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精要套路

杨氏太极拳精要套路
杨氏太极拳精要套路

杨氏太极拳精要套路

Yang Family Tai Chi Essential Form

一、动作名称(中英)

(一)起式opening

(二)揽雀尾Grasp Bird’s T ail

(三)野马分鬃Prating Horse’s M ane

(四)玉女穿梭Fair Lady Works with Shuttle(Left and Right)

(五)搂膝拗步Brush Knee and Push

(六)左右金鸡独立Golden Rooster Stands On One Leg(Left and Right)

(七)倒碾猴Repulse Monkey (Left and Right)(八)高探马穿掌High Pat On Horse and Thrust Palm (九)右分脚Right Separation Kick

(十)左蹬脚Left Heel Kick

(十一)双峰贯耳Twin Fists Box Ears

(十二)撤步海底针Step Back Needle At The Sea

Bottom

(十三)左右云手Cloud Hands(Left and Right)(十四)单鞭下势Single Whip/Low Form

(十五)上步七星Step Forward Seven Stars

(十六)退步跨虎Step Back and Ride Tiger

(十七)转身摆莲Turn Bidy and Swing Over Lotus (十八)弯弓射虎Bend Bow Shoot Tiger

(十九)进步搬拦捶Parry,Blockand Punch

(二十)如封似闭Apparent Cose-up

(二十一)十字手Gross Hands

(二十二)收拾Closing Form

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

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太极基本功之一 王培昌 (此文发表于2002年6月《哈尔滨都市资讯报》) 凡是太极拳爱好者均知道,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拳术。是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拳种。对内家拳而言,应以练意、练气为主。正如拳论所云:“意气君来骨肉臣”。但如今大多数练习者,在练拳前做准备动作时,大多压压腿,弯弯腰,活动四肢。很少有人站站桩,练练气,做一些呼吸运动让自己身心静下来,使身心放松,气息平和,丢掉杂念,进入拳境,一心一意地练拳。 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论》一开头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那就是说,练太极拳之前应练练无极桩功。动为太极,静为无极。太极应从无极开始,练太极一辈子不练无极功,一辈子得不到内气,更出不来内劲,更谈不到内功。古人云:“拳无功,一场空。” 古人练拳,先从无极开始,学练太极桩功,一个桩功,一个桩功练下去,一般花费一年半载,等腿上有了功夫,气能松沉下去,有了一定基础再学练太极拳架。当然,这样练习需花费好多时间,而且练起来比较苦。这种方法的练习不一定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是相当宝贵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能把古时候的练功方法套用到现代社会,练功的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简、快、

好、省的原则。本人根据古人常练的桩功,组合成一套动静相兼的功法称为太极六部功法和太极内功功法,献给大家。供太极拳爱好者再练拳之前作舒筋拔骨,调和气息,使练功者很快进入到练拳的意境中去。 现将功法的名称及练习方法介绍如下: (一)功法名称: 1、三线放松功 2、太极升降功 3、太极浑元功 4、下肢导引功 5、左右琵琶功 6、收势还原功 (以上简称太极六部功法) 7、捧气灌顶式 8、前起侧捧气式 9、侧起前捧气式 10、侧前起捧气式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加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始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我以为太极拳是非常容易学的,因为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性。但其实并不然,我跟随老师学习之后才发现,太极拳真的大有学问,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紧密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都是太极阴阳的具体表现,比如看似简单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如何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慢慢地用心思悟,去体会。 因为自己没有一点功底,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感觉比较吃力,老师每次上课都会一个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讲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模仿老师的动作,但即使这样,也经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不能将动作连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从网上找到相关视频,自己就可以在家中反复练习,就这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间内有如此快的进步。以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浮躁,所 1 / 8

以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注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大门槛。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原因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如果不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始学习时主要先练形,就是紧随老师的授课进度,不论是跟着老师反复模仿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记忆,切忌心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老师的教诲,比如某个动作需要注意什么,是虚步还是实步,是扣脚还是开脚,是一上一下还是一前一后。这些要牢记在心并且不断的练习加以巩固。老师纠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明白,并且之后尽快改正,如果在初学阶段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习惯,后面就很难再改过来了。总之,初学时要学与练互相结合,才能将整个套路熟悉,打下好的基础。 练好了形,就如同楼房建好了框架,接下来就要在其中添入砖瓦,这个”砖瓦”就是学习太极拳法,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是我现在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太极拳的本质还是一种武术,它的一招一式都是具有攻防意义的,经常说太极”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就用到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领会,并和老师或者同道交流才能找到规律,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学习太极拳已近八年,从初中一直练到现在大学,始终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奇。打太极拳达到了我

42式太极拳拳谱及拳谱详解

42式太极拳拳谱及拳谱详解 太极拳竞赛套路(四十二式)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形式的太极拳竞赛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有一个规、统一的竞赛套路,为此,中国武术研究院于1989年组织了国著名教练员、太极拳名家和部分优秀运动员,在原有的四十八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1990年定为亚运会武术比赛的规定容,随后不仅成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而且在国外迅速得到推广,目前已经在世界围广为流传,受到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欢迎。

四十二式太极拳吸收了、、吴、式太极拳动作,以式太极拳为主,动作外形严格规,气势舒展大方,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综合性的特点。四十二式太极拳在动作布局上各式太极拳动作有所穿插,第一段以式动作为主,外形舒展大方,柔和缓慢;第二段突出了吴式太极拳的手法、式太极拳的步法以及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特点;第三段以式云手为主,兼有吴式提膝攀收勾脚尖的动作;第四段以四十八式太极拳中的第四段为主体,表现式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布局合理,动作数量、容组别符合规则要求,在编排动作上也表现出一定难度;特别是近年来,又对难度动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大增强了竞赛的可操作性。 练四十二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练习风格应以式为主,对于其他式的动作这里也按式化处理,但是仍要保留原动作的基本造型及基本特点。如“掩手肱捶”还要发力,但与式中的发力在动作的手型、步型上有所变化;再如“玉女穿梭”虽然吸收吴式的平云手法,但是身型上以中正为主,不做吴式的“斜中寓正”等等。 动作说明 第一段 一、起势

这是王建业的师傅林墨根先生最近发表的练太极拳起式的体会。我今转帖大家共享。 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 林墨根 余自从跟式太极宗师雅轩习拳以来,至今近五十年。时刻谨记先师教诲,刻苦练功,不敢有丝毫倦怠。常忆先师练拳,尤重起式,我时时揣之却未能深思其中奥秘。直到2002年,83岁的我因胃溃疡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历经三次大手术,骨瘦如柴,大肉若脱,医学专家断言活不过三个月。躺在病床上,我又想起恩师的教诲,开始专门修练太极拳的起式。躺着,坐着……时时勤练之。不想,如此半年,不仅身体渐渐康复了,而且功夫也精进不少,如今发劲、化劲均得心应手,至此方才领悟我式太极拳起式之妙,妙不可言。 首先,起式作为式太极拳的第一式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经络的畅通,促进气的充盈与运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人体健康。此式既是静功,又是功,还是气功、养生功。再者,从练拳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拳推手时,欲要做到浸人于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式而后身、手至轻、至柔之故。 总而言之,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练起式。现将先师所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 - -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 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 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 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闭29单鞭 30雀地龙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运手34高探马 35双摆莲 36当头炮 37金刚捣碓 38收势 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节节贯串,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运动如行云流水,发劲时要处处运用螺旋劲,以行引气,以气催行,呼吸要自然,虚实要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达到全身浑然一体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上三步 11斜行 12搂膝 13上三步

怎样修炼太极拳内功

怎样修炼太极内功 朱定友 朱老师好!拜读老师文章收益太多太多……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湖南怀化的,十年前因身体不好从李德应网上学习简化太极拳,那时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动作比划。直到2013年才闻到了一点头绪,才晓得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的是内劲,用意不用力。但要练到位很不容易。望多老师指教! 谢谢!认识你真好!内家拳讲究的就是培养丹田内气,只要把丹田内气培足,一切太极功夫自然就会了。给我练习多年的体会,要培养丹田内气感觉就是要在揉丹田上下功夫,这样练习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丹田上,就加上了我们的呼吸,意念,动作,紧密的集中在丹田上,只要坚持练习一个月之后,自然就找到了内气的源头活水了。我的方法是食指,中指按着小腹丹田穴,也就是肚泉眼下一寸的区域,揉到了忘我,静到十分,自然而就生出丹田内气来了。 这就是因为我们揉丹田产生了热量,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果我们走到自然中就有新的启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就是一个温差变化。我们要顺应天理来培养我们的丹田内气,在春夏季节是最好培养丹田内气的,因为气候的暖和利于培养丹田内气的,只要我们每天坚持练习,丹田内气自然上身。 与我们练习太极拳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们在揉丹

田时,就养成了呼吸,意念,动作紧密配合,把注意力集中到揉字上了。揉出丹田气时,我们的注意力又集中在气的变化上了,由于气血的运行,造成了身体的变化,引起了丹田内气的轰鸣声,这犹如春雷呼唤大地一样,万物自然复苏,这一声唤醒了我们体内沉睡的许多细胞,它们在意念的指导下,自觉的参与来运动。我们练习太极拳时,就是要用意不用力,这个意就是我们练习时身体上出现的变化,比如说我们练习时,手掌上出现了热感,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掌上的变化,它会由一点带动全身的变化,这就是老子祖师爷讲的道由无生一,顺着感觉走,自然就生出来二,二自然就演变出阴阳,由于有了阴阳二气的变化自然就演变出万物来了。 我们练习太极拳不要一辈子只练习他人的太极拳啊!从模仿到修炼属于自己的太极拳,只要我们跟自己的感觉走,也就是练习太极拳时出现的阴阳之气的变化,由少到多,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太极拳。这就像鞋子穿在脚上,只有脚才知道合不合适。每次练习太极拳时都要收功,练习完了都要揉丹田处引气归元,揉动丹田49次,然后自由散步。平时养成站,坐,卧,行不离这个,就是要用意轻轻守候丹田处。目的就是培养丹田内气。 总之,我们修炼太极拳只要抓住最根本的东西来研究,就是太极拳的内气变化来入手学习,自然就有许多新的发现,我喜欢练习太极拳的单招,像太极云手,因为每天修炼了上千次,自己的呼吸,意念,动作自然就揉进了在一起,身体上就发生了

如何练习杨氏太极拳云手

如何练习杨氏太极拳云手/汪新华杨式太极拳云手在杨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及杨式传统八十五式等套路中均是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体现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和顺、轻灵沉着,以及练习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在做杨式太极拳云手时,要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沉肩垂肘,以腰为轴,步随身换,点起点落,虚实分明,圆活自然,上下协调,周身一家。 可是有不少人在练杨式太极拳云手时,常常出现如下毛病:1、摇头晃脑,身体中心轴(从百会到会阴的垂直线)上端不是偏左就是偏右,甚至超出体外,既影响形象美,又影响周身协调;2、虚实不分,重心不稳,造成突然开步、全脚着地或收步脚拖地现象;3、低头猫腰,眼死盯住某手某点,双目无神;4、侧行步两脚成外八字,造成斜身扭臀;5、身体时起时伏,上云的手高于眼,使头部往上抬,下云的手,前臂与大臂几成90度,高于腰部左右来回摆动。上述毛病的出现是由于没有以腰为轴。 l、头要虚虚领起。头容正直,神贯于顶,《十三势行功歌》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说。练拳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意念头顶好似有物,含有虚虚上顶之意,这样才有精神,才能达到满身轻利。 2、守住中心。前人太极拳理论中有以“中土为框机之轴”“以腰为轴”,就是强调以身为中心,所谓“中土”的中字,不单纯指身体在前后左右之中的中字,还应作中央、中心解。拳论日“主宰于腰”,不仅强调腰部运动的机能,也指出了这里是中心所在,也是重心所在,我们做云手动作时必须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躯干有规律地运转,即“源动腰脊转股肱”,躯干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才能立身中正,守住中心。 3、分清虚实阴阳。前人拳论中有“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可以试验一下,云手时两脚不分虚实,看能否提脚开步?显然不能。正确的做法就要分清虚实、阴阳相济。如做左云手时,重心坐在右腿上为实为阳,左腿左脚为虚为阴,侧行开步才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右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左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当左脚跟落地后,重心渐渐移到左腿上为实为阳,右脚点起向左脚并步(小开步)为虚为阴;左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右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就这样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在两腿两手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做到重心平稳过渡、迈步轻灵,当然分清虚实阴阳不仅体现在形体上,首要的是神意上要有虚实阴阳的概念为先导。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陈式太极拳源始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陈王廷(约1600-1680)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劝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在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还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至于太极双人推手的开拓性创造,则早已成为了闪耀中华武术史的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武功。从现存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我们约略可以了解到陈王庭当时的一些情形:“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依照村语传言,陈王庭创太极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了得,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刘嗣传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 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

杨氏太极拳中的云手

杨氏太极拳中的云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杨氏太极拳中的云手》的内容,具体内容:任何内家拳种,除养生健身外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战技击。杨氏太极拳更不例外。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名誉天下,就是实战打出来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云手势行架... 任何内家拳种,除养生健身外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战技击。杨氏太极拳更不例外。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名誉天下,就是实战打出来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云手势行架中的多种劲别 云手运转如轮,轮为园,为太极运行模式,云手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云手练好才能掌握更加深层的精髓。 云手势的劲别 以右手园为例,手在乾(上)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上横,为棚劲;手在离(右)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外、手指向上,腕部下沉,为按劲。 手在地坤(下)位,手低肘高,手心向上、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下横,为捞劲;手在坎(左)位,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臂有向上横挑滚翻意,为抄劲。此为乾坤坎离四正劲别。 手由天位按园形轨迹向右外、向右下、朝离位移动,翻腕向外滚动小臂,手心由向内变作向外,手指由朝左变作朝上时,为挒劲;手由离位按园形

轨迹向下、向内朝地位移动,翻腕向下手心向外不变,手指由向上变作向右时,为采切劲。 手由地位按园形轨迹向左外、向左上、地朝坎位移动,拧腕带动小臂向左外上方滚翻,手心由向上变作向内,手指朝左,为搬翻劲。 手由坎位按园轨迹向上、向右,朝天位移动,手心手指方向不变,为搬带劲。此为巽震兑艮四隅劲别。 以上八种方位劲别皆以右手为例,左手亦然,不过方向相反而已。不作另述。 云手势的多种技击作用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谈云手用法为:"设敌人自前面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或胁部,我即将右手落下手心向里,由左而上往右翻转云出,至敌腕臂外间,手心向下往右化去,左手同时随落下,手心向下随往右云去,身亦随右手拗转,眼神亦同时看去,右足往右侧挪步,坐实左足亦略有向右移动之意稍虚,则敌之位置自然错乱矣。" 陈微明《太极拳答问》言云手用法曰:"云手本为练腰之要式,两手如轮,所以捋敌之手也。或敌由后面击来,我转腰以臂接之,翻掌击其肩部。" 笔者愚拙,怎敢在前辈面前张扬煊显。昔年少候先生尝言,"兵无常势,拳无常法,太极无法,动即是法。"而太极拳的着法又是在"沾粘连随不丢顶"的前提下,"因敌变化视神奇"、顺势借力使用的。 云手的练法方向是向左横进,但在临阵应用中,却可左可右,可进可退。愚意以为云手用法在于根据敌情的变化,以抄棚为主"接手不接力",首在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与要领.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与要领 一、概述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 二、简介 42式太极拳是一国套路武术比赛中指定套路,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必练套路。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吸取陈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之长,动作严格规范、舒展大方。该套路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是大众强身健本、修身养性的热门套路 三、风格特点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作为竞赛套路,动作规格十分规范。运动中手法、步法清晰、准确;身法表现动作(即身体带动四肢协调运动)非常明确;过渡动作路线清楚,方向、高低固定;眼神与上肢的配合顺遂,手到、眼到、身法到,动作完整合一。定势时手型、步型、动作姿势的高低、大小、角度方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基调,选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动作,吴式太极拳细腻的手法变化,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法及灵活的步法变化,是一套综合性的太极拳练习套路。在动作编排上,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基础动作,又加入了一些复杂的难度动作,如掩手肱捶、分腿、蹬腿等;既有劲力沉稳、充实的动作,又有轻柔、活泼、连贯性强的动作;有平衡、有转身、有独立的高势,有较低的仆步下势。而且在技术编排上,难度动作均采用左右势对称的形式。整个套路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动静结合,轻重衬托,技术表现全面、综合。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在动作的选择及组合变化上很有特点。如第二段中的玉女穿梭,上肢动作吸取了吴式太极拳动作中圆托细腻多变的手法,是平圆转换;下肢动作吸取了孙式太极拳动作中的上步跟步的灵活步法,最后达至舒展大方的弓步架推掌定势,动 作选择、组合得很巧妙。再如,在一个高姿、潇洒的平衡腿法后,紧接一个扎实、沉稳的马步,同时配以劲力沉实、抖放的掩手肱捶,然后以柔缓、圆滑的过渡,相接以沉着稳健的野马分鬃动作。这些组合既突出了太极拳连贯、细腻、协调、灵活、轻柔活泼的技术风格,又体现了太极拳潇洒、奔放、劲力沉实的健美特色,演练中给人以美的愉悦。学练42式太极拳,从总体上把握其风格特点有益于个别动作的学习,以上这些特点希望学练者能悉心体会,在演练中把握住该套路的实质,以便把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功夫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功夫 小架拳五层功夫,都在拳架里,分为五路,炮锤不算。一路是综合架,练松练柔,二 路练身法,三路练发劲,四路和五路练打法,技击。招式少。四路和五路已经看不到,小 架拳锻炼之初始,乃是要以动为主,动中求静。而且,内家神意等高深法则,也是在动中 体会。如果没有劲的支撑单单追求“松“和“静“,那么,所得之松,乃是软;所得静, 乃顽空。只是养生之道,如此,是与内家武学背道而驰,则离道日远也。 拳即是桩,而且是活桩。要在拳架下功夫的道理,就在这。架子错误就相当于挫自己 的骨头。骨头受挫一定痛苦。把动作调整对了就可以,一定要有明白的老师指导。不能自 己瞎练。练习太极拳 一定要明明白白,头肩肘手胯膝脚各有各的位置和规矩,头肩肘手胯膝脚一定必须 规规矩矩练习,小架拳为什么叫规矩拳。刚刚学习看做动作才是真的,一看就明白,一摸 就知道,摸老师的练习状态,让老师调调自己的身法。文字内容可以介绍给你,但是不能 解释给你听因为没有看到你的状态,可能产生错误理解,面对面的演示还需要认真揣摩。 太极拳的资料很多,千万不要望文生义,练习是关键,正确的感觉才是收获。很多东 西是架子好了以后的事,架子没好,求内涵很难求到。什么事对和错,不能劲力顺达的状 态都是错,劲力顺达的状态就是正确的桩功。先有型而后成体,这就像自行车的轮子,钢 圈是关键,先必须有好的钢圈,再必须有好的外胎,内胎才有用。否则内胎再好都是假的。轮子没有用。钢圈就是架子就像人的骨架。外胎就是筋皮。内胎就是内气。 我们小架的股骨头所放的位置是最佳位置,运动半径最大化。运动半径最大化,这 问题很多人不知道的。这就是小架的后裆,所处的空间位置髋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关 节囊,处于自然的对称等涨放松状态 很重要。从一个半圆到另一个半圆,组成一个太极,一个半圆的切线。就是小架的 运动轨迹,这个切线就是阴阳鱼的分界线。整个圆组成对拉拔长,阴阳对称,阴阳转换。 是太极拳背丝扣练法的初级功夫,是"后天背丝扣“,即以两臂运转带动太极本体运转丹 田先天一气。。 高层功夫应是以太极本体丹田先天一气运转,带动肢体运转。需要有一定内功方可, 在内不在外。外在也就是动作越明显,说明他内在动得很少,内在一动,外面是看不出来的。这就是行家和泛家的区别,外在表现越多。说明他还没走到无圈。也就是还没达到太 极拳的高级境界,为什么我们大师的拳。初级和中级的人,看不懂的原因所在。更不用谈 他的小寸劲和搭手就飞的功夫。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2008-06-05 14:36:18| 分类:佛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李和生 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 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不言而喻。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这里可简要说之。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何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三是如何练好内功?四是内功在养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是字字诛玑,句句拳决。是太极内功修练的灵魂,指导思想。 (二)、放松是修练内功的基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对此,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已作详细论述。 (三)、依据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太极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 二、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 关于杨式太极拳为什么要强调内功训练的理由方面,我们在前边其它各章中,已经有所论述。特别是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围绕要不要松,怎样放松的问题上都和修练内功有密的联系。 首先,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必须以内功修练为宗旨。从神、意、气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不能走练腿脚功夫的外家拳路。

杨氏太极拳学习心得

练杨氏太极拳感想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即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杨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立身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动作松柔缓慢,行动速度均匀,招式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腰身使动四肢,换位逢转必沉,体用效果突出。 在学习了太极拳之后,我对它有了点认识,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看老师打得十分圆润连续,但是当自己打的时候,总会忘掉动作或是打得太快,还打不出圆滑的效果。在后来每节课的练习中,我的手势渐渐变得流畅,有力道了。开始总是忘记的屈膝,后来练多了就会一直记着,凡事都要多练才会熟练,

融会贯通,太极拳也是一样的。多打几遍,就会发现动作从生疏变得熟练,搂膝拗步一开始做总是漏点动作,后来做多了,就会潜意识里知道什么时候收腿,伸腿,出手,手脚变得协调。现在打完之后,都会觉得有点累,我渐渐理解太极拳中柔中带刚,姿势都是带着力量的道理。打太极拳还培养了我的耐心,它是一口气连贯到底的拳法,除了培养了耐心,还调理习性,对身心都有所帮助。 现在我还只是初学者,以后就算体育课完结了,我也应该在家里多练习练习,不让它半途而废,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要有所成,就要下点功夫。不仅如此,通过学习杨氏太极我还知道无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要要有耐心,一个动作、一个招式、一个套路慢慢的,认真学,反复学,要有恒心。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坚持。 杨氏太极拳24式拳谱:起式、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拦雀尾、右拦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

太极拳套路-24式、42式、45式、48式汇总

24式太极拳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臂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42式太极拳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二) 7)撇身捶 8)捋挤势(二) 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二) 15)玉女穿梭(二)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左云手(三)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势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二)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45式吴氏太极拳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右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左揽雀尾 12)右单鞭 13)右下势 14)金鸡独立 15)左右倒卷肱 16)右海底针 17)左闪通背 18)撇身捶 19)肘底捶 20)左右野马分鬃 21)玉女穿梭 22)左云手 23)右高探马24)右分脚 25)左分脚 26)退步打虎 27)右蹬脚 28)双峰掼耳 29)斜飞势 30)右迎面掌 31)十字拍脚 32)搂膝左栽捶 33)左海底针 34)右闪通背 35)右云手 36)左高探马 37)回身指裆捶 38)左下势 39)上步七星 40)退步跨虎 41)左迎面掌 42)转身摆莲 43)弯弓射虎 44)退步搬拦捶 45)收势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加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始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我以为太极拳是特别容易学的,因为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性。但事实上并别然,我尾随老师学习之后才发觉,太极拳确实大有学咨询,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密切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基本上太极阴阳的具体表现,比如看似简单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怎么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渐渐地专心思悟,去体味。 因为自己没有一点功底,因此刚开始学习时感受比较吃力,老师每次上课都会一具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说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摹仿老师的动作,但即使如此,也经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别能将动作连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从上寻到相关视频,自己就能够在家中反复练习,就如此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舞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刻内有这样快的进步。以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算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那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浮躁,因此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注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具大门槛。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原因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假如别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始学习时要紧先练形,算是紧随老师的授课进度,别论是跟着老师反复摹仿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经历,切忌心急。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听老师的教诲,比如某个动作需要注意什么,是虚步依然实步,是扣足依然开足,是一上一下依然一前一后。这些要牢记在心同时别断的练习加以巩固。老师纠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什么原因如此做,如此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知道,同时之后尽快改正,假如在初学时期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适应,后面就很难再改过来了。总之,初学时要学与练互相结合,才干将整个套路熟悉,打下好的基础。 练好了形,就如同楼房建好了框架,接下来就要在其中添入砖瓦,那个"砖瓦"算是学习太极拳法,这是一具较长的过程,也是我如今需要别断学习提高的。太极拳的本质依然一种武术,它的一招一式基本上具有攻防意义的,经常说太极"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就用到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领略,并和老师或者同道交流才干寻到规律,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现在我学习太极拳已近八年,从初中向来练到如今大学,始终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是因为我感觉到了太极拳的奇特。打太极拳达到了我的初衷,算是强身健体,如今的我别像小时候那样疾病缠身,反而,尤其在打完拳后整个人都精神很多,一年当中顶多有两次感冒。除了这一方面,还有许多意想别到的收获,比如更能用心致志做完手头中的事,大脑的经历力也有所提高,遇到情况可以平复考虑,别易乱发脾气,打拳也增强了躯体的协调。最让我切身感觉到的是太极拳对情绪和精神方面有很大的调理作用,日子中每当感到有压力,又别能缓解释放时,打一遍太极拳,之后就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态变得端正。因此太极拳对我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说说我对太极拳的看法: 第一,如今打拳,最大的一具目的算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打拳的过程算是自身放松的过程,它能够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使得经络舒服,体质也由此得以增强。 第二,假如喜欢太极拳,就把它当作一门学咨询去研究,因为太极拳最初算是融合了中医以及易学等思想创编出的拳法,这也使得太极成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是一门造诣很深的学咨询,打拳人有必要去了解它、深入它。 第三,太极拳离别开年轻人,说到太极拳,大部分人脑海里都出现的是公园里的老人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说课讲解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为了方便【中国太极拳网】的读者朋友,方便各位武术爱好者,特地挤出一点时间,将陈式太极拳械名称进行汇总,希望给朋友们带来便利.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 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 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 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