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

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
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

欧文·戈夫曼(1922-1982),美国,符号互动论,1945-1951在设得兰群岛实地调查写出本书。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研究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互动细节。分析了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和维持个体或群体所期望的理想形象,所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被称为戏剧论或印象管理。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个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点,强调个人内部对话的主观评价的社会的自我,重视符号在互动中的作用,将人们之间的符号互动看作是一门表演艺术,它要研究的实际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一种互动。他相信,真正意义的自我来自于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种种行动所反映出来的意义的提取。

戈夫曼把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大戏院,而我们每个人就是这偌大舞台上小小的一个表演者,借助着某个生活场景的情景和道具,在与剧班的其他成员的合谋之下,共同在观众面前表演一出出真情抑或假意的剧目。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剧本,但在互动中已经存在一个达成共识的契约,这个契约是由社会制度、法律条文、组织规定等等诸多外在强制性规定所先验地框定,根据情景定义的不同而随之修改。在戏剧

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那么对应地,在社会牛活这个大舞台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剧本就是社会生活本身; 表演者就是个体或群体,包括荣辱与共的同伴或相互竞争的对手; 导演是决策者等;观众可以是周围真实存在并进人情境中的人,也可以是表演者想象中存在的人。

与表演分不开的一个概念就是自我。关于自我的概念,在该书中,戈夫曼也指出“在我们太人性的自我与我们社会化了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异”。他的意思是,我们自发地想去做某事,与他人所期望我们去做的事不一定是一致的,也许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但作为一个出色的生活表演者,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就必须隐藏自己真实的主我,而表现出观众所期望的角色。所以自我是情景定义的产物。为了达到观众心目中理性化的形象,表演者就必须协调好自发性主我和社会化客我之间的矛盾。戈夫曼通过前台和后台领域的描述来协调这一矛盾。

情境定义:人的行为并非单纯对他人行为作出反应,更要紧的是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人们对不同的场景与区域进行不同的定义与解释,再根据此来作出反应。定义的依据为两类:个人的经验和价值观、社会的常识和规范。任何一种情境定义都具有明显的道德特征。社会秩序(即持续有效的社会互动)产生于和实现于行动者们一致的“情境定义”

中。但是统一情境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为了维持有效的社会互动,为了维持符合社会期望的情境定义的要点,人们就必须时时处处演戏。

前台: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就是进行表演活动的地方。表演者在前台表演并表现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他希望自己在台前所留下的印象给观众最大的影响,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反应。包括:(1)舞台设置:包括为人们在舞台空间各处进行表演活动提供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项目。它是表演者互动时的实体背景。(2)个人前台:表达型装备中能使观众对表演者产生内在认同的那些部分,它体现了表演者的身份特征。它包含了“外表appearance”和“举止manner”两个部分。在行动者担当一种已确定的社会角色时,他通常发现一种特定的前台已经存在,所以前台是易选择,不易被创造的。因而制约了表演者,要求他表演的是理想化、社会化的自我。

后台:是与表演场所相隔离的、观众不能进入的场所,处于呈现表演前台的末端。表演者在后台得以放松和休息,为前台的表演做准备。因此在后台中,表演者更多地表现出自发性的主我,与台前的所要促成的印象往往不一致。

前后台的划分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可根据表演者对互动对象的不同情境而变化的。

局外区域:前台与后台之外的剩余区域。

印象管理:在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各种技巧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因此,这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情境定义”。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1)误解性表演:是使别人产生错觉,得到假印象的表演。

(2)理想化表演:表演者要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努力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行动。

(3)神秘化表演:在交往过程中,为了防止表演者与观众交往过密,他们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使观众无法完全了解表演者而深感神秘,从而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

(4)补救表演:表演过程中的无意动作、失礼、当众吵闹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会导致表演的不协调,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补救表演。

传统社会学分析只强调社会规范对个体的制约,但却忽视了个体在实现社会期望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幕后行动与理性计算,戈夫曼则通过对个体在情境中的即刻投入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社会期望得以实现的微观机制。戈夫曼事实上触

及了现代人所面临的一大困境,即个体在社会化的自我和完全自主的自我之间存在着难以消除的紧张,一方面要在公众面前竭力推销自己,另一方面又要保留一片自由的天地。这在戈夫曼所生活的英美社会尤其明显。他的戏剧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一种关注。

网络时代戏剧理论的意义

前台与后台的混乱、倒转

自我暗示与自我表演

如何将微观推向宏观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摘要: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他的戏剧理论中认为,人必须在不同的设定下扮演不同的角色。生活犹如剧场,社会机构好比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在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明白,有时候并不是他人不愿意与我们真心相对,而是特定的社会情境要求他必须扮演好某个角色,隐藏真正的自我。 关键词:戈夫曼戏剧理论人际交往 一、理论背景 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他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开始的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对于戈夫曼来说,社会学不是均质的,我们必须在不同的设定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戈夫曼建议说生活犹如剧场,但是我们仍需要停下来并有一个装扮的空间:在面对面的符号互动后面有一个更大的背景。 根据人际互动的场合可以将互动分为两种:“社会机构”内经常和持续性的互动,没有界限和临时性的互动。社会机构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面部表情、语言或肢体动作等的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我们称之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通常会运用一些手段,例如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等来装饰自己的外表。 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即一个进行表演的地方,和一个为前台表演做准备而又不让观众看见的地方;根据表演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误导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两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与互动就是一场游戏,是某个“定义”取得胜利或成功地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虽然区别于社会机构里的表演,但印象管理的原则在此仍旧是适用的;“角色距离”是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的差距,它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能否积极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拟剧论

一、拟剧论 戈夫曼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会中生活。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两者是有区别的。 二、拟剧论的主要观点 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后台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 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应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应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的角色行为的规定。 三、拟剧论的框架 戈夫曼所讲的“框架”,是指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就会按照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表演框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或因素: 一是剧本期望。 也就是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限定。社会是一个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但是,在个人行动的后面隐藏着强有力的“剧作家”,这个“剧作家”就是社会体系,它不允许个人离开剧本。人们的行动受社会体系预先写好的“剧本”的限定。当然,人们的行动也会受其他人,包括其他演员和观众的影响。 二是剧情。

拟剧理论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The Dramaturgical approach in sociology is the point that People resemble performers in action. For Example; when a clerk is pretending to look busier than they really are just because a supervisor is watching.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有句经典的话:“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总之,社会就是由剧本、演员、观众构成。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面具在社会中生活。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但是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两者是有区别的。 拟剧论是从社会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它以“自我表现”为“中心概念”,与行动者的“主观世界”有关。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符号(如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以此来进行表演,并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行动者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技巧塑造自己给人的印象,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来制造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并据此作出符合行动者愿望的反应。 其理论观点主要有两点:①认为社会不是自行调整的,意义也不是行为中固有的,社会秩序或某一特定行为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由于人赋予它们以重要性。②在对异常行为的研究中提出“污记说”,即对能够损害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声誉的社会标记的研究。戈夫曼认为,有些污记是先赋的,有些污记则是自致的(如同性恋和犯罪经历等)。污记在某种程度上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戈夫曼还由此提出“越轨生涯”的概念,认为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就迫使他们与其他异常行为者为伍,其结果强化了他们本来准备放弃的行为。 因此他认为: 1)表演者要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努力表现出一致。 2)使别人产生错觉的表演。(即“误解表演”)比如为了获得社会尊重或社会地位,一个本来没有学问的人装得很有学问,就像中国历史上的“滥竽充数”,这种欺骗有时是善意的,有时则是恶意的。3)神秘化表演,也就是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使他人对其产生一种崇敬心理。戈夫曼发现,对一个人越熟悉,就越容易轻视他。 4)补救表演。 拟剧理论的主题就是印象化管理。所谓印象管理,就是人们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策略。或者说,当人们观察某个人时,他应该如何表现自己。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拟剧论的实质。 既然生活如演戏,就应该有场所——舞台,舞台上既可以由一个演员演独角戏,也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一起协作,组成剧组。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个人按照一种以固定的方式进行表演、为观众规定特定情景的舞台部分,包括:布景、个人门面等。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与前台相对应的。 经典论述:拟剧论所述的人的社会喜剧表演和舞台一样,需要服装、道具和场景。人际关系中的戏剧表演同样有前台和后台之分。人际关系中的戏剧表演的成功有时需要各种角色的成功合作。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揭示了社会互动中的一些重要特征。但其理论也有局限性,如拟剧理论过于静态地考察自我了,正如一些社会学家所指出的,我们的自我观念在各种互动中实际上是略有不同的。另外一些批评者也指出,戈夫曼过于把人们描绘成一种玩世不恭的和非道德形象。

简述戈夫曼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学理论学期论文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郭爽20101031222 2012/5/29

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01031222 郭爽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戈夫曼拟剧理论思想的理解,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社会上访谈节目热度高和拟剧理论和社会污名问题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由于污名问题对个人社会交往产生影响,从而成为社会问题 【关键词】拟剧理论污名访谈节目印象管理前台后台 人们经常说人生如戏,每个人在都在医生中扮演着角色,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角色表演一出戏,直到我们离开。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一、理论概述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拟剧理论的思想,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他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们总是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那个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当表演结束,演员回到后台以后他的真实面目才展现出来, 演员才又恢复其本来的自我。而后台是观众所看不到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与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隔离开来, 社会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装点门面。这里我们分析他的理论可以分为三部分:戏剧分析,印象管理和污名。 1.戏剧分析 在戏剧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那么对应地,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

拟剧论理论发展综述

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运用戏剧语言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充分肯定了社会体系这一剧作者及其剧本期望对表演者的决定性作用,也即承认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性。提出“戴假面具的人”、“故意演戏”等概念,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一面。对社会互动进行研究时,拟剧论的研究方式显然是一种“别样”的选择。 一、拟剧理论产生发展 (一)历史演变 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有句经典的话:“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二)思想背景 拟剧论的思想背景来源于亚当.斯密、休谟、弗格森、詹姆斯关于人的思想;鲍德温、杜威的社会思想;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托马斯、米德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因此,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 2、休谟主张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这种本能则是来自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养成的习惯,长期下来我们便无法移除这种习惯,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论点、也不能以演绎或归纳来证明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就好像我们对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一无所知一样。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

社会互动理论

百科名片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目录 介绍 独特意义 产生及其实质 互动要素 主要理论 互动情境 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类型 基本类型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 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编辑本段 独特意义 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产生及其实质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从总体上看,“自我”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且是“主我”与“客我”在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没有群体互动,就不会有自我互动。对行动者个人来说,群体互动既是互动的前提,也是互动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情境。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互动要素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主要理论 社会互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 在欧洲,德国的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互动对象应是与互动内容相对应的

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

欧文·戈夫曼(1922-1982),美国,符号互动论,1945-1951在设得兰群岛实地调查写出本书。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研究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互动细节。分析了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和维持个体或群体所期望的理想形象,所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被称为戏剧论或印象管理。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个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点,强调个人内部对话的主观评价的社会的自我,重视符号在互动中的作用,将人们之间的符号互动看作是一门表演艺术,它要研究的实际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一种互动。他相信,真正意义的自我来自于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种种行动所反映出来的意义的提取。 戈夫曼把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大戏院,而我们每个人就是这偌大舞台上小小的一个表演者,借助着某个生活场景的情景和道具,在与剧班的其他成员的合谋之下,共同在观众面前表演一出出真情抑或假意的剧目。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剧本,但在互动中已经存在一个达成共识的契约,这个契约是由社会制度、法律条文、组织规定等等诸多外在强制性规定所先验地框定,根据情景定义的不同而随之修改。在戏剧

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那么对应地,在社会牛活这个大舞台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剧本就是社会生活本身; 表演者就是个体或群体,包括荣辱与共的同伴或相互竞争的对手; 导演是决策者等;观众可以是周围真实存在并进人情境中的人,也可以是表演者想象中存在的人。 与表演分不开的一个概念就是自我。关于自我的概念,在该书中,戈夫曼也指出“在我们太人性的自我与我们社会化了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异”。他的意思是,我们自发地想去做某事,与他人所期望我们去做的事不一定是一致的,也许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但作为一个出色的生活表演者,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就必须隐藏自己真实的主我,而表现出观众所期望的角色。所以自我是情景定义的产物。为了达到观众心目中理性化的形象,表演者就必须协调好自发性主我和社会化客我之间的矛盾。戈夫曼通过前台和后台领域的描述来协调这一矛盾。 情境定义:人的行为并非单纯对他人行为作出反应,更要紧的是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人们对不同的场景与区域进行不同的定义与解释,再根据此来作出反应。定义的依据为两类:个人的经验和价值观、社会的常识和规范。任何一种情境定义都具有明显的道德特征。社会秩序(即持续有效的社会互动)产生于和实现于行动者们一致的“情境定义”

戈夫曼眼中的“自我”

戈夫曼眼中的“自我” 摘要:欧文·戈夫曼被柯林斯誉为“对理性进步贡献最大的”社会学家,他的戏剧理论更是其对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本文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其中“自我”与“互动”两个重要命题,从社会舞台的“角色自我”、互动中的“他人自我”、自我认同下的“建构自我”等维度探讨戈夫曼的“自我”概念。 关键词:自我角色自我他人自我建构自我真实自我 1、米德的“自我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社会科学的重要人物之一,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米德通过引入象征相互作用这一概念发展了库勒的观点,象征相互作用描述了人们之间是如何通过动作、面部表情、特别是语言这一象征符号发生交往的。他透彻分析了我们如何将群体理解内化,理解作为社会交往产物的自己和其他人的内心世界互动。米德认为,我们通过假装或实际扮演他人角色,用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将自己当作被观察、被解释的客观对象进行自我理解。 米德对“自我”概念进行了划分。一个是“主我”,近乎于本能的、非社会化的、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的自我;另一个是“宾我”,超越本能的、社会化的、明确意识到社会规范、价值与要求的自我。最好把“主我”想作是一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对话”,语言作为一种媒介,促成了这一过程,并把我们自己视为一个“整体”;“客我”则指的是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行动中将来自群体的各种期待组合起来,根据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来对他人做出反应,并依照我们的日常例行居处的不同的社会框架不断做出调整。社会化的自我渐渐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支配我们的行动,使我们不得不按照相应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行事,逐渐背离具有本能冲动的真实自我,虽然这种常受制于“宾我”的“主我”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上不服从管束的情况。 米德提出的“主我”与“宾我”是与戈夫曼确立的“后台”与“前台”的“自我”相对应的,即便“他宣称此概念过分简单地仅从他人的角色看待自我”。在戈夫曼看来,“自我”是情境的产物,“自我”和拥有“自我”的躯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后者不具备产生“自我”的条件,社会设置才是根源所在。“自我”概念无疑是形象互动理论的中心概念,但绝非凝固的心理学概念,而是社会互动性质和过程的产物。 2、戏剧表演中的“角色自我” 社会上每一种地位都伴以为社会所要求的一套行为模式、义务和声望,这就叫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社会学意义的“角色”则直接取自戏剧舞台,指人们在类比的社会大舞台上发挥的作用,人们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

戈夫曼戏剧分析理论述评

58 戈夫曼戏剧分析理论述评 孟 蔚 (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 [摘要] 戈夫曼的戏剧分析理论以它独特的研究视角,生动形象的分析语言及特有的理论框架,在符号互动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戏剧分析要素和印象管理最能代表戈夫曼的社会学思想。要研究戈夫曼的戏剧分析理论,就需要对这两部分进行研究。 [关键词] 戏剧分析理论戏剧分析要素印象管理 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将戏剧语言引入社会学分析,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并运用戏剧舞台的特有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戈夫曼的戏剧分析理论以个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点,重视符号在互动中的作用,将人们之间的符号互动看作是一门表演艺术。他的理论可以分为两部分:戏剧分析要素和印象管理。 一、戏剧分析要素 戏剧包含许多因素。其中,剧本、舞台、演员、观众是不可缺少的。戈夫曼将分析戏剧的语言引入到社会学中,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舞台,每个生活于世界中的人都是演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都被认为是一种表演,这一切就构成了具有一定意义的生活剧情节。 1、剧本。在戏剧表演中,剧本是预先给定的,通常,每个演员都必须按照剧本来完成自己的表演。戈夫曼把社会看作是一幕正在演出的戏剧,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每个人的行动都要受到社会体系这个“剧作家”预先写好的“剧本”的约束。我认为,“剧本”一词在戈夫曼的理论中仅仅是个比喻,它在现实生活中是指角色扮演所依据的社会规范和人们对角色的期望。即“剧本”是由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角色期望二者所界定的。期望兼有剧本的特点,它对角色扮演者具有潜在的影响力,而社会规范则对角色扮演者有显在的影响。戈夫曼认为,处于社会舞台上的每个演员不仅要受到剧本的限定,还要受到其他演员、观众的影响,符合剧本和其他演员、观众期望的表演被认为是成功的表演。这显示出处于社会位置上的各种角色面对社会规范限制时的无力和软弱。 2、表演。每个处于社会舞台上的演员,他们的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表演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表演是表达某种意义,每个演员都是表现剧情的人。当个体扮演某种角色时,他会要求观众认真对待他在观众面前建立起来的印象。戈夫曼认为,有时表演者也许会完全被自己扮演的角色所欺骗,从而相信他表演的现实就是真正的现实。戈夫曼将这种表演者叫做“真诚”的个体。例如,护士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负责、爱护关心病人的态度,这时,护士这一角色的角色扮演者就是“真诚”的个体。有时,表演者会不相信自己所表演的行为,戈夫曼把这种表演者叫做“玩世不恭者”。例如,为安慰重病的病人,医生不得不说些不符合病情的宽慰话来哄骗他。这时医生就是“玩世不恭”的表演者,他的职业不允许他“真诚”。这样,就形成“两种极端;个体或许被他自己的行动所欺骗或者对它玩世不恭。”[2]这两种极端也可以相互转化,从相信开始,以玩世不恭结束。例如,满怀理想和抱负的大学新生,在入校学习一两年后,整日为应付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以至忘记了最初的理想,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只是在学业快结束后,才有可能重新拾起最初的 信念。即最初他抱着真诚的态度,慢慢成为一个玩世不恭者,最后又成为一个真诚的扮演者。 3、舞台。舞台是演员进行表演的重要场所,它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 ⑴ 前台。戈夫曼把前台看作“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地使用的标准类型的表达装备。”[3]我认为,前台是按固定的方式进行表演,为观众规定特定情景的舞台部分;是演员的表演能让观众看到的舞台部分。前台包括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两部分。其中,舞台设置就是舞台布景和道具,它是演员表演必须的场景,如果没有它 ,就无法演出。例如,医生必须要有医疗器械才能工作;钢琴家必须要有钢琴才能演奏。布景和道具可以是简单的或是复杂的,但它们必须要具有象征性和实用性。例如,红十字象征着医院,绿色信箱象征着邮局,它们都象征着某种角色的标志或活动场所 。还有一些布景和道具是某些角色进行实际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工具。例如,黑板、粉笔象征着课堂,没有这些,教师就无法更好的讲课。即这些布景和道具必须具有实用性。 人们的性别、年龄、身材、外貌、官职地位、言谈及面部表情等等,这些都是个人前台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一些是相对固定的,如性别、种族;另外一些是相对易变和暂时的,如表情、官职地位等。个人前台又可以分为外表和举止两方面。外表是“告诉我们表演者的社会身份”[4]的标志。例如,一身警服就是警察和其他人相区别的标志。举止是“预告我们表演者希望在即将来临的情景中扮演什么互动角色” [5]的标志。例如,警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威严的态度等特征。我们常常期望外表与举止相一致,但这二者有时也会相矛盾。例如,一名身穿警服的警察却表现出玩忽职守,不能秉公办事的工作作风。戈夫曼指出,舞台设置、外表和举止间的一致性是一种理想类型。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也常常无法达到这种一致。例如,有些备受关注的大人物也只是住在简陋的屋子里,而且相貌平平,不修边幅。 ⑵ 后台。与前台相对应,后台是指不让观众看到并且不让观众和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在表演者准备表演某种角色时,前台是预先给定好的,演员只能接受,没有改变的可能。所以,演员只能表演出合乎情景要求的行动,并尽力做出合乎理想化的表演。后台因为对观众可以隔离,所以表演者可以不考虑外表和形象的限制。例如,医生们在私下里可以相互开玩笑,病人是看不到的,在前台就不适宜这样。后台位于表演场所的末端,在这里能调整演员个人前台的瑕疵,前台的表演者在表演中也可以得到后台的帮助。例如,饭店服务员一系列的清洁准备活动要在开始营业前进行完毕,随着客人的到来,应表现出一套与后台行为截然不同的举止。“表演者离开后台区域进入观众场所那一时刻,或者从该场所折回后台区域的那一时刻,人们能看到戴上角色面具和卸下角色面具的精彩场面。”[6] 4、剧班。戈夫曼用“剧班”来表示“任何一组在上演单一常规程序中协作配合的个体”[7]我认为,“剧班”是指在每个特定情景中,所有角色扮演者在根据剧本进行表演时结成的统一体。为使表演更符合剧本要求,每个表演者必须使自己的表演与他人的表演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戈夫曼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拟剧理论”或“戏剧理论”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 一、表演人生: ⑴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戈夫曼的全部著作都是以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为前提的。 ⑵表演本身又分两种。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自觉的表演;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觉的表演。 ⑶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本身就具有某种欺骗性,符号的基本属性就在于是其非是。艾柯将符号学定义为“原则上是一门研究旨在撒谎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的学科”,因此符号也就是“能用来撒谎”的事物。符号能力的获得使我们永远地脱离了单纯的物理世界,“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 ⑷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扮了的“自我”。 二、印象管理:我们根据什么来表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表演?怎样去表演? 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这就是所谓印象管理。“连结戈夫曼著作的纽带,总是印象管理的各种变化形式。” ⑴理想化表演。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掩饰。“表演者会掩盖或部分地掩盖与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 ⑵误解表演。富人装穷,流氓扮绅士都是误解表演的例子。 ⑶神秘化表演。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称之为“神秘化表演”。 ⑷补救表演。 三、表演框架

戈夫曼

生活就是一场舞台剧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浅析 (姓名:黄东旭学号:02080376 班级:08级3班) 【摘要】从戈夫曼看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与互动就是一场游戏。在游戏中,人们对不同的“定义”进行争夺,人们的表演与万动就是某个“定义”取得胜利或成功的被人们接受的过程。 【关键词】戈夫曼拟剧论戏剧分析要素印象管理 一、戈夫曼1及“拟剧论”提出背景浅介 自18 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与无产阶级出现后,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急剧增加, 传统的科学理论与科学体系已经不能对越来越多的动乱现象作出解释。于是,关于研究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社会学应运而生。贾春增认为,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在第四阶段反帕森斯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派别之一就是包括戈夫曼“拟剧论”在内的符号互动论。 戈夫曼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他研究、继承和发展了米德、库利、布鲁默等符号互动论者的观点,发展出拟剧理论。拟剧论是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在理论中,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戈夫曼认为,人类是使用语言等象征符号的动物。而象征符号从来就不与它们所代表的现实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符号是假的。人类生存在以各种象征符号来互动的社会现实中,人们以面貌、姿势、服装、用具和言辞所赋予的意义为基础,对他人进行表演。 因此,戈夫曼认为,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人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演戏,目的是赢得观众的认可乃至喝彩。根据戈夫曼的观点,人们互动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扮了的“自我”。因此,人们的行为实际上是带着符号制作的“假面具”的表演。这就是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的基本内容。本文将对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拟剧论”理论前提 戈夫曼的研究是以符号互动论关于:“主体我”、“客体我”、“镜中我”和“情境定义”等思想为理论前提的,他从戏剧表演的角度进一步发挥了这些思想。他认为,一场表演.一方面要有演员和协助演出的人,由他们组成剧组;另一方面还要有观众。因此,要想让表演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实现剧组与观众之间的合作。所以,表演者的“自我”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不依赖于他人的自我。演出必须包括情境定义的设计,其中自我概念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表演中.演员总是追求这种设计中的自我。然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表现出来的自我”(self as performed),这是观众根据演员的表演而得出的印象,戈夫曼称之为“强加给他的自我”(imputed performed),即观众强加结演员的‘自我“:这种强加给的自我是舞台、表演等境情的产物,是所有参加表演人员的共同活动的产物,不管这个自我是否真实,它都是互动的关镀。 因此,从戈夫曼看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与互动就是一场游戏。在游戏中,人们对不同的“定义”进行争夺,人们的表演与万动就是某个“定义”取得胜利或成功的被人们接受的过程。 1Erving Goffman 欧文·戈夫曼(1922 ~1982)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