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 无线供电技术方案及应用

杨立新 无线供电技术方案及应用
杨立新 无线供电技术方案及应用

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装置的研制

杨立新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 2014春班)

【摘要】: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能量传输途径,主要是利用磁耦合共振原理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与传统的有线电能传输相比,避免了用电设备主要通过导线连接获取能量过程中产生导线裸露、磨损、电火花等不安全供电因素;与其他无线供电技术相比,具有传输效率高、功率大、传输距离远、无方向性等特点。最重要的是能为一些特殊场合带来更方便的供电,如水下检测、油田矿井、高山沙漠、化工等。因此,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传输机理的研究,构建了无线

供电系统的总体框架和等效电路模型,揭示了无线供电系统的传输特点及内在规律。

【关键词】:无线供电电波辐射感应耦合磁耦合谐振

目录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3)

二、国内外无线供电技术发展概述 (5)

(一)电波辐射式无线供电技术 (6)

(二)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 (8)

(三)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 (9)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0)

四、参考文献 (10)

五、致谢 (11)

序言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供电技术研究背景及发展概况,然后主要介绍三种无线供电技术:电波辐射式无线供电技术、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领域,并突出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无线供电技术[1][2][3][4]一直是人类研究的热门话题,主要是以非接触的方式对供电设备进行电能传输。与传统的有线供电相比,它避免了用电设备之间主要通过导线连接获取能量过程中产生电火花、导线裸露、磨损等不安全供电因素。无线供电技术的出现为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密封环境、旋转部件、水下监测等的供电开辟了新的供电途径;同时开拓了在感应电动汽车、高速磁悬浮列车馈电、医疗设备、消费电子及传感器网络等方面的应用[5][6]。随着无线供电技术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出现大量新的应用领域及相关的产品,为现代工业生产和人类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对该技术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无线供电技术经历了从理论假设构想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对无线供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是由美国科学家尼古.特拉斯根据其研究搭建了第一个无线电波传输试验系统,试图把能量传输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生活起居提供照明[7]。到后来 1968年美国工程师 P Glaser 提出了一种使用微波电能传输技术的太阳能发电卫星[8]。该技术能利用无限的太阳能通过微波或激光传输转换成为地面人类所能利用的电能。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由加拿大团队提出了 SHARP 研究项目,试图建立一个用于转接远距离无线通信信号的长时间漂浮高空平台,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9]。针对上述无线供电研究尚未成熟及能量传输的缺点:方向的不定性、效率较低、传输距离的限制、穿越障碍物的限制及对周围人和动物磁辐射较大,于是在 2006 年 11 月在美国物理学会工业物理论坛上首次正式提出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理论性分析了该技术在实现中距离能量传输的可能性,并在 2007 年 6 月由 MIT 的(Soljacic)教授所

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完成了在 2.74 米外,点亮一只功率为 60 瓦特的灯泡实验[10]。

目前,无线供电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

(1)在传动转轴部件上的应用:船舶柴油机曲轴、列车及现代汽车等的传动轴上都要通过传感器检测正常工作时的压力、温度、扭矩等参数,对传感器芯片供电若采用传统的有线传输方式将很难实现,而无线供电却能良好的解决这一难题。(2)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无线供电技术能给人类日常生活消费电子产品带来极大方便,一般应用于小功率产品,比如:手机、笔记本、MP3 随身听、温度传感器、助听器、蓝牙耳机、电动牙刷,甚至汽车零部件和医疗仪器等[11]。

(3)在生活医疗领域:目前无线供电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人造官、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助听器、医用体内微型机器人、人造耳等,它避免了传统植入电池对体内电子设备进行供电的各种不便及缺点(如电池的更换、取出和植入存在的伤口感染隐患等)。此外,在植入式医疗手术中利用外部电源无线供电不仅能为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进行高效供电,而且配合无线射频技术还能有效的对电子设备进行检测和控制,还能大大减轻移植手术病人的痛苦,提供更舒适、安全的医疗质量。因此,无线电技术在医疗领域将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2]。(4)在交通运输领域:对交通工具的节能、绿色环保、电气及自动化一直是人类研究的梦想,无线供电技术是最佳的选择方案。随着无线供电技术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科研实验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在高铁悬浮磁列车、城市公交、电动车等交通领域有所建树。比如,日本国土交通省(交通部)于 2009 年 10 月在奈良市,就针对充电式混合动力巴士组织过两次实际应用实验;2010 年 3 月在韩国首尔一座游乐园内试运行一种新型电车,这种电车在铺有电感应条的路面上行驶时可“无线”充电,不像传统电车需通过路轨或车顶电线获得电能[13]。(5)在新型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随着工业、医疗、生物学等领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在检测区域内部署大量的微型传感器,并把监测到的数据信息,通过全局、自组织网络传输给观测者。无线供电技术解决了上述对大量传感器芯片的供电。

此外,这种新兴的无线供电技术不受周围恶劣环境及天气的影响,能有效解决海底石油、油田矿井、水下探测、及天然气生产设备的供电;与此同时,无线供电

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传输功率较小不能满足大功率输出,目前只能达到kW 级别,传输距离及效率还不太理想。另外,在无线供电过程中,磁辐射对周围环境是否造成伤害尚不明确,且对于大功率、长距离供电的研究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相信无线供电技术会不断发展并取得重大的突破,逐步取代传统的有线电能传输。

二、国内外无线供电技术发展概述

(一)电波辐射式无线供电技术

电波辐射式无线供电(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14]主要是将电能转换成电磁波或激光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其工作原理如图 1.1 所示:

图 1.1 电波辐射式无线供电系统原理框架图

通过电磁波或激光装置把电能转换成电磁波或激光,由发射天线以电磁波辐射的形式在空间自由传播,电磁波能量通过接收天线接收,然后通过电磁波转换器和整流滤波电路转换供给负载。此技术主要是通过电波的形式进行传输的,能实现长距离、大范围的电能传输,但其方向性不强,穿过障碍物能量会比较弱,长距离传输效率比较低且对周围会造成电波辐射危害。

电波辐射式无线供电技术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当时是由美国工程师 PGlaser 提出了一种使用微波电能传输技术的太阳能发电卫星。目前国内外对电波辐射式无线供电研究主要集中在卫星空间轨道、太阳能空间站、地面远距离大功率输电以及 E 行器等领域。

电波辐射式无线供电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地面太阳能电站、水电站、风力电站、原子能电站的电能输送;输电线路架设比较困难的地区,高山、森林、沙漠、海岛、水下等;卫星空间轨道站;电磁波无人飞行器;无线电视台的搭建;城市密集供电等领域。因此对电波辐射式无线供电技术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二)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

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 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简称 ICPT 技术[15])是以可分离变压器或松耦合变压器为磁路结构进行电能无线传输,其工作原理如图 1.2 所示:

图 1.2 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系统原理框架图

220V 市电压经过 AC/DC 整流滤波器后变成所需直流电,直流电经过高频逆变电路变成特定频率的交流电,此交流电通过发射线圈产生感应磁场,在邻近的接收线圈会在感应磁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实现了能量的无线传输。其原理的实质是电磁感应,传输功率会比较大达到千瓦,但其传输距离会比较短,一般在厘米、毫米级别,还有由于系统是松耦合或可分离耦合气隙会比较大,使得漏磁和激磁比较大。

目前对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研究比较成熟,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功率电子学研究中心的波伊斯(John T.Boys)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率先对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进行初步的研究,该技术后来引起了日本、美国、韩国以及欧洲等国家的关注,现已研制出了相应的产品:如韩国首尔一座游乐园内试运行一种新型电车[13],如图 1.3

所示:

图 1.3 韩国首尔一座游乐园内试行的一种新型电车示意图

这种电车在铺有电感应条的路面上行驶时可“无线”充电,不像传统电车需通过路轨或车顶电线获得电能;日本国土交通省(交通部)于 2009 年 10 月在奈良市,就针对充电式混合动力巴士组织过两次实际应用实验,如图 1.4 所示,供电线圈埋入充电台的混凝土中。车开上充电台后,当车载线圈对准供电线圈后(重合),车内的仪表板上有一个指示灯会亮,司机按一下充电按钮,就开始充电。

图 1.4 日本国土交通部进行混合动力巴士充电实验

目前国内对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1)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小组在孙跃教授的带领下对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机理及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对传输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效率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该小组还研制出了一系列的 ICPT 供电系统[16][17][18][19][20]。

(2)中国科学电工研究所教授严陆光、徐善纲及其学生武瑛对无接触供电性能和悬浮列车无接触供电进行分析[21]。

(3)东南大学研究小组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和无线输电技术对智能电网的影响

进行

了研究[22][23]

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体供电、轨

道交通、移动设备和旋转设备供电等方面。

(三)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Magnetic Resonant Power Transfer[24])技术主要是利用两个具有相同频率的谐振电路,通过磁场耦合实现能量从电源供给端向用电设备吸收端的无线传输。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与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相比较,前者主要引入了谐振即共振技术,使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相同频率下工作,不仅能量传输效率会大大提高,其传输距离也会大大增加。此技术主要利用近磁场谐振耦合,其辐射小,方向性要求不高,适合中等距离传输,传输效率较高并且能量传输不受空间障碍物(非磁性)影响,能量传输效果与系统频率及线圈的制作密切相关,但是对电源部分要求比较高,对于高频率、大功率实现较难。图 1.5 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实验的原理示意图。在实验中,主要由 A、S 组成的发射回路和 D、B 组成的接收回路构成。工作原理:首先由发射回路激励源A 产生高频磁场,发射线圈 S 在外加激励下谐振,能量即由 A 传递到了 S。发射线圈 S 再通过磁场耦合把能量传输到 D。线圈 D 最后与负载回路 B 耦合,即能量最后传递到了负载回路 B 上。其中,A,S,D,B 的固有频率相同,S,D 之间是远距离传输[12]。

图 1.5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实验原理示意图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助理教授MarinSoljacic 为首的研究团队在 2007 年末提出的,并成功的点亮了 2 米以外的灯泡(60w),当时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的关注,如图 1.6 所示[10]。国内知名大学也对该技术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图 1.7 是东南大学研制出了传输距离为 70cm 接收功率约为 600w 的磁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该技术主要是在耦合磁场中,具有相同频率的谐振系统会进行高效的无线能量交换。

图 1.6 麻省理工学院(MIT)无线供电实验图 1.7 东南大学磁耦合无线能量传输实验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发展比较成熟并在社会各个领域体现了其具体价值。目前主要应用于一些高端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器,笔记本电脑的无线供电底座,厂用小型传感器的供电解决方案等。在生物医学领域上[25][26][27][28],可以用在某些体内仪器(如心脏起搏器,医用体内微型机器人等)的充电、供电系统中。

谐振耦合谐振式电能无线传输技术与上述两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本质性的不同:1、与微波原理的电能无线传输技术相比,具有传输功率大、传

输效率高和无方向性的特点,且传输功率从以前的毫瓦级提高到千瓦级,传输效率也得到大大的提升,可达到 80%;2、与电磁感应原理的电能无线传输技术相比,传输距离大大提高,突破了电磁感应原理的无线传输距离仅在毫米等级以内的限制[29]。

以上主要介绍了三种无线供电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领域,通过上述三种技术的对比及自身特点,最终选择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作为本论文的技术方案。主要是由于对小功率传输而言,它具有传输效率高、传输距离较远等特点,特别适合本论文负载为 20w 小灯泡的近距离无线供电实验设计。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即相同谐振体之间通过磁场耦合空间进行能量的无线传输。着重分析磁耦合谐振无线供电技术基本原理、传输特性及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如何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输出功率及传输距离。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有效措施。最后,设计了一个高效、稳定的小功率短距离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根据其实验数据和实验波形图验证了提高传输效率、距离及输出功率方法的科学性和电路设计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东华.无线供电解决方案[J]https://www.360docs.net/doc/7b5475073.html,/article/82433_3.htm.

[2]不用电线也能传电力[J]https://www.360docs.net/doc/7b5475073.html,/kjxw/nyjs/2008-02-03.

[3]张代兵韩大鹏.一种低功耗设备的无线感应供电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

2006(Z3).

致谢辞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的是我的导师祝老师,在2014春班学习期间,老师的专业指导和无私奉献给了我莫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本论文的完成,不管是选题还是内容的安排都给了我细心的指导和全面的分析。还有,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影响着我,在此我向祝老师表示深切的感谢和祝福。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衣食父母在我学习、成长过程中给予的亲切关怀和无微不至的帮助,感谢你们!

再次,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谢谢你们!

无线覆盖系统方案

办公楼无线AP覆盖系统 设 计 方 案 马鞍山创新网络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2017年3月26日

一、系统简介 (2) 1.1、无线覆盖系统 (2) 1.2、设计依据与规范 (2) 二、主要设计思想 (2) 三、系统组成及配置 (3) 3.1、网络管理设计 (3) 3.2、AP管理系统 (3) 3.2、多认证管理系统 (3) 3.3、智能带宽管理 (4) 3.4、行为管理 (4) 3.5、更多实用功能 (4) 3.6、集中式管理 (4) 3.7、网络负载均衡 (5) 四、施工图纸............................... 错误!未定义书签。 校园无线AP布置点(见图纸)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系统简介 1.1、无线覆盖系统 在有无线覆盖的地方,手机等终端可以正常接收和发射信号,进行无线通信,例如可以上网,打电话,微信。在没有无线覆盖的地方,手机等终端无法进行无线通信。并由统一的管理器实现共同管理。 1.2、设计依据与规范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90,92) 智能化系统设计图纸及甲方要求 二、主要设计思想 2.1、设计思路 随着数字化产品越来越普及,人们数字化网络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无线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利。数字化的信息沟通已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办公楼整体区域布置无线AP信号覆盖,方便办公期间对无线上网的需求。 无线网络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其架构及技术是否合理将关系到投资者投资风险。采用不合理架构或不合理技术搭建的网络不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技术前瞻性,将无法满足未来网络业务和规模扩展的需求,在未来网络规模和业务扩展时将使投资者面临重复投资的危险。 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充分保护网络建设者的投资,本次网络设计我公司推荐采用高性能WIFI无线交换技术理念为基础的WLAN解决方案。 2.2、具体布置 WLAN交换技术中,所有的数据流量都要集中到WLAN交换机或控制器处做统一的数据交换,因此,当网络中业务数据流量很大时,传统WLAN交换机或控制器的压力会急剧增大,并成为无线网络数据交换的瓶颈,极端情况下将使WLAN交换

(完整版)无线AP覆盖解决方案

无线AP覆盖解决方案 无线AP覆盖方案 作为传统布线网络的一种替代方案或延伸,无线局域网把个人从办公桌边解放了出来,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员工的办公效率。一般而言,对比于传统的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 可移动性:由于没有线缆的限制,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移动工作,网络用户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实时地访问信息。 - 布线容易:由于不需要布线,消除了穿墙或过天花板布线的繁琐工作,因此安装容易,建网时间可大大缩短。 - 组网灵活:无线局域网可以组成多种拓扑结构,可以十分容易地从少数用户的点对点模式扩展到上千用户的基础架构网络。 - 成本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用户网络需要租用大量的电信专线进行通信的时候,自行组建的WLAN会为用户节约大量的租用费用。在需要频繁移动和变化的动态环境中,无线局域网的投资更有回报。 室内无线覆盖方式:

无线AP/网桥室外覆盖型: 1、网络拓扑 一般的无线覆盖我们分为两层结构:接入层和汇聚层。接入层主要有无线AP构成,用来实现用户无线终端的接入;汇聚层主要有无线网桥构成,主要用来实现将各个无线AP接入的信号汇聚到网络出口。在保证覆盖的基础上,为了降低可能的故障率,汇聚层的无线级联层数要求越少最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通过一级网桥直接将AP的信号汇聚至网络出口。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如下图1所示。

2、无线接入层 由于建筑的面积,建筑数量,建筑机构,楼层高低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环境会采用不 同的无线覆盖方式。我们可以将整个社区进行分类细化,先建立单个的覆盖单元模型,再根据根据实际的环境来进行组合。 对于8层以下、一梯两户到3户,每栋3单元的楼房,可通过一个AP来进行整栋的覆盖。如图1。对于一梯4户以上,两面结构的楼房,需要在两面各配置一台AP来进行双面的覆盖。依此模式组成最小的覆盖单元,在实际覆盖中可将高层或者单栋单元数较多建筑,可以将整栋楼分割为一个基本的覆盖单元进行分别覆盖。如图3、图4。

高效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高效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摘要——本文提出了基于自动引导车辆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在车上装有充电电池,并在特定的地方进行充电。当给车辆充电时,要接近蓄电池充电器进行自动充电,因此,蓄电池充电器的初级变压器与车上的次级变压器之间需要较大的间隙,用以防止碰撞损坏。这样的话就要设法预防由于这个较大距离产生的变压器耦合率的降低,传统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由于电力需要通过拾波电圈从电线获得,就要装备一个大尺寸的变压器,并且当距离超过车行驶的长度铜的损失也会加大。先进的系统采用一个高频率的应用软开关方法变极器减小变压器尺寸,变压器间隙每10mm耦合率0.88,并且可达到91%的运行效率。 1.引言 最近,研究者对基于诸如自动引导车辆等运动机械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进行了测试,自动引导车辆通常使用带台车的供电系统,但好的金属粒子是通过供电时的摩擦产生的,由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不产生摩擦,其严格要求在清洁的室内或医院里,并且因为没有磨损从而该系统有减低维修频率的有点。 传统的带有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自动引导车辆需要一条与轨道平行的电线并且通过拾波电圈获得电能,但是因为拾波电圈在结构上与变压器的第一圈相似,所以为了在次级变压器端(车辆端)获得足够的电能,在初级变压器一端(电线端)需要超额的电流,特别是当车辆行驶一段长距离,铜损失不能被忽略,并且由于发生磁通量的大量泄漏,耦合率不足,所以拾波线圈也需要大型的变压器和较大的电能供应设备。 本文提出了基于自动引导车辆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概念,在无线变压器见有10mm间隙的情况下,得到不同变压器结构的仿真和实验结果,从这些结果中给出了一种高耦合率的变压器结构,此外采用了0V变换方式的回荡变极器作为供电设备(蓄电池充电器)的变极器,选取100kHz变换频率以减小变压器尺寸。对充电器和变压器的实验评价显示该提出的系统可以高效率运行。 2.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概念 图1.表示基于自动引导车辆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新概念,该系统的充电电池装载在车

wifi无线覆盖方案

“十方会”无线覆盖方案 客户需求 1、达到整个别墅的全区域无线覆盖。保证信号没有死掉! 2、方便用户对整个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 3、客户系统后期升级、扩展性好。 4、无线局域网实现无间断漫游功能(瘦AP+AC可以实现)。 5、2个别墅之间的草坪的露天场所也需要做无线覆盖 6、用户要分开2个独立的网络,一个是公司内部的办公网络(不允许外来客户访问),一个是免费给用户提供的无线网络,供用户免费使用。 无WIFI不酒店 吃饭上菜后第一个动作是神马?拿起筷子?NO你OUT啦!环顾四周,吃饭第一大事是牌子!旅游的意义是在于放松和休闲吗?当微博朋友圈充满了好友们游山玩水,观海酒店,舌尖上的美食、、、终于了解这个一个爱“显摆“的世界啦。 然而对于一些有特色的酒店来讲,这是时下最流行的微博营销。 如果今天你出差OR旅行,入住了一个没有WIFI的酒店,然后会发生什么?、、、哦,大概是没有然后了、、、 酒店行业迎来了春天,团购也好,神秘房,LASTMINUTE也罢,因为要满足手机、PAD的广泛普及和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住客除了对酒店硬件设施、服务水平的要求之外,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从可选到必备----出差的商务人群需要第一时间利用无线网络首发邮件,处理公事;旅游的人们需要利用无线网络上传照片,同时查询旅游咨询等。酒店是否能为客人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无线网络,成为了目前我们大家选择酒店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被认可的WIFI观念、驱动着酒店无线网络的发展。然而。追逐无线浪潮并非盲目跟风,在为酒店搭建无线网络之前,酒店经营者应该先搞清楚以下几点问题,从而选择真正是和自己酒店的无线网络。 一:无线网络,能为酒店做什么? 酒店的无线网络,不仅为客户提供了上网的WIFI信号,还能为酒店实现以下几点功能:1,无线点餐;点餐员在点菜同时完成输单过程,避免点餐人员的来回跑动,工作效率极大提高;无线点餐和厨房出品自动打印功能,使服务人员从人工跑单中解脱出来;传统的点餐管理要求服务人员开据3联单或多单,成本较高。使用无线点餐系统,无需手工开单,节约开单成本。 2,无线POS 3,无线语音服务 4,无线视频监控: 5,无线视频巡更: 6,行李服务 7,智能客房。

办公楼无线局域网覆盖解决方案

办公楼无线局域网覆盖解决方案——————————————————一、概述: 随着企业办公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办公走向移动话的趋势,很多企业正在逐渐改善提升以往的有线固化接入连网方式,开始建设更加方便、便捷、先进、移动性强的无线接入网络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办公职员通过无线网络可以在办公区内随时随地接入企业内部网络和Internet公网,来完成各种业务工作的处理,另外WLAN网络解决以往的有线端口接入限制、硬件维护工作繁琐、线路多、可移动性弱等问题,对企业网络管理人员也是一个实质性的变革。目前Bitwave针对不同企业无线WLAN接入网络建设根据客户的项目需求设计了多种网络架构解决方案和WLAN优化方案,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二、项目需求: 现有一栋16层单位办公楼,要求:每一层单独接入;用户之间安全访问隔离;无线用户使用笔记本、手持终端(PDA、PAD、手机)接入该无线网络;保证每一层无线覆盖的信号效果;实现该无线网络的可管理、可监控。 三、需求分析: 1、无线接入点分布: 该办公楼无线覆盖网络属于一个典型的分布型无线覆盖组网方式,每一层需要放置两个BW A601,分别位于每一层楼道的走廊两端。BWA601外接室内覆盖天线用以保证楼道内无盲区强信号覆盖,多设备覆盖是因为手机、PDA、PAD等无线终端内置无线天线的接收面和增益都比较小,功放功率比较低,所以中心设备要做到很强的信号强度才能保证正常连接上网。 2、微波损耗计算方式: 在办公室环境, 802.11b / g/n, 2.4千兆赫, 的近似衰减值: 石膏板墙体:3dB 玻璃幕墙与金属框架:6dB 煤渣砌块墙体:4dB 办公室的窗户:3dB 金属门:6dB 砖墙+金属门:12.4dB 其他因素会影响2.4GHz的射频信号范围, 包括混凝土纤维板墙,铝墙板,管材和电线,微波炉和无绳电话。 3、无线组网方法: 以为该办公楼原有有线网络,所以从机房通过竖井到每一层都有线路供无线BW A601接入使用,每一层的两端各使用一根原有线路连接到BW A601,BW A601外接室内覆盖天线固定在墙壁之上,天线朝向走廊,室内用户通过反射、穿射的无线信号上网。 4、无线网络规划: (1)信道:奇数楼层两个BW A601信道划分为1和9信道;偶数楼层两个BW A601信道划分为3和11信道,最大化减少每一层和任意层之间的同频 干扰。

学校无线网络覆盖解决方案21938

叮叮小文库 XX学校 无线网络覆盖项目 实 施 方 案 2016年xx月xx日

目录 1.1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1) 1.2项目背景 (1) 1.3建设目标 (1) 第二部分需求分析 (1) 2.1高质量、高性能的无线网络覆盖 (1) 2.2无线AP集中管理 (1) 2.3无线网络高安全性 (2) 2.4灵活部署,易于拓展 (2) 2.5支持多业务接入 (2) 2.5.1设备可视化管理 (2) 2.5.2上网认证、统一管理 (2) 第三部分技术方案 (2) 3.1智能分布式无线组网 (2) 3.2交换机智能集群 (3) 3.3无缝漫游 (3) 3.4安全策略 (3) 第四部分建设原则 (3) 4.1实用性 (3) 4.2可靠性 (3) 4.3安全性 (4) 4.4可扩容 (4) 4.5可维护 (4) 第五部分网络规划 (4) 5.1网络拓扑图 (4) 5.2网路架构介绍 (4) 5.2.1无线接入层 (4) 5.2.2网络控制层 (5)

第一部分项目概述 1.1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 项目地点: 1.2项目背景 对于生长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来说,“饭可以一日不吃,网不可一日不上”已成为其真实写照,教室上课需查询资料及在图书馆写论文也需用到WiFi,传统校园网已不能满足需求;同时,无线网络覆盖也是建设“智慧校园”的需要,通过对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管理一体化的实现。 优信无限专业为各类学校提供专业的无线网络解决方案。 1.3建设目标 无线网络建设目标:建设一套安全、高性能的无线网络,对办公楼、教学楼、宿舍、图书馆、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实现无线全覆盖并覆盖部分公共区域,满足师生上网和教学要求,实现无线网络统一管理、统一配置。 第二部分需求分析 2.1咼质量、咼性能的无线网络覆盖 (1)对目标区域实现100%信号覆盖,接收信号强度大于等于-70dbm ;支持 802.11 n的高性能传输,单机接入时数据传输速率不低于90Mbps ; (2)根据不同环境制定不同的覆盖方案,保证信号稳定、覆盖全面; 2.2无线AP集中管理 通过无线控制器和无线交换机的配合,实现无线网络的规划、部署、监控、优化等各个功能

谐振耦合式无线电力传输系统matlab建模

Modeling Resonant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谐振耦合式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建模 This example shows how to create and analyze resonant coupling typ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 system with emphasis on concepts such as resonant mode, coupling effect, and magnetic field pattern.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a 2-element system of spiral resonators. 这个例子显示了如何创建和分析谐振耦合式无线电力传输系统(WPT)的概念如谐振模式,强调耦合效应和磁场模式。此分析是基于两螺旋谐振器系统。 This example requires the following product: 这个例子需要以下产品: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Toolbox? Design Frequency and System Parameters设计频率和系统参数 Choose the design frequency to be 30MHz. This is a popular frequency for compact WPT system design. Also specify the frequency for broadband analysis, and the points in space to plot near fields. 选择的设计频率为30MHz。这是便携式WPT系统设计的一个流行的频率。还指定了宽带分析的频率,和在附近的空间中的点。 fc=30e6; fcmin = 28e6; fcmax = 31e6; fband1 = 27e6:1e6:fcmin; fband2 = fcmin:0.25e6:fcmax; fband3 = fcmax:1e6:32e6; freq = unique([fband1 fband2 fband3]); pt=linspace(-0.3,0.3,61); [X,Y,Z]=meshgrid(pt,0,pt); field_p=[X(:)';Y(:)';Z(:)']; The Spiral Resonator螺旋谐振器 The spiral is a very popular geometry in resonant coupling typ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its compact size and highly confined magnetic field. We will use such a spiral as the fundamental element in this example. 螺旋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几何形状在谐振耦合型无线功率传输系统,其紧凑的尺寸和高度密闭的磁场。我们会使用这样一个螺旋的基本元素在这个例子中。 Create Spiral Geometry The spiral is defined by its inner and outer radius, and number of turns. Express the geometry by its boundary points, then import its boundary points into pdetool. The mesh is generated in pdetool and exported. The mesh is described by points and triangles. 创建螺旋几何形状的螺旋是由它的内部和外部半径定义,和数量的圈数。由边界点的几何表达,那么进口边界点为有效。网格产生有效和出口。网格是由点和三角形描述的。 Rin=0.05; Rout=0.15; N=6.25; [p,t]=createSpiral(Rin,Rout,N);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设计方案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设计 方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无线局域网 技术建议书 2009年9月 目录

1概述 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逐步成熟并投入商用,既可以作传统有线网络的延伸,在某些环境也可以替代传统的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具有以下显着特点:?简易性:WLAN网桥传输系统的安装快速简单,可极大的减少敷设管道及布线等繁琐工作; ?灵活性:无线技术使得WLAN设备可以灵活的进行安装并调整位置,使无线网络达到有线网络不易覆盖的区域; ?综合成本较低:一方面WLAN网络减少了布线的费用,另一方面在需要频繁移动和变化的动态环境中,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已有投资。同时,由于WLAN技术本身就是面向数据通信领域的IP传输技术,因此可直接通过百兆自适应网口和企业、学校内部 Intranet相连,从体系结构上节省了协议转换器等相关设备; ?扩展能力强:WLAN网桥系统支持多种拓扑结构及平滑扩容,可以十分容易地从小容量传输系统平滑扩展为中等容量传输系统; 随着WLAN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目前在国内外具有较多的中大规模应用,诸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的全城覆盖,向客户提供各种业务。 2需求分析 2.1总体建设目标 ?利用无线网络技术进一步扩展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使全校师生能够随时随地、方便高效地使用校园网络; ?促进教学和科研发展,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提升校园网络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要覆盖部分原来没有有线网的空间,诸如:人行绿化走廊; 由于本工程是在校园有线网的基础上加以无线扩充(即采用AP将无线网络不近接入到有线网络); 2.2具体实施目标 ?侧重实际应用,覆盖校园内部分区域,为教学和学习生活提供切实可用的无线网络环境; ?采取通行的网络协议标准:目前无线局域网普遍采用系列标准,因此校园无线局域网将主要支持802.11g(54M带宽)标准以提供可供实际应用的相对稳定的网络通讯服务,同时兼顾多种类型应用和将来的投资保护,需要同时支持801.11a,,实现双频三模技术;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从2011年夏季前后开始上市。任何厂商的任何机型均可使用的“Qi”规格将成为全球标准。停车即可充电的EV(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也在推进研发。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后陆续上市了多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座。这些手机无需在手机上插上充电线缆,只需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为电池充电。今后NTT DoCoMo 将在电影院、餐厅、酒店、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设置充电座,便于用户在外出时使用。 软银移动也预定2012年1月上市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KDDI正在开发车载式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座。 未来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将有望扩大到EV的充电系统。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以松下、

韩国三星电子、英国索尼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电装为首,许多国家的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相继加盟了WPC。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19世纪发现的物理现象 电磁感应方式采用了19世纪上半期发现的物理现象。众所周知,电流流过线圈时,周围会产生磁场。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ans Oersted)发现了这种电磁效应。

用没有通电的其他线圈接近该磁场,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由此点亮灯泡。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这个可从线圈向线圈供电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电磁感应现象。

无线AP覆盖方案

无线网络项目技术方案

目录 一、概述 (1) 二、网络现状及需求分析 (3) 2.1 无线网络需求分析 (3) 2.2无线网络覆盖范围需求 (4) 三、WLAN网络设计原则 (4) 四、WLAN网络设计方 (6) 4.1网络架构选择 (6) 4.2 网络管理设计 (8) 4.2.1 集中式管理 (8) 4.2.2网络负载均衡 (8) 4.3网络安全设计 (9) 五、设备选型 (10) 5.1无线控制器选型 (10) 5.2无线接入点(AP) (15) 5.3 方案设备配置清单 (20) 六、培训及售后服务 (20) 6.1、培训 (20) 6.2、售后服务 (21)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内海量信息处理,人们对网速及便捷性的需求爆炸性增长。这为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随之而来的行业竞争也日显激烈。在各行业硬件条件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如何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并将其发展成忠实客户成为管理者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广泛普及和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建设逐渐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如何在建设网络的同时减少对业务的影响并有效提高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是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各行各业网络建设中如果采用传统有线网络进行建设,一方面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布线施工,这将严重影响日常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有线网络的整体施工周期较长,将会使增加投资回报时间。而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无线局域网络(WLAN)以其技术成熟、快速部署、易于扩展、可移动性和使用便利等特点,在网络建设中大显身手,成为网络建设的主要技术之一。 二、网络现状及需求分析 2.1 无线网络需求分析 现单位全部岗位均已部署有线网络,但每个岗位只提供一个网络接口,无法满足多台电脑接入的需求。另外,笔记本电脑和使用PDA的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报告.doc

摘要 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源连接线开始困扰人们的生活,为改善传统导线电路电能传输的弊端,给出了一种基于近距离无线电能传输原理的传输系统,而电磁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正可以很好解决对距离有较高要求的这类问题。 本设计主要包括发射模块、传输模块和接收模块三大部分。首先由有源晶振产生1MHZ的方波,通过驱动IR2110及MOS管提高了交流信号,加强后的信号源经发送线圈通过磁耦合谐振感应到接收线圈,再经过半波整流和滤波后得到稳定直流电压,带动负载工作,即实现了无线电能的传输。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单片机STC89C52控制液晶屏LC1602来显示负载短的的实时电压和电流值。 关键字:无线电能有源晶振驱动电路谐振半波整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 more and more power cables on people's lives, to improve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ower transmission conductor circuit, presents a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can close radio transmission principle,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 can 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very good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 have higher request for the distance. This design mainly includes the transmitting module, transmission module and receiving module three parts. First 1 MHZ square wave generated by the active crystals, driven by IR2110 and MOS tube improve the signal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the signal source approved by the sending coil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induction to the receiving coil, and after a half-wave rectifier and filter get steady dc voltage, drive the work load, which can realize the radio transmission. In this experiment, we adopt LC1602 STC89C52 MCU LCD screen to display the real-time voltage and current value of load short. Key words: radio can active vibration crystal driver circuit resonance half-wave rectifier

某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设计方案知识讲解

XXX 校园无线局域网技术建议书 20XX 年X 月

目录 1概述 (3) 2需求分析 (3) 2.1总体建设目标 (3) 2.2具体实施目标 (4) 3无线校园网建设方案 (5) 3.1整网逻辑拓扑图 (5) 3.2无线用户认证解决方案 (5) 3.3整网安全解决方案 (6) 3.4无线校园解决方案——更稳定: (7) 3.5无线校园解决方案——高安全: (8) 3.6无线校园解决方案——易管理: (9) 3.7无线校园解决方案——可扩展: (10) 4无线校园网建设方案总结 (10)

1概述 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于 20 世纪 90 年代逐步成熟并投入商用,既可以作传统有线网络的延伸,在某些环境也可以替代传统的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简易性:WLAN 网桥传输系统的安装快速简单,可极大的减少敷设管道及布线等繁琐工作; ?灵活性:无线技术使得WLAN 设备可以灵活的进行安装并调整位置,使无线网络达到有线网络不易覆盖的区域; 综合成本较低:一方面WLAN 网络减少了布线的费用,另一方面在需要频繁移动和 变化的动态环境中,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已有投资。同时,由于WLAN 技术本身就是面向数据通信领域的IP 传输技术,因此可直接通过百兆自适应网口 和企业、学校内部Intranet 相连,从体系结构上节省了协议转换器等相关设备; ?扩展能力强:WLAN 网桥系统支持多种拓扑结构及平滑扩容,可以十分容易地从小容量传输系统平滑扩展为中等容量传输系统; 随着 WLAN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目前在国内外具有较多的中大规模应用,诸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的全城覆盖,向客户提供各种业务。 2需求分析 2.1总体建设目标 ?利用无线网络技术进一步扩展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使全校师生能够随时随地、方便高效地使用校园网络; ?促进教学和科研发展,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提升校园网络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要覆盖部分原来没有有线网的空间,诸如:寝室; 由于本工程是在校园有线网的基础上加以无线扩充;

woc无线网络覆盖方案

WOC WLAN over CATV 有线电视无线网 北京志扬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无干扰低辐射信号强酒店客房无线覆盖技术 <方案介绍> 北京志扬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1月 酒店无线网络的共同难题 An Inconvenient Truth《难以忽视的真相》 酒店做WLAN无线信号覆盖,都面对几个难以解决和不方便说的问题。 目前信号覆盖方案,大部份采用AP天馈线系统,大规模集中安装在走廊,有些还违规加上放大器增强总体信号。 由于结构上的问题,卫生间处于客房门口,信号难以有效进入客房内,五星酒店豪华卫生间信号屏蔽更为严重,客房内无线信号弱,连接很不稳定。 WLAN只有三个互不干扰频道,信号可穿越楼层,大量AP集中安装产生同频干扰问题,导致网速严重下降,中空型酒店问题更为严重。 多个AP信号可进入同一客房内,同一SSID网络名称造成网络连接非常不稳定,无线连接不停跳转,可用性非常低。 美国Novarum 公司于2007 年11 月发表了研究报告,市场上三个采用不同技术的顶级品牌无线AP ,包括Cisco, Aruba 和Meru, 在72 台笔记本电脑和15 台接入点的纯数据集中压力测试下,都解决不了同频干扰问题,无线网速很低, 总带宽大概只有50M , 彻底打破了它们广告中的美丽神话,也证实了大规模集中使用的问题。 为了解决信号不好进入客房的难题,有采用每房间一AP或窗外无线照射不同的方案,但也解决不了干扰,网速低和网络跳转问题。

一什么是WOC WOC 是北京志扬公司自主研发的专利无线技术(专利号:CN200410086857.6 ),它通过现有的CATV有线电视系统实现房间内的优质 WLAN 信号覆盖,提供可靠和真正可以使用的高速无线网络。 WOC 利用有线电视系统传输 802.11b/g 无线网络,1 个 AP 可以覆盖 8 个或更多房间,能够为酒店客房实现其他技术或方案达不到的优质无线信号覆盖,突破性地从无线物理层彻底解决了目前所有酒店无线系统共同面对同频干扰的难题,使得无线网络连接可靠,实现高速上网。目前 WOC 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多家五星级酒店 , 各大电信运营商也在研究采用。 二.WOC特点 1.信号强:无线信号不用穿墙,通过CATV线路直达房间内,信号强,覆盖均匀,没有死角。 2.无干扰:系统自身无干扰。志扬采用反传统做法 , 楼道 AP 做上屏蔽和防泄漏处理, AP 信号通过全屏蔽的 CATV 线路传输到客房内,有效避免了楼上、楼下和同层 AP 的干扰。AP 信号分支到8个或以上的房间,加上CATV线缆的自然损耗,客房内的无线信号不会过强,不会穿越其他房间而造成干扰。 3.网速高:由于没有同频干扰问题,总体无线网络速度可大大提高。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摘要:文章主要追溯了国内外无线充电技术在近一百年里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无线充电技术最新发展现状的解读,浅析其当今发展的四大趋势,即发展领域扩展化、发展动力多重化、实现方式多样化与智能化以及发展瓶颈明朗化,并就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无线充电;历史;发展现状;趋势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充电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线充电,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借助金属导线以及其他物理连接的条件下,以空气为介质实现电能传输,为设备进行充电。现阶段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实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变化的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实现电能传输的电磁感应式,第二种是利用电磁耦合共振效应的电磁共振式,第三种是将电力以微波的形式辐射到接收端的电磁波辐射式。目前,无线充电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发展历史与现状 1.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CT)并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早在1890年,克罗地亚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就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把地球作为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并且将这一设想付诸于实践。虽然这项研究最终因经费被撤、危险系数过高等原因终止,但却为人们打开了无线充电技术梦想的大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沿着特斯拉的脚步,对该技术有了非常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200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电磁共振器和电源隔空点亮了一盏2 m开外的60 W电灯泡。日本昭和飞机工业公司在2009年At International 会展上展出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传输电力的非接触式电源供应系统。2010年9月,日本富士通公司利用磁共振技术实现设备无线充电。2011年7月第一辆无线充电电动车在韩国首尔公园试运。2012年9月,诺基亚发布的两款智能手机:Lumia920和Lumia 820,可实现无线充电,引发公众热议。2013年芬兰首都机场,为乘客免费提供无线充电器。2013年3月,苹果公司的一项名为“保护外套综合感应充电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书曝光。在各经济大国的研究团队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无线充电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它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设想发展到如今的生活实用地步。 1.2 国内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在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的起步滞后于国外,目前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在国外市场旋风般的影响下,近十年来我国的无线充电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

学校无线网络覆盖解决方案

XX学校 无线网络覆盖项目 实 施 方 案 2016年xx月xx日

目录 1.1 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1) 1.2 项目背景 (1) 1.3 建设目标 (1) 第二部分需求分析 (1) 2.1 高质量、高性能的无线网络覆盖 (1) 2.2无线AP集中管理 (1) 2.3无线网络高安全性 (2) 2.4 灵活部署,易于拓展 (2) 2.5支持多业务接入 (2) 2.5.1 设备可视化管理 (2) 2.5.2 上网认证、统一管理 (2) 第三部分技术方案 (2) 3.1 智能分布式无线组网 (2) 3.2 交换机智能集群 (3) 3.3 无缝漫游 (3) 3.4 安全策略 (3) 第四部分建设原则 (3) 4.1 实用性 (3) 4.2 可靠性 (3) 4.3 安全性 (4) 4.4 可扩容 (4) 4.5 可维护 (4) 第五部分网络规划 (4) 5.1 网络拓扑图 (4) 5.2 网路架构介绍 (5) 5.2.1 无线接入层 (5) 5.2.2 网络控制层 (5)

第一部分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 项目地点: 1.2 项目背景 对于生长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来说,“饭可以一日不吃,网不可一日不上”已成为其真实写照,教室上课需查询资料及在图书馆写论文也需用到WiFi,传统校园网已不能满足需求;同时,无线网络覆盖也是建设“智慧校园”的需要,通过对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管理一体化的实现。 优信无限专业为各类学校提供专业的无线网络解决方案。 1.3 建设目标 无线网络建设目标:建设一套安全、高性能的无线网络,对办公楼、教学楼、宿舍、图书馆、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实现无线全覆盖并覆盖部分公共区域,满足师生上网和教学要求,实现无线网络统一管理、统一配置。 第二部分需求分析 2.1 高质量、高性能的无线网络覆盖 (1)对目标区域实现100%信号覆盖,接收信号强度大于等于-70dbm;支持802.11n的高性能传输,单机接入时数据传输速率不低于90Mbps; (2)根据不同环境制定不同的覆盖方案,保证信号稳定、覆盖全面; 2.2无线AP集中管理 通过无线控制器和无线交换机的配合,实现无线网络的规划、部署、监控、优化等各个功能。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人类追逐自由的本能,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自从广泛使用电能以来,许多人都为了那些电器拖着的长长电线而绞尽脑汁,但无线供电却一直只能作为一个在前方远远招手的梦想。现在,我们也许看到了一线曙光。 在2008年8月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DF,Intel Developer Forum)上,西雅图实验室的约书亚·史密斯(Joshua R. Smith)领导的研究小组向公众展示了一项新技术——基于“磁耦合共振”原理的无线供电,在展示中成功地点亮了一个一米开外的60瓦灯泡,而在电源和灯泡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电线。他们声称,在这个系统中无线电力的传输效率达到了75%。 大刘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描绘了一个两百年后的世界。因为人们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可以提供极大丰富的能源,无线供电的损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所以大部分电器都可以采用无线方式来供电,从电热杯一直到个人飞行器都是如此。电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人类再也不用受电线的拖累了。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那样,无线供电技术现在也已经出现了。实际上,近距离的无线供电技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很多小东西,都已经在使用无线供电。也许不远的未来,我们还会看到远距离和室内距离的无线供电产品,而不会看到电线杆和高压线,“插头”也将会变成一个历史名词。 好兆头 英特尔的这种无线供电技术,是基于麻省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而开发的。 2007年6月,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助理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 Soljacic)和他的研究团队公开做了一个演示。他们给一个直径60厘米的线圈通电,6英尺(约1.9米)之外连接在另一个线圈上的60瓦灯泡被点亮了。这种马林称之为“WiTricity”技术的原理是“磁耦合共振”,而他本人也因为这一发明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会2008年的天才奖。 新技术所消耗的电能只有传统电磁感应供电技术的百万分之一,不由让人们对室内距离的无线供电重新燃起了希望。而它的关键在于“共振”。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共振是一种非常高效的传输能量方式。我们都听过诸如共振引起的铁桥坍塌、雪崩或者高音歌唱家震碎玻璃杯的故事。无论这些故事可信度如何,但它们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可以高效传输能量,而对不同振动频率的物体几乎没有影响。在马林的这种新技术中,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线圈调校成了一个磁共振系统,当发送端产生的振荡磁场频率和接收端的固有频率相同时,接收端就产生共振,从而实现了能量的传输。根据共振的特性,能量传输都是在这样一个共振系统内部进行,对这个共振系统之外的物体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就像是几个厚度不同的玻璃杯不会因为同一频率的声音而同时炸碎一样。 最妙的就是这一点了。当发射端通电时,它并不会向外发射电磁波,而只是在周围形成一个非辐射的磁场。这个磁场用来和接收端联络,激发接收端的共振,从而以很小的消耗为代价来传输能量。在这项技术中,

无线WIFI覆盖项目设计方案

无线WIFI覆盖方案

1前言 WLAN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无线信道作为传输媒介,提供了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并具备有线网络无法相比的可移动、漫游等特性,能够使用户真 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的访问宽带网络。在政府和企业网领域,WLAN技术作为新的宽带 数据网接入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已经开展“无线城市”建设。而 且在数字化办公、商业、医疗、教育、酒店、餐饮服务等众多领域,随着WLAN需求、技 术、产品和应用的不断成熟,无线网络已经进入全面普及时代。 网络不仅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也是提高游客满意度、贴合游客生活的有效手段。而无线网络由于其移动性、便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更是得以在日常使用中大显身手。由于网络 使用者一般会要求提供高速Internet访问能力,因此通过WLAN完全可以实现灵活且可扩展 的网络解决方案。具体而言,WLAN系统的应用使游客可以非常方便和灵活的在生态园内导 览,无论是在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园、餐厅还是花园。 同时由于无线局域网的引入,使生态园开拓各种新的服务成为可能。无线局域网同样能够为生态园员工所用,例如通过手持移动数据终端及时下达和了解工作任务和完成情况、在 生态园各个位置实现办公网络连接功能。综上所述,一个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无线局 域网系统不但能够为生态园中的游客提供便捷服务,而且还能够提高生态园员工的服务和管 理水平。 然而,在WLAN商用化进程中,许多用户在组建无线网络时常常会碰到一些困惑。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无线网络的快速部署、如何实现用户的统一认证和计费管理、无 线网络资源如何统一管理、如何保证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在允许大量用户接入的同时, 如何防范可能的对网络的攻击等等。 我方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沉淀、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投入大量的资源,为打造可维可控的电信级和企业级WLAN网络不断创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业界具有 竞争力的综合解决方案。

无线供电技术简介

无线供电技术发展简介 第一章无线供电技术概述 电能传输和信号传递是电力电子技术所涉及的两个主要方面,两者往往共存于同一个电力电子应用系统当中,电能用来给系统运行提供动力或能量,而信号用来检测系统操作状态或传递控制指令。如今,信号传输以移动手机和无线INTERNET为例,以空气为媒介已经实现了长距离的非接触传递,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存生活;而电能的传输仍然主要有导线直接接触进行传输,电工电子设备的供电通过插头和插座来进行,其发展远远滞后于信号传输的发展。长期以来,利用磁耦合原理实现电能传输只是在传统变压器和感应电机当中得到了运用,基于此原理以空气为磁介质实现高等级电能传输最开始认为是不可能的,更不用提通过空气实现远距离的电能传送了。近年来,很多新的方法应用,无线供电又受到了热捧。在给移动设备进行供电采用无线供电技术(Wireless Power Technology),简称WPT,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课题。 无线供电技术(WPT)是一种新型的电能传输技术,其具备两大优点:一是让电器与电源完全隔离,使电器的灵活性、美观性、安全性、密封性的表现更好;二是WPT可以通过非导体来传播电能,如水、空气、土壤、玻璃等,因此可以实现隔物供电。 第二章无线供电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实际上无线供电的设想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1890年,尼古拉·特斯拉,这位现代交流电系统的奠基者就开始构想无线供电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方案——把地球作为内导体、距离地面约60 km的电离层作为外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 Hz的低频共振,再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日本的H.Yagi和s.Uda论述了无线供电概念的可行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学者开始研究不利用导线去点亮电灯的输电方案。随着大功率、高效率真空电子管微波源的研制成功,20世纪60-70年代,Raytheon公司的William C.Brown 做了大量的无线供电方面的研究工作,使得这一概念变成实验结果,奠定了现代无线供电的实验基础。他所演示的直流—直流转换效率在54%左右。 2000年以后,无线充供电新技术越来越频繁地在各大通信技术展、电源新技术展上露面,各大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2007年6月,麻省理工大学的Marin Sohjacic和他的研究团队公开做了一个演示,他们给一个直径60 cm的线圈通电,点亮了大约2 m之外连接在另一个线圈上的60 w灯泡。在2008年8月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上,西雅图实验室的约书亚·史密斯(Joshua R.Smith)领导的研究小组再次向公众展示了这项基于“磁耦合共振”原理的无线供电技术,在展示中成功地点亮了一个1米开外的60 w灯泡,而在电源和灯泡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电线,此次系统中无线电力的传输效率达到了75%。在2009年Windows 7的发布会上,微软CEO鲍尔默更是带来了最新的无线视频输出和无线供电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有以下4中无线供电方式:电磁耦合、光电耦合、电磁共振、微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