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竹里馆》全诗赏析
竹里馆(王维)原文及赏析

竹里馆(王维)原文及赏析竹里馆竹里馆,又称“青玉案”,是唐代文学家王维所作的一首诗。
以下将为您呈现该诗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竹里馆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蕊珠失色故,爱晚亦爱朝。
朝朝暮暮情,最忆是湘桥。
竹里馆赏析:这首诗以竹林为背景,以诗人孤坐其中弹奏琴音和长啸来表达他的情感。
王维通过林中竹子的青翠和明月的皎洁,将自己的心情准确地展现出来。
首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言简意赅地描绘了诗人一个人独自坐在竹林的幽静之中,激情四溢地弹奏琴声,并发出长啸,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激情。
接下来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蕊珠失色故,爱晚亦爱朝。
”以寓人于景的手法,暗示了诗人的孤独。
他深藏在竹林之中,远离尘嚣,人们不知他在此,而唯有明月作伴,相互照耀。
诗中"蕊珠失色"一词表示人世间美好事物与竹林中的景色相比,也就黯然失色了。
他的爱,无论是在黄昏还是在黎明,都一样坚贞深厚。
最后两句“朝朝暮暮情,最忆是湘桥。
”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他日日夜夜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之中,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他对湘桥的思念都是最深切的。
这首诗通过对竹林、明月和思念的描绘,表现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寄托。
王维以深沉的笔墨和细腻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
总结:《竹里馆》是王维以林中竹子和明月为背景,通过弹琴和长啸以及对湘桥的思念这些情感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诗篇。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使读者领略到了诗人孤独寂寞以及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情绵长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王维《竹里馆》全诗赏析

王维《竹里馆》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白话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创作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原文: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意境营造◆幽静之景:诗的开篇“独坐幽篁里”,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幽深的竹林。
“幽篁”即幽深的竹林,给人一种静谧、幽深的感觉。
一个“独” 字,强调了诗人独自一人的状态,更加凸显出环境的寂静。
这种寂静并非死寂,而是带有一种自然的宁静之美,仿佛外界的喧嚣都被竹林隔绝在外。
◆动静结合:接着“弹琴复长啸”,诗人在幽静的竹林中弹琴、长啸。
“弹琴” 是一种优雅的静态动作,而“长啸” 则是一种豪迈的动态发声。
动静结合,使得幽静的竹林中增添了人的活动和声音,却并没有破坏这份宁静,反而更加体现出诗人在自然中的悠然自得。
就好像在一幅安静的画卷中,有了灵动的笔触,让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光影交织: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引入了月光这一元素。
在幽深的竹林中,诗人是孤独的,无人知晓他的存在。
然而,明月却如同一位知心的伴侣,洒下清辉,照亮这片竹林,也照亮了诗人。
月光的出现,不仅为画面增添了明亮的色彩,而且在光影的交织中,进一步强化了那种静谧而空灵的意境。
情感表达◆孤独中的自在:从诗人“独坐” 的状态可以感受到一种孤独,但这种孤独并非是消极的、令人痛苦的。
相反,诗人在竹林中弹琴、长啸,享受着与自然亲近的时光,体现出一种在孤独中自得其乐的心境。
他不需要外界的陪伴和认可,在这片属于自己的自然天地里,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对自然的亲近与融合:诗中通过描写竹林、明月等自然元素,以及诗人在其中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亲近之感。
诗人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明月如同他的知己,竹林则是他的庇护所。
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精神上的超脱。
艺术手法◆以景写情: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情感的字词,但通过对竹林、明月等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诗人在其中的行为动作,巧妙地将孤独、自在、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融入其中。
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看似只是在写环境,实则通过无人知晓的深林和相伴的明月,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竹里馆全文注释赏析

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创作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原文、译文及注释

《竹里馆》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原文:
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对照翻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竹里馆全诗解析

竹里馆全诗解析一、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衍生注释:1. “幽篁”:幽深的竹林。
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那种幽静、神秘的感觉,一大片竹林,郁郁葱葱的,人走在里面就好像和外面的世界隔开了一样。
2. “长啸”:就是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
这可不是简单的呼喊,有点像古人抒发情怀的一种独特方式。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里独自享受静谧时光的画面。
情感方面,表达了诗人那种超凡脱俗的悠然自得之情。
表现手法很是巧妙。
先说这个场景的选取,竹林本来就是清幽之地,远离尘世喧嚣。
诗人一个人“独坐”其中,这就先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但这种孤独可不是那种凄凉的孤独,而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状态。
他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长啸,把自己沉浸在这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氛围里。
而且呀,“深林人不知”这句更强调了这份静谧的独自性,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好像自己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最后“明月来相照”就神了,明月就像一个知心好友一样,在这种幽静的时候来陪伴诗人。
用明月来烘托整体那种清幽又自在的氛围是绝佳。
四、作者介绍:王维,那可是唐朝的大牛人。
他诗歌写得贼棒,而且画画也厉害,据说还懂音乐。
人送外号“诗佛”,为啥呢?因为他的很多诗里面都有一种空灵、清幽的禅意,就像这首《竹里馆》一样,充满了静谧悠闲的气息。
他不是经历一堆官场的起起伏伏嘛,可能这种经历也让他更向往这种置身自然,独享宁静的生活,就都在诗里体现出来了。
五、运用片段:1. 在一个人登山的时候。
比如说你好不容易找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山路,气喘吁吁爬到山顶的一片小竹林里。
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你坐在石头上,透过竹叶的缝隙看着天空,这时候你就可以说:“真有点王维《竹里馆》里‘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的那种意境,哈哈,就差没弹琴长啸了。
”2. 你要独自在家,晚上月亮特好的时候。
你自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乘凉,周围特别安静,只有月光洒在身上。
你就可以感叹:“现在我有点理解王维写《竹里馆》时的心情啦,我这独坐院子里,明月相照,不过我可没他那弹着琴长啸的闲情逸致啊。
王维《竹里馆》唐诗译文及赏析通用6篇

王维《竹里馆》唐诗译文及赏析通用6篇竹里馆篇一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篇二《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全诗翻译赏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赏析一】读罢全诗,一幅图画已赫然眼前:幽幽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远离尘世嘈杂,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物我一体,浑如天籁。
试问,若非心灵澄净之人,如何写得出这清幽澄静之景?若无恬淡脱俗之心,又何来这忘情绝俗之音? 全诗总共四句,表面看来,平平无奇。
诗中写景,只有六字:“幽篁”、“深林”、“明月”。
“幽”、“深”、“明”三个形容词,也普通寻常,毫无新意巧思可言,仿佛只是随手写了眼前景物,没费什么功夫去刻画、涂饰。
诗中写人,也只有六字:“独坐”、“弹琴”、“长啸”。
既未绘其漫弹舒啸之状,也不见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亦没花任何笔墨来描状。
然而,这首小诗却历来受人推许。
它的妙处在于,营造了一种令人自然而然心向神往的意境。
诗中的月夜深林之景,如此清幽;弹琴长啸之人,如此超然。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忘却世情、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本就清幽澄净的竹林和明月悠然相会,而后命笔成篇的。
诗人写这首诗,全是景之所至,情之所至,物与心会,意与景和。
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静寂,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却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与此诗清幽绝俗的意境相辅相成,可谓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相传北宋词人秦观在汝南作官时久病不愈,朋友携王维的《辋川图》前来探望。
秦观细细观看,“恍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心悦神愉,病竟不治而愈。
一幅《辋川图》能有如此神效,这既有赖于画家的丹青妙笔,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王维《辋川集》诸诗所启示的动人遐想。
正如宋人方回评价的,王维《辋川集》“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绝句之一。
王维《竹里馆》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维《竹里馆》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竹里馆[唐] 王维独坐幽篁里②,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本篇与前首《鹿柴》同为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②幽篁,深邃阴暗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解析〕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王维在长安南面蓝田县的辋川,购置了一座别墅。
这时,名相张九龄早已贬死他乡,朝政掌握在李林甫、杨国忠一班小人手里,王维早年的抱负当然无法实现。
于是,他纵情于青山绿水之间,过着亦官亦隐的风雅生活。
辋川优美的自然风光,使诗人钟情不已。
他一连写了20首五言绝句来加以赞美,汇成为一本诗集——《辋川集》。
《竹里馆》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句,诗人点明了人和地。
人,只有诗人一个,独自坐着。
地,是在深邃密茂而又十分幽静的竹林里。
给人以清静、优雅、孤独、冷寂的感觉。
一个“独”字,对全诗起着极为重要的提挈作用。
第二句,点明了事。
事,共有两件。
一是弹琴,二是长啸。
讲到弹琴,人们就会想起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
琴能言志,同时,弹琴又是为了寻觅知音。
讲到长啸,也有一个故事。
《南史·渔父传》记载:“孙缅为寻阳太守,恒于渚际见一渔父,神韵潇洒,垂纶长啸。
缅甚异之,欲招以共仕,渔父悠然鼓棹而去。
”所以,长啸既表示着自由,又表示着隐居不仕。
诗人的长啸,同样是表示了他决意回归田园的心态。
第三句,呼应首句,又是首句的发展。
“深林”指的就是“幽篁”。
“人不知”正是“独”的具体表现。
那么,是不是真的没有知音了呢?诗人将在最后给以回答。
第四句,是对“人不知”的回答,也是全诗的总结。
知音者,唯林间明月耳! “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月,是清廉正直的象征,是心情旷达的象征,也是光明磊落的象征。
明月知我心,诗人的襟怀,必然也和明月一样。
竹里馆是辋川的一个景点。
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景色作种种描述,却是通过他在竹里馆的活动,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从而,把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写成了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竹里馆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竹里馆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注释①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②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③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④深林:指“幽篁”。
⑤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⑥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这是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中的名篇。
它描绘了诗人隐居辋川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诗人选取了一个相当典型的场景来表现。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幽篁,指幽静的竹林,诗人仅用二字便烘托出一个清新出尘的环境。
作者写景并不是仅仅为了写景,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加入了自身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
这三个动作也是高雅脱俗之士所常有的。
这里并没有多作刻意的描画,仅用了三个简简单单的词,但是一个潇洒自在的隐士形象已是跃然纸上。
而长啸这一动作的使用尤为精彩,在那样的深夜中,静谧的深林里,隐隐地有几声琴声,间或一声清越的啸声划破夜空,是何等潇洒出尘的意境。
这里是作者动静结合手法的暗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里又引入了一个新的意象———明月。
在这里,皎洁的明月不仅仅是一个象征高洁的意象,烘托着诗人的形象;在这里,它更像是和诗人志同道合的一个友人,在幽林中陪伴着诗人。
一个“来”字将明月写活了,月儿好像是有意识地参与诗人的活动呢。
细读这一句,似乎可以瞥见诗人的情怀:我高雅出尘的情致在世间得不到理解,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自有高洁的明月明白我,以明亮的月光安慰我,陪伴我。
这一句仍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深林的黑暗来反衬明月之亮洁,明月自是显得越发明亮。
这首诗共四句,在措词用字上,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清新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并使环境的形神与诗人的隐逸的情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
王维《竹里馆》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 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 “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 “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 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 “篁”与第三句的 “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 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 “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 所说的 “三竿两竿之竹 ”,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 “檐下疏篁十二茎 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 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王维《竹里馆》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
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陈邦炎)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 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 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 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
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进入 “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的艺术天地。当 然,这里说 “俯拾即是 ”,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 “著手成春 ”,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 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 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 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 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 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 “人不知 ”有对照之妙, 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 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王维竹里馆赏析优选篇

王维竹里馆赏析优选篇王维竹里馆赏析 1王维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__。
下面就来欣赏竹里馆!王维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
“幽篁”,出自屈原《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幽篁,幽深的竹林。
竹乃是品性高雅的象征。
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诗人独坐于其间的竹林,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茂密、幽深的竹的世界。
诗人独坐幽篁,抚弄琴弦,一曲终了,情有不足,不禁掷琴而长啸。
这样的情致,颇有些魏晋名士的味道。
魏晋时,当世的七大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等人常常在竹林中喝酒、纵歌,史称“竹林七贤”。
又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
正巧阮籍也有一首关于弹琴的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从诗中我们知道,阮籍的琴声,是因为夜不能寐,要借之来平息内心的烦躁、矛盾。
他的`啸声,也同样是为了要发泄心中抑郁之气。
而王维的“弹琴复长啸”又是为何呢?诗人并不言及,只是继续写他在竹林中弹琴、长啸的情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诗人在干什么,只有一片明月,照映到他的身上。
弹琴也好,长啸也好,都是诗人独自所为,在这深山茂林之间,连声响也难以传出,自然不会有外人知晓。
然而,随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推移,明月突然跃出,照亮了诗人独坐的丛篁,就仿佛一位知音,倾听着诗人的心曲。
夜中弹琴的阮籍,感受到清风为他吹解胸怀;独坐幽篁的王维,也同样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他的深情慰藉。
只不过此时的王维隐居山林,不问世俗,心境平和,比起阮诗的意境,这首《竹里馆》要静谧、悠然得多。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翻译及赏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前言】《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此诗已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翻译】单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赏析】《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单独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竹里馆的名句或全诗写法赏析

⽵⾥馆的名句或全诗写法赏析独坐幽篁⾥,弹琴复⻓啸。
深林⼈不知,明⽉来相照。
这是唐代诗⼈王维的⼀⾸五⾔绝句,以其简洁、⾃然、优美、清新的特点,被⼈们⼴泛传诵,成为诗歌鉴赏和创作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这⾸诗的详细赏析。
⾸先,从整体结构上看,这⾸诗采⽤了简洁的五⾔绝句形式,全诗只有四句,每句五个字,共计⼆⼗个字。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短⼩精悍,语⾔凝练,表达了诗⼈⾼超的诗歌造诣和深厚的⽂学修养。
同时,通过简洁的语⾔形式,诗⼈表达出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意境,这也是王维诗歌的⼀个重要特点。
其次,从内容上看,这⾸诗描绘了⼀个幽静、清新的⾃然景象,表达了诗⼈孤寂⽽不孤独的内⼼世界。
第⼀句“独坐幽篁⾥”,诗⼈独⾃坐在幽静的⽵林中,表现出⼀种孤寂的氛围。
第⼆句“弹琴复⻓啸”,诗⼈弹琴⾃娱,时⽽⻓啸⼀声,琴声和⻓啸相互交织,更显得清幽绝俗。
第三句“深林⼈不知”,诗⼈隐居深林之中,⽆⼈知晓,表现了诗⼈的隐逸情怀。
第四句“明⽉来相照”,明⽉透过⽵林照在诗⼈的身上,与诗⼈相伴,形成了⼀种静谧⽽美好的画⾯。
整⾸诗通过简洁的语⾔和⽣动的意象,表现了诗⼈孤寂⽽不孤独的⼼境,展现了诗⼈的⾼洁情怀和清雅⻛格。
此外,这⾸诗在艺术⼿法上也表现出了王维诗歌的独特之处。
⾸先,诗⼈运⽤了⾃然景物的描写⼿法,通过描写⽵林、琴声、⻓啸、明⽉等⾃然景象,营造出⼀种清新⾃然、幽静美好的氛围。
其次,诗⼈运⽤了对⽐⼿法,通过对⽐⾃⼰与世⼈的不同境遇,突出了⾃⼰的隐逸情怀和孤傲性格。
此外,诗⼈还运⽤了拟⼈⼿法,“明⽉来相照”,将明⽉拟⼈化,使得诗歌更具有⽣命⼒和感染⼒。
同时,这⾸诗在语⾔上也表现出王维诗歌的优美特点。
诗中运⽤了平仄对仗的韵律和严谨的结构,使得诗歌更加和谐优美。
此外,诗⼈的语⾔简练⾃然、质朴明快、含蓄蕴藉、意味深⻓等特点也在这⾸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整⾸诗语⾔简洁明了,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雕琢,但却能通过简练的语⾔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意境。
古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翻译赏析

古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翻译赏析《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前言】《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此诗已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赏析】《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竹里馆的原文注释译文

《竹里馆》的原文注释译文一、【原文】《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注释】(1)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3)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三、【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吹口哨。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四、【赏析】王维于天宝初年在蓝田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并将其修葺扩充,成为一个美丽的园林山庄,他经常和朋友们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兴尽而还。
并曾与裴迪选了其中的二十个风景点作为题咏的对象,各赋绝句,汇为一集,成田园组诗《辋川集》。
本篇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这首诗写作者在月明星稀、万籁俱寂之时,独自坐在竹林深处弹琴长啸,悠闲自得,极清雅之致。
乍一看,诗非常简单,既无警策之句,又无动人的景语,但是它表现了一种高雅脱俗、潇洒风流的士大夫情趣,这情趣妙处难与人说,也是一般为物欲所煎熬的名利之徒们不易领会的。
倒是明月善解人意,所以殷勤来相照,把一缕慰藉的光,洒在作者索漠悲凉的心田上。
长啸,撮口发出一种清越悠长的声音,它与歌唱不尽相同,类似于现代的吹口哨。
古代高雅之士,好长啸以抒情。
据《世说新语栖逸》记载,阮籍善啸,韵响寥亮,能在百步以外听到。
苏门山上有一真人,亦能长啸,阮籍前去求教,其人默不作声。
籍因对之长啸。
过了许久,这个人笑着说:“请再作声。
”籍复啸,意尽而还,行至半山腰,“闻上然有声,如數部鼓吹,林谷传响”。
阮籍回头朝山上看,才知就是刚才那人的啸声。
阮籍本也是一个有济世之志的人,但遭逢魏晋之际的动乱,深感天下多变,名士少有能全身保安者,所以他酣饮为常,佯狂避患,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他与苏门山真人的长啸也都带有睥睨权贵、放诞傲世的色彩。
王维《竹里馆》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竹里馆》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1] ,弹琴复长啸 [2]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1]幽篁:深邃阴暗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篁:竹林。
[2]长啸:撮口而出声。
《诗经•召南•江有汜》:“其啸也歌。
”成公绥《啸赋》:“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每晨夜从容,抱膝长啸。
”可知长啸与歌咏一样,是古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里馆》诗词赏析

《竹里馆》诗词赏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咆哮。
【韵译】: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偏僻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爽迷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别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外表看来平平淡淡,好像信手拈来,随便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竹里馆》诗词赏析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释1.幽篁:深密的竹林。
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
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古诗赏析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单独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管“弹琴” 还是“长啸”,都表达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简单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由于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射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伴侣,显示出诗人新奇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风格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竹里馆》全诗赏析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白话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
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
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