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鲁科版必修2.doc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鲁科版必修2.doc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鲁科版必修2.doc

原子结构模型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1.下列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 )

A.燃放烟火B.霓虹灯广告

C.蜡烛燃烧D.平面镜成像

D [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燃放焰火、霓虹灯广告、蜡烛燃烧等均与电子的跃迁有关系,平面镜成像是光线反射的结果,与电子的跃迁无关,故选D。]

2.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

A.s能级B.p能级

C.d能级D.f能级

B [s能级中轨道数为1,p能级中轨道数为3,d能级中轨道数为5,f能级中轨道数为7。]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子云通常是用小点的多少来表示电子的多少

B.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C.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D.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B [A项,通常用单位体积内小点的疏密程度来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的大小;C项,电子离核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D项,电子在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也会产生原子光谱。]

4.对焰色试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焰色试验只是金属单质特有的性质

B.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

C.焰色试验是金属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D.焰色试验是金属原子或离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现象

D [焰色试验是大多数金属元素的性质,是物理变化,从基态→激发态要吸收能量,从激发态→基态会辐射能量。]

5.下列各电子层中包含f能级的是( )

A.L B.N

C.M D.K

B [L电子层含有2个能级,分别是s、p能级,A项不符合题意;N电子层含有4个能级,分别是s、p、d、f能级,B项符合题意;M电子层含有3个能级,分别是s、p、d能级,C项不符合题意;K电子层只有1个能级,s能级,D项不符合题意。]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外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B.任一电子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电子层序数

C.不同电子层中s电子的原子轨道半径相同

D.不同电子层中p电子的能量相同

B [原子核外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A项错误;任一电子层含有的能级数等于该电子层序数,即第n电子层含有n个能级,每一电子层总是从s能级开始,B项正确;电子层序数越大,该电子层中s电子的能量越高,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C项错误;离原子核越远的电子,其能量越高,所以p电子的能量随电子层序数的增大而增大,D项错误。] 7.电子作为微观粒子,其运动特征与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下列关于电子运动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子的运动根本就不存在运动轨迹

B.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内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只不过每一个圆周的半径不同而已

C.电子的运动速率特别快,所以其能量特别大

D.电子的运动速率特别快,运动范围特别小,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其位置和速度

D [电子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每一个瞬间肯定都有客观存在的位置,所以肯定存在运动轨迹,只不过这个运动轨迹到底是什么样的,两个相邻的时间间隔内有什么关系就不能确定了;电子的运动速率虽然很快,但是其质量特别小,所以其能量也不会特别大;电子的运动速率特别快,运动范围特别小,故不能准确地测定其位置和速度。]

8.3p x所代表的含义是( )

A.p x轨道上有3个电子

B.第三电子层p x轨道有3个伸展方向

C.p x电子云有3个伸展方向

D.第三电子层沿x轴方向伸展的p轨道

D [“3p x”中,“3”表示第三电子层,“p x”表示沿x轴方向伸展的p轨道。]

9.(双选)对于s轨道及s电子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原子s轨道的能量随量子数n的增大而增大

B.s电子在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球面上出现,但其运动轨迹测不准

C.s能级只有一个原子轨道

D.s轨道的电子云为球形,说明电子在空间各位置出现的概率相等

AC [B项,s轨道的电子云为球形,向空间各处伸展方向相同,s电子在空间各处均可能出现,不限于出现在球面上,故B项不正确;C项,s能级只有一个原子轨道,故C项正确;D项,s轨道的电子云为球形,并不能说明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各处出现的概率相等,在离核近的区域,电子出现的概率大,在离核远的区域,电子出现的概率小,故D项不正确。] 10.下列有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自旋就是电子围绕轴“自转”

B.原子轨道可用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C.第二电子层有自旋相反的两个轨道

D.原子轨道可用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轨迹

B [电子的自旋表示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电子的量子化运动,自旋不是“自转”;原子轨道可用来描述原子中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它只能描述核外电子高频出现的“区域”,而不是核外电子运动的轨迹;第二电子层有四个轨道,分别为2s、2p x、2p y、2p z。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s电子云呈球形,表示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B.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密度大,说明该原子核外空间电子数目多

C.n s能级的原子轨道图可表示为

D.3d能级上有3个原子轨道

C [电子云不代表电子的运动轨迹,A项错误;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出现概率的大小,密则概率大,疏则概率小,B项错误;n s能级的电子云呈球形,C项正确;3d能级上有5个原子轨道,D项错误。]

12.下面是s能级、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试回答问题:

(1)s能级的原子轨道呈________形,每个s能级有________个原子轨道;p能级的原子轨道呈________形,每个p能级有________个原子轨道。

(2)s能级原子轨道的半径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s能级的原子轨道在三维空间分布的图形为球形,p能级的三个原子轨道空间分布的图形为哑铃形。(2)s能级原子轨道的半径随量子数n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 (1)球 1 哑铃 3 (2)与量子数n(或电子层序数)有关;随量子数n(或电子

鲁科版化学教案选修四1.2.2《电解原理的应用》

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 ⑵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电解原理,能准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式;掌握惰性材料作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及计算。 ⑵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观看氯碱工业的模型、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等,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迁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由表及里”的分析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同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1.2.2《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1、电解的工作原理 2、采用何种装置完成电解? 【板书】课题电解原理的应用 【设疑】 1 工业上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 2、工业上如何冶炼钠、镁、铝? 下面我们进行第1个小活动,以饱和NaCl溶液和熔融的NaCl为离子导体设计电解池。 【交流研讨1】请选用合适药品和仪器画出你设计的电解池装置并写出电解熔融的NaCl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阳极:2Cl--2e-=Cl2↑

阴极:2H ++2e-=H 2↑ 总反应:2NaCl=====通电 Cl 2↑+2Na 【点拨】刚刚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电解池就是工业上冶炼金属钠的原理。 【讲述】电解是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电解法是冶炼金属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冶炼像Na 、Ca 、Mg 、Al 这样活泼的金属我们常选用电解其熔融态的化合物的方法。这就是电冶金。 【板书】1、电冶金,冶炼活泼金Na 、Mg 、Al 等。 【投影】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镁,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取铝。 【讲述】我们设计的第二个电解池就是工业上制取烧碱的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获得烧碱的同时还得到了H 2和Cl 2,习惯上把这种工业叫做氯碱工业。 【板书】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氯碱工业) 【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观察、思考】 (1)电解池的两极各产生什么现象?若在两极附近均滴加酚酞试液,会有什么现象? (2)怎样初步检验两极产物的生成? (3)结合教材,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总结】 现象: 阳极:有气泡产生,使湿润的淀粉-KI 溶液变蓝 阴极:有气泡产生,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阳极:2Cl --2e - =Cl 2↑ 阴极:2H ++2e - =H 2↑ 总式:2NaCl +2H 2O=====通电2NaOH +H 2↑+Cl 2↑ 【讲述】这就是氯碱工业的核心原理,具体生产工艺则属于化学与技术范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 【知识拓展】氯碱工业:离子交换膜法制烧碱 (1)生产设备名称: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阴极:碳钢 阳极:钛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全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学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写法。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周期划分的原因,族的划分与原子中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 2、了解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明确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使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有了理论依据。 二、学习重点、难点 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划分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探索新知](1—18号) 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以H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b. 以He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c. 以C 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活动探究](1—18号) 书写下列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N 、 O、 Ne 、 Al、 Mg 、 Si 、 [学无止境](19—36号) a.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Sc Fe 结论: b.再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Cr Cu 结论: 练习:V、As 第2、3课时 (二)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看图·思考] 仔细观察图1-2-7鲍林近似能级图回答下面问题: 鲍林近似能级图中分为几个能级组?每一能级组中共有多少个原子轨道,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 [交流·研讨] 请根据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参照鲍林近似能级图,尝试分析原子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划分的内在联系,回答下题。 (1)周期的划分与什么有关? (2)每一周期(前4周期)各容纳几种元素?这又与什么有关? (3)周期的序数与什么有关?(从原子中电子排布式分析)[同步检测1] 已知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根据这一排布式可知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练习]书写19号钾原子,24号铬原子,30号锌原子和35号溴原子的价电子排布。 [共同分析]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与过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有什么区别? [观察讨论]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从中找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回答下列问题。

浅议高中化学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

浅议高中化学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10T14:55:35.36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4期作者:涂翔 [导读] 高中化学课外的作业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新疆省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涂翔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教学科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良好的发展。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保障化学知识的有效传播,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布置相应的化学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巩固化学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化学课外的作业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凸显出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作业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作业设计;作业分层 目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得到重点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为实现有效课堂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高中化学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在这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却没有进行创新和改变,还是用传统的统一的、刻板的方式设计作业,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作业设计,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由此,实施作业的分层设计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中化学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作用及其设计原则 (一)高中化学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作用 高中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科目,设计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并且在课外能够通过作业再一次巩固和复习课堂上的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传统的作业布置,通常都是统一的以班级为单位,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设计,限制了教学的有效发展[1]。作业分层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学的实际内容,想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作业布置。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布置和学生当前知识相吻合的作业,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并在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的来说,分层作业设计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成长。(二)高中化学课外作业设计的原则 分层作业不同于传统的作业布置,因此在分层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层次性。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层次性的原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分层布置。具体应该将作业分为基础作业、能力作业以及提高型作业,从而分配给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练习。除此之外,也应该根据学生在化学方面的能力和兴趣爱好,比如,善于动手的就安排实验性质的作业,善于理论的就安排书面作业,让学生各尽其能,量力而行,显示出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形式。其次,引导性。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应该具有引导性。高中化学作业应该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引发联想的功能,为学生创建情景,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作业中得以发挥。最后,主体性。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应具备主体性,也就是强调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作业布置的时候,可以设计多种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相应的作业。 二、高中化学教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设计 每一个班级都有优生和差生。对于优生而言,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能够很大的完成;但是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学困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而恰恰当前的作业布置都是统一的,就是不管优生和差生安排同样的作业,这就会导致学困生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或者优生觉得作业太过于简单,起不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分层[2]。比如在教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在作业的布置上,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巩固基础,并且熟悉各个元素的符号和特点等等。对于优生,作业的设计就可以更加深入一些,比如利用熟悉化学键,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作业,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作业的分类 作业大提升可以氛围三类:即常规作业、应用作业。在作业布置的时候,教师应该提前将要布置的作业先分类。常规作业一般指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难度较低。这类作业可以统一布置,让学生在课外夯实基础。应用作业主要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这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比如对于优生来说,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完成化学实验;对于差生来说,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生活中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样也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兼顾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感受,更有利于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作业的分层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实施作业分层设计,通过作业更好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课时1 原子结构 1.主族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填充在最外层形成阴离子。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Ca2+:1s22s22p63s23p6B.O2-:1s22s22p4 C.Cl-:1s22s22p63s23p6D.Ar:1s22s22p63s23p6 解析:氧离子(O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B选项是氧原子(O)的电子排布式。 答案:B 2.下列电子排布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的是() 解析:A、B两项不符合洪特规则;C项,原子处于激发态,不是能量最低状态;D中能够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 答案:D 3.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解析:A中1s2结构的原子为He,1s22s2结构的原子为Be,两者性质不相似;B项X原子为Mg,Y原子N 层上有2个电子的有多种元素,如第四周期中Ca、Fe等都符合,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C项为同主族的元素,化学性质一定相似;D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碱金属元素可以,过渡元素中也有很多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故性质不一定相似。 答案:C 4.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和离子,其对应的元素一定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A.两原子其核外全部都是s电子 B.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离子 C.原子核外M层上的s、p能级都充满电子,而d能级上没有电子的两种原子 D.两原子N层上都有1个s电子,一个原子有d电子,另一个原子无d电子 解析:氢原子和锂原子都只有s电子但不在同一周期,A错;2s22p6的离子如果是阳离子的话,对应的元素就和2s22p6的原子对应的元素不在同一周期,B错;虽然M层上的s、p能级都充满电子,即使d能级没有电子,但4s上可能有电子或没有电子,C错。 答案:D 5. 已知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1。请根据下表所列数据判断,错误的是() 元素I1I2I3I4 X 500 4 600 6 900 9 500 Y 580 1 800 2 700 11 600

《高中化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化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浙江省长兴中学杭伟华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新作业 2006年秋季,浙江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2012年秋季,《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方案》强调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新课程理念,探索新的教学行为,在关注“如何教”的同时更关注“如何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需要引起教师的重点关注。 作业的功能多数情况下被误解。传统作业只被认为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业内容局限于学科知识,远离生活实践;作业形式单一,基本全是书面作业,缺少实践型、能力型的作业;作业方法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对学生能力要求低。然作业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有效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完成一次知识的探究、方法的提炼、思维的碰撞,有效的作业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可以成为教师反思教学的依据,可以成为提升课程意义的平台。 2.班级集中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很难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班级集中授课制的课堂教学要求使用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统一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内容基本统一,然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总是存在着个体差异。如何能在实际教学中使得教学设计符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作业,作为一种在教师要求下进行的课外活动。它没有象课堂教学那样有组织的集体形式,因此作业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校情、班情、生情进行设计,作业也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容易使得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能在已有知识、能力储备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方法,培养新能力。 3.化学作业资料存在与教材不匹配的现象 目前,我省使用苏教版《化学》教材。当前,在图书市场中高中化学教辅资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封面标榜“苏教版配套”,实质上是人教版的翻版,这些教辅材料存在不少问题,如习题内容与教科书不配套,不少是人教版的内容;习题内容要求与《指导意见》不一致,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选择题 (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B 、升高温度可以抑制盐类的水解 C 、正盐水溶液pH 均为7 D 、硫酸钠水溶液pH 小于7 2、在pH 都等于9的NaOH 和CH 3COONa 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 - 离子浓度分别为 A mol ·L -1与B mol ·L -1,则A 和B 的关系为 A 、A > B B 、A =10-4B C 、B =10-4A D 、A =B 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盐类水解反应的是 A 、NH 4+ +2H 2O NH 3·H 2O + H 3O + B 、HCO 3- + H 2O H 3O + + CO 32- C 、HS -+H + === H 2S D 、Cl 2+H 2O H ++Cl -+HClO 4、向0.1 mol ·L —1醋酸中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会引起 A 、溶液的pH 增大 B 、溶液中c (CH 3COO — )减小 C 、溶液中c (H +)增大 D 、溶液中c (H +)·c (OH —)增大 5、pH=1的HClO 溶液与0.1 mol ·L —1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 A 、c (Na +) = c (ClO —) B 、pH>7 C 、pH=7 D 、pH<7 6、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A 、纯碱溶液去油污 B 、加热氯化铁溶液颜色变深 C 、铁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锈 D 、浓硫化钠溶液有臭味 7、0.1 mol/L NaHCO 3溶液的pH 最接近于 A 、5.6 B 、7.0 C 、8.4 D 、13.0 8、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 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溶液反应的溶液中,pH 最大的是 A 、Na 2CO 3溶液 B 、NH 4HCO 3溶液 C 、NaHSO 4溶液 D 、NaHCO 3溶液 9、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0.1 mol/L Na 2CO 3溶液:c (OH —)=c (HCO 3—)+c (H +)+2c (H 2CO 3) B 、0.1 m o C 、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 (Na +)>c (CH 3COO —)>c (H +)> c (OH —) D 、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的pH =5的混合溶液:c (Na +)>c (NO 3- ) 10、有①Na 2CO 3溶液、②CH 3COONa 溶液、③NaOH 溶液各25 mL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模块综合测评.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人们通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自旋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某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 ) A.1s22s22p63s23p6 B.1s22s22p63s23p63d54s2 C.1s22s22p63s23p63d54s1 D.1s22s22p63s23p63d104s1 【解析】根据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A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0;B 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5;C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6;D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1。 【答案】 C 2.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子层序数越大,s原子轨道的形状相同,半径越大 B.在同一电子层上运动的电子,其自旋方向肯定不同 C.镁原子由1s22s22p63s2→1s22s22p63p2时,释放能量,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D.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π键或用于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解析】s原子轨道是球形的,电子层序数越大,其半径越大,A项正确;根据洪特规则,对于基态原子,电子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且自旋方向相同,B项错误;由于3s轨道的能量低于3p轨道的能量,基态镁原子应是吸收能量,C项错误;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和容纳

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不能形成π键,D错。 【答案】 A 3.下列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①CaC 2②N 2 H 4 ③Na 2 S 2 ④NH 4 NO 3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解析】CaC 2是由Ca2+和C2- 2 构成的,C2- 2 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 2 H 4 中含N —H键(极性键)和N—N键(非极性键),属于共价化合物;Na 2S 2 是由Na+和S2- 2 构 成的,S2- 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H 4 NO 3 含离子键和极性键。 【答案】 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中一定存在化学键 B.分子中若含有化学键,则一定存在σ键 C.p和p轨道不能形成σ键 D.含π键的物质不如只含σ键的物质稳定 【解析】A项,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分子由单个原子构成,不存在化学键。B项,如果分子中存在化学键,则一定有σ键。C项,若两个原子的p轨道“头碰头”重叠,就能形成σ键。 D项,如氮气中就有π键,氯气中只含有σ键,但氮气比氯气稳定。 【答案】 B 5.下列物质所属晶体类型分类正确的是( ) C 选项中氯化铯为离子晶体。 【答案】 D 6.某物质熔融状态可导电,固态可导电,将其投入水中水溶液也可导电,

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2元素周期律苏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二) 元素周期律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下列各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 A .Na 、Mg 、Al B .Na 、O 、F C .P 、Si 、Al D .C 、Si 、P C [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的原子半径,随电子层数(或核电荷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大。] 2.下列微粒半径之比大于1的是( ) A .r +r B .r r - C .r 2-r +D .r r C [先据电子层数多半径大,判定 D 不符合;据同一元素阳离子半径必小于其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必大于其原子半径,判定A 、B 都不符合;再据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序大径小”规律,r (O 2-)>r (Na +),C 符合。] 3.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化合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 【导学号:13572007】 ①C、N 、F ②Na、Mg 、Al ③F、Cl 、Br ④P、S 、Cl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B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最高正化合价数,但要注意氟元素无正价。] 4.下列关于性质递变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非金属性Cl>S>P B .还原性Na>Mg>Al C .酸性H 2SO 4>H 3PO 4>HClO 4 D .稳定性HCl>H 2S>PH 3 C [金属性越强,还原性越强,与酸或水反应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与氢气化合越剧烈,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5.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只有( ) A .碱性:KOH >NaOH B .相对原子质量:Ar >K C .酸性:HClO 4>H 2SO 4 D .元素的金属性:Mg >Al B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一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

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鲁科版) 章末过关检测卷(五) 第5章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某人在检查身体时,发现尿液呈微酸性,医生建议他( ) A.少吃苹果、梨等水果 B.少吃菠菜、芹菜等蔬菜 C.少喝牛奶、豆汁等饮料 D.少吃含蛋白质、脂肪多的肉类食品 解析:尿液呈酸性,说明他身体呈“酸性”,应多吃碱性食品加以调节,苹果、梨、菠菜、芹菜等水果、蔬菜代谢以后呈碱性,牛奶、豆汁等代谢以后呈碱性,而肉类食品代谢以后呈酸性,所以应少吃此类食品。 答案:D 2.20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各组物质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 ) A.玻璃纤维素青霉素 B.尿素食盐聚乙烯 C.涤纶洗衣粉阿司匹林 D.石英橡胶塑料 解析:A中纤维素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如棉花、木材等;B中食盐大量存在于海水中,提取即可,不必合成;D中石英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石英砂、水晶等;C中物质全部为合成而得,故选C。 答案:C 3.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常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氯气和二氧化硫均可作为漂白剂,若同时使用它们去漂白某一润湿的有色物质,漂白效果会明显加强 B.为了消除碘缺乏病,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碘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C.苯酚有杀菌和止痛作用,药皂中也掺有少量苯酚,所以我们可以用苯酚对环境消毒或直接涂抹于皮肤 D.工业酒精不能加水当酒品尝,其原因是它含有甲醇,它虽具有酒香,但饮用后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解析:Cl2与SO2及水反应会生成没有漂白作用的盐酸和硫酸;食盐中加的碘是以碘酸根的形式存在;苯酚不能直接涂抹于皮肤上。 答案:D 4.我们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日常生活中许多小窍门和小常识往往包含着化学知识。生活中以下做法符合化学原理的是( ) ①用钢丝球擦洗铝锅上的油污②用食醋清除暖水瓶中的水垢 ③用热的纯碱洗涤铁锅上的油污 ④用汽油清洗电风扇叶片漆面上的污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各种饭锅上的油污是酯类物质,热的纯碱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OH-的存在能使油污水解而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而洗去,故③对;钢丝球不仅不能擦洗去油污,而且能将铝锅擦伤,因为铝的硬度小于钢丝,故①错;用汽油清洗风扇叶片漆面上的污渍时,叶片表面上的漆面会被汽油溶解而破坏,故④错。 答案: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氟牙膏含氟越高越好 B.牙膏中加入抗菌剂可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 C.牙膏的主要成分包括摩擦剂和清洁剂 D.由于铝元素对人体有害,所以牙膏中不能有氢氧化铝 解析:在牙膏中加入叶绿素,有一定预防龋齿的作用,氢氧化铝是牙膏中常用的摩擦剂。 答案:C

高中化学课外作业设计分层性的研究

高中化学课外作业设计分层性的研究2010年12月,经自治区批准,我校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高中化学课外作业设计分层性的研究与探索》开始实施。在近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努力探寻有效的作业设计,着力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初步研究实践,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逐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长进。课题组教师注重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质,根植教学实践,努力提高化学作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课题组进行的研究和取得的成绩做一个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探索和总结高中化学课外作业设计分层模式,通过研究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学会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并努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此提高整个班级的化学水平。 2.在教学中利用科学学科的特点,坚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实践,加强设计“精品”作业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发挥“求新、求活、求近”的整体效益。让作业不断成为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科学,获得必要的科学,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突破以往的框架,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构建各种各样新的作业形式。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让作业不断成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4、在构建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校本体系方面作一些理论探索。 (二)研究内容 1. 探索学生课外作业分层理论研究 2.高中化学学生课外作业分层布置研究。 3.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菜单式”的作业设计。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综合检测(二)

综合检测(二) 第 2 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 含有羟基的有机物称为醇 B. 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都是醛 C?苯酚俗称石炭酸,酸性比碳酸强 D.含高级饱和脂肪酸成分的甘油酯一般呈固态 【解析】A选项中要注意醇与酚的区别,醇是羟基与链烃基相连的化合物,而酚是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B选项中应是只要有醛基的物质都能发生银镜反应;C选项中应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 【答案】D 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 B.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区分己烷和3-己烯 C. 用水可区分苯和溴苯 D. 用新制的银氨溶液可区分葡萄糖溶液和乙醛 【解析】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气体,与乙醚不反应,A正确;3-己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己烷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B正确;苯和溴苯在水中分层,苯在水的上层,溴苯在水的下层,C正确;葡萄糖和乙醛中都有醛基,都能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故用新制的银氨溶液不能区分葡萄糖溶液和乙醛,D错误。 【答案】D 3. 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C3H8 + C12—>GHCI + HCl B. 2FeCl2+Cl2===2FeC3l 催化剂

C. -------------------------- CH===C出H2O > CHCHOH 浓H2SQ D. CHCHO -------- >CH===C凶 + H2O 170 C 【解析】由各有机反应类型的定义知:A为取代反应,D为消去反应,只有C 符合,而B为无机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C 4. 下列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水 A. CHCHCI + NaOH—>CHCHOH^ NaCI △ 浓硫酸 B. --------------------- 2CHCHO > CHCHOC2CH+ H2O 140 °C OH 1 / U(C G H?OQ—OH -3H HO—N02 - OH」, /ONO》「 (Cft H? Og). OXO^ ONO2_ 【解析】根据取代反应的定义判断,A B C三项中的反应都是取代反应; D项中的有机物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D 5. 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 制取乙酸乙酯时,先将1体积的酒精倒入3体积的浓硫酸中 B. 配置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至白色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C. 实验室做钠与乙醇的实验时,余下的钠屑投入到废液缸中 D. 制乙烯时,用量程为100 C的温度计代替量程为300 C的温度计,测反应液的温度 【解析】制取乙酸乙酯时,应将浓硫酸倒入酒精中,A选项错误;实验中 剩余的金属钠不能投入到废液缸中,因为金属钠能和水发生反应,C选项错误;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精品】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 1.1 关注空气质量 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污染指数(API)、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2.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3.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4.酸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目标: 通过空气质量报告反映的内容,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空气污染指数(API)的确定。 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法 教学过程: 【引入】从1997年5月起,我国有十几座城市先后开始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为大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济南市也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很多城市又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表1-1-1 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你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吗? 【阅读】表1-1-1 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板书】一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1 解读空气质量报告 【讲解】要了解该表中各项内容的含义,我们首先从什么时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开始。目前,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指数是将某种污染物浓度进行简化处理而得出的简单数值形式。每天分别测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它们的污染指数,其中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就是当日的首要污染物,并将其污染指数作为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API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API在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中所对应的级别就是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表1-1-2,了解下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及各个级别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讲解】空气质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个是气象条件。

高中化学有效作业的设计研究

高中化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重庆市丰都中学校徐春明 摘要:作业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在新课程理念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应有效设计新的作业形式,以达实现新课程中的各项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作业设计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如何使化学教学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化学作业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学作业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得以巩固和消化,能促进科学品质的形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作业的检验和批改,教师能够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和改进。传统的化学作业对巩固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技能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1)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2)条件明确,结论唯一,缺乏开放性;(3)命题缺乏背景知识与情境性;(4)解题模式化,巩固性,模仿性强;(5)内容狭窄,紧扣教材重难点知识,紧扣考纲,考点,缺乏拓展性。如此存在“书面的变,探探究的少;动笔的多,实践的少;标准化的多,开放性的少”的几多几少现象。这样的作业设计,只能帮助学生会用笔在纸上完成

作用。通过“题海”帮助学生提高应试的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得不到多大的帮助和提高。因,作业作为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好和用好化学作业。有效地发挥作业的功效,以达到促进学生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 教师要以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为指导,根据自己所处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要求,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作业,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出可以从中获取较准确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增进与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这样便会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学生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这些都无疑会对化学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化学作业是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内容,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化学作业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凡有悖于此的作业设计都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2.2针对性原则:化学作业的设计,既要针对每一具体的知识内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测试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测试 姓名_________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7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一定条件下反应N 2(g)+3H2(g) 2NH3(g )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min 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小到8mol,则2min内N2的反应速率为A.1.2mol/(L·min) B.1mol/(L·min) C.0.6mol/(L·min) D.0.4mol/(L·min) 2.已知450℃时,反应H 2(g)+I2(g) 2HI(g)的K=50,由此推测在450℃时,反应2HI(g) H 2(g)+I2(g)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A.50 B.0.02 C.100 D.无法确定 3.用酸滴定碱时,滴定前读酸式滴定管读数时视线低于水平线,滴定结束时读数正确,这样会使测得的碱溶液的浓度() A.偏高 B.偏低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4.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池反应如下:PbO2 + Pb + 2H2SO4= 2PbSO4↓+ 2H2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PbO2是电池的负极 – 2e – = PbSO4↓ 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 + SO 2 4 C.PbO2得电子,被氧化 D.电池放电时,溶液酸性增强 5.在25℃、101kPa下,1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9.72kJ,下列热化学方 程式正确的是()A.CH3CH2OH(l)+3O2(g)=2CO2(g)+ 3H2O(l);△H=+1367kJ/mol B.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2734kJ/mol C.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1367kJ/mol D.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2734kJ/mol 6.1g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H2(g)+O2(g)=2H2O(l);ΔH=-142.9kJ·mol-1 B. 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 C. 2H2+O2=2H2O ;ΔH=-571.6kJ·mol-1 D. H2(g)+1/2O2(g)=H2O(g);ΔH=--285.8kJ·mol-1 7、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因保存不当,吸收了少量的二氧化碳,若有1%的NaOH转变为Na2CO3,以此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盐酸浓度的测定结果会()

(完整版)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建议

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建议 新课程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有效结合,注重学生个性、主 体性的发挥.新课程教学理念决定了高中化学不能单一地采用书面作 业等传统的作业形式,教师应设计阅读作业、实践作业等多元化的作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意义.教师应遵循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依托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本着多样性、层次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相 统一的原则设计化学作业. 一、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1.遵循激发学习动机的规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 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再难的题,学生都愿意 去尝试.传统的作业形式过于单一死板,内容缺乏创意,加上教师缺 乏创造性的使用,学生感到作业面目可憎,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作 业的设计,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设计灵活新颖、富有趣 味的作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学生的心 理特点,又要符合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 2.遵循记忆的规律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在刚学完的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为了增强 记忆、巩固知识,就要及时复习,合理安排学习和复习时间,排除各 种干扰.如果根据记忆的规律来设计作业,作业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 提高.记忆的规律还告诉我们,适当过度学习对增强记忆是有益的, 这个度应维持在50%左右,当超过50%时,过度学习就会引起疲劳、注 意力分散等负面影响,从而产生厌倦情绪.任何学习,都是有一个过 程的,不是一步到位的,都要经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 在校的学习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所以作业设计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增强记忆的效果,提高作业的时效性. 二、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化学习题

高中化学 《烃》教案鲁科版选修五

第一章第三节常见的烃 (第一课时) 【问】你知道什么是烃? 烃是一类只含有C、H元素的有机物。 一烃的分类 1 结构中有无苯环 不含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饱和烃——烷烃不含苯环————脂肪烃 含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不饱和烃——烯烃、炔烃 烃 含有苯环————芳香烃 二脂肪烃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交流与讨论】 (1)烷烃的熔、沸点(见课本P40) 【问】烷烃的沸点与其分子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 (b)分子里碳原子数等于或小于4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其他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c)烷烃的相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注意:表中所列烷烃均为无支链的烷烃,常温常压下是气体的烷烃除了上述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几种分子之外,还有一种碳原子数为5的分子,但分子中含有支链的戊烷, 【问】烷烃分子的熔沸点为什么会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大即相对分子质量的提高而升高呢? 由于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逐渐增大,从而导致烷烃分子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补充:烷烃的熔点在开始时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呈折线上升,这是由于其熔点不仅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还与结构的对称性有关。 (2)水溶性——烷烃分子均为非极性分子,故一般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液态烷烃本身就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二化学性质

2 特成反应 【学生回答】——完成下列填空 (1)甲烷与纯卤素单质(Cl2)发生取代反应 这类反应中,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2)不饱和键的加成反应——构成有机物不饱和键的两个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A 单烯烃中的加成反应 乙烯与HCl的反应 乙烯与H2O的反应 乙烯与氯气的反应 乙烯与H2的反应 乙炔(“能”或“不能”)使溴水褪色。 乙炔与少量溴水反应 乙炔与过量溴水反应 乙炔与足量H2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