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中的_隐喻_

论心理学中的_隐喻_
论心理学中的_隐喻_

收稿日期:20050517

作者简介:孟维杰(1973—),男,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马甜语(1970—),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2005年9月第5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p.,2005No .5

论心理学中的“隐喻”

孟维杰1

,马甜语

2

(1.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心理学科学化以来,精致性、确定性和中立性的科技理性和逻辑思维一直拥有着绝对的

话语权,剥夺、放逐了心理学语言中另一种权力———隐喻权力。在心理科学领域,隐喻的存在总有

它的道理。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对逻辑演绎和科技理性的一种超越,对事物另外视角的深层次理解和求索。其创造、代替、表达及模式等作用,越来越以一种丰富性、内隐性及不可穷尽性等特征,使心理学流溢出民族文化品性。

关键词:心理学;隐喻;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5)05010106

心理科学发展一百余年来,一直秉持着自然科学研究精神旨趣,其语言表述必须“尽可能接近数

学语言的明确性”[1](p.458)

,才能合法、合理地存在,由此,确定了精致性、客观性和确定性的逻辑语言在心理学领域的绝对话语权,而剥夺、放逐了语言中另一种权力———隐喻权力———修饰性、形象性及比喻性语言,原因只有一个,赋予隐喻语言存在空间,就会丧失心理学作为一门事实表述学科的特征,隐喻语言必须被逻辑语言关在理性王国之外。事实上,“逻辑权力”或许能成功地征服外在事物,却难于独立而有效地阐释内在事情。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隐喻权力不是一种需要逻辑征服和能够被征服的权力,而是一种必须得到充分尊重、恰当运用和表达的权力。在人文知识系统中,它是一种永恒的本

源性权力[2](p.31)

,一种折射人类诗性光辉的智慧,人类认知自身、理解自身的奇妙路径,它已经成为表达人类精神世界,体验人类存在的实在方式。尽管一直以来被主流心理学所排斥、拒绝,但它却一直顽强地存在着、传承着、演化着。从1894年到1975年,心理学家日用而不知地已经使用近265个心理学隐喻,心理学发展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心理隐喻变迁的历史,心理隐喻变迁成为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见证

[3](pp.181192)

。或者也可以说,一个个隐喻,犹如

散落于浩瀚的心理学海洋中一颗颗散发着灿烂光彩的珍珠,把它们串起来,就是一个博大深远的人文精神世界。透过这个世界,我们尽可以解读人类心理奥秘,走进科学逻辑语言所无法企及的“生活世界”。在我们承认由逻辑语言所构建心理学科学世界伟大的同时,我们也深感心理科学离弃隐喻的失落,因为,心理学所遗失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权力的诉求,更重要的是丢弃了一个世界———人文世界,消解了理解人类心灵的平台,也弃绝了一种视野,关闭了通往人性世界的大门。

一、隐喻界说

(一)什么是隐喻

“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其字源

meta 意为“超越”,而phor 意为“传送”,它的基本词义是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更好地理解第一个对象。在1997版牛津简明语言学辞典中,隐喻作为词格定义中增加了新的内容:“隐喻是雷克夫在80年代所谈到的一种普遍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一种语域可以系统地用另一种语域中的词汇来谈或表达”。亚里士多德是谈论隐喻第一人,他为隐喻定义可谓言简意赅:“为一事物

101—

借用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4](p.1)。此外,我们不能忽略恩斯特.卡西尔对于隐喻的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在隐喻的广义解读中,他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神话的记忆语言的概念本身得以表达的条件”[5](pp.105110),卡西尔认为,这种转换或位移,实则包含着一种创造的意蕴,也即一种意义生成过程。它并非是单一的从此端到彼端的直线过程,那不过是一种代替,而是“构成全部语言以及神话、宗教表述之基础”,由此,它也成为深入理解语言、神话及宗教的精神力量,“语言就其本性和本质而言,是隐喻式的”[6](p.140),丢掉隐喻,也就丢掉了语言与神话的内核和精神,它们也就不再可能。所以,隐喻在成为进入语言和神话的敲门砖以后,它也就不再是简单的一种修辞手段,也不再是一种作为非常规的语言现象而存在。对于追求明晰性和精致性的逻辑语言而言,隐喻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替代,一种改写,一种修辞格,而是一种直接认同[7](pp.199200),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隐喻不是严格的逻辑、纯粹理性的,而是借助联想和相似的言语机制,以独特性、生动性和表达性来解说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类物质。它在人们心中唤起相似关系,以人们都理解的语词建立某种相似性模型,依赖已经知道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形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描绘未知事物,新的关系、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此而来,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2](p.34),所以,就其本质而言,隐喻成为创建科学概念和从事科学行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在哲学和人文学科中,命题的预设内容离不开它表达的修辞形式,而且,即便是物理学中,理论也并没有摆脱隐喻这种修辞手段。要想使观察事物的新模式、新方法及新的或然性变得似乎有道理,隐喻就显得尤为必要。没有语言上的突破,任何经实践证明可取的知识形式和科学习惯上的创造性突破,都是不可能的”。[8](pp.170174)

(二)隐喻的存在方式

隐喻有着表达性。它不像逻辑语言那样清晰和直白,而是抛开了严格的逻辑界定,以语言本身的特有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感受;它的任务不只是描摹事物,而是理解事物;不只是传递观念或思想,而是促使人们去行动;隐喻有着内隐性。它无法言传,不能简单化约为字面陈述。它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超越逻辑结构,以一种无法演说的洞见,寻求“弦外之音”,任何企图以逻辑语言来解读隐喻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隐喻有着归属感。它是人类首先创造出来用以表述心灵之声,寄托家园精神的一种语言形式,后来当人类借助隐喻的脚手架构筑起概念、判断及推理科学语言大厦后,隐喻便成为百花园里的一棵小花,一把逻辑大锁将其关在理性大门之外[9](pp.4047),但是,科技理性无法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人类精神只有借助于隐喻才会有所寄托;隐喻有着鲜明的民族性。隐喻作为一种语词表达方式,是以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为前提、为基础的。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无一不会影响、制约着隐喻的表达样式,并构成隐喻表达的不同民族特点和差异。只有在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下,才会读懂和理解隐喻。脱离了民族文化背景,不仅使隐喻失去生命力,也使我们陷入隐喻的无知和误区中;隐喻有着日常性。柯拉夫和约翰逊说,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10](pp.102104)。无论是日常生活中描述外物的山头、山腰、山脚,还是用以描述内心感受的心扉、心潮、心寒、心痛[11](pp.2228),即便是用以解释和构筑人类自身心理生活的某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准则如尺度、准绳、碰壁等,处处可见隐喻的影子。它们以一种浅显的道理支持和架构着人类日常生活中深刻的“道”或理念,无处不有,无时不在;隐喻有着创造性。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意义转换,更是一种意义创造。科学中新生的概念都是极其抽象的,远离人们的直接经验,不借助于隐喻,表述它们就非常困难,所以,“从可用的现存事物的主体中可以创造出革命性新意义,这种言语媒介的操作类型是新意义创造的主要来源,而其中的隐喻是占支配地位的一种类型”[12](pp.5158)。这样,对于那些我们无法直接把握的对象,对于那些以科学和逻辑手段无法表述自己独特见解的话题,借助于隐喻不仅可以表达事物的丰富内涵,而且还可以创造新鲜的意义空间,扩展彼此思维深度和视野,赋予其新颖的含义。

隐喻无论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有属性再现,因为作为前者,它赋予一个词本来不具有的含义或表达一个词无法表达的意义,是对常规逻辑语言的背离;作为后者,它是人们心灵感受和意向的直接表达,传递了一种语词概念内涵以外的文化气息,是一种体验实在的方式,是对真理的一种想象性体现[7](pp.199200);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对逻辑演绎和科技理性的一种超越,对事物另外视角的深层次理解和求索。

二、心理学隐喻探询

(一)心理学中的隐喻

从亚里士多德起,尽管他对隐喻持有偏颇的看

2

1

法,但他依然认为隐喻的奥秘无法向别人领教,善于运用隐喻是一种极有天赋的标志[4](p.18)。柏拉图虽然把诗人“请出”了理想国,但却创造了西方哲学文化源头的一个理论经典—“向日葵式隐喻”[2](pp.3136)。而在理想国中,他独辟蹊径,原创了“洞穴中囚徒”这一典型隐喻[13](pp.273311),形象地、创造性地、充分地阐释了他心中的美好理想———一个人的心灵离开阴影世界、可见世界转向理念世界、可知世界,成长为理想国的统治者。这并非是逻辑上的概念分析和演绎论证,但却是一种直接表达,一种情景显现,一种借助于“联想”和“聚合”而产生的独特认同[7](pp.199200)。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柏拉图以逻辑语言来描述人的内心转换历程,他也没有明晰地告诉别人,而是以隐喻方式使人领悟到或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强大震撼力量,而这就需要读懂柏拉图,读懂隐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从远古乃至现代科技语言充斥的科学心理学领域,隐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不能不说即便是科学心理学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隐喻思维。从苏格拉底循循善诱的“产婆术”到洛克把人的心灵比作“白板”的论说,从霍布斯的人是“自然物体”的人性论到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论断,从莱布尼兹“单子论”的心理本质观到赫尔巴特的“统觉团”理论,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主张的“人是动物”到完型心理学的“格式塔”再到认知心理学强调的人是计算机等等,处处可见隐喻的影子。它们散见于浩瀚的心理学海洋中,以诗化睿智,人性化温情及人文意蕴的语言,淋漓地表达了论说者对人性、对人心、对生命、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情怀,在凸显了伟大的心理学家对人类自身生命活动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认同之时,也将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品味酣畅地体现在隐喻的字里行间。事实上,人性问题是最具复杂性的问题,以客观化、抽象化和简约化的逻辑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深入人的心灵世界的,但是,诉诸于隐喻或隐喻思维,以简单话语创造性表达丰富的内容,这是心理学家聪明而又不错的选择,因为“隐喻是在编织我们信念和欲望过程中最基本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就不会有科学革命或文化突进”[14](p.438)。我们可从下面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隐喻性解说中,领略到隐喻独树一帜的艺术和魅力。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不可谓不深奥,也不可谓不抽象,如果单纯从学术和逻辑视角试图进入他所创立的无意识世界,的确有着相当的难度。对于人类而言,无意识世界太过于陌生,过于“黑暗”,但弗洛伊德以隐喻性手法为人们展示了明朗而又清晰的无意识世界:潜意识住在广阔的前厅,意识则住在较为狭窄的与前厅毗连的客厅,在客厅通往前厅的门口,则住着守门人———前意识,他负责审查心理意向。如果潜意识在守门人清醒时候来到门口,就会受到阻拦,并被打发回去,这便是压抑。如果潜意识趁守门人不备而溜到客厅,这便是“梦”。这就是弗氏潜意识理论的独特解释和意义隐喻性阐释,它以我们熟知的语词或结构模型,将意义赋予我们所不熟悉的事物,实现科学和逻辑手段所实现不了的表述自己独特见解目的。“客厅”、“守门人”、“审查”等这些独特隐喻,以不可替代作用,向我们敞开了潜意识世界,使我们对潜意识世界不再陌生。隐喻这种理论上的创造、代替、表达及模式等作用,越来越以一种丰富性、内隐性及不可穷尽性等特征,在心理学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二)心理科学隐喻的失落与追寻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语言二分实体论对隐喻存有固执的偏见,视其为语言的一种“额外附加”和“菜肴里的佐料”,但是,他却给予隐喻以极高的评价,他说:“怪异的词语只能使我们迷惑不解,常规词语只能传达我们已知的东西,而正是通过隐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一些新鲜的事物”[4](p.189)。卡西尔也认为隐喻语言是人类表达精神世界,寄托心灵的场所。但是,在人类心灵历史进程中,语言的另一种力量—逻辑力量,也开始滋长、膨胀、蔓延,进而,由单一的语词符号发展成一个庞大的逻辑体系,构成了一个与生活世界相对应的语词世界[7](pp.199200)。在这个世界中,没有生命,没有温情,没有感性,只有冷漠、理性和客观。哲学与科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制定规则,消除歧义,使它们获致精确性、明晰性和普遍性,使其彻底断绝于生活与生命领域之外,最终成为语词王国中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立法者,隐喻则被踢到语言王国的边缘,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于是,世界普遍地变成了逻辑或技术世界———一种无可能性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分离世界;不再是隐喻或象征的世界———人与自然一体化的充满可能性世界。在这样的语言世界中,居住着我们的身体,却安顿不下我们的灵魂[2]。当隐喻在科技主义阴影下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域之外,人们对其愈发感到陌生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对隐喻语言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人同隐喻一同衰微了。诚如伽达默尔所言:“20世纪是第一个以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展为掌握社会生活,所有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

3

1

文明危机的标志[15](p.63)。

心理学的真实境况就是如此。我们必须承认,承载着提升人类精神生活质量,追求人类永恒幸福的心理学,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其内在的理念与崇高的人文精神伴随着科技理性与逻辑语言成为语言王国的立法者而渐渐式微了,作为人类心灵安宁家园的隐喻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心理学本应该充盈着对人类无限关怀,如今,却充斥着由符号计算表征且可还原为观察经验的演绎系统;本应该是蕴含着思想、智慧和精神慰藉的语言,却置换成逻辑的、精致的及可证实的科学语言。为了实现心理学科学化的终极目的,心理学语言放弃了对人性的关怀与呵护,满载着意义与价值的生活世界被抽象为枯燥的定义和概念。整个心理学活动不再以提升人类内心幸福为要义,而是演变成技术化、程序化的统一模式。在跟风般的科技化追逐中,心理学走上了科学极致化道路,而把心理学中最能体现其本真个性、精神性存在的隐喻,挡在了科学世界的大门之外。科学心理学家认为,隐喻语言缺乏认识论价值,不具有科学语言价值,无助于甚至有害于心理科学理论的陈述,必须加以彻底否弃和排斥。哲学家邦格固执地视其为“永远都是真实事物不可靠的替代品”,由此,科学理论陈述应该“力图避免其使用”[16](pp.1315)。逻辑语言放逐了隐喻,就等于是征服了隐喻;边缘化了隐喻,也就等于是放逐了精神,边缘化了精神。缺失了精神存在的心理学,或是心理学中的精神被遮蔽,而充塞着太多的所谓的实用化语言、符号化语言、数字化语言、机械化语言、平面化语言、图表化语言,那么,人类的灵魂应该安置在哪里呢?

心理学活动作为一种提升人类心理生活质量,关注生命存在优化的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精神性活动,这远不是抽象化和程序化的科学逻辑术语所能深刻观照的。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能解答,我们生命问题还是没有触及”[17](p.103)。尽管心理学位列于科学殿堂已有100余年历史,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这不仅仅是由于心理学所观照的对象是人的心灵世界,还在于人的心灵与文化世界创生性所表现出的变动不居性。从质上而言,毋宁说它是一类以价值建构和意义阐释为目的的价值学科或文化学科,处处都渗透着文化品性,体现着文化品性,追求着文化品性。从文化视角,才能对心理学有完整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抽象化和确定性的逻辑语言尽管能传其言,但无法表其意,更是无法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内隐性、表达性和意会性的隐喻语言不仅能传其言,还能创造性地表达内在意蕴,酣畅淋漓地描述无法言说精神世界,“平淡的言谈是不准确的,只有运用新颖的隐喻,才能使其精确”[4](p.189)。所以,在心理学领域中,隐喻以其人性化语言,抛开严格的科学化语言界定,鲜明地表达人类对自身心灵、对生命的直接感受,使原本深奥的科学理论平易近人,使冰冷的逻辑诉求充满温情,也使缺失生命力的科学世界抹上一道生命色彩。隐喻,以诗性语言,睿智地使人类的精神找到存在的依托,寻得安身之所。舍此,人类精神依然如浮萍一般,继续着漂泊生活。

三、心理学隐喻的价值与意义

毋庸置疑,心理学中隐喻的存在对于科学心理学而言,似乎并不是什么福音,因为它削弱了心理学科学性———隐喻既不能被逻辑证明,也不能被经验证实,而又充满了模糊性和歧义性等特征。事实上,心理学隐喻的存在是不争事实。尽管心理学中隐喻不是为了增强心理学的可读性和文采,但是,隐喻与隐喻思维方式的存在总有它的道理,总有它的意义。

首先,人类心理是一种自然存在,有着与自然同样的发生和变化问题———遗传信息决定了人类个体大脑与躯体的成熟,这是人类心理自然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人的心理也必然具有文化属性———文化提供了人类适应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自我心理的工具,带有一定的自觉性,这种自觉的心理历程也是文化创生过程。正是由于人类心理的特殊性质,导致了人类的心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导致了心理学研究在理解人类心理的困难、局限、分歧、争执、对立和冲突[18](pp.7987)。概言之,人类心理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进化和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内在价值、意义体验和获得过程[7]。试图以精致的科学化语言和逻辑程序全面把握、理解和认识人类心理,有着相当难度,处理不好,有可能陷入科技主义和人性抽象化的窠臼。今天科学心理学出现的诸种问题,就源于此。隐喻和隐喻思维则既可以避免逻辑语言之所短,又可发挥其相似性、内隐性和创新性之所长,不但可以解说复杂的心理问题,而且能表达作者独特见解,扩展心理学理论视野,真正体现了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要由清楚地表现可说者以意谓不可说者”的语词境界[19](p.39)。而这个境界,科技理性和逻辑语言无论如何也是达不到的。

其次,心理学面对的不仅仅是可见、可知和可感的心理现象世界,还要面对无法感知,无法视听,但能体验和自觉的心理生活世界。心理现象世界是科

4

1

学世界。科学心理学家以技术理性和逻辑语言为支撑,以物理主义世界图景为理念,致力于心理实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探寻,这一点,逻辑语言做得很成功。但面对心理生活世界,它就似乎无能为力了。心理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含括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情感、本能、直觉、意向等整体、复杂的多重结构[20](p.280)。它是人类最能直接体验到的内心现实,以自我认定的心理生活方式,主动地构筑其心理生活[21](p.33)。心理生活根植于日常生活和本土文化传统,流露着浓郁的文化性和日常性,这当中,包含着大量的隐喻和隐喻式思维方式。当我们理解了神话、诗歌及艺术中的隐喻的发生历程后,我们也就理解了隐喻何以会在日常生活和本土文化传统中衍生、变化和传承,并进入到心理学语汇中,成为今天心理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与其说隐喻是一种说明事物的独特用法,不如说它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隐喻有着逻辑思维所不具备的优点和魅力:隐喻是直接认同,逻辑是深层次扩展;隐喻诉诸于想象,逻辑诉诸于规则;隐喻追求独特性和生动性,逻辑追求严谨和雄辩;隐喻重于创造,逻辑长于说明;隐喻阅读依赖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经验,逻辑掌握则依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7](pp.199200)。对于心理学家而言,我们不是要为人类建构一个冰冷且毫无诗性的人性世界,也不是让人性远离自然,“天人合一”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梦想。隐喻思维方式即没有逻辑语言的抽象,也没有科技程序的冷漠,而是超越逻辑,以不可理喻洞见,寻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新的意义建构、理解和创造过程,听众和读者精神参与过程,并使意义向无限、动态和真实开放。

最后,心理学隐喻的存在,凸显了心理学文化意义。隐喻民族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演变,已经向人们昭示了它的文化品性。并且,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是难以超越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一个隐喻,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背景中,才可以得到深入理解和认识。脱离了民族文化,隐喻就只能是单一的隐喻。如果直接以逻辑思维机械地对隐喻予以解读,那么,我们只能在技术层面来理解,但始终无法把握它的的精髓。它也不会为我们创造另一个精神的现实世界。民族文化传统才是理解隐喻之根。

无疑,隐喻有它在心理学中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借助隐喻,可使心理学家在表达心声上更具深度和个性。无疑,今天心理学中的隐喻不是太多,而是正在渐渐失去它生存的空间,在日益为人们所遗忘,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如何使心理学语言更加精致,说明上更加精确,价值上更加中立。但是,我们能否说充塞着科技理性和逻辑语言的心理学就是提升人类心理生活质量,关注人类心灵生活幸福题中应有之义呢?很显然,还不能,相反,抽离了隐喻的心理学距离这个目标却是渐行渐远。从数字化、符号化、机械化的逻辑语言中重拾心理学隐喻,呼唤心理学隐喻回归,并非是要以隐喻语言取代心理学科学术语,而是期望隐喻与逻辑共存,理性与非理性同在,这不仅仅是心理学隐喻的内在权力诉求,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隐喻,使隐喻能更好地传达人类心灵之声,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也为我们重新全面理解和认识心理学,提供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1]M.H.爱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9.

[2]张祥云.人文教育:复兴“隐喻”价值和功能[J].高等教

育研究,2002,(1).

[3]Genter,D.&Grudian.J.The Evolution of M ental M etaphor

in Psychology,A go2yearD etrospective[J].American Psychol2 ogist,1985,40(3)181192.

[4]泰伦斯.霍克斯.穆南译.隐喻[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

社.1990.

[5]恩斯特.卡西尔.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

书店,1988.

[6]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7]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7.

[8]石中英.教育学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

社,1999.

[9]袁振辉.隐喻:科学与人文的互补整合机制[J].江南学

院学报,1999,(6).

[10]Lakoff,G.&Johans on,M.(1980)M etaphors W e L ive B y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李醒民.隐喻:科学概念变革的助产士[J].自然辩证法

通讯,2004,(1).

[12]Zdravko.R.M etaphors(1997)Figures of M ind[M].

Dorarecht/Sost on/London:Kla wer Academ ic Publishers

P5158.

[13]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4]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7.

[15]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理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

5

1

司,1988.

[16]Daniel.Rothbart.Explaining the Gro w th of Scientific Kno w l2

egde:M etaphors,M odels and M eanings[M].the Ed win M ellen Press,1997,p1315.

[17]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葛鲁嘉,陈若莉.心理学文化转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1999,(5).[19]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论理论(逻辑哲学论)[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0]Kink Sihneider.To w ard a Science of The Heart[J]Ameri2

can Psychol ogist Vol.53.No.3.280.

[21]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

(责任编辑:蒋永华)

On M et aphor of Psychology

MENG W ei2jie1,MA Tian2yu2

(School of Educati onal Science,Heil 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College of Phil os ophy and Soci ol ogy,J 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A s p sychol ogy evolves int o a science,reas on and l ogic have achieved abs olute advantages,thus the po w2 er of metaphor is dep rived.I n the field of p sychol ogy,metaphor is not only a language and a culture,but als o a mode of thinking.It transcends l ogic and technol ogy and p r ovides a pers pective for research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ngs,which enables p sychol ogy t o e mbody culture.

Key words:p sychol ogy;metaphor;l ogical thinking

(上接第60页)

New Reflecti on s on D evelop i n g O BSA i n St a te2O wned Comm erc i a l Banks i n Ch i n a:An Ana lysis of the Fram ework Ba sed on Scope Econom y

X I O NG Peng1,WANG Fei2

(1.School of Business,Nanjing Univ.,Nanjing210093,China;

2.Shanghai B ranch,Peop leπs Bank of China,Shanghai200120,China)

Abstract:Econom ies of scope are the criteri on t o evaluate multi2business diversificati on of econom ic organizati on.

A s financial enter p rises,Commercial Banksπeconom ies of scope deter m ine their s pace and chances of econom izing cost and increasing benefit with the multi2business diversificati on.The paper has made an e mp irical study of the e2 conom ies of scope of state2o wned commercial banks,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comparatively obvi ous econ2 om ies of scope in four state2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most recent years,moreover,the devel opment of OBS A has p r omoted traditi onal business and i m p r oved the overall income of state2owned commercial banks.Therefore,state2 owned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launch the OBS A actively in order t o give full p lay t o the greatest advantages of their econom ies of scope.

Key words:off2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 A);state2owned commercial banks;econom ies of scope —

6

1

与沟通有关的心理学常识

人的共性——心理基本需求 为了可以更好的做到及时回应,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让对方的心理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每一个人都是只有在感到被关注、被满足、可以被理解的时候才会打开真诚的心,才会有彼此间心的交流与沟通。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每一个人都有这5个层次的基本需求,如果下一层次需求没有被满足,是无法跳跃到更高层次的。例如,一个饥寒交迫的人,他最需要的只是一顿温饱,在这个时候如果送给他一件漂亮衣服,乃至沟通如何自我实现。这是完全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会有结果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断与了解沟通对象的需求,给予他想要的,而不是你想表达的。这是有本质差别的,也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例如: 1. 安全感的需求 是残疾人具有典型特征的心理特点,他们对此有很高的敏感性。况且运动员在赛前由于比赛压力、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文化上的差异、价值观的不同等综合因素乃至造成情绪易紧张,甚至赛前无法正常休息。这就时志愿者需要体察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对陌生环境的“安全感需求”,才能为有效的沟通做好准备。 2. 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选手参加世界最顶级的赛事,是他们自我实现的最佳机会,然而金牌只有一面,有些人成者为王,回到自己的国家会受到英雄式的欢迎,甚至在物质上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但若失败了,则一生的奋斗与心血都可能化为乌有,甚至失去尊严,地位与未来生活的保障!志愿者们应当跳开国籍的界限,在赛前与比赛的当时都给与各国选手最无私且最真诚的鼓励与支持!作为残奥会志愿者,是作为国家的代表为世界服务。所以,文化差异、价值观不同等因素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限。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工作与服务过程中,是要为不同国籍、每一位运动员喝彩,并不是仅为中国人喝彩,从中体会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实践。 人的特性与稳定性——性格与天生气质 每一个人因其家庭环境、社会教育背景和天生气质形态等组成特有的性格特质,而每个人的性格特质直接影响到其外显行为的不同。这也就构成了每个人即相同又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惯性。不论是个人喜好,个人偏向,乃至抉择判断都与之相关。这就意味着对性格的准确判定,协助我们与之交流与沟通。 判读性格的基本特征内向与外向,可以协助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他的需要,配合自己对自身性格的了解,也会更加容易知道交流与沟通的磨合点,也就可以从了解→自觉(理解→谅解)→包容(接纳→欣赏)→开放→沟通(协助/讨论/促进),从中找到最适合的沟通方式,达到良性循环。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 (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 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 第二章历史与流派 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 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 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 2、基本观念: (1)对象:意识经验 (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 (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 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 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 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 2、基本观点: (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概要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forScienceandT echnology2001No.3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 谢之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 [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研究翻译思维有助于更深刻地理 解和认识翻译过程、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等。,为翻译思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思维;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A]100026141(2001)0320001206 1难点之一就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确定以及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运用西方隐喻性认知的理论,进行翻译思维过程的初步探讨。 2认知隐喻的基本观点及运作机制2.1基本观点 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形式转换,而在形式转换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自身来完成的。 翻译以语言为载体,而语言符号又是思维的载体。符号转换是外在的、表面的;思维转换是内在的,深层的。 翻译过程简单来说可归纳为原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表达。原语符号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言语组合,所以,理解是认知主体通过原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对 象(包括所指、情感等意义);目的语则先是以其体系性存在于译者的大脑中,在原语表征对象的制约下作适当调节选择后化为具体言语符号,结果是不稳定的、可变的,所以,直接表达的不再是原语符号,而是认知主体在理解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指 意义和相关信息。 这是一个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翻译主体的认知能 力和思维取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揭示翻译规律,确立翻译标准,评判翻译优劣,我们很有必要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主体认知思维规律上来。 然而,揭示翻译思维规律并非易事。其中 七十年代以来,隐喻一直是西方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热门话题,至今方 兴未艾。虽然在语言层面隐喻与非隐喻的划分上以及研究的目的、途径上,学者见仁见智,有所不同,但在隐喻的认知功能上基本取得

沟通心理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答案有答案

绪论 1.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沟通心理学理论时,要避免成为C A. 人云亦云的人 B. 照本宣科的人 C. 野蛮分析家 D. 过于僵化的人 2. 一定要敢于(),因为它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是一种思维训练和逻辑呈现,更是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B A.下结论 B.提问题 C.做假设 ! D.多参考 3. 承认是否找过心理医生不是最重要的,自己能够找到自己最重要。? 4. 考试是一种验证。? 第一章 1.我爱你也不是因为你,我恨你也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过去的D A. 故事 B. 经历

C. 不快 D. 情结 2.通过()缓解压力的这样一种方式其实还是比较科学的A < A. 运动口腔 B. 有氧运动 C. 大声哭泣 D. 开怀大笑 3. 我们研究某种事物,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个事物也被C A. 升华了 B. 修通了 C. 破坏掉 D.理解了 4有些孩子(潜意识)中(可能)承担什么责任呢孩子要承担()责任。A ~ A. 维系家庭的完整 B. 维系家族的荣誉 C. 制造矛盾 D. 再社会化

5. 内疚的强迫性重复,它是一个潜意识中的()机制。B A.隔离 B. 自动运行 C. 无意识 D. 创伤防御 6. 防御机制是我们处理自己( )的那套方式。C 。 A.冲突 B.创伤 C.焦虑 D.困惑 7. 阻挠女性通过____缓解压力,她就可能会反向形成为另外一种替代性的行为C A.表演;旅游 B.患病;吝啬 C.唠叨;购物 D.欲望;隔离 8. 女性的空间知觉能力先天性地弱于男性。X ~ 9.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可能受到心身陷阱的影响。?

10.研究本能或许植根于人的生物本能、人的破坏欲。? 第二章测试 1拖延症是人类的本能吗不是 2在家庭生活中,以男性失去做家务为先天条件来讲,男性和女性谁更容易内疚B A都一样 B男性 C女性 3在认知吝啬中,我们所讲到的广度范围是A A5-9个 ! B7-9个 C5-8个 D4-7个 4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她)恰好是你所喜恶的B A人格类型 B性格类型 C经历特点 D人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引言(略) 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 法、转译法或合译法。(谭卫国,2007)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李瑛,2008)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颜红菊,2008) 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

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迭出。束定芳(1996)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窦栋有(2005:83)就隐喻句的推理和预设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他认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就是隐喻句里的预设。隐喻论证舍弃差异,只求相似,由此及彼。不同点不管多少都无关紧要,逻辑推理只在相似点上进行。安晓杰(2005)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2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5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8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1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5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6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7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2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2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24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2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8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2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3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31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32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3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34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3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3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1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42 中美幽默的比较

隐喻故事

1、不知道 汤姆考汽车执照回来,妻子迎上去急切地问:“怎么样?考上了吗?” “不知道。”汤姆沮丧的说。 “怎么不知道呢?在你离开考场的时候,主考官是怎么对你说的呢?” “他什么也没有说。当我离开的时候,他还在昏迷。” 2、父子两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的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3、保守秘密 男:女人的年龄都是保守不住的。 女:可是我从4岁起就开始保守这个秘密。 男:那你总有一天会泄露这个秘密的。 女:谁说的?我已经保守这个秘密20年了。 4、瞒岁数 一个60岁左右的富有的单身汉,爱上一个比他年轻得多的女子。他去请教法国的讽刺大师伏尔泰。“我想跟她结婚,但是我怕把真实年龄告诉了她之后,会使她失望,不肯和我结婚。所以我想对她说,我只有50岁……”“那不行!”伏尔泰回答说,“你应该告诉她,你已经70岁了。” 5、反击旅行家 德国大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6、康德的惊讶 一位熟人正同一位妇女告别,康德问他:“这是你的未婚妻?”“是的。”这位熟人回答,“你对于我的选择感到惊讶吗?”康德笑着说:“不,我惊讶的是她的选择。” 7、原来如此 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的时候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那你有没有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8、提薪 有一次,英国女王参观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当她知道天文台长、天文学家詹姆斯·布拉德莱的薪金很低以后,表示要提高他的薪金。但是,布拉德莱却恳求女王千万别这样做。他说:“一旦这个职位可以带来大量收入,我想,那以后到这个职位上来的将不再会是天文学家了。” 9、丈夫:哈哈哈,你戴的那顶帽子真滑稽,就像。。。哈哈哈,对不起,哈哈 哈,太好笑了! 妻子:哼!过几天等帐单来了看你还笑不笑。 10、顾客:我付的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昨天给我的牛排又大又嫩,而今天给 我的牛排又小又老? 侍者:因为昨天您坐在靠窗的位置上。 11、选择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2、老虎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摘要 论文题目: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生:张绍兵 指导教师:张发祥教授 摘要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许多学者分别从符号学、文体学、语用学、话语分析以及功能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广告语言进行了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理论为框架和依据,对英语广告语言进行研究。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韩礼德在1985年提出,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根据语言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把表达相同意义的不同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并根据隐喻式所体现的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马丁在韩礼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隐喻的概念,并且采用了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两种语篇隐喻的观点。为此,中外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各种文体分析之中,比如对科技语篇、新闻语篇和法律语篇的分析。 本文尝试将广告语言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旨在分析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的功能和作用。语言作为一种意义潜势,服务于交际目的,注重语言选择。我们发现在英语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大量存在,从不同方面共同服务于广告的吸引和劝说等交际目的,语法隐喻的运用是广告语言选择的重要方面。在本文中,语法隐喻对实现广告语言交际目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具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吸引的功能,劝说的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吸引的功能体现在“突出”和“并列”在广告标题和宣传口号的广泛应用上;劝说的功能则重点体现在“亲切感培养”,“行为主体神秘化”和“预设”上;提供信息的功能包括“填补信息空缺”,“节省空间”和“指称已知信息”。本文详细分析了语法隐喻现象在英语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和功能,这一研究将为广告语言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扩大了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广告语言;语法隐喻;功能 论文类型:语用学 I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瑟 附:冯特的简介 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

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grammar metaphor语法隐喻

Metaphor and Symbol,27:195–197,2012 Copyright?Taylor&Francis Group,LLC ISSN:1092-6488print/1532-7868online DOI:10.1080/10926488.2012.665798 BOOK REVIEW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Gerard J.Steen.Amsterdam,The Netherlands:John Benjamins,2007.430pages,$165(hardcover),ISBN9789027238979. Reviewed by Kathryn Allan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London,UK kathryn.allan@https://www.360docs.net/doc/7e9547055.html,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 is an ambitious volume which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and dif?culties that characterise attempts to collect,analyse,and theorise metaphor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presents a detailed and wide-ranging survey of research into metaphor;Steen describes examples of classic and recent studies,discusses key develop-ments in the?eld,and suggest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The book as a whole is an appeal for much greater precision,consistency,and methodological transparency in all areas of metaphor study. The book has a number of themes.As the title suggests,Steen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rammar,in the sense of the idealised language system recorded in dictionaries and grammars,and usage,real instances of metaphor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He separates both of these from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s which are often assumed to underlie linguistic metaphor.He also makes a further division between metaphor viewed from a “sign-oriented,symbolic perspective,”and metaphor viewed from a“behaviour-oriented,social-scienti?c perspective”(p.13).The core of the book considers the eight areas of research at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se distinctions:looking?rst at grammar and then at usage, Steen discusses linguistic forms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s from both the symbolic and the behaviour-oriented perspective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and a conclusion.In Part1,“Foundations,”Steen sets out eight ques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areas of research he has identi?ed,and looks at the theoreti-cal tools and frameworks that are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He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deductive approach,which he argues characterises most work in cognitive science,and goes on to examine different models of metaphor(and related phenomena)and the technicalities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The?nal chapter of the section consider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art2is devoted to“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considering each stage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 and analysis,from the criteria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to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英语翻译中隐喻

一、科技英语中的隐喻 (一)隐喻 从词源角度看。英语中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表达carry。所以,metaphor原义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理查德将前者称为载体(vehicle)后者称为话题“tenor'’。汉语分别将此称为“喻体”与“本体”。关于隐喻,Webster B New World Dictionary作了这样的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nt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这一解释简明扼要,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兰个不同的时期: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列20世纪30年代。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大约从20世纪3O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到了7O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有人将其称为“隐喻狂热”时代。与国外近几年的“隐喻热”相比,我国的隐喻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抉义之分,亚里士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提喻和反语等都当成隐喻。 (二)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原有词语赋予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metaphorization),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二是不少科技术语通过隐喻增加和扩展了它的含义。 l、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 大量科技术语是通过隐喻产生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被借用到科技领域,从而具有新的科技意义。以“head”为例。“Head”原本指代人或者动物的一种器官,在字典中定义为“身体的一部分,包括眼、鼻、嘴和脑”;而在科技英语中,“head”指“磁盘的磁头”。对于这两种意义,其指代对象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正是在这个相似点的基础上,单词“head”被隐喻化,意义发生了转移。又如,“memo~”(记也是个常用词,用于计算机,根据其类似的功能。成了接受、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存储器”。 2)一个领域的术语,随着科技的发展,被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例如.Information Highway 息高速公路),是把运输领域的概念形象地应用到信息领域。再如:“lay by”这个词最初用于航运,是指河流或运河的一段宽阔水域。船只可以在那里停泊。

说隐喻

说隐喻 说隐喻--陈嘉映 【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 200206 【原刊页号】 3~17 【复印期号】 2 【分类号】 B6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语言现象。着重介绍了塞尔的《隐喻》、 【文摘】 【英文文摘】 【作者简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062 【正文】 -------------------------------------------------------------------------------- 隐喻及其相关概念 七八十年代以来,隐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在语言学、语言哲学上如此,在很多其他领域亦然,例如有些学者尝试通过隐喻来解释宗教文献(注:例如约翰·希克把inc anatus(上帝道成肉身、体现)主要理解为一个隐喻,见约翰·希克《上帝道成肉身的隐喻》,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在历史上,隐喻通常是在修辞范围内研究的。隐喻和多种修辞方法相邻。例如假借,像古文中的来、麦的来借用为来去的来,近代如借用天性的性来表示性别之性。再例如 借代,龙井是用地名来代一种茶,胸无点墨是用墨水来代学问,停止了呼吸是用一个不 刺眼的现象来代死亡。 修辞上的比喻、隐喻可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常规的词义,例如山腰的腰,原来大概是个比喻,今天已经约定俗成,我们不再觉得是个比喻。铁拳、蚕食、鲸吞,酝酿、覆没,都属于这种情况。从原来的表达式说,这些是所谓死隐喻(dead metaphor),从现 有的表达式说,这些是语义的一部分,所谓比喻意义。比喻意义不同于比喻,我们用祖 国的心脏来比喻首都,但首都不是心脏的意义。更有甚者,用来比喻的意思逐渐成了主 要的意思,原来的意思反倒被人淡忘了,例如穷困原指走投无路,用来比喻没钱,这个 比喻义现在成了穷困的主要意思,乃至于我们很难用另外什么表达式来称谓没钱的状况 。这是词义转变的一例。发火、责任也属此类。有些哲学家特别强调隐喻在词义转变过 程中的作用,孔多塞断言:“在语言的起源时,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比喻,每个短语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2007年8月 湘南学院学报 Aug.,2007  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 X iangnan University V ol.28N o.4 收稿日期:2007-06-13 作者简介:贺华锋(1966-),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贺华锋1 ,李世琴 2 (1.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湖南湘潭 411101;2.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名词化是构成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实例,讨论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及其附带的特征,探析名词化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多种功能。掌握好名词化隐喻对语篇的理解和应用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法隐喻;名词化;语篇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7)04-0072-03 一、引言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 创始人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功能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此后,有关语法隐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飞速 发展。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系统由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三个层次构成,这三个层次之间 依次是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体现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致性和非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 之间的自然关系,即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非一致性指的是打破一致性的常规,体现语义和词汇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 关系。功能语言学将人类语言中的这种非一致式表 达称为语法隐喻式表达(Halliday ,1994:342)。韩礼 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的 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朱永生,2004: 232)。本文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讨论和探析其 类型特征以及对于语篇的建构功能。 二、名词化隐喻概念及其类型特征 1.名词化隐喻概念 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在语法隐喻中,名词化现象是指用名词来体现本来在一致性 情况下由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这样,一致式小句中的“过程”或“特征”经过名词化就变成了事物(Halliday ,1994:352)。Matthiessen (1995:670)进一步指出,除用“过程”或“特征”的名词化之外,小句的情态也可以被名词化。他把名词化从概念语法隐喻扩展到了人际语法隐喻,拓展了名词化的范 围。名词化既可起到名词的作用,又可表达由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常伴有修辞成分或附加成分,构成短语,因此,句法上从词或词组到句子段落都可名词化处理,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的名词化短语。2.名词化的类型及特征 (1)“过程”名词化 在语法和语义的一致式体现中,过程由动词体 现,而在非一致式的语法隐喻表达中由名词来体现。即将过程看作事物。如:[1a ]The witness described the suspect in great de 2tail.[1b ]The witness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uspect.[2a ]Y ou can surely rectify this fault if y ou insert a slash at that time. [2b ]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 2tion of a slash.此两组例句中,a 句分别为语义和语法间的一致 ? 27?

心理学上的秘密

心理学上的秘密 秘密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它的存在说明人对这个世界或者身处的环境的不信任,可是自己又无法排解。秘密积攒多了,再守口如瓶的人也有那么一刻的冲动将自己的秘密不顾后果地全盘托出。因为“说实话”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倾向。秘密压抑了这种倾向,造成人精神紧张,形成了压力。我们本能地想让别人知道秘密,但理智上又要加以克制这种念头。陌生人则成为了调和这两者矛盾的最好选择。 因为这个陌生人跟倾诉者的生活圈子完全没有交集,也不可能通过隔了几层的关系认识到倾诉者,倾诉者的秘密对于这个陌生人而言是完全没有用处的,即使陌生人把秘密说给另一个圈子的人听也不会影响到倾诉者的生活和人际。陌生人代表了一个安全的距离和环境,并且双方过程包含了必要的互动,满足了倾诉者交流需要的反馈,尽管倾诉者都以为自己不需要反馈。这就是为什么选择陌生人泄密比写在日记本的减压效果更强。 守秘密的人太辛苦,就让秘密属于陌生人不痛不痒。 秘密越沉重负担越大 研究人员在由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月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形容秘密的词汇包括"被压得喘不过气""背负"等,显示保守秘密在概念上隐喻着生理负担。如果是这样的话,心藏秘密能够激发与生理负担相关的感觉状态。” 英国《每日邮报》1日援引论文内容报道:“志愿者背负的秘密越沉重,思虑越多,感知和行为所受影响越大,如同承受生理负担一般。因此,秘密像生理负担一样,也能令人产生负重感。” 这并非首次发现保守秘密带来的生理后果。澳大利亚圣母大学心理学家安尼塔?达姆2006年向美国心理学会提交报告称,讳莫如深的人往往身体不健康。 建议在纸上写下秘密 这或能解释保守秘密为什么那么难。 英国知名药妆品牌“清妍”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女性听说他人的秘密32分钟后就忍不住与人分享。 美国神经学家戴维?伊格尔曼从另一角度解释这个问题。他说,大脑不喜欢秘密,保守秘密令身体压力激素水平升高,“你的大脑内部仿佛在打架,一部分想讲出来,另一部分提醒自己不能说……这场架的结果决定你的行为”。 伊格尔曼建议,在纸上写下秘密能够降低压力激素水平,因此,从健康角度考虑,如果你发誓闭上嘴巴,那么可以写下秘密。 新华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