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淬火知识

钢的淬火知识
钢的淬火知识

钢的淬火知识

淬火的定义与目的

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淬火速度的速度冷却,使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钢件在有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中冷却时,其冷却过出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蒸汽膜阶段、沸腾阶段、对流阶段。

钢的淬透性

淬硬性和淬透性是表征钢材接受淬火能力大小的两项性能指标,它们也是选材、用材的重要依据。

1.淬硬性与淬透性的概念

淬硬性是钢在理想条件下进行淬火硬化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的能力。决定钢淬硬性高低的主要因索是钢的含碳量,更确切地说是淬火加热时固溶在奥氏体中的含碳量,含碳量越离,钢的淬硬性也就越高。而钢中合金元素对淬硬性的影响不大,但对钢的淬透性却有重大影响。

淬透性是指在規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即钢淬火时得到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它是钢材固有的一种属性。淬透性实际上反映了钢在淬火时,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容易程度。它主要和钢的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有关,或者说与钢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有关。

还应指出:必须把钢的淬透性和钢件在具体淬火条件下的有效淬硬深度区分开来。钢的淬透性是钢材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它只取决于其本身的内部因素,而与外部因素无关;而钢的有效淬硬深度除取决于钢材的淬透性外,还与所采用的冷却介质、工件尺寸等外部因索有关,例如在同样奥氏体化的条件下,同一种钢的淬透性是相同的,但是水淬比油淬的有效淬硬深度大,小件比大件的有效淬硬

深度大,这决不能说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髙。也不能说小件比大件的淬透性高。可见评价钢的淬透性,必须排除工件形状、尺寸大小、冷却介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另外,由于淬透性和淬硬性也是两个概念,因此淬火后硬度髙的钢,不一定淬透性就髙;而硬度低的钢也可能具有很髙的淬透性。

2.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钢的淬透性取决于奥氏体的稳定性。凡是能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 曲线右移, 从而降低临界冷却速度的因素,都能提髙钢的淬透性。奥氏体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晶粒大小和成分均匀性,这些与钢的化学成分和加热条件有关。

3.淬透性的测定方法

钢的淬透性的测定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临界直径测定法和端淬试验法。

(1)临界直径测定法

钢材在某种介质中淬冷后,心部得到全部马氏体或50%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大直径称为临界直径,以Dc表示。临界直径测定法就是制作一系列直径不同的圆棒,淬火后分别测定各试样截面上沿直径分布的硬度U曲线,从中找出中心恰为半马氏体组织的画棒,该圆棒直径即为临界直径。临界直径越大,表明钢的淬透性越高。

(2)端淬试验法

端淬试验法是用标准尺寸的端淬试样(Ф25mm×100mm),经奥氏体化后,在专用设备上对其一端面喷水冷却,冷却后沿轴线方向测出硬度-距水冷端距离的关系曲线的试验方法。端淬试验法是猁定钢的淬透性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

4.淬火应力、变形及开裂

(1)淬火时工件的内应力

工件在淬火介质中迅速冷却时,由于工件具有一定尺寸,热传导系数也为一定值,因此在冷却过程中工件内沿截面将产生一定温度梯度,表面温度低,心部温度高,表面和心部存在着温度差。在工件冷却过程中还伴随着两种物理现象:一是热膨胀,随着温度下降,工件线长度将收缩;另一个是当温度下降到马氏体

转变点时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这将使比体积增大。由于冷却过程中存在着温差,因而沿工件截面不同部位热膨胀量将不同,工件不同部位将产生内应力;由于工件内温差的存在,还可能出现温度下降快的部位低于点,发生马氏体转变,体积胀大,而温度髙的部位尚高于点,仍处于奥氏体状态,这不同部位由于比体积变化的差别,也将产生内应力。因此,在淬火冷却过程中可能产生两种内应力:一种是热应力;另一种是组织应力。

根据内应力的存在时间特性还可分为瞬时应力和残余应力。工件在冷却过程中某一时刻所产生的内应力叫瞬时应力;工件冷却终了,残存于工件内部的应力称为残余应力。

热应力是指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而导致热胀(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应力。

现以一实心圆柱体为例,说明其冷却过程中内应力的形成及变化规律。这里仅讨论其轴向应力。冷却刚开始时,由于表面冷却快,温度低,收缩多,而心部则冷却悝,温度髙,收缩小,表里相互牵制的结果,就在表层产生了拉应力,心部则承受着压应力。随着冷却的进行,表里温差增大,其内应力也相应增大,当应力增大到超过该温度下的屈服强度时,便产生了塑性变形。由于心部的渥度髙于表层,因而总是心部先行沿轴向收缩。塑性变形的结果,使其内应力不再增大。冷却到一定时间后,表层温度的降低将逐渐减慢,则其收缩量也逐渐减小。而此时心部则仍在不断收缩,于是表层的拉应力及心部压应力将逐渐减小,直至消失。但是随着冷却的继续进行,表层湿度越来越低,收缩量也越来越少,甚至停止收缩。而心部由于温度尚高,还要不断地收缩,最后在工件表层形成压应力,而心部则为拉应力,但由于温度已低,不易产生塑性变形,所以这应力将随冷却的进行而不断增大,并最后保留于工件内部,成为残余应力。

由此可见,冷却过程中的热应力开始是使表层受拉,心部受压,而最后留下的残余应力则是表层受压,心部受拉。

综上所述,淬火冷却时产生的热应力是由于冷却过程中截面温度差所造成的,冷却速度越大,截面温差越大,则产生的热应力越大。在相同冷却介质条件下.

工件加热温度越高、尺寸越大、钢材热传导系数越小,工件内温差越大,热应

力越大。工件若在高温时冷却不均匀,将会发生扭曲变形。工件若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瞬时拉应力大于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将会产生淬火裂纹。

相变应力是指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工件各部位相转变的不同时性所引起的应力,又称组织应力。

淬火快冷时,当表层冷至Ms点,即产生马氏体转变,并引起体积膨胀。但由于受到还没进行转变的心部的阻碍,使表层产生压应力,而心部则为拉应力,应力足够大时,即会引起变形。当心部冷至Ms点时,也要进行马氏体转变,并体积膨胀,但由于受到已经转变的塑性低、强度高的表层的牵制,因此其最后的残余应力将呈表面受拉,心部受压。由此可见,相变应力的变化情况及最后状态,恰巧与热应力相反。而且由于相变应力产生于塑性较低的低温下,此时变形困难,所以相变应力更易于导致工件的开裂。

影响相变应力大小的因素很多,钢在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的冷却速度越快、钢件的尺寸越大、钢的导热性越差、马氏体的比体积越大,其相变应力就越大。另外,相变应力还与钢的成分、钢的淬透性有关,例如,高碳髙合金钢由于含碳量高而增大马氏体的比体积,这本应增加钢的相变应力,但随着含碳量升高而使Ms点下降,又使淬火后存在着大量残余奥氏体,其体积膨胀量减小,残余应力就低。

(2)淬火时工件的变形

淬火时,工件发生的变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工件几何形状的变化,它表现为尺寸及外形的变化,常称为翘曲变形,是淬火应力所引起的;另一类是体积变形,它表现为工件体积按比例胀大或缩小,是相变时的比体积变化所引起的。

翘曲变形又包括形状变形和扭曲变形。扭曲变形主要是加热时工件在炉内放置不当,或者淬火前经变形校正后没有定型处理,或者是由于工件冷却时工件各部位冷却不均匀所造成的。这种变形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分析解决。下面主要讨论体积变形和形状变形。

1)淬火变形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组织转变引起的体积变形工件在淬火前的组织状态一般为珠光体型,即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组织,而淬火后为马氏体型组织。这些组织的比体积不同,

将引起淬火前后体积变化,从而产生变形。但这种变形只按比例使工件胀缩,因而不改变工件形状。

另外,热处理后组织中的马氏体量越多,或者马氏体中含碳量越高,则其体积膨胀就越多,而如残余奥氏体量越多,则体积膨胀就越少。因此热处理时可以通过控制马氏体和残余輿氏体的相对含量来控制其体积变化,如控制得当,可使其体积旣不膨胀,也不缩小。

?热应力引起的形状变形热应力引起的变形发生在钢件屈脤强度较低、塑性较高、而表面冷却快、工件内外温差最大的髙温区。此时瞬时热应力为表面张应力和心部压应力,由于这时心部温度高,屈服强度比表面低得多,因此表现为在多向压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即立方体向呈球形方向变化。其结果是尺寸较大的一方缩小,而尺寸较小的一方则胀大。例如长圆柱体长度方向缩短,直径方向胀大。

?组织应力引起的形状变形组织应力引起的变形也产生在早期组织应力最大的时刻。此时截面温差较大,心部温度较髙,仍处于奥氏体状态,塑性较好,屈服强度较低。瞬时组织应力是表面压应力和心部拉应力。因此变形表现为心部在多向拉应力作用下的拉长,其结果是在组织应力作用下,工件中尺寸较大的一方伸长,而尺寸较小的一方缩短。例如长圆柱体组织应力引起的变形是长度伸长,直径缩小。

表5.3为各种典型钢件的淬火变形规律。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钢件在有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中冷却时,其冷却过出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蒸汽膜阶段、沸腾阶段、对流阶段。

淬硬性和淬透性是表征钢材接受淬火能力大小的两项性能指标,它们也是选材、用材的重要依据。

2)影响淬火变形的因素

影响悴火变形的因素主要为钢的化学成分、原始组织、零件的几何形状及热处理工艺等。

(3)淬火裂纹

零件产生裂纹主要发生在淬火冷却的后期,即马氏体相变基本结束或完全冷却后,因零件中存在的拉应力超过钢的断裂强度而引起脆性破坏。裂纹通常垂直

于最大拉伸变形方向,因此零件产生不同形式的裂纹主要取决于所受的应力分布状态。

常见的淬火裂纹的类型:纵向(轴向)裂纹主要在切向的拉伸应力超过该材料的断裂强度时产生;当在零件内表面形成的大的轴向拉应力超过材料断裂强度时形成横向裂纹;网状裂纹是在表面二向拉伸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剥离裂纹产生在很薄的淬硬层内,当应力发生急剧改变并在径向作用着过大拉应力时将可能产生这种裂纹。

纵向裂纹又称轴向裂纹。裂纹产生于零件表层附近最大拉应力处,并裂向心部有一定深度,裂纹走向一般平行轴向,但零件存在应力集中时或存在内部组织缺陷时也可改变走向。

工件完全淬透后,容易产生纵向裂纹,这与淬透工件表层存在较大切向拉应力有关,并随钢的含碳量提髙,形成纵向裂纹的倾向增大。低碳钢因马氏体比体积小,而且热应力作用强,表面存在着很大的残余压应力,故不易淬裂,随着含碳量提高,表层压应力减小,组织应力作用增强,同时拉应力峰值移向表面层,因此,高碳钢在过热情况下易形成纵向淬裂。

零件尺寸直接影响残余应力大小及分布,其淬裂倾向也不同。在危险截面尺寸范围内淬火也很容易形成纵向裂纹。此外,钢的原材料块陷也往往造成纵向裂纹。由于大多数钢件是由轧制成材的,钢中非金屑夹杂物、碳化物等沿着变形方向分布,致使钢材各向异性。如工具钢存在带状组织,淬火后其横向的断裂强度比纵向小30%?50%外,如果钢中存在非金屑夹杂物等导致应力集中的因索,即使在切向应力比轴向应力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形成纵向裂纹。为此,严格控制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礙化糖级别是防止淬火裂纹的重要因素。

横向裂纹和弧形裂纹的内应力分布特征是:表面受压应力,离开表面一定的距离后,压应力变为很大的拉应力,裂纹产生在拉应力的蜂值区域内,然后当内应力重新分布或钢的脆性进一步增加时才蔓延到零件表面。

横向裂纹常发生在大型的轴类零件上,如轧辊,汽轮机转子或其他轴类零件。其裂纹特点是垂直于轴线方向,由内往外断裂,往往在未淬透情况下形成,属于热应力所引起。大锻件往往存在着气孔、夹杂物、锻造裂缝和白点等冶金缺陷,这些缺陷作为断裂的起点,在轴向拉应力作用下断裂。弧形裂缝诅是由热应力引

起的,通常在零件形状突变的部位以弧形分布。主要产生于工件内部或尖锐棱角、凹槽及孔洞附近,呈弧形分布,当直径或厚度为80?100mm以上的高碳钢制件淬火没有淬透时,表面呈压应力,心部呈拉应力,在淬硬层至非淬硬层的过渡区,出现最大拉应力,弧形裂纹就发生在这些区域。另外在尖锐棱角处的冷却速度快,全部淬透,在向平缓部位过渡时,也就是向未淬硬区过渡,此处出现最大拉应力区,因而容易产生弧形裂纹。工件的销孔、凹槽或中心孔附近的冷却速度较慢,相应的淬硬层较薄,在淬硬过渡区附近拉应力也易引起弧形裂纹。

网状裂纹又称表面龟裂,是一种表面裂纹。裂纹的深度较浅,一般在0.01?1.5mm左右。这种裂纹的主要特征是:裂纹具有的任意方向与零件的外形无关。许多裂纹相互连接构成网状,且分布较广。当裂纹深度较大时,如达到1mm 以上,网状特征消失,变成任意取向或纵向分布的裂纹。网状裂纹与表面受两向拉应力状态有关。

表面具有脱碳层的髙碳或渗碳钢零件,淬火时容易形成网状裂纹。这是由于表层比内层的马氏体含碳低,比体积小,淬火时使联碳的表层受到拉应力作用。在机械加工中未完全除去脱磷层的零件在高頻或火焰表面淬火时也会形成网状裂纹,为避免此类裂纹应严格控制零件表面质量,热处理时应尽量防止氧化雎接现象。另外,锻模使用一定时间后,型腔中出现的成条排列或网状的热疲劳龟裂以及淬火零件在磨削过程中的裂纹均属于这种形式。

剥离裂纹产生在表层很窄的区域内,其轴向和切向作用着压应力,径向为拉应力状态,裂纹平行于零件表面,表面淬火和渗碳零件冷却后发生硬化层的剥落均属于此类裂纹。它的产生与硬化层内组织不均匀有关,例如合金渗碳钢以一定速度冷却后,其渗碳层内的组织为:外层极细珠光体+碳化物,次层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内层为细珠光体或极细珠光体组织。由于次层马氏体的形成比体积最大,体积膨胀的结果使表层的轴向、切向作用着压应力,径向为拉应力,并向内部发生应力突变,过渡为压应力状态,剥离裂纹产生在应力急剧过渡的极薄区域内。一般情况下,裂纹潜伏在平行于表面的内部,严重时造成表面剥落。若加快或减馒渗碳件的冷速,使渗碳层内获得均匀一致的马氏体组织或极细珠光体组织,可防止这类裂纹的产生。此外,髙频或火焰表面淬火时,常因表面过热,沿硬化层的组织不均匀性也容易形成这类表面裂纹。

显微裂纹与前述四种裂纹不同,它是由显微应力造成的。高碳工具钢或渗碳工件淬火过热再经磨削后出现的沿晶裂纹,以及淬火零件不及时回火引起的裂纹都与钢中存在显微裂纹并随之扩张有关。

显微裂纹须在显微镜下检查,其通常在原奥氏体晶界处或马氏体片的交界处产生,有的裂纹穿过马氏体片。研究表明,显微裂纹多见于片状孪晶马氏体中,原因是片状马氏体在髙速长大时相互撞击产生很高的应力,而孪晶马氏体本身性脆,不能产生塑性变形使应力松弛,因而易产生显微裂纹。奥氏体晶粒粗大,产生显微裂纹的敏感性增大,钢中存在显微裂纹会显著降低淬火零件的强度和塑性,从而导致零件早期破坏(断裂)。

避免高碳钢零件的显微裂纹,可采取较低的淬火加热温度、获得细小马氏体组织,并降低马氏体中含碳量等措施。此外,淬火后及时回火是减少内应力的有效方法。试验证明,经200℃以上充分回火,在显傲裂纹处析出的碳化物有“焊合”裂纹作用,这可显著降低显微裂纹的危害。

以上为依照裂纹分布形态讨论裂纹成因和防止办法。实际生产中因钢材质量、零件形状以及冷热加工工艺等因索影响,使裂纹的分布不尽相同。有时热处理前已存在裂纹,在淬火过程中裂纹进一步扩大;有时也可能同一零件几种形式的裂纹同时出现。对此种种情况则应根据裂纹的形态特征、断口的宏观分析、金相检査,在必要时配合化学分析等方法,从材料质量、组织结构到产生热处理应力的

原因来综合分析,寻找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然后确定有效的防止措施。

裂纹的断口分析是分析产生裂纹原因的重要方法。任何断口都有一个发生裂纹的起点。淬火裂纹通常以放射状裂痕的收敛点为裂纹的起点。若裂纹的起点存在于枣件表面,说明裂纹是在表面承受过大拉应力造成的。倘若表面不存在夹杂

物等组织缺陷,而有严重刀痕、氧化皮、钢件的尖角或结构突变部位等应力集中因素,均可促使裂纹的产生。如若裂纹的起点在零件内部,则与材料的缺陷或内部残余拉应力过大有关。正常淬火的断口呈灰色细瓷状,如果断口呈深灰色粗糙的状态,则是过热或原始组织粗大造成的。一般地讲,淬火裂纹的玻断面上应无氧化颜色,裂纹四周也没有脱碳现象。假如裂纹四周有脱碳现象或裂纹的断面上有氧化顔色,则表明零件在未淬火前已存在裂纹,在热处理应力影响下使原裂纹扩大。如若在零件裂纹附近看到偏析分布的碳化物、夹杂物,说明裂纹与原材

料的碳化物严重偏析或存在夹杂物有关。若裂纹仅出现在零件的尖角或形状突变部位而又没有上述现象,说明裂纹是因零件结构设计不合理或防止裂纹的措施不当,由过大的热处理应力造成的。

化学热处理和表面淬火零件裂纹大多呈现在硬化层附近,改善硬化层组织、降低热处理应力是避免表面裂纹重要途径。(热处理炉)

淬火钢加工刀具

加工淬火后高硬度钢件的刀片材质有硬质合金、陶瓷、立方氮化硼,其中硬质合金刀片的硬度在89~94HRA,相当于71~76HRC,对于HRC48以上的45号钢淬火后车削时,硬质合金刀片容易烧刀造成磨损块且车效率低,陶瓷材质刀片由于脆性太大,容易崩刀,一般常用于超精车HRC50以下45号钢淬火后工件经济性较好。 华敏刀具推出的cbn材质刀片HJ60和CY6系列,采用独特配方设计,既提高了刀片的耐磨性,又具有很好的抗崩损性能,是热后硬车淬火后高硬度钢件的理想刀具。加工出工件表面光洁度Ra0.4,尺寸稳定性好。间断切削加工淬火钢选HJ63材质刀片性能:硬度高,耐磨性好,抗冲击性强。 加工材质如9SiCr 、T8、T10、H13工具钢淬火钢,硬度HRC60左右渗碳淬火钢20CrMnTi、20Cr,模具钢等淬火材料,40Cr 、42CrMo 淬硬钢及65HRC以上淬火硬钢, Cr12MoV模具钢淬火料HRC62以上的,HRC62-HRC68硬度淬火后GCr15轴承钢, 车加工钢件高频淬火后硬度HRC55-62的刀片常用型号: 精车外圆、端面、内孔常用刀片型号: CNGA120404(08),TNGA160404(08),DNGA150404(08),WNGA08040 4(08),CCGW09T304(08)。 (1)连续加工用HJ60材质cbn刀片:主要面临的加工难题是硬度高, 高温状态下切削会导致刀具不耐磨。针对此类情况,华敏超硬研发出立方氮化硼刀具HJ60牌号此牌号除了本身硬度高,耐磨性好,而且可承受高温状态下高速连续加工齿轮,精度达到Ra0.8。其切削参数为:Vc=60-250m/min,Fr=0.05-0.35,ap≤1mm。加工效果是在

表面淬火工艺

淬火.退火.正火工艺 ◆表面淬火 ? 钢的表面淬火 有些零件在工件时在受扭转和弯曲等交变负荷、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它的表面层承受着比心部更高的应力。在受摩擦的场合,表面层还不断地被磨损,因此对一些零件表面层提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疲劳极限等要求,只有表面强化才能满足上述要求。由于表面淬火具有变形小、生产率高等优点,因此在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 根据供热方式不同,表面淬火主要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等。 ?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在工件内产生涡流而将工件进行加热。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与普通淬火比具有如下优点: 1.热源在工件表层,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 2.工件因不是整体加热,变形小 3.工件加热时间短,表面氧化脱碳量少 4.工件表面硬度高,缺口敏感性小,冲击韧性、疲劳强度以及耐磨性等均有很大提高。有利于发挥材料地潜力,节约材料消耗,提高零件使用寿命 5.设备紧凑,使用方便,劳动条件好 6.便于机械化和自动化 7.不仅用在表面淬火还可用在穿透加热与化学热处理等。 ?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将工件放在感应器中,当感应器中通过交变电流时,在感应器周围产生与电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在工件中相应地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在工件表面形成感应电流,即涡流。这种涡流在工件的电阻的作用下,电能转化为热能,使工件表面温度达到淬火加热温度,可实现表面淬火。 ? 感应表面淬火后的性能 1.表面硬度:经高、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其表面硬度往往比普通淬火高2~3 个单位(HRC)。 2.耐磨性:高频淬火后的工件耐磨性比普通淬火要高。这主要是由于淬硬层马氏体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度高,以及硬度比较高,表面的高的压应力等综合的结果。 3.疲劳强度:高、中频表面淬火使疲劳强度大为提高,缺口敏感性下降。对同样材料的工件,硬化层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硬化层深度增加而疲劳强度增加,但硬化层深度过深时表层是压应力,因而硬化层深度增打疲劳强度反而下降,并使工件脆性增加。一般硬化层深δ=(10~20)%D。较为合适,其中D。为工件的有效直径。 ◆退火工艺 退火是将金属和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退火后组织亚共析钢是铁素体加片状珠光体;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则是粒状珠光体。总之退火组织是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 退火的目的 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 ②细化晶粒,消除因铸、锻、焊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和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③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 1

高速钢热处理问答

高速钢热处理问答 纵观现在世界上所有的钢种,无论其化学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是冶炼、浇注、锻造、轧制、拉丝、塑性成形、焊接和热处理等整个制造过程的难度,高速钢无疑是最难搞的钢种之一。高速钢自问世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一直以制造金属切削刀具著称。有人说“高速钢奥妙无穷”,也有人说“高速钢变化莫测”。长期以来,人们对高速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改革创新,丰富了热处理宝库。笔者1968年大学毕业后,从事高速钢热处理整整50个春秋,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记录了一些失败的教训,总结出高速钢热处理值得关注的23个问题,和同行们商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碳是高速钢中最重要的元素,作用机制是碳化物的形成及转变——溶解、析出、聚集。含量必须适当,不可过多,也不能太少。当含量较低时,不能形成足够数量的复合碳化物,因而在淬火加热时溶入固溶体的碳化物减少,会降低钢的硬度、红硬性及耐磨性;若含碳量高,淬火加热时,碳和合金元素的浓度增高,使钢的硬度、红硬性提高,但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在碳化物不均匀度增大、塑性降低脆性增加、工艺性能变坏(锻造、轧制易开裂)、降低钢的熔点,所以容易产生过热过烧。含碳量增高,会使淬火后残留奥氏体(rR)增多,增加回火难度。以前的M35钢因含碳量偏低(0.80%~0.90%),淬回火后根本达不到67HRC以上的高硬度;501钢(M2A1)因含碳量偏高,问题不少,现在两钢都回归到正常的含碳量了。GB/T9943新标准和原标准相比,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碳的变化。 高速钢中究竟含多少碳好?应遵循定比碳法则确定。钢厂生产的高速钢成分虽都符合国家标准,但不一定适合你。工具厂应根据自家的产品,选择有竞争力适中的含碳量钢种。 平衡碳是给出钢中所有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按定比碳关系达到平衡时的碳含量,通常按下式进行近似地计算。 Cs=0.33W+0.063Mo+0.06Cr+0.2V 式中,Cs是理论上计算的“平衡碳”,“平衡碳差值”表示计算出来的Cs与实际含碳量的差值,即ΔC= Cs-C实 C实/Cs的比值即为碳饱和度,常用“A”来表示。 例如:M2钢的实际化学成分为(质量分数:%):0.85C、5.97W、4.95Mo、3.97 Cr、1.82V。平衡碳、平衡碳差值、碳饱和度计算式分别为: 平衡碳(Cs)=0.033×5.97+0.063×4.95+0.06×3.97+0.2×1.82=1.103 平衡碳差值(ΔC)=1.103-0.85=0.253 碳饱和度(A)=0.85/1.103=0.771 笔者统计分析了M2钢267个炉号340t含碳量,并热处理试验A值对钢性能的影响,结论是:A值在0.76~0.83时,综合性能佳。 在正常的淬火温度范围内,每提高11~13℃,晶粒度就升高1级,如果按9.5~10.5级晶粒度组织生产,对于M2钢淬火温度(t)与A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笔者的经验是:

钢板基础知识大全

钢板基础知识大全 现在汽车车身主要的原材料是钢板,无论是承载式车身,非承载式车身。按照钢板的生产工艺分主要可分为热轧钢板和冷轧钢板两大类。 一、钢板的种类 冷轧钢板生产工艺(宝钢):矿石-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板坯)-热连轧-酸洗-冷连轧-连续退火(-热镀锌)-卷取/其他(电镀锌/纵剪成带/横剪成板/) 热轧钢板生产工艺(宝钢):矿石-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板坯)-除鳞-精轧-冷却-卷取-热轧卷(-冷轧)-矫直/纵剪/横剪 二、表征钢板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强度: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是极为重要的强度指标,是金属材料选用的重要依据。强度的大小用应力来表示,即用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载荷(外力)来表示,常用单位为MPa。 屈服强度:金属试样在拉力试验过程中,载荷不再增加,而试样仍继续发生变形的现象,称为“屈服”。产生屈服现象时的应力,即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称为屈服点,用符号σs表示,单位为MPa。一般的,材料达到屈服强度,就开始伴随着永久的塑性变形,因此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抗拉强度:金属试样在拉力试验时,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用符号σb表示,单位为MPa。 伸长率:金属在拉力试验时,试样拉断后,其标距部分所增加的长度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分比,称为伸长率。用符号δ表示。伸长率反映了材料塑性的大小,伸长率越大,材料的塑性越大。 应变强化指数n:钢材在拉伸中实际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其物理意义是,n值高,表示材料在成形加工过程中变形容易传播到低变形区,而使应变分布较为均匀,减少局部变形集中现象,因此n值对拉延胀形非常重要。 塑性应变比r值:r值表示钢板拉伸时,宽度方向与厚度方向应变比之比值。r值越大,表示钢板越不易在厚度方向变形(越不容易开裂),深冲性越好。 表一典型的冷轧钢板性能表EL 1.0-1.6 三、钢板表面质量

第十一章 钢的表面淬火

第一节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1) 第二节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2) 第三节 激光热处理 (3) 第十一章 钢的表面淬火 概念:表面淬火是采用快速加热的方法使工件表面奥氏体化,然后快冷获得表层淬火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关键:使零件表面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当热量尚未充分传到工件内部时就急冷,使表面获得高硬度高耐磨性的马氏体组织,而心部仍是塑性韧性较好的调质或正火的原始组织。 预先热处理:工件表面淬火前要进行预先热处理(调质或正火),以保证心部的性能要求和为表面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出现原因:很多承受弯曲、扭转、摩擦和冲击的零件,其表面要比心部承受更高的应力。因此,要求零件表面应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在保持一定强度、硬度的条件下,应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显然,采用表面淬火的热处理工艺,能使工件达到这种表硬心韧的性能要求。 种类:表面淬火是表面强化的方法之一,由于其具有工艺简单、生产率高、热处理缺陷少等优点,因而在工业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可分为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及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感应加热与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方法。 与化学热处理区别:钢的表面淬火是仅对钢件表层进行热处理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工艺,不改变表面的化学成分,而是依靠表面加热淬火达到表面强化的目的。 第一节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一、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利用电磁感应,使工件表面产生很高的感应电流,将工件表层迅速加热。图11-1是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将工件放入(用铜管制成的)感应圈内,向感应圈中通以一定频率的交流电,其周围即产生交变磁场,则工件(导体)会感应产生同频率的感应电流。由于感应电流沿工件表面形成封闭回路,故通常称为涡流。这是感应加热的主要热源。涡流在工件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表面到心部呈指数规律衰减。因此,涡流主要集中在工件表层,内部电流密度几乎为零,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由于工件本身的阻抗使电能转变成热能而迅速加热表层,几秒钟内就可上升到800℃以上,而心部仍接近室温,当表层温度升高至淬火温度时,立即喷液冷却使工件表面淬火。 二、种类 感应电流透入工件表层的深度主要取决于电流频率,电流频率越高,电流透入深度越浅,则工件表层被加热的厚度越薄,即淬透深度越浅。感应电流透入工件表层的深度δ(mm)与电流频率f(Hz)之间有如下关系: )20( f 2020℃冷态=δ )(800 f 500 800℃热态= δ δ800远大于δ20,这是因为钢被加热到磁性转变点以上温度时,失去磁性,磁导率急剧下降,导致电流透入深度急剧增加。 根据所用电流频率的不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可分为三类: 1、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最常用电流频率为200~300kHz ,可获淬硬层深度为0.5~2.0mm ,主要适用于中、小模数齿轮及中、小尺寸轴类零

钢筋知识大全

1.什么叫钢筋保护层? 答:受力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2.箍筋在梁柱保护层的里边还是外边? 答:里边。 3..框架梁纵筋的保护层一般应该是多少毫米? 答:应该是30毫米而不应该是25毫米。 4.为什么说框架梁纵筋的保护层规定为25毫米而不是30毫米? 答:因为框架柱承受压力,框架梁承受拉力,保护层太小会降低梁的有效高度,减少梁纵筋的受力性能,。 5.“钢筋躲让”一词出现在哪里? 答:出在06G901-1《钢筋排布规则》图集。 6.梁与柱一侧平齐边时,都有哪种钢筋躲让? 答:梁内上下紧靠柱的纵筋躲让,梁箍筋跟随躲让缩短水平边长的一个柱纵筋直径。 7.主梁与次梁上平时,都有哪种钢筋躲让? 答:图纸未注明时,主梁所有上筋躲让,主梁箍筋跟随躲让降低垂直边高度一个次梁上筋直径。 8.钢筋躲让时,躲让的箍筋有何变化? 答:减少长度或高度一个碰撞筋直径。 9.箍筋尺寸按外包算合理还按里皮算合理?为什么? 答:按里皮算合理,因为按外包算还得另加箍筋直径,费事又麻烦。 10.箍筋的弯折半径规定不小于多少? 答:不小于2d。

11.箍筋弯钩规定为多少角度? 答:135度。 12.箍筋的钩长指哪部分? 答:弯后平直部分。 13.箍筋的钩长规定为多少? 答:非抗震为5d;抗震或抗扭10d与75毫米较大值。 14.箍筋的尺寸如何测量? 答:在两条平行边的里面垂直量尺。 15.复合内箍筋的重叠边长怎样计算? 答:截面尺寸减2倍保护层,再减2倍纵筋半径,除以纵筋格数,乘以内箍所含纵筋格数,加上2倍纵筋半径,最后还得加上成型调整值。 16.梁箍筋的弯钩一般朝哪? 答:朝上,主要朝向非受拉力的一边,朝含混凝土板的一侧。 17.在什么情况下梁箍筋的弯钩朝下? 答:上反梁,板在梁的下部时。 18.柱子箍筋的弯钩都在一个角上对吗? 答:不对,应该4个角错开。 19.箍筋在梁上起什么作用? 答:起固定和约束纵筋的作用和承受一部分剪力的作用。 20.什么叫箍筋的普通双间距? 答:@100/200 21.箍筋加密间距一般是多少毫米?

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低碳钢回火后力学性能 当低于200℃回火时,强度与硬度下降不多,塑性与韧性也基本不变。这是由于此温度下仅有碳原子的偏聚而无析出。固溶强化得以保持的缘故。 当高于300℃回火,硬度大大下降,塑性有所上升。这是由于固溶强化消失,碳化物聚集长大,α相回复、再结晶所致。所得综合性能并不优于低碳马氏体低温回火后性能。 ●高碳钢一般采用不完全淬火,使奥氏体中碳含量在0.5%左右。淬火后低温回火以获高的硬度,并生成大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以提高耐磨性,细化奥氏体晶粒。 当高于300℃回火时,硬度、强度下降明显,塑性有所上升,冲击韧性下降至最低。这是由于薄片状θ碳化物析出于马氏体条间并充分长大,从而降低了冲击韧性,而α基体因回复和再结晶共同作用,提高了塑性,降低了强度。 当低于200℃回火,硬度会略有上升,这是由于析出弥散分布的ε(η)碳化物,引起的时效硬化。 ●中碳钢回火后的力学性能 当低于200℃回火,析出少量的碳化物,硬化效果不大,可维持硬度不降。当高于300℃回火,随回火温度升高,塑性升高,断裂韧性K IC剧增。强度虽然下降,但仍比低碳钢高的多。 ●回火脆性 某些钢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冲击韧性反而降低。由于回火引起的脆性称为回火脆性。

当300℃回火时,硬度下降缓慢,一方面碳的进一步析出会降低硬度;另一方面,由于高碳钢中存在的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又会引起硬化。这就造成硬度下降平缓,甚至有可能上升。回火后仍处于脆性状态。 在200~350℃出现的,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在450~650℃出现的,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 1. 第一类回火脆性,属不可逆回火脆性。 当出现了第一类回火脆性后,再加热到较高温度回火,可将脆性消除;如再在此温度范围回火,就不会出现这种脆性。故称之为不可逆回火脆性。在不少钢中,都存在第一类回火脆性。当钢中存在Mo、W、Ti、Al,则第I类回火脆性可被减弱或抑制。 目前,关于引起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说法很多,尚无定论。看来,很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而对于不同的钢料来说,也很可能是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最初,根据第一类回火脆性出现的温度范围正好与碳钢回火时的第二个转变,即残余奥氏体转变的温度范围相对应而认为第一类回火脆性是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引起的,因转变的结果将使塑性相奥氏体消失。这一观点能够很好地解释促Cr、Si等元素将第一类回火脆性推向高温以及残余奥氏体量增多能够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等现象。但对于有些钢来说,第一类回火脆性与残余奥氏体转变并不完全对应。故残余奥氏体转变理论不能解释各种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 之后,残余奥氏体转变理论又一度为碳化物薄壳理论所取代。经电镜证实,在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时,沿晶界有碳化物薄壳形成,据此认为第一类回火脆性是由碳化物薄壳引起的。沿晶界形成脆性相能引起脆性沿晶断裂这已是公认的了。问题是所观察到的碳化物薄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完整版)钢的表面热处理

2013年“教学质量月优秀教案评选”参评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附记 一、组织教学 (2分钟)1、点名,稳定学生情绪。 2、分成四个学习小组。 二、复习提问 (7分钟)常用的回火方法有哪几种?并分别指出其获得的组织、性能及适用范围。 参考答案: 1、低温回火(150℃~250℃):回火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和 一定韧性,主要用于刀具、冷作模具、轴承零件及其它要求硬而耐磨的 零件等。 2、中温回火(350℃~500℃):回火屈氏体,具有高的弹性极限、屈服强 度和适当的韧性,主要用于弹性零件及热作模具等。 3、高温回火(500℃~650℃):回火索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具有良好的配合,广泛应用于连杆、曲轴、齿 轮等承受交变载荷或冲击载荷的重要零件等。 巩固旧知 识,承接新 知识,加强 知识的连贯 性。 三、任务提出 (6分钟) 右图为活塞销的实物图。 活塞销通常在冲击载荷、交变 载荷和强烈摩擦条件下工作,活塞 销选用20钢制造。试根据其化学 成分和使用性能要求,选择正确的 热处理方法。 鼓励学生结 合生活实 际,积极思 考,踊跃回 答。 四、任务分析 (5分钟) 活塞销在工作时,同时受到冲击载荷、交变载荷和表面摩擦作用, 因此要求工件心部具有足够的塑性、韧性和一定的强度,表面具有高硬 度和高耐磨性,即所谓的“外硬内韧”。前面所学的常规热处理方法无法 满足上述性能,需要采用一种新的热处理方法——表面热处理。 提问:常规 的热处理方 法有哪些?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附记 五、相关知识(40分钟) 表面热处理是一种对工件表面进行硬化的热处理方法,根据硬化机 制不同,表面热处理可分为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两大类。 (一)表面淬火 1、定义:对工件表层进行淬火的工艺。 2、适用范围: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 3、分类: (1)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特点:用氧—乙炔火焰对零件表 面进行加热,随之快速冷却的工艺。 加热温度及淬硬层不易控 制,质量不稳定。 应用:适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 (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特点:利用感应电流通过工件所 产生的热效应,使工件表 面局部加热,然后快速冷却的工艺。 加热速度快,淬硬层深度易于控制,淬火质量高。 应用: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二)化学热处理 1、定义:将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 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化学热处理不仅改变了钢的组织,而且其表层的化学成分也发生 了改变,因而更能有效地改善零件表层的组织。 2、化学热处理的过程: 化学热处理是通过以下三个基本过程来完成: (1)分解介质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化学分解,产生活性原子。 (2)吸收活性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 (3)扩散渗入工件表层的活性原子,由表层向中心扩散。 提问:为什 么低碳钢不 能进行表面 淬火? 提示学生注 意:热处理 工艺中,只 有化学热处 理不仅改变 了组织,还 改变了化学 成分。

高速钢W18Cr4V的锻造及热处理

W 18Cr4V钢热处理工艺研究 摘要通过对W 18Cr4V钢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对W 18Cr4V 钢的锻造工艺以及对W 18Cr4V钢进行退火、淬火及回火等热处理研究,得到了在实际生产中, W 18Cr4V钢采用正确的锻造及热处理工艺处理后, 用它生产的刃具及冷作模具综合力学性能好, 使用寿命长. 关键词 W 18Cr4V钢;锻造;热处理 ;退火;淬火;回火 一、对W 18Cr4V钢的介绍 高速钢W 18Cr4V是一种高合金工具钢,钢中含有钨、钼、铬、钒等合金元素, 其总量超过 10%.特点是红硬性和耐磨性高,淬透性好,并且具有一定的韧性, 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常用来制造刃具和冷作模具. 我们在产品使用中发现,决定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是锻造和热处理工艺的合理制定. 1、 W 18Cr4V钢的性能特点

W18Cr4V钢的化学成分见表 1。在钢中, 碳的质量分数为0. 70% ~ 0. 80%, 它一方面要保证能与钨、铬、钒形成足够数量的合金碳化物,又要有一定的碳量溶于奥氏体中,使淬火后获得碳含量过饱和的马氏体, 以保证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以及良好的热硬性。 钨是使高速钢具有热硬性的主要元素, W18Cr4V 钢在退火状态下钨与钢中的碳形成合金碳化物Fe4W2C, 淬火加热时, 一部分Fe4W2 C 溶入奥氏体,淬火后形成含有大量钨及其他合金元素, 有很高回火稳定性的马氏体。在 560℃回火时钨又以W2C形式弥散析出,造成二次硬化现象, 使钢具有高的热硬性,未溶的合金碳化物起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及提高耐磨性作用.。 铬对高速钢性能的主要影响是增加钢的淬透性并改善耐磨性和提高硬度。 钒与碳的结合力比钨或钼大,碳化物很稳定,淬火加热时高温下才可溶解, 能显著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并且碳化钒的硬度高,颗粒细小、均匀,对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和韧性有很大影响, 回火时钒也引起二次硬化现象.。 2 组织结构特点 W18Cr4V钢的铸态组织中有大量的莱氏体, 莱氏体中有粗大、不均匀分布的鱼骨状碳化物, 这些碳化物的存在导致高速钢在使用中容易崩刃和磨损。而这些粗大的碳化物不能用热处理的方法消除, 只能用锻造的方法将其击碎,并使它均匀分布,再用来制造各种刃具

正火退火淬火回火的区别与联系

退火与回火的区别在于:(简单地说,退火就是不要硬度,回火还保留一定硬度。) 回火:高温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回火一般不单独使用,在零件淬火处理后进行回火,主要目的是消除淬火应力,得到要求的组织,回火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回火。分别得到回火马氏体、屈氏体和索氏体。其中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其目的是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都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因此,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机床等的重要结构零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回火后硬度一般为HB200-330。 退火:退火过程中发生得是珠光体转变,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为后续加工和最终热处理做准备。去应力退火是为了消除由于塑性形变加工、焊接等而造成的以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而进行的退火工艺。锻造、铸造、焊接以及切削加工后的工件内部存在内应力,如不及时消除,将使工件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影响工件精度。采用去应力退火消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十分重要。去应力退火的加热温度低于相变温度A1,因此,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内应力主要是通过工件在保温和缓冷过程中自然消除的。为了使工件内应力消除得更彻底,在加热时应控制加热温度。一般是低温进炉,然后以100℃/h左右得加热速度加热到规定温度。焊接件得加热温度应略高于600℃。保温时间视情况而定,通常为2~4h。铸件去应力退火的保温时间取上限,冷却速度控制在(20~50)℃/h,冷至300℃以下才能出炉空冷。时效处理可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种自然时效是将铸件置于露天场地半年以上,便其缓缓地发生形,从而使残余应力消除或减少,人工时效是将铸件加热到550~650℃进行去应力退火,它比自然时效节省时间,残余应力去除较为彻底. 什么叫回火? -------------------------------------------------------------------------------- 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一定方式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一种操作,通常也是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把淬火和回火的联合工艺称为最终热处理。淬火与回火的主要目的是: 1)减少内应力和降低脆性,淬火件存在着很大的应力和脆性,如没有及时回火往往会产生变形甚至开裂。 2)调整工件的机械性能,工件淬火后,硬度高,脆性大,为了满足各种工件不 同的性能要求,可以通过回火来调整,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 3)稳定工件尺寸。通过回火可使金相组织趋于稳定,以保证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不再发生变形。 4)改善某些合金钢的切削性能。 在生产中,常根据对工件性能的要求。按加热温度的不同,把回火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淬火和随后的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即在具有高度强度的同时,又有好的塑性韧性。主要用于处理随较大载荷的机器结构零件,如机床主轴,汽车后桥半轴,强力齿轮等。 什么叫淬火? -------------------------------------------------------------------------------- 淬火是把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急剧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淬火是为了得到马氏体组织,再经回火后,使工件获得良好的使用性能,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其主要目的是: 1)提高金属成材或零件的机械性能。例如:提高工具、轴承等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弹簧的弹性极限,提高轴类零件的综合机械性能等。 2)改善某些特殊钢的材料性能或化学性能。如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增加磁钢的永磁性等。

高速钢模具锻造和淬火裂纹分析与消除措施实用版

YF-ED-J2744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高速钢模具锻造和淬火裂纹分析与消除措施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高速钢模具锻造和淬火裂纹分析与消除措施实用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 高速钢冶金缺陷引起锻造裂纹 高速钢属莱氏体钢,含有大量合金元素, 形成大量共晶碳化物和二次碳化物。不良碳化 物硬而脆,是脆性相。共晶碳化物呈粗大骨骼 状或树枝状分布于基体,破坏了组织连续性。 钢锭虽经开坯压延和轧制,碳化物有一定程度 碎化,但碳化物偏析依然严重,沿轧制方向呈 带状、网状、大颗粒状和堆集状分布。碳化物 不均匀度随原材料直径和厚度增加而严重。共 晶碳化物相当稳定,常规热处理无法消除,导

致锻造时应力集中,成为裂纹源。原材料存在组织疏松、缩孔、气泡、白点、粗晶、内裂和非金属夹杂,急剧降低钢材热塑性和强韧性,加之,高速钢导热性差,仅为碳钢的三分之一,因热塑性差,变形抗力大,锻造第一锤重击即可碎裂。措施。严格原材料入库和投产前材质检验,合格钢材方可投产;选用小钢锭开坯轧制各种规格原材料,选用二次精炼电渣重熔钢锭,具有纯度高,杂质少,晶粒细,碳化物小,无偏析,等向性能优,化学成分和组织均匀等特点,对原材料进行科学合理锻造,击碎不均匀共晶碳化物脆性相,使之≤3级,变不均匀共晶碳化物脆性相为强化相,发生质的飞跃;锻坯应充分预热,均匀加热,充分透烧,勤翻动坯料和采用轻--重--轻双十字形变向镦

钢材基础知识大全

钢材基础知识大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钢材基础知识(一)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钢及其分类 1、按冶炼方法分类: 平炉钢:包括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按炉衬材料不同又分酸性和碱性平炉钢两种。 转炉钢:包括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按吹氧位置不同又分底吹、侧吹和氧气顶吹转炉钢三种。 电炉钢:主要是合金钢。按电炉种类不同又分电弧炉钢、感应电炉钢、真空感应电炉钢和电渣炉钢四种。 沸腾钢、镇静钢和半镇静钢:按脱氧程度和浇注制度不同区分。 2、按化学成分分类: 碳素钢:是铁和碳的合金。据中除铁和碳之外,含有硅、锰、磷和硫等元素。 按含碳量不同可分为低碳(C<%)、中碳(C:%%)和高碳(C>%)钢三类。 碳含量小于%的钢称工业纯铁。 普通低合金钢:在低碳普碳钢的基础上加入少量合金元素(如硅、钙、钛、铌、硼和稀土元素等,其总量不超过3%)。而获得较好综合性能的钢种。

合金钢:是含有一种或多种适量合金元素的钢种,具有良好和特殊性能。按合金元素总含量不同可分为低合金 (总量<5%)、中合金(合金总量在5%-10%)和高合金(总量>10%)钢三类。 3、按用途分类: 结构钢:按用途不同分建造用钢和机械用钢两类。建造用钢用于建造锅炉、船舶、桥梁、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机械用钢用于制造机器或机械零件。 工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工具的高碳钢和中碳钢,包括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和高速工具钢等。 特殊钢: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特殊用途钢类,包括不锈耐酸钢、耐热钢、电热合金和磁性材料等。 二、钢材及其分类 炼钢炉炼出的钢水被铸成钢坯,钢锭或钢坯经压力加工成钢材(钢铁产品)。钢材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型、板、管和丝四大类。 1、型钢类 型钢品种很多,是一种具有一定截面形状和尺寸的实心长条钢材。按其断面形状不同又分简单和复杂断面两种。前者包括圆钢、方钢、扁钢、六角钢和角钢;后者包括钢轨、工字钢、槽钢、窗框钢和异型钢等。直径在的小圆钢称线材。 2、钢板类

M35高性能高速钢的淬火工艺研究

【摘要】本实验采用9个梯度淬火加热温度对m35高性能高速钢进行淬火晶粒度、淬火硬度、回火程度、回火硬度、过热程度共5个热处理性能指标进行研究,针对丝锥产品所需性能的实际需要,得到符合生产要求的淬、回火工艺。 【关键词】m35;高性能高速钢;淬火工艺 随着近年来汽车工业和机床业的飞速发展,对加工刀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性能刀具正逐步替代传统刀具成为市场的主导,对m35高性能高速钢丝锥产品的研究已成为我公司根适应市场需的必然之举。 1.材料与工艺 1.1材料与设备 供试材料:m35冷拉圆钢(江苏天工,φ10×15mm棒料) 试验设备:联动式盐浴淬火炉、盐浴回火炉、洛氏硬度计、金相显微镜 1.2热处理工艺 1.2.1工艺 淬火加热温度选择:1170℃、1180℃、1190℃、1200℃、1210℃、1220℃、1230℃、1240℃、1250℃共9个温度 加热时间:加热系数12s/mm 回火温度:560℃,1小时,3次 1.2.2检验项目 根据热处理试验温度参数和检测项目确定试样数量每个温度参数选用4个试样,其中2件用于检测淬火晶粒度、淬火硬度;2件用于检测回火程度、回火硬度、过热程度。 2.试验结果 试验对不同工艺温度对m35高性能高速钢晶粒度、过热程度、淬火硬度、回火硬度的试验结果见表1。 3.讨论 m35钢是在m2钢中加入5%co,在高速钢各合金元素中,co的化学特性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co是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在高速钢中,绝大部分co溶入固溶体,增加其合金度用以提高高硬性,同时,co使高速钢在回火过程中析出弥散度较大的碳化物,提高了回火后的硬度,高者可达68~70hrc, 600℃×4h后的硬度也有3hrc左右增幅(和m2作红硬性比较),所以能对较高硬度、高强度的钢材进行切削。在600℃的温度下,m35钢的硬度为54-55hrc,而m2钢则为47-48hrc。高温硬度的提高,乃是由于co有促进奥氏体中碳化物的溶解作用。当温度从250℃升至650℃时,m2钢的导热系数提高30%,而m35却增加了80%;而比热的数值随温度的增加而递增得更快。当温度从250℃升至650℃时,m2钢的比热值0.8倍.而m35增加了1.1倍。物理性能的改善必然带来切削性能的提高,在相同的条件下,m35钢刀刃的温度要比m2钢刀刃的温度低30-75℃。在m2钢中加入5%co可以降低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系数及改善其磨削加工性。 但在m2钢加入5%co,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锻造性能、脆性、脱碳倾向、被切削性能比m2钢差,这些问题在制订热处理工艺时应给予充分考虑。在实际生产中,小规格全磨制丝锥在磨沟时容易出现沟底裂纹甚至断裂,通过增加回火次数或适当提高回火温度可以解决,可能是由于淬火应力在回火过程中没能完全消除,在磨削作用下释放开裂,但在金相观察中并不易发现,应该引起注意。

常用钢材知识大全剖析

简介:钢材知识目录第一讲钢的分类第二讲钢材的分类第三讲我国钢号表示方法第四讲常用钢 ... 关键字:常用钢材知识大全 钢材知识目录 第一讲钢的分类 第二讲钢材的分类 第三讲我国钢号表示方法 第四讲常用钢材选用知识列表 第五讲板材的有关实用知识(一) 第五讲板材的有关实用知识(二) 第五讲板材的有关实用知识(三) 第六讲型材的有关实用知识 第七讲管材的有关实用知识 第八讲不锈钢的有关实用知识 第九讲钢材的尺寸和重量 第十讲名词解释 第一讲钢的分类 一、黑色金属、钢和有色金属 在介绍钢的分类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黑色金属、钢与有色金属的基本概念。 1、黑色金属是指铁和铁的合金。如钢、生铁、铁合金、铸铁等。钢和生铁都是以铁为基础,以碳为主要添加元素的合金,统称为铁碳合金。 生铁是指把铁矿石放到高炉中冶炼而成的产品,主要用来炼钢和制造铸件。 把铸造生铁放在熔铁炉中熔炼,即得到铸铁(液状),把液状铸铁浇铸成铸件,这种铸铁叫铸铁件。 铁合金是由铁与硅、锰、铬、钛等元素组成的合金,铁合金是炼钢的原料之一,在炼钢时做钢的脱氧剂和合金元素添加剂用。 2、把炼钢用生铁放到炼钢炉内按一定工艺熔炼,即得到钢。钢的产品有钢锭、连铸坯和直接铸成各种钢铸件等。通常所讲的钢,一般是指轧制成各种钢材的钢。钢属于黑色金属但钢不完全等于黑色金属。 3、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指除黑色金属外的金属和合金,如铜、锡、铅、锌、铝以及黄铜、青铜、铝合金和轴承合金等。另外在工业上还采用铬、镍、锰、钼、钴、钒、钨、钛等,这些金属主要用作合金附加物,以改善金属的性能,其中钨、钛、钼等多用以生产刀具用的硬质合金。以上这些有色金属都称为工业用金属,此外还有贵重金属:铂、金、银等和稀有金属,包括放射性的铀、镭等。

45号钢淬火回火实验要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课程设计 学生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 报告日期: 2015年5月14日

目录 一、实验综述---------------------------- (3) 二、实验目的---------------------------- (8) 三、实验设备---------------------------- (8) 四、实验过程---------------------------- (8) 五、实验结果---------------------------- (9) 六、实验结果分析------------------------- (12) 七、结论------------------------------- (12) 八、参考文献--------------------------- (13)

一、实验综述 45号钢综述 45 号钢为优质碳素结构用钢 ,硬度不高易切削加工,模具中常用来做模板,梢子,导柱等,但须热处理。45号钢主要成分为Fe(铁元素),且含有以下 热处理是一种很重要的金属热加工的工艺方法,热处理是根据钢在固态下组织转变的规律,通过不同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内部组织,达到改善刚才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热处理一般是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的,其基本工艺方法可分为退火、淬火及回火等,本次试验要求是淬火与回火。(一)钢的淬火 钢的淬火:淬火是指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淬火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马氏体,并与适当的回火工艺相配合,以提高刚的力学性能。为了正确地进行钢的淬火,必须考虑下列三个重要因素: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1)淬火温度选择 正确选定加热温度是保证淬火质量的重要一环。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应以得到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为原则,以便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淬火时的具体加热温度主要取决于钢的临界点确定,钢的淬火温度可根据(如图1所示)进行选择。对45#钢的亚共析钢,其加热温度为 Ac3+30~50oC,此实验采用的加热温度为790o。若加热温度不足(低于780oC的Ac3温度),则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而造成强度及硬度的降低;但过高的加热温度(如超过Acm)不仅无助于强度、硬度的增加,反而会由于产生过多的残余奥氏体而导致硬度和耐磨性的下降。

高速钢刀具淬火裂纹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高速钢刀具淬火裂纹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高速钢属莱氏体钢,含有大量合金元素,冶炼后形成大量一次共晶碳化物和二次碳化物(约占成分总量的18%~22%),这对高速钢刀具的淬火质量及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高速钢淬火温度接近熔点,淬火后组织中仍有25%~35%的残余奥氏体,致使高速钢刀具容易产生裂纹和腐蚀。下面分析影响高速钢刀具淬火裂纹和腐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 1高速钢原材料的冶金缺陷 高速钢中所含大量碳化物硬而脆,为脆性相。一次共晶碳化物呈粗大骨骼状(或树枝状)分布于钢基体内。钢锭经开坯压延和轧制后,合金碳化物虽有一定程度的破碎和细化,但碳化物偏析依然存在,并沿轧制方向呈带状、全网状、半网状或堆积状分布。碳化物不均匀度随原材料直径或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共晶碳化物相当稳定,常规热处理很难消除,可导致应力集中而成为淬火裂纹源。钢中硫、磷等杂质偏析或超标也是导致淬裂的重要原因。高速钢的导热性和热塑性差、变形抗力大,热加工时易导致金属表层和内层形成微裂纹,最终在淬火时因裂纹扩展而导致材料报废。大型钢锭在冶炼、轧制或锻造等热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宏观冶金缺陷如疏松、缩孔、气泡、偏析、白点、树枝状结晶、粗晶、夹杂、内裂、发纹、大颗粒碳化物及非金属夹渣等均易导致淬火时应力集中,当应力大于材料强度极限时便会产生淬火裂纹。 预防措施为:①选用小钢锭开坯轧制各种规格的刀具原材料;②选

用二次精炼电渣重熔钢锭,它具有纯度高、杂质少、晶粒细、碳化物小、组织均匀、无宏观冶金缺陷等优点;③对不合格原材料进行改锻,击碎材料中的共晶碳化物,使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3级;④采取高温分级淬火、再高温回火的预处理工艺,通过精确控温等措施,可有效避免高速钢原材料冶金缺陷引起的淬火裂纹。 2高速钢过热、过烧组织 高速钢过热、过烧组织的特点为晶粒显著粗化,合金碳化物出现粘连、角状、拖尾状及沿晶界呈全网状、半网状或连续网状分布;钢组织内部局部熔化出现黑色组织或共晶莱氏体,形成过烧组织,显著降低晶间结合力和钢的强韧性。引起高速钢过热、过烧组织的主要原因有:淬火加热温度过高,测温和控温仪表失准;盐浴炉淬火加热时,因盐浴表面烟雾导致辐射高温计测温出现误差;变压配电盘磁力开关失灵;刀具加热时离电极太近或埋入炉底沉积物中;原材料存在大量角状碳化物或碳化物不均匀度等级太高等。高速钢过热、过烧组织极易导致淬火裂纹。 预防措施为:①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共晶碳化物级别应≤3~3.5级;②原材料入库和投产前应作金相检查,确保无宏观冶金缺陷;③刀具淬火加热前用试片校验高温盐浴炉,检查晶粒等级与淬火加热温度的关系是否合理(参见下表);④采用微机控温与测温,测温精度达到±1.5℃。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等级出现过热(晶粒度8#)的淬火温度(±5℃) ≤31260℃ 3.51250℃ 4.51245℃

钢材化学成分元素知识大全

1、钢中酸溶铝指溶解在钢中单质铝,全铝应指酸溶铝和夹杂铝(氧化铝)。 2、水口堵塞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 在浇注过程中,中间包水口和浸入式水口有时发生堵塞现象。堵塞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钢水温度低,水口未达到烘烤温度,钢水冷凝所致。二是因钢中高熔点(2052℃)的Al203沉积在水口内壁上,使钢流逐渐变小而造成水口堵塞。钢中的Al203主要来自脱氧产物,当钢中[Al]含量偏高时,[Al]与耐火材料中的Si02及空气中的氧或钢中[O]发生反应生成Al203。 为了防止水口堵塞,对含[Al]量不作要求的钢,应控制钢中全铝含量不大于0.006%。对铝含量有要求的钢,需对钢水进行钙处理,控制w[Ca]/w[A1]比值为0.1~0.15,使串簇状固体Al203转变成低熔点的12Ca0·7 Al203,这种铝酸钙熔点为1455℃,在浇注温度下为液态,可避免水口堵塞。如果钙的加入量过少,不足以将Al203转化为12CaO·7 Al203,钙的加入量过多,又会生成CaS(熔点2450℃),不能消除水口堵塞。铝含量高(如w[Al]=0.045%),硫含量也高(如w[S]>0.025%)的钢水难以避免水口堵塞。 提高钢水洁净度、减少钢水二次氧化,选择合适的水口材质,并向水口内壁和中间包塞棒吹氩等,都有利于避免水口的堵塞。 3、炼钢生产工艺中为了降低钢中的含氧量,常用铝、钡、钙、硅、锰等脱氧材料(或其复合合金)与氧发生反应成氧化物炉渣上浮到钢水上层而降低钢中的氧含量,其中铝是优良的脱氧剂,铝易与氧反应生成Al2O3(极少量氮化铝),同时有部分单质铝溶入钢中,这部分单质铝可被酸溶解称为酸溶铝;而极少量的Al2O3也会滞留在钢中形成夹杂物,降低钢的性能,这部分Al2O3一般不易被酸溶解。单质铝和Al2O3的总含量成为全铝(含量)。 现在较新型的直读光谱仪入ARL4460、斯派克M8、M9型采用新型的激发电源和单脉冲火花测量技术,通过对单质铝和Al2O3激发时放电脉冲高度即发光强度的不同分别采集信号计算含量,可以测定单质铝和Al2O3。卖仪器的吹嘘能测酸溶铝和全铝,甚至在技术协议上保证测量精度是多少,实际安装调试仪器时他们的工程师也测不准。光谱仪测钢中全铝(大于0.0005%)基本上还可以,但测微量铝误差也比较大,对制样有较高的要求。 测定铝含量时,用化学分析是用酸溶解,单质铝可被酸溶解称为酸溶铝;铝氧化物不被溶解,称为酸不溶铝.我们平时测量的铝一般都是酸溶铝. 我们一般不要求进行这方面的测量,只有一些特钢才有这方面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光谱仪都是按一定的比例推算出来的.只有时间分解脉冲分布分析法技术才能测量出来. PDA技术是将激发时的每一个脉冲记录下来,并按时间顺序排列,将脉冲按高低频数制作分布图,依据数学统计的原则,选择正常激发信号来进行积分,能将样品中固溶元素和非固溶元素区分开。目前掌握这种测量方法的光谱仪厂家好象只有两家. 钢铁知识大全 钢铁知识大全(1) 钢材机械性能介绍 1.屈服点(σs) 钢材或试样在拉伸时,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即使应力不再增加,而钢材或试样仍继续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称此现象为屈服,而产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值即为屈服点。 设Ps为屈服点s处的外力,Fo为试样断面积,则屈服点σs =Ps/Fo(MPa),MPa称为兆帕等于N(牛顿)/mm2,(MPa=106Pa,Pa:帕斯卡=N/m2) 2.屈服强度(σ0.2) 有的金属材料的屈服点极不明显,在测量上有困难,因此为了衡量材料的屈服特性,规定产生永久残余塑性变形等于一定值(一般为原长度的0.2%)时的应力,称为条件屈服强度或简称屈服强度σ0.2 。 3.抗拉强度(σb) 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从开始到发生断裂时所达到的最大应力值。它表示钢材抵抗断裂的能力大小。与抗拉强度相应的还有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 设Pb为材料被拉断前达到的最大拉力,Fo为试样截面面积,则抗拉强度σb= Pb/Fo (MPa)。 4.伸长率(δs) 材料在拉断后,其塑性伸长的长度与原试样长度的百分比叫伸长率或延伸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