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的特性及发展毕业论文

蝴蝶兰的特性及发展毕业论文
蝴蝶兰的特性及发展毕业论文

蝴蝶兰的特性及发展毕业论文

1 前言

蝴蝶兰花姿婀娜,花色高雅繁多,花形似蝴蝶而得名,在世界各国广为栽培。蝴蝶兰花色鲜艳夺日,既有纯白、鹅黄、绊红,也有淡紫、橙赤和蔚蓝。有不少品种兼备双色或三色,有的好像绣上图案的条纹,有的又有如喷了均匀的彩点,每枝开花七八朵,多的十二三朵,可连续观赏六七十天。蝴蝶兰是热带兰花中的一个大族,靠吸收空气中的养分而生存,归入气生兰畴,适合做室盆景。国外多作切花,是洋兰中的高档品。蝴蝶兰是一种高雅的花卉,摆放在家庭、公司、酒店,显现生机及高贵,可作为高级礼品馈赠之用。能提供新鲜的空气并有助于缓解疲劳、休息眼睛的作用。

2 蝴蝶兰的特性及发展历史

2.1 蝴蝶兰的特性

蝴蝶兰是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洋兰,素有“洋兰皇后”之称。其株型非常奇特,为单茎性气生兰,根喜欢裸露在植料之上或伸出盆底,从空气中吸取水分和养分。花梗从叶腋抽出,呈弧线弯曲,极具曲线美。梗上有节,花开在上部的节上,一朵接一朵逐次开放。花色变化万千,有绯红、纯白、淡紫、鹅黄和蔚蓝色等,有些品种花色为双色或三色,并具有条纹或彩斑,缤纷艳丽。每梗可开7~12朵花,最多的可达70朵。

蝴蝶兰植株上极少发育侧枝,比其他种类的兰花更难于进行常规无性繁殖,无法大量生产。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是其快速繁殖的主要手段。

蝴蝶兰是目前世界上最受喜爱的热带兰之一,于1980年取代卡特兰成为销售量最大的兰花。蝴蝶兰原种约40多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澳大利亚和中国。迄今已发现七十多个原生种的蝴蝶兰,杂交品种有19000多个,其中以开黄花的较为名贵。有个称为“天皇”的黄花品种,堪称为“超级巨星”,价格甚昂。至于蓝花品种亦较为珍稀。如今,欧美各国人士对蝴蝶兰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举凡高级宴会都少不了蝴蝶兰作摆设。

2.2蝴蝶兰历史

维多利亚时代(1830-1900):主要作为珍贵的室盆栽植物,极为罕有而珍贵,人工繁殖困难,多是从原产地采集

1900-1960:生产切花为主,随着运输能力的发展和种子繁殖技术的进步,蝴蝶兰越来越普及。

1960-至今:盆栽又再度流行,克隆技术的发展使得优秀的个体可以大量生产;其生产方式开始采用分工方式进行,如在美国育种,在日本组培,在中国(特别是)生产种苗,然后到荷兰温室栽培成花,最后又销售到美国,国的生产也是如此,种苗的组培克隆、小苗的栽培、中苗的栽培、高山催花到平地温室开花商品株栽培各环节都有不同的专业公司承担,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 1952年与1953年的国际洋兰博览会上,送展的蝴蝶兰连续两年获得金牌奖杯。

1989年

香港举办的第14次兰花展览,炳炽先生送展的一棵白瓣红唇的蝴蝶兰获得全场的总冠军奖。这些杰出的殊荣为蝴蝶兰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

2.3 蝴蝶兰的现状及发展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最早报道于1949年,当时Rotor成功地在试管中培育出了花梗苗。近十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比较成功的工厂化育苗快繁技术,积累了较多的方法和经验。目前已经发展出以茎尖、侧芽、茎段、叶片、花梗侧芽、花梗节间、根尖为外植体的微繁体系,许多兰园有瓶苗出售。在我国洋兰的商品化生产中,蝴蝶兰可谓是最成功的典型例,节日和年宵花市场总少不了它的倩影。

蝴蝶兰品种不断更新、丰富,也是反映蝴蝶兰总体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天津超群、交大、北林科技、金卉兰业等众多蝴蝶兰生产企业都展出了自己的新品种,有的已经形成批量生产,有的正在进行组培繁育,有的是专为国市场培育的,也有不少新品种是完全面向国际市场的。蝴蝶兰品种的极大丰富,说明我国蝴蝶兰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具体来说,我国蝴蝶兰生产呈现三大特点:

1.种苗出口越来越大。很多蝴蝶兰生产企业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尤其是针对欧洲市场推出了大量的大花形、浅色系品种。与此同时,像今日集团、天津超群、三益集团等公司每年都有稳定的种苗出口订单,而且出口数量还在逐

年增加。有的公司出口订单已经排到了2008年。

2.大企业越做越大,小企业越做越专。随着我国蝴蝶兰产业链的逐步形成,作为有实力的大企业会越做越大,形成集科研、育种、生产、贸易等一体化的大型蝴蝶兰专业公司。而资金并不雄厚的小企业,要全面发展显然不具备优势,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加入到专业领域的生产行列中,将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做专做细。如有的企业只培育组培苗,有的企业只生产1.5寸小苗,有的企业专做2.5寸中苗的生产,有的企业仅生产

3.5寸大苗,有的企业专门负责成品花的催花,有的企业则瞄准蝴蝶兰资材产品,专业生产各种规格的育苗容器、基质肥料、盆器等。这种产业细分的趋势将随着我国蝴蝶兰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

3.我国将成为全球蝴蝶兰种苗生产中心。从这些年我国蝴蝶兰种苗出口持续增长的形势看,国外对蝴蝶兰种苗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由于我国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生产的蝴蝶兰种苗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花卉种植者的青睐。国际市场对种苗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从瓶苗到1.5寸的小苗、2.5寸的中苗,以至于3.5寸的大苗,都有订单。不少业人士预测,在未来3年,我国将成为全球蝴蝶兰种苗生产中心。

3. 蝴蝶兰生长对环境的要求

3.1蝴蝶兰生长对环境的要求

喜高气温、高湿度、通风半阴环境,忌水涝气闷。越冬温度不低于15度。由于蝴蝶兰出生于热带雨林地区,本性喜暖畏寒。生长适温为18~30℃,冬季15C以下就会停止生长,低于10℃容易死亡。家庭小量种植,在遇冷时应立即移入室保持温度便可以安全过冬。

1.栽培材质:由于其气生属性,其盆栽的植料不宜用泥土,而要采用水苔、浮石、桫椤屑、木炭碎等,或者直接把幼苗固定在渺楞板(又称蛇木)上,让它自行附着生长。这种栽培方法乃系仿照它在原始时的生态环境。当它开花时把整块板子挂在墙上观赏,确实别有一番韵味。蝴蝶兰的气根颇多,其根尖翠绿,相当敏感,要细心加以保护,切不可触动损伤根尖,否则此根会停止生长。

2.温度选择:蝴蝶兰属热带高温兰,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低于15度即进入休眠,低于10℃容易死亡。但高于35℃高温影响生长并容易患

病。开花需经历一个月的15~18℃低温才能促成花芽分化,此后如果继续持续低温则花梗萌发迟缓。

3.水分选择:由于没有匍匐茎和假鳞茎,蝴蝶兰不耐旱,又由于气生性质蝴蝶兰也畏涝湿。夏季高温时期保持材质湿润即可,可用喷雾洒水降温增湿(但不能使叶心留水容易烂心)也可在花盆旁用湿润的毛巾增湿,但一定注意:根不能长时间过分阴湿,特别是被液态水长时间包围极易腐烂,如夏日每日浇水量以当日能自然风干为好,间干间湿,这样会大大减少腐根和病害的发生率。冬季少浇水仅保持材质微湿即可。

3.2蝴蝶兰的一般病虫害防护

蝶兰病害的发生大多因为环境及卫生不佳导致,尤其是在低温或日照不足时特别容易产生病害,定时的环境清扫及温湿控制、病株快速移除可防止大部份的病害发生及传播。蝴蝶兰的病害一般可分为细菌、霉菌、昆虫、环境产生,发病情形及防治方法如下:

细菌性病害:此类病害一开始多于部组织繁殖,而后漫延于叶面及株体表面上,常见症状有分泌汁液及腐烂,多因浇水过量或经由昆虫或植株间的接触传染。黑腐病症状:为兰株常见的疾病,蝴蝶兰获病通常全株溃烂而死,是相当严重的病害。防治方法:需特别注意温室通风,也需适当调降温度。若有兰株发生此并需避免喷洒水份,避免病情延漫。应以杀菌粉喷洒预防未获病兰株,并仅快将病株移除。

褐腐病症状:可说是兰病中相当难处理的的一种病害,初期于株体或叶面产生淡色斑点,随后渐渐变浓转成深褐色,并让株体产生皱折。褐腐病发病延伸相当快,从初步发病至皱摺产生发生腐烂只需一日时间,通常早上染病晚间即开始腐烂,是相当麻烦的蝴蝶兰病害。褐腐病大多发生在空气湿度高的环境,由以春夏时节最易发病,此时是空气湿度较高,兰株生长较快的时间,一旦兰株得病易使周围兰花一同获病。防治方法:褐腐病易发生于空气湿度高的环境,若是有兰株发现病状需停止浇水,并且将发病部份剪除,并施以杀菌药物,若是病情严重或有病况扩大疑虑可将病株移除或隔离。若其它兰株有染病风险可以杀菌粉喷洒预防,春夏时湿度亦要严格控制,并且保持兰园通风及环境清洁。

霉菌:环境湿度变化太大或是土壤及养液肥肥力因素引起植株受损,发生霉菌攻击兰猪组织。降低灌溉水EC值、减少介质水分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另外兰花花瓣上的灰霉病也属霉菌病变,会在兰花朵上形小斑点,这种病变的原因在于过于潮湿或是相对湿度太高,需进行温湿度控管。

斑点病症状:大多发病于的叶上,初期叶面会产生圆形黑褐色斑点,斑点逐渐扩散最后导致兰株腐烂,属于菌病一种,多发生于秋冬低温潮湿且通风不良之环境。防治方法:这种病变多发生在低温潮湿且通风不良之环境,防治方法首重改善潮湿并保持叶面干燥,在寒冷天候仅量少浇水,并且提高环境温度并保持通风,物使潮湿水份滞流于株体上。叶枯病症状:叶枯病在初期会于叶尖开始变色,随后逐渐漫延至全叶及全株,最后整株兰花呈深褐色,受害兰株株体硬死。这种病变亦因环境过于潮湿导致,需注意湿度控制。

防治方法:注意兰园的湿度控制,改善通风也是需要特别注意处。若有发病疑虑可喷洒杀菌粉预防,已获病兰花需尽快切除隔离避免灾情扩大。

昆虫蛞蝓与蜗牛蛞蝓跟蜗牛是常见的蝴蝶兰害虫,常发生的病害情形是幼株体被啃咬产生小洞,影响兰花外观及生长。蜗牛与蛞蝓的病害相当快速,短期间就可造成很多兰株受害,一旦发现需尽快处使用除虫药剂驱除。蹒类红蜘蛛蹒类会在叶部叮咬产生变形与变色,造成兰花外观及生长不利因素。可以杀虫剂控制这类病虫。

环境引起的生理异常花苞掉落在兰花开花完后,若是光线过强室温温度太高,容易发生花期未结束即脱落现像。若是兰花根部发展不良也有可能造成。蝴蝶兰花苞掉落需从以上两点着手处理。斑点兰花产生斑点不一定是病菌问题,有时光线过强或是环境适应不良也会产生相同症状,需注意环境之变化,尤其是株体迁移时亦需特别注意。

4 蝴蝶兰繁殖技术

4.1蝴蝶兰繁殖的分类

4.1.1 播种繁殖法

有一种自然播种法,就是将已开裂蒴果散发出来的种子播于亲本植株的花盆

中,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无需复杂的无菌程序和操作工具,适用于一般家庭蝴蝶兰种植者,但此法成功的机会甚微,极少应用。还有一种是无菌播种法,这种方法是先将未裂开的成熟蒴果洗净,然后置于75%~90%乙醇或氯仿中浸2~3秒,再用5%~10%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双氧水浸5~20分钟。取出种子在同样的消毒水中浸泡5~20分钟,然后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溶液,取出种子,再用细针将种子均匀地平铺于已制备好的瓶中培养基表面。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3000勒克斯,每天10~18小时,温度保持在20~26℃。9~10个月后,小苗长出2~3片叶子便可出瓶上盆栽植。

4.1.2 花梗催芽繁殖法

方法是先将花梗中已开完花的部分剪去,然后用刀片或利刃仔细地将花梗上部第一至第三节节间的苞片切除,露出节间中的芽点;用棉签将催芽剂或吲哚丁酸等激素均匀地涂抹在裸露的节间节点上;处理后将兰株置于半阴处,温度保持在25~28℃,2~3周后可见芽体长出叶片,3个月后长成具有3~4片叶并带有气生根的蝴蝶兰小苗;切下小苗上盆,便可成为一棵新的兰株。

4.1.3 断心催芽繁殖

兰株因一些因素而致使其生长点遭到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会从兰株近基部的茎节上长出1~2个新芽。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繁殖蝴蝶兰。

4.1.4 切茎繁殖法

切茎繁殖法的原理是破坏茎尖生长点,以诱发潜伏芽生长。蝴蝶兰植株的叶腋处虽有潜伏芽1~3个,但多不能萌芽成株。可待植株不断向上生长、茎节较长后,再将植株带有根的上部用消毒过的利刃或剪刀切断,植入新盆使其继续生长,下部留有根茎的部分给予适当的水分管理,不久就可萌生新芽。

4.1.5 组织培养法

采用组织培养法来繁殖蝴蝶兰,可以获得与母株完全相同的优良的遗传特性。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蝴蝶兰苗通过称为分生苗或组织苗。用于进行分生培养的植物组织(外植体)可以是顶芽(茎尖)、茎段(休眠芽),也可以是幼嫩的叶片或根尖,但目前最常见的是采用蝴蝶兰的花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