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案)

《杨氏之子》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2个生字,会写课后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感知杨氏子说话的“聪惠”,能自己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会读2个生字,会写课后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知杨氏子说话的“聪惠”,能自己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题目解读:

预设:

(1)杨: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

(2)之:的意思。

(3)杨氏之子:姓杨人家的儿子。

2.谈话导入:

(1)你贵姓?

(2)用文言文可以怎样称呼呢?

(3)一起穿越到古代和同桌打招呼吧!

3.说话的艺术: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来交流,精炼的语言能促进沟通,机智的语言能化解尴尬,幽默的语言能愉悦身心。

4.走进课文:

“杨氏之子”是一个“甚聪惠”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他的“说话技巧”吧!

课文选自《世说新语》,它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汉末至东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文章,读准字音,规范断句,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根据课本上的读音和注释,自读课文: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将停顿读准确。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3)老师示范读。

预设: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诣、禽。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读一遍朗读,分别对同学的朗读给出评价。

注意:读古文语速要慢,把握好停顿和语调,把文章读熟。

5.想办法把课文读熟!你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1)听老师示范读。

(2)小组同学比赛读。

(3)班级同学齐声读。

三、感知课文,研读内容。

(一)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只是读得好,还要读得懂。请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呢?

预设:

(1)借助课后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3)反复诵读练习。

提示:关键是自读自悟,反复思考,不得其解的时候再来寻求帮助哦!

(二)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不懂的地方标注。

将每个句子的意思连起来。

整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1.出示句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提问:“诣”是什么意思?

预设:拜访。

(2)“孔君平”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父亲的朋友。

(3)“杨氏子”是什么意思?

预设:杨家的孩子。

(4)其实这里省略了很多的内容,我们想象一下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

3.课堂讨论:

同桌表演,补充空白。

4.出示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

预设:摆设,准备。

(2)“杨梅”是一种水果。

5.杨氏子为客人“设果”中,你看出了什么呢?

预设:孩子很有礼貌,待客热情。

四、课堂展示。

1.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得很精妙,大家知道是哪两句吗?

预设:同学自由表达见解。

示例:第一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读一读孔君平的话,注意节奏哦!

(2)此:这个(杨梅)。

(3)果:水果。

(4)君家果:你家水果。

(5)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杨家的水果。

2.关于孔君平说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预设:

杨梅是你杨家的水果。你和杨梅同姓,是一家人。孔君平故意拿姓氏开玩笑,幽默风趣。

3.示例二: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读一读杨氏之子的回答,注意节奏哦!

(2)未闻——没有听说。

(3)君家——夫子家。

(4)君家果——夫子家禽。

(5)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6)“未闻”是什么意思?

预设: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夫子家(你家)的鸟啊?

(7)杨氏子的回答中多了“未闻”两个字,谈一谈你的理解?

(8)读出“未闻”的礼貌感哦!

(9)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拿孩子开玩笑;杨氏子在姓氏上反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厉害!

(10)应声答曰体现了孩子的反应敏捷。

4.角色扮演:扮演孔君平和杨氏子。重点体验说的语气和技巧。

5.这么可爱的孩子,你们喜欢吗?再读课文吧!一卷在手,书声琅琅,真是风雅啊!

6.指导背诵课文

(1)一句一句单句背诵,衔接全文。

(2)理解意思进行背诵,默背全文。

7.生活中不乏有语言精妙之事。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呢?预设:学生自由表达。

五、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生字:

梁、诣、禽。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找一找说不同。

4.出示同音字,进行积累。

《杨氏之子》优秀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大屏幕)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吗?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二、初读了解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老师最喜欢读书姿势标准的同学。开始读吧。 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 3、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先听老师读好吗?谁愿意给老师点评。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理解学文 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我们先来看一下根据课文改变的动画片好吗?看完动画片,觉得怎样?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聪慧的杨氏之子交朋友吧!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大屏幕)这句话讲的是?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真会学习。 2、请同学们用看注释的办法同桌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句话,比比哪对同桌的学习效率最高,开始。

《杨氏之子》教案

21《杨氏之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 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 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 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共21课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 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 (l)3x+4=l; (2)6x-5y=7; 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 引入新课 1.方程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 学过的几类方程是 没学过的方程是 x2-70x+825=0,x(x+5)=150. 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 (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x(x+5)=150. 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 x2-70x+825=0 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 可化为:x2+5x-150=0.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ax2+bx+c=0(a≠0) 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讲解例题 课堂练习 P5-6 1、2 课堂小结 1.方程分为两大类: 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b,c均可为任意实数,而a不能等于零. 作业:教材中相关习题. 第2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2+c=0(a>0,c <0)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三、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2=225; 2.x2-169=0;3.36x2=49; 4.4x2-25=0. 回答解题过程中的依据. 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人教版《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本文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

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诣其父”的“诣”字,应该读“yì”,不要读成“zhǐ”。提醒学生注意“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 2.阅读理解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语言运用 感受杨氏之子风趣、充满智慧幽默的语言,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中智慧的闪现。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学生试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21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Unit Six Lesson 21 三年级 单词:vacation, February, skate, ball 句型:--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 课文: Guoguo: 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It begins in the middle of January. Uncle Ben:What do you do in the winter vacation? Guoguo: I do many things. I skate. I play ball games. Sometimes Dad and Mom take me to the museum.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教学过程:(以下内容中,“T”表示Teacher,“S”表示Student。) 一、热身及复习(Warm up) 1.借助flash 来复习十二个月份。 设计意图:flash的引入使同学们很快的被带入到英语的情境中,来体验英文歌曲所带来的快乐,同时月份的复习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新语言呈现与初步学习(Presentation) 1.我们喜欢的月份 教师通过自己的信息来创设真实的情境,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看完flash后,教师用PPT出示12个月份,然后谈论自己喜爱的月份。 T: Look at these 12 month, I like February, do you want to know why? SS: Yes. T: Because I have my birthday in February. 教师用很慢的速度再一次重复上面的句型I have my birthday in February.目的是让同学们听清楚,然后教师就同一个话题先对三名成绩相对较好的孩子进行提问: T: xxx which month do you like? 教师引导同学们用I have my birthday in……来回答。 S:I have my birthday in 。。。 2.请同学了解一下自己的伙伴生日在哪个月份。 T:Ok, do you want to know which month do your partner like? Now you have two minutes to ask your partner. 教师用ppt出示同学们所应用的句型,同学们进行练习,为学习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做铺垫。 ---xxx which month do you like and why? ---I have my birthday in……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6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 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生默读故事。 3.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4.对,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从正面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罗斯福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5.引入课题,解题。 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6.简介《世说新语言·言语》:《杨氏之子》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入对本文的学习。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那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出示字词,检查学习情况。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 优秀教案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

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21课教学设计

(每一个新知识点必须记住:一个新知识跟着一个操练,再跟着一个展示新知识,一个步骤也不可以少)这是教研组指导过的课。 (人教版)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第21课教学设计 Lesson 21 I have a new car. 学习目标 一、语言要素 (一)词汇 1、三会:car bus 2、二会: new really Look here yes super (二)语言目标 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Yes , Look here .Wow !It’s super! (三)话题呈现:I have a new car (四)任务设计: I have a new car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听、说、读、演,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方法,能够运用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car .Really Yes , Look here ! Wow !It’s super ! 句型行交际。 三、情感目标:在本课中重点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喜欢自己的玩具。 四、教学重点:三会单词:car bus句型: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car .Really Yes , Look here !Wow !It’s super! 五、教学难点:两会单词:new really Look here yes super 六、教具:设计好的课件,书包,实物玩具,文具,玩具图片,单词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歌曲。 七、学具:学生自备的学习用具,文具。

八、教法学法:本课重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老师进了教室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学生和老师一起唱I have a nice dall 歌曲,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英语氛围中。 二、新单词 (一)导入:用旧句型带新单词。 1、导入:Let ‘s play a game (让我们做一个游戏:猜袋中物) 2、老师说;This is my bag . Guess,What’s in my bag(猜一猜,我的书包里有什么) 老师书包里提前放好doll ball kite balloon car bus等玩具。 3、学生用英语说自己摸出来的东西。 4、学生如果摸出doll,学生说:doll.老师说:I have a dall 5、老师问:how’s the doll学生来描述一下,用句型 Oh,It’s big . how big. cool 或者 Wow!how nice .等。 6、这样出示三组。 (二)新单词car bus 1、学生摸出老师袋子里的car:老师说,Look , I have a car 。 2、老师引导学生描述:Wow! How nice ! 3、板书新单词:用打好的四线格:car 4、朗读新单词:car (老师领读car ,c-a-r car (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行读——找学生读——自读三遍) 5、看实物说单词:car 6、看图片说单词:car 7、看单词卡片读单词:car 8、看课件说韵文:学生和老师一起看课件说韵文:car ,car ,a car,I have a car。 9、用同样的方法学习bus 10、找对子游戏:教师将单词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另外将对应的单词卡扣着放在讲台上,然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汤发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理解课文意思。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积累过的名言 同学们,你们以前积累的名言还记得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好吗? 师:知之为知之…… 非淡泊……非宁静…… 书犹药也…… 老吾老……幼吾幼…… 2.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

a.师:同学们,我们积累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也叫古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b.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一部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课文21《古诗三首:示儿》语文s版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大屏幕出示) 过渡: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优质)省级一等奖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2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具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诵 背诵一首古诗,带领学生走进古文 二、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古代聪明的儿童?(引导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儿童)。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4、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 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 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练习2回答。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总结拓展 1、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教师举例) 五、板书设计

(完整版)优质课教案《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教案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字词,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 2、品味词句,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 3、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并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师准备:了解背景知识,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给你们讲一个周总理的故事。有一天,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是那么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周恩来总理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一时说不出话来。同学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智慧)是啊,周总理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第三单元的学习将引领我们领会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九课《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二、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解释课题意思(生齐说并写下来) 2、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3、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三、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出示“学习提示1”,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2、同学们,好多人认为古文难学,其实,学好古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屏幕出示课文,师范读) 3、怎么样,读古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古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古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那你们听老师读一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21.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读懂故事,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在古代梁国,有一姓杨家的孩子九岁了,特别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把孩子叫了出来,想考验一下他是不是像传闻一样聪明。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君平是怎样考验这个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说意思,师归纳) 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 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 6.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用现代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找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在进行过程中,强调“杨、孔、君、夫子”等关键词,引起学生注意)预设:惠:同“慧”,智慧。诣:拜访。乃:就,于是。示:给……看。 君:您。古时敬称。闻:听说。禽:鸟。夫子:古诗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4.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 (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

《杨氏之子》名师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杨氏之子》名师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下 册) 21.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21课是猴王出世,相比大家都想到这个猴王是谁了,那么孙悟空出生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一起来看看的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 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解决。)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 生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1)问题:石猴是从哪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2)问题二: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穿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导学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作准备。)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

一年级 第21课 暴雨来时会躲避 教案

一年级《暴雨来时会躲避》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树立正确应对极端天气意识,学习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护自己。 (二)行为技能训练 知道如何应对暴雨天气,能够在户外暴雨天气时,找到安全的躲避场所。 (三)知识经验积累 1、知道暴雨天气有危险。 2、知道暴雨天气里身边有哪些地方可以安全避雨。 二、教学重点 知道在户外,如果遇到暴雨天气身边那些地方可以安全避雨。三、教学难点 明确告诉学生,身边哪些地方不能避雨,选择避雨的原则在于:高处,室内。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情景操练法 五、教学准备 暴雨天的视频、避雨地点相关道具、户外暴雨天打手机伤人相关报道。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教学

1、播放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视频(视频的选择最好符合学生当地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亲近熟悉的感觉) 这是什么天气?和大家说说你经历过的暴雨的天气! (学生介绍自己经历过得暴雨天气,老师关注避雨的相关内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要下暴雨了? (生活常识的教育,及早发现要下暴雨了,有利于学生安全避雨) (二)故事新授内容 1、森林小学放学了,看看天气,马上就要下大暴雨了,萌小兔,淘气猴和口水狼得赶快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同座两人一起合作读通故事 2、故事里讲了三个小伙伴是怎么样避雨的? (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不在围墙下行走”“不在大树下避雨”“不要冒雨行进”这三个安全细节,强调要在高处的房屋内避雨才是安全的) 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暴雨天气吗?你是怎么避雨的?(鼓励学生说出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避雨具体情境和细节,教师并对其进行引导和肯定) (三)导航明确要点 1、学生自我导航 大家懂得可真多,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暴雨天里怎样避雨才是安全的?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课前谈话 五( )的同学们,大家好。初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李,来自樊川小学。东城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搞得那是有声有色,远近闻名。而五( )班的同学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在下早就如雷贯耳了。现在咱们就来练上一练,怎么样? 1、师:知之为知之…… 非淡泊……非宁静…… 书犹药也…… 老吾老……幼吾幼…… 2、师:像这样的语言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的积累,对吧。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预设: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小结:真是名不虚传啊!相信大家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加精彩,是吧!上课 教学流程预设: 一、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 1.导入揭题,解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Secord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出示方法,师范读,练读。 5、再指名读。齐读。(评:你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