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最新)

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最新)
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最新)

第一章:职业理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发展

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事实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观知识点扩展:

1、美国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划分为8种。

2、《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3、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C )

A综合性取向B选拔性取向

C发展性取向D同一性取向

4、“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C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C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2、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同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以人为本的涵义:

1、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检查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出发点

2、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a、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b、学生是发展的人

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1、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生理上处在青春期,个体生长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另一方面心里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点进步和提升。

3、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美、体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点发展特点

(中学生发展点要求也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即身心、主体性、文化素质三方面点要求)

学生观知识点扩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顺序性是一个身心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点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规律的;身心发展点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点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婴儿期和青春期身高体重的发展较其他时期快得多,学生感知觉发展比思维觉发展早点多;互补性例如盲人的听觉比较发达;个体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点身心发展存在着速度和水平的不同。

1、十个手指有长短这句话表明学生在发展点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性)

2、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3、王老师深入了解班上每个同学点情况,并根据此指导学生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这种做法表明王老师具有( A )

A学生发展点差异性B学生发展的互补性

C学生发展的平衡性D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教师必须不断点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育教学。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教师常用的反思工具有教后记、教学日志、教育案例等。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和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在职前要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全方面点了解和学习岗位,并在老教师点指导下提升岗位工作能力。

3、在职培训:不断提升和学习的过程,具体途径有参加培训、参加学术活动、教育考察和观摩

4、自我教育:具体途径有专业阅读、网络学习、校本教研和培训、行动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尝试做小型点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价值: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点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主素质点使命。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工作作为一门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

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演示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角色。

现代教师角色转变:1、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点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要从教书匠变成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观知识点扩展:

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人们习惯上称这次课程改革所设计实施的课程为(新课程)

2、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发表点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上,因此他是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

3、教师成长三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因为他会很重视自己在学生、同事、领导心目中的地位。(2)关注情境阶段,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点提高,关系班集体建设,关心备课是否充分。(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个别差异,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点核心和灵魂,其包含了爱国守法、爱岗尽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将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到教育行为中,如此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文件精神,以及具体内容?

一、条例体现了两方面的精神:一方面中小学班主任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学校中重要的具有专门性的工作岗位;二是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中承担着特别的教育职责和组织管理任务,其中包括全面关心、了解、教育学生,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和班集体建设,开展班级活动,进行学生评价,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

二、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配备和选聘,职责和任务,待遇和权力,培养和培训,考核和奖惩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点扩展:

某老师向学生推销课外辅导资料,要求学生必须购买。该老师的做法(D)

A反映了教学需要B体现敬业精神

C违背教育规律D违背师德规范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主要内容?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教师思想行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仪表行为规范、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行为知识点扩展:

1、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几大关系: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热爱、尊重、了解、平等对待、严格要求学生

(2)教师和家长的关系,要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尊重家长的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3)教师和同事的关系,理解、尊重、协作

(4)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尊重、支持

2、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

家教的现象,这实际上违背了()职业道德

A关爱学生B依法治教C严谨治学D廉洁从教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只需了解以下各项内容,因为只会出选择题)

教育法的认识:

1、广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法仅指由国家权力部门(或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

注:广义的教育法是包含狭义的教育法的

了解教育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

1、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围绕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教育而言的

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例如:宗教不可妨碍和干涉教学活动;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办教育机构;学校和教育机构推广和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及汉语言文字是我国普遍通用的语言文字,这些都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3、教育的保障性原则:保障学生和老师的利益

4、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公民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资助困难的人/残疾人受教育;

5、终身教育原则

教育法律关系的认识:

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主体是指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包括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法人分为企业法人(经国家主管机构批准的各类企业)和非企业法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客体是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的共同对象,是主体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中介,可以是物(例如学生乱收费,就是侵犯学生的财产权,客体就是学生的财务)、教育行为(有害学生或侵犯学生合法利益的行为,例如:教师体罚学生)或智力成果(主体拥有的著作权、发明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益)

内容是指主体依据法律规定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权利表现为主体可以做出一定的行为,可以要求他人必须做出或不做出的一定行为;法律义务是指主体必须承担或履行的义务,是指主体必须做出或不做出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

教育法知识点拓展: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立法依据,任何法律都不得违背宪法,是我国教育法的法源;

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1、根据法律规定人们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2、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后果。

我们通常将法律责任定义为:法律责任是法律关系的主体由于实施了违法行为,必须依法承担的带有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有损害事实的存在:物质性的损害和非物质性的损害(非物质性的可指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

2、(付诸实践的)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只是精神想违法,但是实际未做,就不构成违法

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例如:教师明知道体罚学生不对还是明知故犯;教师教育方法不对,导致学生

自杀,该教师的行为即有过失的因素。

4、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

行政法律责任: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主要方式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民事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合同之债和侵权

刑事法律责任: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主要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主要有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行政渠道:主要有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例如:教师对于做出的行政处分不服,可以向当地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即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诉的次日起30天内进行处理

司法渠道:又称诉讼渠道,行政诉讼是一种民告官的诉讼。

仲裁渠道:是根据纠纷双方的共同意愿,由共同选定的仲裁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做出裁决,仲裁没有国家机关的参和。

调解渠道:调解有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民间调解三种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当年9月1起实施,该发就是我国教育基本法,是教育宪法,是教育法律体系的母法,是我国历史上颁布的第一部教育大法,在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处于顶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部分内容介绍:

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教育的地位: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教育和国家利益: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和宗教相分离。

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管理体制: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级管理、分工负责。中等及中等以下的教育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有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教育监督: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接受监督。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测试制度:国家实行国家教育测试制度。国家教育测试是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测试的机构承办。

文化机构的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提供便利。

合作原则: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和合作,教育对外交流和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责任:1、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2、侵犯受教育者、教师、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损害。

刑事法律责任:1、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教学秩序、破坏校舍、场所及其他财产,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1、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或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收费。2、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学员。3、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3、在招收学员中徇私舞弊。4、非法举办国家教育测试。5、在教育测试中作弊。以上行为均是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追究责任:违反本法规定,办法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有违法说得的,没收违法说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颁发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附则部分内容介绍:

教育基本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教育测试制度、学生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扫除文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2、办学机构。3、教育者权利和义务。4、(平等)受教育者权利和义务。5、社会教育主体: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纳入到教育的

法律关系中,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6、政府行政教育投入和提供条件保障:在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方面,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的来源稳定。财政拨款的增长应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7、对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规定。8、有关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于同年7月1日起实施。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公布,于同年9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部分内容介绍:

制度概况: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且可享受平等教育权利,并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2、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问责制度:1、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检举或者控告。2、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入学年龄:1、凡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入学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2、适龄儿童或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其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物无正当理由,未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也是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批评教育,责令限期修改)

免试入学:可以在户籍所在地学习就近入学,也可以在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入学,具体的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

社会的义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特殊教育: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2、普通学校应当接受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均衡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应该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补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安全措施: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进行安全检查、维修以及改造。2、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或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批评教育: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教师资格及职称: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教师待遇: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支教工作: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教育目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素质教育: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取启发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德育为先: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

经费的责任主体: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体制。2、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学校教师的法律责任:行政处分:学校建设、设施、学校经费、收费、招生、管理学生、使用教材等相关内容不合法或违规,开始重点学校(班)和非重点学校(班)、改变公办学校性质之类的都是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1、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2、非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

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3、出版未经审核的教科书。(这些都不是针对老师而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3年10月31日起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实施。该法律是教育单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部分内容介绍:

适用对象: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

管理体制: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师工作。

教师权利: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和学校民主管理(只是其中一项权利)。

资格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渠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民首次任期,应当有试用期。

资格制度:受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去得教师资格证;已经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丧失教师资格证。

教师培养、培训: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各级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专业的奖学金。

考核效用: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对用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授予荣誉称号。

教师不当行为处理: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育工作造成损失。2、体罚学生经教不改者。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这些都是针对老师而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内容介绍:

1991年通过,2006年修订

总则内容:1、本法所指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2、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参和权、受保护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3、对任何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劝阻、制止或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家庭保护: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学校教育: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里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人身安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机未成年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

公共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发。其他场所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教育法也有关于受教育者去公共场所优惠的规定)

活动场所:中小学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活动的场所。

禁止烟酒:1、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2、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师、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

招用标准:1、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除外。2、任何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安排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未成年人救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

教惩结合的原则:1、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

原则。2、羁押、服役的未成年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应当对其进行义务教育。3、解除羁押、服役期满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入学、就业不受歧视。

权利保护:1、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个人隐私,例如: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各种公共节目或场合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住所,以及可能推断该未成年人的资料。2、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行政处罚:1、对未成年人销售烟酒、销售违规的食品、物品。2、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暴力、凶残、恐怖、赌博等信息。3、在中学校周边设置一些违规场所。4、用人单位招聘未成年人不合规矩,或者未成年人工作内容过重、有毒、有害其身心健康。5、侵犯未成年人隐私。行政处分:监护人、教育部门、民政部门违反相关规定一般都是行政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999年通过并实施

预防重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

第九条: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学校根据条件可以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

监护人责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旷课和夜不归宿处理:1、中小学生旷课,学校应当及时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取得联系。2、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九条:未成年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第二十五条:对于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者品行不良,影响恶劣,不适宜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予以解聘或者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十八条: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四条、四十五条:1、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2、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学习、就业不受歧视:1、解除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和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2、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判处非监禁刑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释、或者刑罚执行完毕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和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附则:1、教育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根本。2、承担对未成年人行为约束义务的主体是未成年人父母、其他监护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3、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最根本的原则就是教育、感化、挽救,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工作方针: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平等,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2010-2020年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发展任务: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义务教育的发展任务: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

办学体制改革:1、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2、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和,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倡导教育家办学。2、对于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3、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的公民权利:教师的公民权利中,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是教师作为一般公民权利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教师的职业权利:职业权利是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依据教育法规享有的教育权利及和职业相关的其他权利:1、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体的基本权。2、学术研究权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教师按照既定的教育大纲和教育基本要求来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不得由于任何原因而耽误了教育教学工作。3、指导评价权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相对应的一项特定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权的权利。4、报酬待遇权。5、进修培训权。6、参和管理权是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权在教师职业范围内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教师参和学校管理有利于推进学校民主化建设。

教师的义务也是分为作为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和作为教师应承担的义务。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享有相关权利,并依法受到保护。学生的权利也是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所有公民的权利,例如《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指教育法律法规授予尚处于学生阶段的公民的权利。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每小结及学期小结

每月小结 1.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与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2.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认真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 3.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离心中的目标还很远,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 4.积极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会了自我反省,检查,提前预习的学习方法,获益匪浅。 5.尊重教师,同学之间可以真诚相待;能遵守学校各项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学穿校服;举止文明;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废弃物。 本学期小结 这个学期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老师为我们的学习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也为自己的学习洒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这次期末考试,我的每门功课,成绩都不如意。俗话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能说我付出的不够。在新的学期里,我会更加加倍努力学习,不会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不断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更上一层楼,扬长避短,深刻地认识,检讨自己,力争做到让老师,家长和自己都感到十分满意。 以上就是我对初一上学期期末一些方面的个人总结,我将结合这个小结回顾过去,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自然,这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同学们的真诚帮助,在此我要诚挚的道一声:谢谢大家! 每月小结 1.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1)坚持做课外习题。(2)上课要积极发言。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要敢于举手提问。(3)每天的家庭作业,做完后先让家长检查一遍,把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让家长讲一讲。把以前做错了的题目,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复习复习。 2.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与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 3.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认真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 4.尊重教师,同学之间可以真诚相待;能遵守学校各项纪律,遵守公共秩序。 5.遵守社会公德;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学穿校服;举止文明;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废弃物。 本学期小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

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

2020年教资小学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2020年教资小学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1.历史性&历史继承性 历史性:不同时期不同点。 历史继承性:不同时期的相同点。 2.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代表作:《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 地位: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代言人; 思想:夸我班级独立与大泛&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阶段。3.《大教学论》的地位&《普通教育学》的地位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是:《普通教育学》; 科学形态教育学产生的标志是:《普通教育学》。 4.孔子&苏格拉底 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5.《学记》的地位&《论演说家的教育》的地位 《学记》: ①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②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③“教育学的雏形”。 《论演说家的教育》:

①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②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③体现了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 6.杜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 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7.顺序性&阶段性 顺序性强调的是方向性,由A到B,不可逆不可跨越; 阶段性强调的是A和B的不同,强调的是不可混淆,不可混为一谈。 8.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不平衡性指的是同一个人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 个别差异性指的是不同人之间的比较。 9.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理论术语;着重对培养人的规格做规定;可以由个人提出; 教育方针:政治术语;着重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具有强制性。 (二) 阅读理解题目所给材料篇幅一般在600到800字,有些甚至能达到1000字到1200字,篇幅相对较长,而在答题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综合素质评价总结

综合素质评价总结 初一二班许华彤 综合素质评价已经紧锣密鼓的运行了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里我们系统的接触到了有关综合素质评价的很多内容,而且感悟颇多: 一、指导思想?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评价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过程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学科模块测试结合起来,把纸笔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长发展,扩大评价的涵盖面。? (五)互动性原则。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该学生平时在学校的言行举止、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事。这也是高等院校招生的一项重要指标,不可忽视。所以”综合素质评价“关系到升学的问题,重要性有时不次于考试成绩。 三、考查方向: (一)、公民道德素养? 1、遵纪守法?①学法、守法、用法、在社会生活中用各种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②按时到校,不早退、不旷课;遵守课堂纪律。③遵守通行规则,通过楼梯等过道时靠右行、不争抢。?2、明礼诚信①与他人平等、友好相处、懂礼貌,不欺侮同学。②待人诚恳守信、不说谎、不作弊。? 3、自尊乐群?①能够采取恰当措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②能够自我反省,有错即改。③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做。④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⑤善于与他人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遵守公德?①爱护文物古迹,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庄稼。②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主动按顺序排队。③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 5、爱护环境?①爱护环境卫生。②爱惜粮食,节约水电。不攀比消费,不乱花钱。 ③积极参加环境教育和环保活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 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3.在职培训 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同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在职学习进修的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内涵:(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 (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小学综合素质重点(完整资料).doc

教师资格考试 综合素质重点(小学)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正确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它机构,能够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1.3:教师观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1.3:教师观 第三节教师观 (一)教师职业概述 1.教师的概念 教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是指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人,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他们的活动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变化。他们既可以是家庭中的父母,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其他人。狭义上的教师是指以学校为其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我同《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有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承担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与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这一过程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个体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3.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继承、传递人类社会和民族创造、积淀的社会文明,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社会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桥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 教师通过向个体传授一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使个体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教师的劳动成为个体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物质财富的间接创造者。教师通过对学生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 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 补充: ?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主要知识点汇总】

职业理念教师观和教学观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常考题型:选择题) 一方面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1. 分析和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 教师成长的过程(常考题型:选择题) 1. 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 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将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 关注学生阶段: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关心学生发展,及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常考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A.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B.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 从教学与社区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 教师行为的转变 A.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B. 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C. 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 D.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常考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总而言之,关于职业理念这一部分不仅仅包含教师观和教学观当然还包含学生观,大家备考的时候不仅仅要借助老师的讲解,自己还需要学会整理考点,科目一考试题型较为固定,所以广大学员可以通过大量真题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进行汇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该知识点的考试方式常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察对不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所以在准备该考点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以下将对常考知识点进行分析。 1.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总结(最新篇)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总结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总结 。更多相关自我评价文章,请关注本栏目。 本人思想健康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一直一严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 在学习上,三年来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及时总结,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我热爱自己的专业还,还利用课余时间专修计算机专业知识,使我能轻松操作各种网络和办公软件.,在书法和体育运动都获得好面的等级考试已达标.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外,平时我还涉猎了大量网络编程,网络管理与维护,网页设计等知识.并且相信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结合当中,能有更大提高. 课余时间我经常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关注最新科学技术动态;尤其是有关本专业的知识。使自己始终紧跟世界最新发展潮流和时代的步伐。 只有具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海纳百川,只有怀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勇往直前。 诚信、坚毅是我引以为豪的优点,

回首过去一年大学生活,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一年,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与周围同学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中,在自己的不断思考反省里, 我收获了真诚的朋友与师生情谊,得到了拼搏进取的信心与勇气,拥 有了开创未来的胆量与魄力。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本人在研究生阶段。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虽然有成功的泪水,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竟争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过去的是我不断奋斗、不断完善自我的一年。 我的生活准则是: 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工作。我的最大特点是: 勇于拚搏,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牢 固树立了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朝夕耕耘,图春 华秋实;十年寒窗,求学有所用。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执着,有时甚至可以说有 些固执。这可能与我在学习中爱动脑筋、常钻牛角尖有关。这在某些 方面确实有些裨益,但是很多时侯,这也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全面认 识,甚至不经意地会在某些程度上伤害到他人。 三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 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 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必过

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知 识点总结必过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小学教师资格证 知识点大总结------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观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教育观的核心)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 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 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观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观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 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终生的。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4.素质教育观产生 20C 80-90年代末提出。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 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 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5.素质教育观发展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

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标志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 家意志。 6.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 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 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 (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初中:人的自我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高中:形成三观的关键阶段,进入为人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关键阶段。 7.素质教育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发展(2)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了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8.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9.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最新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观的影响与制约.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被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发展的问题.指出:“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这决定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发展和表现,这两者又决定于社会关系。”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指出,出现在第

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里,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片面化、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达到了顶点。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劳动时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劳动者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学技术、学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为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

综合素质自我评价总结

综合素质自我评价总结 综合素质自我评价1 范例4:我要做好”五个心”:一,是收心.把暑假的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生活方式.二,是决心.我要在新学期伊始下就下定决心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开端.三,是恒心.在学习上要下功夫,持之以恒,战胜困难.四,是爱心.不仅要提高学习,同时 还提高品德修养.尊敬老师,团结友爱,互相互爱,孝敬父母.五,是用心.用心做人,做学问. 忙碌的大学四年生活就在悄然中过去了,但她已成为我人生美好记忆的一大部分。这 些日子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彷徨。但却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现代大学生,使我在各方面 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为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而一条属于我自己的 道路。 在专业技能上,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 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在学习方面,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基础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自己。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考试后,我都 会总结一下学习经验。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每看到自己优异的成绩,我就会对自己更有 信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光光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 不够的。 在社会实践上,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阅览各类的书籍,并参加了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培 训并取得高级工程师证书,成绩优秀。学习固然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 才可能战胜自己。 综合素质自我评价2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 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 互帮互助,和睦的相处。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也使我变得 更加坚强和独立。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 到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 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 岁月。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小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小学幼教《综合素质》重难点知识点 汇总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