英年过早离开人世.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生前多次表示: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积极培养与选拔优秀的年轻的数学人才,殷切希望建立基金奖励优秀青年数学家.我国数学界有关人士、华裔以及钟家庆的亲属友好,为钟家庆的遗愿募捐,于1987年设立了“钟家庆纪念基金”,并颁发“钟家庆数学奖”.奖励取得创造性成果的数学硕士研究生、博士

研究生的论文奖,每年各奖2名.1989年7月首届奖给4名研究生:刘克峰、夏琪、翁林、宗斌恒.1990年第二届由周向宇、邵启满、余保真、丁津泰、陆志勤获得.1991年第三届由朱力行、陈永高和谈胜利获得.1995年第四届由王跃飞、王凤雨获“优秀博士奖”,本届“优秀硕士奖”空缺.

苏步青数学教学奖 苏步青(1902年——)著名数学家.由美国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项武义教授和夫人谢婉贞博士发起和资助,1991年成立的“苏步青数学教育基金会”设在上海,面向全国,奖励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有突出贡献的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每两年为一届.首届于1992年8月7日在上海颁奖,两个团体,三名中学数学教师获奖.1995年又评选颁奖一次.

祖冲之奖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数学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推动教改和促进中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中国数学会普及委员会倡议,举办以“祖冲之”命名的数学邀请赛,自1988年至1996年已办了九届初中数学邀请赛.1991年11月24日又举办了第一届小学“祖冲之杯”数学邀请赛,现仍在举办.

另外,还有“华罗庚金杯奖”,1986年设奖,向全国中小学数学竞赛优胜者颁发奖状和奖品,并在金杯上镌刻获得竞赛第一名的名字,从1986年至1991年已举办了第一、二、三届,至今仍在举办.

此外,还有许多重大奖,如“陈嘉庚物质科学奖”(华罗庚与王元、吴文俊曾获过此奖),“何梁何利基金奖”(陈景润获过此奖).至于地方或单位设置的数学奖也不少(略).

注:我国教育部于1941年、1942年曾颁发过两次全国数学奖,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曾获奖一次.

二、国际性的一些重要数学奖

各国的数学奖很多,但国际性的数学奖

?

5

3

?

《数学教师》1997年第9期●数学家与数学

并不多,其中著名的一些数学奖约有以下几种:

沃尔夫奖 沃尔夫是德国出生,古巴籍的化学家、外交家(R .W o lf ,1961年为古巴驻以色列大使,1981年逝世于以色列).该奖由“沃尔夫基金会”,每年给在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和艺术六大领域有杰出成就者分别颁奖.数学每次奖2人,奖金每人5万美元,从1978年到1996年共颁发16次,其中有29位数学家获奖.美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于1983年获此奖.这是当今国际数学最高奖之一.

克雷福德奖 由于在设立诺贝尔奖时有些基础学科未予考虑.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美中不足的.80年代初瑞典银行家克雷福德(C rafoo rd )慷慨捐资,对诺贝尔没有涉及的数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六个学科进行奖励.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组织评定,奖金数额亦与诺贝尔相当.因此,“克雷福德奖”被国际上视为数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诺贝尔奖.此奖每年只评选一个学科,数学的“克雷福德奖”每六年评选一次,前两届(1982和1988年)奖已分别由苏联、美国、法国和比利时的四位数学家分享(每届2人).1994年第三届,奖给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与当纳松二人.

丘成桐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后随家移居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获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博士学位.他对中国数学事业与人才培养十分关心,曾多次回国讲学,为中国21世纪成为世界数学大国而奔忙,他是中国科学院名誉院士,数学所名誉教授与学术委员,现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菲尔兹奖(C .F ields ,1863—1932年)的名字命名.用以奖励40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每四年颁发一次,每次2~4人,主要奖给一枚金质奖章,奖金只有1500美元.从1936年至1990年已评奖11次,有34人获奖.1994年是最近一次颁奖.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曾获1982年菲尔兹奖.由于此奖受年龄限制,因而不能代表数学最高水平,故不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或“数学界最高荣誉”.(贵刊今年第5期P 35的提法欠妥,特此指正.)

国际罗巴切夫斯基数学奖 罗巴

切夫斯基(Н?И?Лобачевскu ǔ

,1792—1856年)是俄国著名数学家,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他长期在俄国喀山大学工作,后来为该校校长.为纪念他诞辰100周年,俄国喀山大学数学物理会于1895年设立了此奖,奖励对数学(特别是几何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数学家.1897年首次颁奖.1950年以后改由苏联科学院颁发,每次奖1至2人.

戴维逊奖 1976年开始,以英国已故青年概率论专家洛勒?戴维逊(Ro llo D avidson )的名字命名,奖励从事概率研究取得卓越成绩的青年数学家.到1987年已颁了18个奖.我国概率论专家侯振挺、邹捷中与余耀都曾获得过此奖.

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 1983年在意大利雅斯特成立了第三世界科学院,并设数学奖.1985年首次颁发数学奖,我国数学家廖山涛(北大教授)获首次奖,后来吴文俊、张恭庆等也获过此奖.此外,还有一些国际数学奖,如1991年设立的厄多(E rdo s )国家奖,奖给各国在组织国家级数学竞赛等有突出贡献者.我国裘宗沪获1993年度奖;又如国际性的以数学专立设置的奖很多.如1989年设置的国际数值代数,以数学家豪斯霍尔得(Hou seho lder )教授命名的“豪斯霍尔得奖”,我国复旦大学徐洪国博士获第六届奖.至于各国国内,特别是美国数学会还设置了很多数学奖,在此略.

主要参考资料

1.《自然科学年鉴》,1979年以来各卷.

2.中国数学会办公室编《中国数学通讯》各期.

?

63?●数学教育

《数学教师》1997年第9期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以经济治理研究一同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以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贡献而获奖。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斯切林,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获奖。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他们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赫内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学者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作出了贡献。詹姆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丹尼尔-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理论及贡献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理论及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颁奖声明说,尽管两位获奖者独立地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思的实证实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功能的领域。今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范例。 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和其他评委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表示,两位获奖者在不同经济主体如何匹配以及匹配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沙普利采用了所谓的合作博弈理论并比较了不同的匹配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双方不愿打破当前的匹配状态,以保持匹配的稳定性。沙普利分析出一种被称为“盖尔-沙普利法则”的特定方法,以保证总能获得稳定的匹配,这一机制还可对相关各方试图操纵匹配过程加以限制。他的研究还揭示了如何通过机制设计对市场的某方产生系统性收益。罗思的贡献在于,他发现沙普利的理论能够阐明一些重要市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作的。通过一系列研究,他发现“稳定”是理解特定市场机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后,他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验,并帮助重新设计了现有的诸多匹配机制。在沙普利理论的基础上,罗思还加入了对道德约束或其他特定条件的考量。 据了解,在诸如器官捐献者与接受移植病人之间如何匹配器官资源,在学生与大学之间如何配置教育资源,或者在网络搜索引擎提供的广告位与广告商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匹配,如何高效完成匹配等广泛领域,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有应用。

经济学发展简史与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学发展简史与诺贝 尔经济学奖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经济学发展简史 虽然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经济活动,但是那时人们只有一些朴素的经济思想。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关注的是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如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的经营管理,那时的经济学可以称为家政经济学。 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要把握经济学发展的脉络,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学理论加以考察。 一、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二、以往积累的经济理论;三、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背景。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当时的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一是当时所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此外,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同一时期,也必定是百家争鸣,有很多种理论学说,但一般会有得到认可的主流学派,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轨迹。我们的论述也将以主流学派的变迁为主,兼顾同时期有重要影响的非主流学派。就每一个学派来说,会有它的典型代表人物,弄清楚了代表人物的思想,也就对该学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古典学派; 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综合派。 从古典主义出发,特别是根据李嘉图的理论,马克思、列宁等发展了有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激进的私有化改革,试图实行全面市场经济。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不同的渐进道路。 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应的其它现代经济学派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等等,这些学派都可以在以前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并或多或少吸取了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正日益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有力竞争者。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获奖时 年份获得者(国家)得奖原因所在机构领域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Field award 1969 朗纳·弗里施 Ragnar Frisch[2]他们建立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挪威奥斯陆大学计量经济学(挪威)济过程,前者是现代经济学的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3] (荷兰) 奠基人之一,后者是全综合性 宏观经济模型的首创者。 荷兰经济学院(The Netherlands School of 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保罗·萨缪尔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 济理 Paul A. 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Samuelson[4]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MIT) (美国)部领域 西蒙·库兹涅茨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 Simon Kuznets[5]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美 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6] (英国) 万灵学院(牛 津大学) 肯尼斯·约瑟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 夫·阿罗和福利经济理论 Kenneth J. 美国哈佛大学 Arrow[7] 美国) 华西里·列昂惕 夫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 Wassily 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美国哈佛大学 Leontief[8]运用 (美国)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9] (瑞典)弗里德里希·奥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古斯 特·冯·哈耶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数据暂无克社会和制 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0] (英 国) 一般均衡理论, 局部均衡理论 经济增长, 经济史 一般均衡理论, 福利经济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 宏观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丘成桐:我最痛恨中国数学界派系之争整理

丘成桐:我最痛恨中国数学界的派系之争 2008年07月03日09:29 2008年7月3日 / 第29期 “我很痛恨派系之争。做学问就是做学问,讲派系真的是很可怜的一件事,就像“大跃进”的时候讲亩产万斤差不多。现在在数学上,有一两个方向我们做得很好,还有很多方向做得不好,达不到世界第一流。” 1982年,丘成桐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1994年,他又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诺贝尔奖没设数学奖而专门设立的国际大奖—克雷福特奖;1997年,他再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用丘成桐的学生、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的话说:“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文/ 庄清湄图/ 小武 采访在丘成桐下榻的复旦大学皇冠假日酒店进行。第二天上午,丘成桐就要给复旦大学学生做一场关于几何分析的讲座。丘先生说道:“在中国大陆,只要是和学问有关的我都不收钱,收了也会捐出去。由企业赞助的演讲我会收钱,可钱还是捐出去的。” 1976年,27岁的丘成桐完成了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1978年,29岁的丘成桐应邀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报告,在他之前的华人数学家中只有陈省身有过这样的荣誉。 最近十多年来,丘成桐为了提高中国数学的学术水平,做了很多努力,他把自己做的事称为“尽本分”。丘成桐为中国数学“尽本分”的念头,始于1979年。 “我在香港长大,后来到美国去留学,1979年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能再回中国大陆。”丘成桐说:“所以,当我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非常激动。”为了迎接丘成桐的归来,广东梅州的老乡为他修了一条泥路,宰了一头牛。 1982年,丘成桐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1994年,他又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诺贝尔奖没设数学奖而专门设立的国际大奖——克雷福特奖;1997年,他再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用丘成桐的学生、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的话说:“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数学馆中,墙壁上刻着几十个当代数学家的名字,其中有三个中国人:华罗庚、陈省身和丘成桐。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1969—2015)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由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economics prize),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1969年(瑞典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2日13时(北京时间12日19时)举行。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给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 从1969年至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47次,获奖者人数达76人,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主要贡献: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 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主要贡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美国人 主要贡献: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主要贡献: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 ASSIL Y LEONTIEF)苏联人 主要贡献: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亚人

世界上的数学奖简介

世界上的数学奖简介 (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爱尔特希奖(Erdes Prize) 由以色列数学联合会授奖。此奖由P.爱尔特希教授捐赠而于1976年设立,每年授奖一次,奖励一位取得突出成果的以色列数学家。 安培奖(Prix Ampere) 巴黎科学院授奖。法国电气公司于1975年为纪念物理家安培(1775-1836)诞生200周年而设立,每年授奖一次,奖励一位或几位在纯粹数学、应用数学或物理学领域中研究成果突出的法国科学家。” 奥斯特洛斯基奖(Ostrowski Prize) 瑞士奥斯特洛斯基基金会颁发。此奖系国际性,著名瑞士数学家 A.M.奥斯特洛斯基(1893-1986)留下遗产建立了奥斯特洛斯基基金。1987年设此奖,每两年颁奖一次,奖励一、二位在纯粹数学或数值分析的基础理论方面于前五年中有突出成就的数学家。1989年首次颁奖。 巴尔扎恩奖(Eugenio Balzan Prize) 国际巴尔扎恩基金会(意大利)颁奖。该基金会于1956年由E.巴尔扎恩捐资设立。每年颁发三个奖,主要奖励在文学,道德科学与艺术,物理、数学与自然科学、医学等学科的成就1962-1993年共有4位数学家获此奖。 贝维克奖(Berwick Prize) 伦敦数学会颁奖。此奖分初级与高级两等,即JuniorBerwick Prize和Senior Berwick Prize。分别奖励青年数学家和资深数学家的成就。 伯格曼奖(Bergman Prize) 伯格曼信托基金会授奖。出生于波兰的美国数学家S。伯格曼的遗孀去世后,按其遗愿为纪念其丈夫把她的捐款设立了伯格曼信托基金会并设立此奖。由美国数学会审选受奖者,每年一次,1989年首次颁奖,奖励在核函数理论及其在实与复分析中的应用、函数理论方法在椭圆型偏微分方程中的应用,特别是伯格曼算子方法等方面的成果。 伯克霍夫奖(Geore David Birkhoff Prize) 美国数学会和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联合颁奖。此奖于1967年设立,每五年颁奖一次。奖励在应用数学领域有突出贡献者。 博谢纪念奖(B6cher Memorial Prize) 美国数学会颁奖。1923年为纪念M.博谢教授而设立,每五年颁奖一次。奖励过去五年内在分析方面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 波利亚奖(Georg Póle Award)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的贡献,使他能够获此殊荣。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6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费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 J. 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透露了近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贡献(即获奖理由): [2004年] 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和克莱夫·格兰杰(Briton Clive WJ Granger)

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 丹尼尔-卡恩曼“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弗农-史密斯“建立了实验室实验,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验经济分析中,尤其是在选择性市场机制的研究中获得了突出成就。” [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1999]罗伯特·门德尔(ROBERT A. MUNDELL)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1998]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

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 诺贝尔奖金中为什么没有设数学奖?对此人们一直有着各种猜测与议论。每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奖,表彰了这几个学科中的重大成就,奖掖了科学精英,可谓举世瞩目。不设数学奖,对于这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岂不是失去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评价重大成就和杰出人才的机会?其实,数学领域中也有一种世界性的奖励,这就是每四年颁发一次的菲尔兹奖。在各国数学家的眼里,菲尔兹奖所带来的荣誉可与诺贝尔奖金媲美。 菲尔兹奖是由国际数学联盟(简称IMU)主持评定的,并且只在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简称ICM)上颁发。菲尔兹奖的权威性,部分地即来自于此。所以,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联盟”与“大会”。 一、十九世纪以来,数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结果层出不穷。面对琳琅满目的新文献,连第一流的数学家也深感有国际交流的必要。他们迫切希望直接沟通,以便尽快把握发展大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苏黎世召开了。紧接着,一九○○年又在巴黎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上,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承前启后的二十三个数学问题,使得这次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迎接新世纪的会议。 自一九零零年以后,大会一般每四年召开一次。只是因为世界大战的影响,在一九一六年和一九四○ ——一九五○年间中断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第一次大会是一九五零年在美国举行的。在这次会议前夕,国际数学联盟成立了。这个联盟联络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主要数学家,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数学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组织进行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及其他专业性国际会议,颁发菲尔兹奖。自此以后,大会的召开比较正常。从一八九七年算起,总共举行了十九次大会,其中有九次是在一九五○ ——一九八三年间举行的。 联盟的日常事务由任期四年的执行委员会领导进行,近年来,这个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二人,秘书长一人,一般委员五人,都是由在国际数坛上有影响的著名数学家担任。每次大会的议程,由执委会提名一个九人咨询委员会来编定。而菲尔兹奖的获奖人,则由执委会提名一个八人评定委员会来遴选。评委会的主席也就是执委会的主席,可见对这个奖的重视。这个评委会首先由每人提名,集中提出近四十个值得认真考虑的候选人,然后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广泛听取各国数学家的意见,最后在评定委员会内部投票决定本届菲尔兹奖的得奖人。 现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已是全世界数学家最重要的学术交流盛会了。一九五零年以来,每次参加者都在两千人以上,最近两次大会的参加者更在三千人以上。这么多的参加者再加上这四年来无数的新成果,用什么方法才能很好地交流呢?近几次大会采取了分三个层次讲演的办法。以一九七八年为例,在各专业小组中自行申请作十分钟讲演的约有七百人,然后由咨询委员会确定在各专业组中作四十五分钟邀请讲演的名单约二百个,以及向全会作一小时综述报告的人选十七位。被指定作一小时报告是一种殊荣,报告者是当今最活跃的一些数学家,其中有不少是过去或未来的菲尔兹奖获得者。 菲尔兹奖的宣布与授予,是开幕式的主要内容。当执委会主席(即评委会主席)宣布本届得主名单之后,全场掌声雷动。接着由东道国的重要人士(当地市长、所在国科学院院长、甚至国王、总统),或评委会主席授予一块金质奖章,外加一干五百美元的奖金。最后由一些权威的数学家来介绍得奖人的杰出工作,并以此结束开幕式。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主要成就

(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 历年获奖人员列表 1960s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s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06-1999)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奥地利人 (1899-1992) 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介及贡献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上) 维克里(1914~1996) 生平简介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美国人,1914年6月21日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93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4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45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4~1967年任该校经济系系主任。并于1973~1977年任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198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1992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维克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却从不关心货币的价值,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薪水是多少,他曾建议克林顿政府不要去管高达5亿美元的国债。 维克里学识渊博,善于思考,以理论的实践性闻名于世界经济学界。他的主要论著有:《以对风险的反映来测度边际效用》、《累进问题》、《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1996年,威廉·维克里因“在不对称信息下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维克里以82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崇高荣誉,是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获奖年龄最大的经济学家。由于他年事已高,经不起新闻媒体和亲朋好友等各种应酬的折腾和过分激动,在获奖三天后去开会的途中去世,从而也成为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以来唯一无法出席颁奖典礼的经济学家。 主要学术思想 维克里第一个最富于创造性的成果,是他对税制结构方面的研究。维克里研究税制结构的最终目的,是要设计一种最优的税收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要能够对多少年来难以平衡处理的竞争性目标———公平与效率予以最优处理。他认为如果只考虑公平而不同时考虑调动积极性,收税人员就会从富人那里收取税金,将其中一部分再分配给穷人,一直到将富人的税收提高到他们认为公平的水平,最后使人们的税后收入大体相等。在这样一种税收体制下,显然不能激励人们发挥自己潜在的劳动生产能力,而是促使人们隐瞒他们的实际能力。因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的工人能够挣得更多的收入,但他们各自努力所获得的更高收入会被更高的税率所征收。所以,在这样一个纯粹是追求公平的税收体系下,最具有生产效率的工人将不会十分卖力地工作。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维克里提出了21条改革美国所得税体系的建议。他发明了“累积平均制”、“遗产权继承税制”,维克里还对消费税、公司税、政府债券的税收减免、土地价值税等方面有许多研究。 维克里的第二个理论贡献就是拍卖理论。投标或喊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交易者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么,市场上产生的均衡结果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态。在1961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中,维克里却证明并非必定如此。拍卖是一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市场制度,它有一系列以市场参与者的出价为基础来决定资源配置和出清价格的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包括數學這一學門?對於這個問題有不少揣測。例如,有人說,諾貝爾(A.B. Nobel, 1833~1896年)與當時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數學教授 M.G. Mittag-Leffler(1846年~1927年)有嫌隙,諾貝爾不想設個諾貝爾數學獎的目的正是要防止 Mittag-Leffler 得獎。儘管這類揣測都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它們仍然是茶餘飯後大家喜歡談論的話題。 費爾茲與奈望林納 可是在數學家之間,也有一個像諾貝爾獎那麼崇高的獎,那就是費爾茲獎 (Fields medals) 與奈望林納獎 (Nevanlinna prize)。 費爾茲獎是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費爾茲(J.C. Fields, 1863~1932年)的遺囑與捐贈成立的。它的全名是國際數學傑出成就獎 (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自1936年首次頒獎,然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輟16年,1950年起,每四年召開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每次頒授二到四位費爾茲獎的得主。費爾茲獎授予對當代數學有傑出貢獻者,以鼓勵他們繼續完成更偉大的科學成就。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費爾茲獎得主的年齡一向不超過四十歲。到目前為止,共有34位費爾茲獎的得主,其中只有四個東方人:日本的小平邦彥(1954年)、廣中平祐(1970年)、森重文(1990年)與我國的丘成桐(1983年)。 奈望林納獎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提供基金,為紀念芬蘭數學家奈望林納(R. Nevanlinna, 1895~1980年)設立的。奈望林納獎的目的是獎勵在資訊科學的數學理論有傑出貢獻的學者。到目前為止,共有三位奈望林納獎的得主。 費爾茲是加拿大人,1887年在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02年起任教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他是1924年國際數學家會議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時的大會主席。費爾茲本人的數學研究相當優異,他曾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但是現在人們還記得他的原因恐怕是由於他設立的這個數學大獎。 奈望林納是當代傑出的複變函數論學者。他在1920年代建立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奈望林納的理論後來被推廣到多複變函數與算術幾何,是九十年代頗受矚目的一支數學理論。第一屆費爾茲獎得主之一L.V. Ahlfors 是奈望林納的學生. 1990年的費爾茲獎 1990年的國際數學家會議,於八月二十一至二十九日在日本京都舉行。 京都是日本的古都(794~1868年),794年桓武天皇把國都自奈良遷來京都,並仿 照當時唐朝的長安建造京都的城門與街道。這是一個保留許多日本傳統文化的城市, 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的小說《古都》與谷崎潤一郎的小說《細雪》,都以京都為背景。 這次京都的國際數學家會議誕生了四個費爾茲獎的得主:森重文 (S. Mori)、德林斐 特 (V.G. Drinfeld)、鍾斯 (V.F.R. Jones) 與維騰 (E. Witten)。在十八、十九世 紀數學家與物理學家一直是密切合作的朋友,可是二十世紀的數學與物理似乎變成互 不往來的兩個世界,這種分離的局面看樣子快結束了:在這次費爾茲獎的得主,除了 森重文之外,其餘三人的研究領域和數學物理都有密切的聯繫。在另一方面,計算機 科學對數學的影響似乎不如物理,在四年前柏克萊的國際數學家會議,曾有記者問起 四位得獎人(費爾茲獎的 Donaldson、Faltings、 Freedman 與奈望林納獎的 Valiant),計算機的出現對他們的研究工作有何影響?三個費爾茲獎得主回答:「毫 無用處」,研究資訊科學理論的 Valiant 居然承認,他也不用計算機。 森重文 (Shigefumi Mori)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学建模的价值

第23卷第1期大 学 数 学Vol.23,№.1 2007年2月COLL EGE MA T H EMA TICS Feb.2007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学建模的价值 韩 明 (福建工程学院数理系,福州350014) [摘 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概述;第二部分,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情 况;最后一部分,展望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诺贝尔奖;数学建模;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24;O2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21454(2007)0120181206 1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概述 1968年瑞典银行为庆祝建行300周年,决定从1969年起同样以诺贝尔的名义,颁发经济学奖.这一奖项的全称是:“瑞典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科学奖(The Central Bank of Sweden Prize of Nobel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除了奖金来源不同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整个程序与其他诺贝尔奖完全相同. 获得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是每个经济学家的梦想.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第一次颁奖到2004年,已经有55人获此殊荣(同时获奖的人数最多不超过3人).1969年首届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Regnar Frisch(挪威,1895-1979)和J an Tinbergen(荷兰, 1903-1994).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后来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Erik L undberg在首届颁奖仪式上的讲话所说:“过去四十年中,经济科学在经济行为的数学规范化和统计定量化的方向上已经越来越发展.沿着这样的路线的科学分析,通常用来解释诸如经济增长、商情周期波动以及为各种目的来对经济资源重新配置那样的复杂经济现象…….然而,经济学家对有关战略性的经济关系构造数学模型的企图,以至借助于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来定量地阐明它们,事实上已经被证实是成功的.经济研究的这条路线,也就是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已经在最近几十年里刻画了这一宗旨的发展.……”“近二十年来,Frisch教授和Tinbergen教授正在沿着本质上是同样的路线在进行研究.他们的目的是对经济理论赋予数学上的严谨性,并使它具有允许经验定量和统计假设检验的形式.其本质目标之一是要使经济学摆脱模糊的、较为‘文学’的类型.例如在Frischt和Tinbergen的著作中,商情周期波动的原因的任意‘命名’已经被抛弃,代之以陈述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系统.”从Erik L undberg的这段讲话,我们能看出经济科学在1969年前四十年的发展概况. 我们从经济科学的发展概况中,似乎能感觉到数学所起的作用.那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工作中数学建模起什么作用呢?它对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和我国大学数学教育又有什么启发呢? 2 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简要地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工作,从中我们能看到数学建模的应用情况和数学建  [收稿日期]2005208210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基金项目(G B-06-20)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诺贝尔经济学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奖。泰勒把心理学的现实假设融入经济学的决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会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后果,并展示出这些人类特质是如何影响个人决定,以致影响市场效果。 两句话读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 亚当·斯密时代的经济学对人的假设还比较复杂,人除了专注专业化提高技能的“理性人”面相外,还有关心公平和正义的道德面相。经过马歇尔到萨缪尔森再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经济学建立了一个抽象的理论体系,对人的假设也被简化成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日益完善,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尤其是那些系统性偏离了传统理性人假设所能预测的人类行为,成了经济学要进一步发展,就不得不解释的问题。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正是基于塞勒对违反或背离“理性人假设”的人类行为的研究。国内之前将Thaler翻译成泰勒,不过我听了一下诺奖官方网站在宣布获奖者的时候,读音还是更接近“塞勒”,所以这里采用“塞勒”。塞勒是个好媒婆,一手促成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姻,发扬壮大成了现在炙手可热的行为经济学。 塞勒当然不是一个人。为经济学找回心理学基础,至少有1978年的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2002年的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和卡尼曼,以及卡尼曼的长期合作者特沃斯基。这些心理学家侵入经济学领地,最后迫使经济学作出改变,无非是因为他们都对“理性人”假设不满。 在理性人假设下,人人都是小说中的诸葛亮,知局限但能取最优,难怪鲁迅会感叹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也就是说啊,“理性人”假设下的人,不太像真实世界里的人。真实的

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的四项奖项

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的四项奖项 现在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菲尔兹奖、奈望林纳奖、高斯奖、陈省身奖四项奖。 一菲尔兹奖 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开幕式上颁发菲尔茨奖,它以终生致力于数学研究的菲尔兹教授的名字命名。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一项国际大奖,每四年颁发一次,每次至多四名,只授予四十岁以下的数学家,表彰数学上的重要贡献,授予的原因只能是“已经做出的成就”,如此苛刻的获奖条件使获得菲尔茨奖的难度超越了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只是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的奖金,与诺贝尔奖金的十万美元相比是微不足道,但是在各国数学家的眼里,菲尔兹奖所带来的荣誉可以与诺贝尔奖媲美。 菲尔兹奖由国际数学联盟主持评定,只在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国际数学联盟的日常事务由任期四年的执行委员会领导进行,近年来,这个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二人,秘书长一人,一般委员五人,都是由在国际数坛上有影响的著名数学家担任。每次大会的议程,由执委会提名一个九人咨询委员会来编定。菲尔兹奖的获奖人,由执委会提名一个八人评定委员会来遴选。评委会的主席也是执委会的主席。菲尔兹奖的评委会首先每人提名,从全世界第一流数学家中遴选,集中提出近四十个值得认真考虑的候选人,然后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广泛听取各国数学家的意见,最后在评定委员会内部投票决定本届菲尔兹奖的得奖人。因此,就权威性与国际性而言,任何其他的奖励都无法与菲尔兹奖相比。 菲尔兹奖自1936年设立以来每4年在大会开幕式上由主办国国家元首颁奖,截至目前共有17个国家的52名数学家得奖,其中美国得主最多,共有13名,其次是法国人(12名)和英国人(7名)。

二奈望林纳奖 国际数学家大会从1982年开始颁发奈望林纳奖,每4年一次,一次只有一位获奖者,得奖者不大于40岁。奈望林纳奖奖励在在计算机科学的数学领域(比如计算机科学、程序语言、代数分析)最杰出的数学成就。金制奖章上刻着拉尔夫·奈望林纳等的头像。1950年,奈望林纳成为第一位将计算机的使用引入芬兰的数学家。 奈望林纳奖1981年由国际数学家大会执行委员会设立。1982年4月接受赫尔辛基大学的馈赠,以纪念在1980年过世的芬兰数学家罗尔夫·奈望林纳而命名。奖项为一面金牌和奖金。 奈望林纳奖自1982年开始颁发,至2010年共有八人获奖。 1982年,美国数学家罗伯特·塔尔杨,他在计算机科学的数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算法设计和算法分析有重要建树。 1986年,英国数学家L.瓦利亚特,他对理论计算机科学的每一个分支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有关计算问题的理论是他最重要、最深刻的贡献。 1990年,苏联数学家A.A.拉兹博洛夫,他对计算复杂性理论有重要建树,特别是对单调布尔函数的复杂度做了很好的工作。 1994年,以色列数学家A.威治森,他在关于零知识证明方面的工作极有成就。 1998年,美国数学家肖尔,他对量子计算算法有重要贡献。 2002年,印度数学家M.苏丹,他在概率可析验证明、最优化问题的不可逼近性以及纠错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乔恩·克莱伯格(Jon Kleinberg),他的工作为重要的实际问题带来了深刻的理论见解,它们已成为认识和管理今天日益增多的网络世界的核心。从网络分析和线路安排、数据挖掘到几何比较和蛋白质结构的分析,他的工作横跨多个领域。除了对研究的基础性的贡献外,他还深入思考技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2010年,美国人丹尼尔·斯皮尔曼(Daniel Spielman)。因其在线性规划中的平滑分析、基于图的代码算法以及数值计算中图论的应用而获奖。 三高斯奖 国际数学家大会从2006年开始颁发高斯奖,以后每4年一次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高斯奖设立的正式通告发布于“数学王子”高斯诞辰225年之际2002年4月30日,并以其名字命名。获奖者由国际数学联盟遴选的评审团评定。 高斯奖是德国数学联盟与国际数学联盟联合颁发,并由德国数学联盟管理的国际性数学奖项,该奖由一枚奖章和奖金(1万欧元)组成,其奖金来源是1998年柏林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经费结余。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数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数学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但是,数学工作者却与诺贝尔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不仅通过物理、化学发挥数学独有的功能,摘取了诺贝尔奖,尤其在经济领域中,数学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下面将为大家讲一些“诺贝尔经济奖与数学”的故事。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建行300周年,决定颁发瑞典银行经济学奖。这一经济学奖也将以诺贝尔来命名,并请同时也负责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 来授奖。从此,从1901年起开始颁发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等5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又多了一个经济学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首届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 R.Frisch(挪威,18951979)和J.Tinbergen(荷兰,19031994)以来,就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正如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后来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E.Lundberg在首届颁奖仪式上的讲话所说:”过去四十年中,经济科学日益朝着用数学表达经济内容和统计定量的方向发展。......正是这条经济研究路线──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表明了最近几十年这个学科的发展。”为使数学工作者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本刊将从本期起,由近及远,介绍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数学问题。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于英国经济学家

JamesA.Mirrless(1936一)和美籍加拿大经济学家WilliamVickrey(19142019.10.10.,去世于获奖消息发表后的第三天),以奖励他们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上的基本贡献。 颁奖公告上说:“近年来经济研究最重要、最活跃的领域是探讨决策者有不同信息的形势。所谓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大量情况中发生。例如,银行没有关于被贷款人今后收入的完全信息;企业主作为经营者不可能有关于成本和竞争条件的详尽的信息;保险公司不可能完全察觉到对于被保险的财产和对于影响赔偿风险的外部事件的政策制定者的责任;拍卖人没有有关潜在的买主支付愿望的完全信息;政府需要在对个体公民的收人不很了解的憎况下制定所有税制度;如此等等。” “不完全和不对称分布的信息有一些基本结论,特别是在信息上的优势经常能够策略地开发的意义下。信息经济学研究因而针对怎样设计合约和机制来处理不同的激励和控制问题。这就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保险市场、信贷市场、拍卖、企业的内部机构、工资形式、税收系统、社会保险、竞争条件、政治制度等等。” 这两位经济学家就是通过他们对信息的不对称性起着关键作用的许多问题作出系统的解析研究(即建立数学模型)而得奖的。Vickrey主要研究拍卖和所得税;而Mirrless继续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2013年尤金·法马(美国)、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罗伯特·希勒(美国)贡献: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完) 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委们表示,“可预期性”是今年获奖成就的核心。人们无法预测股票和债券在三五天内的价格,却可以预测更长期例如在未来三年至五年内的走势,这些看似矛盾却又令人惊讶的发现,正是基于三位教授的研究贡献。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20世纪60年代起,法马与几位合作者证明了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极难预测,新的信息总是快速影响股价。这一发现不仅对以后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也改变了市场惯例,世界各地涌现出的指数基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席勒随后发现,股价短期内虽然很难预测,长期走势却可以预测。而汉森则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能够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认知的基础。[1] 尤金·法玛(Eugene Fama,1939年2月14日-) 1939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960年获塔夫茨大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法马被认为是“现代金融之父”,主要研究领域是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定价。其研究理论享誉经济学界和投资学界。法马著有两本专著,并发表过100多篇学术文章,包括《有效市场假说》、《证券溢价》、《盈利、投资和平均回报》等。金融市场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就由法马在1970年首次提出。1992年,法马与肯尼思·弗伦奇共同提出“法马-弗伦奇三因子模型”,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改进。模型基于对美国股市历史回报率的实证研究,解释了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受哪些风险溢价因素影响。 彼得·汉森(Peter Hansen,1952年出生-) 195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他1974年在犹他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78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汉森的主要贡献是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它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除了在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方面享有盛名外,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宏观经济学家,他的重点研究课题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他逐渐将学术兴趣转向对“系统性风险”评估及其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研究。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1946年3月26日-) 1946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市,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他除了是一名专业素养深厚的经济学家外,还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在国内风靡一时。席勒于196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房地产、公共选择等多个方面。席勒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两次准确预言金融泡沫破裂。在2000年出版的《非理性繁荣》中,他准确预言了股市泡沫。几乎在这本书开卖的同时,纽约股市出现暴跌。另外,从2003年开始他就预言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前一年的2007年9月,他撰文称,美国即将出现房地产崩盘并将带来严重金融恐慌。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美国)与罗伊德·沙普利(美国)贡献: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颁 奖声明说,尽管两位获奖者独立地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思的实证实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功能的领域。今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范例。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和其他评委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表示,两位获奖者在不同经济主体如何匹配以及匹配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