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型减肥

中医养生型减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养生型减肥

导语:中医认为:肥胖是人体失调的一种现象,大多因为脾、肾两个脏器功能阳气不足或情绪刺激,出现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而致废物堆积,脏腑内热

中医认为:肥胖是人体失调的一种现象,大多因为脾、肾两个脏器功能阳气不足或情绪刺激,出现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而致废物堆积,脏腑内热气过盛,脂肪在皮肤下渐渐增加。通常肥胖有下面4种原因:

1.湿热滞脾型:

这就是所谓的食欲旺盛的“大食客”,吃得多而且容易饿。只要强制节食,就能暂时瘦下来,一旦控制不住食欲又会反弹。通畅面色红润、口干、胃痛(进食后缓解)、便秘。这类人的通病食体内有“火”,能去火、清热,体重也会减轻。

2.脾虚不运型:

这类肥胖者因脾虚而导致消化功能下降、代谢异常、食欲不振,平时容易疲劳、胸闷、腹胀、身体沉重,症状感觉晚上重、早晨轻。一般通过调节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排出体内积累的废物,就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

3.痰浊内盛型:

此类型人臀部和大腿浮肿,也就是下半身比较胖。其实吃得并不多,只是总觉得手脚无力,肢体困倦、头晕目眩,即使口干了也不想喝水。这是因为身体的排泄功能比较差,多余的水分在体内积聚造成的水肿、肥胖。

4.脾肾阳虚型:

这一型人体内阳气不足,血液流动缓慢,新陈代谢活动减弱,最终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讲课稿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 中医药食疗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中国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利用中医学的某些药方,人们发展了食疗文化。食疗文化的治病原理,更有赖于中医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在所谓的“有意无意之间”,其实有着“食疗家”——即“医学家”们的有意识引领。这种引导作用,是由于中医学理论广阔而深厚的内涵。而食疗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即融合于饮食文化的一般发展过程之中,又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分离和结晶出来,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人们平常的食疗保健中,可以有药膳、药粥、药酒,甚至于药茶,每样东西都融合了某些中医学的医药原理。 首先我们说一下药茶方面。我们平时说的美肤茶就是用沸水冲泡浓绿茶,然后将软骨素调和茶水中,经常引用可以美艳肌肤,使皮肤富有弹性。而珍珠茶就是用珍珠研磨成细粉,用沸水冲泡茶叶,以茶汁送服珍珠粉,这样可以润肌泽肤,达到美容的效果。 而时下有些女性皮肤暗黄粗糙,易生暗疮、眼袋、黑眼圈,还有色素沉着现象,归根究底是由于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体内新陈代谢发生障碍。此时,人们就想出了多种多样的美容汤来解决女性们的各种皮肤问题。譬如,奶油桂鱼糖,经常

食用不但可使肌肤白净透红,还可防止皮肤色素沉着,消除雀斑,淡化黄褐斑;冬瓜薏米瘦肉汤,有祛湿除斑、养血益颜、清热解毒的功效,也可以治愈因脾虚湿盛或血虚血热而引致的面生蝴蝶斑和黄褐斑;绿豆老鸭汤,能清热解毒,消除因湿热内蕴而生成的面部暗疮;苹果生鱼汤,可以治脾虚血气不足,防止眼袋生成,消除黑眼圈。诸如此类的美容汤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样就能看出中医美容越来越普遍了。 而除了美容之外,女性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减肥了,所以减肥粥也应运而生了。就好象美颜瘦身粥,它是用黄豆和芝麻做成的,黄豆的脂肪有降低胆固醇作用,而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滋润皮肤、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降血脂、血糖、延年益寿等功效作用;生姜粥,中医常把食物分成阴阳两性,生姜是属于阳性食物,体重的增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吃食物是阴性还是阳性,吸收阳性食物能增加基础新陈代谢率,因为人们在休息的时候便能排除额外的能量,所以减肥者要是能适当地进食阳性食物就能事半功倍;大蒜粥,大蒜与生姜一样同属阳性食 物故能治肥胖,再加上大蒜有消炎、止泻、利尿、降压等作用,并且有十分强的杀菌能力,所以大蒜粥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达到瘦身效果。总之,这些减肥粥都可以减肥,又可以强身健体、养颜美容,也可以同时治疗体内的疾病,而且它们都含有珍贵的药效成分,同时能被身体百分百地吸收,这也成为药粥的特征之一。 从上述关于中医美容的各种药茶、药膳、药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我们平常的食疗保健中,某些中医的医药原理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食疗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浑然天成,效法自然,于日常人生必需的饮食之中,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间,强身益寿,治疗疾病,使人置身于美食文化的高度享受之中。 总而言之,食疗与药疗,食物与药物,其治病原理相同,理论贯通。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可以更好理解各种食疗法,也可以更科学地应用食疗方法达到更佳疗效,也能使人们在享受饮食文化的同时得到治疗的益处。

中医养生学 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中医养生学考试重点

简答: 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为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是中医养生学隶属中医学;三是中医养生学是千百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实用性科学。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 包括四个因素:整体动态(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和谐适度(以和为贵,养生以不伤为本); 综合实用(要应人、因时、应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可以通过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 适应广泛:养生包括在无病之时,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 2.中医养生学的意义:于己是维护健康,追求长寿。与人是提供促进健康,提高素质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目的: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3.中医养生学分为精神养生法;体育养生法;饮食养生法;睡眠养生法。 4.四维健康观:包括形体、心理、道德、社会的四维健康观。 健康的标准:形体生理健康,精神心理健康。 5、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均,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6、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 7、喝烫水为阳虚,手心脚心烫为体内虚火,郁火阴虚,手脚冰为阳虚。健忘是心脾亏损。

8、精神养生包括主动的修德养怡、积精全神、调志摄神。心脏神,心是民主之宫。 修德怡神包括长存仁爱之心,常怀坦荡之胸,常作乐善之事,长省修德之身,常以恬淡为务。 9、如何做到仁爱之心:1.)学会微笑2.)由衷赞美3.)关注倾听4.)接纳包容5.)远离小人6).为所有人鼓掌7.)说好话、做好人、存好心 10、聚精、养气、存神,聚精——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胃 11、聚精途径:一.节欲保精二.饮食养精三.方药补精 12、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七情包括怒、喜、思、悲、恐、忧、惊。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以怒胜之;悲伤肺,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13、相生顺序:木生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4、相克的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5、过激情志产生时选用的方法有:一、移情法二、暗示法三、开导法四、节制法五、疏泄法六、调气法七、情志相胜法。 16、起居养生包括起居环境(室外环境:空气清新,安静清幽。室内环境:坐北朝南,居室结构合理,通风采光良好,选择少污染的装饰材料。)、 作息常规(定时休息、定时工作学习 、定时用餐、定时锻炼、定时洗澡、定时排便)、 劳逸适度(过劳:劳累太过,劳倦所伤,包括体劳、神劳、房劳等。致病的特点有二,一是耗损脏气,尤其是肺、脾之气;二是可致形体组织的损伤,主要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单选题)重点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单选题) 1. 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 中药的“五味”指: A.寒热温凉平 B.辛甘酸苦咸 C.喜怒悲恐惊 D.相需相使相畏相杀相恶 E.以上均不是 3.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并,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摘自: A.《吕氏春秋尽数》 B.《黄帝内经素问》 C.《伤寒论》 D.《千金要方》 5.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下列事物具有阳性属性的是: A.静的、不括跃、柔和 B.抑制、消极、晦暗、 C.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 D.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 E.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 晚点试试,晚上或者明天 6、有关形神合一不正确的是() A.因神以形为物质基础,故应先养形 B.守神全形 C.保形全神 D.形神共养 7、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中医的方法手段,()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运用、研究、完成 B.运用、施行、实现 C.研究、运用、实现 D.研究、施行、达到

8、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运用中医的(),实现预防疾病、()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思想、方法、保障 B.思想原则、方法、保障 C.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 D.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促进 9、阴阳就成为中国古代认识和阐释天地万物()的一对哲学范畴。 A.发生 B.发展 C.变化 D.以上都是 10、只有()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A.对立 B.关联 C.A和B D.A或B 11、()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A.阴阳消长 B.阴阳转化 C.阴阳对立制约 D.阴阳互根互用 1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的通道。 A.运行气血 B.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C.沟通上下内外 D.以上都是 13、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括()经脉、奇经()脉和()经别三大类。 A.8、8、12 B.8、12、8 C.12、8、8 D.12、8、12 14、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十二经脉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

中医养生试题

中医养生试题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1.中医饮食养生又叫(A B) A 食养 B 食补 C 食疗 D 食节 E 食用 2. 中医饮食调护中,饮食禁忌内容包括(ABCDE) A 因季节、体质、地域不同的禁忌 B 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C 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D 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 E 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 3.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ABCDE) A 饮食有节 B 饮食有方 C 谨和五味 D 荤素搭配 E 以上都是 4. 食物的性能,古代简称为( ABC )等。 A 食气 B 食性 C 食味 D 食用 E 食疗 5. 食物的性能包括( ABCDE )等内容。 A 气 B 味 C 归经 D 升浮沉降 E 补泻 6. 根据食物的性味分类,五味中( C )食物最多。 A 酸味 B 苦味 C 甘味 D 辛味 E 咸味 7. 淡味中医将之归于( C )范围。 A 酸味 B 苦味 C 甘味 D 辛味 E 咸味 8. 常用的食物中平性食物数量( A )温性食物。 A 多于 B 不多于 C 少于 D 不少于 E 近似于 9. 关于饮食禁忌,在古代文献上( ABCE) A 葱忌蜂蜜 B 人参忌山楂、萝卜 C 茯苓忌酯 D 鸡肉忌蘑菇 E 鲫鱼忌麦冬 10. 生姜可用于(ABCDE )的食疗。

A 风寒感冒 B 呕吐不止 C 半夏中毒 D 中寒水泻 E 胃寒疼痛 11. 既能辛温发散,又能发汗透疹,令小儿痘疹速出的为( C ) A 生姜 B 苏叶 C 芫荽 D 豆豉 E 薄荷 12. 根据食物的性味分类,属于甘味食物有( ABD)。 A 鸡肉 B 大枣 C 白菜 D 粳米 E 冬瓜 13.性味辛温的有( ABE) A 苏叶 B 生姜 C 薄荷 D菊花 E 芫荽 14. 根据食物的升降浮沉分类,属于阳,升浮食物有( BCD)。 A 莲子 B 花椒 C 菊花 D 绿茶 E 冬瓜 15.带鱼属发物,患有(BC )者忌食。 A 感冒 B 脓肿 C疮疥 D 肝炎 E 胃癌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概论 第一讲绪论 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强调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 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 l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l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l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l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环境

养生 l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 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 5)综合、辨证的调摄 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 6)强调养生生活化 l “道不远人” l 养生勿求速成 3、学习养生的目的: l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l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l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l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l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 l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1、《周易》与养生 1)〈周易〉书名的含义 “周”————周期,周而复始,无有穷期。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中医食疗与养生(精)

中医食疗与养生刘维忠 二 O 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一、慢性病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选择 (3) 1.管理是慢性病防治的最高境界 (3) 2.食疗是慢性病调理的首选方法 (4) 3.运动是最好的药 (10) 4.无药治疗是慢性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11) 5.心情 (11) 6.中医谚语和顺口溜 (11) 7.慢性病治疗的原则............................................. 16 二、慢性病的食疗和管理 (16) 8.糖尿病的食疗与管理 (16) 9.高血压的食疗与管理.......................................... 17 10.失眠的食疗与管理.......................................... 18 11. 高血脂和肥胖症的食疗与管理.............................. 20 12. 其他疾病的食疗与管理....................................... 20 13. 鸡蛋妙用 (28) 一、慢性病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选择 1.管理是慢性病防治的最高境界。

上世纪 70年代美国慢性病大幅上升, 医疗费用占国民收入的 18%,经过 10年的预防和健康教育收到超级回报,高血压下降 55%, 糖尿病下降 50%, 脑卒中下降 75%, 医疗费用只是 10年前的 10%。 慢性病的管理是预防慢性病的最重要方法。其内容包括:记录自己疾病的变化规律,并按时记录,如高血压者每天量血压并记录.糖尿病也要定期测定餐前餐后血糖水平并记录;观察自己的生活习惯对疾病变化的影响并记录,比如,晚上喝了酒,第二天血糖升高了,就记录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比如今天没有运动,明天血压或血糖高了,就要提醒自己加强锻炼。 慢性病管理三个关键词:记录、观察、调整。又比如卫生厅开展的对白血病、肾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调查和预防中发现,装修和家具污染容易造成白血病,卫生厅与教育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学校召开家长会宣传这方面的知识,调整装修行为减少白血病。与农业、林业、旅游等发文发展中医相关产业,预防疾病。如,农民从日光温室潮湿的环境出来受风后关节炎多,卫生厅与农业厅下发文件改造大棚,建设缓冲间,并艾灸关节,关节炎就会减少。与农业厅联合下发文件发展药菜两用蔬菜产业,调理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 性病。与农业厅联合下发文件,发展牛奶安全草产业,减少激素、抗菌素对牛奶污染。卫生厅号召在村级做三件事:建设 50面健康文化墙,一病一墙,把食疗方,内病外治方,民间单验方等写在墙上,群众有什么病去什么墙抄方子。由村医组织在村级开展健康沙龙, 农民互相交流慢性病管理经验和防病知识。今年给农民教 6项中医适宜技术和保健知识。包括盐袋治疗 13种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腹泻、感冒等。 2.食疗是慢性病调理的首选方法。 古人说,凡膳皆药,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药尔。不论中药西药,是药三分毒,部分降血压药降性欲。部分降血糖、降血脂药容易造成严重肝肾疾病。激素易诱发糖尿病。实践中对食疗的基本认识。中医樊正伦女儿上学时 400名学生食物中毒,附近医院全满了,他没有上医院,煮了一锅绿

学第一讲(精)_New

中医养生学第一讲(精)

中医养生学概论 04级讲稿 第一讲绪论 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 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 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强调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 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环境养生 ●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 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 5)综合、辨证的调摄 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 6)强调养生生活化 ● “道不远人” ● 养生勿求速成 3、学习养生的目的: ●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1、《周易》与养生

《中医养生与食疗》试题及答案02

中医养生与食疗试题及答案一、A1/A2型题(50分) ()1、不属于养生基本原则的是 A.“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B.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C.突出精神心理健康 D.“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守中思想 E.辨证论治 ()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脏中其华在发的是 A.肺 B.心 C.肾 D.肝 E.脾 ()3、据《素问·举痛论》,惊则 A.气上 B.气缓 C.气乱 D.气结 E.气泄 ()4、不属于六腑生理功能特点的是 A.天气之所生 B.其气象天 C.泻而不藏 D.象于地 E.受五脏浊气 ()5、《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治温病用凉药,服药宜 A.凉而行之 B.温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热而行之 E.冷热饮之都可 ()6、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肉痿 B.骨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7、《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A.面 B.骨 C.筋 D.血 E.发 ()8、《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E.取之营 ()9、《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留者”病证的治疗宜采用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E.润之 ()10、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满而不能实 E.以上均不是 ()1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 ()12、不属于奇恒之腑特点的是 A.地气之所生 B.藏于阴而象于地 C.藏而不泻 D.泻而不藏 E.非常重要而又不等同于一般的脏腑 ()13、既属腑,又归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骨 D.脉 E.胆 ()14、不属于谷食精气输布运行过程的是 A.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B.精气上输于脾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E.浊阴归六腑 ()1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中医养生练习题讲解学习

中医养生 一、单选题 1.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A. 阴阳对立 B. 阴平阳秘 C. 阴阳消长 D. 阴阳转化 E. 阴阳互根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 寒与热 B. 上与下 C. 动与静 D. 邪与正 E. 表与里 5.七情致病,引起“气结”的情志是 A. 恐 B. 惊 C. 悲 D. 喜 E. 思 6.下列有关情志相胜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悲胜怒 B. 怒胜思 C. 思胜恐 D. 恐胜喜 E. 喜胜怒 7.关于劳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久立伤骨 B. 久视伤精 C. 久卧伤气

D. 久行伤筋 E. 久坐伤肉 8.下列中何项不属于房事养生的运用原则 A. 禁欲或纵欲 B. 注意房事卫生 C. 遵守房事禁忌 D. 杜绝性生活混乱 E. 节欲 9.下列穴位中,哪一个是最常用的保健穴 A. 大椎 B. 合谷 C. 足三里 D. 委中 E. 列缺 10.四气调神是指人们为了顺应()更迭的自然变化而主动采取各种调摄形神的方法。 A. 阴阳 B. 寒暑 C. 时令 D. 冷然 E. 昼夜 11.以下食物属于热性的是 A. 银耳 B. 韭菜 C. 猪肉 D. 带鱼 E. 香菇 12.五劳所伤,久视伤 A. 血 B. 气 C. 筋 D. 肉 E. 骨 13.由国家体委普及的“简化太极拳”是在谁的基础上改编的 A. 陈氏 B. 吴氏 C. 杨氏 D. 孙氏 E. 武氏 14.枸杞子属于下列哪类药 A. 补气药 B. 补阳药 C. 养血药

中医养生学要点

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健康的理论, 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 寿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 实用学科。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传化、排泄功能,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劳逸损伤: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会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 发病。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因时施养,因人施养,因地施养。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 命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协调平衡的调养观,正气为本 的预防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整体动态的 养生理念,和谐适度的养生法则,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 实用广泛的应用范围。 周易的养生观:1.确定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2.建立了人体阴阳稳态观3.明确了整体有机论人体观4.提出了居安思 危的治未病思想5.奠定的正确的养生理念。

金元四大家对养生学的影响:刘完素养生重养气,张子和 养生重祛邪以扶正,李东垣养生重调理脾胃,朱丹溪养生 重养阴。 天年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它与先天禀赋的强弱, 后天的给养条件,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 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 健康的生理特征:(一)生理健康特征:1.眼睛有神2呼吸微徐3二便正常4脉象缓匀5形体壮实6面色红润7牙齿 坚固8双耳聪敏9腰腿灵便10声音洪亮11须发润泽12食欲正常(二)心理健康特征1精神愉快2.记忆良好 衰老:人在壮年之后,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渐进性的退化。 与生命过程一样,理想的衰老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累 积的,可称为正常衰老或健康老化,也即生理衰老,通常 正常衰老状态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严重的功能障碍,具 有一定的隐蔽性,在衰老的过程中,某些老化的改变可能 演变成为疾病,反过来,某些疾病又会加速衰老的过程, 使衰老提前到来,并使衰老的程度明显加重,这就是病理 性衰老。 正气,指人体机能活动和抗病及康复的能力 邪气,指损害人体正气的一切致病因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 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 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 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记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 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 发育成长。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

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为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就说明,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宇宙间的一切吻质,尽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时间长短不同,但运动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因此,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发与肃降,

中医食疗养生食谱大全

中醫食療養生食譜大全 ˙芝麻粉 [功效]補血、潤腸、通乳、養發等功效。用於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鬚髮早白,腸燥便秘,富含維生素E和芝麻素具有優異的抗氧化作用,故能抗老防癌,美容養顏。 [用法]用開水、熱豆漿,或牛奶沖泡即可食用,也可拌入麥片粥中食用或與核桃粉及雜糧粉面調服。 ˙杏仁粉 [功效]富含硒為抗癌食品,鈣含量是牛奶的2倍,含少量纖微質可健喂消食,具有潤肺清火、散寒、驅風、止瀉、潤燥之功效,能幫助肌膚抵抗氧化,抑制黃褐斑生成,鎮咳化痰,排毒養顏,治療便秘。古往今來公認的美容佳品,對體虛咳嗽,大便乾燥等疾病療效特別明顯。 ˙核桃粉 [功效]有健胃,潤肺,養神,補益精血,潤燥滑腸的功效。廣泛用於治療神經歲衰弱,高血壓,冠心病,肺氣腫,胃痛等症,是很好的食療保健品,配藥,生吃皆可,都有補血養氣,補腎填精,止咳平喘等良好功效。 ˙葛根粉 [功效]有解肌退熱,發表透診,生津止渴、升陽止瀉,降血壓,降低膽固醇功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有奇效,解酒有特效。治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偏頭痛等心腦血管等疾病。葛根粉對女性豐胸美容效果顯著。 [用法]既可熟飲,也可生吃、熟飲,就是每次取葛粉25克,先用30克涼開水調均後,再用200克沸水沖泡即可,加糖食用,香甜十足。若用溫水直接沖泡生飲,清涼效果則更佳。暑天,假如泡熟放進冰箱,結冰更好吃,清涼、解渴、解暑效果特佳。 ˙蓮藕粉 [功效]有益心,補心,消食止渴生肌的功效。可涼血養血,清熱退火,足進新陳代謝,解毒醒酒,利水通經,美容養顏,是老幼婦孺,虛弱病人的良好補品。 [用法]先用涼水調均,然後沸水沖調成糊或直接放入微波爐大火轉一分鐘即可食用。 ˙蓮子粉

中医食疗药膳的与养生

中医食疗药膳的与养生 一.中医食疗学的概念 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膳食在人体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食物疗法和药膳疗法. 1.什么是食疗?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2.什么是药膳? 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或由食物,或食物与药物配伍组成,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制成一种既能果腹,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有保健、预防、治疗作用,美味可口,色、香、味、形俱佳的特殊膳食品。 二.食疗的发展及药膳的分类 1.食疗的发展 1)萌芽时期:远古(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殷商(《汤液经》《山海经》酒发明) 2)奠基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为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张仲景食疗内容:确定食疗的原则,选用不少食疗方剂,比较详细论述食禁问题。 3)发展时期:魏武帝-《四时御食物》-建立“食制”;《千金药方》-专列“食治篇”;《食疗本草》-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 4)兴盛时期:《太平圣惠方》-病时治病、平时养神(食疗食养)。《饮膳正要》-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将我国食物本草研究从着重“食治”推进到着重于“食补”的新阶段,是中医食疗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食疗学的日趋成熟和高度发展。 5)《本草纲目》-收集的食物资源丰富、保存了不少有关食疗内容的佚文、收集大量的食疗方法,是食疗学科形成的代表性著作;《随息居饮食谱》-进一步说明辨证论治在食疗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也标志着明清时期食疗学已经走向成熟。 6)完善时期:科普性、丛书性、专著性食疗书籍的大量问世。 2.药膳的分类 分为食疗中药,食疗药膳两类。 三.体质食疗的养生原则 1.体质的形成:禀赋于先天,影响于后天,增强于锻炼。 2.九种体质分类: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继承了古代及现代体质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性原则,以及现代学者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的分类方法。把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淤血质、抑郁质、特禀质九种。 1)平和质-食疗养生 ①气味调和 平和质的人应力求五味调和,不可偏嗜。五味各有所归之脏,兼有寒热之性,欲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充盛、脏腑协调,必须均衡地摄入五味。不使五味有所偏胜,以保正气旺盛,身体健壮。 寒温适中 平和质者饮食要寒温适中,不宜过于偏食寒性或热性的食物,以免日久影响机体的阴阳平衡,引起体质的变易。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选择平性或稍具温、凉之性的食品。也可以利用相反的食性而调节食物的寒温之性,如水产品鱼、鳖之类多有寒凉之性,烹调时多佐以葱姜等调味品,或加料酒,可借其辛温之性以消除水产食物的寒性。 春季忌食食物 忌吃羊肉、狗肉、鹌鹑、荞麦、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及辛辣食物。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食疗养生配方

食疗养生配方 儿童:黑芝麻、黄豆、小米、黑小米、山药、红小豆、黑香米、黑豆、脑豆、黑糯米降血糖:黑芝麻、黑豆、荞麦、燕麦、苦荞米、薏米、黑米、白扁豆、糙米、花生 便秘:黑白芝麻、燕麦、糙米、黑豆、高粱、薏米、荞麦、红小豆、红米 美容养颜:黑小米、薏米、黑芝麻、红豆、黑米、核桃、百合、苦荞米 安神助眠:黑芝麻、黑麦、黑豆、黑小米、花生、薏米、茯苓、苦荞米、白糯米 贫血:黑糯米、红枣、糙米、红米、红小豆、枸杞、山药、燕麦、茯苓 肾虚肾亏:枸杞、黑豆、黑小米、黑芝麻、百合、莲子、青稞、黑香米、红米、黑糯米孕妇安胎:黑芝麻、黑麦、黑糯米、黑米、红枣、核桃、黄豆、黑香米 清热解毒:薏米、绿豆、茯苓、百合、苦荞米、黑豆、白扁豆、黑小米、黑糯米、红豆减肥瘦身:糙米、山药、红豆、苦荞米、黑芝麻、绿豆、燕麦、红米、黑小米、黑豆落发白发:黑豆、核桃、黑麦、黑香米、黑芝麻、花生、红米、白扁豆、苦荞米、黑麦食欲不振:黑小米、山药、燕麦、红枣、薏米、糯米、黑糯米、黄豆、山楂、红小豆补脑益智:花生、核桃、黑芝麻、黑糯米、黑小米、脑豆、杏仁、苦荞米、茯苓、枸杞降血压:苦荞米、黑芝麻、杏仁、燕麦、糙米、黑香米、黑小米、黑糯米、青稞、山楂降血脂:花生、糙米、苦荞米、黑芝麻、青稞、山楂、白篇豆、杏仁、黑糯米、燕麦养肝护肝:枸杞、莲子、黑豆、小米、绿豆、黑芝麻、黑香米、黑糯米、黄豆 补气养血:红枣、红小豆、黑芝麻、枸杞、茯苓、燕麦、糙米、山药、薏米、黑香米、黑豆 祛湿:薏米、红小豆、黑芝麻、青稞、黑糯米、黑小米、荞麦、山药 健脾养胃:黑芝麻、山药、荞麦、黑小米、糯米、白扁豆、高粱、黑小米、百合、黑糯米 壮骨增高:山药、核桃、黑芝麻、燕麦、糙米、荞麦、黄豆、花生、百合、莲子、茯苓

中医养生食疗大全

中 医 养 生 食 疗 大 全 (冬季养生版本)

001:冬天注意饮食合理把虚火内火赶走! (3) 002:冬天怕冷?手脚冰冷?冬季如何养阴又抗寒? (4) 003:四大有效中医食疗进补方法 (7) 004:冬天进补最适宜的十种素食 (9) 005:冬季进补错误等于慢性自杀! (11) 006:想知道冬季如何进补?中医专家极力推荐:汤水更滋补! (14) 007:冬季食疗不用愁,煲汤进补加山药,营养健康不上火! (17) 008:冬季莫名其妙染咳嗽?可能是饮食惹的祸! (18) 009:冬天怕冷怎么办?吃点驱寒食物吧! (19) 010: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至之后该如何进补更好? (20) 011:如何进行食疗?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体质! (24) 012:日常食物的温凉寒热之四气属性大全 (26) 013:如何通过中医食疗调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29) 制作者:zyys128(中医养生秘诀) 说明: Zyys128将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养生文化, 诠释各家文化精髓,吸取古代圣贤智慧! 请立即关注中医养生秘诀微信公众平台zyys128! 获取更多更新的中医养生知识以及中国文化的诠释。

001:冬天注意饮食合理把虚火内火赶走! 中医养生食疗中的原则要求人们饮食均衡,充分注意与利用三餐所吃下去的食物进行——“补水灭火”,合理的饮食把我们身体内的火气赶走!从而调理体内环境防止冬日皮肤干燥,身体缺水等问题。究竟如何注意饮食以达到效果呢? 其一,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应多吃蜂蜜、山楂、柚子、石榴、苹果等清润甘酸的食物,加速胃肠蠕动的作用,滋阴润燥。 其二,少吃盐。因为高盐饮食将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各种病菌乘虚而入,诱发咽炎。 其三,吃火锅辛辣餐食时佐以滋润不上火的辅料,如萝卜、豆腐、白菜等,以达到滋润防上火的目的。 家庭成员在年龄和体质上都不同,相关调查显示,受新陈代谢的影响,青少年和女性更易“惹火”,属于家庭中容易上火的“高危成员”。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懂如何调节学习、生活上的压力,情绪控制能力差而显得脾气暴躁。其实这是熬夜复习等不良生活习惯加剧了他们体内的虚火,因此脾气的反复无常只是身体的“火警讯号”。养生专家指出,调整他们的作息时间和饮食结构才是降火的根本。 在冬日容易手脚冰冷的女性经常忽略了自身的“火警讯号”。天气越干燥,就越偏爱进食牛羊肉来御寒,但牛羊肉属于温补食材,加上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配料和桂皮、生姜、枸杞、当归等滋补品,食用过多只会“燥上加燥”,更易造成体内“上火”。因此在进补后的第二天通常会出现口干舌燥、干咳,甚至皮肤瘙痒等“火警讯号”,建议易上火人群多选用滋阴润燥的滋补品。 虚火、虚寒主要是由于体内的阴阳不平衡,虚火主要是因为阴不足,阳依旧,所出现的情况,实火是阴气处于平衡状态,而阳过于旺盛。无论虚火还是实火,若在此时吃温补食物、辛辣的东西等以补身体,更助长了阳气,就会出现火上加火,燥上加燥的状况!所以容易上火的朋友,最适宜吃滋阴润燥的滋补品!

健康管理师考试章节要点—中医养生学

健康管理师考试章节要点—中医养生学 1、中医理论 特点:整体观和恒动观 学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精津学说、经络学说、中医病因学说 2、阴阳学说:阴阳交互作用: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世界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构成。 4、经络学: 5、中医病因学说: 6:中医诊断的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7、辩证施治主要内容: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诊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和诊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享的两部分。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诊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8、中医主要治疗方法种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 9、食疗: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10、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 协调脏腑: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畅通经络: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 清静养神: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其气即可绵绵而生;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常乐观,和喜怒,元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 节欲葆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不宜过分泄漏。节性欲,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过耗。 调息养气:保养元气;调畅气机。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三山区老年大学 《中医保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医保健 学时:16节 课程性质:选修课 面向对象:中老年 考核方式:实操 一、培训目标 【中医养生学】深入理解、掌握养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能够对各个养生理论模块的概念熟练掌握,并在能够联系生活中实践,熟悉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两种以上基本中医诊法,熟练掌握四种中医适宜技术。 二、培训学时 中医保健:理论+实训各16节 三、教学方法 以PPT课堂讲授为主,课上实际操作为辅。 四、考核 以实操考核为主。 五、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中医与养生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掌握藏象、经络等在治未病中应用的理论要点。 [内容] 一、中医基本理论 (1)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与本质 (2)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3)脏腑学说及其辨证(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关系图) (4)疾病的产生(病因学说)与常见的亚健康状态 (5)经络(经络学说、十二经、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经络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中医养生基本理论 (1)一个关键——养肾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2)两个基本点——“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保健” (3)三个要素——养规律、养心态、养习惯。 (4)四个基本方法——环境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劳逸养生。

第二部分中医养生基本技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养生基本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养生基本技能的适应症及其注意事项[内容] (1)经络及腧穴定位 (2)针灸基础理论 (3)推拿按摩基础理论及手法 (4)拔罐基础理论及手法 (5)刮痧基础理论及手法 (6)熏蒸基础理论及手法 (7)浸泡基础理论及手法 第三部分中医诊断技能类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诊断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诊断技能的例证应用 [内容] (1)手诊 (2)面诊 (3)舌诊 第四部分中医养生延衰技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养生延衰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养生延衰技能的例证应用 [内容] (1)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 (2)损美性问题处理原则 (3)生理性衰老处理原则 (4)病理性衰老处理原则 (5)肩部护理、肠胃护理、肾护理、腰脊护理 四、教学实践环节安排 多媒体理论教学 五、时间分配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