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第24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第24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第24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一、A型题

1.第4周末胚体后壁出现的左右一对纵行隆起是

A.尿生殖嵴

B.神经嵴

C.体节

D.背主动脉

E.间介中胚层

2.输尿管芽来自

A.泄殖腔末端

B.尿生殖窦末端

C.中肾管末端

D.尿生殖窦头端

E.中肾管头端

3.后肾产生的尿液排入

A.尿囊内

B.卵黄囊内

C.胚内体腔

D.胚外体腔内

E.以上均不对4.集合小管来自

A.前肾小管

B.中肾小管

C.生后肾原基

D.输尿管芽

E.以上都不对5.后肾的发生中

A.肾盏与集合小管相连接

B.集合小管与远端小管相连接

C.远端小管与细段相连接

D.细段与近端小管相连接

E.近端小管与肾小体相连接

6.肾小管起源于

A.前肾小管

B.中肾小管

C.中肾管

D.输尿管芽

E.以上都不对7.泄殖腔被分隔后,尿生殖窦是它的

A.左侧份

B.右侧份

C.腹侧份

D.背侧份

E.头侧份

8.膀胱主要来自

A.尿囊根部

B.尿生殖窦上段

C.尿生殖窦中段

D.尿生殖窦下段

E.中肾管根部

9.多囊肾内的囊肿是

A.肾小管积液

B.集合小管积液

C.肾盏膨大

D.静脉曲张

E.淋巴管扩张

10.中肾管分化形成下列结构,其中哪一项除外

A.副睾管

B.输精管

C.射精管

D.精囊

E.尿道

11.尿囊退化后残留在体内一部分变为

A.膀胱底

B.肝圆韧带

C.膀胱三角

D.脐中韧带 E>以上都不对12.原始生殖细胞来自

A.胚外中胚层

B.尿囊内胚层

C.卵黄囊内胚层

D.胚内中胚层

E.生殖腺嵴表面上皮

13.能分泌抗中肾旁管激素的胚胎细胞是

A.睾丸的精原细胞

B.睾丸的支持细胞

C.睾丸的间质细胞

D.卵巢的卵原细胞

E.卵巢的卵泡细胞

14.人胚胎外阴可分辨性别约在

A.第4周

B.第6周

C.第9周

D.第5个月

E.第8个月

15.尿生殖窦的窦结节发生在

A.尿囊开口处

B.输尿管开口处

C.中肾管开口处

D.中肾旁管下端突入处 D.尿生殖膜处

16.中肾管正常发育分化,其管壁细胞需具有

A.雄激素受体

B.雌激素受体

C.孕激素受体

D.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

E.促性腺激素受体

17.隐睾患者不育症的原因是

A.无精液生成

B.生精小管内无支持细胞

C.雄激素分泌不足

D.附睾管不通畅

E.以上都不是

18.睾丸女性化综合征的主要缺陷是

A.睾丸不能分泌雄激素

B.体细胞缺乏雄激素受体

C.睾丸不能产生精子

D.睾丸支持细胞功能缺陷

E.以上都不对

19.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起源于

A.体壁中胚层

B.脏壁中胚层

C.体节

D.间介中胚层

E.脊索

二、X型题

1.后肾

A.其原基均源于中胚层

B.发生于中肾嵴的头侧

C.与中肾同时发生

D.胎儿时期有轻微排泄功能

E.发育为机体的永久性肾

2.生后肾原理分化形成

A.肾小囊

B.近端小管

C.细段

D.远端小管

E.弓形集合小管3.与尿生殖窦相通连的有

A.后肠

B.卵黄囊

C.中肾管

D.尿囊

E.中肾旁管

4.尿生殖窦在女性演变形成

A.输尿管

B.膀胱

C.尿道

D.阴道

E.阴道前庭

5.尿生殖窦在男性演变形成

A.输尿管

B.膀胱

C.尿道前列腺部

D.尿道膜部

E.尿道海绵体部6.中肾旁管发育形成

A.输卵管

B.子宫

C.阴道的一部分

D.部分尿道

E.阴道前庭7.胎儿睾丸

A.生精小管腔大壁薄

B.有支持细胞

C.无生精细胞

D.有间质细胞

E.无内分泌功能

8.胎儿卵巢

A.原始生殖细胞表面有H-Y抗原

B.原始生殖细胞分化为卵原细胞

C.卵原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

D.胎儿出生前的原始卵泡中央为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E.部分卵泡可生长发育,但很快退化

9.阴道板

A.由窦结节细胞增殖而成

B.由实心结构变为管道

C.分化形成阴道的大部

D.内端与子宫相通

E.外端与尿生殖窦腔隔以处女膜

10.女性外生殖器分化

A.因有雌激素,故向女性分化

B.生殖结节略增大,形成阴蒂

C.两侧尿生殖褶愈合形成阴道

D.阴唇阴囊隆起分化形成大阴唇

E.尿生殖窦下段扩大成阴道前庭

11.男性生殖管道的分化

A.胎儿睾丸产生的雄激素促进中肾管发育

B.体内无雌激素,故中肾旁管退化

C.中肾小管发育为附睾的输出小管

D.附睾管和输精管由中肾管分化形成

E.射精管和精囊由尿生殖窦分化形成

12.真两性畸形

A.体内有一种生殖腺

B.体内无性激素

C.第二性征呈男性或女性

D.外生殖器男女分辨不清

E.性染色体属嵌合型

13.男性假两性畸形

A.体内有睾丸

B.染色体组型为46,XX

C.中肾管细胞缺乏雄激素受体

D.体内含雌激素较多

E.外生殖器似女性

14.中肾

A.与前肾同时发出

B.中肾嵴位于生殖腺嵴的内侧

C.形成数十条S形弯曲的中肾小管

D.中肾小管全部退化

E.中肾管是前肾管的延续

三、填空题

1.胚胎第4周末,_______的体积不断增大,在胚体后壁形成左右一对纵行隆起称为______,它继而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份为______,外侧份为______

2.后肾是由______和_____两部分发育分化而成的.

3.多囊肾是由于后肾发生中_______与______未接通,使______内积聚______. 4.睾丸和卵巢形成中起初是位于______,它们的尾侧有一条由______形成的索状结构称为______,其末端与______相连

5.睾丸下降过程在通过_______时,形成的____包在睾丸周转随同进入阴囊,称其为______

6.胚胎性别未分化期有两套生殖管道即______和______,其中下端开口于泄殖腔的是______,下段在中线合并的是______ ,上端开口于腹腔的是_______

7.新生女婴外观不见阴道,轻度缺陷是______未穿通,中度缺陷是______未形成管腔,重度缺陷是____未形成阴道板

四、是非判断题

1.前肾形成的前肾小管和前肾管,前肾小管全部退化,前肾管则继续向尾部延伸,大部分保留.

2.后肾发生过程中,浅表肾单位发生得早,髓旁肾单位发生得晚

3.先天性异位肾(肾位置低于正常)是由于后肾发生中从头侧下降到尾侧过快所致

4.生殖腺发生过程中位置下降,是由于由于消化管生长迅速,腹腔容积有限之故5.受精时即已决定性别,但生殖腺和生殖管道的发生早期还不能区别性别6.原始生殖腺具有向睾丸方向分化的自然趋势,若早期胚胎细胞具有H-Y抗原, 原始生殖腺才向卵巢方向分化

7.胎儿睾丸间质细胞可分泌雄激素,并有促进男性生殖管道发育的作用.

8.胎儿卵巢内有大量原始卵泡,胎儿出生后,卵泡数量不会再继续增多

9.胚胎的两套生殖管道发生过程中,上端均开口于腹腔,下端均开口于尿生殖窦10.后肾发生过程中,生后肾原基诱导输尿管芽生长并不断分支形成集合小管11.真两性畸形主要病症是体内既有睾丸也有卵巢,体细胞染色体型

有的是46,XY,有的是46XX

12.若睾丸停留在腹腔内,由于腹腔温度高于阴囊,精子发生障碍,可导致男性不育

题解

1.A

2.C

3.E

4.D

5.B

6.E

7.C

8.B

9.A

10. E

11. D

12. C

13. B

14. C

15. D

16. A

17. E

18. B

19.D

二、X型题

1.ADE

2.ABCD

3.CD

4.BCE

5.BCDE

6.ABC

7.BD

8.BDE

9.ABCDE

10.BDE

11.ACD

12.CDE

13.AE

14.CE

三、填空题

1.生肾索,尿生殖嵴,生殖腺嵴,中肾嵴

2.输尿管芽,生后肾原基

3.集合小管,远端小管,肾小管,尿液,皮质

4.后腹壁上方,中胚层,引带,阴唇阴囊隆起

5.腹股沟管,腹膜,鞘突,鞘膜腔

6.中肾管,中肾旁管,中肾管,中肾旁管,中肾旁管7.处女膜,阴道板,窦结节

四、是非判断题

1.正确

2.错误

3.错误4.错误5.正确6.错误7.正确8.正确9.错误10.错误11.正确12.正确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目标〗 1.知识: (1)阐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特点。 2.能力: 通过观察、解剖肾脏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泌尿系统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泌尿系 统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多种代谢废物。至于如何 形成尿液,形成尿液的器官有什么特点,这是本节教学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第 1 课时重点要学生 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会概述肾脏的结构特 点,老师需帮助学生从肾脏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结 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逐步认识、理解,达

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结合学过的血液循环的作 用,分析肾脏的血流特点,从而也为下节课尿的形成打好基础。 〖设计思路〗 知识回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观察解剖实验建立感性认识,了解肾脏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课件展示肾脏微观结构,结合模型,使学生了解肾脏的微观结构→录像播放肾脏内的血液 流动特点,使学生了解血液流动途径,为下节课打好基础→师生共同总结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上节课学生对尿液成分的测定,设疑:尿的形成与排出需要人体内的哪个系统来完成 ?导入课题:“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关于肾脏的外形和结构的学习: 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也是泌尿系统的最重要器官。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肾脏的结构,先组织学生对肾脏外形的观察 ( 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肾脏与输尿管的关系以及与肾脏相连的肾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课题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型新授 主备人伍安生审核人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提高知识的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尿素等废物如果不及时排出,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那么,人体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排出的呢? 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 1.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各有什么功能? 2.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3.肾单位包括那几部分?各有什么功能 三、合作探究 1、讨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功能 2、对照肾单位的结构图,讨论肾单位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四、能力提升 1.分析尿液由肾单位形成及流出的途径 2.分析血液流经肾的途径 五、当堂检测

【例题】下图中既是肾单位的组成部分,又属于循环系统的结构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①B.② C.③D.④ 1.肾脏在人体的位置是()。 A.胸腔两侧B.腹腔两侧 C.膀胱的两侧D.腰部脊柱的两侧 。网Z。X。X。K] 2.人体内废物的排泄主要依赖于哪一个人体系统?()。 A.呼吸系统B.运动系统 C.泌尿系统D.循环系统[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f4507938.html,] 3.如图为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A.1 B.2 C.3 D.4 科网] 4.具有暂时贮存尿液功能的结构是()。 A.肾单位B.膀胱C.输尿管D.尿道 5.下列血管中,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的是()。 A.入球小动脉B.肺静脉 C.出球小动脉D.肺动脉 6.人体内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结构是()。 A.肾小管B.输尿管 C.尿道D.出球小动脉 7.下图为肾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肾 肾为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位置略低于左肾。每个肾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肾小体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的球状结构。肾小球也称为血管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分成4~8个毛细血管小叶,与输入及输出小动脉相连于血管极。肾小囊由内外2层组成,内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紧紧包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球内血管系膜区的周围,在脏层和毛细血管内皮间有共同的基膜;外层称为壁层,是肾小囊的外壁,壁层与近端小管曲部的管壁相连接。内、外2层之间为一囊腔,与近端肾小管的管腔相连通,原尿经肾小球滤出后经该囊腔进入肾小管。肾单位中滤过膜(滤过屏障)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可分为3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伸出许多足突的上皮细胞层(肾小囊的脏层)。上述任何一种屏障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2.肾小管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部分,近、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分别称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直部2段。近、远端小管的直部和细段组成U字形的肾小管髓袢。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①重吸收功能: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物质被选择性地重吸收而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其中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最大。原尿滤液中绝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钾、钙、钠、水、无机磷等都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②分泌和排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内的物质分泌或排泄到尿中,借此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药物等。③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人在机体缺水时,组织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比重上升,尿液浓缩;反之,尿比重降低,尿液稀释而排出机体多余的水分。 3.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旁器位于皮质肾单位,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者组成。肾素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可以感受肾入球小动脉内压力和血容量的变化,当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时,肾内灌注压下降,入球小动脉内压力下降,肾素分泌增加。肾素使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Ⅲ,它们均可通过收缩血管和增加细胞外液量两种作用而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较强,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较强,血管紧张素Ⅲ的容量效应较强。通过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 4.肾的皮质和髓质肾的皮质和髓质内含有大量肾单位和许多集合小管,构成肾的实质部分。在这些结构之间,含有少量结缔组织,称为肾间质。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穿行。肾皮质可产生1羟化酶,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有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从而调节钙、磷代谢。肾脏髓质中的间质细胞能分泌前列腺素,主要有PGE2、PGA2及少许PG2a,前两者能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促进水钠排出,使血压降低;PG2a则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肾皮质内所含缓激肽释放酶促使激肽原生成激肽(在肾脏主要为缓激肽),对抗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使小动脉扩张,增加肾血流量,促进水和钠的排泄,使血压降低。此外,激肽释放酶还可促使前列腺素的释放。肾素、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3类激素共同调节肾的血液循环和肾小球滤过,并与其他激素共同维持血压和水盐代谢平衡。 此外,当机体组织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激素(EPO)增多,刺激骨髓红系增殖、

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一、选择题 1、产生精子和男性激素的器官是() A、睾丸 B、附睾 C、前列腺 D、精囊腺 2、精子产生于() A、输精管 B、射精管 C、精曲小管 D、睾丸间质 3、储存精子的器官是() A、睾丸 B、附睾 C、精囊 D、膀胱 4、临床上行输精管结扎术常用的部位是() A、输精管睾丸部 B、输精管精索部 C、输精管腹股沟管部 D、输精管盆部 5、前列腺() A、位于盆腔内 B、位于尿生殖膈内 C、位于膀胱颈下方 D、腺管开口于尿道膜部 6、尿道前列腺部() A、参与构成后尿道 B、下接尿道海绵体部 C、为尿道狭窄 D、以上均是 7、关于男性尿道描述,正确的是() A、起自输尿管口 B、兼具排尿和排精的功能 C、耻骨下弯可以改变 D、与输精管直接相连 8、关于男性尿道的特点,表述有误的是() A、全长有三处弯曲 B、可分为三部分 C、全长有三处狭窄 D、兼有排尿和排精功能 9、男性尿道在导尿时下列哪个部位可消失() A、耻骨下弯 B、耻骨前弯 C、膜部 D、前尿道 10、女性生殖腺是() A、子宫 B、卵巢 C、阴道 D、输卵管 11、关于女性内生殖器组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子宫、附件、输尿管 B、阴道、子宫、附件 C、阴道、子宫、卵巢 D、子宫、输卵管、阴道 12、月经周期的哪些天是易受孕时期() A、第4-7天 B、第8-11天 C、第12-16天 D、第17-21天 13、黄体分泌() A、卵泡刺激素 B、孕酮和雌激素 C、雌激素和雄激素 D、催产素 14、手术中识别输卵管的标志是() A、输卵管漏斗部 B、输卵管壶腹部 C、输卵管峡部 D、输卵管伞 15、关于输卵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外侧端游离以输卵管腹腔口与卵巢相通 B、常在输卵管壶腹部行结扎术 C、女性腹膜腔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D、输卵管子宫部是卵细胞受精的部位 16、受精卵着床部位为() A、子宫 B、输卵管 C、阴道 D、卵巢 17、输卵管结扎部位通常在() A、输卵管漏斗 B、输卵管壶腹 C、输卵管峡 D、子宫部 18、有“拾卵”作用的是() A、输卵管伞 B、输卵管漏斗 C、输卵管壶腹 D、子宫部 19、卵细胞受精部位是() A、输卵管漏斗 B、输卵管壶腹 C、输卵管峡 D、输卵管伞 20、结扎输卵管的女性() A、不排卵、无月经 B、不排卵,有月经 C、排卵,有月经 D、第二性征存在,性器官萎缩 21、关于子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实质性器官 B、位于膀胱上方 C、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 D、后方贴近骶骨 22、临床上常选作剖腹取胎术切口部位的是() A、子宫体 B、子宫底 C、子宫颈 D、子宫峡 23、关于子宫的描述错误的是() A、壁由后层平滑肌构成 B、成年女子子宫呈前倾前屈位 C、体与底之间称子宫颈 D、子宫颈的内腔称子宫颈管 24、维持子宫前屈的是() A、子宫阔韧带 B、子宫圆韧带 C、子宫主韧带 D、骶子宫韧带 25、分泌期是由于() A、黄体生成 B、排卵 C、黄体退化 D、乱泡生长 26、不成对的男性生殖器官是() A、前列腺 B、精囊 C、尿道球腺 D、睾丸 27、关于睾丸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成对的生殖腺 B、能产生精液 C、呈扁椭圆形 D、后缘是血管、神经和淋巴出入部位 28、射精管开口于() A、尿道前列腺部 B、尿道膜部 C、尿道起始部 D、尿道海绵体部 29、关于男性尿道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起于膀胱底 B、终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目标〗 1.知识: (1)阐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特点。 2.能力: 通过观察、解剖肾脏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泌尿系统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泌尿系统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多种代谢废物。至于如何形成尿液,形成尿液的器官有什么特点,这是本节教学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第1课时重点要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会概述肾脏的结构特点,老师需帮助学生从肾脏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逐步认识、理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结合学过的血液循环的作用,分析肾脏的血流特点,从而也为下节课尿的形成打好基础。 〖设计思路〗 知识回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观察解剖实验建立感性认识,了解肾脏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课件展示肾脏微观结构,结合模型,使学生了解肾脏的微观结构→录像播放肾脏内的血液流动特点,使学生了解血液流动途径,为下节课打好基础→师生共同总结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上节课学生对尿液成分的测定,设疑:尿的形成与排出需要人体内的哪个系统来完成?导入课题:“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关于肾脏的外形和结构的学习: 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也是泌尿系统的最重要器官。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肾脏的结构,先组织学生对肾脏外形的观察(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肾脏与输尿管的关系以及与肾脏相连的肾动脉、肾静脉)。然后组织学生解剖肾脏,观察内部结构(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3.关于对肾脏内部微观结构的学习: 教师先出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肾脏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将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相结合,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利用模型进一步掌握肾小体的结构。最后让学生总结肾单位的结构。另外,通过录像教学,让学生熟悉肾脏中血管的分布特点和血液流经过程,为下一节课学习尿液的形成作好知识储备。 4.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的解剖实验、课件展示和录像播放,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对肾脏的形态结构有了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飞跃,获得理性知识,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使学生获得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5.练习、反馈、矫正:

人体生殖系统

分别是男性内生殖器,男性外生殖器,女性内生殖器和女性外生殖器。 概述 人体生殖系统是人繁殖后代,分泌性激素维持副性征的器官的总称。根据所在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前列腺、精囊腺和尿道球腺。女性生殖器由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及阴道)和外生殖器(阴唇、阴蒂及阴道前庭)两部份组成。此外对于女性生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器官乳房。乳房对人类繁殖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是女性重要的性感区。 男性生殖系统由内、外生殖器2个部分组成。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内生殖器包括生殖腺体(睾丸)、排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以及附属腺体(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雌性的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人和高等动物的生殖器是发生性行为的必要条件,所以生殖器又叫做性器官。女性生殖系统由阴道是连接外阴和子宫的一条线管状肌肉组织。其肌肉内分布着网状微血管,当性时会扩张充血。通常阴道壁是紧闭着的,只有在使用棉条式月经纸或阴茎插入以及生产时,才扩张开来。阴道长约7公分,并能在性交时自行伸缩;上端与子宫颈连接。阴道的前面是膀胱,后面是直肠,四周则由坚韧的骨盆和肌肉所保护。除非是阴道受伤或发育不健全,否则阴道不论形状大小都可以进行性交。因此,如果阴道正常,而在进行性交时却有困难,则必定是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例如,在性交前感到害怕,致使阴道肌肉紧缩,所以阴茎无法插入而不能进行性交。阴道粘膜呈粉红色,能渗出少量液体,与子宫的一些分泌物共同构成"白带",以保持阴道湿润,同时因为其呈弱酸性,可以防止致病细菌在阴道内繁殖,所以阴道具有自净作用。长期使用各种洗液冲洗阴道,会杀死对身体有益的阴道杆菌,用碱性沐浴露或清水清洗下体同样也会降低局部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日常清洁可使用娇妍ph4的弱酸性女性护理液。子宫的形状像梨子,由肌肉组成中间体呈空腔状的器官,位于骨盆中。正面看呈三角形,内有一层子宫内膜。成年女性的子宫内膜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脱落,伴有出血,即月经来潮。子宫是部为子宫体,下部为子宫颈。子宫颈口呈细条状,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较宽而呈空腔状。子宫颈下端是阴道;子宫平时是紧贴在膀胱上的,与阴道成90度角;而当膀胱膨胀时,它就会往后倾斜,这种现象称为子宫后倾。子宫体与输卵管相连接。 输卵管是位于子宫上方的两条细管,它们各自从子宫上端向卵巢伸延而接通卵巢,以便承接由卵巢排出的卵子。输卵管是精子与卵子会合受精的地方,同时管内的分物也滋养了将输送到子宫的受精卵。 卵巢是两个椭圆形的器官,是生产卵子的地方,相当于男性的睾丸。 人体生殖系统组织构成 人体生殖系统,准确的说,是指在人体上任何与有性繁殖及组成生殖系统有关的组织(严格意义上,不一定都属于器官)。 人类及大部分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官主要有: 男性(雄性):阴茎、睾丸、附睾、阴囊、前列腺、精液、尿道球腺等 女性(雌性):阴蒂、阴道、阴唇、子宫、输卵管、卵巢、前庭小腺、前庭大腺等 另外有相关的性器官一词,广义的说是指会带来性快感的器官。生殖腺是指产生配子的器官。在人类身

(完整版)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系统试题(有答案)

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系统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是肾癌的主要转移途径:B A.肾门淋巴结转移B.血行转移C.肾上腺转移 D.对侧肾脏转移E.全身淋巴转移 2、对侧肾功能良好的肾结石患者,下列哪种情况可作患侧肾切除【E】 A、肾盂结石功能尚好 B、肾盏结石 C、肾下极多发结石 D、鹿角形结石合并肾积水 E、肾多发结石合并积水,肾功能丧失 3、上尿路结石典型的症状是【B】 A、血尿+尿痛 B、腰痛+血尿 C、腰痛+脓尿 D、尿频+血尿 4、右肾结石0.6cm大小光滑,肾轻度积水应采取哪种治疗方法【D】 A、肾盂切开取石 B、肾实质切开取石 C、套石术 D、非手术治疗 5、膀胱结石最佳确诊方法是【E】 A、依据典型症状尿流中断 B、双合诊检查 C、金属尿道探子检查 D、腹部平片检查 E、膀胱镜检查 6、下列哪种检查,不适合于肾损伤【B】 A、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 B、逆行尿路造影 C、B超检查 D、CT检查 E、肾动脉造影 7、肾损伤下列哪种情况可有血尿【A】 A、肾挫裂伤 B、肾血管断裂 C、肾盂广泛撕裂 D、输尿管断裂 8、大多数肾损伤采取的治疗方法【D】 A、肾切除术 B、部分肾切除术 C、肾周引流术 D、非手术治疗 9、肾部切除术必须绝对卧床休息【D】 A、到休克纠正后 B、到血尿转清后 C、腰部肿块不再增大 D、2~4周 10、泌尿系损伤常见的器官是【B】 A、阴茎 B、尿道 C、膀胱 D、输尿管 E、肾 11、骑跨伤常造成尿道哪部位损伤【B】 A、阴茎部 B、球部 C、膜部 D、前列腺部 E、膀胱颈部12、骨盆骨折最易损伤的尿道部位【C】 A、阴茎部 B、球部 C、膜部 D、前列腺部 E、膀胱颈部 13、导致老年男性排尿困难最常见的疾病是D A膀胱结石B膀胱肿瘤C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D良性前列腺增生E前列腺癌 14、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潴留,膀胱膨胀,尿液从尿道口溢出称C A 真性尿失禁 B 压力性尿失禁 C 充盈性尿失禁 D 急迫性尿失禁 E 麻痹性尿失禁 15、前列腺增生病人最典型的的症状是:B A.尿频、尿急、尿痛 B.进行性排尿困难 C.尿潴留 D.尿失禁 16、诊断前列腺增生症最简便而可靠的检查是E A.B超检查 B.CT检查 C.膀胱镜检查 D.残余尿测定 E.直肠指诊 17、护理泌尿外科病人嘱其多饮水的主要目的是A A 增多尿量以冲洗尿路,防止感染 B 摄入足量液体,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C保证正常尿量,防止急性肾衰竭D 稀释尿液,减轻疼痛疾病 E 保证体液容量,避免发生休克 18.确诊膀胱肿瘤的主要依据是D A.尿脱落细胞检查B.B型超声C.膀胱肿瘤特异抗原D.膀胱镜19.肾癌患者出现血尿时肿瘤已E A.累及肾包膜B.转移至膀胱C.累及肾周脂肪囊D.血行转移E.侵及肾盂肾盏 20.膀胱肿瘤T1期表明肿瘤侵及B A.粘膜表面B.粘膜固有层C.浅肌层D.深肌层E.外膜层(21~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B.终末血尿伴膀胱刺激征C.初始血尿 D.疼痛伴血尿E.血红蛋白尿 21.泌尿系结核血尿特点是B 22.泌尿系肿瘤血尿特点是A

第24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第24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一、A型题 1.第4周末胚体后壁出现的左右一对纵行隆起是 A.尿生殖嵴 B.神经嵴 C.体节 D.背主动脉 E.间介中胚层 2.输尿管芽来自 A.泄殖腔末端 B.尿生殖窦末端 C.中肾管末端 D.尿生殖窦头端 E.中肾管头端 3.后肾产生的尿液排入 A.尿囊内 B.卵黄囊内 C.胚内体腔 D.胚外体腔内 E.以上均不对4.集合小管来自 A.前肾小管 B.中肾小管 C.生后肾原基 D.输尿管芽 E.以上都不对5.后肾的发生中 A.肾盏与集合小管相连接 B.集合小管与远端小管相连接 C.远端小管与细段相连接 D.细段与近端小管相连接 E.近端小管与肾小体相连接 6.肾小管起源于 A.前肾小管 B.中肾小管 C.中肾管 D.输尿管芽 E.以上都不对7.泄殖腔被分隔后,尿生殖窦是它的 A.左侧份 B.右侧份 C.腹侧份 D.背侧份 E.头侧份 8.膀胱主要来自 A.尿囊根部 B.尿生殖窦上段 C.尿生殖窦中段 D.尿生殖窦下段 E.中肾管根部 9.多囊肾内的囊肿是 A.肾小管积液 B.集合小管积液 C.肾盏膨大 D.静脉曲张 E.淋巴管扩张 10.中肾管分化形成下列结构,其中哪一项除外 A.副睾管 B.输精管 C.射精管 D.精囊 E.尿道 11.尿囊退化后残留在体内一部分变为 A.膀胱底 B.肝圆韧带 C.膀胱三角 D.脐中韧带 E>以上都不对12.原始生殖细胞来自 A.胚外中胚层 B.尿囊内胚层 C.卵黄囊内胚层 D.胚内中胚层 E.生殖腺嵴表面上皮 13.能分泌抗中肾旁管激素的胚胎细胞是 A.睾丸的精原细胞 B.睾丸的支持细胞 C.睾丸的间质细胞 D.卵巢的卵原细胞 E.卵巢的卵泡细胞 14.人胚胎外阴可分辨性别约在 A.第4周 B.第6周 C.第9周 D.第5个月 E.第8个月 15.尿生殖窦的窦结节发生在

20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习题二十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一.单选题 1.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来自() A.胚外中胚层 B.脏壁中胚层 C.体壁中胚层 D.间介中胚层 2.输尿管芽起源于 ( ) A.尿生殖窦头端 B.尿生殖窦尾端C.中肾管头端 D.中肾管尾端 3.尿生殖窦属于原泄殖腔的 ( ) A.头侧份 B.背侧份C.腹侧份 D.尾侧份 4.原始生殖细胞发生于() A.卵黄囊壁的胚外中胚层生殖腺索B.生殖嵴表面上皮 C.尿囊的胚外中胚层D.卵黄囊内胚层 5.输尿管芽起源于 ( ) A.尿生殖窦头端B.尿生殖窦尾端C.中肾管头端 D.中肾管尾端 6.先天性腹股沟疝发生原因() A.睾丸鞘膜腔未消失B.鞘膜腔闭合不全C.鞘膜腔过大 D.睾丸未下降E.腹膜腔与鞘膜腔之间的通道未闭合 7.多囊肾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A.血管球发育异常 B.肾小囊发育异常 C.肾小盏发育异常 D.集合小管发育异常或与肾小管未连通 二.多选题 1.尿生殖窦在男性演变为 ( ) A.膀胱B.尿道的膜部C.尿道的前列腺部 D.尿道的海绵体部 2.尿生殖窦在女性演变为 ( ) A.阴道前庭 B.尿道 C.膀胱 D.阴道穹窿部 3.胎儿睾丸中含有( ) A.支持细胞 B.精原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 三.填空题 1.后肾是由______和_____两部分发育分化而成的. 2.多囊肾是由于后肾发生中_______与______未接通,使______内积聚______. 3.睾丸降入阴囊过程中,若_______与____间的通道没有闭合或闭合不全,当______增大,部分_______ 可突入_______内,形成先天性腹股沟疝。 四.名词解释 1.生肾索 2.尿生殖嵴 五.简答题 1.“隐睾”的形成 2.“先天性腹股沟疝”的形成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的教学设计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的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①、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②、概述肾的结构和功能。 ③、掌握肾单位的结够。 2、能力目标: 通过对肾脏和肾单位模型、挂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认同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教学重点: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肾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细胞利用循环系统输送的氧气,不断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体内积存多了会破坏内环境的稳定。那么人体是怎样排出这些代谢废物呢? 二、自学感悟: 1、人体泌尿系统主要有哪些器官组成的?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用概念图法写出。 2、请描述肾脏的形态、位置和结构特点,并写出肾脏结构的概念图。 3、用自己的话描述肾单位的组成结构。 相关知识:(1)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 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呈蚕豆型,红褐色,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 肾皮质——红褐色,浅层。 肾髓质——色较淡,深层。 肾盂——内测凹陷处。 (3)肾单位是肾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单位肾小囊——肾小管盲端 肾小管——外缠绕丰富毛细血管) 三、讨论质疑:你的问题是...... 四、反馈升华: 教师结合下列问题,反馈学生自学情况,巩固所学知识,拓展能力。 1、出示泌尿系统的挂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图中各器官的结构名称和功能。 2、完成课后P69自我评价.1. 3、出示肾脏模型,描述其形态和位置。 4、出示肾脏的解剖模型,结合肾脏的解剖挂图,说出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5、完成课后P69自我评价.2(1). 6、出示肾单位模型,识别肾单位各部分结构,描述肾小球的形成过程。 7、结合肾单位结构版图(教师提前绘好)填写各部分结构名称。 8、完成课后P69.2(2).

第22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第22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泌尿生殖系统主要器官的发生原基是 A.体壁中胚层 B. 脏壁中胚层 C.轴旁中胚层 D.间介中胚层 E. 体节 2.第4周末,胚体后壁左右出现一对纵行隆起,是 A.尿生殖嵴 B.神经嵴 C.体节 D.侧中胚层 E.间介中胚层 3.关于后肾的发生,下列哪项错误? A. 起源于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 B. 生后肾组织分化形成所有泌尿小管 C. 生后肾组织分化形成肾小管 D. 形成永久肾 E. 输尿管芽形成输尿管、肾盂、肾盏、集合小管 4.输尿管芽来源于 A.泄殖腔末端 B.尿生殖窦末端 C.中肾管末端 D.尿生殖窦头端 E.中肾管头端 5.后肾产生的尿液排入※ A. 尿囊内 B. 卵黄囊内 C. 羊膜腔内 D. 胚外体腔内 E. 胚内体腔内 6.集合小管来源于 A. 前肾小管 B.中肾小管 C. 中肾管 D.输尿管芽 E. 生后肾组织 7.后肾的发生中,来自输尿管芽的部分与生后肾组织的部分的连接点是 A.肾盏与集合小管相连接 B.集合小管与远端小管相连接 C.远端小管与细段相连接 D.细段与近端小管相连接 E.近端小管与肾小体相连接 8.肾小管起源于 A.生后肾组织 B.中肾小管 C.中肾管 D.输尿管芽 E.中肾旁管 9.以下除了哪项外,均由输尿管芽分化形成 A.肾盂 B.肾盏 C.集合小管 D.输尿管 E.肾小管 10.泄殖腔被分隔后,尿生殖窦是它的 A.左侧份 B.右侧份 C.腹侧份 D.背侧份 E.头侧份

11.以下哪项从背侧通入泄殖腔 A.前肾小管 B.中肾小管 C.中肾管 D.输尿管芽 E.中肾旁管 12.膀胱主要来源于 A. 尿囊根部 B. 尿生殖窦上段 C. 尿生殖窦中段 D. 尿生殖窦下段 E.中肾管根部 13.多囊肾内囊肿的形成是 A.肾小管积液 B. 集合小管积液 C.肾盏膨大 D. 静脉曲张 E. 淋巴管扩张 14.下列哪一项结构不是中肾管分化形成的 A.附睾管 B.输精管 C.射精管 D.精囊 E. 尿道 15.尿囊退化后残留在体内一部分变为 A.膀胱底 B.肝圆韧带 C.膀胱三角 D.脐中韧带 E. 脐外侧韧带 16.原始生殖细胞来自 A.胚外中胚层 B. 尿囊中胚层 C.卵黄囊内胚层 D. 内胚层 E.生殖腺嵴表面上皮 17.能分泌抗中肾旁管激素的胚胎细胞是※ A.睾丸的精原细胞 B.睾丸的支持细胞 C.睾丸的间质细胞 D.卵巢的卵原细胞 E.卵巢的卵泡细胞 18.阴道的上皮来源于 A.内胚层 B.中胚层 C.外胚层 D. 内胚层与中胚层 E. 内胚层与外胚层 19.人胚胎外阴可分辨性别约在 A.第6周以后 B.第9周以后 C.第12周以后 D.第5个月以后 E.第8个月以后 20.尿生殖窦的窦结节发生在 A.尿囊开口处 B.输尿管开口处 C.中肾管开口处 D.中肾旁管下端突入尿生殖窦处 E.尿生殖膜处 21.形成尿道下裂的原因是※ A.左右阴唇阴囊隆起闭合不全 B.生殖结节腹侧分裂 C. 左右尿生殖褶闭合不全 D.窦结节腹侧分裂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特点。 (二)能力: 通过观察、解剖肾脏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泌尿系统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疑:尿的形成与排出需要人体内的哪个系统来完成?导入课题:“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二)学生观察图11—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讨论个部分的功能 (三)、.关于肾脏的外形和结构的学习:

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也是泌尿系统的最重要器官。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肾脏的结构,先组织学生对肾脏外形的观察(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肾脏与输尿管的关系以及与肾脏相连的肾动脉、肾静脉)。然后组织学生解剖肾脏,观察内部结构(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四)、.关于对肾脏内部微观结构的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1—3,讨论肾单位的组成,利用模型进一步掌握肾小体的结构。最后让学生总结肾单位的结构。这样,让学生熟悉肾脏中血管的分布特点和血液流经过程,为下一节课学习尿液的形成作好知识储备。 (五)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的解剖实验、讨论,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对肾脏的形态结构有了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飞跃,获得理性知识,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使学生获得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六)课堂小结、反思 (七)、.练习、反馈、矫正: 在新授课结束后,通过课后自我评价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并通过课堂小测验进行检测,反馈。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教学内容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精品文档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肾 肾为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位置略低于左肾。每个肾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肾小体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的球状结构。肾小球也称为血管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分成4~8个毛细血管小叶,与输入及输出小动脉相连于血管极。肾小囊由内外2层组成,内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紧紧包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球内血管系膜区的周围,在脏层和毛细血管内皮间有共同的基膜;外层称为壁层,是肾小囊的外壁,壁层与近端小管曲部的管壁相连接。内、外2层之间为一囊腔,与近端肾小管的管腔相连通,原尿经肾小球滤出后经该囊腔进入肾小管。肾单位中滤过膜(滤过屏障)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可分为3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伸出许多足突的上皮细胞层(肾小囊的脏层)。上述任何一种屏障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2.肾小管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部分,近、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分别称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直部2段。近、远端小管的直部和细段组成U字形的肾小管髓袢。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①重吸收功能: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物质被选择性地重吸收而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其中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最大。原尿滤液中绝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钾、钙、钠、水、无机磷等都在近曲小管重吸收。②分泌和排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内的物质分泌或排泄到尿中,借此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药物等。③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人在机体缺水时,组织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比重上升,尿液浓缩;反之,尿比重降低,尿液稀释而排出机体多余的水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第23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第23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学习重点】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主要介绍了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发生的原基;前、中、后肾的发生;膀胱、输尿管、尿道的发生;生殖腺和生殖管的发生;外生殖器的发生,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重点掌握泌尿、生殖系统的始基,后肾的发生,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了解前,中肾的发生和退变;性别未分化时生殖腺、生殖管和外生殖器的发生,男女性生殖腺、生殖管和外生殖器的分化及其机理。 学习本章须结合第17章肾脏的组织结构理解后肾的发生;联系泌尿、生殖系统的解剖知识,理解生殖腺、生殖管和外生殖器的发生和分化,以及生殖腺的下降。 【主要学习内容】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均起源于间介中胚层。第四周,由间介中胚层在腹后壁两侧形成的一对纵行的索条,称为生肾索,后继续增生隆起,称为尿生殖嵴,是肾、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发生的原基。尿生殖嵴的表面后来出现一条纵沟,将尿生殖嵴分为内侧的生殖腺嵴和外侧的中肾嵴。 一、泌尿系统的发生 1. 肾和输尿管的发生:肾的发生经历了前肾、中肾、后肾三个阶段,后肾为永久肾。 1)前肾:第4周初,在生肾索头段,从头至尾先后出现数条横行的前肾小管,其外端与头尾走向的前肾管相通连。第4周末,前肾小管相继退化,前肾管大部分保留,向尾端延伸为中肾管。 2)中肾:当前肾退化时,中肾在中肾嵴内开始发生。先后出现几十对呈S 形的中肾小管,内侧端膨大并凹陷为双层囊,包绕来自背主动脉的毛细血管球构成肾小体,外侧端与中肾管相通连。中肾管继续向尾侧延伸,从背外侧通入泄殖腔。至第8周,中肾管和尾端少数中肾小管保留,中肾大部分退化。 3)后肾:后肾的发生有两个原基,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第5周初,中肾管末段近泄殖腔处向背侧头端发出一个盲管,称输尿管芽,输尿管芽长入中肾嵴尾端,诱导其局部中胚层的细胞向它聚集包围,形成生后肾组织。输尿管芽反复分支,演变为肾孟、肾盏和集合管。生后肾组织演化为S形小管,一端膨大凹陷成双层肾小囊,包绕毛细血管球形成肾小体;其余部分弯曲延长形成肾小管,末端与集合管相通连。第3个月时,后肾开始生成尿液,排入羊膜腔。 肾开始发生的位置较低,后随胚体腹部生长,逐渐上升至腰部。 2.膀胱和尿道的发生:原始消化管末端的泄殖腔被尿直肠隔分隔为背侧的原始直肠和腹侧的尿生殖窦。尿生殖窦分为三段,在男性和女性的分化不同: 男性女性尿生殖窦上段膀胱膀胱 尿生殖窦中段尿道的前列腺部和膜部尿道 尿生殖窦下段尿道的海绵体部阴道前庭 3.主要畸形 1)多囊肾:远曲小管与集合小管未接通,尿液在肾小管内积聚,使肾内出现多个囊泡,即多囊肾。 2)马蹄肾:肾在上升过程中受阻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两肾尾端融合呈马蹄形。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岚角山中学胡玲玲 一、设计依据与构想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是本章的基础内容。因为涉及到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但因为肾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学习起来会感到有一定困难。于是通过生活中录像片段倒入新课,激起学生在观看肾病患者为什么要这样的一种求知欲。通过对猪肾的实物观察、讨论和交流,完成对肾结构的学习。针对肾单位的结构这一教学难点设计了制作模型这一活动,让学生于动手实践过程中充分理解、记忆肾单位结构的相关知识,同时直观化地了解肾单位的功能,为下节课打好基础,铺好路。在动手实践中产生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的转变” ,由“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的转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是江苏教材初中生物第二册第十一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有:(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教学重点: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描述肾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描述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对生物学的学习,已经有了关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人体生理的基础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对“肾”、“膀胱”、“尿”等在生活中已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弱,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彼此间的关系微观抽象,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 、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 、描述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 、描述出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最新资料推荐------------------------------------------------------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第 22 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一、选择题(一) A 型题 1.前肾的原基是 A.体节 B.生肾节 C.生肾索 D.神经褶 E.原条 2.后肾起源于 A.生肾索 B.生后肾原基 C.输尿管芽 D.输尿管芽和生后肾原基 E.生肾索和输尿管芽 3.输尿管芽发育后将形成 A.输尿管 B.肾盂 C.肾盏 D.集合小管E.以上全部 4.在后肾的发生过程中 A.近曲小管与肾小囊相连通 B.近端小管与细段相连通 C.远端小管与集合小管相连通D.远端小管与细段相连通 E.集合小管与肾盏相连通 5.后肾有泌尿功能,它产生的尿液排入 A.羊膜腔 B.胚外体腔 C.胚内体腔 D.尿囊 E.卵黄囊 6.输尿管芽起源于 A.前肾管 B.前肾小管 C.中肾小管 D.中肾旁管 E.中肾管 7.关于生后肾原基的描述,错误的是 A.来源于生肾索的尾端部分 B.在输尿管芽的诱导下分化 C.分化为肾单位 D.形成肾小管和集合小管E.外周部分形成肾被膜 8.膀胱起源于 A.尿囊 B.尿生殖窦上段 C.尿生殖窦中段 D.尿生殖窦下段 E.中肾旁管下段 9.多囊肾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血管球发育异常 B.肾小囊发育异常C.肾小盏发育异常 D.输尿管发育异常 E.集合小管发育异常或与肾小管未连通 10.尿囊闭锁后形成 A.脐中韧带 B.脐外侧韧带 C.动脉韧带 D.静脉韧带 E.肝圆韧带 11.人胚发育过程中,能根据外生殖器分辨性别是在 A.第 6 周 B.第 7 周 C.第 1 / 9

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125ml/min,180L/d ●肾血浆流量(RPF)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一般为1/5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率过压是指促进超滤动力与对抗超滤阻力之间的 差值。超滤动力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加上囊内液胶体渗透压。 ●肾糖阈:葡萄糖不带电荷,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与Na离子同向转运而被重吸收。近曲 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经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血糖浓度。 ●浓缩尿:终尿渗透浓度大于血浆渗透浓度。 稀释尿:终尿渗透浓度小于血浆渗透浓度。 ●排尿反射:是一种脊髓反射并受脑的高级中枢控制可以有意识抑制或促进。 【问答题】 1.肾单位有什么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100万/肾 (1)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2)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和远端小管组成。 2.简述肾小球滤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动力:肾小球毛细管血压越大,滤过率越高。 (2)囊内压: 阻力: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 (3)血浆胶体渗透压: 阻力:渗透压越高,滤过率越低 (4)肾血浆流量: 动力:流量增大,滤过率升高,因为全程都具有滤过作用。大失血,休克,滤过率降低。 (5)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1.5m2以上,急性肾炎时下降。 3.比较肾近曲小管前后半段对钠离子、氯离子重吸收的异同点? 在近曲小管前半段,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Na+的重吸收与其他一些物质转运相伴连,其中Na+的重吸收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为同向转运,而钠离子的重吸收和氢离子的分泌为Na+-H+交换,近曲小管前半段Cl-不被重吸收。 在近曲小管后半段,NaCl主要通过细胞旁路途径被被动重吸收。由于近曲小管前半段Cl-不吸收,且HCO3-吸收速率较大,Cl-留在小管液,造成近曲小管后半段的Cl-浓度比管周组织间液高20%-40%,因此,Cl-可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途径而重回收回血。由于Cl-被动重吸收是正电性的,使小管液中中的正离子相对较多,造成内外电位差,管内为正,管外为负,钠离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顺电位梯度被重吸收。所以钠离子、氯离子的重吸收都是被动的。 总结:近曲小管前半段Na+主动运输,Cl不运输,后半段Na+、Cl-易华扩散。 4.比较呋塞米和阿米洛利利尿作用的异同点。 呋塞米是作用于肾小管重吸收的髓袢细段,抑制钠-钾-2氯的转运,氯化钠的重吸收受到抑制,强利尿作用。 阿米洛利是作用在远曲小管,抑制顶端膜钠离子通道,减少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重吸收,利尿。 5.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出现糖尿和多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