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2009-12-15 15:22:37)转载▼

标签:文化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一、当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界定

为了能够科学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首先要科学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可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就很难界定。

一)当代中国究竟是什么社会?

1、在改革开放之前,一般皆宣称中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经过1956——58年“一化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对私营工商业、手工业和个体商贩经济的改造),实现了工、农、商业的所有的生产资料都为公有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成了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

虽然这一宣称,后来因坚持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被打破,但未改革之前,我国始终自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现在这个称呼,有时还出现在某些媒体上,但似乎不很理直气壮了,因为我国实际上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会主义社会啦。

2、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了我国社会的性质,是“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应称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但此说也难以成立,因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或“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当时似乎主要是指我国的社会经济还比较落后,没有实现“四个现代化”,虽然实现了一切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却与社会主义的称号尚有较大距离;所以称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或“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3、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各类私有经济的引进和国内公有经济制的打破,这“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有了一些变化,指的就不单仅仅是经济尚不发展,而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有经济为补充”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初级阶段”。

4、自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性质,就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并提出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来为这一特别的“社会”,做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证。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吗?当然已经不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吗?,也绝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那吗,究竟是什么社会?

因为如果说是资本主义性质,则许多人会大不以为然地反驳:中国经济关系国计民生的主体部分和土地等都是公有制,绝对不是资本主义。

如果说是社会主义,则许多人也会振振有词地反对说,中国的私有制经济,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而且还在不断上升;而公有制经济部分,大多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哪里还什么社会主义?

这两种理论都主要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认识社会的性质,是“经济性质确定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似乎都有理,但显然又都不确当。。

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五阶段发展史学说的理论思想,就很难界定当代我国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社会?

我们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来分析,有可能得出科学的认识。

二)从对当代世界的性质分析,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我曾有文论分析过但代世界的性质,得出了当代世界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期的结论(请参见有关文论)。就可以肯定地说:

当代世界各国,都是资本主义社会;虽然除中国等少数国家在试行各类社会主义制度之外,

不完全是资本主义;但从经济上说,都是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范畴之内。这种经济体制,又是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当代世界,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期;则当代中国的经济也应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期中的新兴经济部分(本人另有专文分析中国经济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2、如果用这一结论来认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则似乎就该认定是资本主义性质。可是认真研究起来,这一分析也是“经济性质决定论”,也不确当。

三)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

1、因为和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各个国家比较起来,中国的经济的性质,显然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经济的运行规律,不同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完全的市场经济”,其中,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和干与的力度大。

2、其特点有如下不同:

甲、比较起来,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进行一定力度的管理和干与,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掌握关系国计民生命脉的经济实体,故其管理及干与的力度不大,不能起重大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而中国国家的管理和干与,由于掌握关系国计民生命脉的经济实体,故其管理及干与的力度大,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是可以起重大的甚至决定性作用的。

乙、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完全按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指导、管理和适当的干与其社会经济;而中国则实行对国家经济的两制管理和干与制。

丙、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集团,都完全是其社会主导阶级的资产阶级中的部分阶级集团,在其资产阶级所谓“民主法制”的监督下,管理和适度调控国家经济的运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各类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的前提下,在各类资产阶级内部激烈的阶级争夺和斗争的情况下,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国家的领导集团,是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领导下,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制,这一体制,是在保护国家利益前提下,照顾各社会阶级的多方利益而进行统筹兼顾的管理体制。

因此,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

四)科学地认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中国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或者说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中包含资本主义的社会。这一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政治上:工人阶级(通过其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和依靠国内各阶级(其中包括各类资产阶级)组成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在政治体制上则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参政制。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虽已分立,但又都受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因此出现了共产党高度集权领导的政治制度特点。虽然共产党也施行了对党的各级干部官员的党的政法纪律的高度监督,仍因监督不全、监督不力,不能彻底解决权力腐败问题。因此这一政治制度决定了,不能如同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可以单用民主法律制度,来解决所有社会矛盾问题;需要在运用一定的法律制度之外,还要用党的政治领导来解决,而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这种政治领导的根本体制。

经济上则是中国国家的领导集团,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领导下,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制,这一体制,是在保护国家利益前提下,照顾各社会阶级的多方利益而进行统筹兼顾的经济体制。

二、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

要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首先就必须科学地认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我曾有专文分析论述了这一问题,现简略转述如下:

一)认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的重大意义

这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大计,也是全人类科学认识当代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可是,全世界一切的资产阶级的专家、学者、教授等等,有谁对这个问题,做过一种较为接近科学的分析吗?请问诸位网友,能够回答吗?可以说根本没有。

二)只有马克思主义曾经做出过明确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贯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的矛盾”。

全世界各国的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教授们,谁又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分析做过认真的研究,说过一个不字,得出过什么不同的见解?也从来没有!

三)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认识的缺陷

1、科学发展观理论思想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七大理论思想系统的发展,其实际运用,内涵十分广泛,将涵盖当代世界的各方面问题。

重新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得出完全不同的分析结论,就是科学发展观理论思想体系的一项重大的创新思想。,

2、科学发展观理论思想体系,首先列举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概念的缺陷:

马主义认为贯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的矛盾“。

可是,这个结论和马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两类基本矛盾中所述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并列关系,因而这个立论是二元背反的:

因为“社会化的大生产”这一概念,就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模式,其中就包含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要件。

3、这两个概念说的是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种不能产生矛盾的并列的范畴。因此这一结论有几项缺陷:

其一、是对社会基本矛盾定论的重复,没有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的或根本性的生产关系中的矛盾的特点;

其二、是没有提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中的最重要、最具发明创造活力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其中主要有广大的资产阶级,包涵掌握各类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和各级政府官员、文理各科专家、学者、经济运作中的各类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等有产阶级,作为生产力的主体要素,也包括所有的无生产资料的工农及广大三产业服务劳动者等的社会生产力基本要素,参与其在生产关系的主要矛盾的重大作用,因此不能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化的许多现象和规律。

其三、更大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所分析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资料,其理论范畴狭窄,只指人类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的范围,还没有包括人类进行的六类文明财富的生产部分,故其所分析的“当代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完全背离了社会的实际,自是不科学的认识。四)为此,本人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分析的全新理论:

1、首创性地提出任何阶级社会发展阶段,其社会不仅仅只有两类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还有生产关系中的对抗性阶级矛盾和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内部的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第二类矛盾;这一矛盾又是贯穿于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始终,是推动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样,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只有一类阶级斗争的理论,就提出了

任一阶级社会里,有三大部类阶级斗争的学说。

2、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大类基本矛盾中,除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大多数群众在多种私人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实体中,进行社会化的大生产;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然束缚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也不能满足人类普遍要求公平竞争和共同富裕的矛盾。这是第一类两大对立阶级的基本矛盾;

其第二类基本矛盾,就是运用六类劳动形态及其掌握六类文明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的阶级,也就是包括一般所指的掌握物质财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和掌握其他文明财富(特别是政治文明财富和精婶文明财富及金钱财富)生产资料的各类的资产阶级,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阶级,也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其内部不断进行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经常化的激烈竞争,是充分展示和体现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机制活力的主要内涵;也是推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详细论述可参见拙著《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研究》有关内容)。

其第三类基本矛盾,则是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各类科学技术(包涵人文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而有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在资本主义经济母体中逐步产生新兴经济形态;同时产生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的代表的新兴阶级群体,它们和旧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与其代表的旧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根本性的阶级矛盾。这三大矛盾才是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

五)简述这三大矛盾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或根本矛盾)提出的理论依据:

1、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阶级的矛盾,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资料的内涵有巨大的扩大;同时资产阶级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缓和阶级矛盾;生产资料的各类私人所有制,在社会各阶层中有巨大的扩张,使广大无产阶级(不只是是产业工人)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界线模糊不清,使这一根本对立的两大阶级的矛盾缓解并得到转化。因此使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这一主要阶级矛盾缓和,一方面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另一方面又成为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基本动力。

不过这一社会主要蕴涵的根本危机,还是社会的大多数人的无产阶级不拥有生产资料,仍处在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因而不能更好地进行发明创造,没有公平竞争的条件和机会,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和发展,因此这一根本性的矛盾就必将始终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绝不是埋葬资本主义的根本动力。

2、各类资产阶级内部的阶级斗争的理论依据,是从分析各类资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阶级的原因:从人类多类劳动形态产生到社会生产力要素的扩大,使部分生产资料成为生产力要素,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除老弱几腐化堕落和贪渎黄赌黑毒部分外)既是主体性的生产力要素,又因掌握生产资料,则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阶级;故在其所组成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他们开创了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主导这一社会发展的主导阶级;最终也将由他们的精英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来埋葬资本主义制度(详细论述参见拙著《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研究》有关内容)。

3、任何阶级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都是由原来社会的先进生产力促进其经济体中逐步产生的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及其新兴阶级的产生后,经过长期的新旧阶级的阶级斗争后,由新兴阶级建立起来的。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地上凭空白地生长的出来的;也不是由原社会中的任何阶级可以人为地建立其来的。

奴隶社会不是奴隶建立起来的,而是原始氏族社会母体中的新兴阶级奴隶主阶级建立的;也不是由奴隶起义斗争推翻埋葬的,而是由奴隶社会母体中新兴的地主阶级埋葬了旧制度,解放了奴隶成为农民,建立起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也不是农民起义斗争推翻的,而是地主阶级的精英先进分子(也包括部分农民的精英先进分子)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也和市场经济后,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社会,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出了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来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策划方案,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斗争实践,除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胜利和其它一些小国的试验之外,尚难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发达国家开展。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人类社会这一发展规律,才能科学地认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

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可以指导全人类对当代世界各种迷离惘忽而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能进行提纲契领地认识,抓住主要矛盾予以解决。具体表现就是以各国的主导阶级的代表国家,成为各类矛盾的交点。

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和专政的工具,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科学发展观理论思想体系则认为,在代当代世界,国家除了具备上述性质之外,更已成为社会生产资料,是该国家所代表的主导阶级中的部分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文明财富生产和发明创造的生产资料。对内除了遂行阶级专政统治、惩罚犯罪、维护稳定与保卫国家外,更重要就是调节各类阶级矛盾,其中主要又是调解各类资产阶级内部和诸类资产阶级之间的各类矛盾。而对外则代表整个资产阶级(也包括国内人民)和外国的各类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具体表现就是当代世界的国际斗争。虽然这种阶级斗争也遵行所有阶级斗争的规律,即时时变化莫测,时高时底,起伏不定,激烈冲突中又随时可能缓和,但又都充分体现资产阶级内部斗争的全部特点: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甚至玩弄各种阴谋诡计、卑鄙无耻以进行你死我活的经常化的激烈斗争和竞争,有是甚至不惜诉诸武力和发动各类战争以至世界大战来解决他们间的多种矛盾。

这种阶级斗争,既充分表现了各类资产阶级的阶级劣根性,也充分展示和体现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机制活力的主要内涵,也是推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详情参见《科学发展观理论思想体系研究》有关内容)。

三、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既保持自身社会主义的经济特点,又包容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因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不能是没有阶级斗争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又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各资产阶级集团内和集团间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矛盾。那么中国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一)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的缺陷

1、毛泽东的时代,也曾把当时名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矛盾,做过深入的分析认识,在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著里,提出国内虽然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矛盾,但经社会主义改造后,这一矛盾已不尖锐,退居次要地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间的各种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就不再是阶级矛盾,也就是说不是敌我阶级的激烈斗争性的矛盾。

这一把社会的一切矛盾斗争,都归结为“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没有科学地认识到社会的矛盾斗争,就是社会的阶级斗争的原理,因而是错误的。

但他后来却抛弃了这一主张,反而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至后来发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文化大革命,犯了极左路线的错误。

2、改革开放之后,为纠正文革的极左路线,提出不再搞运动,也就不再讲阶级和阶级斗争。于是关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就不再有人提出,也没有人研究,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这是中国理论思想学术界的一个重大空缺,也是思想领域的重大损失。

3、很显然,如果不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来研究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矛盾问题,将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研究出什么成果来,也都是没有最起码的科学意义的,只是一些打胡乱说。

二)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社会的主要矛盾:

1、上文分析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或者说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中包含资本主义的社会;也就是多元化经济同生、互补、共存、竞争的社会;当然也就是多个阶级同生、共存、互补和竞争的社会。

在这样的性质的社会条件下,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就更形复杂化。

2、、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中包含资本主义”的社会,也就是二元化社会;这一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社会经济多元化,因此社会阶级也多元化。

社会阶级多元化,则使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的领导阶级集团。这一领导阶级集团,自然也面临着和其它各类阶级及其内部不同的阶级集团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如同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的国内的两部类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都得到根本性的调节和缓和,使社会对抗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显著

3、在中国共产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的路线和方针等主导思想的领导,以及逐步完善的各类法律制度的调节下,在国内的多部类的社会阶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也得到不断的调控和缓和。因此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不是几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也不是社会主导阶级内部的几大阶级集团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虽然也总是存在的);是掌握领导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团内部,依仗权力进行贪污腐化的各级大大小小的干部官员集团,和中国共产党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这样形成的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领导阶级内部腐败集团和反腐败集团间的尖锐矛盾;是腐蚀和反腐蚀集团间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而且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中国共产党,反而是共产党内的各大大小小的腐化堕落集团,他们站在腐化党的领导的主动地位;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整个共产党腐蚀掉!

三)这一主要矛盾形成的原因

1、以金钱资本为根本动力和主要生产资料的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步形成,改变了国家的权力构成,使权力既可与资本结合,又使国家权力也成为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并参加各类生产活动和经营运作,也就是成为资本。这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大特点,这一特点是形成中国共产党内腐败与反腐败的阶级斗争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形成的根源。

2、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官员们掌握了这样的权力资本,本阶级的受金钱享乐诱惑而腐化堕落分子,没有党和群众相结合的强力的监督,自然要用以谋私,这就是一般所谓的“以权谋私”;经过发展变化为“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情交易”和“权势交易”等等。这是共产党内腐败与反腐败的阶级斗争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形成的主观原因。

3、改革开放以后,多元经济形态的引进和发展,使各类以生产物质财富为主体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部分习惯以投机、贿赂为获利手段的资产阶级,必然对共产党内立场不坚定的干部官员进行贿赂腐蚀以获取暴利。这是共产党内腐败与反腐败的阶级斗争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形成的客观原因。

4、多元思想文化在国内泛滥成灾,促使共产党内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多种不正之风的盛行,这是对干部的腐蚀和促进其腐化堕落的客观原因。

四、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几种错误现象

一)没人研究,也就根本不认识

自改革开放以来,因“不再搞政治运动”的思想影响,当代中国的理论思想学术界,再不讲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也就没有人再研究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更没有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类的问题。

没有人认真地进行科学的研究,当然也就根本不知道当代中国社会,有什么主要矛盾?认识不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各级干部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上就会产生多种混乱认识,其危害性极大(详见后文列举内容)。

二)不能研究,也就根本不认识

因“不再搞政治运动”的思想影响,当代中国的理论思想学术界,再不讲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而对任何社会现象或问题的研究,特别如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如果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不讲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是根本不能入门的。既然不讲阶级分析了,也就不能研究了,当然也就无从认识啦。

三)不敢研究,也就难以认识

也就是上述原因,使理论思想学术界把事涉阶级斗争的一切问题,当成烫手的山芋,能不研究都不加以研究,能够推脱的就推脱掉,都不敢问津,怎么能认识清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四)学识水平限制,研究不了

国内外理论思想学术界,特别是搞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各部门、各科研院所及大学的教研机构的所有专家、学者、教授群体,限于多种原因,根本不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系统的发展,没有创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在这样的学识水平的限制下,也根本研究不了,得不出任何有科学价值的创新的研读成果。

五)有人研究出了成果,但限于其本人地位低下,人微言轻,无人知道和重视;无处可以发表与表达;即使在网上发表了,还向有关部门发送,请求采纳,也无人理睬,使这种科学研究成果,放置投闲,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五、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意义

一)廓清对当代中国各类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迷惘认识

1、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经济同生、共存、互补和竞争的社会,因此使多元文化思想学术也同生、共存、互补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真所谓“五光十色生万象,千奇百怪是寻常。”各类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五彩纷呈;各类社会问题和人际矛盾交织复杂。虽然党和国家对媒体舆论宣传做了有力的导向控制;但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的自由盛行,而使人们的扩宽了对世界的了解和思想的自由开放。于是对社会现象和各类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更没有科学的客观的认识。

2、特别是在宽带网络上,任何一个稍微有一点轰动效应的信息,就可能引发成千上万、数十百千万的各种声音、各种思想观点的评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中就不乏嘈杂的胡说八道的评说。虽然这是人们思想的自由表达,是社会的一种重大进步;但也因此造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片迷惘。

只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地对社会做科学的研究认识,才能廓清对当代中国各类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迷惘认识

这对于澄清各类是非,辨别社会发展方向,纠正各类错误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当代中国,由于历史的铸定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权,国家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项问题,社会一切大小事务、所有社会善恶是非和罪错功过,各类矛盾纠葛和斗争,都要集中到共产党身上。如果不能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必然出现各种偏差;轻者影响国计民生,重者造成党的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政治、经济损失。

二)抓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1,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的领导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

所谓“抓住主要矛盾”,就是不但要科学地认识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更重要的是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只有科学地认清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科学地解决这个矛盾,保持党和国家大业长治久安。所以说社会主要矛盾,就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2、抓住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解决好这一矛盾,其它一切社会矛盾都可迎刃而解。这是一个十分明白易懂的道理:当代中国只要能够解决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官员的贪污、渎职腐化彻底解决,其它一切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和矛盾,如打黑、除“九恶”(见前问列举)问题、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平、人民民主、自由和人权的被障等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就可以加强党的领导,更好地进行政治和经济及文化体制的改革,从而有力地发展党的领导。

三)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是共产党保卫党的领导权的阶级战争

1、到目前为止,中国共产党中央所采取的所有反腐防腐倡廉的各种措施,都是在没有认识清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采取的对党内腐化堕落分子对党进攻的防御战,不是采用积极进攻的战略。

党内的腐化堕落群体的所有贪污盗窃犯罪,都是采用积极进攻的手段在腐蚀党的队伍、破坏党的组织纪律,败坏党的声誉。

正如前文分析所说: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中国共产党,反而是共产党内的各大大小小的腐化堕落集团,他们站在腐化党的领导的主动地位;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整个共产党腐蚀掉

而中央的一切规章制度和措施,都是预防为主,没有群众证据确凿的举报(这种举报,易受贪官打击报复,有很大的难处),不在特别的情况下发现问题,才派出专案组去审查,因此对党的干部和官员的贪婪罪恶难以查处。使大批贪官不但可逃脱惩治;还易拉人下水,腐蚀其它干部官员。

2、因此认识清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内激烈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情况下,党应在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进攻态势,如象本人提出的策划方案那样,启用离退休干部职工,分批分期到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去,宣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和有组织、有领导地主动出击,才能彻底地把这些腐化堕落和腐蚀分子的进攻打下去,为保卫党的领导权而坚决斗争(参见本人《坚持群众路线彻底反腐的策划方案》等文论内容)。

3、如果不清楚认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内激烈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党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在反腐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反腐失去信心,将对党的领导产生重大危害。

因此,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迅速把党和各级政府机关直至街道办事处、村、组、社区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官员中的腐化堕落与渎职犯罪分子清除,是共产党保卫党的领导权的阶级战争。

结语

总计起来,我在网上已发表了近十篇左右的文论,用全面系统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从生产力学说、群众观学说和阶级分析与和阶级斗争学说,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得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的贪污、渎职腐化,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住要矛盾的结论;并向共产党中央领导提出,怎样结合依法治国,同是运用群众路线来彻底进行反腐斗争的策划方案。

文章不惜反复申说,目的是想引起国人深思,领导注意,或可能起到“愚者千虑,或有一得”的效果,使国家得以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人民群众得到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拳拳此心,不知伊于胡底。我曾有对网上发文颇为悲观的七律一首说:

网上博客实可怜,几许牢骚与诉言。笔底陈情多悱怨,意里祈求只寄天。不能杀身求一搏,只合空文逞口舌。从古文人最轻贱,文章不值半文钱!呜呼!

曾经伏案写余生,梦醒多回幸残存。忍死须臾称志士,囹圄念载叹非人。少年皆因诗惹祸,老死犹为文误身!歌诗只合酬知己,文论唯有待知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内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

中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和解决方法

班级:11生物一班 姓名:陈国维 学号: 28111101002 题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其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再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显然,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二、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的悬殊 经济不平等既是阶层分化的物质基础,又是阶层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指出,在我国目

2019-2020年《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教案word版

2019-2020年《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教案word版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历时110年,是以社会性质作为分期标准的。整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又是中国人民获得翻身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1840年前后,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近代前期的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所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抵抗殖民侵略,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 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所以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所以,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近代后期,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 在第二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所以,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在农村发动了土地革命。 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所以,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全民族抗战。在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如何动员、组织全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二、我国现阶段的上述两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在关系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 设 2011-08-12 08:29:47 陆学艺 【作者简介】陆学艺,(1933-),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新的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加强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是进入发展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主要矛盾和谐社会 一、对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 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文化繁而未荣。总的形势很好,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15倍,年均递增9.8%,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8.6%,2009年,人均GDP达到3268美元,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巨大的成就,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量增加。1978年,全国刑事犯罪55.7万件,2008年为488.5万件,增长8.77倍;1978年社会治安事件123.5万件,2008年为741.2万件,增长6倍。群体事件

1994年开始统计,有1万多起,2008年9万多起。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此起彼伏,负面的消息也是频传。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又好又快地前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解决问题,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而且也确有实效,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矛盾和问题时,就有必要同时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社会政策来解决问题。 二、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大潮中,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今中国,活力四射,光彩夺目,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农业连续六年丰收,经济坐三望二,改革发展成就辉煌;在另一方面,群体事件、民工跳楼等负面消息很多。国内主流媒体一片光明,大会小会齐声颂扬,但网络、短信、私家聚会、民间谚语多半消极,令人担忧。上月某文摘报头版载两个消息,一则是福建偷渡民工,在欧洲被截;另一则是富豪们到北美买豪宅定居。为什么国家发展得这样好,不少人赞扬为盛世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要向国外跑? 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也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如何认识和分析这种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形势?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不管任何过程,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历史复习专题总汇1 专题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所谓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①。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几个社会形态,在每个形态都存在矛盾。比如奴隶社会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推动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则是最基本的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极大释放,社会矛盾大幅减少。但是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直接跨过了资本主义这个发展阶段而进入到社会主义,因此生产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力较为落后。针对落后的生产力,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到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都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当前并将长期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以及一些新情况和新形势的出现,国内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的言论较多,那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了吗?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就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改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看,本研究具有这样几个意义: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算起,社会主义理论虽然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但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属于一种假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真正实践在人类历史上还很短。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盲目的照搬他国的经验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矛盾,被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强化社会主义矛盾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有关矛盾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学说、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的发展。第二,我国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其中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被认为是

中国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历史思考 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例如,笔者来到深圳短短几天,就接触到了一个光听来就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的名词----------砍手党。而不久前亲身经历的事情更是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悲悯。 那晚在白石洲,笔者口渴,买了一瓶矿泉水。行走间,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摸索。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有人抢劫。等到回头看时,不由得自我解嘲地笑了。那只是一个捡垃圾的男孩子。大概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浑身邋遢,还散发着一股酸臭味,手里提着一个装满各类瓶罐,比他自己还要高的麻袋。我将水喝完,把瓶子给了他。然后带着一种助人为乐的快意转身离去。可刚走了几步,又听到身后有了更大的动静,接着,笔者看到了震撼心灵的一幕--------男孩子正在和一个干瘦的老妇人扭打着,仅仅是为了刚才施舍的瓶子。笔者一时无语,事后却思考了很多。待至今日,心中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相信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解答。其中,有一种最为通行的说法就是--------历史的轮回。具体地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天下创世2。矛盾丛生3。总崩溃个别王朝由于在中晚期实行了一些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延长了统治时间。这是中国历史所特有的周期性振荡。综观国史,史实让笔者也不得不承认上述说法的合理性。那么,目前的中国是否在重新陷入这个历史的轮回怪圈呢?这倒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周期性振荡产生的原因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周期性振荡现象,早在建国以前,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鲁迅就曾经把中国历史归纳为“一治一乱”,“破坏---建设---再破坏”的打摆子模式。而最有名的就是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黄炎培曾问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此外,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角度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很明显,毛泽东是把周期性振荡归因于腐败,而应对之策就是民主。窃以为,毛泽东的自信回答恐未必也。所谓的腐败,是由于权力缺乏有力监督与制约造成的,并非中国的特产,而周期性振荡在其他国家却未之有也。由此可见,腐败并非是根本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正造成了这种奇特的局面。 社会财富一经创造,大致有两个去向:1。进行扩大再生产2。留作消费基金。那么这就涉及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了。 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那一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再发展,无可厚非。但是,消费基金就关系到了每一个人的生计问题了。人活着不是为了消费,但没有消费就不能活着。去除再生产的部分,剩下的就要做个分配,那么分配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信条就是公正性。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c14437372.html,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作者:段永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7年第22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眸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最新表述,是一个既符合当今中国现实又具有未来指向意蕴的精准判断,其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标明党的全新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伟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作为伟大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也向国人和世界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鲜明价值立场。 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最为直接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可见,“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历史性结论,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重新界定是非常必要且及时准确的。 顺应中国人民更加广泛和多元多样的生活需求 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当下人民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另一方面,人民需求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新生的“软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全方位的社会保障、自身权益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洁的空气、高质量个性化的商品、经济实用的公共产品等。如当下风靡中国的共享单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和总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动力 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且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而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动力。 无论是贫农和中农,还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得到解放,但是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要采用慎重的政策。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已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 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主题、路线 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 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 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体思路,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初步设想;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这些理论成果,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 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等,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阶段邓小平理论的确立阶段(1992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人的庄严使命。1993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持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同以往相比,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也是社会矛盾尖锐、最容易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的调整、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结构的重组、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大量产生,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 一、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 大体而言,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新旧制度、新旧体制的矛盾。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有的人利用双(多)轨制投机钻营——既享受市场经济的好处又同时继续享受计划经济的权益,因而大发不义之财。既得利益集团(群体)与深化改革的矛盾比较突出,因而前者极力反对不利于己的深化改革。 权(力)与法(律)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为官者应是“权为民所用”,依法行使权力。但现实生活里却常常出现权大于法、有法不依、以权谋私的现象,权力尚未得到应有的监督和约束。 贫富悬殊的矛盾。由于分配制度有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低,以致社会上“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垄断与经贸自由的矛盾。政出多门、壁垒森严、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造成各地区各行各业发展极不平衡。 改革与成本的矛盾。改革是要成本的。如国有企业改革实行职工“下岗、分流、增效”的方针政策,但对职工的安置费、社保费、医保费以及经济补偿等费用巨大,成本由企业背负不可能,由地方财政承担也力不从心。不少已转制的企业对原来国企职工的经济补偿至今仍拖欠着,拖欠的时间越久,成本就越高。如此这般,就会潜伏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矛盾。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联、相辅相成。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的依托,为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亟需民主政治的支撑和保护。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没有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和谐统一,社会才能够飞速进步。民主政治制度又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得以确立和巩固。当前的矛盾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其矛盾与弊端在于:民主气氛不浓,“双百方针”贯彻不力;监督机制缺乏,民主集中制屡受破坏;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较突出,官商经济盛行、权威政治泛滥的现象屡见不鲜;党政机构重叠臃肿、部门林立、人浮于事,“吃皇粮”的人越来越多,使财政不堪负担。 二元结构的矛盾。户籍制度造成城乡矛盾、工农矛盾,城镇居民与农民在就业、待遇、社保方面都大不相同,长期以来未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城市职工有工资、社保、医保,而农民就无所谓“失业”之称;工人有工会,农民却没有“农民协会”。从土地制度看,城市土地是国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农村是集体所有制,改革以来农民被征土地过多而补偿过少,因而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上访、闹事时有发生。 二、我国的社会矛盾的特点 (一)利益相关性凸显。在计划经济时期,分配上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个人利益的实现主要由集体和国家直接调控,收入差距也不大;加之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集中精力搞阶级斗争,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多集中在政治思想领域,淡化了物质利益矛盾,或者说,物质利益矛盾处于隐性状态,不普遍、突出。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已经使人们逐渐接受了差异性、个性化的社会,群众的生活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

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也是基于这样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才下定决心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人民的需求表述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表述更具涵盖性,比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就能包括在其中,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二是对现实的表述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延展为“当前的发展状况”,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就不光是生产力层面,也包括诸如分配等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内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判断。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已经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

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摘要】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中国是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使得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诉求方式相对温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两难境地;社会矛盾的生长空间很大。 【关键词】社会矛盾;民生需求;官民矛盾;诉求方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时,还需要看到的是,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矛盾问题。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巨量的事情被挤压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当中,简单来说,就是时间紧、任务繁多,这就必然会造成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种种社会矛盾问题;利益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成员利益诉求的普遍化、多样化、复杂化,使得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各种能量比较充分地释放出来;社会和经济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使得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尚不够健全的社会规则体系难以有效地整合来自各种渠道的、性质不尽相同的能量,于是社会能量的释放有时容易演化成某种负面的力量;同时,社会焦虑现象的普遍存在又使得各种负面的力量呈现某种放大、膨胀的状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矛盾问题无疑会迅速积累和扩张。正如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现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使得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一、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 虽然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涉及面广泛、种类齐全,但是,从社会矛盾形成部位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形成多集中在与基础民生或民众切身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部位。同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改革开放初期以及别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这一点是很不相同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民生问题亦即民众的基本生计问题不被重视,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盛行。当时的时代中心是阶级斗争,围绕着绝对的、整齐划一的意识形态问题,基于特定的阶级观念和政治路线,往往会产生或人为制造出许多社会矛盾。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矛盾多为浅层次的问题,多表现为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围绕着民主化,民众的政治诉求往往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由此会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而对于许多发达国家来说,改善环境生态、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准以及有效妥善地处理好种族纠纷等问题是公众关注的重点事情,这一类问题如若处理不好,则往往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 根源,甚至会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骚乱。 在中国现阶段,民众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觉醒,同时又使人们十分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于是,这就造就了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 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而摒弃以往禁欲主义以及过于理想 化如乌托邦式的行为取向。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生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出现严重欠账的情形,而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当中,由于过于追求GDP、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了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凡此种种,致使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这突出表现在最终消费率逐年走低。最终消费率是一个能够反映民生总体状况的重要指标。2008年,中国的消费率创下了自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4816%,而投资率却达到了自1978年以来的最高点4315%。大量社会调查几乎都一致地显示出这样一种情况,民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 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度激化了的中外民族矛盾,暂时缓和下来,退居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 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 本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清政府调整了统治政策,奉行“中外和好”,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实行两项举措:一、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二、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但好景不长,“中外和好”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在6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置,逐步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了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边疆危机。80年代,法国占有越南,签订《中法新约》。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强占以重要港口为中心的“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在瓜分狂潮中迟来一步的美国,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就是由于列强侵略的步步加剧,并不断地提出新的特权要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 运动变化线索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线索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 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主要矛盾: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 (1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 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