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9课《家》祖孙之间
教学设计7:第8课 《家》——祖孙之间

《家》——祖孙之间教学目标1.欣赏节选的重要段落,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欣赏小说的美。
2.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欣赏节选的重要段落,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了解人物性格的成因,欣赏小说的美。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明确: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3.问题探究(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高老太爷、觉慧、觉新(2)结合课文和全书,分别概括他们的形象特点。
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权威,谁也不能反对。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
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
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9课《祖孙之间》教学设计

《祖孙之间》教学设计威宁县第四中学代丽教学目标:1、自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巴金及其作品。
2、合作目标(重点知识)欣赏节选文本,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
3、探究目标(难点知识)欣赏节选文本,理解高老太爷与觉慧之间的斗争。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小说的美。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欣赏欣赏小说的美2、把握两种思想文化的冲突与斗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以内,教师完成)1、展示图片:先难后易2、解说图片:这是一个“家”字。
说文解字上——是这样解释的,家“从宀从豕”,合起来就是人丁昌炽,六畜兴旺。
现代人一说到家,就是生命的摇篮,温馨的港湾,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家庭里面祖孙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枝枝蔓蔓的纠葛?(板书课题)二、展示目标(1分钟,学生完成齐读)1、自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巴金及其作品。
2、合作目标(重点知识)欣赏节选文本,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
3、探究目标(难点知识)欣赏节选文本,理解高老太爷与觉慧之间的斗争。
三、导学达标(28分钟)1、问学生是否预习课文,预习了的话,给学生三个词选择,祖孙之间是什么样的状态?有三个词供你选择:明争,暗斗,明争暗斗(板书在图片的下面)。
如果没预习的话,就3分钟快速浏览再选择。
2、教学约定:分组(分成两大组,组名为:祖狄北伐,孙武用兵),学生分别推选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同学讨论并在黑板上记录同学们的讨论结果。
两组抢答:(1)因何争斗?用文本来回答:找出一个事件:参加学生联合会。
追问:参加学生联合会就要争斗吗?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深层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下一个问题,怎样争斗?(2)怎样争斗?粗读:(句型):文本内容+人物性格+描写手法(从这个句子看出人物有什么性格,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通过文本归纳祖父和觉慧的人物性格,要求找到文中的句子,指出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9课《祖孙之间》优秀教案

《祖孙之间》巴金【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封建大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3、欣赏节选的重要段落,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欣赏小说的美。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后欣赏,提出问题,立足文本分析,解决问题---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提出问题,辩证评价人物形象的思维【教学重点】立足选文的解读,正确理解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高老太和觉慧的人物典型形象【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要介绍《家》的主要人物和思想体系,以及巴金先生常识,并要求学生画出节选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句子)【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爷爷的印象和和关系?爷爷的印象:和蔼、善良、疼爱我、呵护我、关心我、理解我、善解人意、慈祥…….我和爷爷的关系:友好、和谐的但我们所学课文:大家看图片说说这里都是谁?出示幻灯(第一张:高老太爷和姨太太。
第二张:觉新、觉民、觉慧)是什么关系?(祖孙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性格和理念的冲突)二、文本解读问题探讨1、反复阅读节选的重要段落,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
2、根据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高老太爷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而觉慧又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3、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调和呢?【明确】1、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老太爷的?外貌、神态与动作、语言等2、请画出表现神情的语句和有关心理描写的语段,仔细品味人物性格。
①外貌: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
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
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
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
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9课 《家》——祖孙之间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家》——祖孙之间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及《家》中的名言警句。
2.读:阅读课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3.练:掌握小说中人物的外貌描写。
4.写:就自己熟悉的人物,运用外貌描写一个片段。
一、诵记名言警句《家》中的名言警句1.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
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
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
2.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
3.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
4.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
5.奋斗就是生活,人生惟有前进。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新的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
巴金创作《家》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就是“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
巴金曾说:“我接受了‘五四’反封建的思想,用反封建的眼光去看家庭。
……我在小说里攻击的是旧制度,不是对个人。
”换句话说,巴金的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的《家》,其实不是自现实中提炼出来的现实,而是“主题先行”(攻击旧制度)之后的现实。
选修中国小说《家.祖孙之间》教学设计

《中国小说》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家•祖孙之间》鉴赏课3课时备课组高二语文编辑王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2.进一步提高概括提炼小说主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情节。
2.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文章。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背景,细节概括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觉慧勇于向旧势力、旧封建制度反抗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
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难点:通过人物形象概括提炼小说主题。
教学法诵读、自主学习式、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考点导航】小说主题鉴赏基本步骤1.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形象)2.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情节导火索、矛盾焦点)3.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暗示作用)4.从小说的关键语句入手(作者直接表达的情感、观点、态度)5.从小说的时代背景(或典型的环境描写)【问题引入】“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
今天我们就通过小说《家》的节选——祖孙之间,来窥探这个“家”。
透过现当代作家巴金的笔触,他会给我们诠释一个怎样的家庭呢?【自主学习】一、结合《高效课堂》了解作者、作品二、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三、故事梗概(略)(一)祖孙二人发生了什么事?因何事起冲突?【明确】祖孙二人之间的冲突;觉慧参加学生运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9课《家》祖孙之间教案(系列一)

《家·祖孙之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巴金以及《家》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3、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预习了解家族小说、巴金、《家》的基本情况。
2、通过阅读、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内涵、塑造方法,理解祖孙间的矛盾冲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思封建大家庭的专制与腐朽,感知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二、教学重点1、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形象内涵和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探究法五、教学资源:导学案、、课文六、课型:新授课七、安排:1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家”的联想温暖、幸福、爱、思念……对比高老太爷的典型语言,体会《家》中封建大家庭的专制,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巴金以及《家》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3、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学习重难点:目标3、4(三)自主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女佣颔下檀郎校书大吹大擂挨打颧骨一瞥强辩2、解释词义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
(四)情节梳理1—7段高老太爷假寐,觉慧观察、回忆祖父8—17段高老太爷训斥觉慧,觉慧分辩18—末段高老太爷吩咐觉新看管觉慧(五)形象解读高老太爷在《家》整部小说中,高老太爷的第一次正式出场就是在我们节选的这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把他作为一个重点形象来解读。
1、速读1—7段。
用原文词语概括假寐时和觉慧记忆中高老太爷的特点,明确人物描写手法。
答案:(假寐时)衰弱(记忆中)相貌庄严凛然不可侵犯完全不亲切古板不近人情道貌俨然讲道德说仁义顽固荒唐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2、品读8—17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9.《家》11-人教版

《祖孙之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家族小说的基本概貌。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题。
3、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
教学难点: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二十世纪的良心。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巴金)2、巴金简介(幻灯)二、整体感知:1、看到“家”这个字眼,同学们能够想到什么?明确:温馨,安全,关爱……2、看到“祖孙之间”你又能想到什么?明确:关爱,溺爱,鸿沟……3、今天我们走进巴金笔下的家,看看他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祖孙故事.4、学习目标展示。
5、自读58页《家》简介,了解相关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巴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家”?明确:封建家庭,封建没落的家庭……6、巴金为什么创作《家》?明确:“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的‘控诉’”,“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三、精析品读1、分组讨论,批注阅读,完成下列问题。
(1)高老太爷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本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概括并分析。
(2)觉慧是一个怎样的人?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刻画?概括并分析。
(3)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够调和?为什么?(4)应该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2、考点链接:小说中人物形象概括与分析。
设问方式: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分析要点: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等)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
(解读出小说中人物形象对表达小说主题的意义)答题模式:某某是一个……(两到三个形容词)的人物形象(点明人物的身份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9课《祖孙之间》表格教学设计方案

一、导入: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巴金先生的小说《家》中,觉慧眼前的家是这样的“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这个描写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在这样的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祖孙之间》,来窥探这个“家”里不见硝烟的战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课文,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
2.过程与方法
提升学生由人物形象分析入手进而归结小说主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祖孙之间微妙的关系,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课文里的重要词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祖孙之间既充满对立又充满关爱的亲情关系,从而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抓住小说中的描写去把握高老太爷的形象,在设置问题时以冲突正式开始为分界线,避免了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盲目性。
五、提出问题:整个节选部分觉慧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你眼中的觉慧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找出描写觉慧心理的有关句子,对觉慧的形象进行概括)
浏览文章,勾画觉慧的心理,概括觉慧的形象特点。
思考
由心目中的“家”及巴金《家》中对家的外在描写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把握高老太爷和觉慧的形象;
2.理解祖孙之间微妙的关系,把握主题。
齐读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了解祖孙间的冲突: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由问题带领学生了解文章情节,避免了枯燥的情节概括,使学生更有兴趣了解祖孙之间的冲突。
高中语文 第9课《家》祖孙之间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9课《家》——祖孙之间【文本助读】一、作者名片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新的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
巴金创作《家》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就是“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
巴金曾说:“我接受了‘五四’反封建的思想,用反封建的眼光去看家庭。
……我在小说里攻击的是旧制度,不是对个人。
”换句话说,巴金的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的《家》,其实不是自现实中提炼出来的现实,而是“主题先行”(攻击旧制度)之后的现实。
讲得更直白一些,巴金的“三部曲”其实跟“打倒万恶的封建家庭制度”这样的口号标语类似,只是他使用文学语言讲故事的方式,把他的这个想法铺衍出一部小说,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想法:“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二、内容链接《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封建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的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9课《家·祖孙之间》教学设计

《家·祖孙之间》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祖孙之间》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的第五单元。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两篇小说(另有陈忠实《白鹿原·家族的学堂》)。
这两篇小说都属于家族小说,主要讲述家族兴衰的故事,反映一个特定时代中几代人的关系,从他们各自的活动中认识他们所选择的命运。
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族发展的历史,增进对家族题材小说的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鉴赏小说的能力。
但对家族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缺乏切实的感受,对封建大家庭更缺乏了解。
鉴于此,课前我发了本课的导学案,介绍巴金生平及作品《家》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封建大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及反映的时代背景,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并在导学案上预设了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的基础上,通过人物评论,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在充分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的基础上,通过人物评论,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节选的重要段落,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
通过人物评论,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批判以高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歌颂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评论,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5、教学策略和方法(1)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法。
2、分析点拨法。
3、合作探究法。
(2)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鉴于此,课前我下发了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9.《家》》

祖孙之间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东区分校张新锋课标解读: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学期目标中对于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小说的艺术特性。
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材分析:《祖孙之间》是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的第一篇小说《家》的节选部分,另一篇小说是《白鹿原》的节选部分《家族的学堂》。
本单元的小说主要讲述家族兴衰的故事,反映一个特定时代中几代人的关系,从他们各自的活动中认识他们所选择的命运,并由此把笔触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类小说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描绘家族小说的生活场景的写作技巧,一方面又站在时代思潮的新起点,反思和批评旧家族家庭中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
学习本单元,要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通过阅读小说中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体会青年人追求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揭露封建家长制对进步青年的迫害,展现封建大家庭腐朽没落的趋势。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巴金的《鸟的天堂》《海上日出》《灯》等作品,对他的作品和思想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对小说《家》的写作背景和基本内容也有初步感受,但是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理解还不够深刻。
学习这篇小说,要以认真阅读为基础,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深入理解文本,以实现与巴金的心灵碰撞,多方面把握作者复杂的心理感受。
学习目标:1.借助课本和相关资料,了解巴金的创作成就以及《家》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找出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心理等的句子,分析高老太爷和觉慧、觉新形象特点。
3.通过交流研讨,分析祖孙两代思想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概括小说节选部分主题。
学习重点、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高老太爷和觉慧的形象特点。
祖孙之间公开课教案

祖孙之间巴金授课人:孙世安授课班级:高二(2)班授课时间:3月23日第二节【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结合课后欣赏,提出问题,立足文本分析,解决问题2、正确理解高老太和觉慧的人物典型形象3、正确理解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提出问题,辩证评价人物形象的思维【教学重点】立足选文的解读,正确理解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高老太和觉慧的人物典型形象【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要介绍《家》的主要人物和思想体系,以及巴金先生常识,并要求学生画出节选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句子)【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文本解读与问题探讨(一)引导质疑提出问题根据教材正文后赏析文段,引导学生质疑,并提出问题1、文中如何体现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象征?2、文中如何体现觉慧是反抗封建专制的进步青年?这种反抗是与生俱来的吗?3、如何理解”这祖孙之间的关系,却不是守旧与革命、压迫与抗争这样简单的教条所能概括得了的”4、为什么说高老太爷的曾经是青春年少和荒唐放纵,是充满活力和情趣的读书人?该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二)问题探讨1、文中如何体现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象征?(立足文本、合作探究)明确:文中的爷爷是一个古板不近人情、讲道德说仁义的顽固的人物,他的眼中学生的运动是太嚣张、太胡闹、简直目无法纪的行为,他眼中的参加运动学生是不读书、爱闹事的,学堂是坏极了,只制造出一些捣乱人物的,这一切源于他对封建制度的维护,是封建制度的象征。
2、文中如何体现觉慧是反抗封建专制的进步青年?这种反抗是与生俱来的吗?(立足文本、合作探究)明确:文中的觉慧积极地参与了学生运动,面对爷爷的责备和质疑,他勇于强辩“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最后他坚定了,祖孙之间“像两个敌人”,“想对一切表示反抗”,反抗的是封建的专制。
这种反抗不是与生俱来的:爷爷在他眼中是令人“惶恐的”、“非常不安”、“感觉拘束”的,爷爷的严厉和威严令他“红着脸”、“迟疑”;面对爷爷对学生运动的责备,他只能“忍住气和平地分辨”,这一切说明觉慧对爷爷的畏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9课《祖孙之间》优质教案

《祖孙之间》教案黄小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巴金作品和他的家族小说《家》的主题;学习节选部分作者巧设铺垫和人物对话表现祖孙冲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立足文本,在理顺情节的基础的同时勾画关键词句,弄清楚祖孙冲突的实质,结合高老太爷和觉慧在对话中对读书、学潮等事件截然不同的看法剖析冲突产生的根源,以点带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现人物冲突的用意,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家》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憎恶和对敢于向封建专制制度反抗的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革命热情的歌颂。
【学情分析】《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
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祖孙之间》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巴金《家》的第九章,主要展现的是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冲突。
可以说,这个冲突的性质并不局限在高家的祖孙之间,它所带代表的实际上是整整两代人思想与观念的巨大分歧。
选编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特定背景祖孙之间冲突,体会作者的在字里行间表达的不无矛盾的社会观和文化观,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拓展阅读,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进入高二下学期的高中生,已经赏析过大量的小说作品,对于常见的语言,动作,行为,神态等常见的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了,只需要复习巩固就可以了。
而对于“心理刻画”的品读鉴赏人物形象方法学生掌握地相对薄弱,需要在语文教学上不断加强,这也是《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
同时,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只注重学方法,考高分,而忽视了批注式阅读这项基本能力。
其实批注式阅读方法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不破坏小说原生态的最好方法,语文教师理应强化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的能力。
《家·祖孙之间》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家·祖孙之间》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家族小说的基本概貌。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
【教学难点】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及巴金的生平与创作。
【教学过程】一、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1、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
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
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
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
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
《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属家族小说范畴。
2、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
二、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9课《祖孙之间》优秀教案

《祖孙之间》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大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欣赏小说的美。
2.把握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介绍家族小说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
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家族小说代表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二、走进巴金v 讲真话的一面旗帜v 二十世纪的良心v 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v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v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v 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1982年获得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的国际荣誉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奖章。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三、作家作品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
随笔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小说欣赏 9.《家》》3

鲁迅之后的伟大文学家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 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2、 家族小说介绍 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标准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 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所叙故 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其人物形象主 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 属家族小说范畴。 3、 ?家?的内容梗概介绍 4、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 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 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5、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 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 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 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6、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 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 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 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 决心脱离家庭。 7、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 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 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 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成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8、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第一局部〔第 1-7 段〕:觉慧被唤到高老太爷房里接受训话,趁祖父瞌睡觉慧研究祖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家》——祖孙之间 (对应学生用书P45)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假寐.(m èi) 2.凛.然(l ǐn) 3.颔.下(h àn) 4.檀.香山(t án) 5.窘.住(ji ǒng) 6.瞥.见(pi ē) (二)多音字1.佣⎩⎪⎨⎪⎧ 女佣.y ōng 佣.金y òng 2.遗⎩⎪⎨⎪⎧ 遗.老y í遗.之千金w èi 3.露⎩⎪⎨⎪⎧ 露.水l ù露.丑l òu 4.藏⎩⎪⎨⎪⎧ 收藏.c áng 宝藏.z àng5.悄⎩⎪⎨⎪⎧ 静悄.悄qi āo 悄.然qi ǎo 6.颤⎩⎪⎨⎪⎧ 颤.巍巍ch àn 颤.栗zh àn 二、写准字形 1.⎩⎪⎨⎪⎧ b ào 爆破b ào 暴动2.⎩⎪⎨⎪⎧ hu āng 荒唐惊hu āng 慌3.⎩⎪⎨⎪⎧ 干z ào 燥烦z ào 躁4.⎩⎪⎨⎪⎧ 严l ì厉鼓l ì励5.⎩⎪⎨⎪⎧ 迟y í疑n íng 凝结6.⎩⎪⎨⎪⎧ bi àn 辨析bi àn 辩论7.⎩⎪⎨⎪⎧ chu í捶背tu ò唾沫三、用对词语1.陈规 成规例句工作要敢于创新,要善于打破陈规陋习;那些墨守成规,不能灵活处理问题的作风,也要改进。
辨析陈规:指陈旧的规矩;已经不适用的规章制度。
成规:指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
2.偶尔偶然例句①主教练迪马特奥说:“切尔西今夜发挥失常只是偶然现象。
”②他星期天常在家看书,偶尔也到公园走走。
辨析“偶尔”和“偶然”都是副词。
“偶尔”指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偶然”指事情发生意外,跟“必然”相对。
“偶然”还有形容词用法,如“偶然的机会”。
四、积累成语1.道貌俨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俨然,高傲、严肃的样子。
形容神态庄重,外貌严肃正经。
2.大吹大擂:比喻大肆宣扬。
3.并存不悖:形容同时进行,互不抵触。
4.哑然失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哑然,形容笑声。
(对应学生用书P46)中国现代文坛巨匠——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为巴金。
生于四川成都,5岁进私塾,16岁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后来离开四川赴上海,1927年至1928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年底回到上海后,从事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品:小说有《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有《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其中《家》是其代表作。
评价: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叛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巴金创作《家》的特定历史时空就是“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
巴金使用讲故事的方式,成功地表达了他“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腐败、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的想法。
课文通过整整两代人的思想与观念的巨大分歧,即祖孙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社会上新旧两种力量的激烈冲突,唤醒了人们要有“人”的意识,要有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告诉青年要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决心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赏情节1.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觉慧的?请写出其心理表现过程。
[明确] 神情与心理:惶恐——不敢——非常不安——静静地立——感觉拘束——不了解——解不透——奇怪——红着脸——迟疑——坚定的眼光——很不舒服——抖动着身子——想表示反抗。
赏人物2.文章开始对高老太爷的肖像刻画,说明了什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 显示了他衰颓、行将就木的迹象。
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3.你认为觉慧这一形象是否具有象征意义?[明确] 有。
觉慧代表着或象征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办反封建的刊物,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4.文中写陈姨太,对塑造高老太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 《家》中的陈姨太也是受害者,也是一个受尽摧残和凌辱的女人。
文中的陈姨太是高老太爷生活腐化、道貌岸然的有力体现。
赏语言5.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老太爷?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表现手法语言现象分析评价外貌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
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
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
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
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
年老而又虚弱神态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
绝对遵从与动作祖父……身子软弱无力地躺在那里,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断续地流出口水来,把颔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
年迈衰老祖父忽然睁开了眼睛,看了他一下,露出惊讶的眼光,好像不认识他似的,挥着手叫他出去。
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祖父的严厉的眼光射在他的脸上。
祖父冷笑了一声,威严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来扫去。
(祖父)的老年的模糊的眼光无目的地向四处移动,后来他便把眼睛闭上了。
祖父的声音虽然严厉,但是比先前温和多了。
严厉中又有关爱赏技巧6.试从不同侧面分析本课的写作技巧。
[明确](1)典型恰当的外貌描写选文主要写了祖孙之间的冲突,其中对祖父高老太爷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肖像描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文中细致的外貌描写,显示出高老太爷衰颓、行将就木的特点。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选文主要通过觉慧的心理活动,描写出祖孙之间那种微妙的既充满对立又充满关爱的亲情关系,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丰满鲜明的人物性格文中觉新的善良仁爱、忍辱负重、怯懦自私交织在一起,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心态的概括,使人物形象免于脸谱化和概念化。
所谓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
高老太爷和觉慧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种代沟。
你认为产生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哪一方?如何最大限度地填充代沟?观点一: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代沟通常产生于青春期。
环境的影响使当代青少年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认为父母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子女从小不为生计担忧,很少体味人间疾苦,时间长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
而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却又不被子女所理解。
这种痛苦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子女长期处于父母的教育下,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代沟也因此形成。
观点二: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就代沟的产生而言,本身就是由于不平等、不理解和不尊重,尽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旧观念早被人否定,但它在那些为人父母的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不重实质的教导,才使两代人的心灵逐渐有了距离,爱逐渐有了距离。
这就是代沟。
再说,父母与孩子相比,思维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宽,应该比孩子更具有包容能力,他们应该对代沟负主要责任。
(对应学生用书P47)1.巴金谈《家》《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取材于感受至深的老家生活经历,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
《家》通过对美丽生命被封建制度摧残的艺术再现,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和罪恶,同时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寄托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期望。
《家》叙写了大家族三代中的四类人物: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第二类是封建大家庭的败家子,像吃喝嫖赌、荒淫无耻又极端不孝的叔叔辈克安、克定;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第四类则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梅、瑞珏(jué)和鸣凤等。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
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
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
”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
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
”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和《秋》。
(选自《和读者谈谈〈家〉》,《巴金研究资料》上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2.学者谈《家》(1)汪太伟(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巴金的《家》从“家”这一独特视角出发,热切关注封建专制和礼教制度下青年男女的命运,并把奋斗性的人格理念同青年的人格建构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和思考,表达了积极的反封建主义立场和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作用。
(2)黄小珍(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巴金在其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有文化意味的当属封建家庭中的长幼子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思想中对传统文化无意识的接纳和继承。
(3)郭广兰(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觉新矛盾复杂的性格是受了封建思想的桎梏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所以才造成了他诚实、善良、懦弱、驯顺、屈从、忍受、反抗等的性格混合体。
(4)曹书文(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校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头人)觉慧的性格并非清一色的单纯,而是复杂的多元组合,觉慧性格的复杂内蕴的形成,既是特定时代、社会、家庭所致,又是个人的历史选择。
《论觉新、觉慧性格与思想上的“血缘”关系》发现觉新、觉慧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个性,同时又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相似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人类天性中的二元对立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
(5)张慧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觉慧形象有巴金青少年时期的影子,但又是广阔社会生活的概括。
通过对觉慧思想和言行的分析,可以看到巴金深深的忧患意识,既恨“吃人”的礼教,也忧麻木不仁的国民。
《家》中的人物1.地位特殊的觉新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