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利益中的_马太效应_及其传导机制分析(精)

国际贸易利益中的_马太效应_及其传导机制分析(精)
国际贸易利益中的_马太效应_及其传导机制分析(精)

Jan.2010

国际贸易利益中的“马太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摘要:初始技术与资源禀赋差异所形成的国际不合理分工,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呈现出不合理的“马太效应”。技术进步对固定资本投资、人力资

本投资的影响以及国际经济制度权利分配成为贸易利益中“马太效应”的三个主要传导途径。

内生性的科技创新以及外在的经济冲击是发展中国家打破“马太效应”恶性循环,获得公正、合

理的贸易利益的关键推动力。

关键词:贸易利益;马太效应;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1-0007-06收稿日期:2009-07-07

李真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JL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真(1981-,山东青岛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政治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世纪80年代之后,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张的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呼声充斥着世界每一处角落。从数字事实看来,贸易的自由化的确为世界贸易膨胀性增长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统计数据:1980~2001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分别增长了103.45%和122.17%;进口分别增长了208.78%和257.17%。尽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平均的进出口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发达的工业国家,但从真实获得的贸易利益角度而言,很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那样能够共同分享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自由贸易中所获得利益微之甚微,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甚至出现了贸易利益倒退的“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地区在历史上一般均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区,其明显的后遗症便是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底端。发达国家利用在科技领域、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地位,压低农、矿等初级产品贸易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导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于中心国家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贸易方面都与发达国家保持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又正被赋予着新重商主义特色(Neomercantilist Imperialism。一方面,为了提高自身的“资本”收益和保护国内市场,发达国家纷纷针对欠发达国家的农业、矿业和基础加工业产品出口设立了重重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卫生和安全标准等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造成欠发达国家出口收益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强制欠发达国家减少自身补贴,取消贸易壁垒,私有化国有资产并结束国家管制。

贸易全球化不仅让系统性危机的条件从发达国家传递到不发达国家,导致前者经济的复苏以及后者贸易状况的恶化,而且还使得世界生产性资源的进一步集中,增强了发达国家对于世界经济的控制力:1967~1998年间,两类国家的经济水平差距从14.9倍扩大到20.4倍(严浩坤等,2004。以拉丁美洲国家为例,贸易环境的恶化不仅使其出口值不断下降,贸易利益逐渐萎缩,还引发了债务危机,迫使拉美国家长期陷于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中。1970~1989年间,阿根廷、智力、厄瓜多尔、墨西哥和秘

鲁等国家的劳动者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9.2%、60.2%、53.5%、24.3%和36%。除了发展中国家之外,占世界人口10%的最不发达国

经贸理论20

生产商品的国别价值为

w N(i

=αc (i

+βv (i

+βm (i

αq

(i(α>,<,=1;β>,<,=1,c (i,v (i,

m (i,q (i分别为单位化后的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量和产量,αq (i为一国商品的出口量。

如果仅在满足假设(1和(2的前提下,一国通过贸易交换所获得(或损失的贸易利益可用国际超额剩余价值(ΔW 表示为:

ΔW =(w W(i-w N(iαq (i

=(α-β(v (i+m (i,ΔW >0(<0(1如果同时满足假设(1—(4,国际贸易交换的基础变为由市场和人为因素共同决定,即国际竞争形成的商品国际价值、商品的垄断性δ以及国际经济制度权利分配都成为决定一国贸易利益(B 的重要因素:B =B (α,β,δ,φ

(2这是反应当前国际交换现状的最现实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衡量一国贸易利益的变动显得更为复杂。一国出口的产品类型很大程度上与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处所的地位相关: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科学技术研发能力较强,国民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往往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顶端,从事高技术性商品的生产和出口,这类商品具有较高的垄断性,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反之,那些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学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国民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往往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从事高竞争性的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加工生产和出口,价格需求弹性较大。因此,商品垄断性差异性δ实际上也是α和β的函数,即δ=δ(α,β。因此,(2式可以重新写为:

B =B [α,β,δ(α,β,φ]

(2’其中,dB/d δ>0,dB/d φ>0。值得注意的是dB/da 和dB/d β的符号问题,根据国际价值理论,技术进步对不变资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在国际交换时可以获得国际超额剩余价值,这是短期状态分析。从长期动态角度来看,这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会随着技术进步的普遍推

Jan.2010

经贸理论

广而逐渐弱化。因此,α与贸易利益应该呈现出二次型变动关系,即随着的增加,贸易利益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理,技术进步对劳动复杂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一个国家人力资本投资越大,该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复杂程度也就越高,体现在商品中的价值量也就越大。但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一般都具有滞后效应及时间成本的特点,因此,β与贸易利益之间的正相关性要经过一定时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上述分析表明,一国的贸易利益直接受α,β,δ,φ四个因素的影响,并最终落脚于α、β和φ上来,这三个因素成为国际贸易利益

“马太效应”的三个主要渠道。因此,下文将通过剖析哪些要素能够影响α、

β、φ的基础上,分析国际贸易利益中“马太效应”及其传导机制。

传导途径一:科技进步通过影响不变资本的技术系数使贸易利益产生“马太效应”。

不同国家的科技进步对不变资本的影响在实际经济中主要表现为固定资本投资的差异方面。技术进步通过作用于固定资本投资总量、固定资本投资结构等方面对不变资本的技术系数α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可以将α看作为以下变量的函数:

αt =α[A +

t ,+I +

t ,ρ+

t (A t ,εt ,B +

t-1]

1

其中:αt -不变资本的技术系数(即技术进步对不变资本的影响程度;A t -科技进步,主要体现在一国的R&D 支出以及专利发明数量等方面;I t -固定

资本投资总量;ρt -固定资本中投资于技术密集型产品或行业的比例,εt -外部经济冲击;B t-1-上一期获得的国际贸易利益(>0或者<0。

最发达的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往往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随着技术进步从中心向外围的扩散,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间形成不同的生产能力与生产格局。国内生产

格局的分割必然导致固定资本投资导向和国际分工的差异:发达国家由于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最上游,R&D 支出水平较高,固定资本投资

重点集中于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行业;而欠发达国家大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端,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如表1,其固定资本投资重点集中于劳动密集性的初级产品或者资本密集型的加工行业。由此形成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形成不同的出口结构(如图1,发达国家以出口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高资本型产品为主,可以获得巨大的国际贸易利益。与此相比,欠发达国家出口主要以附加值较低、高竞争性、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资本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极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及进口国政策的影响,所获得的贸易利益极其有限。

如果考虑到跨期动态情况,上一期的贸易利益会进一步影响下一周期的科技研发能力、固定资本投资导向和贸易利益。如果一国贸易进入该循环,其结果便是继续维持和强化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间现有的生产模式和出口结构,除非有一种力量打破这种循环,令投资和生产结构转换,例如不发达国家通过自主创新或者在外部经济冲击下改变生产模式和进出口结构,否则贸易利益则会出现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

“马太效应”。传导途径二:科技进步又通过影响可变资本的技术系数使贸易利益产生“马太效应”。

技术进步通过作用于教育投资支出、职业培训支出等方面对可变资本的技术系数产生影响。由于技术进步对可变资本的影响效果通常都具有时滞性,本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的产出效益只能在下一期的中体现出来。因此,β可表示为:

βt =β[A t ,E t-1,H t-1,B t-1

其中,βt -可变资本的技术系数(即科技进步对

资料来源:国研网数据中心。

表1:世界主要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994~2005

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韩国台湾(中巴西印度中国1994~1996 2.49 2.82 1.92 2.197 2.37 1.790.85

0.720.591997~1999 2.62 2.92 1.83 2.30 2.36 1.970.80.681999~2002 2.72 3.06 1.87 2.47 2.50 2.180.990.830.972003~2005

2.68

3.14

1.81

2.51

2.74

2.44

0.940.78

1.18

++

+

+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部统计网。

图1: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

302520151050

19902000

20012002高收入国家2003

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

可变资本的影响程度;A t -科技进步;E t-1-上一期的教育投资支出;H t-1-上一期的职业培训支出;B t-1-上一期获得的国际贸易利益(>0或者<0。

在劳动力不可国际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初始的人力资本禀赋和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优势和国际分工。一般而言,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都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求,在产品研发和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及资金,而能提供这种条件的国家只有某一个或某几个发达国家。因此,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出口超绝对利益的技术垄断性产品的能力,可观的贸易利益又使政府和私人部门有动力在下一个周期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使一国贸易利益进入良性循环。与发达国家相比,欠发达国家的初始人力资本禀赋不足,教育水平低下,凭借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只能获取微薄的贸易利益,难以为改善下一周期的贸易利益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投资。

传导途径三:国际经济制度权利分配为“马太效应”的传导提供了更为隐蔽的渠道。

一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制度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利大小,成为新时期内影响该国贸易利益的一个更直接、却又隐蔽的渠道,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水平、贸易地位以及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决策权等方面(如图2、表2。将其表示为函数关系为:

φt =φ[A t ,trade t ,S i ,B t-1]

其中,φt -制度系数(即一国拥有国际经济制度权利的大小;A t -科技进步;S t -一国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决策权或投票权;trade t -一国的贸易地位;

B t-1-上一期获得的国际贸易利益

(>0或者<0。当下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发达国家是制定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欠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贸易份额的差异,导致自身国际经济制度话语权缺失,因此很难在国际经济组合中通过有利于自身贸易发展的协议,获取与发达国家平等的优惠

条件。例如,在肯尼迪回合中,发达国家达成减税大约36%~39%协定主要集中在美、日和欧共体拥有优势的工业制成品以及对其工业很重要的一些原料上,许多此类制成品没有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就不能从这种关税减让中得到好处。东京回合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得到的关税减让,平均要比发达工业国家所得到的少25%。

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国家只能维持现有的贸易进出口方式和结构,微薄的贸易利益难以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于是两者间的技术水平差异继续扩大,进一步影响其在国际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技术上的差异使得欠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下端,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地位和话语权进一步强化了当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强化了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约束,使得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将更加偏向于发达国家,最终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贸易利益的“马太效应”传导机制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二实证分析与检验

本文以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印度和墨西哥六国的经验数据为对象,对贸易利益“马太效应”传导机制中各因素对贸易利益的影响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按照2006年世界银行根据收入划分的国家类别

++++

表2:世界贸易权利的变动1984~2004

资料来源:Frank J.

G arcia :Trade,

Inequalit y,

and Just ice:

Tow ard a L iberal Theory of Just Trade.by Transnat ional Publishers,Inc.2003.pp15.

1984(%

1994(%2004(%发展中国家18.3417.4119.30中国

1.59 3.208.07中央计划和转型国家(除中国外8.94 4.50 3.69欧盟17.9519.4818.40高收入国家(除欧盟外51.53

54.01

50.48

图3:贸易利益的“马太效应”传导机制科技进步

国际分工

不变资本的技术系数

可变资本的技术系数

制度系数

商品垄断性

差异

固定资本

投资总量投资于技术型产品的比例R&D 研发投资

职业培训支出

教育投资支出

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决策权

一国的贸易规

模的世界份额

贸易利益

Jan.2010

的标准,美国、英国、日本三国属于为高收入国家,中国、印度和墨西哥则属于中等及中等偏低收入国家。本文将高收入国家看作为发达国家,将中等及中等偏低收入国家看作为欠发达国家。

本部分涉及的变量主要有:人均出口贸易额(EX、固定资本形成率(C fixed、高科技产品出口率(HT、R&D 支出率(R和高等教育入学人数(E。其中:

1.人均出口贸易额(EX为一国当年贸易出口总量与国内人口比值,本文仅考虑出口利益并以此作为一国贸易利益的代表变量。该变量数据样本来源于世界银行WDI统计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60~ 2007年。

2.固定资本形成率(C fixed为年固定资本形成额与当年GDP总量比值,数据样本来源于世界银行WDI统计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60~2007年,该变量同因变量之间应为负二次型函数关系。

3.高科技产品出口率(HT为一国当年高科技产品出口额与制造业出口额的比值,数据样本来源于世界银行WDI统计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88~ 2006年。由于一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率越高,代表该国出口结构越趋向优化,所得的贸易利益也就越大,因此该变量应与因变量正相关。

4.R&D支出率(R为一国当年研究和开放支出与GDP的比值,样本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 统计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96~2006年。R&D支出与投资直接关系着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而这又通过不变资本作用于贸易利益上来,一国R&D支出应与该国贸易利益正相关。

5.高等教育入学人数(E,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统计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80~2002年,该变量同因变量之间应为正二次型

函数关系。

将固定资本形成率(C fixed、高科技产品出口率(HT、R&D支出率(R和高等教育水平(E对人均出口贸易额(EX进行对数线性回归,得到:

1nEX=53.6+21.11nC

fixed

-3.5(1nC

fixed

2+1.71nHT--9.51nE+0.3(1nE2+0.61nR+μ

回归结果显示:高科技产品出口率和R&D支出率都与贸易利益正相关,HT和R 每增加1%,当期贸易利益便会分别增长1.7%和0.6%。而固定资本形成率和高等教育水平两个变量也符合理论预期与贸易利益之间呈现出二次型关系:(1nC fixed2项系数为负,说明随着固定资本形成率的提高,贸易利益先上升后下降。(1nE2项系数为正,说明随着教育投资支出的增加,贸易利益先下降后上升。此外,除常数项外,所有自变量系数均在95%置信区间内显著,R方和调整后的R方值均在0.99以上说明模型拟合度较高,自变量对因变量有较好的解释性(见表3。

三、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认为,一国内部的科技创新及外部的经济冲击(例如经济危机是打破马太效应的关键因素。首先,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模仿、学习、和创新成为其工业化进程中几个必然阶段。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模仿国外产品的制造,以此推进国内新型产业的形成或者原有产业的升级。但模仿只能带来短期效应,一个国家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一种高于模仿贡献程度的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熊彼特曾将技术创新看做是“一种生产函数向另一种生产函数突进的过程”,具有内生性,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企业能否主动的选择

表3:EX对C

fixed

、HT、R、E的对数OLS回归结果

Source SS df MS Prob>F=0.0000

Model104.476212617.549439R-squared=0.9933

Residual 1.3740491131.044324165Adj R-squared=0.9920

Total105.85026137 2.86081787Root MSE=.21053

1n EX Coef.Std.Err.t P>t[95%Conf.Interval]

1n C fix ed21.1 3.48 6.040.00013.928.2

(1n C fix ed2-3.50.54-6.60.000-4.6-2.4

1n HT 1.70.0822.10.000 1.6 1.9

1n E-9.5 3.8-2.50.019-17.3-1.7

(1n E20.30.12 2.350.0260.040.53

1n R0.60.079.160.0000.490.77

_cons53.528.19 1.900.067-3.97111.05

经贸理论

10 11 1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第 26 卷第1 期 2010 年 1 月改进生产函数的行为,是推动一国生产模式和贸易结构改变的最有效的内部力量。例如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等就是靠自主创新成功改变生产结构、改善贸易格局的最好例证。其次,与技术创新相比,来自于外部的经济冲击,例如经济危机,也是打破马太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力量。同技术创新的内生性和主动性不同,外部的经济冲击对一国而言具有外部性和被动性。一国在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下,被动的改变原有的生产和贸易模式,继而改

变原有的贸易增长路径。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贸易地位和贸易结构都在不断优化,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仍然遭受着贸易利益流失的损失。因此,内部技术创新和外部的经济冲击对我国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首先,我国应不断致力于加大高科技研发创新的力度和科技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在国际交换中获得更多的出口利益。同时,政府在由模仿转变为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除了要对科技部门和研发机构提供大力支持外,还应对不断完善和出台有助于扶持、鼓励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的法规和制度,以此调动企业内部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进步不断深入发展。其次,在本次美国次债危机影响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分依赖外需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除了出口增长率下降之外,还带来了一系列就业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又为我国的外贸需求结构带来了契机。因此,在危机阶段,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促进外需向内需转化,主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外贸出口生产结构。并根据我国东西部经济资源禀赋差距的事实,按区域转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格局,以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优化整体生产结构、贸易结构和经济福利。(李真电子邮箱:

ljsara@https://www.360docs.net/doc/7f15950553.html,)注释:①在该函数中,可以体现一国主动改变生产和贸易格局的内在动力,体现一国被动的改变生产和贸易格局的外部力量(如经济危

机)。参考文献:郭连成.1999.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1.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 最不发达国家报告[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7f15950553.html,/ch/docs/ldc2004overview_ch.pdf. 严浩坤,孙方娇. 2004. 论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 [J].贵州社会科学(2. Henry Veltmeyer. 2004. 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 Dynamics of Change in the New World Order [M].Published by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Burlington. The World Bank ,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1997 , p. 156 , Washington D. C. The Matthew Eff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Benefit and it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LI Zhe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e

unreasonabl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initial technology and resource endowment leads to the Matthew Eff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benefit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fixed capital investment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powers have become three transmission approaches. Endogenic tech 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shock of exterior economy will be the key impetus which can break the vicious circle of the Matthew Effect. international trade benefit; the Matthew Effec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Key words:(责任编校杨国川) 12

4月浙江自考发展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4 月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28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研究中,主张“机械联系社会和有机联系社会”的学术观点的学者是 () A. 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 ) B.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C.滕尼斯( Ferdinand T?nnies ) D.梅奥 (George Elton Mayo) 2.美国学者李格斯的“棱镜型组织”是一种 __________ 类型。 () A. 传统型组织 B.现代型组织 C.介于传统型和现代型之间的组织 D.后现代型组织 3.关于成就欲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 A.E. 哈根 B.D. 麦克莱兰 C.A. 英格尔斯 D.S.N. 艾森斯塔德 4. “再分配经济”是由 K. 波兰尼在其名著 __________首先提出。 () A. 《经济管理中的过度集中化》 B.《伟大的转变》 C.《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义》 D.《当代中国的国家和农民》 5.当城市化水平超过 __________ ,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 A.20% B.25% C.30% D.35% 6.在“熟人”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 A. 角色之间的互动 B.人格的互动 C.在场和不在场的互动 D.工具性关系的互动 7.现代民主的民主机制中, __________ 是限制权力、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根本手段。 () A. 参与机制 B.竞争机制 C.制衡机制 D.司法机制 8.第一个系统阐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者是() A. 弗吉里奥 B.卢梭 1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 在科技引领时代、信息铸就未来的当今时代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越发地明显,并拉大了贫富差距。使一部分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人生活在奢侈的天堂。原来一方净土的科学界,也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马太效应”也在科学界广泛传播。身份背景、人际关系盖过了科研活动本身的价值,使科研水平一般,人脉关系广泛的科研工作者崭露头角,斩获大小科研项目,与之而来的是荣誉和地位的提升。而那些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却生活在一些大科学家的影子下,永远不得翻身。所得成果成为铸就别人成功的踏板。没有人记得,也无人问津。 早在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Robert K. Merton就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科研成就水平相似的情况下,声名显赫的学者获得更多的声望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同样地,在同一个科研项目中,声誉通常赋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即使是一名普通研究生完成的科研成果,最后也会将科研所获得的荣誉颁发给最资深的研究者。因此,罗伯特·莫顿认为“马太效应”中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国外,在中国也十分明显。有数据显示,诺贝尔金奖获得者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几乎是一般作者的40倍。导致了容易引证的科研成果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这会使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遭到压制。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大科学家获得的成绩累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 在中国,莫言这个名字被大家所熟知,正是因为201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一本小说《蛙》声名大噪。但是试问,有几个中国人在此之前读过莫言的《蛙》。当我们徜徉在流行小说的世界中的时候,也许读过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的人都要比度过莫言的书的人多。但是一时之间,《蛙》在世界各 地脱销,从此,莫言的书在各大书店畅销。世人给了莫言极大的 关注,他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但是其实正如莫言自己的笔名那 样。莫言,作为一个作家,他告诫自己要慎言。但是“马太效应”同样也席卷着他。有时候很无奈,但是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文学家,自愿选择还是被迫选择,都受到其的影响。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于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最终并未能问鼎 诺贝尔医学奖。现在恐怕她的名字被很多人淡忘了。但是她仍旧用她 的科研成果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虽然和莫言研究的领域不同,但是 我认为屠呦呦同样值得我们的尊重。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光环的她,只 能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有时我不禁感慨,马太效应就像一枚毒药一样毒害着人的灵魂。影响科学的进步。有很多有才华的科学家失去本属于他们的荣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这是科学界的悲哀。

国际贸易(海闻著)课后答案

第一章 导 论 1. 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 思路: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不仅发生在洲内,而且要求各州之间更加广泛的贸易往 来。在15世纪之前,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以及亚欧间。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开辟的一系列新土地、新航道,它联系亚欧非大陆,为洲际贸易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此引发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业机构。 2. 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 什么主要的区别? 思路: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1) 加大贸易需求。工业革命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从而使贸易成为配置剩余 产品的必要手段。 (2) 为贸易提供物质便利。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 系。 (3) 改变贸易模式。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从 而使贸易建立在各国分工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主要的区别表现为 (1) 贸易量迅猛增长。 (2) 贸易依存度加大。 (3) 改变贸易的产品结构。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 举的因素以外,你还有哪些补充? 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 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 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 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4. 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 (1)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 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 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 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5. 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都不及西欧? 思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西 方所求不多,贸易动机长期都是互通有无。特别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极大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相反,西欧各国割据,资源短缺,急需对外扩张,进口本国所需的产品,于是在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w w w . k h d a w .c o m 课 后 答 案 网

中国经济的“马太效应”分析

中国经济的“马太效应”分析 中国经济的“马太效应”分析 同时运用税收政策,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减少结构性失业。要通过运用税收政策影响投资方向来防止地区差异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如给予落后地区中的一些重要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以投资抵免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提高资本积累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采掘业、矿产业这些利用自然资源较多的,同时吸收劳动力较多的中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给予减免资源税,增加增值税抵扣项目的优惠,减轻其税收负担等。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及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考虑把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发展瓶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地区,形成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加大对小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以税收减免的方式,或者财政专款设立小企业基金,或者通过财政补贴的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内外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即使走出眼下困境后,也不能忽视这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存在大量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在一定时期内,这部分人员具有较强的就业需求。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程度地吸纳其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

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创新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又产生影响。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 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

2017年高考北京卷文综政治试题解析(正式版)(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24. 上面为某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对该新闻理解正确的有 ①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体现了同学们对市场动态的把握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③同学们的成功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首要作用 ④同学们在奉献社会中锻炼了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25.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使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图11 《奋进》 ①“墨分五色”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是辩证思维的体现 ②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 ③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④追求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26.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多拉的盒子……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A.经济全球化与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同步发展的 B.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的联系 C.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需要人们从一开始就揭示出它的本质 D.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经济全球化与人们对它的认识不一定是同步发展的,A是错误的;联系是客观的,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事物的联系,B是错误的;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16个著名效应法则

16个著名效应法则 1、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

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3.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关于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高双溪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贸易专业2004届)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在前辈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生贸易后贸易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分配(主要分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最后再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贸易福利分析;恶性竞争;二价现象;短期分析;长期分析;原始价格 引言 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从1978年到2006年这短短的28年中,中国的年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14221亿美元,平均增长17%,入世5年来增幅更是高达30%。外贸结构迅速优化,外贸地位从世界第29位升至第3位,占世界贸易比重从0.8%提高到6.7%,对世界贸易贡献也从不到1%扩大到11%。进口增加了国内物品的数量和种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出口又使国内生产者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利润。“国际贸易增加了用收入购买的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并且由于商品丰富和价格低廉而为节约和资本积累提供了刺激”[1],David Ricardo

如是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也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但是一国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并不直接意味着国内每个国民都能从中受益。国际贸易会使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生产者和消费者受益不同,也会使流动性有差别的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受益不同,从而导致因贸易受损的集团成为贸易自由化的反对者[2]。本文在前辈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生贸易后贸易利益在现阶段新情况下不同利益集团间(主要分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的分配。本文虽然有了一些新的分析,但在分析过程中不够深入,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限于某些原因,未能参考众多文献和资料;在分析二价现象中不知道该如何构建新的均衡模型;生产者剩余增加部分x0和x1的表示与解释;还缺乏实证的分析等等。1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社会福利程度通常用经济剩余来表示。它主要有3种形式: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社会剩余,其中社会剩余等于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生产者剩余指的是生产与进口相竞争的商品的利益集团。消费者剩余是指对进口商品有消费需求的利益集团。 1.1进口贸易福利分析

马太效应分析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3.2 系统分析之正反馈 反馈控制系统(feedback control system)是一种“闭环”系统,是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正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使系统偏差不断增大,使系统振荡,可以放大控制作用。 如果没有反馈环节的控制称为开环控制。 下图为负反馈的框图,负反馈通过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偏差来对系统进行调节,使系统趋于均衡和稳定。 下图为正反馈的框图,正反馈的输出量经过反馈与输入量相加,增加了系统的输入,从而使系统的输出增加,而系统输出的增加会经过反馈进一步增加系统的输入,从而使系统的输出越来越大。 1

3.2.1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因取自圣经马太福音25章中耶稣的有关才干比喻的一节著名经文而得名:“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福音是一种正反馈现象,这一次的成功(输出)会增加此人的某种能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教育领域 基本特征 教育中的马太效果主要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多,社会兼职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似乎就是为他们设立的。现在,在科研领域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科研经费的使用基本被垄断,从立项、评选、经费分配基本由少数专家控制。尽管某些项目从立题到完成与一些专家没任何关系,但是,

无论立项书还是最终成果也必须将某些知名专家的大名冠与首位。这样一来,一般学者的劳动果实都成了专家的“成果”,使少数专家成了科研寡头。据说,某市级教育科研项目基本都是几位知名评委瓜分。 其二,过度投资建设名校。众所周知,国家对于教育的总投入是个定值,故对某些学校的投入过多必然造成对另外一些学校的投入不足。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些因投入充分而硬件和软件占绝对优势的学校想不成为名校恐怕都很困难;而那些投入不足的学校,则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这种因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与薄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必将不断地被放大,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即“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于是,资金、师资、生源严重地向名校倾斜,而薄弱校却出现了人、财、物的全面危机。另一方面,就读名校也成了一种身份符号,满足了那些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分层,以确定自身的价值与优越感的需要,加速了名校与薄弱校的两极分化。“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是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权的掠夺,必将加速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最终会引起社会的振荡;它造成了局部的繁荣,却扼杀了作为整体的教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的基本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 财政关税: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而征收的。 保护关税: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而征收。 1、关税的类型 .从价税:按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赋。 从量税:对进口货物每个单位量征收定量的税赋。 复合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 “禁止性关税”: 关税征收比率高到使商品无法进口的程度时的关税。 2、关税的特征 (1)透明性; (2)非歧视性; (3)稳定性; (4)市场功能性; (5)防止寻租; (6)保证国家利益 3、关税减让 (1)“产品对产品”方式 (2)线性程序 所有工业国的非农业产品都从削减50%的起点开价。 (3)综合方式

二、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福利变化分析: 贸易前:消费者剩余为e PP E ;生产者剩余为e OP E ; 贸易后:消费者剩余为w PP E ',消费者剩余增长e w P P E E '(即1+2+3);生产者剩余为w OP E ''。 消费者剩余增加的部分中,其中:面积1部分是从生产者剩余转移过来的;面积2部分是消费者从过去国内高价消费转向进口低价消费而来;面积3部分是在进口低价条件下新消费者进入消费而产生的新福利。 面积2部分+面积3部分是自由贸易的净福利。 1、 小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小国:该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决定者,即它对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价格事实上没有多大影响。 12Q Q 为不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34Q Q 为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2、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关税的各种经济效应为: (1)保护效应:其数量为图中的13Q Q 。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也叫进口替代效益或生产效应,即以国内生产替代的那部分进口商品。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2)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24Q Q ,由于价格上升造成需求下降,人们消费水平收缩,从而消失的部分消费。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3)贸易效应:保护、消费效应之和, 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的下降。 e P w P 1e Q 2 e P w P 1 e 2 t P 3 4Q P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又如,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导读】在职业发展上,为什么也是好的人越来越好,而差的人却总是霉运连连?职业生涯也有马太效应吗?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职业生涯专家在十年来的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中发现,马太效应也存在于职场中,值得职场人深思。 发现没?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XXX怎么运气那么好?工作好、体面、薪水高,周围贵人也多,做什么事情都有人帮。自己呢,总是碰上糟糕的老板,每天忙得要死薪水还是那么低,怎么就没一个好去处。 当心!很可能你已陷入职业生涯的马太效应中了。在职业发展上,也是好的人越来越好,而差的人却总是霉运连连?这是为什么?职业规划师为你揭晓其中的原因,并指点你如何走出怪圈。 案例 没有好运气,发展没指望 Tony毕业于一个二本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之后去到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每天应付乙方的各种需求,不是在准备加班,就是在加班ing。 一个好好的设计,总是在五花八门的要求下被改得面目全非。每每想到这里,Tony心里就憋得难受,这完全和他当初设想的不一样,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又有什么意义呢?老板不理解时,自己还要被骂两句。这样的工作还有什么意思?Tony垂头丧气的辞职了。 之后他在一个摄影工作室工作,当摄影师助理,帮忙制作宣传图片和海报。本来以为在这里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工作室不比公司,凡事以节约为主,当现有资源难以满足他的设计时,一阵阵的失落又袭上心头。 再接着,Tony好不容易应聘到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做网页设计,可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钱赚得不多,也学不到什么经验,好一点的项目都是由三个资深设计师完成,自己根本沾不上边,有什么意思呢? 工作一辞再辞,一挑再挑,不是这里有缺失就是那里不满意,没一份工作能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别人的工作都越换越好,工作五年了就有自己的项目或公司,我呢,偏偏运气总是那么差,别说薪水能涨,连个心水点的工作都找不到,我怎么就那么倒霉呢?这日子啥时候能时来运转?” 专家分析

2015年贵州省考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共20题,参考时限10分钟)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 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在未来一个阶段,《决定》对普通公民的生活可能带来的改变有()。 ①如果你要考大学,那么可能不必文理分科 ②如果你是“单独家庭”,那么可以生育二胎 ③如果你是农村户口,那么宅基地可以私有 ④如果你是劳动者,那么可以延迟退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国内的动漫产业和影视剧通过内容管控的方式促进其发 展。下列不属于行政手段的是()。 A. 规定各级电视台每日播出境外各类影视节目时间 B. 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鼓励本土作家创作优秀剧本 C. 国家出台“限娱令”规范娱乐节目播出类型 D. 每年引进的境外动漫作品同类题材数量设置上限 3. 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了很多莽汉形象,他们外表威猛如金刚,性格天真似儿童,深受读者的喜爱。下列 小说中莽汉的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张飞②程咬金③李逵④牛皋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②①③ D. ①②③④ 4.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细胞把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过程。没有氧气参与的呼吸成为无氧呼吸。无 氧呼吸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 下列现象与无氧呼吸有关的是()。 A. 人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 B. 用糯米和酒曲酿制米酒 C. 农作物受涝时短时间内不会死亡 D. 把生水果和熟苹果放在密闭的缸里催熟 5. 在计算机网络通信领域中,防火墙是一项协助确保信息安全的设备,它会依照特定的规则,允许或是 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小张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防火墙软件,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防火墙软件有可能导致小张的电脑不能访问特定的web网站 B. 防火墙软件有可能导致小张无法访问自己电脑硬盘上存储的文档 C. 防火墙软件使得小张在网络购物时,不容易被虚假广告所欺骗 D. 防火墙软件使得小张在和陌生网友聊天时,可以伪装自己的性别和姓名 6. 下列不属于心理学效应的是()。 A. 晕轮效应 B. 马太效应 C. 破窗效应 D. 配位效应 7. 所谓硬水是指水中存在较多的矿物质成分,水的硬度指的是水中钙镁离子的总和。下列关于硬水的说 法错误的是()。 A. 加入石灰能降低水的硬度 B. 可以用肥皂水鉴别软硬水 C. 将水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 可以长期饮用硬度较高的水 8. 下列雕塑作品表现唐太宗李世民平生战功的是()。 A. 马踏匈奴 B. 击鼓说唱俑 C. 昭陵六骏 D. 乾隆石雕 9. 下列关于水生动物说法错误的是()。 A. 鲨鱼用腮呼吸,鲨鱼属于鱼类 B. 黄鳝的腮严重退化,无法用腮呼吸,黄鳝不属于鱼类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中综合分析观点类题目细节解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中综合分析观点类题目细节解析 综合分析题是在申论考试中许多学生比较担忧的题目,它考查我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分析题需要我们多角度去思考的我们的题目,我们将其分为观点类和现象类两种,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是观点类题目在作答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我们将以2015年国考省部级的试题为例。 (二)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2.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这是某大学社会学系G教授关心的问题,她比较关注社会当中的普通人怎样生活,怎样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技术是促成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2014年某研讨会上,G称自己一直比较关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当时她和她的团队曾经对此抱着很大的希望,认为新技术可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按照常识,如果大家是在同一个社会时空中生存,拥有同样的硬件条件或者数据终端,按道理来说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各种各样的机会,从理论上说,非常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她说。 但经过实际研究,她发现,现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新技术的使用中,城乡之间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她叫她多余,没有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常常被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彻底掌控信息的垄断者之间的某种鸿沟,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不过,G还是认可了信息技术为农民工带来的一些改变。G大体上从三个方面观察农民工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新媒体和自媒体。 首先,从他们日常生活的使用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确实给他们的生活、交往,特别是给他们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过2.6亿的农民工“流散”在全国各地,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确实相当一部分人缺失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基本生活内容,是靠信息勾连起的“孤独个体”,他们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获得娱乐、消费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抚慰。这些人背井离乡,父母子女、

科学共同体内的马太效应

科学共同体内的“马太效应” 专硕2班刘相圻20151102312 一个科学家所获得的承认和荣誉,是社会对他的独创性成果的承认。在科学共同体中,具有不同成果和能力的科学家,分别处于金字塔中不同等级。因此,经常存在一种不公正的分配现象:非常有名望的科学家更有可能被认为取得特定的贡献,并且这种可能性会不断增加,而对于那些尚未成名的科学家,这种承认就会受到抑制。这就使得获得科学荣誉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甚至被完全剥夺而成为在知识生产过程中默默无闻的“无产者”。 《圣经》里《马太福音》第20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默顿借此描述了存在于科学奖励系统中的优势累积现象,并相应地名之曰“马太效应”。默顿是这样解释的:社会往往对于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待遇也越来越富足,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但不承认他们的贡献,还苛刻地限制他们赖以作出努力的条件。 “马太效应”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只存在于科学领域,也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之中。 科学共同体中“马太效应”使不同等级的科学家在资源,人才,机会,条件等方面出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著名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因为过去的成功而具有良好的信誉,因此,他们获得科研立项和各种资助的可能性与数额远远大于那些没有名气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形成了资源方面的优势积累。同时,著名的科研机构以考核遴选出的优秀新人为基础,在一流的导师帮助和优越科研条件辅助下,更容易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并使他们有机会从事出色的工作而获得成功。而他们做出的贡献,获得的荣誉,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该科研机构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地位,并促使人才进一步向那里集中。越有名望的科学家,他们的科研成果越容易在刊物上发表,越容易发表在一些权威的、能见度很高的刊物上,并迅速引起同行的广泛注意。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其论文得到人们超乎寻常的重视,他们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比未成名前大大增多。同时,在获奖之后,获奖者会更经常地被人邀请为各种书籍、学报、专题论文集等撰稿,大大增加了他们发表论文的机会。相反,没有名气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则经常地遭到冷落,难以发表,即使发表了也常常难以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工作氛围不及前者,人才流失严重。 根据科研能力的大小来分配科学资源,对科学界中的无名之辈而言无疑是非常严酷的。但是,那些精英科学家在初期,也是和新人们一样,努力奋斗。虽然这种培养和选拔手段对同一时期的科学工作者存在不公正性,但是能激励竞争,淘汰弱者,使能够脱颖而出的强者更快更多地得到承认,进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这从整体上保证了科学共同体的质量和活力。此外,“马太效应”可以加速信息的流通,减少重复发现,节省科学家获取有效信息所花费的时间等等。它形成一种有效的阅读筛选机制,使重要的信息优先引起同行的注意,避免产生大量的重复研究,因为那些科学家提出的信息基于优异的研究,使资源合理配置。 同时,“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的广泛存在,例如对权威的承认,会延迟许多新的发现、新的理论,不可避免地损害科学自身发展所内在的创新性和怀疑精神。 为了避免“马太效应”的弊端造成的负面影响,科学共同体内部要不断强化科学道德意识,倡导自由的学术氛围,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国家和政府从政策体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资源配置,除了保障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资源配置之外,应当不断向弱势学科以及青年人才倾斜;健全相应的制度与法律,避免权威造成学术不端和腐败,对此行为予以惩治。通过对马太效应加以适当的限制,保证科学共同体能根据任人唯才的原则和专业标准对每一个成员进行评价,客观上可以降低劣势累积的。此外,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所能进行的工作也是有限的,在一定时期内他们所需的有利条件相应的也

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

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 马晓晓 17849941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科学界奖励的马太效应的根源和合理解释,及对照 其他领域马太效应,探索马太效应在科学奖励中体现出的规律,剖析在人类文明中马太效应的影响并对不同阶层社会生活做出合理预测。 关键词:马太效应,科学奖励,影响,预测 马太效应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无论是单一的将马太效应看作一种原理或者一种现象的结果,这些都是片面的且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科学奖励的马太效应,揭示科学奖励中马太效应体现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规律。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先前已有很多学者关于马太效应的产生以及其影响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大致都集中在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在根本原因探讨上不一而足。从事物的根本寻起,发现其根本原因,为马太效应这一现象寻找出合理且令人信服的关键性证据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而言,相关学者或从自身领域以其现有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最后未达成统一结果,这显然是不利的。 马太效应存在时间如此之长,竟难以寻到起点,或在人类文明产生之时马太效应便已经存在。当讨论马太效应的产生不得不说起货币的历史,货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枢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除人之外的其他动物相比,人可以拿着一张纸币或者利用无形的电子支付交换到想要的东西,这在其他动物之中使难以想象的,一只黑猩猩利用一张纸向另一只黑猩猩交换其手中的香蕉,这显然是很难完成的。至于人,人们相信一张纸币的价值,并同意将手中的商品交换出去,获得的仅仅只是一张纸,如果人们不相信这张特殊的纸的效力,那么交易显然是不能够完成的,交易进程结束。 人作为一种奇特的动物,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这些在其他动物身上是否体现尚不清楚。作为人,想象力的具象化即这种广泛存在且难以追踪其历史的契约关系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人们相信可预见性的后果和契约的效力,使得意志存在显得合理,这种存在依托于权力的集中,这种领导力的强化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相对完善的国家政权。在国家意志形成的进程中,对人肉体上的限制与精神上的束缚,将松散的个体社会化,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驱动国家机器快速运行,使生产力得到有效发展。 探讨相比较于其他大型猫科食肉动物的独居生活习性而截然相反的狮群的群居生活,南非萨比森保护区研究人员对南非狮群形成的原因进行了长达40年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归纳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狮群的形成不是因为非洲斑鬣狗的威胁,也不是因为其猎物诸如角马、水牛、牛羚体型较大,单一捕猎效率低,原因是为了抵御外敌保卫领地,将临近水源的便利领地控制起来,防止其他狮子的领地入侵。至于人类,或不能单一类比,生搬硬套将其他理论套用在人类社会上,人作为一种自主性远强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殊动物,发展至今,已经具备相当的自主性,会利用规律并作出相应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相信,国家的形成是源于保卫领地,这一点在现代显得极为明显与敏感。无论是涉及到前2017年下半年的印军非法入境还是南海争端抑或钓鱼岛争端,涉及到领

马太效应(定律篇)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目录 [隐藏] ? 1 马太福音中的寓 言 ? 2 马太效应的社会 现象 ? 3 股市马太效应 ? 4 品牌资本的马太 效应 ? 5 马太效应扩展 ? 6 老子提出的马太 效应 ?7 参与文献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交给那两千和五千的。他们有生产的就会更多, 那没生产的话就会拿走。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另一版本: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