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波谱学 红外光谱总结

有机波谱学 红外光谱总结
有机波谱学 红外光谱总结

总结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或转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来的基态振(转)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转)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所以,红外红外光谱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

分析方法。将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就得到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图通常用波长(λ)或波数(σ)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用透光率(T%)或者吸光度(A)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

当外界电磁波照射分子时,如照射的电磁波的能量与分子的两能级差相等,该频率的电磁波就被该分子吸收,从而引起分子对应能级的跃迁,宏观表现为透射光强度变小。电磁波能量与分子两能级差相等为物质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必须满足条件之一,这决定了吸收峰出现的位置。

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红外光与分子之间有偶合作用,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必须发生变化。这实际上保证了红外光的能量能传递给分子,这种能量的传递是通过分子振动偶极矩的变化来实现的。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这种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偶极矩等于零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分子的振动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前者是指原子沿键轴方向的往复运动,振动过程中键长发生变化。后者是指原子垂直于化学键方向的振动。通常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振动形式,例如,伸缩振动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分别用 Vs 和Vas 表示。弯曲振动可分为面内弯曲

振动(δ)和面外弯曲振动(γ)。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基本振动都能吸收与

红外光谱仪其频率相同的红外光,在红外光谱图对应的位置上出现一个吸收峰。实际上有一些振动分子没有偶极矩变化是红外非活性的;另外有一些振动的频率

相同,发生简并;还有一些振动频率超出了仪器可以检测的范围,这些都使得实际红外谱图中的吸收峰数目大大低于理论值。

组成分子的各种基团都有自己特定的红外特征吸收峰。不同化合物中,同一种官能团的吸收振动总是出现在一个窄的波数范围内,但它不是出现在一个固定波数上,具体出现在哪一波数,与基团在分子中所处的环境有关。引起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分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环境,如温度效应和溶剂效应等。对于导致基团频率位移的内部因素,迄今已知的有分子中取代基的电性效应:如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中介效应、偶极场效应等;机械效应:如质量效应、张力引起的键角效应、振动之间的耦合效应等。这些问题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报道,并有较为系统的论述,但是,若想按照某种效应的结果来定量地预测有关基团频率位移的方向和大小,却往往难以做到,因为这些效应大都不是单一出现的。这样,在进行不同分子间的比较时就很困难。

另外氢键效应和配位效应也会导致基团频率位移,如果发生在分子间,则属于外部因素,若发生在分子内,则属于分子内部因素。

红外谱带的强度是一个振动跃迁概率的量度,而跃迁概率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的变化大小有关,偶极矩变化愈大,谱带强度愈大。偶极矩的变化与基团本身固有的偶极矩有关,故基团极性越强,振动时偶极矩变化越大,吸收谱带越强;分子的对称性越高,振动时偶极矩变化越小,吸收谱带越弱。

②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研究表明,分子振动和转动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红外光谱即限定在一些分立的、特定的能量状态或能级上。以最简单的双原子为例,如果认为原子间振动符合简谐振动规律,则其振动能量E v可近似地表示为: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v为振动量子数(取正整数);v0为简谐振动频率。当v=0时,分子的能量最低,称为基态。处于基态的分子受到频率为v0的红外射线照射时,分子吸收了能量为hv0的光量子,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得到了频率为v0的红外吸收带。反之,处于该激发态的分子也可发射频率为v0的红外射线而恢复到基态。v0的数值决定于分子的约化质量μ和力常数k。k决定于原子的核间距离、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化学键的键级等。

分子越大,红外谱带也越多,例如含12个原子的分子,它的简正振动应有30种,它的基频也应有30条谱带,还可能有强度较弱的倍频、合频、差频谱带以及振动能级间的微扰作用,使相应的红外光谱更为复杂。

③红外光谱分类:

红外光谱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两类。

物体的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体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由于测试比较困难,红外发射光谱只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新的实验技术,如激光诱导荧光。将一束不同波长的红外射线照射到物质的分子上,某些特定波长的红外射线被吸收,形成这一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红外光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它是一种分子光谱。例如水分子有较宽的吸收峰,所以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带状光谱。原子也有红外发射和吸收光谱,但都是线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不停地作振动和转动运动而产生的,分子振动是指分子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多原子分子可组成多种振动图形。当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时,这种振动方式

称简正振动。

含n个原子的分子应有3n-6个简正振动方式;如果是线性分子,只有3n-5个简正振动方式。以非线性三原子分子为例,它的简正振动方式只有三种。在

v1和v3振动中,只是化学键的伸长和缩短,称为伸缩振动,而v2的振动方式改变了分子中化学键间的夹角称为变角振动,它们是分子振动的主要方式。分子振动的能量与红外射线的光量子能量正好对应,因此,当分子的振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发射红外光谱,也可以因红外辐射激发分子的振动,而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比较杰出的代表是德国斯派克光谱仪和德国布鲁克光谱仪,美国热电光谱分析仪,日本岛津直读光谱仪等厂家。国内有北京纳克直读光谱仪,烟台东方光谱分析仪

2.红外光谱和红外谱图分区

①红外光谱的分区

通常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13330~4000cm-1)、中红外区(4000~400cm-1)和远红外区(400~10cm-1)。一般说来,近红外光谱是由分子的倍频、合频产生的;中红外光谱属于分子的基频振动光谱;远红外光谱则属于分子的转动光谱和某些基团的振动光谱。

由于绝大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频吸收带都出现在中红外区,因此中红外区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区域,积累的资料也最多,仪器技术最为成熟。通常所说的红外光谱即指中红外光谱。

②红外谱图的分区

按吸收峰的来源,可以将4000~400cm-1的红外光谱图大体上分为特征频率区(4000~1300cm-1)以及指纹区(1300~400cm-1)两个区域。其中特征频率区中的吸收峰基本是由基团的伸缩振动产生,数目不是很多,但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因此在基团鉴定工作上很有价值,主要用于鉴定官能团。如羰基,不论是在酮、酸、酯或酰胺等类化合物中,其伸缩振动总是在1700cm-1左右出现一个强吸收峰,如谱图中1700cm-1左右有一个强吸收峰,则大致可以断定分子中有羰基。

指纹区的情况不同,该区峰多而复杂,没有强的特征性,主要是由一些单键C-O、C-N和C-X(卤素原子)等的伸缩振动及C-H、O-H等含氢基团的弯曲振动以及C-C骨架振动产生。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而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区别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

3.红外光谱吸收频率影响因素

①外部因素:测定时的试样的状态、溶剂效应等因素。

溶剂效应:溶剂种类不同对谱图也会有影响。溶剂分子能引起溶剂溶质的缔合,改变吸收带的位置及强度。通常,在极性溶剂中,溶质分子的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最高,非极性溶剂的稀溶液次之,而液态或固态的频率例如:气态时ν

C = O

最低。在红外光谱法中,应尽量选用非极性溶剂。

②内部因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偶极场效应、振动的偶合、氢键、空间效应

⑴诱导效应(I效应)

吸电子基团使电子云由氧原子转向双键,使羰基双键性增强,从而使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⑵共轭效应(M效应)

⑶偶极场效应(F效应)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是通过化学键起作用的。偶极场效应是邻近基团通过空间起作用的。

⑷氢键

羰基和羟基之间容易形成氢键,使羰基的频率降低。

⑸振动的偶合

二个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基团联结在一起时,会发生相互作用而使谱峰分成二个。如酸酐的二个羰基,振动偶合而裂分成二个谱峰。

二元酸的二个羰基之间只有1~2个碳原子时,会出现二个C=O基吸收峰,是相互偶合的结果。

费米共振

当倍频峰位于某强的基频峰附近时,弱的倍频峰常被大大强化。基频峰常发生分裂。这种泛频峰和基频峰之间的偶合,称为费米共振。

-CHO 的C-H伸缩振动(2835-2965 cm-1)和C-H弯曲振动(1390 cm-1)的倍频峰偶合,裂分成二个峰:2840 cm-1、2760 cm-1,是醛基的特征峰。

⑹空间效应

包括环状化合物的张力效应和位阻效应

张力效应:与环直接联结的双键的伸缩振动频率,环越小张力越大,其频率越高。

环内双键,张力越大,伸缩振动频率越低。

空间位阻效应:若分子结构中存在空间阻碍,使共轭受到限制,振动频率增高。

4.红外谱图解析

特征吸收:指基团在特定的区域有吸收,且其它部分对此吸收位置的影响较小,并有较强的吸收谱带。

最有分析价值的基团频率在4000 cm-1~1300 cm-1之间,这一区域称为基团频率区、官能团区或特征区。区内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比较稀疏,容易辨认,常用于鉴定官能团。

在1300 cm-1~600 cm-1区域内,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多数基团因变形振动产生的谱带。这种振动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称为指纹区。

1.红外光谱的区域划分:

常见的化学基团在4000-670 cm-1范围内有特征吸收。常将该波数范围分成四个区域:

X-H伸缩振动区4000-2500 cm-1

叁键和积累双键区2500-1900 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1900-1200 cm-1

X-Y伸缩振动及X-H变形振动区<1650 cm-1

(1)C-H的伸缩振动可分为饱和和不饱和的两种:

①饱和的C-H伸缩振动出现在3000 cm-1以下,约3000~2800 cm-1,取代基对它们影响很小。

-CH

3(2960、2870cm-1)、-CH

2

-(2930、2850cm-1)、

-CH-(2890cm-1)几乎观察不到

②不饱和的C-H伸缩振动出现在3000 cm-1以上

=C-H伸缩振动:3100-3000cm-1

≡C-H伸缩振动: 3300cm-1

=CH

2

的吸收在3085cm-1附近

③苯环的C-H键伸缩振动出现在3030 cm-1附近,它的特征是强度比饱和的

C-H键稍弱,但谱带比较尖锐。

(2)叁键和积累双键区2500-1900 cm-1

R-C≡CH的伸缩振动出现在2100~2140 cm-1附近;

R'-C ≡C-R出现在2190~2260 cm-1附近;

R-C ≡C-R分子是对称,则为非红外活性;

-C ≡N 基的伸缩振动在非共轭的情况下出现2240~2260 cm-1,在共轭的情况下出现2220~2230 cm-1附近。

这个区域的谱带用得较少,因为含叁键和积累双键的化合物,遇到的机会不多。(3)双键伸缩振动区1900-1200 cm-1

主要包括:C= C,C=O,C=N,-NO

2

的伸缩振动,苯环的骨架振动

该区域包括三种重要的伸缩振动:

① C=O伸缩振动:1900~1650 cm-1

是红外光谱中特征的且往往是最强的吸收

以此很容易判断酮类、醛类、酸类、酯类以及酸酐等有机化合物

酸酐的羰基吸收带由于振动耦合而呈现双峰。

② C=C伸缩振动。

烯烃的C=C伸缩振动出现在1680~1620 cm-1,一般很弱。

单核芳烃的C=C伸缩振动出现在1600 cm-1和1500 cm-1附近,有两个峰,这是芳环的骨架结构,用于确认有无芳核的存在。

③苯的衍生物的泛频谱带,出现在2000~1650 cm-1范围,是C-H面外和C=C 面内变形振动的泛频吸收,虽然强度很弱,但它们的吸收面貌在表征芳核取代类型上有一定的作用。

(4)X-H变形振动区 1650 - 1350 cm-1

包括:C-H,N-H的变形振动

甲基在1370-1380 cm-1出现一个很特征的吸收峰,可作为判断有无甲基存在的依据。

当一个碳原子上存在二个甲基时,二个甲基的变形振动(1380 cm-1)互相偶合,分裂成二个峰:1385 cm-1、1375 cm-1,这对确定异丙基很有用。

CH

3(CH

2

)

5

CH

3

的红外光谱

(5)900 ~ 650 cm-1区域(指纹区)

苯环取代而产生的吸收是这个区域重要内容,该区域是利用红外光谱推断苯环取代位置的主要依据。

该区域的某些吸收峰还可用来确认化合物的顺反构型。烯烃的面外弯曲振动出现的位置:

反式构型:990-970 cm-1

顺式构型:690 cm-1

总之,指纹区和官能团区有着不同的功能,可以功能互补。从官能团区可以找出该化合物存在的官能团,而指纹区的吸收宜于用来同标准谱图进行比较,以得出更确切的结论。

小结:

特征基团的位置峰:

1、不饱和烃-CH ≥3000

2、-OH 3380

3、饱和烃-CH 2940

4、纯羰基 1736

5、醛基 1725~2720

6、-CH

3

1380

7、-C (CH

3 )

2

1385&1375

8、-OCH

3

1182

9、-CN 2260~2220

10、C-O-C 900~1150

11、-NH

2

1650~1560

应用

红外光谱对样品的适用性相当广泛,固态、液态或气态样品都能应用,无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都可检测。此外,红外光谱还具有测试迅速,操作方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仪器结构简单等特点,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和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红外光谱在高聚物的构型、构象、力学性质的研究以及物理、天文、气象、遥感、生物、医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红外吸收峰的位置与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可以用来鉴别未知

液态水的红外光谱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而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与化学基团的含量有关,可用于进行定量分析和纯度鉴定。另外,在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上,红外光谱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应用最广的还是未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不但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如力常数的测定和分子对称性的判据,而且还可以作为表征和鉴别化学物种的方法。例如气态水分子是非线性的三原子分子,它的v1=3652厘米、v3=3756厘米、v2=1596厘米而在液态水分子的红外光谱中,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使v1和v3的伸缩振动谱带叠加在一起,在3402厘米处出现一条宽谱带,它的变角振动v2位于1647厘米。在重水中,由于氘的原子质量比氢大,使重水的v1和v3重叠谱带移至2502厘米处,v2为1210厘米。以上现象说明水和重水的结构虽然很相近,但红外光谱的差别是很大的。

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的特征性,所以采用与标准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对比的方法来做分析鉴定已很普遍,并已有几种标准红外光谱汇集成册出版,如《萨特勒标准红外光栅光谱集》收集了十万多个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近年来又将些这图谱贮存在计算机中,用来对比和检索。

分子中的某些基团或化学键在不同化合物中所对应的谱带波数基本上是固定的或只在小波段范围内变化,例如,

经常出现在1600~1750厘米,称为羰基的特征波数。许多化学键都有特征波数,它可以用来鉴别化合物的类型,还可用于定量测定。由于分子中邻近基团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的生成、配位作用、共轭效应等),使同一基团在不同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产生差别,以致它们的特征波数有一定变化范围。

⑴定性分析:

红外光谱是物质定性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它的解析能够提供许多关于官能团的信息,可以帮助确定部分乃至全部分子类型及结构。其定性分析有特征性高、分析时间短、需要的试红外光谱样量少、不破坏试样、测定方便等优点。

传统的利用红外光谱法鉴定物质通常采用比较法,即与标准物质对照和查阅标准谱图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对于样品的要求较高并且依赖于谱图库的大小。如果在谱图库中无法检索到一致的谱图,则可以用人工解谱的方法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有大量的红外知识及经验积累。大多数化合物的红外谱图是复杂的,即便是有经验的专家,也不能保证从一张孤立的红外谱图上得到全部分子结构信息,如果需要确定分子结构信息,就要借助其他的分析测试手段,如核磁、质谱、紫外光谱等。尽管如此,红外谱图仍是提供官能团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

近年来,利用计算机方法解析红外光谱,在国内外已有了比较广泛的研究,新的成果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解谱的速度,而且成功率也很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解谱思路的不断完善,计算机辅助红外解谱必将对教学、科研的工作效率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⑵定量分析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法的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法与其它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存在一些缺点,因此只在特殊的情况下使用。它要求所选择的定量分析峰应棱镜有足够的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大的峰,且不与其它峰相重叠。红外光谱的定量方法主要有直接计算法、工作曲线法、吸收度比法和内标

仪器分析光谱法总结

AES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的外层由高层能及向底层能级,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 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原子发射一般是线状光谱。 原理: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至激发,热至激发或者,光至激发等激发作用下,原子获得能 量,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成激发态,经过10-8s ,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 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能量的发射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光谱选择定律:①主量子数的变化△n 为包括零的整数,②△L=±1,即跃迁只能在S 项与P 项间,P 与S 或者D 间,D 到P 和F 。③△S=0,即不同多重性状间的迁移是不可能的。 ③△J=0,±1。但在J=0时,J=0的跃迁是允许的。 N 2S+1 L J 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1激发电位2跃迁概率3 统计权重4激发温度(激发温度↑离 子↑原子光谱↓离子光谱↑)5原子密度 原子发射光谱仪组成:激发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 激发光源:①火焰:2000到3000K ,只能激发激发电位低的原子:如碱性金属和碱土金属。 ② 直流电弧:4000到7000K ,优点:分析的灵敏度高,背景小,适合定量分析和低含量的 测定。缺点:不宜用于定量分析及低熔点元素的分析。 ③交流电弧:温度比直流高,离子线相对多,稳定性比直流高,操作安全,但灵敏度差 ④火花:一万K ,稳定性好,定量分析以及难测元素。每次放电时间间隔长,电极头温度低。 适合分析熔点低。缺点:灵敏度较差,背景大,不宜做痕量元素分析(金属,合金等组成均 匀的试样)⑤辉光 激发能力强,可以激发很难激发的元素,(非金属,卤素,一些气体)谱 线强度大,背景小,检出限低,稳定性好,准确度高(设备复杂,进样不方便)⑥电感耦合 等离子体10000K 基体效应小,检出限低,限行范围宽⑦激光 一万K ,适合珍贵样品 分光系统:单色器:入射狭缝,准直装置,色散装置,聚焦透镜,出射狭缝。 棱镜:分光原理:光的折射,由于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分开。 光栅:光的折射与干涉的总效果,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光栅作用各有不同的衍射角。 分辨率: 原子发射检测法:①目视法,②光电法, ③摄谱法:用感光板来记录光谱,感光板:载片(光学玻璃)和感光乳剂(精致卤化 银精致明胶)。 曝光量H=Et E 感光层接受的照度、 黑度:S=lgT -1=lg io/i io 为没有谱线的光强,i 通过谱线的光强度i ,透过率 T 定性分析:铁光谱比较法,标样光谱比较法,波长测定法。 定量法:①基本原理②内标法 ⑴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熔 点近似,在激发光源中有相近的蒸发性。⑵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激发能,如果选用 离子线组成分析线对时,则不仅要求两线对的激发电位相等,还要求内标元素的电离电位相 近。⑶内标元素是外加的,样品中不应有内标元素,⑷内标元素的含量必须适量且固定,⑸ 汾西线和内标线无自吸或者自吸很小,且不受其他谱线干扰。⑹如采用照相法测量谱线强度, 则要求两条谱线的波长应尽量靠近。 简述内标法基本原理和为什么要使用内标法。 答:内标法是通过测量谱线相对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在被测定元素的谱线中选一 条灵敏线作为分析线,在基体元素(或定量加入的其它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为比较线, 又称为内标线。分析线与内标线的绝对强度的比值称为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在工作条件相 对变化时,分析线对两谱线的绝对强度均有变化,但对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影响不大,因此 可准确地测定元素的含量。从光谱定量分析公式a c b I lg lg lg +=,可知谱线强度I 与元素 的浓度有关,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内标法可消除工作条件变化等大部分因素带来的影 响。 激发电位: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级所需要的能量。共振线:由激发态像基 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共振线具有最小电位,最容易被激发,最强谱线)

有机波谱分析习题(最新)

有机波谱分析习题 第一章电子辐射基础 (一)判断题 1.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是测定物质的含量。( ) 2.测定某有机化合物中C、H、O、N元素含量的方法属于定性分析。( ) 3.测定某有机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羰基属于有机结构分析。( ) 4.利用物质分子吸收光或电磁辐射的性质,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属于吸收光谱分析。( ) 5.物质被激发后,利用物质跃迁至低能态或基态时发光的性质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属于发射光谱分析。( ) 6.根据Franck-condon原理,在电子能级发生跃迁时,必然伴随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变化。( ) 7.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是有机结构分析的四种主要的有机光波谱分析方法,合称为四大谱。( ) 8.电磁辐射的波长越长,能量越大。( ) 9.有机波谱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要比化学分析法高得多。( ) 10.一般来讲,分子光谱远比原子光谱复杂,原子光谱通常为线状光谱,而分子光谱为带状光谱。( ) 11.吸收定律偏离线性完全是由于仪器因素引起的。( ) 12.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光子的频率越大。( ) 13.分子光谱是由于电子的发射而产生的。( ) 14.分子荧光也叫二次光,都属吸收光谱的畴。( ) 15.ICP可用于测定F、Cl、Br、C、H、N、O、S等非金属元素。( ) (一)判断题答案 1.×2.×3.√4.√5.√6.√7.√8.×9.×l0.√11.×l2.×13.×l4.×l5.× (二)单选题 1.光或电磁辐射的二象性是指( )。 A.电磁辐射是由电矢量和磁矢量组成;B.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电磁性; C.电磁辐射具有微粒性和光电效应;D.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2.光量子的能量与电磁辐射的哪一个物理量成正比?( ) A.频率;B.波长;C.周期;D.强度 3.可见光区、紫外光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四个电磁波区域中,能量最大和最小的区域分别为( )。 A.紫外光区和无线电波区;B.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 C。可见光区和无线电波区;D.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 4.频率为l×107MHz的电磁辐射是处在哪个光区?( ) A.红外光区;B.紫外光区;C.无线电波区;D.可见光区。 5.有机化合物成键电子的能级间隔越小,受激跃迁时吸收电磁辐射的( )。 A.能量越大;B.波数越大;C.波长越长;D.频率越高。 6.分析化学发生第二次变革的年代是( )。 A.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末。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 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基峰:质谱图中表现为最高丰度离子的峰。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麦氏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为O、S、N、C等)及其γ-H原子结构的化合物,γ-H原子可以通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向缺电子(C=X+ )的部位转移,发生γ-H的断裂,同时伴随 C=X的β键断裂,这种断裂称为麦氏重排。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1.紫外光谱的应用 (1).主要用于判断结构中的共轭系统、结构骨架(如香豆素、黄酮等) (2).确定未知化合物是否含有与某一已知化合物相同的共轭体系。 (3).可以确定未知结构中的共轭结构单元。 (4).确定构型或构象 (5).测定互变异构现象 2.分析紫外光谱的几个经验规律 (1).在200~800nm区间无吸收峰,结构无共轭双键。

红外光谱总结

第2章红外光谱 通常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 IR)就是指波长2~25 μm的吸收光谱(即中红外区),这段波长范围反映出分子中原子间的振动与变角运动。分子在振动的同时还会发生转动运动,虽然分子的转动所涉及的能量变化较小,处在远红外区域,但转动运动影响振动的偶极矩变化,因而在红外光谱区实际所测的谱图就是分子的振动与转动运动的加与表现,因此红外光谱又称为分子振转光谱。 红外光谱可以应用于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测定、未知物鉴定以及混合物成分分析。 2、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2、1、1 红外吸收光谱 1、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或转动频率与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来的基态振(转)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转)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与转动能级的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 波谱区近红外光中红外光远红外光 波长/m 0、75~2、5 2、5~50 50~1000 波数/cm-113333~4000 4000~200 200~10 跃迁类型分子振动分子转动 中红外区:绝大多数有机与无机化合物的基频吸收所在,主要就是振动能级的跃迁; 远红外区:分子纯转动能级跃迁及晶体的晶格振动。 3、波数()单位就是cm-1。波长与波数的关系就是: 4、胡克定律: 其中:——折合质量,,单位为kg; ——化学键力常数,与化学键的键能呈正比,单位为N·m-1; ——波数; ——真空中的光速。 (1)因为,红外频率。 (2)与碳原子城建的其她原子,随着其原子质量的增大,折合质量也增大,则红外波数减小。 (3)与氢原子相连的化学键的折合质量都小,红外吸收在高波数区。 (4)弯曲振动比伸缩振动容易,弯曲振动的K均较小,故弯曲振动吸收在低波数区。 5、光谱选律:原子与分子与电磁波作用发生能级跃迁就是要服从一定的规律的,这些规律由量子化学解释。量子化学解得与体系振动量子数(v)相对应的体系能量(E)为: (v = 0, 1, 2, 3…) 简谐振动光谱选律为:,即跃迁必须在相邻震动能级之间进行。

有机波谱分析

第七章 有机波谱分析 7-1.推测结构题。 (1) 化合物A (C 9H 10O ,能与羟胺反应得B C 9H 11NO 。A 与土伦试剂不反应,但在NaOH 与 I 2 溶液中反应得一种酸C ,C 强烈氧化得苯甲酸。A 在酸性条件下与乙二醇作用得D C 11H 14O 2 。试推测A-D 各化合物的结构,并写出各歩反应。 (2) 化合物A C 10H 12O 2 ,其IR 谱在1735cm -1处有强吸收峰,3010 cm -1有中等吸收。其NMR 谱如下,δH :1.3(三重峰,3H );2.4(四重峰,2H );5.1(单峰,2H );7.3(多重峰,5H )。试写出A 的结构,并指出IR ,NMR 各吸收的归属。 (3) 某化合物的元素分析表明只含有C,H ,O ,最简式为 C 5H 10O ,IR 谱1720 cm -1 处有强吸收,2720 cm -1附近无吸收。 解:(1)A 至D 各化合物的结构式f 分别为: A : H 2C CH 3 O B : H 2C C N CH 3 OH C; CH 2COOH D : H 2C C CH 3 O O

各步反应如下: H 2C CH 3 O H 2C C CH 3 N OH NH 2OH H 2C C CH 3 O H 2C C CH 3 O O 22+CH 3I H 2C CH 3 O H 2C C CH 3 O O 22+CH 3I CH 2COOH COOH [O] (2)A 的结构式为: H 2C O C O H 2C CH 3 A 的IR ,NMR 各吸收归属为: H 2C O C O H 2C CH 3 d c b a IR :1735 cm -1(强)酯的 v Ar-H ;3010 cm -1(中强) v c=O 。 NMR :δH :1.3(三重峰,3H )a ;2.4(四重峰,2H )b ;5.1(单峰,2H )c ;7.3(多重峰,5H )d 。 (3)IR 的谱1720 cm -1处有强吸收,2720 cm -1附近处无吸收,表明有酮羰基 RCOR ' 。 7-2.化合物 C 6H 12O 2 在1740 cm -1,1250 cm -1,1060 cm -1处有强的红外吸收峰。在2950

光谱学课程总结

《光谱学与光谱技术》课程总结 第一章 氢原子光谱的基础 1. 氢原子的旧量子理论是由玻尔创立的,玻尔并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2. 在光谱学中波数定义为波长的倒数,即 。 3光谱图强度曲线中横坐标可用波长表示,也可用波数表示,还可用频率表示。 4. 当原子被激发到电离限之下时其光谱线为分立谱;当原子被激发到接近或高 于电离限的位置时其光谱线为连续谱。原子光谱是原子的结构的体现。 5. 针对H 原子的Pfund 系光谱, 22115R n ν??=- ??? H , R H =109677.6cm -1 为已知常数。请计算该线系的最长波长和最短波长。 221115R n νλ??==- ???H n =6, 22115R n ??- ??? H 最小,λ最大 n →∞,221115R n νλ??= =- ???H 最大,λ最短 6. 激光作为光谱学研究的光源有优势 (1)单色性好:普通光源发射的光包含各种不相同的频率,含有多种颜色;而激光发射的光频宽极窄, 是最好的单色光源。 (2)相干性好:由于激光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具有很好的相干性;而普通光 源的光由自发辐射产生是非相干光。 (3)方向性好:激光束的发散角很小,几乎是一平行的光线,便于调整光路;而普 通光源发出的光是发散的,不便于调整光路。 (4)高亮度:激光的亮度可比普通光源高出1012-1019倍,便于做各种实验。 7. 使H 原子解除简并的两种效应及其异同。 部分解除简并是由相对论(速度)效应和LS 耦合(自旋与轨道作用)作用共同 导致的,要想完全解除简并, 则需加磁场(与原子磁矩相互作用产生附加能导致 1λ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 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基峰:质谱图中表现为最高丰度离子的峰。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麦氏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为O、S、N、C 等)及其γ-H原子结构的化合物,γ-H原子可以通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向缺电子(C=X+ )的部位转移,发生γ-H的断裂,同时伴随 C=X的β键断裂,这种断裂称为麦氏重排。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1.紫外光谱的应用 (1).主要用于判断结构中的共轭系统、结构骨架(如香豆素、黄酮等) (2).确定未知化合物是否含有与某一已知化合物相同的共轭体系。 (3).可以确定未知结构中的共轭结构单元。 (4).确定构型或构象 (5).测定互变异构现象 2.分析紫外光谱的几个经验规律 (1).在200~800nm区间无吸收峰,结构无共轭双键。 (2).220~250nm,强吸收(εmax在104~2?104之间),有共轭不饱和键(共轭二烯,α,β-不饱和醛、酮)

仪器分析-光谱法总结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的外层由高层能及向底层能级,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原子发射一般是线状光谱。 原理: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至激发,热至激发或者,光至激发等激发作用下,原子获得能量,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成激发态,经过10-8s,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能量的发射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光谱选择定律:①主量子数的变化△n为包括零的整数,②△±1,即跃迁只能在S项与P项间,P与S或者D间,D到P和F。 ③△0,即不同多重性状间的迁移是不可能的。 ③△0,±1。但在0时,0的跃迁是允许的。N21 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1激发电位2跃迁概率3 统计权重4激发温度(激发温度↑离子↑原子光谱↓离子光谱↑)5原子密度 原子发射光谱仪组成:激发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 激发光源:①火焰:2000到3000K,只能激发激发电位低的原子:如碱性金属和碱土金属。 ②直流电弧:4000到7000K,优点:分析的灵敏度高,背景小,适合定量分析和低含量的测定。缺点:不宜用于定量分析及低熔点元素的分析。 ③交流电弧:温度比直流高,离子线相对多,稳定性比直流高,操作安全,但灵敏度差

④火花:一万K,稳定性好,定量分析以及难测元素。每次放电时间间隔长,电极头温度低。 适合分析熔点低。缺点:灵敏度较差,背景大,不宜做痕量元素分析(金属,合金等组成均匀的试样)⑤辉光激发能力强,可以激发很难激发的元素,(非金属,卤素,一些气体)谱线强度大,背景小,检出限低,稳定性好,准确度高(设备复杂,进样不方便)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10000K 基体效应小,检出限低,限行范围宽⑦激光一万K,适合珍贵样品 分光系统:单色器:入射狭缝,准直装置,色散装置,聚焦透镜,出射狭缝。 棱镜:分光原理:光的折射,由于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分开。 光栅:光的折射与干涉的总效果,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光栅作用各有不同的衍射角。 分辨率: 原子发射检测法:①目视法,②光电法, ③摄谱法:用感光板来记录光谱,感光板:载片(光学玻璃)和感光乳剂(精致卤化银精致明胶)。曝光量 E感光层接受的照度、 黑度:1为没有谱线的光强,i通过谱线的光强度i ,透过率T 定性分析:铁光谱比较法,标样光谱比较法,波长测定法。

仪器分析光谱法总结

AES原子发射光谱:原子的外层由高层能及向底层能级,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原子发射一般是线状光谱。 原理: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至激发,热至激发或者,光至激发等激发作用下,原子获得能屋,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髙能态变成激发态,经过10%,外层电子就从髙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能量的发射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光谱选择定律:①主量子数的变化为包括零的整数,②1,即跃迁只能在S项与P 项间,P与S或者D间,D到P和F。③△$=(),即不同多重性状间的迁移是不可能的。@AJ=0, ±1。但在J=O 时,J=0的跃迁是允许的。N2S+1L J 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1激发电位2跃迁概率3统汁权重4激发温度(激发温度f离子t原子光谱I离子光谱t )5原子密度 原子发射光谱仪组成:激发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 激发光源:①火焰:2000到3000K,只能激发激发电位低的原子:如碱性金属和碱上金属。 ②直流电弧:4000到7000K,优点:分析的灵敏度髙,背景小,适合定量分析和低含量的测定。缺点:不宜用于定量分析及低熔点元素的分析。 ③交流电弧:温度比直流高,离子线相对多,稳左性比直流髙,操作安全,但灵敏度差 ④火花:一万K,稳定性好,泄量分析以及难测元素。每次放电时间间隔长,电极头温度低。适合分析熔点低。缺点:灵敏度较差,背景大,不宜做痕量元素分析(金属,合金等组成均匀的试样)⑤辉光激发能力强,可以激发很难激发的元素,(非金属,卤素,一些气体)谱线强度大,背景小,检岀限低,稳左性好,准确度髙(设备复杂,进样不方便)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10000K基体效应小,检岀限低,限行范用宽⑦激光一万K,适合珍贵样品分光系统:单色器:入射狭缝,准直装巻,色散装置,聚焦透镜,出射狭缝。 棱镜:分光原理:光的折射,由于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分开。 光栅:光的折射与干涉的总效果,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光栅作用各有不同的衍射角。分辨率: 原子发射检测法:①目视法,②光电法, ③摄谱法:用感光板来记录光谱,感光板:载片(光学玻璃)和感光乳剂(精致卤化银精致明胶)。曝光^H=Et E感光层接受的照度、 黑度:S=lgT-*=lg io/i io为没有谱线的光强,i通过谱线的光强度i,透过率T 定性分析:铁光谱比较法,标样光谱比较法,波长测定法。 龙量法:①基本原理②内标法⑴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熔点近似,在激发光源中有相近的蒸发性。⑵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激发能,如果选用离子线组成分析线对时,则不仅要求两线对的激发电位相等,还要求内标元素的电离电位相近。⑶内标元素是外加的,样品中不应有内标元素,⑷内标元素的含量必须适量且固泄,⑸ 汾西线和内标线无自吸或者自吸很小,且不受其他谱线干扰。⑹如采用照相法测量谱线强度,则要求两条谱线的波长应尽量靠近。 简述内标法基本原理和为什么要使用内标法。 答:内标法是通过测量谱线相对强度进行龙量分析的方法。通常在被测左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灵敏线作为分析线,在基体元素(或定量加入的英它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为比较线,又称为内标线。分析线与内标线的绝对强度的比值称为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在工作条件相对变化时,分析线对两谱线的绝对强度均有变化,但对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影响不大,因此可准确地测泄元素的含量。从光谱泄量分析公式lg/=/?lgc + lgt/,可知谱线强度I与元素的浓度有关,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内标法可消除工作条件变化等大部分因素带来的影响。 激发电位: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髙能级所需要的能量。共振线:由激发态像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共振线具有最小电位,最容易被激发,最强谱线) 火花线:火法激发产生的谱线,激发能量大,产生的谱线主要是离子线。又称共振线。自吸和自

有机波谱综合谱图解析

综合谱图解析 1.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5H12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并解释质谱中m/z 57和31的来源。

2?待鉴定的化合物(I )和(II )它们的分子式均为C 8H 12O 4。它们的质谱、红外 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见图。也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I )入max 223nm , S 4100; (II )入max 219nm 2300,试确定这两个化合物。 未之物(I )的谱图 127 100-1 - 10 10 曲 凹 M 亠亲) ? 册 -J P 科 J S W

未之物(II)的谱图

3、某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 9H 10O 2,紫外光谱数据表明:该物入max 在26 4、262 I? 257、252nm (&maxIOI 、158、147、194、153);红外、核磁数据如图所示,试 0 LOtMio. sopoiggg 翌g 嚴效 却31卿]卿丄电00 uyo iw mo 推断其结构,并说明理 由。 ! \ \ 「 1 CCh 1 I J —' 1 1 _■ ____ __ _ ,B . _ ,- T J.亠」亠亠」亠 | * --------------- U 5>0 4. 0 d/ppm

4.某未知物C ii H i6的UV 、IR 、中NMR 、MS 谱图及13C NMR 数据如下,推导 未知物结构。 序号 S c ( ppm ) 碳原子个数 序号 S c ( ppm ) 碳原子个数 1 143.0 1 6 32.0 1 2 128.5 2 7 31.5 1 3 128.0 2 8 22.5 1 4 125.5 1 9 10.0 1 5 36.0 1 MS(E[] 100 so 30D A/tnn 350 血 >0624*68<)2 4 內 OS n 2 2 98765^43211 0SU 'H bMRfCDCI^

有机光谱分析完整版.doc

有机光谱分析完整版 (友情提醒:本门课程内容繁芜庞杂,若能将本资料辅以课本复习,必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第一章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是由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检测波长在紫外和可见区即200-800 nm;红外光谱是指物质受中红外光(波长范围 400-4000cm -1)照射,发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 跃迁产生光谱;核磁共振光谱是指在强外磁场中,用垂直于强外磁场的射频电磁场照射样品分 子,某些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吸收电磁波(射频电磁波频率与磁化矢量进动频率相同)产生原子核 能级跃迁。 自然光:包含有许多不同波长并在不同方向振动平面上传播的光; 单色光:自然光通过分光器(棱镜或光栅)得到单一波长的光,UV 光谱定量分析用单色光。 非偏振光:光波电场矢量与传播方向所组成的平面成为广播的振动面,这个振动面是无限多的。 光波垂直于光传播方向有任意方向发射的光,称为非偏振光。 圆偏正光:单一波长的线偏振光可分解为两束振幅、频率相同,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光。 椭圆偏振光:如果两束圆偏振光的振幅(强度)不相同,则合成的将是一束椭圆偏振光。 分子的运动可分为平动、转动、振动和分子内电子的运动。各能量状态是分立的,非连续的,具有量子化特征。每个电子能级中包含了若干振动能级,每个振动能级中包含了若干转动能级,即△ E 电子 >△ E 振动 >△ E 转动 有机化合物中的价电子:形成单键的ζ电子;形成双键或三键的电子;未成键的 n 电子 (O、N、 S、Cl) 电子跃迁:分子吸收光子后,基态的一个电子被激发到反键分子轨道(电子激发态)。 电子跃迁的必要条件:物质接受的紫外光或可见光的能量与价键电子的跃迁能△ E 相等。 跃迁类型: 1、ζ→ζ*跃迁:ζ轨道上的电子由基态激发到激发态产生的跃迁。需要较高能 量,一般发生在低于 150nm 的远紫外区。 2、→ * 跃迁:双键或三键中轨道上的电子吸 收紫外线后产生的跃迁。吸收峰一般在小于200 nm 的紫外区。 3、n→*跃迁:在 -CO- 、-CH O、-COOH 、硝基等基团中,不饱和键一端直接与未用电子对的杂原子相连所产生的跃迁。4、n→ζ*跃迁:含有未用电子对基团中的未用电子对在吸收光能后产生的跃迁。如-OH 、 -SH、-Cl 等。△ E:ζ→ζ*>n→ζ →*> *> n→* 电子跃迁的选律:1.自旋定律,△ S = 0(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自旋方向不变);2.轨道选律,△ L = 0,±1(电子在同种轨道之间的跃迁是禁止的);3.对称性选律(允许跃迁:ζ→ζ*、→ * 禁阻跃迁:→ζ*、ζ→ * 、 n→ * ) 紫外吸收光谱:应用不同波长紫外或可见光依次照射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并测出在不同波长处样品的吸收度,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吸收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即紫外吸收曲线。波 长范围: 100-400nm, 其中 100-200nm 为远紫外区, 200-400nm 为近紫外区(常指) 肩峰(曲折): S,是指当吸收曲线在下降或上升处有停顿或吸收稍有增加的现象,常是由 主峰内藏有其他吸收峰造成。 末端吸收:紫外吸收曲线的短波末端处吸收增强,但未成峰形。

(完整版)现代有机分析期末试卷(网络版)

2008学年第二学期现代有机分析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判断题(1*7) 1.分子离子可以是奇电子离子,也可以是偶电子离子。……………………………(×) 2. 苯环中有三个吸收带,都是由σ→σ*跃迁引起的。………………………….......…(×) 3. 离子带有的正电荷或不成对电子是它发生碎裂的原因和动力之一。..........……….....(√) 4. 当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要释放能量,从原来的基态振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动能级。…………………………………….…(×) 5. 在核磁共振中,凡是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都没有核磁共振现象。......………...(×) 6.符合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不移动但吸收峰强度发生浅色效应。………………………………………………………………………………………(√) 7. 质谱图中质荷比最大的峰不一定是分子离子峰。但分子离子峰一定是质谱图中质荷比最大的峰。………………………………………………………………………………………(√) 二、选择题(3*12) 1.含O、N、S、卤素等杂原子的饱和有机物,其杂原子均含有未成键的( B )电子。由于其所占据的非键轨道能级较高,所以其到σ*跃迁能……………………………………( A ) 1 . A. π B. n C. σ 2. A.小 B. 大 C.100nm左右 D. 300nm左右 2.质谱中分子离子能被进一步裂解成多种碎片离子,其原因是……………………( D ) A.加速电场的作用。 B.电子流的能量大。 C.分子之间相互碰撞。 D.碎片离子均比分子离子稳定。 3.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可用来测定化合物构型,在几何构型中,顺式异构体的波长一般都比反式的对应值短,并且强度也较小,造成此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B )

光谱工作总结

光谱分析工作总结 张新慈我于2012年6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2年7月受聘于常州电站辅机总厂有限公司,从事理化检验工作。从毕业到现在已有三个年头,在这段工作时间中,领导和同事给予了我很多的宽容支持和帮助,让我在工作中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对未来工作的信心。 随着国家认证实验室评审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实验室管理、设备、技术能力、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本质量检测中心今年上半年购入了一台新型金属分析光电直读光谱仪,因为光电直读光谱仪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适用于较宽的波长范围;光电倍增管对信号放大能力强,对强弱不同谱线可用不同的放大倍率,因此它可用同一分析条件对样品中多种含量范围差别很大的元素同时进行分析;线性范围宽,可做高含量分析。 本公司的光电直读光谱仪主要用以碳钢45#、合金钢40Cr中主要元素(C、S、Mn、Si、P)含量的测量分析。 主要操作规程如下: 1、打开氩气总开关,将输入分压表调整到0.3MPa~0.4MPa;打开控制箱总电源并接通稳压器,打开光谱仪电源,打开光谱仪前面激发台开关。 2、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光源、高压、真空指示等是否正常;清理入射窗,调整电极间隙,清理样品台内部残渣。 3、磨制试样和标准试样,使分析面平整并有一定的粗糙度;磨削合金钢和普通碳素钢试样应使用各自专用的砂轮片试样磨削后放在有盖的容器中;禁止用手触摸或擦拭分析表面,禁止长期暴露在空气中。 4、打开汞灯电源,稳定一段时间后,进行狭缝校准。 5、打开氩气减压器,调节出口压力。每天第一次试验时应将管道内残余气体放尽。 6、用一块相关试样进行多次激发,直到各元素(主要是硫、磷)读数逐渐稳定。 7、用控样检查分析数据是否正确,如误差较大,应重新标准化;若两次标

有机光谱复习总结

有机光谱复习总结 第一章紫外吸收光谱 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主要在近紫外区和可见区,称为可见-紫外光谱;键振动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主要在中红外区,称为红外光谱;自旋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可吸收无线电波而引起能级的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核磁共振谱;c = λ·υ;E = h υ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在分子中,除了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还有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E电子>△E振动>△E转动 Lambert–Beer定律:A= -lgT=εCL= KCL A:吸光度;T:透光率,T=I/I o(I、I o分别是出射和入射光的强度):物质浓度为1mol/L 时所测得的吸光度,称为摩尔吸光系数;K:物质浓度为1%(g/100ml)时测得的吸光度,称为百分吸光系数;L:通常用1cm 吸收池(比色皿) 分子轨道的类型:s-s重叠;s-p重叠;p-p重叠;n轨道 电子跃迁类型:1、σ→σ*跃迁:ζ轨道上的电子由基态激发到激发态产生的跃迁。它需要的能量较高,一般发生在真空紫外光区(≤150nm)。饱和烃中的—c—c—键属于这类跃迁,例如乙烷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135nm。2、π→π*跃迁:双键或三键中轨道上的电子吸收紫外线后产生的跃迁。它需要的能量低于ζ→ζ*跃迁,吸收峰一般处于近紫外光区,在200 nm左右,其特征是摩尔吸光系数大,一般εmax≥104,为强吸收带。如乙烯(蒸气)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162 nm。3、n→π*跃迁:简单的生色团如-CO-、—CHO、-COO H、硝基等中的孤对电子向反键轨道的跃迁。这类跃迁发生在近紫外光区。其特点是谱带强度弱,摩尔吸光系数小,通常小于100,属于禁阻跃迁。4、n→σ*跃迁:含有未用电子对基团中的未用电子对在吸收光能后产生的跃迁。如-OH、-SH、-Cl等。实现这类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高,其吸收光谱落于远紫外光区和近紫外光区,如CH3OH和CH3NH2的n→ζ* 跃迁光谱分别为183nm和213nm。也属于禁阻跃迁。△E:σ→σ*>n→σ*>π→π*> n →π* 电子跃迁的选律:1自旋定律:△ S = 0;2轨道选律:△L = 0,±1;3对称性选律 允许跃迁:ζ→ζ*、π→π*禁阻跃迁:π→ζ*、ζ→π*、n→ζ*、n→π* 紫外吸收光谱:应用不同波长紫外或可见光依次照射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并测出在不同波长处样品的吸收度,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吸收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即紫外吸收曲线。波长范围:100-400nm, 其中100-200nm 为远紫外区,200-400nm为近紫外区(常指) 肩峰(曲折):S,是指当吸收曲线在下降或上升处有停顿或吸收稍有增加的现象,常是由主峰内藏有其他吸收峰造成。 A=-logI/I o=εCL, 摩尔吸收系数ε:指1L溶液中含有1mol溶质,其液层厚度为1cm时,在指定波长和一定条件下所测得的吸收度,单位L/(mol*cm);吸收系数E1cm1%:是指100m

有机波谱分析红外光谱测定固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实验二、红外光谱测定固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实验目的】 1. 掌握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定技术和解析方法 2. 熟悉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样品制备技术及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 了解红外光谱仪器性能指标的检查 4. 学会用红外光谱法区分丁二烯的两种几何异构体。 【实验原理】 红外光谱在化学领域中主要用于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测定分子的键长、键角等)以及化学组成的分析(即化合物的定性定量),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还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根据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强及峰形,判断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的官能团,从而推断出未知物的结构。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都有其特征的红外光谱,除光学异构体及长链烷烃同系物外,几乎没有两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红外吸收光谱,即所谓红外光谱具有“指纹性”,因此红外光谱法用于有机物的结构测定和鉴定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实物图 1:底座;2:样品底座(硅碳钢圆柱);3:压片框架;4:保护外套;5:弹簧; 6:模压杆;7:模压底座;8:模压冲杆 1 2 3 4 5 6 7 8

压片机构造图 区分烯烃顺、反异构体,常常借助于位于1000~650 cm-1 范围的YC-H 谱带。烷基型烯烃的顺式结构出现在730~675cm-1,反式结构出现在~960 cm-1。当取代变化时,顺式结构峰变化大,反式结构峰基本不变,因此在确定异构体时十分有用。除上述谱带外,对于丁烯二酸,位于1710~1580 cm-1范围的光谱特征。 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的区别,是分子中两个羧基相对于双键的几何排列不同。顺丁烯二酸分子结构对称性差,加之双键和羰基共轭,在~1600 cm-1出现很强的Vc=c谱带;反丁烯二酸分子结构对称性强,双键位于对称中心,其伸缩振动无红外活性,在光谱中分析不到吸收谱带。另外,顺丁烯二酸只能生成分子间氢键,其羰基谱位于1705cm-1 接近Vc=c 羰基频率的正常值;而反丁烯二酸能生成分子内氢键,其羰基谱带移至1680cm-1.因此,利用这一区间谱带可以很容易地将两种几何异构体区分开来。 【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红外专用压片机,压片模具,玛瑙研体。 试剂:阿司匹林,分析纯KBr粉末,苯甲酸,苯甲酸钠,甘氨酸。 【实验步骤】 1、红外光谱仪的性能检查 选择合适的实验测定参数,以空气为背景进行空白测定,然后放聚苯乙烯薄膜于样品光路上,绘制聚苯乙烯薄膜的红外吸收光谱(见图)。 图聚苯乙烯薄膜的红外吸收光谱 规定标准: 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31中规定执行。

光谱知识汇总

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 任何荧光物质都具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由于斯托克斯位移,荧光发射波长总是大于激发波长。并且,由于处于基态和激发态的振动能级几乎具有相同的间隔,分子和轨道的对称性都没有改变,荧光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光谱形式呈大同小异的"镜象对称"关系。 荧光激发光谱是通过测量荧光体的发光通量随波长变化而获得的光谱。它是荧光强度对激发波长的关系曲线,它可以反映不同波长激发光引起荧光的相对效率;荧光发射光谱是当荧光物质在固定的激发光源照射后所产生的分子荧光,它是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关系曲线。它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组分的相对强度。由于各种不同的荧光物质有它们各自特定的荧光发射波长值,所以,可用它来鉴别各种荧光物质。 可以依据绘制其激发光谱曲线时所采用的最大激发波长值来确定某荧光物质的分子荧光波长值和绘制荧光光谱曲线。同一荧光物质的分子荧光发射光谱曲线的波长范围不因它的激发波长值的改变而位移。由于这一荧光特性,如果固定荧光最大发射波长(λem),然后改变激发波长(λex),并以纵坐标为荧光强度,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绘图即获得激发光谱曲线,从中能确定最大激发波长 (λex)。反之,固定最大激发光波波长值,测定不同发射波长时的荧光强度,即得荧光发射光谱曲线和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值。 通常使荧光色素的激发光波长.大多处于近紫外光区域或可见光区域.发射光波长多处于可见光区域。物质发生电子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过程中吸收的能量要高于荧光发射的能量。因此,荧光色素的发射波长总是大于其激发波长.两者的差值叫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斯托克斯位移说明了在激发与发射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损失.在荧光分析中就是利用斯托克斯位移现象,将激发光与荧光物质的发射光分离出来,只检测发射光,从而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根据荧光色素的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可选择光源和滤光片。例如,如果荧光色素的激发光波长处于紫外光区,则必须使用紫外光源。 (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一般荧光物质都具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这两种光谱可以描绘出该物质的部分光学性质。 激发光谱又称荧光激发光谱,是通过测量荧光物质的荧光发射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而获得的光谱。它是将发射荧光单色器固定在某一波长的情况下,扫描激发单色器所测得的光谱。 发射光谱又称荧光光谱。它是反映荧光物质的发射强度与发射光波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光谱。荧光光谱是在固定激发光波长下扫描发射单色器所测得的光谱。在荧光分析中,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是选择和使用荧光色素(荧光探针)、鉴别不同荧光物质 的依据。 (三)荧光强度

有机波谱分析名词解释

红外“活性”振动:在振动过程中?μ≠0,其吸收带在红外光谱中可见。 红外“非活性”振动:偶极矩不发生改变(?μ=0)的振动,这种振动不吸收红外光,在IR谱中观测不到。 3.自由度:基本振动的数目称为振动自由度。 4.振动偶合效应: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基团连接在分子中同一个原子上时,其振动吸收带常发生裂分,形成双蜂,这种现象称振动偶合 5.特征频率或特征吸收谱带:某些官能团有比较固定的吸收频率,可以作为鉴定官能团的依据。 6.相关峰:每个官能团都有几种振动方式,能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每种振动一般产生一个相应的吸收峰。习惯上把这些相互依存又可相互佐证的吸收峰。

7.指纹区:<1333cm-1的频率区域,主要是各种单键(如C-C,C-N,C-O等)的伸缩振动与各 种弯曲振动吸收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 简答题: ?1.红外光谱的原理:分子吸收红外光引起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信号。 (记忆:振、转光谱——红外光谱) ?2.红外光谱的产生条件: 当红外光的频率恰好等于基团的振动频率时,分子能吸收该频率的红外光,即形成IR。 ①振动分为:伸缩振动(键长)、弯曲振动(键角) ②频率:化学键力常数k ③红外光被吸收条件:νIR = ν振动;Δμ振动≠0Δμ越大,吸收越强。 3.红外光谱表示方法: 用仪器按照波数(或波长)记录透射光强度(或吸收光强度)→红外光谱图 横坐标:波数(cm-1)或波长(μ m) 纵坐标:透光率(T/%)或吸光度(A) 7.理论上,每个振动自由度在红外光谱区均产生一个吸收峰,但实际的红外谱图中峰的数目比自由度少? 因为:(1)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会产生红外吸收,无瞬间偶极矩变化的振动则不出现红外吸收。 (2)频率完全相同的振动导致峰重叠彼此发生简并。 (3)强宽峰往往要覆盖与它频率相近的弱而窄的吸收峰。 (4)某些振动的吸收强度太弱,以至无法清晰地予以记录。 (5)某些振动的吸收频率超出了记录范围(4000~650cm-1)。 ?8.决定峰强的因素 ①强度与分子振动的对称性:对称性↑→偶极矩变化↓→强度↓ ②强度与基团极性:极性↑→偶极矩变化↑→强度↑ ③强度与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几率:跃迁几率↑→强度↑ ④强度与样品浓度:样品浓度↑→强度↑ 9.影响红外峰位、峰强的因素 1.内部因素: (1)电子效应: a.诱导效应:吸电子基团(-I 效应)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兰移) b.共轭效应:(+C效应)吸收峰向低波数区移动 (2)空间效应: a.空间位阻:阻碍杂化或共轭 向高波数位移。 b.环张力:环张力的增大,ν C=C (3)场效应:原子或原子团的静电场通过空间相互作用 (4)氢键效应:氢键形成,低波数位移 (5)互变异构 (6)振动偶合效应。 2.外部因素:溶剂、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