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优质教案(6页)学习专用

第8课笔墨丹青

教学目标

一、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

三、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历史信息。

四、能够分辨中西绘画的差异。

教材分析

一、本课解说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本课专门介绍中国绘画,与上一课《汉字与书法》共同实现课标要求。

本课第一目“质朴与浪漫”,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讲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第二目“从顾俏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讲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在吴道子。第三、四两目“文人意趣”和“民间风情”讲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文人意趣”的成因和特点。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演变,及其反映的历史风貌。

本课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二、本课应理解的问题

1.中国画及其特点。

“中国画”,或称“国画”,是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名词。它是对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用毛笔、墨汁或特定颜料画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以及对这种绘画延续、发展到现在的绘画传统形式的称呼。这种称呼带有对中华民族艺术的深厚感情,并简约地概括出中国画特色:一、以有书法性质的墨线来表现主要物体,强调线条的变化及内涵;二、不过于强调明暗,但追求笔墨的五色变化的韵味;三、比例与透视关系符合人的观感,不追求西画中的精确。四、画面留白,或让主题突出,或让意境更深远、空灵;五、因为材料的原因,以写神为主,不以写实为能;六、追求诗境与超然物外之美;七、完整的中国画,至少盖有印章。通常的中国画,有印章、题字等画外的内容。

2.中国画的种类。

从用色上分,可分为水墨画和设色画。水墨画纯用水加墨汁画成,相传始于唐朝,成于宋,盛于元,变于明清。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主观地将山水画分为南北两宗,日本人故称水墨山水画为南画。设色画则有浅绛、青绿、金碧等。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工笔、兼工带写、写意三种。

从画科的内容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花鸟画包容了花卉、鸟类、走兽、水族、瓜果,还有博古。博古相当于西画中的静物画。

按画家的社会阶层分为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

3.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历史特征。

人面鱼网纹盆是半坡文化的代表。为什么画鱼而不画别的东西?说明鱼类与半坡人生存的关系。同样,中国早期绘画内容中的主题神仙巫鬼、神话传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像力和认识水平。顾恺之画宗教画,与佛教盛行有关,而唐代的人物画多雍容华贵,也反映了历史特征。宋代重文,而且有宋微宗这样喜爱书法绘画的皇帝,并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中,于是,宋代的绘画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本课课文大都结合历史特征介绍绘画艺术的发

展,教学时特别应注意结合历史欣赏作品,不要忽视时代背景,不能上成美术课。在以下的条目中都突出了历史特征,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本课内容解析

关于中国绘画艺术起源的传说

有关中国绘画的起源问题,像有关中国历史的起源一样,令人不可琢磨。唐代的张彦远在他的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指出那时的象形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而在他看来,图形与文字的脱离,才使得绘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探讨绘画技巧的工作则晚至秦汉才开始,魏晋时名家的出现,才标志着绘画臻于成熟。这1000多年前提出的有关早期中国绘画发展的理论至今仍基本被认同。现代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史前和历史早期绘画形象的实物,不断增加着我们对早期绘画艺术的了解。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古代先民创造的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据说是游牧或少数民族部落所为。也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北人食肉勇悍,南人食蔬文雅,故而西北与西南的岩画各有特色。西北岩画以刻凿为多,图案以动物为主,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动物之外,还有狩猎、生殖崇拜、放牧等内容,粗犷雄浑。西南岩画以涂饰为多,图案以人物为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人物之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朴拙神秘。然而无论南北岩画,均以线条为构图,或所凿,或涂饰,以线成面,大多形成阴面造型。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出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正是仰韶文化美术图案的典型代表。这个赭红色陶盆上绘有黑色的人面图案。人脸、口角两边有色形纹。据考证,人面图形是氏族部落成员举行宗教活动的形象。头顶戴着盛饰的帽子,两边的鱼形纹大约是表现渔猎季节开始时,人们祈求获得更大收获的愿望。这一富于想像力的绘画创作,以原始的功利主义为创作动机,表达了原始人对社会劳动生活的挚诚与热情。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是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其画左上一夔龙,右上一凤鸟,下面一双手合十作祈祷状的女子。这幅画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画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根据郭沫若分析:画面一凤一夔作争斗状。凤象征善良,夔象征邪恶。夔被凤击败。正面的女子正在祈祷善灵的胜利。郭沫若进而以为,这个女子就是传说中的女娲。另一说认为:画中女子是墓主人的形象。夔凤并不是在争斗,而是龙腾凤舞,构成龙凤成祥的祥和主题思想。尽管不同的观点、见解,使该画的确切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幅画所体现的终极思想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源流是相一致的,在对美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中表达出了对理想中的幸福、美好的追求与企盼。

魏晋文人画出现的原因

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魏晋南北朝,因卷入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名士就有:何曼、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他们借写意笔墨去宣泄心中之牢骚,借山水花鸟去做不求形式的自由写意,表现在图画中是一种高傲的、不见人间烟火的脱俗气质。他们玩赏山水迷恋花卉,陶冶性情,甚而做隐士称居士,或者因不服异族而出家为僧。他们在图像中追求意境,在笔墨中追求情趣。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创

新,是时代的产物,是与世不同的独特艺术。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局部)简介

顾恺之(约345—409),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擅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现存的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列女仁智图》等,可以看到他的很高的艺术水平。

《女史箴图》是一幅我们现在尚能看到的最古的画卷,可能是隋唐时代的摹本。它根据西晋诗人张华所作讽刺贾后的《女史箴》原文而创作。现存九幅画面,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第一幅,画的是冯昭仪以身挡熊,保卫汉元帝的故事。第二幅表现班姬不与汉成帝同车的故事。第三幅画的是山水鸟兽,与汉画像石、敦煌北魏壁画画法相似。第四幅是描写宫廷妇女化妆,表现的是“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的修容情形。第五幅表达的是夫妻之间也要“出其善言,千里应之”,否则“同衾以疑”。第六幅表现一夫多妻制。第七幅表现“欢不可以妒,宠不可专”的内容。第八幅是表现妇女必须服从丈夫的支配。第九幅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画家塑造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刻画出典型人物。如第一幅,由于一只大熊攀槛欲上而引发紧张局面,汉元帝、卫士及其他宫女惊慌失措,都想逃跑的神情,与冯捷好(昭仪)神色镇定的表情,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冯捷好的形象。第四幅,原文的含义是告诫女性不要专门爱打扮而不修养“德性”,如何表现这一复杂而抽象的内容是不容易的。画家通过宁静而肃穆的环境、闲情逸致的空虚生活而使其表达出来,手法高超。又如最后一幅,是描绘一女史形象,对她那种监视宫女,动不动就记录宫女言行的情节,表现得十分深刻。

唐阎立本《步辇图》说

阎立本是初唐代表画家。唐太宗时任工部尚书,官至右相。他的作品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像》和《凌烟阁功臣像》等。他的创作紧密地配合唐太宗的政治作为,多画重大政治题材。《步荤图》是留传下来最早的一幅反映我国各民族人民要求统一团结的重要画卷。该画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接见吐善使者禄东赞来迎文成公主人藏时的情景。画面上乘步荤的唐太宗威严而和气,穿少数民族袍服的禄东赞精干而恭敬,引导、陪同的礼官神态肃穆,簇拥天子的宫女徐行顾盼,气氛融洽。这幅画不但记录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在艺术之外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意义。

唐韩縨《五牛图》简介

唐德宗时的宰相韩縨,擅长画牛,并好用粗重的线条来表现牛的健壮朴厚,富有农家风情。传世的《五牛图》中为五头状貌、姿态各不同的黄牛。五头牛均膘肥体壮,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但又各自有不同的性情,居中一头更显沉静本分,蹭痒那头显得有些调皮,回头舔舌那头较为活泼,昂首那头似乎有些胆怯。此画行笔粗放凝重。作品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极高水平。

宋代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的原因

从整个山水画发展史看,宋代是我国古典写实艺术的巅峰阶段,山水画繁荣兴旺,名家名画数量很多,是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山水画在北宋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北宋的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城市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两宋是中国画院的极盛时代,在画院的组织形式上是最为完备的。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

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使画院达到鼎盛的还属宋微宗赵佶。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山水在魏晋时仅仅只是作为人物画中人物活动的场景、配景,现在被列为考试科目,且与人物画并列,这无疑大大地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

宋代山水画在形式技巧方面不断创新。五代宋初,山水画出现了“皴法”,将“勾线填色”的单线条画法变成了“复线条”技法,这是山水画艺术走向成熟的一个最具推进意义的转折。“皴法”的初始是为了忠实地模拟物象。在两宋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画家与画派创立了迥然不同的“皴法”。董源山水中描摹江南山石纹理而创造的“披麻皴”与荆浩、关全等北方画家的效法明显不同。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亦区别于董(董然)、巨(巨然),以侧笔作圆浑秀润的线条刻画山石树木,墨法精微,独创了“卷云皴”。郭熙又将之发扬光大,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即更写实,故而“独步一时”,成为北宋宫廷山水画的一个主要派别。

宋代山水画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精神内涵的发展与变化,对现实生活、现实情感的关注取代了对宗教的迷恋与对虚幻天国的向往。自然山川辽阔博大,风貌形质各异,社会生活多彩多姿,这一切使山水画题材内容不断扩大与深化。杰出的画家,不仅师法造化,而且将自然山川的特性与人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行旅、山居、渔樵、耕读等均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种风貌。“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也不仅是对自然山川固有特色的忠实描摹,还蕴涵着当时人们的精神祟尚与选择及画家个人不同的审美眼光。

理论上对山水画的认识也日臻成熟。山水树石原先只是人物的配景。由于与山水相关的哲学及文学的勃兴,山水以其特殊的审美趣味,吸引了画家。南朝宋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稍后王微的《叙画》,成为山水画独立的宣言。王微指出了山水画与地图价值的区别,认为山水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山水美景是主要内容,禽鱼、舟车仅是点缀物而已。王微的观点还说明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观念已完全从山水以“比德”的实用美感到“畅神”的体验美感的转变。这时的山水美已不是“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而是“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对于春秋美景的欣赏已达到了“愉情悦性”的目的。

文人意趣对宫廷画风的影响

文人意趣最直接地体现于文人画中,文人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所说“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历代文人也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人画。两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拭、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到元代,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而相辅相成。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弧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即是白即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即文人意趣。

宫廷绘画服务于皇家的政治纪实、军事记事、文化娱乐等宫廷活动,反映了皇家的审美意识,也是历代杰出艺术家绘画才智的集中体现。出于表现纪实场景的需求和满足皇家工整精丽的审美要求,宫廷绘画以工笔设色的写实风格为主,其中以北宋徽宗朝和清代乾隆朝最

为盛行。至元代,由于文人画家供职于宫中,渐渐地儒雅的文人画风被带进内廷,给宫廷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趣增添了一些个性化。

清八大山人《荷石水禽图轴》

朱耷,号“八大山人”。他以自己精彩的笔墨艺术向世人展现了没落贵族文人的精神世界。他是明朝宗室藩王的后裔。明朝覆亡后出家,先为僧,又转道。他既怀恋旧日王朝,又仇恨李自成农民起义,还不与清王朝合作,这正是他政治取向的进退维谷之处。他在思想情绪上苦闷;愤然、无出路,故而在艺术行为上作癫狂状,在书画中把“八大山人”或写成“笑之”,或写成“哭之”。其《荷石水贪图轴》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水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望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富有层次。八大山人曾自云:“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古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可见其画荷是观察入微,静观悟对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妙趣自成。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清郑板桥《竹石图》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擅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师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祟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他的《竹石图》画面上竹竿修长,长短有殊,左右倾顾,用笔遒健圆劲,疏爽灵动。

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区别与联系

文人意趣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即是追求“形神兼备”,重视意境,追求个性的发挥。绘画不仅表现景物的本身,而且创造出画家思想感情与之交融的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能够引起观赏者的想像而与之共鸣。其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作品多以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为题材,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提倡以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土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但是这样的画也存在缺点;主要在于标榜“清高”“雅逸”,回避社会矛盾,脱离现实,境界冷僻。

民间风情在绘画上的体现不同于文人意趣,后者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前者更通俗化,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所喜爱。民间画是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的街头艺人所作,

他们为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绘画,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3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入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有时也被文入画和院体画所吸收。尽管这种民间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社会地位,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

明清木刻版画出现的原因

明代城市工商业繁荣,各行各业的手工艺技术进一步发展。为适应市民通俗文化发展的

需要,小说、戏曲作品小量出版,刺激了印刷业的革新和进步,这就为版画插图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明代是中国版画技术的鼎盛时期,它主要表现在:书籍的插图普遍出现于各类图书之中,科技、医药、农业、军事书籍的插图版画远远超过了前代。

清代版画继明朝工艺之大成。清初,明末刻工艺匠大都健在,所以,顺、康时期的版画承袭明朝遗风,多有精品佳作。清代前期的统治者,除了重视印刷图书之外,对于版画的刻印也很热衷,大力从各地延请名工巧匠人京,为宫廷镌刻图书插图,或其他各类版画。清代晚期,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中虽然也多有插图,但是刻印水平低下,粗率不精,已不为世人所重视。正是此时,石印、铜版印刷相继传人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迅速走向衰落。

年画发展历史的回顾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我国年画起源于雕版印刷之前,早在先秦两汉就有“土偶桃梗相遇语……刻削子以为人”的记载。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民间的“门神”。

从绘画上讲,南朝梁刘琰的《少年行乐图》可算是年画的先声。到了唐代,画目繁多,有周访的《游春仕女图》《扑蝶图》,李嵩的《观灯图》,易庆之的《元宵图》,徐熙的《牡丹图》,苏汉臣的《婴儿对浴图》等。特别是《婴儿对浴图》,画面上的婴儿赤身腰系红肚兜,戏舞花侧,“著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言笑者,可谓神矣”。这充分证明,至少在1200百多年前,年画在构图和用色敷彩上已达到相当水平。

到了宋代就有了木版和雕刻年画。木版年画是具有浓厚特色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是我国四大著名的历史年画产地,其年画更具特色。其中以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为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鲁迅先生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评价很高。他说:“朱仙镇木版年画好在线条雕刻粗壮”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腻雕琢,木版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鲁迅先生收藏的26幅朱仙镇年画作品。

到了元代,年画中有了《寿星图》《八仙图》《松鹤延年》等,在当时还有出售年画的交易市场。明清两代,画家们都热衷于年画创作,年画行业大发展。从题材上分,有喜庆类、驱邪类、习俗风景类、门画类、故事戏文类、仕女游春类、花鸟虫鱼类等。明末清初,年画已经成为一种绘画体裁了。我国传统年画多为木版水彩画,线条单纯,大红大绿,色彩画面十分热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