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分模拟题

2021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分模拟题
2021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分模拟题

2021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分模拟题

【四】

【导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

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章节习题:第3章

第三章磷肥

含量分布:植物体内磷(P2O5)的含量一般为植株干重的0.2-1.1%,其中大部分以有机态磷形式存在,含量是生殖器官>营养器官,种子>叶片,叶>根系>茎杆,幼嫩部位>衰老部位。新芽、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磷显著增高,表现出顶端优势。液泡是磷的储藏库,细胞质是磷的代谢库。

重要含磷化合物:核酸、蛋白质、磷脂、植素、一些生物活性物质(ATP,GTP、UTP、CTP、辅酶等。

植物的吸收:作物通过根系和叶部吸收无机磷和有机磷。

无机磷:主要吸收正磷酸盐,其次有偏磷酸盐,H2PO4-最易被作物吸收。

有机磷:己糖磷酸脂,蔗糖磷酸酯、核糖核酸。

营养功效:1.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2.磷能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合物的合成与运转;3.促进氮素代谢;4.磷能促进脂肪代谢;5.提高作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施用要领:1.相对集中施用;2.氮磷配合施用。

影响磷素吸收的土壤因素:pH、通气、温度、水分、菌根、土壤质地、土壤离子种类。

缺少:缺磷时,各种代谢过程受到抑制,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根系不发达,成熟延迟、籽实细小、植株叶小、叶色暗绿或灰绿、缺乏光泽,主要是细胞发育不良致使叶绿素密度相对提高,同时,Fe的吸收间接地促进叶绿素合成,使叶色暗,严重缺磷时,在不少作物茎叶上明显地呈现紫红色的条纹或斑点(花青苷)甚至叶片枯死脱落,症状一般从基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部发展。

过多:磷素过剩,谷类无效分蘖,秕粒增加,叶肥厚而密,植株早衰。由于磷过多,而引起的病症,通常以缺Zn、Fe、Mg等的失绿症表现出来。

合理分配依据:1.根据植物特性;2.根据植物不同生育期;3.根据土壤酸碱性。

使用过多可能引起的污染:1.随地表径流造成地下水的富营养化;2.可能给土壤带来重金属镉的污染;3.放射性核素污染。

常用磷肥按其所含磷酸盐溶解度分类:难溶性磷肥、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枸溶性)磷肥。

难溶性磷肥:磷矿粉、鸟粪磷矿粉和骨粉;大部分只溶于强酸,肥效迟缓,为迟效性磷肥。

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氨化过磷酸钙;肥效快,为速效磷肥。

枸溶性磷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钢渣磷肥、沉淀磷肥、偏磷酸钙;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

1.磷矿粉:原生的或沉积变质的磷灰石,结晶完整,结构致密,直接施用效果相对较低,一般都小于30%,次生的磷灰石直接施用相对效果高,一半大于60%;宜作基肥,不宜作追肥和种肥,以撒施深施为好;磷矿粉与酸性肥料或生理酸性肥效混施,可提高当季肥效,磷矿粉具有较长的后效。

影响磷矿粉肥效的因素:结晶性质(还有细度);土壤条件(主要PH,其次有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粘土矿物类型,土壤熟化程度);作物特性。

在盐基饱和度小和pH低,阳离子交换量大、粘土矿物类型(蒙脱石)、土壤熟化程度低的土壤上施用磷矿粉易于发挥肥效;另外,对于磷矿粉的吸收能力,油菜、萝卜、荞麦>豆科绿肥作物及豆科作物>玉米、马铃薯、芝麻>谷子、小麦、水稻等。

2.鸟粪磷矿粉和骨粉:鸟粪磷矿粉直接使用效果接近钙镁磷肥,施用方法与普通磷矿粉相似;骨粉肥效缓慢,宜作基肥,可先与有机肥发酵后施用,骨粉在夏季施用肥效比冬季快。

3.过磷酸钙:又称普钙;灰白色粉末,呈酸性反应,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和腐蚀性;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10-25%。

磷酸退化作用:当过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磷酸一钙还会与制造时生成的硫酸铁铝等杂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这种作用叫磷酸退化作用。

磷的吸持作用:施用水溶性磷酸盐后,存在于液相中的磷酸或磷酸根离子会被土壤固相所吸持,产生吸持作用。包括吸附和吸收两个不同又难以截然区分的反应。

吸附是磷酸离子在固相表面;吸收是离子均匀地渗入固相内部。吸附又存在专性吸附和非专性吸附(作用力不同划分的)。与吸持相反的是解吸。

非专性吸附:由带正电荷的土壤胶粒通过静电引力产生的吸附。

专性吸附:它不仅由静电力引起,也包括化学力。

过磷酸钙的施用:过磷酸钙无论在何种土壤上都易发生磷的固定,移动性变小。

合理施用的原则是:减少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以减少土壤磷的吸附固定,增加作物根系的接触机会。

A、集中施用:可作基肥、种肥和追肥,均适当集中施用和深施。

B、分层施用:为解决磷酸移动性小而根系扩展的矛盾,可分层施用2/3作基肥,1/3作面肥或种肥施入表层土。

C、与有机肥混合施用:是提高肥效的重要措施,混合可减少磷肥与土壤接触面。

D、作根外追肥。

E、制重过磷酸钙成颗粒磷肥。

4.重过磷酸钙:又称双料或三料过磷酸钙,吸湿性和腐蚀性较强,呈深灰色颗粒粉末状,不含Fe、Mn、Al等杂质,吸湿后不致有

磷酸退化现象发生。施用方法与普钙相同,肥量可减少,对喜硫作物(豆科、十字花科、马铃薯)肥效不如等量普钙。

5.钙镁磷肥:含磷量(P2O5)14-18%,不溶与水,一般呈灰绿色或灰棕色,呈碱性反应,没有腐蚀性,物理性状良好,不吸湿,不结块。它是我国目前生产的主要磷肥品种之一。

施用方法:肥效与土壤性质、作物种类、肥料细度、施用技术有关。

A、酸性土壤当季肥效高于过磷酸钙,石灰性土则低于普钙。

B、油菜、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效果与普钙相似或略高,而水稻、小麦、玉米,一般约为普钙的70-80%。

C、可作基肥、种肥和追肥。但以基肥深施效果,钙镁磷肥还可与有机肥堆沤后施用。

喜磷植物:豆科作物、豆科绿肥作物,糖用作物、纤维作物中的棉花,油料作物中的油菜,块根、块茎类作物以及瓜类,果树、桑树和茶树都需要较多的磷,施用磷肥有较好的肥效。禾谷类作物不及上述作物敏感。

大田作物,一般规律是:冬季绿肥作物(包括豆科以及萝卜等油菜)>一般旱地豆科作物>大麦、小麦>早稻>晚稻。

水田土壤在由干变湿的过程中,土壤有效磷增加,原因是:

①石灰性土壤CO2的积累,pH下降;

②酸性土壤pH上升,Fe、Al磷酸盐水解;

③有机离子与磷酸离子代换,磷的扩散增加;

④ Eh下降,难溶性的FePO4.2H2O变为易溶性的。

磷肥的施用:

一、在水旱轮作中,磷肥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即将磷肥重点施入旱作上,而水稻大部分或全部利用其后效。

二、旱作轮作中,磷肥分配使用应根据作物的生理特性,吸磷能力及轮作制度而定。在有绿肥或豆类轮作中,磷肥应优先施用于豆类和豆科绿肥上,棉麦轮作中,重点施在棉花上,在轮作中作物具有对磷反应相似的营养特性时,磷肥应重点施用于越冬作物上,如在小麦、杂粮(玉米、谷子等)轮作中,磷肥应重点施用在小麦上,后茬玉米、谷子可利用其后效。

磷肥的合理利用:

难溶性磷肥应该分配给轮作中对磷吸收强的作物如油菜、萝卜菜、荞麦以及苕子、胡枝、毛蔓豆等豆科作物;水溶性磷肥应该分配给对吸磷能力差而对磷敏感的作物如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幼苗期是

磷素营养的临界期,因而采用水溶性磷肥或某些枸溶性磷肥作种肥和早期追肥;在后期需磷多的作物,可用水溶性磷肥作根外追肥,作物生长盛期,对磷的需要量增多,但这时根系发达,吸磷能力增强,一般可利用作为基肥施用的难溶性磷肥或枸溶性磷肥;水溶性磷肥适于各种土壤,但在中性或碱性(石灰性)土壤上更为适宜,在酸性土壤中,以分配难溶性磷肥或枸溶性磷肥较为经济有效。

在小麦/玉米、小麦/水稻轮作体系中,磷肥应如何分配?为什么?

1、小麦/玉米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玉米、小麦生长期温度的,对磷的需要量高。

2、小麦/水稻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水稻、小麦在旱地,磷的有效性低于水稻季。

当季利用率:施肥当季作物吸收的来自肥料的养分占施用养分的百分比。

累积利用率:是指一次性施肥后,连续种植各季植物总的吸肥量占施用养分的百分比。

2021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分模拟题

【三】

【导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

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章节习题:第2章

第二章氮肥

含量分布:一般植物含氮量约占植物干重的0.3-5%,豆科作物含氮量比禾本科作物高(丰富的蛋白质);种子和叶片含氮量比茎杆和根部高(氮素主要存在于蛋白质和叶绿素中);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含氮量也不相同,一般作物吸收高峰在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化期,以后迅速下降,直到收获,到成熟期作物体内氮从茎叶转向种子或果实。

植物的吸收:主要吸收无机态氮,即NH4+和NO3-,也可吸收某些可溶性的有机氮化物,尿素、氨基酸、酰胺等。但数量有限,低浓度的亚硝酸盐也能被植物吸收。

营养功效:1.蛋白质的重要组分;2.核酸和核蛋白质的成分;3.叶绿素的组成元素;4.许多酶的组分;5.许多维生素的组成。

施用要领:深施。1、基肥深施2、种肥底施3、追肥深施。

决定其对植物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介质反应、介质中伴随离子、介质通气状况

缺少:缺氮对叶片发育影响,叶片细小直立与茎的夹角小,叶色淡绿,严重时呈淡黄色,失绿的叶片色泽均一,一般不出现斑点,缺氮症状先从老叶开始。缺氮茎杆细长,很少有分蘖和分枝,花和果实稀少植株提前成熟,影响产量和品质。缺氮作物根系最初比正常的色白而细长,但根量少,而后期根停止伸长,呈现褐色。

过多:氮素过多时容易促进植株体内蛋白质和叶绿素大量形成,使营养体徒长,叶面积增大,叶色浓绿,叶片下披互相遮荫,影响通风透光,作物茎杆较弱,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差,延迟成熟增加空秕粒,叶菜类作物氮素过多,组织含水量高不易贮藏,苹果体内氮素过多,则枝叶徒长,不能充分进行花芽分化,且易发生病虫害,果实品质差,缺乏甜味,着色不良,熟期也晚。

合理分配依据:1.根据气候条件;2.根据土壤肥力条件;3.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4.根据肥料特性;5.根据作物生育期的需肥特性。

使用过多可能引起的污染:1.氮素的挥发和反硝化作用对大气的污染;2.氮素的淋湿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3.氮素引起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中硝酸盐的富集。

氨态氮肥:带负电,易被土壤吸附,易溶于水,土壤中移动性小,肥效慢,通过硝化作用可转化为硝酸盐,碱性环境中易挥发,高浓度对植物产生毒害,过量时对钙镁钾的吸收有抑制。

硝态氮肥:带负电,易被土壤吸附,易溶于水,土壤中移动性大、块,肥效快,通过反硝化作用可被还原为气体状态,吸湿性大,易燃易爆,过量时对作物本身无毒害作用,而且对钙镁钾吸收无抑制。

分配:铵态氮还原态,硝态氮氧化态;北方以分配硝态氮为宜,南方应分配铵态氮;硝态氮肥施在旱作,铵态氮肥施入水田;铵态氮肥可作基肥深施,硝态氮肥,宜作旱田追肥。烟草、水稻、马铃薯、甘薯喜铵态氮,甜菜,一般蔬菜喜硝态氮。

植物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在吸收、同化、运输和贮存方面各有什么异同?

吸收:铵态氮为被动扩散;硝态氮为主动吸收。

同化:铵态氮直接同化;硝态氮先还原后同化。

运输:铵态氮基本不进行长距离运输;硝态氮在木质部运输。

贮存:铵态氮不能累积,以酰胺形态贮存;硝态氮可累积贮存。

氮的去向:作物吸收、残留土壤、挥发、地下水渗漏。

分类:

【铵态氮肥】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液氨。

【硝态氮肥】硝酸钠,硝酸铵。

【酰胺态氮肥】尿素。

【长效氮肥】尿素甲醛,异丁叉二脲,丁烯叉二脲,硫磺包膜尿素,塑料包膜肥料。

1.碳酸氢铵:白色细粒结晶,含氮量17%左右;易挥发,挥发受温度影响大,其次受含水量影响;易溶于水,易潮解;较硫胺和氯化铵易被土壤吸附,不易淋失;可做基肥和追肥,要深施;适用各种土壤,适合于大多数植物。

2.硫酸铵:白色或微黄色结晶;含氮20.5%—21%;吸湿性小,不易结块;易被土壤吸附;可做基肥、种肥、追肥,做追肥和种肥,做种肥较其他肥类好,水田中应深施和追肥结合耘田,为防止无氧呼吸,还应结合排水晒田措施;另外还可最为硫素的来源。

3.氯化铵:白色晶体,含氮25%—26%,不易挥发;可做基肥和追肥,不能与种子接触;水田比旱田施用效果好,在水田中施用时比用硫胺好;不宜植物:烟草、甜菜、甘蔗、马铃薯、甘薯、葡萄、柑橘。

4.氨水: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含氮12%—17%;易挥发,易被土壤吸收,不易移动;可做基肥和追肥,施肥做到易不离土,二部离水(稀释覆土)。

5.液氨:常温气体,含氮82%;在质地细的含粘土和有机质多的湿润土壤比砂质干燥土壤中易吸附;在质地较粗的土壤易挥发;一般做基肥,应深施,必要时也可做追肥;使用时需注意安全,防止其高浓度蒸汽曝露。

6.硝酸钠:白色或微黄色晶体,含氮15%—16%,含钠26%;吸湿性强,易溶于水;易破坏土壤胶体,应配合使用有机肥和过磷酸钙;宜做追肥,施用时要少量多次;适宜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中使用,不适宜施于盐碱地和水田、水浇田;对喜钠植物:甜菜、芜菁甘蓝、胡萝卜、芹菜等施用效果更好;有助燃性,储存时注意防潮防火。

7.硝酸铵:白色结晶,含氮34%;吸湿性强,易结块;兼有硝态肥和氨态肥特性;宜做追肥;在水田中施用要注意防止流失和反硝化,旱田施用效果较水田好,应该少量分次施用,且深施覆土;不能与新鲜有机物混合堆沤或混施,以免发生反硝化作用;能助燃,是强氧化剂,高温高压下易爆炸,应小心储存。

8.尿素:白色晶体,含氮46%,固态氮肥中含氮量;粒状尿素吸湿性较低,易溶于水;吸附性依土壤决定,一般一般含腐殖质多的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中尿素吸附量大;尿素分解速度粘土大于砂土,有机质高的土壤大于有机质低的土壤,低温时旱田大于水田,高温时正好相反;可做基肥和追肥,应深施,最追肥时,效果比其他肥料好;

尿素宜作根外施肥的原因:

①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②尿素溶液呈中性,电离度小,不易引起质壁分离;③尿素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使叶面保持湿润状态,以利叶片吸收;④尿素进入细胞后很快参与同化作用,肥效快。

氮肥利用率提高措施:

1.选择适当的作物和土壤肥料;

2.尽量避免表层土壤中无机态氮的过量积累;

3.针对氮肥损失的主要机制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地膜覆盖、缓释型肥、以水带肥)。

生理酸性肥: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

2021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分模拟题

【二】

【导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

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章节习题:第1章

第一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

养分离子从土壤转入植物体内的两个过程:养分离子向根迁移和根对养分离子的吸收。

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途径:截获、扩散、集流。

截获:是指根系在土壤里伸展过程中吸收直接接触到的养分。

对移动性小的离子较重要,如Cu、Mg。

扩散:是指土壤溶液中当某种养分的浓度出现差异时所引起的养分运动。速度较慢,每天只有几毫米。受离子浓度及含水量影响。如P、K。

集流(质流):是因植物蒸腾作用而引起的土壤养分随土壤水分流动的运动。速度较快,但要求水分和离子浓度足够大。NO3-之类高溶解性的离子的主要吸收机制。如N、Ca、B、Mo。

植物对离子态养分的吸收(阳离子吸收):被动吸收、主动吸收。

被动吸收:养分进入根细胞内需消耗能量的属物理或化学的作用 (非代谢吸收)。是植物吸收养分的初级阶段。

主动吸收:凡是养分进入细胞内需要消耗能量的,具有选择性。如逆浓度吸收(代谢吸收)。

载体学说:生物膜上具有某些分子,它们有载运离子通过生物膜的能力,它们对某种离子具有专性结合点,因而可以选择性的运载某种离子通过生物膜。

载体学说比较完善的从理论上解释了关于离子主动吸收中的三个基本过程:

A 离子选择性吸收;

B 离子通过质膜;

C 在质膜中转移和离子吸收与代谢作用的密切关系。

离子泵学说:指离子泵可以在逆电化学势梯度的情况下将离子泵入或泵出细胞膜。

植物对有机态养分的吸收:究竟有机养分以什么方式进入根细胞,尚无肯定结论。

有机养料的吸收由膜上透过酶作为载体运入细胞,这个过程需消耗能量。

也有人用“胞饮”现象了解释有机物的吸收。如蓖麻、松树根尖都有这种现象。

叶部吸收(根外营养):养分从叶片角质层和气孔进入,最后通过质膜进入细胞内。

根外营养:植物叶片(包括一部分茎)吸收养料并营养其本身的现象。

意义:当土壤环境和水分过多或过干等造成根系营养吸收受阻或作物生长后期根系活动衰退时,叶面吸收养料可以弥补根系吸收养料不足,但只能做为根系营养的一种补充,而不能代替。

叶面施肥可以解决生产中的某些特殊的问题(优点):

1、土壤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往往引起养分固定,有效性降低,施用效果差。采用叶面施肥即可快速,经济的矫治微量元素的缺乏,是微量元素施肥的主导措施。

2、叶面施肥,各种养分物质可直接从叶片进入体内,参与代谢过程,比土壤施肥快。

3、在胁迫条件下,如土壤干旱,养分有效性低,通过叶面施肥及时补充养分。

4、在作物迅速生长期,通过叶面施肥补充根系吸收的不足,发挥高产品种的潜力。

5、施用叶面喷肥,在蔬菜作物上可减少推荐施氮的25%,而维持同等产量,从而减少土壤残留矿质氮和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6、在作物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下降土壤施肥不可能实施的情况下,通过叶面施肥可以促进灌浆,使籽粒饱满。

7、叶面施肥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

缺点:由于大量元素需要量多,单靠叶面施肥就会供应不足。

根外施肥包括:叶面喷施、注射施肥、打洞填埋、涂抹。优点是:用肥少,收效快。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光照、温度、水分、通气、反应、养分浓度、离子间相互作用。

光照:a)能量的供应:吸收养料需要能量,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度大,吸收的能量多,养分吸收也多;b)酶的诱导和代谢途径上需要光照、硝酸还原酶的激活需要光;c)蒸腾作用:光可调节叶子气孔的开关,而影响蒸腾作用。

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增加,呼吸作用加强,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也随着增加。

水分: a)加速肥料的溶解和有机肥的矿化,促进养分释放;b)释放土壤中养分的浓度,并加速养分的流失。

通气:有利于有氧呼吸,也有利于养分的吸收。

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1.根系的呼吸作用;2.有毒物质的产生;3.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土壤反应:在酸性反应中,植物吸收阴离子多于阳离子,而在碱性反应中,吸收阳离子多于阴离子。土壤反应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生物作用)和土中矿物质的溶解和沉淀(化学作用),因而间接影响了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多寡。

养分浓度:植物对土壤溶液中某些养分的吸收速率,决定于该养分的浓度,这种关系不是直线关系,而是一种渐近曲线。

养分全量:指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有效和无效态含量的总和。

有效养分:指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那部分养分,包括水溶性、交换性、弱酸性。

光照对根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具体原因:光照可通过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而对某些酶的活性、气孔的开闭和蒸腾强度等产生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当大量施肥,而土壤保持保肥性较弱时,会产生“二重图型”。

土壤pH对根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具体原因:酸性反应时,根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带正电荷为主,故能多吸收外界溶液中的阴离子;碱

性反应时,根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为主,故能多吸收外界溶液中的阳离子。

根系对养分的调控机理:植物根系对养分吸收的反馈调节机理可使植物在体内某一养分离子的含量较高时,降低其吸收速率;反之,养分缺乏时,能明显提高吸收速率。净吸收速率的降低包括流入量的降低和溢泌量的增加。

酸性土壤上植物生长不良的原因:氢离子毒害;铝的毒害;锰的毒害;缺乏有效养分。

影响养分迁移的因素:土壤湿度、养分的吸附和固定、施肥。

列出土壤中养分向根表迁移的几种方式, 并说明氮磷钙各以那种方式为主? 它们在根际的分布各有何特点?

①迁移方式: 截获、质流、扩散;②氮以质流为主:土壤吸附弱,移动性强;磷以扩散为主:土壤固定强,土壤溶液中浓度低,移动性弱;③氮的根际亏缺区比磷大的多。

植物吸收养分特点:选择性,累积性,基因型差异。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a)拮抗作用:是指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的吸收。

b)协助作用:某一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