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第八版-运动系统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运动系统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运动系统

名词解释

1.椎孔: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

2.椎间孔:相邻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3.骶管裂孔:是骶管下端的裂孔。孔的两侧有向下突的骶角,骶管麻醉针常由裂孔插入。

4.板障:为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松质骨,有板障静脉经过。

5.颅囟:新生儿颅顶各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6.冠状缝:由额骨和两侧顶骨连接构成。

7.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微向前突的骨嵴,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标志。

8.肋角:肋骨体后份急转处。

9.鼻旁窦:位于鼻腔周围骨内的骨腔,并开口于鼻腔。

10.翼点: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构成“H”形缝的小环形区称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其内面常有血管沟,脑膜中动脉前支由此沟通过。

11.骺线:长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有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线,称为骺线。

1.骨盆: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补充:骨盆可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又称真骨盆)。

2.肋弓:为第8~10肋前端的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而形成弓状的软骨结构。

3.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和内、外侧方向的一个横弓。增加足弓的弹性,形成具有弹性的“三脚架”。

4.胸骨下角:是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角。

5.耻骨下角:为两侧耻骨弓之间的夹角。女性耻骨下角为90°~100°,男性为70°~75°。

6.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它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的纤维环构成,具有“弹性垫”的作用。

1.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

2.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3.腹股沟管:为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和腱之间的一条裂缝,位于腹前外侧壁下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长约

4.5cm,有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

4.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构成。前层完整,后层在脐下4~5cm以下缺如。

5.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

6.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缝匠肌深面,前壁为大收肌腱板,后壁为大收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管的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至腘窝。管内有股动脉,股静脉和隐神经通过。

7.腹股沟三角:位于前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是形成腹股沟直疝的部位。

8.腕管:位于腕掌侧,由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屈指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9.股管:在股三角内,是腹横筋膜向下突出的漏斗形盲囊,其上口称股环,对向腹腔,是股疝发生的部位。

简答题

1.为什么说骨是活的器官?

答:每块骨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并具有它自己固有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具有修复、再生和改建的能力,所以骨是一个活的器官。

2.颈、胸、腰椎在形态上各有什么主要特征?

答:颈椎椎体小,横突有孔;胸椎体侧面及横突前面有肋凹,棘突常向下倾斜;腰椎体大,棘突短宽,呈板状,水平伸向后。3.试述骨性鼻腔的四个壁、两个口及交通。

答:鼻腔顶主要由筛骨筛板构成,有筛孔通颅前窝;底由上颚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组成的骨腭构成;前端有切牙管通口腔;外侧壁由上颚骨、泪骨、下鼻甲、筛骨迷路、额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自上而下由上、中、下鼻甲及相对应的鼻道构成;内侧壁为骨性鼻中隔;鼻腔前方开口称梨状孔,后方开口称鼻后孔,通咽腔。

4.颅底内面由前向后有哪些裂孔?

答:颅底内面裂孔从前向后有: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裂、棘孔、破裂孔,颅后窝有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枕骨大孔。

5.简述鼻旁窦及其开口,为什么直立位时上颌窦积液不易引流?

答: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额窦位于眉弓深面,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又称筛骨迷路,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最大,在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因窦口高于窦底,故窦内积液时直立位不易引流。

论述题

根据四肢骨的形态结构特点试分析何处易发生骨折?何处易损伤神经?

答:常见的骨折部位:

(1)锁骨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故骨折多发生在中、外1/3交界处。

(2)肱骨:①肱骨外科颈处于肱骨头骨松质与肱骨干骨皮质相邻部常易发生骨折。②肱骨内、外上髁稍上方,骨质较薄弱,有时发生肱骨髁上骨折。

(3)股骨颈是位于股骨头下外侧的狭细部,易发生骨折。(4)髌骨位置浅表,又特别凸出,当外伤时易导致骨折。(5)胫骨体三棱形,至下1/3骨的形态略微发生转变,故在中、下1/3交界处易发生骨折。

当肱骨干中段骨折时,易损伤桡神经;肱骨髁上骨折时,易损伤尺神经;肱骨外科颈骨折易损伤腋神经;腓骨颈处外伤易伤及腓总神经。

“翼状肩”、“方形肩”、“爪形手”、“猿手”、“马蹄内翻足”、“钩形手”各是哪些肌瘫痪所致?为什么?

答:“翼状肩”:前锯肌作用为拉肩胛骨向紧贴胸廓,瘫痪后导致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于皮下,形似翅膀样突起,故称“翼状肩”

“方形肩”:三角肌可使肩部呈圆隆状,瘫痪后肌萎缩导致圆隆轮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肱骨近侧部外侧缘及肩胛骨上缘显现,肩部呈方形,故称“方形肩”

“爪形手”:小鱼际萎缩平坦,拇收肌瘫痪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塌陷,掌骨间隙明显,各指也不能相互靠拢,各掌指关节过伸,第4、5指的掌指关节弯曲,导致“爪形手”

“猿手”:鱼际肌萎缩平坦,拇指内收,瘫痪后导致“猿手”“马蹄内翻足”:由于小腿前群肌和外侧群肌瘫痪,使小腿后群肌的作用增强,出现足下垂、内翻且趾不能伸,形成“马蹄内翻足”,行走时呈“跨域步态”

“钩形足”:由于小腿后群肌瘫痪,使小腿前群和外侧群肌的作用增强,形成足背屈外翻位,导致足尖上翘,足成钩状,故称“钩状足”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