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现象与热力环流考点归纳及应用

逆温现象与热力环流考点归纳及应用
逆温现象与热力环流考点归纳及应用

1.逆温的定义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1)一般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2.常见的逆温类型:

(1)辐射逆温——近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

形成过程:在晴朗无云或微风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见下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形成过程: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4)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

的过渡区即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

也可出现逆温。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

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

3、逆温产生的影响:

①对大气的影响:大气层结稳定,加剧大气污染;多雾且不易扩

散,大气能见度降低;产生晴、干天气;易产生冻雨现象。

②对农业的影响: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地形逆温影响农业分布,多分布在逆温高度(山坡上),以避免低温冻害、利于农作物越冬、减少热能投入。

③对航空的影响:大气结构稳定,减少气流颠簸,利于航空;低空多雾且不易扩散,大气能见度低,不利于飞机起飞和着陆。

练习题:(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

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

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右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

A. 甲

B. 乙 C . 丙 D. 丁

4.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

因可能

①台风过境②晴朗无云的夜晚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⑥连续阴雨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③

D. ⑤⑥

5.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高空的冰晶、雪花下降到距地面2000~3000米时,因周

围温度升高而融化成为低于0°C的过冷却水滴,当这些

过冷却水滴接触到温度低于O°C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

迅速冻结成晶莹透明的冰壳,即形成冻雨现象。读下图

6.冻雨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的

A.①处 B.② C.③处 D.④处

7.当某地区出现冻雨现象时,该地区

A.处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 B.正值春秋季节

C.上空有逆温现象存 D .地下潜水迅速上升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6-7题

6.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弱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7.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

A.19∶00~22∶00

B.04∶00~07∶00

C.07∶00~10∶00

D.13∶00~16∶00

8.右图(图3)中曲线表示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分析回答,图4中甲、乙、丙、丁四种气温垂直分布状况,与④处最为接近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

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读图回答9—10题

9、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

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

A.一6℃以下 B.6℃以下

C.一4℃以下 D.4℃以下

10、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11.读中纬度某地剖面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该地区正受___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若P处出现降水,则其降水形式应为____________。

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天气系统的剖面示意

图(包括天气状况)。

(3)图中P处是一工业高度集中的城市,工业生

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和酸性气体等,这些大

气污染物对降水会产生哪些影响?并分析降水对

该地空气质量的影响。

(4)若图示天气系统向A方向移走,则P处空气质量是否会明显改善?为什么?

参考答案:32.(1)锋面降雪(2分)(2)绘图如右图(2分)

(3)烟尘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1分)酸性气体溶于水,产生酸性降水(或酸雨、酸雪)(1分)。烟尘、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表,使空气变得清新,空气质量改善。

(4)空气质量不会改善,一定时期内还会恶化。(1分)原因:

若锋面向A侧移动,则该锋面为暖锋。锋面移走后,P处上空受暖空气

影响,(1分)而P处盆地中的冷空气难以移走,从而使P处空气出现

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1分)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大气污染

物难以扩散。(1分)大气中污染物积聚,空气质量下降。

二、热力环流

1、梳理形成过程——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

2、气压的影响因素:

(1)海拔: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气温:近地面气温影响气压,热低压、冷高压;

(3)气流的运动状况: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下降;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

注意: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海拔高度)而言,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应考虑海拔的影响。

【例题】读下面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2.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3、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1)定义:空间气压相同点构成的面。

(2)变形规律:高空与近地面等压面凸向相反。(1500米以上即为高空)

高压等压面向海拔高处凸出,低压等压面向海拔低处凹陷,即“高压高凸、低压低凹”。

“高低低高”:高压凸向低压区(即高空),低压凸向高压区(即近地面)。

【例题1】右图为某地因热力原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甲、乙为近地面两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压:①<②<③ B.气温:甲地<乙地

C.气流:乙地流向甲地 D.乙地比甲地更易形成阴雨天气

2.关于右图中①、②、③、④各点气压高低状况,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①点气压最高 B.②点气压最高

C.③点气压最高 D.④点气压最高

【变式拓展1】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该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处吹东南风 B.b处为上升气流 C.c处吹西南风

D.d处为上升气流

4.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降水发生的条件与降水类型:

(1)充足的水汽(过饱和的空气):气温越高,容纳水汽能力越强;

(2)有一定的凝结核(多由燃烧排放的烟尘、尘土、海盐微粒等充当;一定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降水);(3)具备气温降低的条件——由于空气上升的原因不同,就形成不同的降雨类型:

①对流雨:地表空气受热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而导致的降雨称为对流雨;多分布在热带地区或中纬度大

陆夏季的午后;强度大、降水多、历时短、阵性降水。

②地形雨:空气在移动过程中,遇到地形阻挡,在迎风面上升冷却形成的降雨,称为地形雨;山体足够

高时,一般山腰部位降水多,形成多雨中心。地形雨多降在迎风面的山坡(迎风坡)上,背风坡面则因空气下沉引起绝热增温,反使云量消减,降雨减少。

③锋面雨:冷暖气团相遇,造成热气团上升而形成的降雨称为锋面雨。降水特征同冷暖锋。

④气旋雨/台风雨:在同一高度上,由于气压不同,导致水平气流呈大型漩涡状态,引起气流上升形成的降

雨,称为气旋雨。

5.两个要点:气流上升处具备降温条件,降水多发生在这里;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向低压。

6.海陆风:(1)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冷热不均;一般昼夜交替与季节交替易出现。

(2)规律:白天海风,夜间陆风。

(3)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拓展总结:热容量的差异表现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湖泊(水库、池塘)和陆地之间;林地、草地、荒地、沙漠(不同植被覆盖率)四者之间等。

例题: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冬季情况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林

地,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A: 西北风和东南风B: 西风和东风

C: 东南风和西北风 D: 西南风和东北风

2. 下面能够正确反映上图中等压面分布的是()。

7.山谷风:(1)形成原因:同一时刻,同一海拔高度受热快慢和受热量的差异,导致冷热不均;

(2)规律:白天谷风、夜间山风;

(3)影响:夜间冷空气聚集谷底,造成低温冻害;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水“夜雨”;形

成地形逆温层,阻碍空气流动,造成大气污染;山坡逆温热量条件较好,山区农业多分布在坡地,避免低温冻害发生。

【例题】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原因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

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

使邻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流入谷

底,成为山风。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能准确表示山风的是

(2)山谷风能对农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下列分析不

正确的是

A.谷风能提高坡面温度,使果树发芽、开花和结果

提早

B.谷风能向坡面输送水汽,易成云致雨,利于农作

物生长

C.山风能降低坡面温度,利于植物体营养物质的积累

D.山谷风能缩小坡面气温日较差,有利于喜温作物生长

8.城市热岛效应:

①出现原因:人工热源(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及生活燃烧);城市下垫面特性改变(绿地、林草、水体减少,缓解热岛效应能力减弱;人工建筑、混凝土、柏油和地转路增加,这些人工构筑物比热容小,吸热升温快);空气污染(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大量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高建筑及建筑密度降低近地面风速,热量扩散能力差。

②影响:

有利:(整体上)利于城市污染物扩散和空气更新;增加城市云雾、降水量;高纬度地区减少冬季城市供暖。不利:若环流受阻(逆温),易引起大气污染;市内局部地区遭遇再次污染;夏季为降温,城市电力能源消耗量增大;郊区下沉气流形成“气墙”,阻碍空气水平运动——引发大气污染/夏季三峡水域下沉气流阻止夏季风深入,引起四川大旱。

③措施:控制人工热源排放(控制城市人口,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工业生产废气、废热处理并达标排放;发展公共交通,汽车达标排放;统一集中供暖);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控制建筑物密度,建设城市通风渠道(与当地主导风向一致);

④功能布局:卫星城和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热岛环流范围以外,城市绿地应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

【例题】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图1为

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

化曲线图,图2为天津市简图。据此完成问题。

1.图1中符合天津冬季热岛强度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

2.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

A.①

B.②

C.③

D.④

3.夏季,天津海风会使热岛效应强度

A.增强

B.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练习题】下图为对流层大气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完成1—2题。

1.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

C. 甲>乙>丁>丙

D. 乙>甲>丙>丁

2.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方向是()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丙→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乙

下图为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能正确反映图示情况的是

①该时段为夜间②该时段为白天③该时段吹谷风④该时段吹山风

A.①④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古诗蕴含的原理与图中现象相关的是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图为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000m高空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关于该区气压和气流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近地面,甲地气压小于乙地

B.在高空,乙地气压大于甲地

C.在近地面,甲地和乙地都为高压区

D.甲地在垂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

6.此时,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

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正南风

7.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此时该地区出现雾霾天气()

A.甲地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B.乙地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C.乙地有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D.甲地有下沉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下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

8.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处气温比G处高

B. E处气压比H处低

C. 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G是市区,H是郊区

D. 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G是陆地,H是海洋

海陆间热力环流形成的海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在陆地上

形成降水。读图回答题。

9.若近期陆地降水持续减少,可能的原因是

A.陆地升温明显 B.海平面不断下降

C.海洋持续升温 D.大型水库建设过多

下图为某日甲、乙两地近地面与高空垂直气压差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

题。

10.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地近地面气压高于乙地 B.甲地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大

C.甲地气温一定高于乙地 D.甲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11.能正确反映甲、乙两地间风速随高度变化(忽略地面差异)的是( )

A.B.C.D.

下图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的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

他们已绘制的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2.其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

A.9:00~10:00 B.21:00~22:00

C.7:00~18:00 D.13:00~14:00

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有关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丙B.甲<乙C.丁<乙D.丁>丙

15.此季节该地主要风向为

①丙吹向丁②丁吹向丙③西北风④东南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2017.成都一诊)橙橘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水果,低温

冻害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障碍。对柑橘的利用除鲜果和柑橘汁

外,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相继从柑橘果品中分离提取出橙黄色素、柠檬苦素、食用纤维素等许多功能性成分,这些高附加值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而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下图分别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198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示意图。

(2)冬季夜晚,右图中②地的柑橘树比①地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请说明原因。(8分)

参考答案:冬季夜晚,坡顶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②地(河谷)(4分),

使②地(河谷)气温较高的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②地(河谷)冷而①地(山坡)暖(4分),因此②地(河谷)的柑橘树比①地(山坡)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逆温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逆温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④ 12 624 小时 ① ③ A B 气温 320班专题辅导小页资料——逆温现象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沙尘、较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沙尘扬起)。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若右图中B 处(1000M )为﹣10℃,当A 地气温降到多少度时,开始起到抑制风沙的作用。 A .4℃ B .0℃ C .-4℃ D .-6℃ 2、根据右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判断该地最有可 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A .① B .②C .③ D .④ 3、一年中,综合考虑风力和地面气温及空气对 流因素,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以何季节为多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C/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4 -6题。 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 时~16时30分 时~23时 时30分~7时 时~5时 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 ) A.空气对流更加显着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对流层中气温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读“某地春分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7~11题。 7.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容易出现在 A.多云的夜晚 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 C.晴朗的白天 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 8.此地终年干燥少雨,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A.温带沙漠气候 B.高山高寒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9.下列哪一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四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第四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 1. 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A. 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 所有传到人体中去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 鼓面停止了振动 2. 古代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活动,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3. 下列四个成语中都涉及声音,其中不强调声音响度这一特征的是() A. 如雷贯耳 B. 余音绕梁 C. 声如洪钟 D. 轻声细语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5.如图1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 (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6.医生用听诊器能够清楚地听到病人胸腔内的声音,是因为听诊器可以()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减少声音的分散,提高响度 C.降低声音的音调 D.增强音色 7.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的“能量”的是() A.用超声波碎石 B.用声纳探海深 C.利用B超做体检 D.利用回声定位 8.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9.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的歌声,小凡说:“是刘欢在演唱.”他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10.如图2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会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1.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12.吉它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13.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14.下列措施中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一项是() A.把大音箱改成小音箱埋在草坪中 B.控制播放音乐的时间 C.种草植树 D.保持环境整洁 15. 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 D.看到最先起跑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 16. 2010年5月,世博会在上海顺利举行,为向全世界充分展示“城市,我们的美好生活”这一主题,上海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音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 17. 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播能量 18.如图3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19. 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A.减弱回声 B.增强回声 C.增加声音响度 D.使墙壁更美丽 20.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二、填空题(共31分) 21.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右手拉弓,左手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22.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24.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来,表明能传声;“土电话”表明能传声.25.医生给孕妇做B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26.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 m/s. 27.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 图2 C.回声定位D.超声波探查 B.敲瓶底,火焰摇动 橡皮膜 A.探测海深 图3 甲乙 图4 1

精选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 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层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 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运动方式运动方向 运动速度运动周期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极上空为顺时针。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近日点(每年 1 月初),速度快 零。远日点(每年7 月初),速度慢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 15°∕ h)。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秒10 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 时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昼夜交替1.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理意义2.地方时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 26′ 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3° 26′ S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 26′ 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 26′ 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头重脚轻”,气象学上称为逆温。一、逆温的成因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锋面逆温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

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

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 2 二、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把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 弊:不管是何种

(完整版)声现象单元测试习题(答案)

. 《声现象》专题训练 一、填空题 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 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 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 高。 2.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 3.声音在介质中以___ 的形成向远处传播。声音传播过程中能引起别的物体发生_____,超声波还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___。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 ,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 该处的深度为 m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 m/s ),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5.在百米赛跑中,甲、乙两个记时员,分别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声开始记时同一运动员的成绩,则 记录的成绩较准确;若甲记录的成绩为11.3s ,则乙记录的成绩约为 s 。 6.某汽车以10m /s 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下嗽叭,经4s 钟听到回声。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 m 。 7.频率为 Hz 以下的声音为次声波;频率为 Hz 以上的声音为超声波。 8.噪声强度如果在 dB 以上,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如果在 dB 以上,长时间会造成对人的听力的伤害。 9.2005年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所有观众。她们是怎样训练的呢?听不见声音,她们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感受音乐的节奏,因为声音是由 产生的。 10.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这些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 ____而产生的。物体的 停止,发声也停止。悦耳动听的笛声是靠管子里的空气 产生的。我们能够分辨出鸟语和琴声是根据声音的____ ___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蚊子和牛叫声的区别是:牛叫声音的音调比蚊子 ,而响度比蚊子 。 11. 在图所示的实验中,李明发现硬纸片在木梳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这表明: 。 12.2011年 7月14日12时10分,广东省兴宁市罗岗镇福胜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 。 13.人在野外说话,为了使声音传得更远一些,通常将手或者一本书合成喇叭状围在嘴边,其目的是1 图8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 关于水环境的12个知识点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 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持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 以再生,维持世界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 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 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 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 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二】 关于大气的30个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物理《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C .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Hz ~2000Hz 之间的声音 D .声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也相同 2.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声速不同 3.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答案:B 4.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 .关闭房间的门窗 B .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 .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 .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5.近年来,为了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些城市采取了城区禁止汽车鸣笛、道路两边种花植树、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等措施。下图所示的标志中,表示“禁止鸣笛”的是( ) 6.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7.如图所示,是我市城区到龙洞堡机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 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 民的危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 现的() A.噪声的产生 B.噪声的传播 C.噪声的接收 D.以上三种均是 8.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铃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 铃声明显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泳的雨。 D.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 9.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或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关于所发出声音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甲瓶的音调最高 B.用嘴贴着瓶口吹气,甲瓶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丁瓶的音调最低 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丁瓶的音调最高 10.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在听到起跑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0.49秒,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 A.10.20 秒B.10.78 秒C.10.49秒D.10.08秒 11.如图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 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 同时上下推拉活塞.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 12.(多选)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不能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3.(多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二、填空题(每空2分) 14. 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琴声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013-9-14) 考 纲 点 击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补充:大气成分的变化 ①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例:地面有植被覆盖,水汽含量增多,而固体杂质含量变少。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而固体杂质多。 ②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 例: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的CO2增多。冰箱、冰柜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多(制冷工业发展以前,大气中没有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 ③保护大气环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 1 )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2)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 3 )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受热过程

补充: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弄清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气保温效应的关键。如下图: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吸收而增温,然后它再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高层大气传送热量。所以说,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热增温后,也向外进行辐射,叫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到宇宙 空间;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下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把从地面辐射中获取的热量还给了地面,所以说大气对地面起着保温效应。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 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对可见光 吸收得很少 平流层气温 随海拔高度 增加而上升 水汽、CO 2 (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 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 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 白天,气温不 会太高(偏低)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 可见光(蓝 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 尘埃、雾粒、 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 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 灰蒙蒙的 大气上界 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地面 二、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这的大气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这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逆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 (1)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锋面因素(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如图)。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4)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谷。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如美国的洛杉矾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出现逆温现象时,由于不能产生垂直对流,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使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尤其是城市和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

(完整word版)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9)龙吉忠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头重脚轻”,气象学上称为逆温。 一、逆温的成因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锋面逆温 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二、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把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 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三、典例剖析 例1.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3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7时 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 D.19~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3.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 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 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解析】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由此可知,在18~次日7时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不易形成降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能见度低,大气环境质量,但有利于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 【答案】1.B 2.C 3.B

热力环流,风

限时训练3 下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气流运动体现的地理现象是: A.海陆风 B.焚风 C.山谷风 D.季风 2.关于图中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地理现象发生在白天,乙图表示的地理现象发生在夜晚 B.甲图表示的地理现象发生在夜晚,乙图表示的地理现象发生在白天 C.甲图表示的地理现象发生在冬季,乙图表示的地理现象发生在夏季 D.甲图表示的地理现象发生在夏季,乙图表示的地理现象发生在冬季下图为“某地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 帕)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此刻,乙地风向是: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4.下列四幅图中,能表示甲地至丙地之间气 象要素变化的是: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 下图是某地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到: A.近日点附近 B.远日点附近 C.春分点附近 D.秋分点附近 6.M处比同纬度大陆(澳大利亚)气温高,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马达加斯加暖流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西风 D.山地 下图是陆地与海上风速随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7.相同高度的风塔其发电能力: A.海上高于陆地 B.陆地高于海上 C.海上 陆上相同 D.无法判定 8.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 A.陆地向上增速快 B.海洋向上增速快 C.40米高度以内海上增速快 D.40米高度以上海上增速快 图5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 C.B地温度低,气压高 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 10.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A.为白天,吹海风 B.为白天,吹陆风 C.为夜晚,吹海风 D.为夜晚,吹陆风 11.下图为四地大气运动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图5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实例: 气压值B=C=E 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力大小: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3.三种作用力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