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ppt

社会主义改造.ppt

社会主义改造.ppt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论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及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 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

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 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产 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三大改造运动是快还是慢,是早还是迟,不在于是用15年完成还是用3-5年完成,问题在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的这种纯粹的“公有制”违反了经济 发展的本性,问题在于运用国家权力消灭了当初不该消灭的经济成份,从而也就消灭了经济的活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建国初期历史约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学者采取了实证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将1953年以后的改造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

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从1955年下半年起,由于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

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原因: 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建国初期,社会生产力落后,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故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前言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让我们回想起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实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 本文将完整地回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及意义。 背景 从国内而言,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粮食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粮食问题特别严重(直接原因)。同时,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成为历史性难题。从国际上而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经过 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1953年起,国家实行将个体农民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 内容: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 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从1953年-1956年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几十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于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发展高级合作社。从1955年下半年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已达1.17亿户,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意义 基本上完成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起使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让我们回想起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实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 从国内而言,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粮食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粮食问题特别严重(直接原因)。同时,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成为历史性难题。从国际上而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1953年起,国家实行将个体农民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内容是: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从1953年-1956年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几十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

三大改造意义

三大改造的意义 改革是让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方式,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在不断的改革中前进。而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更是有目共睹的。无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三大改造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就是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全面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 2.教学难点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课时分配 约用4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过渡时期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与主要任务 1.社会性质 (1)过渡时期的划分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新民主主义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这里说的“社会主义的因素”,指的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日益壮大,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作用的加强,等等。 毛泽东在深刻剖析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他强调:“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 (3)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三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国营经济为领导。 政治形态: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文化形态: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决定的东西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第一,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和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难点: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2.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设计:提示、讲授、讨论、板书、多媒体、影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这一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中国建立,社会经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同时存在.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社会主义的萌芽,这为革命的转变提供了内在的依据,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2.实现总路线的主客观条件 ①经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国家实现了空前统一和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的政治前提. ②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建国前后,官僚资本被没收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转变成了国营经济.这种转变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其他经济相比地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它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总额中的比重迅速增长,成为全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 ③土地改革后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也可以称作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积累了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经验.建国后,不少地方的农民组织了农业互助组,有的地方还组织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为进一步进行大规模改造农业提供了经验. ④抗美援朝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外部形势趋向缓和,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当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从而为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的时候,毛泽东基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开始酝酿和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2 年9 月,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学们好! 1953年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全面展开。 邓小平有句话说得好,“农业搞不好,工业发展很困难。”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现代科技文明,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第二个知识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了解当时,我国是如何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正文】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的日子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年轻的你们根本不熟悉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建国初期,中国农业是一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你们的爷辈们就是用这些传统的农具

从事个体经营方式的农业生产,这种个体经营方式,存在许多个体生产所难以克服的困难,还是靠天吃饭。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只能卖地卖房,好不容易翻过来的身又翻了回去。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了旧社会”。同时,落后的生产关系,使农村生产发展缓慢,无法给工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和广大的销售市场,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影响。面对农村出现的新问题和为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国,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电影《金光大道》就是对芳草地农业社会改造的描写。农民刘祥妻子生病,两个孩子还小,家里缺少农具,没有牲畜,到了耕种的季节,无法及时耕种,眼看翻了半截的身又要翻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党员高大泉带领大家伙,帮助刘祥种地。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耕种在没有牲畜的情况下,5人在前面拉犁,1人扶犁,1人播种,共需要7人才能完成。只有走互助合作,穷帮穷来种上广大农民的地,才能奔向社会主义。只有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才是一条金光大道。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涌现出来很多典型,最著名的是山西的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办的李顺达互助组和河北遵化县西铺村整个国家的形象的”穷棒子社”。1952年河北遵化县西铺村一位叫王国藩的农村党员带领乡亲们办起生产合作社,当时全社23户贫农,大家都穷得很,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及其实质。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缺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过程中,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自主学习】 1.农业 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_________年起,逐步发展企业的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依据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农民一般分为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下面是1953年湖南 思考一:表中贫农、雇农的户均耕地达到6.98亩,这主要得益于什么制度的改革?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我 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 一部分。 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

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生产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 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 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 教材分析: 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缺点等。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国家对资本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4、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其主要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教学难点: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合作化 背景: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但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使得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式: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即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成就: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手工业合作化 时间: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 方式: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似,主要采取合作社的方法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即手工业合作化。 成就:到里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时间:1954—1956年 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政策:赎买 特点: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摘要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键字:三大改造,背景,局限性,历史意义 一、简要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至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为何改造 1、当时中国状况:1949年10月建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内战、社会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掠夺,经济变得很脆弱,直接表现为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可以用“一穷二白”来概括。 2、我们的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而前提自然是要先进入社会主义。 3、关于农业改造:建国后,在新的解放区域还有3亿多的百姓没有土地,于是有了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政策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土改后农业方面的形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下得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把农民的土地私有改造为合作公社化的土地公有就是必然的了。 4、关于手工业改造:当时的手工业,就其生产方式及发展现状而言,它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如果不将古老的生产方式改造为近现代生产方式,我国的手工业将遇到许多困难。当时,毛泽东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改造个体手工业很有必要。 5、关于工商业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飞涨,财经困难,不得不合理调整工商界。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所以需要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如何改造 1、农业改造: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帮工组等互助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分散、个体私有的小农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关系有了重大变革。农民的劳动热情进一步高涨。

社会主义改造之农民篇

社会主义改造之农民篇 角色:农村妇女徐三姐D 徐梦然饰 农村合作社创始人老马C 马合理饰 农民兄弟之一大柱A赵义平饰 农民兄弟之二二柱B 朱广富饰 编剧:黄霞 旁白: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新民主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土地改革也得以完成。但是我国土改后的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生产规模狭小、农业科技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 A:老弟,你说这土改是有利于咱们还是不利呢?虽然咱分到了土地,不用再受地主欺负,可是这辛苦一年,去掉买种子肥料钱和上交外,剩下的也就只够咱哥俩的生活了。要是老天爷再不给面子,搞点天灾什么的,咱哥俩温饱问题都难解决了,还谈什么发家致富呀,唉!~ B:哥~你不要愁眉苦脸的,至少现在咱不用受气啊,咱的土地想干啥干啥。你是不是怕隔壁村儿的徐三姐嫌咱家穷不愿与你相好啊,哈哈哈。。。 A:还是你知道哥的心思啊,嘿嘿(此为老实害羞一笑,表情需到位) B:要不咱去找找老马?他比我们机灵些,看他家的农活也干的岗岗的。。。 A:嗯嗯,赶紧走。。。 兄弟二人匆忙赶到老马家。。。此时老马正坐在屋里思考着什么(请做思索状,不要做作)A:老马~想什么呢?这么入神。。。 C:哎。。。想怎么提高农作物产量啊,发家致富啊~ B此时悄悄地戳戳A的衣袖,哥,他和咱想的一块儿啊,快问问具体怎么回事 A:哟~老马,你看,咱真想一块儿了,嘿嘿。。。我在家也想着怎么多挣钱,可是,我们家就兄弟俩,土地也少,再怎么有想法也是空想啊~~~哎,农民太困难了。。。 C:大柱啊,你也别垂头丧气了。。。其实吧,我刚才想到了一个,就是不知道可行,你们俩来的正好,一起参考参考。。。 A:什么什么? B:什么什么? 兄弟二人都眼放精光,兴奋的问着。。。(二人异口同声) C:就是。。。(此处稍停顿)当下国家不是在搞社会主义改造吗?咱一起办一个农村合作社,大家把土地都放在一起,一起耕作,一起收成,多余的按各人所占土地比例来分配,来一个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怎么样? A.B稍作思考,对眼而视。。。(以下为心理活动) A:弟,你说成吗?B:哥,我看行,到收成的时候除了咱自己土地的粮食,还有多余的分配,不错,至少不会亏吧。。。A:嗯,那行。。。 A看向C。。。 A:老马啊。。。你行啊,这法子你都想得出来。。。不错不错,可是现在才咱三人,会不会有点儿少啊? B:对了,可以把隔壁村儿徐三姐他们家也给加进来呀,徐三姐勤快肯干,头脑也聪明,有她的加入,咱们的吃食也能得到解决啊,嘿嘿。。。(此时B得意地看向A) A:嗯嗯,不错不错(此时为脸红低声附和) C:嗯,那行,你们就去找徐三姐吧。。。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过程。从合作社的成功,意识到互相帮助、团队合作才是发展之道;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采取的“赎买方式”和公私合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知识与能力①掌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具体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②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过程与方法①学生分小组讨论,便于交流合作,发挥集体智慧。②学生表演小品,做“历史中人”,有助于真正理解。③学生小结所学内容,使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得到体现。 ▲教学思路: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赎买政策 ▲教学提纲: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农民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公有制手工业者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家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导入新课提问: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讲述:对,这是初二政治第一课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第一句话:中国是工

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 回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吧!回答:是1925年土地改革完成的时候吧!讲述:那么我们就来看看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么说的吧!“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也就是说,直到1954年,中国仍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问:那么到底是何时、又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三大改造。 提问:这个标题缺少主语,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小标题,你们能找出本课是要讲三大什么的改造吗?回答:三大行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提问:那么“改造”又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是什么样的?要把它们改成什么样?为什么要改?改造前后有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以农业为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当时的农村刚刚进行过什么改革?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情况是怎样的?回答:在第三课土地改革中我们学到,1952年土改完成后,农村真正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亿多无地少地的分到了7亿多土地,还分到了大量的牲畜、农具和房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讲述:既然土地改革是使农民私有土地,也使生产力提高了,为什么还要改呢?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感受一下土改后农民的真实情况。活动:六位同学在讲台上一字排开,作为新解放区3亿多农民的代表,老师把他们可以分到的东西写在纸条上分发给他们,请他们大声念出自己的所得。一开始是分地,每个同学都分得二亩三分地,然后是分牲畜,然而每个人却只

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更替,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斗争的方式实现的。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通过合作化改造个体农业,通过和平赎买方式改造资本主义所有制,但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这些尚处于理论的形态;在列宁那里,尽管有了合作化的实践,有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试图对俄国资本主义进行赎买,但没有实现,实际上是对俄国资产阶级进行剥夺,对个体农民经济也是采取强制消灭富农的方式。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基本途径。我国的

国家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三个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成分逐步增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