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脓毒症内皮功能障碍与凝血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凝血相关性研究

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凝血相关性研究

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凝血相关性研究作者:丁欢曹相原马希刚周文杰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炎症因子以及凝血指标的表达,探讨三者的关系。

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70例危重病患者,依据脓毒症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38例、SIRS组32例。

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Sepsis组和SIRS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构成有可比性。

各组性别、年龄构成、吸烟、饮酒状况、体质量指数(BMI)方面相匹配有可比性。

患者于入住ICU 24 h内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6 ml,分离血浆。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标本中sCD62P水平、TNFα水平。

同时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水平、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SOFA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非配对方差不齐资料,采用非参数法秩和检验(Keuskal Wallis),比较分析各组sCD62P水平、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CD62P水平与上述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以P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和SIRS组比较:脓毒症组sCD62P水平、hsCRP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sCD62P的表达明显增高,是内皮细胞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炎症与凝血功能障碍相互作用促进了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溶性颗粒膜蛋白CD62P是脓毒症炎症凝血网络形成的重要始动因素。

脓毒症至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

脓毒症至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

脓毒症至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常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炎症反应,脓毒症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炎症因子的释放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例如,炎症反应会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导致血栓形成,同时也会抑制抗凝血机制,增加出血风险。

2. 血小板功能障碍,脓毒症可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使血小板失去正常的凝血功能,从而影响血液的凝结能力。

3. 微循环障碍,脓毒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微循环障碍,影响血液流动和凝血因子的正常作用。

4. 凝血因子消耗,在脓毒症过程中,机体对凝血因子的需求增加,导致凝血因子的消耗,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异常。

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脓毒症是DIC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其特点是在全身多个微血管内大量形成血栓,同时伴有出血倾向。

总的来说,脓毒症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炎症反应、血小板功能、微循环、凝血因子消耗以及DIC等多个方面的复杂机制。

在治疗脓毒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及时干预以恢复凝血功能的平衡。

脓毒症研究进展

脓毒症研究进展

• 2008年,拯救脓毒症行动发表了严重脓毒 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救治的国际指南。 • 其中涉及儿科脓毒症诊断部分仍然以2005 年发表的脓毒症定义为准,并对救治方案 进行了规范。
• • • •
SIRS 感染 脓毒症:感染 + SIRS 严重脓毒症:脓毒症+N 1、心血管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 2、ARDS; 3、≥2个器官功能障碍。
• 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 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 • 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 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 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 • 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 PCT在细菌感染-3h增长,6-12h达到最大值 • 在体内半衰期:24h • 检测频率:至少每天一次 • 治疗介入成功:在几天中每天PCT浓度有-50%的 大幅减少 • 持续高PCT水平或持续增长,表明感染未被控制
• 机体过度的持续的炎症反应又是导致机体 损害的重要因素。 • 抗生素能消灭细菌,却仍然避免不了患者 死亡。 • 病原毒力和侵入机体的数量→预后 如金葡感染死亡率明显高于表葡
• 基于细菌感染或细菌产物(如内毒素)的脓毒症 模型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在病毒感染上。 如:EV71感染 • 故治疗要兼顾控制病原 和 调控机体炎症反应
• 恢复期PC逐渐升高至正常。 • 研究表明PC水平下降诊断脓毒症和感染性 休克早于临床诊断12-16h • 脓毒症PC水平下降与预后不良相关 • 脓毒症诊断24h内,PC水平变化与预后高 度相关 • 与常规凝血指标相比,可能为一种更早期、 更敏感、更准确判断脓毒症及其程度和预 后的标志物
• 神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1,或原有基础 上下降3分 9 • 血液:PLT<80×10 /L,或3日内下降 50%。 • 肾:血清肌酐>2倍正常上限,或在基础线 水平增加2倍。 • 肝:TBIL>68.4umol/L;或ALT升高超过 正常上限2倍。

脓毒症相关DIC的研究和管理进展幻灯片

脓毒症相关DIC的研究和管理进展幻灯片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fsepsis-associated DIC(脓毒症相关DIC的研究和管理进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21,113(1):24-33.背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脓毒症常见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脓毒症相关DIC 被认为是全身性凝血激活和纤溶抑制,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全身性血管内炎症。

在此过程中,凝血酶在凝血和炎症之间起着关键作用。

脓毒症引起内皮损伤,同时由于多种激活因子(包括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作用,导致DIC。

近年来,随着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脓毒症相关DIC 的早期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但脓毒症相关DIC 的治疗进展仍有限,治疗方法也有待更新。

2021年1月,Toshiaki等人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国际血液学杂志)发表《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f sepsis-associated DIC》(脓毒症相关DIC 的研究和管理进展)一文,针对脓毒症相关DIC 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及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脓毒症相关DIC 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凝血激活和纤溶抑制DIC 的特征是血栓和出血并存(图1),"全身性的凝血激活"是DIC 的关键部分。

因此,在患者失代偿前尽早发现凝血功能障碍,对脓毒症的治疗非常重要。

凝血激活和纤溶抑制的机制是多因素的,但凝血级联反应的始动因子是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的组织因子(TF)。

脓毒症相关DIC 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凝血因子是凝血酶,其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有多种效应,包括结合内皮细胞表面和血小板表达的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激活内皮细胞,放大炎症反应。

脓毒症时内皮细胞激活、功能障碍和损伤相关标志物的检测

脓毒症时内皮细胞激活、功能障碍和损伤相关标志物的检测

脓毒症时内皮细胞激活、功能障碍和损伤相关标志物的检测张如愿;汤耀卿
【期刊名称】《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9(0)5
【摘要】脓毒症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第1大原因,居昕有死亡原凶的前10位。

现已认识到是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而非感染源本身才是影响脓毒症患者结局的关键。

循环内皮细胞(CEC)不但构成了血液和组织之间的屏障,而且在炎症、免疫、凝血、抗凝、纤溶、调节血管张力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总页数】4页(P552-555)
【关键词】脓毒症;内皮细胞;功能;损伤;诊断
【作者】张如愿;汤耀卿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ICU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
【相关文献】
1.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微循环功能障碍 [J], 章志丹;马晓春
2.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的生物标记物 [J], 李旭;马晓春
3.脓毒症相关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任玉倩;崔云
4.多种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儿童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J], 王珊;甄明慧
5.脓毒症时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标志物研究进展 [J], 胡艳晶;宋景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脓毒症与凝血功能异常

脓毒症与凝血功能异常

溶 系统 相对 抑制 , 机体 处 于 高凝 的凝 血 功 能 异 常状 使
态 , 直接导 致微 循 环 血栓 形 成 , 官微 循 环 紊 乱 , 可 器 从
而加 重 器官 功能 障碍 的发 生 。作者 简要 探讨 脓毒 症 时
凝 血系 统 的改变 , 以及 3种 天然 抗 凝 剂 在 脓 毒 症 中的
作用 , 化 FVa和 F a 活 ¨ 从 而 阻止 凝 血 酶 的 催 Ⅷ 失 , 生成 。值得 注意 的是 , 与 T 结 合后 , 在 M 凝血 酶 不仅 失 去 了促使 纤维 蛋 白形 成 的能 力 , 同时 其 发挥 负反 馈 作 用让 其本 身生 成 进一 步 减 少 。此 外 , P A C可 发 挥 一 定 的纤 溶作 用 。首 先 ,P A C通过 减 少 凝 血 酶 生成 来 降 低
纤维 蛋 白生成 ; 次 , P 其 A C可 与纤 溶酶 原激 活抑 制物 一 1
环, 正常 人体 血浆 中仅 含 有 1 的 FVa2。一 旦 F I % I_ I J V I
与T F结 合 , 者 可迅 速 转 化 为 F a3。 目前 认 为 , 前 Ⅶ _ J T — V a 由两 种 不 同 的途 径 形 成 : F与 F I FFI 可 I T V a以复 I 合 物 形式 在 血 浆 中存 在 ; 者 机 体 内 皮 细 胞 受 损 后 , 或
即启 动 J 。在 内皮 细胞 表 面 , P A C与 蛋 白 S发 生 交 互
应用 , 而对 脓 毒症 时炎 症 和凝 血 之 间 的 复 杂关 系作 进

综述 。
1 危 重 症 时普 遍 存 在 的 凝 血 机 制 异 常
当机体 发生 危 重 症 时 , 管 内皮 细 胞 受 损 ,F暴 血 T

血栓弹力图诊断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meta分析

血栓弹力图诊断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meta分析

血栓弹力图诊断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meta分析作者:陈艺玲游碧君叶梦秋李熠容王金辉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22年第13期[摘要]目的評价TEG/ROTEM对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

方法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21年12月有关TEG/ROTEM监测脓毒症合并DIC患者的研究,对相关文献按标准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及获取相关数据。

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7篇文献纳入研究,共计1214例脓毒症患者,其中DIC组303例,non-DIC组911例。

meta分析显示,DIC 组与non-DIC 组在死亡率[OR=3.02,95%CI (2.12,4.30),P< 0.000 01]、R[MD=1.59,95%CI (0.79,2.39),P<0.0001]/CT[MD =10.29,95%CI (6.08,14.49),P<0.000 01]、K[MD=2.14,95%CI (1.57,2.71),P<0.000 01]/CFT[MD=52.72,95%CI(21.80,83.63),P=0.0008]和MA[MD=-17.26,95%CI(-23.74,-10.79),P<0.000 01]/MCF[MD=-9.90,95%CI (-15.51,-4.29),P=0.0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EG/ROTE能够分析脓毒症合并DIC患者的凝血状态,可能是诊断脓毒症合并DIC的有效工具,评估血栓、出血风险,并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旋转血栓弹力图;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脓毒症;meta分析[中图分类号]R459.7;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22)13-0052-05Meta-analysis of the diagnostic valve of thromboelastography(TEG)or 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ROTEM)for sept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CHEN YilingYOU BijunYE MengqiuLI YirongWANG JinhuiDepart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Xiamen Children's Hospital,Fujian,Xiamen 361006,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romboelastography(TEG)/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ROTEM)in sepsis complicated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Methods Studies on TEG/ROTEM monitoring patients with sepsis complicated with DIC included in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hina Biology Medicine (CBM)disc,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 (CNKI),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VIP)and Wanfang databas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s to December 2021 were collected,and relevant literature was conducted screening,quality evaluation,and relevant data acquisition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Review Manager5.3 software. Results 7 paper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with a total of 1214 sepsis patien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ith 303 patients in the DIC group and the rest 911 patients in the non-DIC group.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C group and the non-DIC group in the mortality rate(OR=3.02,95% CI [2.12,4.30],P<0.000 01),R(MD=1.59,95%CI [0.79,2.39],P<0.0001)/CT(MD =10.29,95%CI [6.08,14.49],P<0.000 01),K (MD=2.14,95%CI [1.57,2.71],P<0.000 01)/CFT(MD=52.72,95%CI[21.80,83.63],P=0.0008)and MA(MD=-17.26,95%CI[-23.74,-10.79],P<0.000 01)/MCF(MD=-9.90,95%CI [-15.51,-4.29],P = 0.0005)(P<0.05). Conclusion TEG/ROTE can analyze the coagulation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sepsis complicated with DIC,and may serve as an effective tool in diagnosing sepsis complicated with DIC,assessing the risk of thrombosis and bleeding,and guiding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Thromboelastography;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Sepsis;Meta-analysis严重感染的脓毒症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1-2]。

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PPT幻灯片课件

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PPT幻灯片课件
5 组织灌注参数
高乳酸血症(>3mmol/L)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或皮肤出现花斑
5
符合①中的两项以上和②中的一项以上指 标即可诊断为Sepsis
在以上的基础上出现③中的任何一项以上 指标者诊断为Severe Sepsis(包括MODS)
6
发生率 对病情判断和预后的影响 发生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进展
– 炎症介质如内毒素、TNF-α、IL-1 等可使血栓 调节蛋白(TM)和内皮细胞蛋白C 受体 ( 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 ECPR) 的转录受到抑制, 使得PC 活性降低
–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可以降解内皮细胞表面TM 的活性, 从而下调了PC 的活性
刘敏,李越华。脓毒症凝血功能改变机制的探讨及抗凝治疗。
23
• 先激活后抑制的双相反应 • 激活:
–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 r-PA)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抑制血栓形成。 组织屏障组成部分,对物质选择性通透 调节血管紧张度, 即释放NO、PGI舒张血管,释
放内皮素I(ET-1)收缩血管 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多种生理功能 调节血液免疫功能
16
脓毒症在发生过程中通过炎症反应等机制对内 皮细胞造成损伤,而损伤的内皮细胞继发释放 多种炎性递质等加重脓毒症的进展。
抗凝血酶(AT)的水平下降。
9
10
徐丽华等人的研究纳入脓毒症休克患者53例, 结果显示:PT异常组、PT和APTT均异常组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脓毒症内皮功能障碍与凝血调节机制的研究进
展(全文)
摘要
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据统计高达25%~30%,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原因的首位。

研究证实,内皮细胞作为脓毒症众多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着疾病的进展。

脓毒症时失控的炎症反应破坏了内皮细胞的生理性凝血调节机制,甚至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本文综述了脓毒症时受损的内皮细胞对凝血调节机制的影响,旨在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来帮助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病情,从而降低病死率。

脓毒症是成人ICU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1]。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失控的炎症反应、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微循环衰竭被认定为三大特征性病理生理改变机制[2,3,4],内皮功能障碍则是病情进展的关键步骤[5]。

内皮细胞衬于血管内皮表面,由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连接及糖萼组成,在维持屏障通透性、调节血管紧张度以及调节凝血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7]。

脓毒症时大量失控的炎症介质损伤了血管内皮细胞,特别是微循环[8],破坏了内皮细胞对凝血反应的生理调节机制,打破了凝血、抗凝和纤溶三者的动态平衡关系,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形成血管内微血栓,有助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的发生,使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9]。

既往已有研究证实,脓毒症患者的内皮功能障碍与凝血调节失衡的发生发展紧密联系[9]。

因此,充分了解脓毒症时受损的内皮细胞对凝血调节机制的影响,对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尤为重要。

1 内皮细胞在脓毒症凝血调节中的作用
1.1 内皮细胞的促凝血作用
脓毒症时,血浆中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和干扰素γ等通过刺激内皮细胞上的组织因子表达增加从而触发了凝血级联反应,此时内皮细胞表现出促凝血特性[9,10]。

微粒是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受到刺激或凋亡时均会脱落的膜状囊泡结构,直径约为0.1~1 μm[11]。

Nieuwland等[12]研究证实,微粒具有促凝特性,在人体内可以通过组织因子-Ⅶa因子途径启动凝血过程,诱导脓毒症患者DIC的发生。

脓毒症时血管内皮细胞-微粒、血小板微粒及中性粒细胞微粒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13,14]。

国外学者Matsumoto 等[15]发现,组织因子+内皮细胞-微粒的促凝活性可能在脓毒症诱导的DIC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1.2 内皮细胞的抗凝血作用
抗凝血酶和蛋白C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两大生理性抗凝体系,当疾病进展为脓毒症时,内皮细胞被失控的炎症介质损伤,抗凝血酶释放减少的同时,也造成了蛋白C的活化率降低,脓毒症时蛋白C也可以出现大量消耗[9],上述改变最终导致机体内生理性的凝血-抗凝平衡关系被打破,显著增加了脓毒症患者DIC的发生率。

Walborn等[9]的研究中发现蛋白C是唯一在整个住院期间维持与脓毒症DIC状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与存活者相比,非存活者体内的蛋白C显著降低,提示蛋白C水平的降低与脓毒症DIC患者的预后不良显著相关[16]。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内皮细胞表达的一种糖蛋白,通过与凝血酶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将蛋白C转化为活化蛋白C,后者在辅因子蛋白S的存在下通过蛋白水解作用使凝血因子Ⅴa和Ⅷa失活起到生理性抗凝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了内皮细胞TM的正常表达[17]。

同时当炎症因子造成内皮细胞损伤时,TM释放入血成为可溶性TM时,检测血清中可溶性TM水平就可以帮助判断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以及预测病情的转归[18]。

日本的一项研究[19]证实了重组可溶性血栓调节素治疗严重炎症性疾病如脓毒症诱导的DIC时具有明显获益。

1.3 内皮细胞的抑制纤溶作用
内皮细胞通过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发挥生理性纤溶作用,同时它也可表达高水平纤维蛋白酶原激活抑制物特异性地抑制纤溶初始阶段,使高凝状态只局限于血管内皮受损局部并形成微血栓。

脓毒症时纤溶系
统的抑制主要是由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水平的增加所介导[20]。

现已证实,血浆PAI-1主要来源于内皮细胞[21]。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严重脓毒症患者PAI-1明显升高,与预后不良有关。

1.4 血浆渗漏
糖萼是位于内皮细胞表面很薄的一层结构,大部分由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构成,厚度约为0.5~4.5 μm[22,23],它隔绝了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和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接触。

脓毒症时糖萼在内毒素等刺激下厚度降低,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受损,通透性改变,引起了血浆渗漏[24]。

血浆渗漏是脓毒症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之一,可由炎性因子如I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炎症介质诱导[25],其主要原因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大量渗出,造成低血压和休克的同时,因为内源性抗凝血剂的丢失,促进了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展[9]。

生理情况下,由于糖萼的存在,抗凝和促凝处于动态平衡,但当脓毒症炎症介质造成糖萼的糖胺聚糖被破坏时,损伤了抗凝血机制。

Levi 和van der Poll[26]发现在糖萼被破坏的短时间内体内产生了大量的凝血酶。

2 量化内皮功能
2.1 内皮激活标志物
2.1.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vWF是一种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并储存于内皮细胞的多聚糖蛋白,当炎症因子破坏内皮时大量释放入血。

Wagner和Bonfanti[27]证实了vWF 不仅能反映出体内内皮功能的损伤,又参与到体内凝血系统的激活。

莫连芹等[28]通过对比脓毒症组和对照组的vWF水平,发现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推测vWF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1.2 内皮素(endothelin,ET)
ET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作用最强、最持久的缩血管活性多肽,分别有ET-1、ET-2、ET-3 3种不同亚型,其中ET-1是内皮细胞生成的唯一类型。

当脓毒症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时,ET-1的分泌和释放增加,体内血管发生持续痉挛和增殖,造成循环内血栓的大量形成。

国内研究发现血浆中ET-1的水平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29]。

2.2 外源性抗凝血剂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由内皮细胞产生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在正常情况下与内皮细胞上的糖胺聚糖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发挥抗凝作用。

脓毒症时,大量的炎症介质不仅减少了糖胺聚糖的合成,同
时还造成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相对缺乏,以致内皮细胞抑制组织因子的能力不足,最终导致凝血酶的大量生成[30]。

2.3 损伤相关因素
脓毒症患者血浆中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释放。

Yang等[31]发现HMGB1诱导着显著的内皮功能障碍和内皮促凝状态。

Walborn等[9]提出通过检测HMGB1水平不仅可以提供对内皮功能的了解,而且可以反映出炎症系统与凝血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Stark等[32]发现HMGB1可能具有促进脓毒症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放大以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2.4 血管通透性的调节剂
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具有维持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而Ang-2在内皮细胞表面充当着Ang-1的拮抗剂,因此Ang-2的作用恰好与Ang-1相反[9]。

Gallagher等[33]发现Ang-2与内皮屏障功能的调节机制紧密联系。

虽然截至目前Ang-2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在内皮标志物中,通过测量Ang-2而预测患者的死亡率表现出最高的预测值,这点优于蛋白C[9]。

3 总结
脓毒症作为一种病死率逐年升高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众多方面,而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疾病进展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脓毒症时失控的炎症反应可以损伤内皮细胞对体内凝血反应的动态调节机制,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与脓毒症诱
导的凝血功能障碍显著相关,导致患者微循环中形成大量的血栓甚至造成DIC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本篇综述量化了内皮细胞的功能,旨在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上述指标来协助临床医师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及时恰当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