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死在嘴上,懒在腿上!这个必须仔细看下去!写得非常好!对大家一定有收获!

1.在健康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营养过剩一样中毒,营养过剩了一样中毒,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吗?茶不行,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人;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记住情绪是人们生气的指挥棒,至关重要。

5.走路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什么东西都是个度,吃饭是个度,睡觉是个度,锻炼也是个度。不锻炼不好,过度锻炼也会降低免疫功能。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锻炼内容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走半个小时,光走路就行了,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但是走也是有讲究的,年轻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么程度,一分钟要达到130步。心跳要达到一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达到130步、120次心跳,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你这样坚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你的标准体重。一旦胖了以后,你想把它降下来谈何容易,实际上不是不容易,关键在哪儿?控制嘴、多动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

6.喝醉一次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世界提出六种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

7.家庭不和睦,人就会生病,有专家认为,人的疾病70%来自家庭,人们的癌症50%来自家庭,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也不要不吵架,不说话,半个月

都不说话,那不得憋死啊。我还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导,说是离婚人士、丧偶人士寿命偏短,这个有科学依据。孤独比贫穷更可怕,夫妻恩爱的长寿,夫妻健在的长寿,孤独的就容易出问题,容易短寿,这是普遍规律。但怎么样让家庭和睦,这是一门学问。必须解决四个问题:第一要尊敬老人;第二要教育好子女;第三要处理好婆媳关系;第四,这条尤其重要,夫妻要恩爱,这是核心。夫妻怎么恩爱?要做到八互原则。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人都有个性,都有毛病,要经常提醒自己:算了,让着她(他)吧,她(他)只要高兴就行了。

8.每天健康生活,要做到七个方面,第一,一定要吃好3顿饭;第二,一定要睡好8个小时觉;第三,每天坚持运动半个小时;第四,每天要笑,身心健康;第五,很特殊的,每天一定要会大便。第六,一定要家庭和睦第七,不吸烟,不酗酒,每天健走。健康要从每一天开始,每天健康,就一生健康。一定要记住我那几句话:能吃能喝不健康,会吃会喝才健康,胡吃胡喝要遭殃。“用肚子吃饭求温饱,用嘴巴吃饭讲享受,用脑子吃饭保健康。”要做到:“皇帝的早餐,大臣的中餐,叫花子的晚餐”

9,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吃植物性的东西,一定要占80%,动物性的东西只能占20%。我们现在相反了,所以很多病都来了,肥胖也来了,糖尿病也来了,痛风也来了。很多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大家记住,一天两到四种水果,三到五种蔬菜,综合抗癌,保护心脏,这是21世纪营养新战略。

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人体五脏的关系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窍门天下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肩臂、气短、心烦、心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心悸、潮热、眩晕、咽干、健忘、痛涩、尿血、惊叫、痰黄稠、畏寒肢冷、神志不清、口唇青紫、困倦多痰、肥胖身重、口舌生疮、糜烂肿痛、体表疮疡、小便淋漓、面红耳赤、哭笑无常、语言错乱、四肢抽搐、口中流涎、卒然昏倒、喉中痰鸣、双目上视、五心烦热(脚心、手心、心口)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嘘(x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肝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口苦、耳呜、胆小、痛经、不孕、失眠、眩晕、舌直、恶心、偏头痛、性冷淡、易感冒、两肋痛、厌油腻、乳房胀痛、经期失调、头目胀痛、行走不稳、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双目上视、关节僵硬、睾丸肿痛、带下黄浊、手足腿抽筋麻木、咽中有梗物感、易怒或

浅谈中医气血

浅谈中医“气血” (一)气血辨证是临床辨证之基础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藉以分析和归纳人体种种生理现象。同时,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证无不涉及气血。因此,我认为,气血病理变化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等辨证方法中占首要地位。 辨证是中医临床的关键,也是治疗与用药的纲领。中医辨证核心是八纲辨证,八纲之中,虽无气血两字,但气血内容却尽贯于八纲之中。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中,阴阳双方保持相对平衡,如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盛,就会出现病理状态。而气血是人体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正平,则阴阳平衡,疾患消除。表里辨证与气血关系也极为密切,表证辨证多宗卫气营血辨证,而卫属气,营属血;里证不外乎脏腑病变,而脏腑病变多与气血相关。虚实辨证更不能舍气血而言虚实,不论何种虚证,多兼有气虚或血虚,不论什么实证,皆与气血寮滞有关。寒热辨证是两种绝对相反性质的病变,但寒热病变均直接影响气血的正常生化功能,热则煎熬气血,寒则凝涩气血,而气血的寒热病变又直接反映到体征或症状而表现为寒证或热证。故我认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的基础,也是疑难病证的辨证基础。 (二) 气血不和,百病乃生 疾病不论来自何方,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功能,而使之紊乱,以致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经脉疲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这既是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也是疑难病证的发病规律。疑难病证虽然表现奇异少见,致病因素错综复杂,但在复杂的病变中大多要涉及气血,再而造成脏腑组织功能紊乱,不论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均是以气血为枢纽。气血通畅不仅反映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正常,气血冲和,百病不生,若一旦气滞血凝,脏腑经脉失其所养,功能失常,疾病即随之而起。因此,在诊治疑难病证时,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重要环节。 根据《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颜得馨曾提出“气为百病之长”之说。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人,周流全身,以温煦内外,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动,若劳倦过度,或情志失调,或六淫外袭,或饮食失节,均可使气机失常,而出现气滞、气逆、气陷等病理状态。气机升降失常也是导致痰饮、痪血等病理产物内生的根本原因。血液的流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为血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升降出人运动,

心 肝 脾 肺 肾 各主什么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藏魂。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肾藏志。 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3 讲 脏象学说概述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我们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科学思维的形式,讲了意 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称之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 方式,在气、阴阳、五行的科学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中医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脏象学说 我们下面讲第二章,脏象学说,脏象。我们在讲前面科学思维的时候,已经初步涉及 到脏象理论的方法论。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3.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 特点。4.掌握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5.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6.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我们首先讲脏象的基本概念。一、藏与臓、脏。藏,在汉字里面读[cáng]和读[zàng],两种读音。读[cáng],它的义项(一)为隐藏、藏匿的意思;二、是深的意思,这个“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在我们脏象学说里面,当读[cáng]的 时候,有这么两种含义。比较一下,读[zàng](藏),其义项:一、是储存东西的地方;二、是指内脏。有草字头这个“臓”([cáng])字,日后汉字演化为月肉这个“脏”,体现了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这个脏。汉字演化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 我们脏象,历代书籍里面表述脏象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用的语言符号可以用这个“藏”,也可以用这个“脏”,月肉这个“脏”是由它(臓)演变而来的,它还体现 了汉字的演变形式。那么它的含义,在脏腑的脏的时候,它的含义取其义项之一,它 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深,专指中医脏腑的脏。月肉这个“臓”是我们 现代简化字“脏”的繁体字。《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语言文字委 员会所规定的,现在都使用这个简体的“脏”。它,原来的就是繁体的“臓”。现行 我们国家立法了,语言使用规范了,所以本教材使用这个“脏”,但是为了学习方便,就把原来繁体字的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同读[zàng]一一给大家介绍出来。这个臓(脏),是指人体内脏的通称,在中医学当中主要是指五脏,以别于六腑。 第二、讲讲脏器与脏腑。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在哲学里面,器与“道”相对,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物质。那么器和道什么关系呢?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面讲,“形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哲学有形下、形上这一类范畴,把它再 抽象出来,称为“道器”的范畴。那么,器,在哲学上指具体有形的物质;而道,是 指这种物质世界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合为)道器。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最重要的

百病皆生于气,从肝郁到肿瘤只需6步!

百病皆生于气, 从肝郁到肿瘤只需6步! 得肿瘤原因有很多,情志因素就是其中之一。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身上其他部位的肿瘤,与“气”是有一定关系的。从肝气郁结到肿瘤只需6步以甲状腺疾病为例,中医叫“瘿”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引起的,称为气瘿,西医叫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其发病路径,中医认为是: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互结--循经上行--结于喉结之处 一、肝气郁结 人到中年,会遇到很多变故和矛盾,各种压力聚在一起,气就不那么顺畅了,老是开心不起来,这就是肝气郁结。男人烟瘾、酒瘾越来越重,变得沉默寡言或者暴躁;女性月经不调、失眠、便秘、脸上长斑、爱发火、发胖,根源多与肝气郁结有关。 二、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没有胃口,这就是肝气“犯脾”了。脾是后天之本啊,脾失去正常的运化能力,就会大便不成形,就会发胖,就会吃东西没有胃口,就会消化不良,就会经常感冒等等。 三、痰浊内生

指的是这时体内产生了垃圾,而且很难清除。等到“痰气互结→循行”,“痰”与“气”,互相勾结,循着经络在体内到处流窜。“结于喉结之处”,就是甲状腺结节;流到子宫,就成子宫肌瘤;停在乳腺,就是乳腺增生;严重的,到胃里,变成胃肿瘤;到肝里,变成肝肿瘤。而病根就是肝气郁结。所以西医统计出来,90%的疾病与不良心理因素有关,这个不良心理因素,就是肝气郁结。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消化系统肿瘤,女性的大部分肿瘤,背后的“大老虎”,就是肝气郁结。现代人的身体失调,大约百分之八十都与情绪不佳相关。当我们身体里面出现结节的时候,就是在警示我们,需要加以调摄了。千万不能“气、急、累”,气是比出来的,急是造出来的。一生气就着急,一着急就容易疲惫劳累,一累身体抵抗力就弱了,一弱就很容易爆发疾病,搞垮身体。其实每个过分努力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颗不接纳自己的心,要知道抑郁本身就是由于攻击自己、不接纳自己产生的。对自己宽容一些,也许郁气就能远离你。建议常常被‘气、急、累’三字缠身的白领们,不妨多通过看书、拉筋拍打等方式调理心情。要是身体垮了,挣钱再多也是攒医药费呀! 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句顺口溜: 人生百岁不容易,莫和自己过不去。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健康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待病了不过关。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中医心肝脾肺肾

中医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 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5、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五、五官与五脏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2、目为肝之官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3、口唇为脾之官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为心之官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舌卷缩颧赤。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除了颧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因为心病还会表现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两眉之间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而且图案如灯花状是心神将散的象我们尤其要当心这叫“祸福在旦夕间”可能会有重病突发。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的角度讲这相当于水气凌心就是肾水太多心火太弱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 5、耳为肾之官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常闭眼养神少说话养心平稳呼吸养肺多食美味 养口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六、五情与五脏1、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 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

中医气血失和 百病丛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讲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也就是说最少也应该活到80岁,而120岁才是应有的岁数。然而事实上很少有人能这么长寿,中国人平均寿命只有75岁而已,所以我们的平均寿命不仅没有延长,而且短短几十年的生命质量也成问题,常常被多种疾病困扰: 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 糖尿病、脂肪肝、便秘; 骨质疏松、风湿、关节炎; 肥胖日益严重:“喝凉水都长肉”; 意识混沌,记忆力减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好不容易睡着了,各种奇怪的梦又接踵而至…… 第二天头昏脑胀,身体疲倦, 精力不足,感觉跟一夜没睡一样。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二十年寿命, 又是什么在蚕食着我们的健康? 《黄帝内经》指出:“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也就是说“气血失和”是导致人体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只要抓住了“气血”这个总的纲领,把气血调顺了,各种疾病都能治好。 与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局部疗法不同,中医历来更强调整体施治,针对病因治疗。 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历经了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瑰宝。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寻找,寻找一种方法,来帮助人体补气养血、调理脏腑,恢复我们的健康。 五脏同补,百病不侵 我们知道,皇帝有三宫六院、嫔妃无数,我国古代帝王,一生连年征伐,日夜操劳国事,却身体硬朗,气血充沛,靠的就是从历代皇家传下来的三七人参方;由于历代皇帝非常偏爱这个方子,一直坚持用三七人参方治病养生,所以这个方子可以说是“一方抵千方”。 江西创世制药,将古老的三七人参方根据现代人的体质通过加减组成三七芎舒方,采用全新生物肽低温萃取科技相结合,形成流水化生产,使古方再现,最大限度地提炼天然本草植物精华,量小效宏,帮助人们远离疾病,迈向健康,造福百姓,将祖国的医学瑰宝发扬广大。 经现代药学研究表明:三七芎舒方能按照中医顺应五行“五脏同补,百病不侵"的原理,清五脏瘀阻,补充气血,修复受损脏器,全方位调节人体脏器达到健康内环境,整体调理慢性病,解决中老年人多病缠身的问题。

肺肾同源的科学内涵

中医“肺肾交互”理论得探讨及其在急性肾损伤诱导急性肺 损伤得科学内涵 黄仁发林业欣梁群卿李贺生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就是肾脏病学科得危急重症之一,其病因多样,临床以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中毒、重症感染等多见。单纯得无其她器官损伤得AKI预后尚可,而一旦合并肾外器官得损伤,尤其就是在ICU合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得患者,常并发呼吸窘迫综合症,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80%[31,32]。遗憾得就是,尽管花费了大量得人力与物力,从AKI得分子信号机制得基础研究,到临床血液净化模式得改进,甚至临床应用体外膜氧合技术( ECMO)等治疗方法,至今收效甚微。因此,改善AKI预后得关键就是深入理解肾与肺得交互(across-talking)机制。但值得深思得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得肾在五行属水,肺属金,二者在生理上就是“金水互生”。在病理上就是“肺肾同源”。这种肾肺之间生理与病理上得中医认识,与目前西医AKI能诱发ALI得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医“肺肾交互”理论,以及其在急性肾损伤诱导急性肺损伤得科学内涵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肺肾交互”理论得探讨 1、1 肺与肾在生理上得关系 早在《黄帝内经》就认为肺与肾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这种结构上得联系,为二者功能上密切相关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互生。肺金与肾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得关系,主要体现在气得生成与转运与水液代谢方面。 1、1、1 气得生成与转运:肺为上焦,乃华盖之府,主气司呼吸,通过肺主呼吸得功能,吸入体外之清气,呼出体内代谢后之浊气,保障机体与外界气体得不断交换,以维持人体得正常生理活动。通过肺主肃降得功能,吸入之清气得以下降至肾,通过肾得蒸腾气化功能将气再上输于肺,通过肺之宣发功能将之输布于全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近日,中国首席健康专家,74岁的万承奎教授做客央视《人物周刊》,向全国电视观众讲述了他的健康、长寿、幸福"秘方"。 在健康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万承奎教授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决定于遗传,10%决定于社会因素,8%决定于医疗条件,7%决定于气候影响,60%决定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你知道吗?吃饭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 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营养早餐必须具备四样东西:牛奶、豆浆、鸡蛋或者肉,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两种以下的营养早餐,就属于低质量早餐。现在我们中国人20%不吃早餐,50%—60%不会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种习惯里面第一号不好的习惯就是抽烟。一生吸烟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烟,少活11分钟。我为什么比较年轻,比较健康,我一辈子没抽过烟。谁在我面前抽烟,对不起,请你到外头抽,你可以自杀,你不能杀人。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烟,尤其危害大。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营养过剩一样中毒 营养过剩了一样中毒。你记住,一天吃东西有规定的:一、二、三、四、五、六。每天一盘蔬菜,必须要八两到一斤;每天两个水果;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过25克;每天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每天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但有量规定,一两肉,一个鸡蛋,牛奶半斤到一斤,豆腐一块或者一碗豆浆、豆腐脑,肉、蛋、奶、鱼30克不要超过一两,六杯水或者六克盐,现在讲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吗?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人哪能不生气?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高兴就要笑,不高兴就要哭,生起气来还要骂两句呢,这是人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这个人就不健康。一个人感情很丰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千万记住:第一个不要过度,第二个过度了但是不要长时间,很快就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皇帝内经》早就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 很多人说老实话,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当不了官,气死了;提不了教授,气死了;赚不了钱,气死了;很多老年人为很小的事,气死了,我这里有很多例子。所以我说人不能不生气,但一定要会生气。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

心肝脾肺肾系列袋泡茶配方及要点简介

心肝脾肺肾系列袋泡茶配方及要点简介 基本方: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 普洱发酵茶为云南大叶晒青茶经堆渥发酵后制成的茶叶,性温、甘,长期饮用可降脂轻身,宁心安神。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树树根上。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中国道家将其列为轻身健体、养生长寿第一要药,清西太后为养荣长寿也将茯苓列为每天必用品之一。茯苓饼配方及工艺从清宫流出后大行于世,经久不衰,现仍为北京做畅销的地方风味食品。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心、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 茯苓、麦冬伍用功效:茯苓益脾和胃,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本草经疏》称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毒,心脾实则忧愤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本草汇言》称麦冬“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仲,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或肺热肺燥,火伏肺中;或虚劳客热,津液干少”。茯苓、麦冬皆入心经,茯苓以补心气为主,麦冬以补心阴为要;茯苓、麦冬皆入中焦,茯苓以淡渗益脾为主,麦冬以生津益胃为要。二药伍用,相须相使为用,气阴双补,既可养心安神,增睡眠,又可补气润肺,止咳化痰,也可健脾和胃,补益中焦。 茯苓、麦冬伍用临床适应症:用于心气心阴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郁症;气阴两虚之虚劳久咳,阴虚燥咳;中焦脾胃亏虚之呕吐、胃痛、便秘等症(见于更年期综合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支气管肺炎、慢性肺气肿、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 苓麦茶可作为胃、心、肺茶使用。 本方加珠子草可命名为珍珠苓麦茶或海巴苓麦茶作为肝茶使用,珠子草又名苦味叶下珠,台湾及韩国习称珍珠草,傣语名雅海巴。对肝炎、肝纤维化、脂肪肝、肝硬化、肝腹水有显著疗效。 本方加露水草可命名为露水苓麦茶,露水草为云南特有植物,富含β—蜕皮激素,具有明显的降糖,强壮肌肉、丰胸、防治老年痴呆等作用。前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将β—蜕皮激素作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加进宇航员食品中,以防止航天活动中的肌肉萎缩退化;昆明制药厂有露水草胶囊上市,主要作用于治疗糖尿病。可作为降糖袋泡茶与奥利奇善一起使用。这样可总结如下: 一、苓麦茶: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根据需要作为肺、胃、心茶使用 二、肾茶:普洱发酵茶、茯苓、肾茶。因原植物叫肾茶,所以可直接命名为肾茶。 三、海巴苓麦茶: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雅海巴。作为肝茶使用。 四、露水苓麦茶:普洱发酵茶、茯苓、麦冬、露水草。作为降糖辅助茶。

中医讲的是“精气血阴阳”, 追求的是“心肝脾肺肾”扶正与调和

中医讲的是“精气血阴阳”, 追求的是“心肝脾肺肾”扶正与调 和 高朱雷:中医就是五个字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2685852.html,/html/2012-03/08/conten t_1635284.htm 大洋新闻时间: 2012-03-08 来源: 信息时报邀约四次,笔者好不容易才见到高教授。其实笔者在访问之前,就听好几个同事说过,他一眼就能把病人看透,那么几味并不算太起眼的中草药,在他的调遣、加减之下,似乎就有了神奇的药力,不敢说是药到病除,那也是几付中药剂下肚病好了七分。笔者一见面,就问:“外面说您是华佗再世,贵医院的医务处长也给我讲您收到‘华佗再世’四个字的锦旗就有十多面,是不是?”面对笔者的疑问,高朱雷笑一笑:“那不敢,华佗 是谁?是神医啊,我可差得太远了!尽管患者那样说,但我不那样认为。” 平实的回答,谦虚的胸怀。高朱雷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先后担任冶金部附属第六医院、新疆乌鲁木齐中医院首席专家,新疆人民医院、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科室主任、曾数次或公派、或受邀赴海外讲学、诊病,参与编撰的多部中医内科著作已成现代中医的重要文献;行医30余年,他接诊了数以万计的中老年慢性病、疑

难病患者,不管他自己认不认,口碑树在老百姓心里,树在外国友人的心里。因为不管多重的病人,他开药都是以中药为主。用他的话说“西药吃多了,病不一定好得快,但身体一定垮得快。”有意思的是,同行分析他开的药里面,一般主要的药是一种补益药。他出去讲学、讲座和跟病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病是“三分治,七分养”! 高朱雷是共和国新生代中医学家,跟中医中药结缘30载,他总结自己行医30年的心得时说:“中医千锤百炼3000年,其实核心就是五个字--精、气、血、阴、阳”。 一 一位好的中医大夫,他自己就是一所医院。人走到哪里,医院就开到哪里。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他一不需要昂贵的仪器检查,二不需要复杂的化验结果,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就能知晓病情,开一些中草药方剂,用不了多少天,像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风湿骨病、颈椎病、腰椎病、前列腺病、咳喘肺病等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重症减轻,轻病好。 高朱雷就是这样一位名老中医,他精通中医五个字“精气血阴阳”辨证论治,擅长运用中医“七虚五正平衡疗法”治疗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把中医药无可替代的卓越疗效发挥得

《黄帝内经》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试题 一、单选题 1、《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肝”的病证为(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风掉眩 D.诸禁鼓傈,如丧神守 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3、《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哪一府精气将夺() A.胸中之府 B.血之府 C.髓之府 D.肾之府 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肺”的病证为(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躁狂越 D.诸气膹郁 5、《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 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乱 6、《素问?百病始生》: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 A.伤藏 B.伤上 C.伤下 D.伤脉 7、《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中“伤寒”一词的含义是( ) A.外感风寒 B.包括寒邪在内的六淫之邪 C.外感热病的总称 D.外受寒邪 8、据《素问·痿论》所述,筋痿发生的脏腑在( ) A.心 B.肝 C.脾 D.肺

9、下列治法除哪项外均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的治则( ) A.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B.其下者,引而竭之 C.因其重而减之 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0、《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喜则() A.气缓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11、《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病的最佳时间是( ) A.夜半 B.日中 C.平旦 D.黄昏 12、某未婚女青年,形体瘦弱,头昏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唇舌甲色淡白五华,月经闭止数月,脉象细弱。对此闭经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正确的治疗当用下列何种方法( ) A.通因通用 B.塞因塞用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13、《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七窍也,心和则( ) A.鼻能知香臭 B.舌能知五味 C.目能辨五色 D.口能知五谷 14、《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虚里”可测候(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15、据《素问·痹论》所述,肝痹的症状特点是() A.烦满喘而呕 B.烦则心下鼓 C.多饮数小便 D.善胀 16、《素问?举痛论》所记载的“卒然痛死不知人”是因寒邪客于( )

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人体五脏的关系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就是丢了车,还就是丢了马,只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帅被对方吃掉了,您的车马炮再多,也就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就是棋盘中的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窍门天下这就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

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与呵(he) 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就是莲子与苦瓜,她们都就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肩臂、气短、心烦、心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心悸、潮热、 眩晕、咽干、健忘、痛涩、尿血、惊叫、痰黄稠、畏寒肢冷、神志不清、口唇青紫、困倦多痰、肥胖身重、口舌生疮、糜烂肿痛、体表疮疡、小便淋漓、面红耳赤、哭笑无常、语言错乱、四肢抽搐、 口中流涎、卒然昏倒、喉中痰鸣、双目上视、五心烦热(脚心、手心、心口) 将军之官: 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就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您不要与她计较。为什么呢?因为她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她就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她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与了。但就是如果一个人老就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与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与对于健康就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就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

人体经络(五脏六腑)工作时间表

人体经络(五脏六腑)工作时间表 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人体有12条经络,一天有12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12个时辰与12条经络相对应的意义是什么呢?“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满天飞时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原来这12条经络是按时间的顺序的,就如潮汐一样,流动到哪儿,哪条经络就“涨潮了”,这时这条经络里的气血最为旺盛。所以很多医家喜欢在特定的时辰,去疏通在这个时辰气血最旺盛的经络,或在此时辰服下调理该脏器的药物,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经络、脏腑与时辰的关系。 23:00-1:00 子时:胆经 子时胆经当令:子时一阳生,就是这个时辰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人睡觉的时候不可超过晚上11点,子时一定要睡觉,经常熬夜会造成失眠的症状!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此时辰应睡觉。 1:00-3:00 丑时:肝经 丑时肝经当令:此时肝血生发,肝藏血,肝主筋!所谓筋,就是具有弹性的东西,人体的筋都与肝有关,如果筋的弹性没有了,是由血出的问题,血供给筋,筋才付有弹性!丑时一定要熟睡,要不然就养不起肝血,不能达到血润筋的目的!“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此时辰应睡觉。 3:00-5:00 寅时:肺经

脏腑经络曰心肝脾肺肾此五脏人通称胃三焦胆膀胱(精)

脏腑经络 曰心肝脾肺肾此五脏人通称 胃三焦胆膀胱大小肠六腑讲 心、肝、脾、肺、肾这是人们通称的五脏。胃、三焦、胆、膀胱、大肠、小肠,这是人们讲的六腑。 脑髓骨脉子宫奇恒腑各有功 脑、髓、骨、脉、子宫和六腑中的胆,统称为奇恒之腑,都各有它的功能。 心藏神感性生随六根变无穷 脑藏神理性生科哲学由此兴 一神识分二用单宗一皆偏工 神藏在心脏的时候,它就随着气血神经不停的周流全身,随着六根接受千变万化的事物,这就是感性发生的主要根源。 神藏于脑的时候,就产生了理性作用。世界的科学和哲学,凡关于理论的东西,就是这个理性的产物。这样一个神识,因为所在的地方不同,就产生感性和理性两种作用。单主张心藏神,或脑藏神的说法,都是片面的看法。 【注释】心藏神:就是说人的灵机——神识是藏在心脏里的。《内经·灵兰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由这一段来看,好象《内经》说的是心藏神。但是《内经·脉要精微论》里又这样说:“头者精明之府。”这个精明还不是说神在脑而产生精明吗?我们再看经络学里督脉中的神庭穴,正当脑前,这不更说明是神居于脑吗?从上面这几方面看,能说我们祖国医学不知道神在脑吗?我们再看中华文化的思字。思是从囟(后改为田)从心,就是说:我们来决定一个事物,由感性入理性,必须通过心藏的神入脑中,经过思维才能决定。这连我们祖先造字的学者都知道,何况祖国医学是哲学的医学呢?综合以上的古代文献看起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是知道神在心也在脑这个问题,只是文献上说的不够很明白罢了。 脑藏神:近代西人提倡神明在脑之说,科学界皆以为至论,而以我国不知神明在脑为落后。不知主神明亦在脑之说,。中国近代亦有谈者: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金正稀曰:“人见一物必当一影于脑中,小儿善忘者,脑髓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髓渐空也。”汪讱庵释之曰:“凡人追忆往事,恒闭目上瞪,凝神于脑,是留影于脑之明证。”王清任亦谈灵机在脑之说。观此西人今之所谈,实亦难为先进之说也,况与《内经》相比吗? 心藏神感性生:人在后天(即生下来以后),人的神识基本上居心为多(因为神依心血而养的缘故),它随着气血、神经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上,不断的反映着客观事物,但是它所反映的却是属于感性认识。这个感性认识就是神识还在六根之中向外收集外物,还未主居于脑的原因。其实质就是六根中的意(意是神识的主要部分,对感性起着主要作用,但意经常并不在脑里,如意守什么地方,意就可在什么地方)。在六根中,对脑所起的联系反映作用。 脑藏神,理性生:当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外界事物,需要用理性发析、判断的时候,我们就要静心(思)考,这个思考,才真正是脑藏神的时候。所以说脑藏神,理性生。 总结起来说一下:心藏神,就好比神是常居在心里为多,心好如神的宿舍,他是依心血所养而存在,其在六根中,对客观认识,所反映的材料,未经神在脑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