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基本相关知识大全

牙齿基本相关知识大全
牙齿基本相关知识大全

有关牙齿的基本知识大全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齿:乳牙和恒牙。

乳牙:是人的第一副牙齿,共20颗。从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到 3岁时基本长齐。

乳牙的萌生和脱落时间表:

恒牙:是人的第二副牙齿,全部出齐共32颗。从6岁左右乳牙就开始逐渐脱落,恒牙开始萌出,

取代乳牙,除了第三磨牙外,其余的 28颗一般在12岁左右就全部萌出。第三磨牙萌出的时间较晚,在 18-30岁萌出,有的终生不萌出或部分萌出(全部共4颗)。

恒牙的萌生时间表:

第三磨牙萌出最迟称迟牙或智牙( wisdom tooth ),该牙终生不萌出者约占30%。恒牙是人的最后副牙齿,恒牙脱落后,脱落的部位将不再有牙齿萌生了。

牙齿组织结构

1、从外形上分

由牙冠,牙根以及牙颈三部分组成:

牙冠:是指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解剖冠是指以牙颈部为界的牙冠。临床冠是指在口腔内所见到的暴露于牙龈以外的牙体部分。其牙冠与牙根以牙龈缘为界。

牙根:是指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牙颈:牙冠与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因其呈一弧形曲线,又称牙颈线。

2、从解剖面上分

牙釉质( Enamel ):是由无数密集的釉柱和少量柱间质组合而成。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覆盖在牙冠表面,呈乳白色、略透明、质坚硬,能耐受强大的嚼力。无机盐约占96%,其中主要成分是磷酸钙、

碳酸钙等。有机物成分仅占很少量。

牙本质( Dentin ):是构成牙齿的主体部分,由基质和牙本质小管组成,牙本质小管中有来自造牙本质细胞的细胞突,藉此以进行营养代射,牙本质钙化程度和硬度比牙釉质稍低,色淡黄,不透明。无机盐类约 70%,主要为羟磷灰石,含磷酸钙等,有机物约占30%,主要是胶原蛋白。

牙骨质(Cementum):是包绕在牙根表面的一薄层骨样组织。其营养主要来自牙周膜,并借牙周膜纤维与牙槽骨紧密相接。由于牙根部炎症的激惹,牙骨质可以发生吸收或增生,甚或与周围骨组织呈骨性粘连。

牙髓(Cementum):牙髓组织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牙髓腔的外形与牙体形态大致相似,牙冠部髓腔较大,称髓室,牙根部髓腔较细小,称根管,根尖部有小孔,称根尖孔。牙髓组织主要包含神经、血管,淋巴和结缔组织,还有排列在牙髓外周的造牙本质细胞,其作用是造牙本质。当牙冠某一部位有龋或其它病损时,可在相应的髓腔内壁形成一层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以补偿该部的牙冠厚度,即为牙髓的保护性反应。

牙周解剖

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三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和支持牙齿,使其固位于牙槽窝内,承担咀嚼力量。

牙龈( Gingiva ):牙龈是附着在牙颈和牙槽突部分的粘膜组织,呈粉红色,有光泽,质坚韧。牙龈边缘称为龈缘,正常呈月芽形。龈缘与牙颈之间的小沟称龈沟,正常龈沟深约1-2 毫米。两邻牙之间

的牙龈突起称龈乳突。

牙周膜( periodontal membrane ):牙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所构成。多数纤维排列成束,纤维的一端埋于牙骨质

内,另一端则埋于牙槽窝骨壁里,使牙齿固位于牙槽窝内。牙周膜内有神经、血管、淋巴和上皮细。

牙槽骨( Alveolar bone ):牙槽骨是颌骨包绕牙根的部分,藉牙周膜与牙根紧密相连。牙根所在的骨窝称牙槽窝。牙槽骨和牙周膜都有支持和固定牙齿的作用。

常见牙类疾病

1、牙菌斑( Plaque)

牙斑是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它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正常的口腔内存在很多细菌,当这些细菌和微生物数量过多时,就会形成牙菌斑。牙菌斑形成后,一种凝胶状物质会保护口腔中的细菌,使其繁殖并制造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时间长了,牙菌斑会转化成牙垢,对牙齿的危害更大。由于不能用漱口或用水冲洗的方法把它去除,对付牙菌斑和牙垢的最佳武器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疾病危害

它是导致蛀牙和许多牙龈疾病的罪魁祸首。牙斑中的细菌会和我们的食物发生反应产生酸性物质,从而损害牙齿的牙釉质,导致蛀牙形成,并且牙斑也会刺激牙龈,牙龈发炎不加控制最后可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清除方法

(1)刷牙:刷牙是清除牙斑的基本措施,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如果刷牙得当就可以使牙齿表面的牙斑量大为减少。因此我们必须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2)牙线:单纯采用刷牙的方法不能有效的清除牙齿邻面的牙斑,因此需要使用其他一些辅助用品。牙线是其中之一,牙线能有效的清除牙齿邻面的牙斑,预防牙周疾病和邻面龋。

(3)牙签:在牙龈萎缩,牙与牙之间出现间隙(牙缝)的情况下,就要借助牙签来清除牙齿邻接面的食物、软垢和部分牙斑。目前我国市场上出售的牙签的横断面是圆形的,国外也有治疗牙斑横断面为三角形的牙签。

(4)牙间刷:牙间刷由刷毛和持柄两部分构成,在设计和规格方面有多种多样,可根据牙间隙的大小进行选用,能有效清除牙齿邻接面的牙斑。

(5)牙膏:刷牙时要使用牙膏用以摩擦牙面,加强刷牙时清除牙斑的作用,使牙齿清洁美观。牙膏中的芳香剂还有爽口、减轻口臭的作用。若在牙膏中加入一些药物称为药物牙膏。通过用药物牙膏刷牙可起到一些相应的作用,但若有牙病还是要先去看牙医,听听医生的建议,而不能单纯依靠某种牙膏

来自行治疗牙病,以免耽误病情。

( 6)漱口和漱口液:漱口是清洁口腔的一种方法,主要原理是利用液体在口内流动的冲击力来清除滞留的食物残渣,但漱口不能清除牙菌斑。在漱口水中加入一些药物成分,称为漱口液。漱口液可减少牙斑的形成,对减少龋病和牙周疾病的发生起一定作用,但也不能滥用。

并发症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致病菌,被确认为胃溃疡、各型胃炎甚至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人群感染该菌之后,长此以往可引起维生素 B12 吸收障碍,导致 B12 缺乏和贫血。

现已明确胃 HP 感染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病人存在含有 HP 的牙斑,若不彻底清除牙斑,就容易导致胃黏膜 HP 的感染。所以,若想治愈胃 HP 感染,务必清除牙斑。

蛀牙( Caries)

蛀牙也叫虫牙,学名龋齿。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牙菌斑。

牙菌斑是牙齿表面的一层几乎无色的薄膜,含有造成龋齿的细菌。每次进食后,牙菌斑中的这些细菌会和食物中的糖分或淀粉发生化学作用,产生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久而久之,牙齿的珐琅质便会破坏,形成比较脆弱的小蛀斑,若继续恶化则会形成牙洞,即蛀牙。所以,蛀牙是从牙菌斑发展而来的,而不是真的有蛀虫或什么其他虫子,是牙齿被逐渐腐蚀的结果。蛀牙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牙齿的坏死和脱落。

治疗方法

( 1)蛀牙初期

患病部位发生在牙齿的珐琅质,不会有痛的感觉,而且牙齿表面通常是完整的,肉眼看不见有蛀洞。牙齿邻面这部位的蛀牙就更难察觉。有时需照X-光片才能确定。这时需要使用优质的含氟牙膏,所谓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因为优质的含氟牙膏,一方面可以利用氟离子进入牙齿表面,形成保护层,帮助抵御酸性物质的侵蚀,从而帮助防止蛀牙状况的恶化;另一方面,这种氟离子可以作用在其他牙齿上,对于一些潜在的蛀牙危险,也就是小蛀斑,起到促进牙齿再矿化的作用,修复这些早期小蛀斑,避免进一步发展形成蛀牙。

在此呼吁大家对蛀牙问题重视起来,千万不要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要积极地寻求牙医的帮助,要坚持使用优质的含氟牙膏,掘弃“牙疼不是病” 的错误观念,确保牙齿的健康,不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2)蛀牙蔓延至象牙质

此时牙齿出现蛀洞,进食时会感到牙齿疼痛。对于已经形成的蛀牙,一定要立刻去牙医处就诊,让牙医及时采取措施,填补龋洞,防止其继续恶化。如果蛀坏的范围变得广泛,牙齿已很脆弱时就需进行镶制人造牙冠了。

( 3)蛀牙蔓延至牙髓

牙齿出现明显蛀洞,产生剧痛。牙髓有机会受细菌感染而坏死,细菌甚至会从牙髓经牙根部分扩散至附近的牙周组织,引致发炎或脓肿。这时就需要进行牙髓治疗(杜牙根),如有需要,会镶配人造牙冠。

通常治疗“蛀牙”方法是,牙科医生先用激光,找出牙齿内部的腐坏部位。然后用钻头在蛀牙上打孔,钻出一条通道。接着用刮、擦等方式将腐坏部位清理干净,最后再用填充物将牙齿的空洞填满。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现在的臭氧治疗法就要好得多。医生直接将臭氧气体喷到蛀牙上,这样便可以直接杀死绝大部分导致蛀牙的细菌,还可以有助于牙齿的再生。对于儿童而言,这种新方法还具有预防蛀牙的作用。

饮食预防蛀牙

蛀牙的发生,和饮食营养卫生有关。不注意口腔卫生,遗留在口腔内的残渣会给细菌的活动创造条件,使牙齿遭到腐蚀和损害。特别是甜味食物被分解后,产生的物质覆盖在牙齿上,形成龋斑,再经细菌作用,生成酸,先腐蚀牙质,再损害牙本质。另外,如果饮食中缺乏钙,引起体内缺乏钙,或吸收不良引起的缺钙,都会影响牙齿的坚固。牙齿会因缺钙而变得疏松,形成龋齿。又因为维生素 D 能帮助钙磷的吸收,维生素 A 能增加牙床粘膜的抗菌能力,所以,要注意从膳食中保证供给。

同时,氟不可缺乏,一旦缺乏,也可导致龋齿。

因此在饮食中要多吃富含维生素 D 、钙、维生素 A 的食物,如乳、肝、蛋、肉、鱼、豆腐、虾皮、菠萝、胡萝卜、红薯、青椒、山楂、橄榄、柿子、沙果等;而含氟较多的食物有鱼、虾、海带、海蜇等。

牙周病( periodontal disease)

牙周疾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类牙齿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但以往人们错误的认为只有到老年才会受到牙周病的困扰,其实从 5 岁开始,牙周病就开始“腐蚀”我们的健康了。牙周病的早期症状不易引起重视,造成牙周组织长期慢性感染,炎症反复发作,到患者就诊时病情已相当严重,不仅损害口腔咀嚼系统的功能,导致牙龈衰退,破坏软硬组织,牙齿脱落,还会严重影响全身健康。

并发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