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术后随访分析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访护理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访护理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随访护理需求现状,并对此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2021.01-2022.03在本院接受TKA的75例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个人信息调查表及随访护理需求表,根据统计结果对患者的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随访护理需求总得分较高,其中功能锻炼需求维度平均每项得分最高,且患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否独居、疾病认知情况、膝关节功能水平以及自我效能均为影响患者随访护理需求的因素。
结论:大多数TKA患者需要出院后提供随访护理,建议护理人员可通过多种途径予以患者具有针对性的随访护理。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针对性护理干预;满意度随访护理作为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之一,即护理人员以多种途径保持与曾经住院患者的联系,及时掌握患者出院时疾病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协助[1]。
近年来随着快速康复外科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均在院外完成,缺少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康复训练的指导,从而使其康复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TKA患者出院时给予连续有效随访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次研究使用问卷形式对TKA患者进行调查,通过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随访护理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接受TKA的 75例患者。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②接受TKA;③自愿参与本次调查。
排除标准:①患有恶性肿瘤。
1.2方法本次研究运用问卷形式对TKA患者展开调查,问卷为个人信息调查表及随访护理需求表,调查方式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并在回收时对问卷是否存在遗漏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问卷的可研究性和有效性。
1.3统计学方法通过专业的软件SPSS23.0处理,得出本次研究数据,若P<0.05,表示差异较大,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TKA患者出院后随访护理需求得分情况从结果来看,患者随访护理需求较高,且功能锻炼需求平均得分最高。
膝关节置换患者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观察

膝关节置换患者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观察发表时间:2018-04-08T15:19:44.0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期作者:汤志辉[导读] 观察膝关节置换患者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后,其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变化。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湘潭 410011)摘要: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患者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后,其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变化。
方法本文主要选取2015年2月份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我院同期收治的5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对比两组HSS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组间护理后的HSS评分、VAS评分进行对比,p<0.0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组间对比,p<0.05。
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对其膝关节功能康复可起到改善作用,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个体化护理干预;膝关节功能康复;影响骨科常用手术方式中,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医务人员经手术能够将患者畸形的膝关节纠正,维持及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1]。
经临床实践研究证实,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可取得一定疗效,但由于膝关节过于复杂以及附着过多,实施置换手术后患者通常要求关节能够正常负重及屈伸,并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2]。
为此,术后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给予患者康复护理,不仅关系到临床疗效的提高,同时还是保证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关键。
本文对最近几年前往我院行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以期为临床膝关节置换患者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提供部分参考数据,现对其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主要选取2015年2月份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3.48±2.93)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8.73±0.84)年。
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研究进展当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治疗各种晚期膝关节炎的一种持久有效方法,对减轻膝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良好的解剖力线,具有良好的效果。
晚期膝关节炎患者通常伴有各种膝关节畸形,最常见的为内翻畸形和外翻畸形。
然而,膝外翻畸形对矫形外科医生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骨缺损、外侧副韧带的挛缩或内侧副韧带松弛对TKA造成很大的困难。
因此,如何达到关节的平衡,恢复膝关节力线成为TKA的关键。
1 膝外翻畸形的流行病学随着TKA技术日渐成熟,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为各种晚期膝关节炎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美国,2008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例数超过650,000例[1]。
大于50岁人群中,约4.8%的女性和约3.4%的男性已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2]。
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TKA最主要的病因,约占94%-97%[3]。
需行TKA手术的患者中,伴随有膝外翻畸形的约占10%-15%,男女比例约为1:9[4]。
2 膝外翻畸形的分型Ranawat AS[5]把膝外翻畸形分为3型。
其中1型外翻小于10度,在内翻应力下可畸形纠正,约占膝外翻总数的80%,此类患者中内侧副韧带未受损。
2型患者外翻在10-20度,内侧副韧带虽然被过度拉伸,但保留部分功能,约占15%。
3型外翻大于20度,内侧副韧带功能丧失,约占5%,此类病例在选择人工膝关节假体时,需要优先选用限制性假体。
3 膝外翻畸形的手术入路选择对于膝外翻畸形患者,充分的软组织松解是手术的关键和挑战,而选择有利于软组织松解的手术入路,则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髌旁内侧入路在80年代以前较流行,被认为是最经典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为大多数骨科医生所采用[6]。
吕厚山等[7]对87例膝外翻患者使用内侧髌旁入路行TKA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3.8个月,指出对于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配合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疗效观察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疗效观察史法见;张锦洪;王芳;丁志勇【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ethods and efficacy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in patients with valgus knee deformity. Methods From July 2001 to June 2008,29 TKA were performed by means of 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standard osteotomy and Whiteside style lateral soft tissue release with posterior stabilized implants on 25 patients (5 men and 20 women) with valgus deformity. Operation evaluations including the tibial and femur angle (T-F angle) and Knee Society Score System(KSS) were followed-up. Results One patient go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inpatient department,who recovered after thrombolysis therap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bout 12 months to 48 months,No complication such as infection,damage of common peroneal nerve, patellar dislocation or knee instability wasobserved. TheaverageT-Fangle ( 7.42 ± 1.80 ), average KSS ( 82.47 ± 5.38 ) andaverage functionscore ( 86.47 ± 4. 83)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had statistical improvement,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 (P<0. 05). Conclusion The TKA can provides excellent results through techniques of osteotomy and soft tissue releasingcorrectly,keeping good move trajectory of hip bone,preventing the damage of common peroneal nerv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valgus knee deformity.%目的探讨膝外翻畸形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7月至2008年6月收治膝外翻畸形患者25例29膝,男5例,女20例;年龄55~75岁,平均64.3岁.手术采用髌旁内侧人路,模具引导下截骨,按Whiteside方法进行外侧软组织松解,采用后方稳定型假体.对比手术前、后股胫角变化,采用KS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1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全部患者获12~48个月随访,无感染、腓总神经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平均股胫角(7.42+1.80)°,KSS临床评分(82.47±5.38)分,功能评分(86.47±4.83)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外翻畸形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正确截骨,合理软组织松解,保持髌骨良好运行轨迹,防止腓总神经损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1(017)008【总页数】3页(P701-703)【关键词】伞膝关节置换;外翻畸形;软组织平衡【作者】史法见;张锦洪;王芳;丁志勇【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48;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48;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48;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4+2膝外翻畸形患者常伴有股骨外髁发育不良、胫骨外侧平台缺损、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挛缩等改变,施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难度大,术后效果往往不如膝内翻畸形患者。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术后护理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术后护理我科2007年8月7日收治了1例严重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该手术创伤较大,易发生并发症。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患者女,71岁,因右膝关节疼痛10余年,加重2年于2007年8月7日入院,患者患膝疼痛、肿胀、屈曲内翻畸形及伸屈功能障碍。
膝关节X线片显示:严重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下肢力线异常、膝内翻。
患者右膝关节行走疼痛严重、活动受限、下蹲明显受限,严重影响生活。
患者有2年的脑血栓病史,但无明显后遗症。
于8月14日在硬膜外麻下行右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历时5小时。
术后予抗炎、右下肢弹力绷带捆绑、抗凝、对症处理,患肢早期功能康复锻炼等措施,术后创口甲级愈合。
1.2结果: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HSS评分满分100分,其中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范围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不稳定10分。
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
根据术前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X线片股骨、胫骨轴线角度,检查膝关节前、后向及内、外向的稳定性。
膝关节由术前40分提高到91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45度提高到95度。
2术后护理2.1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
(1)床边心电监护48小时,每小时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1次。
(2)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皮肤黏膜色泽及患者有无血容量不足的早期征象,如面色改变、烦躁、头晕等。
(3)注意观察切口有否渗血、出血及引流量,正确记录尿量及评估出入量是否平衡。
2.2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创腔放置引流管2根,据文献报道[1],高负压(79.8 kPa)吸引的切口引流量明显多于低负压(46.6 kPa)吸引,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也相对较低。
全膝关节置换修复膝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随访评价

全膝关节置换修复膝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随访评价李广伟;王红军;孙晓智;陈林斌;高宇亮;白忠旭;程新胜【摘要】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
n<br>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上随访结果。
n<br> 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1例(35膝)膝内翻畸形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拍X射线片测量胫股角,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 和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
n<br>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6个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
胫股角由置换前平均内翻17.69°(5°-30°)纠正至置换后的5.66°(2°-8°),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4.29°(60°-95°)提高到置换后119.46°(105°-130°);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6.60分(14-42分)提高到置换后89.03分(82-95分),优28膝,良7膝;WOMAC评分由42.83分(28-54分)提高到置换后90.17分(85-95分)。
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所有病例置换后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及WOMAC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 <0.01)。
置换后X射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髌骨骨折。
提示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以上随访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明显改善,修复效果满意。
微信随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评估

微信随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评估发表时间:2018-10-26T10:03:35.08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4期作者:周燕敏[导读] 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术后微信随访,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提升健康知识知晓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目的探析微信随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健康育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月于我院骨科住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按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接受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微信随访。
结果出院后3 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测评结果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术后微信随访,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提升健康知识知晓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健康教育;微信随访;应用价值膝关节疾病是临床高发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持续升高[1]。
膝关节疾病主要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外伤等因素有关,患者主要有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临床主要用于严重膝关节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疗效直接,利用人工材料替换病变的膝关节,代替膝关节功能,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但是TKA属于大型手术,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术后早期多数患者会有不同程度肿胀,不利于术后恢复[2]。
本文以8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微信随访在术后健康教育教育中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价,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根据随机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为48~75岁,中位年龄为(60.3±3.5)岁。
全膝关节随访内容(一)

全膝关节随访内容(一)
全膝关节随访内容
1. 随访目的
•评估患者手术后康复情况
•监测术后并发症
•提供相关康复和保健建议
2. 随访时间
•随访第1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36周、第48周、第60周、第72周、第84周、第96周、第108周、第120周
3. 随访内容
体格检查
•检查膝关节活动度
•观察膝关节肿胀程度
•评估膝关节稳定性及畸形
X光检查
•检查关节间隙宽度
•观察骨缺损或异常增生
功能评估
•使用评分表评估疼痛程度
•评估患者步态及活动能力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并发症监测
•观察术后感染情况
•检测人工关节松动或脱位
•检查人工关节磨损情况
康复建议
•提供物理治疗方案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
4. 随访记录
•将随访结果记录在电子病历系统中
•包括患者相关信息、随访日期、检查结果、医师建议等内容•随访记录要便于查询和参考
以上是针对全膝关节随访内容的一些相关信息,通过定期随访和综合评估,可以有效监测患者康复情况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随访记录的准确和详尽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及制定后续康复计划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化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术后随访分析摘要:目的对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进行术前个体化分析以及术中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随访结果分析。
方法对14例(17膝)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5.3岁。
术前进行个体化影像学分析,以及术中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射线检测膝外翻角度及HS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 17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3个月(12个
月,60个月)。
术前测量膝外翻角度为(14.7?7.9),,术后为(4.6?2.5),;活动范围
术前平均(71.5?16.7),,术后为(113.6?17.8),;术前HSS膝关节评分(38.20?12.32)分,置换后为(85.83?9.34)分。
置换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0,),轻度畸形7膝,中度5膝,重度1膝。
手术原因:主要为骨性关节炎10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
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的疼痛、跛行、活动受限等。
术前HSS评分 (38.20?12.32)分。
1.2 假体类型假体均由Smith&Nephew公司提供。
1.3 术前分析术前常规影像学检查:双下肢站立位片,膝关节CT平扫,依据
外翻畸形情况、下肢力线、平台局部骨质情况,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术前影像学测量与分析:术前利用TraumaCad 2.0软件进行术前分析,测量FTA角(外翻角,即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夹角的补角),评估下肢力线、截骨位置、截骨量、平台骨缺损情况,并根据假体骨质覆盖情况决定是否行结构性植骨,以便于术中参考(见图1,图3)。
1.4 方法 ?取仰卧位,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情况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常规采用止血带,于屈曲位与伸直位评估内外侧软组织张力及评估软组织状况。
?软组织松解:取膝关节前方正中髌旁内侧切口,彻底切除髌上囊、滑膜、及髌
下脂肪垫,在胫骨内侧缘进行小范围松解及骨赘切除后外翻髌骨,切除内外侧半月板、切断前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外翻畸形对手术技巧要求相对内翻畸形要高,手术难度较内翻畸形大。
软组织松解时,可于屈伸状态下测试外侧软组织张力,采取针对性的软组织平衡程序进行软组织松解。
松解膝外侧副韧带和,肌腱可矫正屈曲间隙外侧紧张,松解髂胫束和后外侧关节囊可以矫正伸直间隙外侧紧张。
膝关节内侧骨赘清除后,切开关节囊,常规行髂胫束松解延长,我们的方法是在髂胫束上作多个平行关节线的横行小切口,以此延长髂胫束,中重度膝外翻畸形还可与Gerdy结节骨膜下松解髂胫束止点。
测试屈曲间隙外侧紧张,则进一步松解外侧副韧带以及,肌腱,从股骨侧和胫骨侧骨膜下松解外侧副韧带附丽点,注意松解勿使其附丽点完全切断,保持韧带结构与周围滑膜及关节囊组织的连续性,这样松解的部分韧带残端可在发生少量回缩后与周围结构愈合而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
?截骨:极度屈膝下,咬除胫骨平台及股骨远端边缘骨赘,依次行胫骨、股骨截骨、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正常切模截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的二次追加截骨,其中胫骨平台外侧磨损严重者要以外侧最低点进行测量和截骨,然后用厚垫片来维持稳定。
选择合适的假体试模,安装后测试下肢力线及伸、屈关节间隙、关节活动度以及内、外翻平衡,均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
髌骨不常规置换,仅咬除周缘增生骨赘,修整髌骨软骨面,周围用电刀烧灼1w,减少髌周神经引起的术后膝前区疼
痛。
术中注意充分止血,防止血管、神经损伤,冲洗清除骨质碎片后,膝关节内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严密缝合伤口。
1.5 术后处理 ?术后3 d内给予镇痛泵持续止痛。
?术中出血量多的患者必要
时术后可多次输血。
?适当加压包扎患肢,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根据具体引流情况72 h内拔引流管。
?常规应用抗生素3d,术后第2d开始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0d,防止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拔除引流管后即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
帮助下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如主动活动欠佳还可使用CPM机辅助练习膝关节功能。
1.6 疗效评价评价标准:患者功能评价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制定的
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的评价。
满分为100分,其中疼痛30分,功能活动(包括走路、爬楼梯和使用交通工具)22分,关节活动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稳定性1 0分,使用拐杖或有关节伸直受限时要减分。
总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