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标准工艺规范小试到中试放大之关键

有机合成标准工艺规范小试到中试放大之关键
有机合成标准工艺规范小试到中试放大之关键

有机合成工艺小试到中试放大之关键

在生产过程中凡直接关系到化学合成反应或生物合成途径的次序,条件(包括物料配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方式、后处理方法及精制方法等)通称为工艺条件。

一、研发到生产的三个阶段

1、小试阶段:开发和优化方法

2、中试阶段:验证和使用方法

3、工艺验证/商业化生产阶段:使用方法,并根据变更情况以绝对是否验证

注:批量的讨论:中试批量应不小于大生产批量的十分之一

二、小试阶段

对实验室原有的合成路线和方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在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批量合成,积累数据,提出一条基本适合于中试生产的合成工艺路线。小试阶段的研究重点应紧紧绕影响工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如缩短合成路线,提高产率,简化操作,降低成本和安全生产等。

1、研究确定一条最佳的合成工艺路线:一条比较成熟的合成工艺路线应该是:合成步骤短,总产率高,设备技术条件和工艺流程简单,原材料来源充裕而且便宜。

2、用工业级原料代替化学试剂:实验室小量合成时,常用试剂规格的原料和溶剂,不仅价格昂贵,也不可能有大量供应。大规模生产应尽量采用化工原料和工业级溶剂。小试阶段应探明,用工业级原料和溶剂对反应有无干扰,对产品的产率和质量有无影响。通过小试研究找出适合于用工业级原料生产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处理方法,达到价廉、优质和高产。

3、原料和溶剂的回收套用:合成反应一般要用大量溶剂,多数情况下反应前后溶剂没有明显变化,可直接回收套用。有时溶剂中可能含有反应副产物,反应不完全的剩余原料,挥发性杂质,或溶剂的浓度改变,应通过小试研究找出回收处理的办法,并以数据说明,用回收的原料和溶剂不影响产品的质量。原料和溶剂的回收套用,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三废处理和环境卫生。

4、安全生产和环境卫生:安全对工业生产至关重要,应通过小试研究尽量去掉有毒物质和有害气体参加的合成反应;避免采用易燃、易爆的危险操作,实属必要,一时又不能解决,应找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有机溶剂,寻找性质相似而毒性小的溶剂代替。药物生产的特点之一是原材料品种多,用量大,化学反应复杂,常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物,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环境保护,造成公害。三废问题在选择工艺路线时就要考虑,并提出处理的建议。

三、中试阶段

1、中试与小试的区别

小试与中试的区分不仅仅在于投料量的多少、以及所用设备的大小之上,两者是要完成不同时段的不同任务。小试主要从事探索、开发性的工作,化学小试解决了所定课题的反应、分离过程和所涉及物料的分析认定,拿出合格试样,且收率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预期要求,就可告一段落,转入中试阶段。中试过程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釆用工业手段、装备,完成小试的全流程,并基本达到小试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当然规模也扩大了。

2、为何要中试

(1)规模不同

(2)原料来源不同

(3)搅拌方式不同

(4)热量的传递方式不同

(5)反应器的材质不同

3、中试放大的目的

中试是从小试实验到工业化生产必经的过渡环节;在生产设备上基本完成由小试向生产操作过程地过渡,确保按操作规程能始终生产出预定质量标准的产品;是利用在小型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的过程,其设备的设计要求,选择及工作原理与大生产基本一致;在小试成熟后,进行中试,研究工业化可行工艺,设备选型,为工业化设计提供依据。所以,中试放大的目的是验证,复审和完善实验室工艺所研究确定的合成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合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是否接近生产

要求;研究选定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结构,材质,安装和车间布置等,为正式生产提供数据和最佳物料量和物料消耗。

4、中试放大的重要性

中试就是小型生产模拟试验。中试试是根据小试实验研究工业化可行的方案,它进一步研究在一定规模的装置中各步化学反应条件的变化规律,并解决实验室中所不能解决或发现的问题,为工业化生产提供设计依据。虽然化学反应的本质不会因实验生产的不同二改变,但各步化学反应的最佳反应工艺条件,则可能随实验规模和设备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改变。一般来说,中试放大是快速,高水平到工业化生产的重要过渡阶段,其水平代表工业化水平。

中试放大是研发到生产的必由之路,也是降低产业化风险的有效措施。

5、中试放大阶段的任务

(1)考核实验室提供的工艺路线在工艺设备、条件、原材料等方面在中试放大时是否有特殊的要求,是否适合工业化生产。

(2)验证小试工艺是否成熟合理,主要经济指标是否接近生产要求。

(3)进一步考核和完善工艺条件,对每一步反应和单元操作均应取得基本稳定的数据;进行物料衡算。

(4)设备材质和型号的选择。

(5)确定各步反应对传热和传质的要求。放热反应中的加料方式,加料速度对反应的影响。

(6)搅拌器型式和搅拌速度的考察。

(7)加热/冷却载体的类型及要求(蒸汽、热水、冷盐水)

(8)提出“三废”的处理方案

(9)原材料、中间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工常数的测

(10)根据中试研究资料制订或修订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标准、分析方法

(11)确定所用起始原料、试剂或有机溶媒的规格或标准;一般来说,中试所采用的原料、试剂的规格应与工业化生产时一致。

(12)消耗定额,原材料成本,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等的确定。

(13)提出整个合成路线的工艺流程,各个单元操作的工艺规程。

小试工艺成熟后,必须完成工艺报告。中试不单是小试的简单的放大,中试搅拌、传热、浓缩、过滤、干燥的过程均与小试不同,小试时尽量摸拟中试的条件去做,另外,切记每一步须做破坏性试验。弄清中试的设备,物料的物化特性。安全第一。中试前小试跟踪、过程跟踪,有时候放大过程中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问题,你怎么都凭空想象不出来的,所以要仔细认真的跟踪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尤其是异常情况不要放过,否则非常麻烦。

修订并确定在中试设备条件下各步反应最佳工艺参数的适用范围,必要时修正或调整相关的工艺过程,严密观察在中试情况下(局部过热、反应介质的不均匀性)各操作单元中副反应及有关物质的变化情况。

6、中试放大的方法

(1)经验放大:主要是凭借经验通过逐级放大(小试装置-中间装置-中型装置-大型装置)来摸索反应器的特征。它也是目前药物合成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2)相似放大:主要是应用相似原理进行放大。此法有一定局限性,只适用于物理过程放大。而不适用于化学过程的放大。

(3)数学模拟放大: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放大,它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7、进行中试要具备的条件

(1)小试收率稳定,产品质量可靠。

(2)各步反应的工艺过程及工艺参数已确定(如加料方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压力、终点控制,提取、分离、结晶、过滤、干燥等)。

(3)对成品的精制、结晶、分离、干燥的方法及要求已确定(晶型、溶残)。

(4)小试的3~5批稳定性试验说明该小试工艺可行、稳定。

(5)必要的材质腐蚀性试验已经完成。

(6)已建立原料、中间体和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标准。

(7)进行了物料衡算。三废问题已有初步的处理方法。

(8)已提出原材料的规格和单耗数量。

(9)已提出安全生产的要求。

8、中试要实现的目标

(1)通过中试制订产品的生产工艺规程(草案)(含每个单元反应与单元操作的岗位操作法及过程控制细则、产品的流程图、物料衡算及产品的原材料单耗)。

(2)证明各个化学单元反应的工艺条件及操作过程,在使用规定原辅料的条件下在模型的生产设备上能生产出预定质量标准要求的产品,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靠性。

(3)产品的原材料单耗等技术经济指标能为市场所接受。

(4)三废处理的方案及措施能为环保部门所接受。

(5)安全、防火、防爆等措施能为公安、消防部门所接受。

(6)提供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能为卫生职业病防治部门所接受。

9、设备的选择和工艺管路的改造

(1)根据小试的结果,在多功能、中试车间,对设备进行选择,首先应考虑设备容量是否适宜,设备材质、管路材质与工艺介质的适应性,是否耐腐蚀,加热、冷却和搅拌速度是否符合要求。

(2)物料输送的方法(投料、出料、各步之间的流转),如何防止跑料、凝固和堵塞等。

(3)离心、抽滤、压滤、提取、过柱、蒸馏、精馏等分离条件是否满足。

(4)根据以上情况和其他工艺要求,对设备,管路进行适应性改造。

(5)反应有无气体生成?会否冲料?如有必要,应加气液分离器,安装回流管。

(6)真空度的要求?尾气及有毒气体的吸收?

10、搅拌器型式和搅拌速度的考察

在实验室中由于物料体积较小,搅拌效率好,传热、传质的问题表现不明显,但是在中试放大时,由于搅拌效率的影响,传热,传质的问题就突出地暴露出来。因此,中试放大时必须根据物料性质和反应特点注意研究搅拌器的型式,考察搅拌速度对反应规律的影响,特别是在固-液非均相反应时,要选择合乎反应要求的搅拌器型式和适宜的搅拌速度。

按反应的均相、非均相等反应物料的性质和反应特点及小试工艺考察中对反应液混合要求的认知,初步选择搅拌的类型和转速,并通过中试考察搅拌对反应影响的规律确定搅拌的类型及转速(推进式、涡轮式、桨式、锚式、框式、螺式)

11、反应条件进一步研究

(1)试验室阶段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不一定完全符合中试放大的要求,为此,应就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加料速度,搅拌效果,反应器的传热面积与传热系数以及制冷剂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掌握其在中间装置中的变化规律。得到更适用的反应条件。

(2)对热敏反应或对升温、降温时间要求苛刻的反应按中试实际情况,如反应釜釜体传热面积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则需用反应釜内置排管或蛇管或外接冷却设备的方式来调整传热面,使其尽可能满足相关工艺的要求。

(3)要考虑使反应和后处理操作方法适用工业生产的要求。特别注意缩短工序、简化操作、注重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最终确定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12、精制、晶型、分离、干燥等单元操作设备的选择与确定

(1)设备选择和确定的原则是该设备能满足实施工艺要求,得到的中间体/产品能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这一部分设备的选型将在收率、晶型、有机溶媒残留等方面对质量产生较多的影响。

(2)按FDA相关指导原则的要求下述的任何变动都要向FDA备案

原料药制备过程中自最后一个中间体以后制造过程的任何变化,可能对原料中的杂质或其物理、化学或生理学性质有影响的任何变化。

(3)凡在质量标准中对晶型有要求的产品,对中试时产品精制结晶工序的搅拌型号、温控方式、结晶速率,乃至结晶釜的底部的几何形状等都应进行研究与验证,以确保中试产品的晶型与质量标准相一致。确保小试样品—临床样品/中试样品在晶型上的一致性。

(4)凡含结晶水或结晶溶媒的化学原料药,对中试时产品的干燥方式及与干燥相关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与验证,以确保中试产品所含的结晶水/结晶溶媒

与质量标准相一致。确保小试样品—临床样品/中试样品所含结晶水或结晶溶媒的一致性。

该类原料药在小试验时应对干燥时所采用的工艺参数进行考察,并提出所含的结晶水或结晶溶媒会发生变化的相关工艺参数。

13、残留溶媒

中试过程中由于中间体/产品的产量比小试有几十到上百倍的增加,因此对干燥条件(包括干燥温度、时间、干燥设备内部的温度均匀性)进行考察是必要的。

干燥温度与时间都可以对有关物质(热敏物质)和溶媒残留产生影响。

四、中试的工艺验证

1、在中试已确定的设备、工艺过程及工艺参数下进行3-5批中试的稳定性试验,进一步验证该工艺在所选定设备条件下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2、最终确定各步反应的工艺控制参数。

3、证明该工艺在上述条件下可始终如一地生产出合乎质量标准和质量特性的产品。

4、物料衡算

(1)当各步反应条件和操作方法确定后,就应该就收率,副产物、三废等方面进行物料衡算。对3-5批稳定性试验的数据,每批按每个单元反应或每个设备体系进行物料衡算,对物料衡算中出现的不平衡去向作出合理的说明。

(2)反应产品和其他产物的重量总和等于反应前各个物料投量量的总和是物料衡算必须达到的精确程度。以便为解决薄弱环节。挖潜节能,提高效率。

(3)回收副产物并综合利用以及防治三废提供数据。

(4)对无分析方法的化学成分要进行分析方法的研究。

(5)物料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艺设计的可靠程度。

5、投料前的准备工作

(1)对设备(反应釜、真空设备、离心机等),尤其是新安装和技改过的设备或久置不用的设备要进行试压、试漏工作,要结合清洗工作进行联动试车,以

确保投料后不用再动火,在无泄漏的前况下,进行设备管道保养。

(2)做好设备的清洗和清场工作,确保不让杂物带入反应体系,防止产生交叉污染和确保有序的工作。

(3)根据工艺要求和试验的需要核定投料系数,计算投料量做到原材料配套领用,质量合格,标志清楚,分类定置安放。

(4)计划和准备好中间体的盛放器具和堆放场所。

(5)生产条件的检查:蒸汽、油浴、冷却水和盐水是否通畅(可用手试一下阀门开启后的前后温差),阀门开关是否符合要求。

(6)物料是否均相,搅拌是否足以使他们混合均匀,固体是否沉积在底阀凹处,尤其固体催化剂或难溶原料的沉积,如何采取避免沉积的措施。

(7)各种仪表是否正常,估计整个过程(物料浅满发生变化和投料偏少时)温度计是否能插到物料里。

(8)写好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

(9)对职工进行培训,工艺培训(尤其要讲清楚控制指标和要点,违犯操作规程的危害和管道走向,阀门的进出控制,落实超出控制指标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进行安全培训和劳动保护培训。

(10)明确项目的责任人,组织好班次,骨干力量安排好跟班,明确职工与骨干与上级领导之间夜间沟通联络方法。

(11)做好应急措施预案和必要的准备工作。

6、生产过程中的GMP要求

(1)严格按照给定的工艺要求进行生产。

(2)按照给定的投料系数投料,投料量的计算需要他人复核。

(3)称料时需要复核原材料是否正确,称量后需他人复核,称量完成后应及时更改物料的状态标识,使其与实际相符、剩余物料放在指定地点。

(4)及时填写生产设备及现场的的状态标示。

(5)及时、完整、正确填写生产记录,特别是与小试现象不一致的地方,要做详细的记载。

(6)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出现安全问题时,及时汇报,按照应急预防措施正确处理。

(7)出现与小试不一致的现象时,及时沟通,尽快拿出后续操作方案。

(8)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按规定处理,不能任意排放。

(9)节约用水、用汽、用电、用冷冻……,生产操作完成后的设备及时关停。

7、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操作规程、安全规程操作,不能随意更改。如发现新问题需更改,必须有充分的小试作基础。

(2)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万一超标应及时进行处理(小试就应考虑到,小试应做过破坏性试验,找出处理办法)。

(3)注意中试,试生产温度计的传热敏感度与小试不一样,温度变化存在滞后性,应提前预计到这一点进行有关操作。

(4)真空系统出现漏气如何检查和应急处理,尤其在高温情况下,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5)突发停电,停汽,停水,停冷冻盐水应立刻分别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必要时配备和启用备用电源,N2保护等)。

(6)注意生产中的放大效应,一般应逐步放大,不能单考虑进度,否则“欲速而不达”,要循序渐进。

(7)由于不可预计因素和放大效应的存在,对单批投料量必须进行控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8)对反应过程中的现象进行认真的仔细的观察,及时记好记录,并及时分析出现的现象,要做好小试的先导或跟踪验证工作。各相关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关注整个生产过程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

(9)每一步骤的终点如何判断要有明确的指标和方法,每一步进行严格控制,可与反应中出现的现象综合起来判断。

(10)正确选择后处理方法。进行过滤、萃取、结晶和重结晶等单元操作,

在选择萃取剂和溶剂时,正确运用“相似相溶”原则来考虑杂质、产物的溶解度。选择溶剂时一定要在考虑工艺的适用性的同时,要考虑经济性和可行性,如价格,毒性及是否可回收和易回收等。小试进行后处理时就应考虑到这几方面。

有机合成作业(论文)

白藜芦醇的合成 摘要:白藜芦醇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使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 品、化妆品等领域。白藜芦醇具有优良药理活性和保健功能其市场需求很大且与日剧增,目前已有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开发了白藜芦醇及其制品。白藜芦醇是一种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它不仅是植物遭受胁迫时产生的一种能提高植物抵抗病原性攻击和环境恶化的植物抗毒素, 还具有抗癌、抗氧化、调节血脂、影响寿命等多方面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重要功能。以下对白藜芦醇的理化特性、合成、提取、纯化与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总结, 并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基础上, 对其生物学活性、基因工程研究及产业化情况进行了重点介绍。发现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 借助于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将白藜芦醇的天然活性保健作用应用于保健食品的开发、作物经济附加值的提高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白藜芦醇;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Abstract:Resveratrol has multiple b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t is widely used in food, medicine, health products, cosmetics and other field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has an excellent and great demand for health functions and with its market-increasing, there are most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resveratrol and its products. Key words:resveratrol;chemical synthesis;progres 1 前言 白藜芦醇(Resveratro1),化学名为反式3,4ˊ,5-三羟基二苯乙烯(3,4ˊ,5-Trihydroxy-trans-stilbene),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中的具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天然多酚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葡萄、虎杖、决明子和花生等天然植物中, 它是植物在受到生物或非生物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白藜芦醇生理活性显著, 高效低毒, 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自由基、保护肝脏、保护心血管和抗心肌缺血等功能,被喻为继紫杉醇之后又一新的绿色抗肿瘤药物;同时其保健功能也引起了欧美科学家的普遍兴趣, 被美国专著《抗衰老圣典》列为100种最热门有效抗衰老物质之一。由于白藜芦醇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导致白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答 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3-1 在车床上用两顶尖装夹工件车削细长轴时,出现图3-80a、b、c所示误差是什么原因,分别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少或消除答: a) 误差原因: 1)由于细长轴工件的刚性差,在加工过程中因受力变形而使加工出的工件呈两端细中间粗的鼓形。随着切削力作用点位置变化,在两端,工件刚度最大,变形最小,切去的金属层厚;中间工件刚度最小,变形最大,切去的金属层薄。 2)误差复映 减小误差的措施: 使用中心架或跟刀架,提高工件的刚度,比如改为反向进给,使工件由轴向受压变为轴向受拉。 b) 误差原因: 1)机床的刚性较差。随着切削力作用点位置变化,在两端,机床变形较大,切去的金属层薄;中间机床变形较小,切去的金属层厚。因此因工件受力变形而使加工出的工件呈两端粗、中间细的鞍形。 2)误差复映 减小误差的措施:

1)提高机床部件的刚度,减小载荷及其变化 2)减小误差复映系数或减小毛坯形状误差 c) 误差原因: 1)机床导轨与主轴不平行 2)主轴回转误差中的倾角摆动 3)尾座偏移(前后顶尖连线与导轨扭曲) 减小误差的措施: 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和刀具几何参数,并给以充分冷却和润滑,以减少切削热。提高导轨副的导向精度。 3-2 试分析在转塔车床上将车刀垂直安装加工外圆时,影响直径误差的因素中,导轨在垂直面内和水平面内的弯曲,哪个影响大与卧式车床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解: D:工件直径;ΔDy,ΔDz工件直径误差;Δy:导轨在水平面内的弯曲;Δz:导轨在垂直面内的弯曲; 车刀垂直安装时误差的敏感方向在垂直方向。因此导轨在垂直面内的弯曲对工件直径误差的影响较大

有机合成工艺学作业.doc

有机合成工艺学作业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100 分。) 1. 催化加氢是指有机化合物中一个或几个不饱和的官能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而催化脱氢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烃类脱氢生成二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资,通过加氢和脱氢过程,可以合成氨、(甲醇)、丁二烯、苯乙烯等非常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产品。 2. 合成甲醇的产物中,除目的产物外,还含有二甲醚、异丁醇、甲烷等副产物。合成甲醇早期为高压法,由于它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缺点,被后来发展起来的低压法所取代,低压法的动力消耗为高压法的(60% )左右。 3. 催化脱氢可以生成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单体,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两个产品是苯乙烯和(丁二烯)。 4. 合成甲醇的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来主要取得了(三)个新成果。 5. 正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过程中,主要的副反应有(六)个。 6. 丁二烯的用途较大,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裂解副产品混合C4通过特殊精馏得到,西欧和日本的全部、美国(80%)的丁二烯是通过这一途径得到的。 7. 合成甲醇的反应机理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也有很多报道,归结起来有(三)种假定。 8. 甲醇作为化工原料的用途越来越广,它既可以直接合成汽油,也可以作为无铅汽油的优质添加剂,它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气,据统计,世界上(80% )的甲醇来源于天然气。 9. 乙苯脱氢制得苯乙烯的工艺进行不断改进,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0. 苯乙烯是高分子材料的一种重要单体,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苯乙烯的产量不断增加,目前生产苯乙烯的主要方法是乙苯脱氢法,主要原料是(乙烯和苯)。 1. 催化自氧化反应的机理属于自由基机理,起决定作用的是(链引发)过程。 2. 氧化反应在化工领域中比较常见,它具有许多特征,综合起来有(四)大特征。 3. 烃类氧化过程中,氧化剂可以在空气、纯氧、过氧化氢和其他过氧化物中选择,目前最常用的是(空气和纯氧)。 4. 异丙苯法生产苯酚和丙酮的工艺流程中,从烷基化反应开始到反应混合物中产品的精制分离,一共需要经过(八)个单元。 5. 催化氧化的技术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6. 原料的纯度在生产上也是一个主要操作条件,工艺上用于生产乙醛的原料乙烯要求在(99.5% )以上。 7. 工业上乙烯氧化生成乙醛的过程容易发生爆炸,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通过控制循环气中乙烯和氧气的量来预防爆炸发生,乙烯含量控制在65%左右,氧含量控制在(8%)左右。 8. 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的工艺路线主要有(五)条。 9. 烃类氧化有完全氧化和部分氧化之分,目前全球生产的化学品中,(50%)是通过部分氧化得到的。 10. 在采用共氧化法生产环氧丙烷过程中,联产物量很大,所产联产物是异丁烯和(苯乙烯)。 1. 工业上生产醋酸的方法有(三)种。 2. 以丙烯为原料经羰基合成反应和加氢反应生成1,4-丁二醇的工艺已经由(美国)ARCO 公司实现工业化。 3. 影响氢甲酰化反应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4. 由于羰基化反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5. 羰基合成的原料为烯烃和合成气,所得到的产品的碳原子数与原料烯烃的差为(1)。 6. 羰基合成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很广,主要在(香料)方面。 7. 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在技术经济上的优越性很大,它归纳起来大约有(八)个特点。

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复习参考题

1、精细化学品与精细化工的概念与特点。 精细化学品:“凡能增进或赋予一种(类)产品以特定功能,或本身具有特定功能的小批量或高纯度化学品”。 精细化学品的特点:① 产品功能性强(专用性)② 批量小③ 品种多④ 利润率高⑤ 更新换代快 精细化工 :“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工业”。 “它属于一类化工产品的生产行业” 。 精细化工的特点:① 多品种、小批量 ② 综合生产流程和多功能生产装置 ③ 高技术密集度 ④ 大量应用复配技术 ⑤ 新产品开发周期长,费用高 ⑥ 商品性强、市场竞争激烈 2、新领域精细化学品的类别。 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塑料助剂、皮革化学品、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等。 3、精细化率的定义、我国目前的精细化率。 精细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化学工业发达程度和化工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的精细化率为45%。 4、世界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新领域精细化工发展迅速、重视化境友好绿色精细化学品和超高功能及超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绿色化生产与生物工程技术。传统精细化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5、我国精细化工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自我供应能力已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传统精细化工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而且大量出口;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的整体市场自给率达到70%左右。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目前国精细化工产品尚难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难以满足高端市场要求,以电子化学品为代表的高端精细化学品严重依靠进口。 ●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我国的研发力量还很不足的,特别是薄弱的精细化工的基础性研究已成为我国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重要制约因素。 ● 部分国家以保护环境和提高产品安全性为由,陆续实施了一批新的条例和标准;我国也在不断加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品的安全管理力度和提%100?=化工产品的总值精细化工产品的总值)精细化工率(精细化率

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业参考答案.doc

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业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精加工阶段 精密、超精密或光整加工阶段 2.工人 工作地点 3.基本 辅助 4.封闭性 5.铰孔(或浮动镗刀块镗孔) 6.工序基准 定位基准 7.定心 偏心 8.5 4 9.形状精度 位置精度 10.工件 机床 11. ±3σ 12.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13 拉 14.金相组织 残余应力 15 增大 16 越小 17 回火 退火 18 较好 19 最差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简答题 1.加工箱体类零件时,常以“一面两孔”作为统一的精基准,因为这样可以比较方便地加工大多数(或所有)其它表面;可以简化夹具设计;可以减少工件搬动和翻转次数。 2.成批大量生产中采用调整法加工, 若毛坯硬度不均匀将造成切削力的变化较大,使工艺系统变形变化较大,将造成加工后尺寸不一。 3.提高切削速度和刀具的刃磨质量,可以减小加工表面粗糙度值,因为:1)刀具刃口表面粗糙度会“复印”在工件表面上,所以提高刀具的刃磨质量,可以减小加工表面粗糙度值。2)在低、中切削速度下,切削塑性材料时容易产生积屑瘤或鳞刺,提高切削速度有利于抑制积屑瘤或鳞刺的产生,从而可以减小加工表面粗糙度值。 4.“自身加工法”、“合并加工法”是由修配装配法发展成的。“误差抵消法”是由调整装配法发展成的。 四、分析题 1.b 结构工艺性好。 槽与沟的表面不应与其它加工面重合,这样可以减少加工量;改善刀具工作条件;在已调整好的机床上有加工的可能性。 2.b 结构工艺性好。 孔的位置不能距壁太近。图b 可采用标准刀具和辅具,且可提高加工精度。 3. x ρ y ρ

制药工艺学试题及习题答案

《化学制药工艺学》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工艺路线: 一个化学合成药物往往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合成途径制备,通常将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 径称为该药物的工艺路线。 2、邻位效应: 指苯环内相邻取代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基团的活性和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的 一种效应。 3、全合成: 以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化学合成 药物,这种途径被称为全合成。 4、半合成: 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化学合成药物的途径。 5、临时基团: 为定位、活化等目的,先引入一个基团,在达到目的后再通过化学反应将这个基团予以除去,该基团为临时基团。 6、类型合成法: 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的方法。 7、分子对称合成法: 由两个相同的分子经化学合成反应,或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相同的部分同时构建起来,制得具有分子对称性的化合物,称为分子对称合成法。 8、文献归纳合成法: 即模拟类推法,指从初步的设想开始,通过文献调研,改进他人尚不完善的概念和方法来进行药物工艺路线设计。 二、问答题 1、你认为新工艺的研究着眼点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答: (1)工艺路线的简便性, (2)生产成本因素, (3)操作简便性和劳动安全的考虑, (4) 环境保护的考虑, (5) 设备利用率的考虑等。 2、化学制药工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一方面,为创新药物积极研究和开发易于组织生产、成本低廉、操作安全和环境友好的 生产工艺;另一方面,要为已投产的药物不断改进工艺,特别是产量大、应用面广的品种。研究和开发更先进的新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 3、你能设计几种方法合成二苯甲醇?哪种路线好? 答:

基本放大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二、基本放大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一个放大器一般是由多个单级放大电路所组成,着重讨论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即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和共基极三种基本放大电路。从共发射极电路入手,推及其他二种电路,其中将图解分析法和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作为分析基础来介绍。分析的步骤,首先是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然后分析其动态技术指标。对于放大器来说,主要的动态技术指标有电压放大倍数、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 2.1.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及放大作用 在实践中,放大器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它能够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把微弱的电信号增强到所要求的数值,为了了解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先从最基本的放大电路学习: 图2.1称为共射极放大电路,要保证发射结正偏,集电极反偏Ib=(V BB-V BE)/Rb,对于硅管V BE约为0.7V左右,锗管约为0.2V左右,I B=(V BB-0.7)/Rb这个电路的偏流I B决定于V BB 和Rb的大小,V BB和Rb一经确定后,偏流I B就固定了,所以这种电路称为固定偏流电路,Rb又称为基极偏置电阻,电容Cb1和Cb2为隔直电容或耦合电容,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传送交流,隔离直流”,放大作用的实质是利用三极管的基极对集电极的控制作用来实现的. 上图是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简化图,它在实际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电路组态,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常用的有放大倍数、输入阻抗、输出阻抗、非线性失真、频率失真以及输出功率和效率等。对于不同的用途的电路,其指标各有侧重。 初步了解放大电路的组成及简单工作原理后,就可以对放大电路进行分析。主要方法有图解法和微变等效法。 2.2.图解分析法 2.2.1.静态工作情况分析 当放大电路没有输入信号时,电路中各处的电压,电流都是不变的直流,称为直流工作状态简称静态,在静态工作情况下,三极管各电极的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的数值,将在管子的特性曲线上确定一点,这点称为静态工作点,下面通过例题来说明怎样估算静态工作点。 解:Cb1与Cb2的隔直作用,对于静态下的直流通路,相当于开路,计算静态工作点时,只需考虑图中的Vcc、Rb、Rc及三极管所组成的直流通路就可以了,I B=(Vcc-0.7)/Rb (I C=βI B+I CEO ) I C=βI B,V CE=V CC-I C R C 如已知β,利用上式可近似估算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2.2.2.用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 在分析静态工作情况时,只需研究由V CC、R C、V BB、Rb及半导体三极管所组成的直

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业

第一次 1. 2. 如下图所示为某航空发动机油泵齿轮轴,齿轴端面粗糙度为Ra=0.8,淬火后用看火花磨削法,磨削端面1和端面2,设磨削余量Z 1=Z 2=0.1±0.02mm ,求磨削前的车削工序尺寸A 1和A 2。 3. 作业三:如图所示,终加工时铣缺口须保证尺寸 和 mm,按调整法加工:试计算调整尺 寸(铣缺口时的工序尺寸 0.20010+00.05 5 -φ

第二次 1. 何谓加工精度?何谓加工误差?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一批工件的内孔(0.025045mm φ+) ,加工后测得尺寸为45.01~45.023mm φφ,试问该批工件的加工误差及大小和最小加工误差为多少? 3. 研究机械加工精度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4. 普通车床主轴前端锥孔或三爪卡盘夹爪的定心表面,出现过大的径向跳动时,常在刀架上安装内圆磨头进行自磨自的修磨加工,修磨后的定心表面,其径向跳动量确实大为减小,试问:(1)修磨后是否提高了主轴的回转精度?为什么? (2)在机床主轴存在几何偏心的情况下,以精车过的轴套工件的外圆定位,来精车轴套内孔时,会产生怎样的加工误差? 5. 中心距为2000mm 的M131外圆磨床的导轨,经过测量其水平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如下图所示,若只考虑此项误差影响吗,试分析计算磨削1000mm 长的光轴将产生的最大圆柱度误差?又如何调整机床可以使产生的圆柱度误差为最小? 第三次作业: 1.什么是原理误差?试分别举出三种近似加工运动和近似刀具轮廓的例子。 2.近似加工运动原理误差与机床传动链误差有什么区别? 3.简述分布曲线法和点图法的特点、应用和各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实际分布曲线符合正态分布时能说明什么问题?又σ6

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3.2 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3.2.1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有计算法和图解分析法两种。 (1)静态工作状态的计算分析法 根据直流通路可对放大电路的静态进行计算 (03.08) I C= I B (03.09) V CE=V CC-I C R c (03.10) I B、I C和V CE这些量代表的工作状态称为静态工作点,用Q表示。 在测试基本放大电路时,往往测量三个电极对地的电位V B、V E和V C即可确定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2)静态工作状态的图解分析法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状态的图解分析如图03.08所示。 图03.08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状态的图解分析 直流负载线的确定方法:

1. 由直流负载列出方程式V CE=V CC-I C R c 2. 在输出特性曲线X轴及Y轴上确定两个特殊点 V CC和V CC/R c,即可画出直流负载线。 3. 在输入回路列方程式V BE =V CC-I B R b 4. 在输入特性曲线上,作出输入负载线,两线的交点即是Q。 5. 得到Q点的参数I BQ、I CQ和V CEQ。 例3.1:测量三极管三个电极对地电位如图03.09所示,试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图03.09 三极管工作状态判断 例3.2:用数字电压表测得V B=4.5V 、V E=3.8V 、V C=8V,试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电路如图03.10所示 图03.10 例3.2电路图 3.2.2 放大电路的动态图解分析 (1) 交流负载线 交流负载线确定方法:

1.通过输出特性曲线上的Q点做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R L'。 2.R L'= R L∥R c,是交流负载电阻。 3.交流负载线是有交流输入信号时,工作点Q的运动轨迹。 4.交流负载线与直流负载线相交,通过Q点。 图03.11 放大电路的动态工作状态的图解分析 (2) 交流工作状态的图解分析 动画 图03.12 放大电路的动态图解分析(动画3-1)通过图03.12所示动态图解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v i→↑ v BE→↑ i B→↑ i C→↑ v CE→↓ |-v o|↑; 2. v o与v i相位相反; 3.可以测量出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4.可以确定最大不失真输出幅度。 (3) 最大不失真输出幅度 ①波形的失真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上)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什么叫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工艺规程 答: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变成成品的劳动过程的总和。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能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工艺规程: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将最合理的或较合理的工艺过程,用文字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写成的工艺文件。 2、某机床厂年产CA6140 卧式车床2000台,已知机床主轴的备品率为15%,机械加工废品率为5%。试计算主轴的年生产纲领,并说明属于何种生产类型,工艺过程有何特点若一年工作日为280天,试计算每月(按22天计算)的生产批量。 解:生产纲领公式 N=Qn(1+α)(1+β)=(1+15%)(1+5%)=2415台/年查表属于成批生产,生产批量计算: 定位各举例说明。 答:六点定位原理:在夹具中采用合理的六个定位支承点,与工件的定位基准相接触,来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称为六点定位原理。 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而在夹具中占有完全确定的位置。 不完全定位:没有全部限制在六个自由度,但也能满足加工要求的定位。 欠定位:根据加工要求,工件必须限制的自由度没有达到全部限制的定位。 过定位: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若几个定位支承重复限制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 (d)一面两销定位,X,两个圆柱销重复限制,导致工件孔无法同时与两销配合,属过定位情况。 7、“工件在定位后夹紧前,在止推定位支承点的反方向上仍有移动的可能性,因此其位 置不定”,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保证正确的定位时,一定要理解为工件的定位表面一定要与定位元件的定位表面相接触,只要相接触就会限制相应的自由度,使工件的位置得到确定,至于工件在支承点上未经夹紧的缘故。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习 题及参考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什么叫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工艺规程 答案: 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变为成品的劳动过程的总和。 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能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将最合理的或较合理的工艺过程,用文字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写成的工艺文件,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简称工艺规程。 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什么是基准、设计基准、工艺基准、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 答案: 基准是指用以确定生产对象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点、线、面。 设计基准是指在零件图上标注设计尺寸所采用的基准。 工艺基准是指在零件的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 在工序图中,用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形状、位置所采用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 在加工时,用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正确位置所采用的基准,称为定位基准。在加工中或加工后,用以测量工件形状、位置和尺寸误差所采用的基准,称为测量基准。 在装配时,用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上相对位置所采用的基准,称为装配基准。

什么是六点定位原理什么是完全定位与不完全定位什么是欠定位与过定位各举例说明。 答案: 六点定位原理:在夹具中采用合理布置的6个定位支承点与工件的定位基准相接触,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就称为六点定位原理。 完全定位:工件的6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而在夹具中占有完全确定的唯一位置,称为完全定位。 不完全定位:没有全部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但也能满足加工要求的定位,称为不完全定位。 欠定位:根据加工要求,工件必须限制的自由度没有达到全部限制的定位,称为欠定位。 过定位: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若几个定位支承重复限制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称为过定位。 (举例在课本page12、13)。 何谓零件、套件、组件和部件何谓套装、组装、部装、总装和装配 答案: 零件是组成机器的最小单元,它是由整块金属或其它材料构成的。 套件是在一个零件上,装上一个或若干个零件构成的。它是最小的装配单元。 组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套件而构成的。 部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组件、套件和零件构成的。部件在机器中能完成一定的、完整的功用。 将零件装配成套件的工艺过程称为套装。

制药工艺学课后答案

第二章化学制药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2-1工艺路线设计有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 答:(1)类型反应法,类型反应法是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合成工艺路线设计的方法。类型反应法既包括各类化学结构的有机合成通法,又包括官能团的形成,转换或保护等合成反应。对于有明显结构特征和官能团的化合物,通常采用类型反应法进行合成工艺路线。 (2)分子对称法,药物分子中存在对称性时,往往可由两个相同的分子片段经化学合成反应制得,或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的相同部分同时构建起来。该法简单,路线清晰,主要用于非甾体类激素的合成。 (3)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研究药物分子化学结构,寻找出最后一个结合点,逆向切断链接消除重排和官能团形成与转化,如此反复追溯求源直到最简单的化合物,即期始原料为止,即期始原料应该是方便易的,价格合理的化学原料或天然化合物,最后是各步的合理排列与完整合成路线的确定。 2—2工艺路线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答:原因:一个药物可以有多条合成路线,且各有特点,哪条路线可以发展成为适合于工业生产的工艺路线则必需通过深入细致的综合比较和论证,从中选择出最为合理的合成路线,并制定出具体的实验室工艺研究方案。 工艺路线的评价标准:1)化学合成途径简捷,即原辅材料转化为药物的路线简短;2)所需的原辅材料品种少并且易得,并有足够数量的供应; 3)中间体容易提纯,质量符合要求,最好是多不反应连续操作; 4)反应在易于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如无毒,安全; 5)设备要求不苛刻; 6)“三废”少且易于治理; 7)操作简便,经分离,纯化易达到药用标准; 8)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好。 第五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5-2、工业上氯霉素采用哪几种合成路线?各单元步骤的原理是什么?关键操作控制是什么? 答:工业上氯霉素采用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原料的合成路线;

有机合成工艺小试到中试放大之关键

有机合成工艺小试到中试放大之关键 在生产过程中凡直接关系到化学合成反应或生物合成途径的次序,条件(包括物料配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方式、后处理方法及精制方法等)通称为工 艺条件。 一、研发到生产的三个阶段 1、小试阶段:开发和优化方法 2、中试阶段:验证和使用方法 3、工艺验证/商业化生产阶段:使用方法,并根据变更情况以绝对是否验证 注:批量的讨论:中试批量应不小于大生产批量的十分之一 二、小试阶段 对实验室原有的合成路线和方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在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批量合成,积累数据,提出一条基本适合于中试生产的合成工艺路线。小试阶段的研究重点应紧紧绕影响工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如缩短合成路线,提高产率,简化操作,降低成本和安全生产等。 1、研究确定一条最佳的合成工艺路线:一条比较成熟的合成工艺路线应该 是:合成步骤短,总产率高,设备技术条件和工艺流程简单,原材料来源充裕而 且便宜。 2、用工业级原料代替化学试剂:实验室小量合成时,常用试剂规格的原料 和溶剂,不仅价格昂贵,也不可能有大量供应。大规模生产应尽量采用化工原料和工业级溶剂。小试阶段应探明,用工业级原料和溶剂对反应有无干扰,对产品的产率和质量有无影响。通过小试研究找出适合于用工业级原料生产的最佳反应 条件和处理方法,达到价廉、优质和高产。 3、原料和溶剂的回收套用:合成反应一般要用大量溶剂,多数情况下反应 前后溶剂没有明显变化,可直接回收套用。有时溶剂中可能含有反应副产物,反应不完全的剩余原料,挥发性杂质,或溶剂的浓度改变,应通过小试研究找出回收处理的办法,并以数据说明,用回收的原料和溶剂不影响产品的质量。原料和溶剂的回收套用,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三废处理和环境卫生。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1次-知识分享

第1次作业 <机械制造工艺学> 2016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下列哪一种刀具不适宜进行沟槽的铣削?( ) A. 立铣刀 B. 圆柱形铣刀 C. 锯片铣刀 D. 三面刃铣刀 2. 切削加工时,对表面粗糙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 刀具材料 B. 进给量 C. 切削深度 D. 工件材料 3. 单件小批生产一般采用( )装配组织形式。 A. 移动式装配流水线 B. 固定式装配 C. 变节奏流水装配 D. 移动式装配 4. 长V形块定位将消除( )个自由度。 A. 一个 B. 二个期工程 C. 三个 D. 四个 5. ( )加工是一种易引起工件表面金相组织变化的加工方法。 A. 车削 B. 铣削 C. 磨削 D. 钻削 6. 在机械加工中直接改变工作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之成为所需零件的过程称为( )。 A. 生产过程 B. 工艺过程 C. 工艺规程 D.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7. 以下加工采用工序集中的是( )。 A. 单件小批生产 B. 大批量生产 C. 活塞的加工 D. 轴承的加工 8. 以下装夹方式中,()装夹方式适合于大批量生产。 A. 直接找正装夹 B. 划线找正装夹 C. 用卡盘装夹 D. 用夹具装夹

的场合。( )用完全互换法装配机器一般适用于9. A. 大批大量生产 B. 高精度多环尺寸链 C. 高精度少环尺寸链 D. 单件小批生产 10. 通常情况下,剃齿加工不能纠正( )。 A. 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量 B. 齿轮的切向误差 C. 齿轮的径向误差 D. 齿轮的运动误差 11. 在大量生产中,已知孔加工精度为IT7级,孔径为φ60mm,表面粗糙度为Ra1.6μm的外圆表面,采用的加工路线为( )。 A. 钻孔--粗拉孔--精拉孔 B. 钻孔--扩孔--铰孔 C. 钻孔--粗镗孔--精镗孔 D. 粗镗--半精镗--精镗 12. 对机械加工过程影响较小的振动是( )。 A. 自由振动 B. 自激振动 C. 受迫振动 D. 衰减振动 13. 滚刀轴线必须倾斜,用以保证()。 A. 刀具螺旋升角与工件螺旋角相等 B. 刀齿切削方向与工件轮齿方向一致 C. 刀具旋向与工件旋向一致 14. 齿轮的定位采用大端面及短心轴定位,这种定位方式属于( ). A. 完全定位 B. 过定位 C. 欠定位 D. 不完全定位 15. 齿轮齿形的加工定位方案是( )。 A. 端面、内孔 B. 一面两销 C. 外圆、端面 D. 外圆、内孔 16. 以下关于汽车发动机的加工及装配说法错误的是() A. 广泛采用修配法装配 B. 采用互换法装配 C. 广泛采用夹具装夹 D. 按流水线布置 17. 装配基准是指() A. 设计图中所用的基准 B. 工序图中所用的基准 C. 装配过程中所用的基准

(完整版)制药工艺学元英进课后答案

第一章论绪 第二章1-1:分析制药工艺在整个制药链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制药工艺学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较强,加之药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流程多样,过程复杂。即使进行通用药物的生产,也必须避开已有专利保护,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药工艺作为把药物产品化的一种技术过程是现代医药行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在新药的产业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的生产过程的共性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包括制配原理,工艺路线和质量控制,制药工艺是药物产业化的桥梁与瓶颈,对工艺的研究是加速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1-2.提取制药、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的工艺特点是什么,应用的厂品范围是什么? 答:提取制药工艺的特点:以化工分离提取单元操作组合为主,直接从天然原料中用分离纯化等技术制配药物;应用的产品范围包括:氨基酸、维生素、酶、血液制品、激素糖类、脂类、生物碱。 化学制药工艺的特点:生产分子量较小的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连续多步化学合成反应,随即分离纯化过程;应用产品范围包括;全合成药物氯霉素,半合成药物多烯紫杉醇,头孢菌素C等。 生物技术制药工艺特点:生产生物技术制药、包括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核酸等药物。化学难以合成的或高成本的小分子量药物。生物合成反应(反应器,一步)生成产物,随后生物分离纯化过程;应用的产品范围包括:重组蛋白质、单元隆抗体、多肽蛋白质、基因药物、核苷酸、多肽、抗生素等。 1-3化学制药产品一定申报化学制药吗?生物技术制药产品一定申报生物制药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答:化学制药产品和生物制药产品均不一定申报化学药物和生物制药制品:

有些药物的生产工艺是由化学只要和生物技术制药相互链接有机组成的。如两步法生产维生素C,首先是化学合成工艺,之后是发酵工艺,最后是化学合成工艺;有些药物经过化学合成工艺,最后是生物发酵工艺,如氢化可的松。 1-4从重磅炸弹药物出发,分析未来制药工艺的趋势。 答:重磅炸弹药物是指年销售收入达到一定标注,对医药产业具有特殊贡献的一类药物。未来制药工艺的趋势:(1)主要药物的类型将会增加(2)研发投入加大(3)企业并购与重组讲促进未来只要工艺的统一化(4)重磅炸弹药药物数量增加,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1-5世界销售收入排前十位的制药是什么?它们属于哪类药物?采取的制药工艺是什么? 答:(1)抗溃疡药物(219亿美元),属于内分泌系统药物,采取化学制药工艺,(2)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药物(217亿美元),属于生物合成药物,采取生物技术制药工艺.(3)抗抑郁药物(170亿美元)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采用化学制药工艺(4)非甾体固醇抗风湿药物(113亿美元)属于生物制品,采用生物制药工艺(5)钙拮抗药物(99亿美元)属于化学合成药物,采用化学合成工艺(6)抗精神病药物(95亿美元)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化学制药工艺(7)细胞生成素(80亿美元)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化学制药工艺(8)口服抗糖尿病药物(80亿美元)生物制药,生物制药工艺(9)ACE抑制药(78亿美元)化学合成药物,化学制药工艺(10)头孢菌素及其组合(76亿美元)生物制品,提取制药工艺 1-6列举出现频率较高的制药工艺技术 答: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迅速,出现频率较高,该工艺包括微生物发酵制药,酶工程技术制药,细胞培养技术制药 1-7化学药物,生物药物,中药今年来增长情况怎样? 答:随着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和发展,世界正处于开发新药过程中,而化学药物,生物药物,中药今年来增长依然迅速,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生物药物为人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1什么叫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工艺规程? 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变为成品的劳动过程的总和。 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能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将最合理的或较合理的工艺过程,用文字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写成的工艺文件,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简称工艺规程。 1.2、某机床厂年产CA6140 卧式车床2000 台,已知机床主轴的备品率为15%,机械加工废品率为5%。试计算主轴的年生产纲领,并说明属于何种生产类型,工艺过程有何特点?若一年工作日为280 天,试计算每月(按22 天计算)的生产批量。解:生产纲领公式 N=Qn(1+α)(1+β)=(1+15%)(1+5%)=2415 台/年 查表属于成批生产,生产批量计算: 定位?各举例说明。 六点定位原理:在夹具中采用合理布置的6个定位支承点与工件的定位基准相接触,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就称为六点定位原理。 完全定位:工件的6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而在夹具中占有完全确定的唯一位置,

称为完全定位。 不完全定位:没有全部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但也能满足加工要求的定位,称为不完全定位。 欠定位:根据加工要求,工件必须限制的自由度没有达到全部限制的定位,称为欠定位。 过定位: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若几个定位支承重复限制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称为过定位。 (d)一面两销定位,X,两个圆柱销重复限制,导致工件孔无法同时与两 销配合,属过定位情况。 7、“工件在定位后夹紧前,在止推定位支承点的反方向上仍有移动的可能性,因此其位置不定”,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保证正确的定位时,一定要理解为工件的定位表面一定要与定位元件的定位表面相接触,只要相接触就会限制相应的自由度,使工件的位置得到确定,至于工件在支承点上未经夹紧的缘故。 8、根据六点定位原理,分析图中各工件需要限制哪些的自由度,指出工序基准,选择定位基准并用定位符号在图中表示出来。 9、分析图所示的定位方案,指出各定位元件分别限制了哪些自由度,判断有无 欠定位与过定位,并对不合理的定位方案提出改进意见。

石油华东《有机合成工艺学》2015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二)答案

《有机合成工艺学》2015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工业上生产醋酸的方法有()种。 . 三; . 四; . 五; . 六。 -----------------选择: 2. 氧化反应在化工领域中比较常见,它具有许多特征,综合起来有()大特征。 . 二; . 三; . 四; . 五。 -----------------选择: 3. 教材中所给出的丁醛生产丁醇和2-乙基己醇(辛醇)的流程包括()个部分。 . 二; . 三; . 四; . 五。 -----------------选择: 4. 烃类氧化过程中,氧化剂可以在空气、纯氧、过氧化氢和其他过氧化物中选择,目前最常用的是()。 . 空气; . 纯氧; . 过氧化氢; . 空气和纯氧。 -----------------选择: 5. 原料的纯度在生产上也是一个主要操作条件,工艺上用于生产乙醛的原料乙烯要求在()以上。 . 97%; . 98%; . 99%; . 99.5%。 -----------------选择: 6. 异丙苯法生产苯酚和丙酮的工艺流程中,从烷基化反应开始到反应混合物中产品的精制分离,一共需要经过()个单元。 . 五; . 六; . 七; . 八。

7. 催化自氧化反应的机理属于自由基机理,起决定作用的是()过程。 . 链引发; . 链增长; . 链终止; . 化学反应速度。 -----------------选择: 8. 在采用共氧化法生产环氧丙烷过程中,联产物量很大,所产的联产物是异丁烯和()。. 苯酚; . 丙酮; . 氯乙烯; . 苯乙烯。 -----------------选择: 9. 以丙烯为原料经羰基合成反应和加氢反应生成1,4-丁二醇的工艺已经由()RO公司实现工业化。 . 日本; . 德国; . 美国; . 英国。 -----------------选择: 10. 烃类氧化有完全氧化和部分氧化之分,目前全球生产的化学品中,()是通过部分氧化得到的。 . 50%; . 60%; . 70%; . 80%。 -----------------选择: 11. 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在技术经济上的优越性很大,它归纳起来大约有()个特点。. 五; . 六; . 七; . 八。 -----------------选择: 12. 羰基合成的原料为烯烃和合成气,所得到的产品的碳原子数与原料烯烃的差为()。. 1; . 2; . -1; . -2。 -----------------选择: 13. 由于羰基化反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个方面。 . 二; . 三; . 四; . 五。

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7d3463297.html,/kejian/lg/jsj/13mndzdl/My%20Web%20Sites/dyzfd2.htm 第一章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二) 五、单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 放大电路有三种基本组态,或称三种接法—共射组态、共集组态和共基组态。三种组态电路的性能比较见教材65 页表 1 一 1 。 【例9 】共集电极电路如图1 6 ( a ) 所示。已知三极管β=100 , r bb′= 300Ω, U BEQ = 0 . 7V , R b= 430kΩ, R s = 20kΩ, Vcc = 12V , R e = 7 . 5kΩ, R L= 1 . 5kΩ。 图十六 ( 1 ) 画出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 ( 2 ) 求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 u和A us:; ( 3 ) 求电路的输入电阻Ri 和输出电阻R0 。 解:( 1 ) 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见图16 ( b )。 【说明】本题练习共集电极电路动态参数的计葬方法。 【例10 】在图17 ( a ) 所示的放大电路中,已知三极管的β= 50 , U BEQ = 0 . 6V , r bb ' = 300Ω,电路其它参数如图中所示。

图十七 ( 1 ) 画出电路的直流通路和微变等效电路; ( 2 ) 若要求静态时发射极电流I EQ = 2mA ,则发射极电阻R e应选多大?( 3 ) 在所选的R e之下,估算I BQ和Uc EQ值; ( 4 ) 估算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 u、输入电阻R i和输出电阻R0。 解:( 1 ) 画出电路的直流通路和微变等效电路,见图1 7( b )和( c )所示。( 2 ) 根据图( b )的直流通路,可列出

中南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作业在线作业二及参考复习资料

中南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作业(在线作业)二 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精度要求较高的轴类零件,其第一道工序为铣端面,打中心孔。这是遵循工艺顺序安排的哪条原则()。 A 先加工基准面,再加工其它表面 B 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 C 先加工主要表面,后加工次要表面 D 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后安排精加工工序 参考答案: A2切削加工时,下列哪项对表层金属冷作硬化的影响不大()。 A 进给量 B 切削速度 C 背吃刀量 D 刀具几何形状 参考答案: C3下列哪项不属于加工表面层金属的力学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变化()。 A 冷作硬化 B 金相组织变化 C 表面缺陷 D 残余应力 参考答案: C4切削加工时,下列哪项会使表面粗糙度得到改善 ()。 A 较小的进给量和较小的刀尖圆弧半径 B 较大的进给量和较大的刀尖圆弧半径 C 较大的进给量和较小的刀尖圆弧半径

D 较小的进给量和较大的刀尖圆弧半径 参考答案: D5提高切削用量可以缩短()。 A 基本时间 B 辅助时间 C 准备与终结时间 D 布置工作地时间 参考答案: A6在相同的磨削条件下,砂轮粒度怎么变化会使表面粗糙度值减小()。 A 砂轮的粒度号数增大 B 砂轮的粒度号数减小 C 砂轮的粒度号数不变 参考答案: A7某轴尺寸为mm,该尺寸按标注为()mm。 A B C D 参考答案: A8磨削加工时,下列哪项会使表面粗糙度得到改善 ()。 A 较小的砂轮速度和较小的工件速度 B 较大的砂轮速度和较大的工件速度 C 较大的砂轮速度和较小的工件速度 D 较小的砂轮速度和较大的工件速度 参考答案: C9下列哪种方法不宜加工有色金属材料的零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