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

·80·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戴雪红

【内容提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是认识论的一项成就,它有助于解决一些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遭到歪曲的论题。本文首先界定了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然后重点阐明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女性主义立场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建构起来的。本文详细论述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的主要特征及其政治和实践策略,剖析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体现在与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上。本文试图为国内学界深入而细致地了解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其争议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 立场论 马克思主义 思想渊源

作者戴雪红(1968-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 210093)。

女性主义是一场政治运动。在一般人看来,政治只会阻碍与损害科学知识的生产。不过,女性主义立场论(f eminist standpoint theory)挑战了这个预设。起源于1970-198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即是对知识生产与权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的理论。女性主义立场论不仅作为一种解释的理论,而且作为一种方法或者方法论指导了女性主义研究。

一、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

立场论主张只有从恰当的“立足点”或“立场”出发,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立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于指出我们对于所处的生活世界之所以有不同的认知,主要是源于所处的社会位置的差异。立场论深入分析了个人的位置对其生活的影响方式。它侧重于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影响社会地位的方式以及这些地位所带来的种种体验。立场论强调社会由等级制度中的不同地位构成。因为文化赋予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以不同价值,但每个人的体验都只能基于其所属的某一个种族、某一个阶级。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立场会影响其所知、所想和所为,还会决定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讨论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是立场论的来源。任何社会只要存在权力关系,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就不会局限于一种。每个人都是以其所属社会群体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的,而且每种视角都有其局限性。“立场论隐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尽管所有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都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中一些视角的局限性大于另一些视角。等级制度中的当权者在维护其地位中享有既得利益,因此他们的社会生活观念被歪曲的程度比那些从现有权力关系中所得甚少甚至一无所得的人更为严重。导致从属群体的认识更加全面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既要明白自己的想法,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也要明白当权者的想法。为了生存,被压制者必须了解当权者,但当权者则无须了解被压制者。”①因此“立场”的建立与确立其实是对主流霸权话语的对峙、对抗、乃至于可以对话而不再否定与漠视的过程。

立场论认为,相对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文化中的男性而言,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如女性、少数民族、同性恋者、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下者、双性人以及其他处于文化中心以外的人,被视为“他者”或是“边缘份子”,而在社会体系与机制的运作中,这些“他者”往往成为被主流优势群体所忽视与压迫的“外人”。但是“他者”对于社会的运行方式具有独到见解,观察社会的视角可能比那些处于中心立场的人更真实、更公正、更有层次,社会边缘群体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立场论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影响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其角色、活动、优先计划和情感。这个观点特别有意义,因为女性和男性一般占据社会中不同的立场。女性立场理论即聚焦于女性,从其日常生活中作为“她者”的经验出发,以能检视出社会结构中隐而未现的深层结构。然而,女性立场理论并不视所有的“女性”为一全体,它其实承载了多重情境中不同的女性经验。也正因为情境的分析极为重要,因此有越来越多女性立场理论的研究,逐渐从马克思所言的“单一”女性立场转变到多元女性立场的呈现。换句话说,女性共有的、历史的、在被统治环境下的社会再生产关系是女性立场的基础,但在社会权力的每日运作上,性别、种族、阶级、地域与年龄的不平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权力不平等的群体立场系统,其透过同盟与压迫的变动而互相联结。

女性主义哲学家桑德拉·哈丁(Sandra Harding,2003)总结了立场论中的几个中心主题:“首先,社会如何构造具有认识论的意义……物质生活既使人们能够逐渐认识自己以及周围世界,但同时也限制了人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认识。”“其次,当物质生活按照等级来组织时,就像社会是由阶级、性别、种族或民族、宗教或其他形式的压迫和歧视来构建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这种等级关系的理解在某些方面通常是完全相反的,而占主导地位的群体对这种等级关系的理解则往往是歪曲的。”因此,“第三,压迫者的这种错误而片面的观点被当作‘真实的’并被付诸实施,因为所有人都被迫生活在为满足压迫者对自己和社会的理解而设计的社会结构和各种机构中。这些等级结构和机构都参与到概念化实践和意识形态中来,并将其固化和传播开来,认为它们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令人满意的,从而强化着它们持续不断的权力。”“第四,因此,这就需要科学和政治学从压迫者的制度化视野‘之后’、‘之下’或者‘之外’来观察世界。这样看来,采取一种立场就是一种成就,而不是一种归属。它必须为反对由主导群体使之成为‘自然’而‘明显’的实在而斗争,为反对仍在进行的政治上对受压迫群体的剥夺而斗争。”“第五,获得某种立场就会带来解放的可能性。”②

二、女性主义的立场论探究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由南希·哈特索克(Nancy Hartsock)、阿莉森·贾格尔(Alisson Jaggar)、桑德拉·哈丁、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多罗西·史密斯(Dorothy Smith)、简·弗拉克斯(Jane Flax)、希拉里·罗斯(Hilary Rose)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所发展,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建构起来的。简单地说,女性主义立场论

① 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徐俊、尚文鹏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35页。

② 桑德拉·哈丁:《立场方法论如何影响社会科学哲学》,特纳、罗思主编:《社会科学哲学》,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9、330、331页。

·81·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

认为女人生活所处的情境比男人生活所处的情境更能产生较真的知识;主张男人的统治位置会导致片面、荒谬的认识,女人的从属立场则有更完整认识的潜能。女性主义的立场论认为,立场论是建立在通过明确地把女性及其直接经验作为分析的核心这种方法而得到的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的。以立场为主导的理论家认为他们能运用女性的经验分析和社会关系,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启蒙运动提出的“实证主义”的以单一性别为中心的两分法——例如文化对自然、理性想法对非理性情感、客观性对主观性、公共性对私人性——这种两分法也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建构了知识产品。①总之,女性主义立场论是认识论的一项成就,它有助于解决一些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遭到歪曲的论题。

1.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思想渊源

一般说来,女性主义的立场论是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它源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卢卡奇的思想。卢卡奇指出,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构成了无产阶级立场,但是,无产阶级立场不是某个个别工人的生活经验和信仰。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立场在认识论方面与资产阶级相比更为可取,因为无产阶级立场促使工人阶级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的神话,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更为清晰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真实规则,并且揭示了包括它自身统治地位在内的那些现实的潜在原因。”②换言之,应该偏重那些利益最接近人性的阶级立场——无产阶级的观点在认识论上优于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原因是无产阶级观点使现实不神秘,并且解释了支配背后的潜在原因。卢卡奇指出,立场是建立更美好的社会的理论远见,而不是某个阶层日常生活实践的总结以及在这种总结基础上选择的立足点。卢卡奇讨论的主要是作为受压迫群体的无产阶级,他们具有一种不受一般法规节制的认识或立场认识论。在卢卡奇看来,这主要起因于生产过程中的共同改变;不过,这种观念的隐含思想是,无产阶级的批判意识根源于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的记忆和理想,而这种生产是以手工业为基础的。但是如果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不能“无意识地”认同立场认识论,那么提高思想意识的组织就是必需的,或者激励女性作为一个阶级必须提高觉悟(即意识觉醒)。哈特索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指出,女性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女性觉悟的要素。尽管女性也为攒钱而工作,但按照习俗,她们的主要工作是家务劳动和育儿。她断定这类活动带来了一种关联的、综合性的、取决于环境的以及肯定生命的意识,它同“抽象的男性气质”相对立,后者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世界中的男性活动。女性意识为“女性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人们可以依据“女性主义立场”批判父权制意识形态和惯例。③但今天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更倾向于把立场论当作批判和改造意识形态的工具,因为她们认为,女性立场的潜在颠覆性超过了实际的颠覆性。这是一个不同于卢卡奇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策略。

受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影响,女性主义立场论提出:“女权主义理论聚焦于性别的差异,聚焦于女性与男性境遇之间的差异。那些能够利用这些差异的人就此获得了科学的优势。”④换言之,女性主义立场论之所以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论传统,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都认为知识是坐落于特定社会情境中、反映该社会中的价值与利害或权力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及其知识的生产被优势的阶级性别所主导,那么该社会所生产的知识必然会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利害与价值。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其知识观点乃来自“马克思主义或无产阶级的立场”,亦即被压迫者的立场;而由于压迫者的生活形态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和被压迫者完全相反,故而限制了压

① Sandra Harding,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36.

② 阿莉森·贾格尔:《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孟鑫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43页。

③参见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④ 桑德拉·哈丁:《什么是女权主义认识论?》,戴黍、王学凤译,佩吉·麦克拉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9页。

·82·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迫者对社会中真相的理解;而被压迫者的立场比压迫者更能、也更愿意如实地认识客观真相,不会扭曲或掩盖阶级社会的压迫事实。故而,和被压迫者站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取得知识上有特殊的、更接近真实的立场,这个立场可以说是“在认识上有利的”位置,而这个立场的认识主体可说拥有了“认识上的特权”。由于女性主义在发展其对科学的批判时,便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论传统借用或挪用了立场论来发展女性主义,所以女性主义的立场论一方面沿用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立场论的概念和话语策略,另一方面也必须以性别而非阶级为立足点作理论探究的主题,并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论的不足或限制。虽然如此,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极有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或其他批判思维的立场论有所启发。

2.主要特征——认识上的特权

如前所述,立场论的认识论特点深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认为女性的工作和男性有着根本的不同,女性的经验与女性的生活应该有独特的认知构架与价值体系,不能等同于以男性生活为标准的思想架构。同时,立场论者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将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斗争分析应用于男性与女性的性别对立。马克思指出,工人的位置能够掌握社会的全貌;而立场论者则主张女工的处境不但类似于男性工人,甚至还不如男性工人,因为男性工人仍然是一家之主。女性不仅是廉价的劳动力,而且长期从事无偿的家务劳动。既然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阶级,那么最有资格指认社会整体运作关系与机制的是女性,因为越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就越是具有认知的独特位置。

这个观点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黑格尔提到的主奴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从奴隶生活的立场出发得出的有关奴隶主与奴隶关系的认识与从奴隶主生活的视角对此远为扭曲的理解相对比,会得出什么结论呢?从奴隶主活动的角度来看,奴隶所做的每件事要么是奴隶主意志的体现,要么是奴隶偷懒和撒野天性的结果。照此看来,奴隶不是完整的人,然而,从奴隶活动的角度,您就会看到:当她心里恨不得杀死主人却不得不笑脸相迎时,她惟一能用来反抗奴隶主意愿的武器就是消极怠工,还有其他奴隶策划集体逃离魔窟。这样看来,奴隶又是完整的人。”①马克思继而把“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对照于资本家和工人,从而发展为资本家与工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指出,工人虽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但却是利润的真正创造者,掌握了重要的生产过程,是社会关系与秩序的关键;而资本家表面上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实际上是从依附与剥削劳动者而来。因此,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将来自于工人阶级意识的产生,这也就是意味着劳动者的认知的独特位置更能掌握全面的社会关系,并对比出资本家的片面与无知。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弗拉克斯认为,“男性”主人的立场生产了对于世界扭曲和邪恶的理解,反而那些被压迫者的观点可以作为一个另类的非父权、非资本主义社会观点的基础。这意味着被压迫者的立场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观。

同样,女性主义立场论者对“主奴关系”进行了重新诠释,主张女性的社会地位也类似于工人,她们的社会地位是边缘的。女性无偿的家务劳动使得男性得以从事抽象思考。女性工作越是成功,男性越是看不见其必要性与重要性。而立场论者则指出女性的工作才是真正的人类行动,是生产性的(生养、照顾、关怀等)。从这个角度上说,立场论者能够更重视女性经验,批评男性中心的偏见与片面性。

总之,立场论强调这些被压迫的群体如女性、有色人种、穷人等具备一种认识论的特权,“能够了解来自他们自身以及压迫者两种情境的知识,因而具有独特的‘双重视界’(double vision):既熟悉统治者群体所在的世界和话语,又熟悉被统治者所在的世界和话语,因而能够产生批判性的见解

① 桑德拉·哈丁:《科学的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认识论》,夏侯炳、谭兆民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

·83·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

和更好、更真实的知识。”①哈丁就强调作为研究主体的边缘人立场的优势所在。哈丁认为,知识是社会情境化的,处在不同地位、立场和经验的人群提供了知识的不同来源。那些处在社会阶层顶端的统治群体,由于缺乏审视他们自身优势地位的批判眼光,在见识上反而处在劣势地位;而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由于受到压迫和排斥,反而找到了一个审视和批判主流社会的很好的出发点。因为边缘群体提供了特有的需要说明或研究的重要问题,而统治群体往往没有能力对现有的理念提出质疑,也就是说,研究主体的社会情境和立场推进或限制了他们自身的知识生产能力。因而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从女性经验和立场作为出发点产生的知识,应该比主流的男性知识更少偏见、更少扭曲、更具有客观性。因而,女性主义立场论认为,透过女性的眼睛看世界使人们获得的不仅是一种新视角,而且是一种更好、更广泛、更生动和更肯定的视角,女性被认为拥有一种认识论的特权或认识论的优点。

3.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政治和实践策略

女性主义立场论者主张女性具有认知的独特位置,也凸显了立场论如何承继当代知识/权力的批判论述。当然,和马克思一样,批判思想不只是想要了解世界,而是要能够改变世界。所以,女性主义立场论也试图进行当代女性主义的政治实践,改造不平等的性别结构。哈丁曾经指出,在立场论对女性日常生活的现实状况的考察过程中,必须有政治的介入,因为政治斗争本身可以产生知识:“一个概念框架越表现为价值中立,它就越有可能助长统治群体的霸权利益,越少可能觉察到社会关系的实际状况。因此我们不需要——事实上也不能——在‘好政治’和‘好科学’之间做出选择,立场论主张前者可以产生后者。”②而且,被压迫群体在认知立场上的优势不是天然具备的,而是必须通过斗争获得的,是需要科学与政治二者共同努力做出的。阿莉森·贾格尔也认为,“作为一个女性,仅从女性立场出发并不足以保证她们就能得到对世界的确切理解……女性立场是这样一种视角,它揭示了女性的真实利益,并且这种立场只有通过科学的和政治的斗争才能获得。”③立场论除了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质疑一般科学背后负载的男性中心的欲望、意念与价值观,批判一般科学所产生的偏颇、扭曲的知识以外,还进一步提出具体实践的基本概念与实践策略:(1)女性主义者以及一般女人必须采取“在局内的局外人进行意识形态批评”的抗争手段,将传统科学所贬抑、忽视、排除的女人经验纳入知识建构的过程,如此才能生产出更客观的科学与知识。(2)女性主义的“立场”并非天生,而是有赖我们/一般女人/被压迫者后天的学习。唯有透过后天的学习,女性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改善女人处境的社会实践与政治。而在政治斗争与竞逐知识合法性地位的过程中,女性主义可以策略性的与其他解放运动结盟,将具有女性主义立场的男人(或其他种族、阶级的人)纳入其阵营。(3)知识是社会情境的产物,在知识产生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对自身的文化偏差或批评位置有所自觉,以强反身性提供更客观的知识。

确立立场论的政治和实践策略主要路径的是重视“女性受压迫的经验”,试图由“从女人生活思考出发”,使社会整体与科学知识政治化。首先,立场论的研究本身即是女性主义对传统知识系统的批判。其次,立场论的思考也确立了女性经验的重要性与价值。第三,立场论唤起了女性的自觉意识,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当然,并非身为女性就能够拥有立场论的认识优势,除非女性能够摆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女性所处的社会位置与日常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发掘女性经验的实践知识,肯定其生活技能,从而抵抗男性认识的权威。可见,女性的社会位置是女性认识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以上分析可见,立场论沿袭了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指出

① 吴小英:《女性主义知识社会学素描》,《社会理论》第2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3-24页。

② 吴小英:《女性主义知识社会学素描》,《社会理论》第2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③ 阿莉森·贾格尔:《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孟鑫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80-581页。

·84·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各种不同阶层的女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推动性别结构的改造。

三、困境与挑战

1.立场论的本质主义倾向

立场论的批评者认为,肯定女性的特点、联系、经验、工作和责任包含“本质主义”成分,这本身就是反女性主义的。因为,这样会加强与巩固二元等级制的性别结构。女性主义的立场论强调女性的经验是研究的出发点,它为研究建立了基础,因为女性在社会中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上,因此,她们正如“局外人”那样,能够洞见到某种新的社会情形。女性主义立场论的这一取向被认为意识反映了特殊的物质条件,它被其他女性主义者批评为“本质主义”——以本质化的女性视角为基础;亦即与女性相关的单一的观点或立场。它倾向于排斥其他视角,如有色人种女性和同性恋女性的视角,它也已经因未能注意到妇女生活之间的实际差异而受到指责。其中以对哈丁的批判最为有力:当立场论主张女人的经验该被整合入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似乎预设了一种本质化的女“性”与同一化的女人经验为前提。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如何理解立场论者(特别是哈丁)指认男性也可以成为女性主义思维的主体?再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批评,立场论者如何判定什么样的“立场”是女性主义的,什么样的“立场”不是女性主义的?而对哈丁等许多其他女性主义理论家最有影响的批评是,“坚决主张不可能有单一的女性主义立场。正像女人的立场不同于男人的立场一样,有色人种女人的立场也不同于白种女人的立场,贫穷女人的立场也不同于富裕女人的立场,女同性恋者的立场也不同于异性恋女人的立场,等等。断裂的身份(fractured identities)导致了断裂的立场,这样,似乎导致了后现代主义者所赞成的部分叙述的永久多样性。女性主义的立场认识论看来预先假定了已经不再受到支持的一种性别本质主义。”①

正如伊丽莎白·斯佩尔曼(Elizabeth Spelman)所言,“被视为本质主义(普遍性)范畴的妇女犹如特洛伊木马一样”,因为它体现了“性别身份存在于种族和阶级身份的背离之中”这一假设。她认为女性的立场“混淆了女性的种类”,因此几乎不能作为具有优越性的白人的、中间阶层的女性经验的方法论工具。斯佩尔曼还提出了以下5个方面的挑战:“1.女性能被‘作为女性’来讨论。2.女性‘作为女性’而受到压迫。3.性别可以从其他能影响某个社会的、经济的以及政治的位置(例如种族、阶级、民族)的身份因素中脱离出来。4.女性的地位是有可能与男性的地位作对照的。5.男性和女性间的关系可能与其他压迫者和受压迫群体之间的关系作对照,因此,将女性地位与黑人、犹太人、穷人及其其他群体的地位相对照是可能的。”②

对本质主义的指责到底是否准确呢?因为,不同情境中的人们寻求共同性和斗争基础以此构建为特殊目的斗争的联合体,并突出那些她们希望关注的系统问题的共同理解。哈丁为此的辩解是:她把自己当前的观点描述为“后现代主义的立场进路”并承认女性主义的立场论忽视了差异与具有本质化的趋势。但是哈丁也强调了从穷人的视角、有色人种的视角和其他在当前的知识建制中没有表现出来的视角创造出来的理论的重要性。“当然,提出一种整合理论是困难的;因为这显然是哈丁所希望的,特别是希望有一种说明能够成功地把性别、阶级和种族结合在一起。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人可能都会怀疑,哈丁的新立场最终在多大意义上被正确地描绘成为立场理论。”③南希·哈特索

① 凯瑟琳·奥克鲁利克:《科学的女性主义解释》,成素梅译,章梅芳、刘兵编:《性别与科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8页。

②参见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71页。

③ 凯瑟琳·奥克鲁利克:《科学的女性主义解释》,成素梅译,章梅芳、刘兵编:《性别与科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85·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

克在对这一批评做出回应时,在原则上接受了多种具体现实与相关视角的存在。同时,并行的发展是,出现了详尽阐述黑人女性主义立场之特征的努力(Patricia Hill Collins)。在立场取向已经变得更为破碎与偶然的程度内,可以这样认为,它已经更加接近于后现代的观点,尽管重大的哲学差异依然存在。简言之,女性主义立场论者必须清楚立场论可能逐渐向本质主义接近的危险,但也不能失去用来辨识女性经验中的歧视类型的连续性或是独特性。因而,正如唐娜·哈拉维所指出的,应将自己的立场视为是采取了特定观点,以从中生产出暂时性的“情境化知识”。

2.立场论与后现代主义的张力

女性主义立场论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之初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在后现代的讨论中,女性主义立场观常被看成一种过时的理论、女性主义的历史遗物。因而女性主义立场论不得不越来越开放与宽容,越来越强调知识是情境化和视角化的,强调知识是产生于多样化的立场的。而女性主义的立场观一旦与种族、性别和民族问题相联系,问题就会变得复杂起来。这体现了女性主义的立场观的极端性。不过,对视角和诠释的关注,对主观性和身份的后现代批判,使得女性主义的立场观与后现代主义联系非常紧密,也使得女性主义的立场观摆脱困境、成为通往后现代理论的枢纽。

从立场论转到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学者简·弗拉克斯即曾批评女性主义的立场论,过度乐观地相信人类可以根据其利益从事理性的活动,女性可以不受其被支配的阶级所左右,可以独立于种族、阶级、反同性恋者的影响,以进行女性共同的理性事业。弗拉克斯赞成后现代主义,认为女性主义是一种后现代现象,它的确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范畴之中。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本身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策略。克里斯汀·迪·斯蒂芬诺(Christine Di Stefano)反对将女性主义放在后现代主义的范畴之内,并且宣称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政治的重要力量即是在于其现代主义式地强调性别之重要性。如果后现代主义者的计划由女性主义者认真采用,那么后现代主义者将使女性主义政治不可能实现。由此看来,弗莱克斯与斯蒂芬诺指出了女性主义理论者在面临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抉择时的两难。

后现代话语这种反对启蒙以来各种宏大叙事的“立场”,确实使女性主义立场论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后现代反对各种主体,高喊主体已死,这会破坏女性主义好不容易才发展出的“主体性”,因此不少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反而不利于女性本身,给女性主义带来了政治上的困难。哈特索克认为后现代主义很可疑,“恰恰就在我们这么多被迫沉默的人开始要求自我命名的权利,要求做历史的主体而非客体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刻,主体性的概念却开始受到质疑?为什么就在我们致力于建构我们自身关于世界的理论时,却出现了世界能否被充分理论化的不确定性?”①塞拉·本哈碧波(Seyla Benhabib)认为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是同盟:“后现代主义的某种版本不仅不能兼容于,而且将破坏女性主义成为妇女渴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之理论表述的可能性。这种破坏的发生是因为后现代主义在它的强大的版本中坚持了三个论题:‘人类的死亡……’‘历史的死亡……’以及‘形而上学的死亡……’经由如此解释之后,后现代主义破坏了女性主义对能动作用及自我感觉的承诺以及对以解放了的未来的名义对妇女自己的历史重新借用的承诺。”②这就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是另一种大男子主义,它的存在将会使妇女永远处于从属地位,现在它开始破坏新生的女性主义理论。但在另一方面,如果不自我解构,立场论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独断,而失去对其他各种边缘、弱势的发言。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指出:“主张政治需要一个稳定的主体,意味着声明这一主张不能有政治独立面。的确,这一主张暗示,对主体的批评不可能是有政治学识的批评,而只

① Nancy Hartsock, “Foucault on power: a theory for women?” In Nicholson, L.J.ed.,Feminism/postmodernism,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p.163.

② Seyla Benhabib, “Feminism and Postmodernism: An Uneasy Alliance”, In Praxis International, 11, 2(July 1991), p.146.

·86·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能是一种使政治本身陷入险境的行为。强调主体意味着封闭了政治的疆域,而这种封闭,作为一种以分析方式设置的基本政治特征,使政治领域的边界得到加强,但又不至于遭受政治审查。于是,这种单方面确立政治疆域的行动就像一个独裁阴谋,其目的是使关于主体地位的政治争论立刻得到平息。”①先不论女性以外的种族、阶层等弱势,即便就女性本身而言,也应该放弃一套中产阶级西方白人女性的优越观,这些女性相较于其他女性不见得具有知识上的优先性,而来自后现代、后殖民的女性主义,的确可以丰富女性主义立场的视野。

哈丁在面临这种两难时指出,女性主义同时需要现代主义的启蒙思想和后现代主义两方面的观点,但是女性主义者与主流思想者需要的是这两种思想的不同方面,同样,女性主义者与主流思想者使用这两种思想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她说:“我们女性主义者同时需要启蒙与后现代主义两种议程(agendas)……但我们不需要有与白人、资产阶级、男性中心西方人同样目的和形式的议程。”②哈丁认为,某些两难与张力关系是很好的,因为,女性主义立场论和后现代主义确实能够通过下面的途径结合起来:即遵循“立场论方法的引导,进入后现代领域,在这样做的同时,努力改造那些熟悉但已不胜任的概念形式,使它们成为对当今科学、哲学和民主斗争有用的概念。”③如今,女性主义立场论与后现代主义思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哈丁是女性主义立场论的代表,她的总结,也反映了立场论希望坚持女性发言,但又能兼顾现代(启蒙)与后现代的双重视野。因此,在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很显然并非存在一种简单明了的关系。

不过,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也存在许多其他问题。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视世界为一种话语、一种表征、一种文本,将女性主义带离不平等、不公正和压迫的物质性,带离它致力于进步变革的努力,否定了其政治行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发展到极端,或是其理论上纯粹化的终点,容易走向相对主义。像“客观性”和“中立性”之类的说法无非是要掩盖偏见。而且,这些说法也潜伏着相对主义的危险。比如,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琳达·尼切尔森(Linda Nicholsen)指出,从价值观的表面来看,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似乎是天然联盟,都质疑被启蒙运动世俗化了的“上帝之眼的立场”探求科学知识的普遍原则以及由此揭示的自然和社会现实特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2]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陈学明:《西方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独特批判》,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4]王宏维:《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何以可能?》,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编辑:刘德中)

① 朱迪斯·巴特勒:《暂时的基础: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朱荣杰译,王逢振主编:《性别政治》,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1年,第68-69页。

② Sandra Harding, Whose Science? Whose Knowledge? : Thinking from Women's Liv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P.187.

③ Sandra Harding, Whose Science? Whose Knowledge? : Thinking from Women's Liv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P.49.

·87·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视角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视角 系别:外国语学院 :王佳慧 班级:11级8班 学号:18

Abstract In the 18, 19 century of England, a critical realist female writer, Jane Austen, appeared in the literature. Austen used female angle to create novels. Her 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s. Austen paid attention to female inner world with woman exquisite writing style to describe a small quiet town three or four families’ stories. Austen broke man’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for a long time. This paper will begin from the feminism theory angle to analyz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the influence of Austen’s works. Meanwhile, this paper studies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by analyzing Austen and the environment of her time. Key words:Austen feminism Elizabeth character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 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有所抬头,性别歧视在某些领域在加重,两性平等的认识被歪曲,女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误导,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表面上看,《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深刻认识,里面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反省,这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伤逝;女性主义;男权思想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也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学科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尤为突出,其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理论认知,到理论创建,最终在实践中逐渐中国本土文化的痛苦融合过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男权特征,成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增加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度。 严重的男权思想,也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存与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的产生巨大差异,并在叙事方式、文体特征、性别意识以及情感世界等,都形成独特的特质。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关注和发掘不够,这无疑限制女性文学的影响了,因此,需要逐步的加以解决。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九十年前,鲁迅就已经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觉醒,不仅仅是依靠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就能实现。《伤逝》表面上看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认识,还有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深入分析鲁迅对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性别平等的解读,以及《伤逝》对近、现代中国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伤逝》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认识对和谐社会建设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四”时期,女权主义运动传入中国,为这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封建大国的妇女展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但是,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近百年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思维更注重于现实的需要与实际利益的争取,而很少从宏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简·奥斯汀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了她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表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因而她的作品对研究女性主义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奥斯丁生活的时代,妇女普遍被歧视,人们认为妇女在智力上低于男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但是封建主义仍旧根深蒂固,世袭贵族和中产阶级并存。正如《傲慢与偏见》所揭露的那样, 男女根本不平等。贝内特姐妹由于继承法规定财产归最近的男亲戚所继承, 她们将在父亲死后变得一文不名。奥斯丁笔下的少女们, 在平日里并没有广阔的活动范围, 她们只能待在家里, 或偶尔去拜访一下朋友, 或由父母陪伴去参加一个舞会。她们没有工作, 社会和家庭也不需要她们工作,她们只能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充分表现了奥斯丁所推崇的理想模式,在她与达西的交往中,始终坚持着自己人格的平等和尊严,把高尚的情操、情感的需要视为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婚姻态度的心理基础正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对人格尊严、平等独立的坚持。所以奥斯丁笔下的理想婚姻包括双方相互的理解、尊重、平等和自由,正是这些品质,人们才有可能超越家长制的束缚,实现自我。 二、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女权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抗议现实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强调妇女应具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呼吁女性不应受制于男性社会,而应当以自己的最佳状态来估价自己作为女性应有的存在价值,颠覆现存的父权社会的不合理性,确立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凸现妇女不可忽视、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奥斯汀追求男女的平等,尤其是人格的平等。奥斯汀的观点显然是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进行阐释的。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三、真挚的姐妹情谊 姐妹情谊是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主义者提倡妇女们要互相支持、亲如姐妹,这一点在《傲慢与偏见》中有充分的体现。在《傲慢与偏见》中就可以看到女性之间种种深厚的情谊。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姐姐吉英的深厚情谊让读者为之感动。吉英去彬格莱家做客,路上遇到大雨,结果病倒在主人家。为了能看到亲爱的姐姐,伊丽莎白独自一人在泥泞的路上走了三英里,到达尼日斐花园。作为一个年轻的小姐,她的这一举动是非常不合时宜的,而她顾不得尴尬一心只关心吉英的病情。其实伊丽莎白对吉英的关心更体现在对姐姐与彬格莱的爱情方面,因为她认为吉英如此地善良,应该找到幸福的归宿。但恰恰是达西试图破坏他们之间的爱情。所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激动地说到:“一个毁了我最亲爱的姐姐的幸福,甚至永远毁了她的幸福的人,怎么会打动我的心去爱他呢?”由此可见她是多么重视姐妹之间的情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她对爱情的期待。 四、经济问题对女性的束缚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她意识到了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而对经济问题女性在婚姻中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英语论文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 学号: XXXX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 XX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入手,去解读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其中主要以小说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她对独立、平等、自由的追求,探究女性主义思想给女性带来的积极改变,从而鼓励现代女性自强、自立、自尊。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内容主要包括:著名小说《名利场》的基本情节介绍,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简单概括,历来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说明,《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夏泼对独立、平等、自由这些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追求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积极向上的女性主义思想给广大女性带来的重要启示。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通过对英国文学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萨克雷这位著名作家以及他的成名作《名利场》,后来又观看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我对这部“没有英雄的小说”以及里面特立独行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大家对这部经典小说的赏析多从女性主义及男权社会角度入手,因此本人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借助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关键词独立、平等、自由来分析蓓基·夏泼的积极一面,并启示当代女性应该如何追寻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4、主要参考文献 Thackeray, W.M. Vanity Fair.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8. 王贵云,2009,谈《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积极一面。学院派批评,2009年第4期,第76-77页。 西蒙娜·德·波伏娃,1998,《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张静,2011,寻找失落的自我-略论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存在主义女性观。 作家杂志,2011年第5期,第162-163页。等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浅析女性主义

西方文论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杨夏清 论文题目 浅析女性主义 指导教师 朱庆福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6月2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3) 二、女性主义的影响 (5) (一)社会科学领域 (5) (二)文学创作领域 (7) 参考文献 (8)

浅析女性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又叫女性主义,它是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那么女权主义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及文学创作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女性主义;原因;影响;社会科学;文学创作 前言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妇女解放的直接导火线。这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我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妇女解放运动关心妇女的教育、福利权利、机会的均等,工资、工作环境选择的自由,妇女有了孩子后的生活,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权利;关注父权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显然这次女权运动的深广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性主义的直接导火线,要探索女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必须要了解妇女解放运动的来龙去脉。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对妇女无休止的压迫便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805191.html,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作者:吴桓球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 摘要:本文借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关理论,通过对华盛顿·欧文的一个作品《乡村的骄傲》中女主人公形象、恋爱的态度和话语权利的解读,发现欧文笔下这位所谓的天使女子不过是被男权意识和话语体系所扭曲异化的不真实形象而已。 关键词:女性主义;天使;《乡村的骄傲》 《见闻札记》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最伟大的文学成就,创作于1819—1820年间,收录了欧文的散文及短篇故事集。其中的故事是依据美国和德国的民间传说写成的,以幽默睿智的文风见长,而散文大多以作者旅英时目睹的英国景色和风俗习惯为背景。(1)欧文向往田园生活,向往古代淳朴的风土人情,英国那宁静、优雅的田园风光最能激发他的遐思和冥想,字里行间常常浸透着一股忧伤和怀旧的气息。《乡村的骄傲》(The Pride of the Village)正是《见闻札记》中的一篇,文体风格介于故事与散文之间。描述了作者在经过英格兰一个偏僻乡村时听到的一则其实的故事。全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正如作者所说,“与时常听到的相类似”:纯真美丽的农家少女爱上了英俊潇洒的贵族军官,但由于地位悬殊加上军令难违,军官无情地弃地而去,最后,少女因伤心忧郁过度而死。故事虽真实的,作者却只是从别处听来,未曾亲眼目睹。然而经作者细腻温婉的文笔娓娓道来,故事中少女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却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2)凡阅读过《乡村的骄傲》的评论家往往把焦点投注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强调作者细腻、传神的表现手法,褒扬作者有着一颗善良、敏感,对妇女倾注了无限热忱、关怀和怜悯的心。认为作者成功地把握了少女微妙的心理特征及其在神情和动作上的表现,加上描写细致入微,富有感情,整篇文章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久久不能平静。而对故事的女主人公,则冠之于美丽善良、纯洁温柔的天使,是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至于故事的男主人公——贵族军官,作为如花少女夭折的直接杀手,现有的研究往往忽略,几乎没有任何的评论。所以笔者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探讨欧文的这篇散文式故事《乡村的骄傲》。 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女性主义经典《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指出(3)男性文化传统为妇女所设定的形象就是“天使”和“魔鬼”两类。天使类的理想女子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她们往往美丽温柔、贤良淑德,无怨无悔,为爱献出生命。在父权制文化传统中,男性是权威,女性被视为是低人一等的“第二性”,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成为按男性期望和设计而产生的、囚禁在男性文本中的人物和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是被男权意识扭曲和异化的女性形象。欧文在《乡村的骄傲》中也正是依此标准来设计女主人公——一位温婉可人,生来就是被男人疼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首先体现在女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方面。欧文通过对女主人公——乡村少女在与男主人公——贵族军官的初见、再见和永别的几个场景细腻传神而动人的描写,凸显了男性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形象——百依百顺的柔情天使。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位被称为“村中的美人和骄傲”(4)的乡村少女(凡引用原译文部分均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 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 《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陈染打破了这一樊篱,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对女性欲望的认同 封建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之中盛行的是“性放纵”,拥有三宫六院的帝王自不必说,即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占有三妻四妾,与男性的荒淫无度相比,女性的性爱权利却被剥夺殆尽,她们饱尝性压抑的痛苦,稍有抗争则被斥责为淫妇。但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谓的“淫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性爱的美丽。 《私人生活》中,作者对女性的性爱本能做了充分的肯定。“我”因为身上“被唤起”的某种欲望,因为“一种近在咫尺的与性秘密相关联的感觉”与一个“喜欢这种快感甚于喜欢他”的男人“紧密缠联在一起”;禾因为对“我”的喜欢与“我”发生的美丽的性爱,一切都是纯洁的,禾晶莹剔透的泪珠,翡翠绿色的玉石枕,禾的“两只桃子般嫩白而透明的乳房”,所有的一切象征了我们纯洁的爱情,可以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我”看到伊秋与西大望“扭动在一起的身体”之后的“心惊肉跳”,“所有的毛细孔都在张开、放大、用力呼吸”,“我”意识自己长大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笔法,陈染在这里对女性的欲望做了充分地肯定。 其次,作者在描写“我”与别人的性爱的时候常用第三人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我”和T走进“阴阳洞”,T说“我们就在这儿”之后,作者的第一人称很自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性主义

Research on the Feminism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A paper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literature class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October 2011 A BSTRACT Jane Austen was a quite renowned English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who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romanticism. Her writing focused on middle-classe life with humor and understanding. Austen was in many ways a realist, and the England she depicted was one in which social mobility was limited and class-consciousness was strong. Many of her works were very influential to the world, especially to the academy world. Sense and Sensibility is the one of her famous works, although it was the first work of Jane Austen, its writing skill was quite good. And from the time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