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分离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泡沫分离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泡沫分离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摘要:探讨了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泡沫分离设备及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泡沫分离过程的性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进料液浓度、气泡尺寸、气体流量、泡沫的排液、进料位置、聚并、温度等。介绍了泡沫分离在固体粒子、溶液中的离子分子、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指出泡沫分离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泡沫分离,原理,应用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foam

fractionation

FengXiaoshen 11yingyang 20110805141

Separation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ngineering

Abstract: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inciples, foam separation technology of foam separation equipment and foam separation technology. Properties of foam separation proces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concentration of feed liquid, bubble size, gas flow rate, foam drainage, feed location, coalescence and temperature etc… Introduces the foam separation on solid particles in solution, ion molecule,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oam separation technology at present.

Key words:foam fractionation;theory;application

泡沫分离是膜分离技术的一种,它是以泡沫作为分离介质,以组分之间的表面活性差异作为分离依据,利用在溶液中的鼓泡来达到浓集物质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1]。20世纪早期泡沫分离技术已经应用于矿物浮选和处理废水中的表面活性剂,20世纪70年代以后此种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目前,在工业中成功应用的实例很多,还有一些应用尚处在实验室研

究阶段。在食品工业及生化领域中,泡沫分离技术已被用于蛋白质、多糖及生物活性物质等的分离提取及浓缩过程[2]。

1 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

泡沫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通过向溶液中鼓泡并形成泡沫层,将泡沫层与液相主体分离,由于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泡沫层内,就可以达到浓缩表面活性物质或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被浓缩的物质可以是表面活性物质,也可以是能与表面活性物质相结合的任何物质。吸附作用使气泡表面的溶质浓缩,清除在液体表面上形成的泡沫,即可除去被浓缩的物质。

泡沫分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所需分离的溶质应该是表面活性物质,或者是可以和某些活性物质相络合的物质,它们都可以吸附在气/液界面上;其次,富集质在分离过程中借助气泡与液相主体分离,并在塔顶富集。因此,它的传质过程在鼓泡区中是在液相主体和气泡表面之间进行,在泡沫区中是在气泡面和间隙液之间进行。所以,表面化学和泡沫本身的结构和特征是泡沫分离的基础[3]。

泡沫分离器的基本装置可由一个简单的气泡圆柱体表示(如图1):输入的废水被抽入塔中,气体经由扩散器注入,形成许多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吸附聚集溶质,到达液面时形成泡沫,并携带溶质及少量溶剂,气泡不断产生并且上升,最后被迫进入泡沫收集器,待泡沫收集器装满后,剩余的泡沫由排管流出,而经处理的基液或干净溶液由出水管排出。

2 泡沫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在国外,walling[4]等人较早就开始了金属离子的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Rubin和Johnson[5]等人通过对泡沫分离金属离子的研究表明:pH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离子强度可以改变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性。Yun一HweiShen[6]在利用SDS、DPC从水中分离TIO2时发

现,增加气流速度,能够增加泡沫体积,提高Ti02的回收率,尤其是利用SDS的效果要比DP C 效果好。Shang一daHuan[7]在实验中以Fe(OH)3作为吸附絮凝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浮选促集剂,通过胶体吸附浮选测试从铜氨溶液中去除铜的效率。同时研究影响浮选结果的因素,例如溶液的pH值、氨水溶液的浓度、Fe(III)的剂量和絮凝剂中铜的密度。他们认为浮选的最佳pH值是使絮凝物最终能最大吸附铜的那个pH值,即在此时有最大的去除效率。

M-M-Koutlemani[8]用内径为4一scm的浮选柱在pH为5的条件下回收水溶液中的co离子。他们选用了三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毗吮氯化铰、十二烷基胺作为捕集剂,其中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效率最高,然而这三种捕集剂都会产生含水泡沫,导致相当低的分离效果和回收率。Moussavi[9]在对氰根离子进行分离时得出结论:泡沫分离不仅对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有效,对非表面活性的物质也是可以的,只要复合物是疏水的,因为泡沫存在双电层结构,其结构类似于胶体,复合物就会被静电力吸附在泡沫上。溶液中溶质与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的亲和受溶剂水的水化作用及各种离子干扰竞争的影响,只有与表面活性剂有较强亲和能力的溶质才能被较好地分离。Wingrattansopon[10]等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氯化毗吮为起泡剂探讨泡沫分离tert一butylphenol,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最佳分离点在临界胶束浓度CMC附近,十六烷基氯化毗吮的最佳点略小于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头基与醇轻基的作用为离子一偶极作用,醇类稳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能力比稳定阴离子型的更强。

在国内,关于泡沫分离技术研究的报道还不是很多。严希康、潘焕华[11]用泡沫分离法提取了庆大霉素,研究了溶液的pH值、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气流速度等因素对分离过程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找出其最佳条件。陈树晖[12]等人采用十二烷基三甲基嗅化按作表面活性剂,提取电镀含金废液中的三价金离子。清华大学刘志红[13]等人采用泡沫分离法浓缩和分离蛋白质,研究了蛋白质溶液体系性质对其表面张力和泡沫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近蛋白质等电点处,溶液的表面张力最低,进行泡沫分离效果最佳。管志远泛[14]等人用泡沫浮选技术对模拟含镍废水进行了处理,就pH值、絮凝剂浓度。表面活性剂的流加速度、气量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王绢[15]等研究了以十二烷胺醋酸盐泡沫吸附分离BF4,结果表明分离受CMC、气量和pH值的影响。

3 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

3.1分离固体粒子

由于分离的对象是含有固体粒子的悬浮液,可以加入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捕收固体颗粒,使他们获得疏水性,然后再加入适当起泡剂,利用空气鼓泡,根据矿石粒子和脉石粒子性质

的差异,使脉石下沉,矿石随气泡上浮,从而达到分离目的[16]。这种技术较为成熟,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3.2分离溶液中的离子、分子,处理工业废水

分离的对象是真溶液,通过向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物质,吸附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通过鼓泡将其带出,从而实现分离。一般认为,吸附在泡沫表面的表面活性剂与溶质的作用力有两种,一种是表面活性剂与溶质间的离子-离子作用力,它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高的提浓率,另一种是离子-偶极间的作用力。但常志东等却利用偶极-偶极的作用,以吐温系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从水中回收低浓度的磷酸三丁酯,取得较好的分离效果[16]。Yun一Hwei Shen[6]通过实验论证了从水溶液中分离TIO2的可行性,在适当的操作条件下,TIO2回收率可达100%。Moussavi[9]在对氰根离子进行分离时得出结论,泡沫分离不仅对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有效,对非表面活性的物质也是可以的,只要复合物是疏水的,因为泡沫存在双电层结构,其结构类似于胶体,复合物就会被静电力吸附在泡沫上。溶液中溶质与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的亲和受溶剂水的水化作用及各种离子干扰竞争的影响,只有与表面活性剂有较强亲和能力的溶质才能被较好地分离。

3.3回收、浓缩蛋白质等表面活性物质

泡沫分离可应用于各种蛋白质和酶的浓缩或分离,其最初是用于胆酸和胆酸钠混合物中分离胆酸,泡沫中胆酸的浓度为料液的3-6倍,活度增加60%,泡沫分离还可用于从非纯制剂中分离磷酸酶,从链球菌培养液中分离链激酶,从粗的人体胚胎均浆中分离蛋白酶[17]。Nopparat[18]等认为,泡沫分离法对从水溶液中分离回收表面活性物质是非常有效的,在一定条件下,经过375min,90%的CPC可以回收;Momway[19]等在研究中发现,泡沫分离对β-乳球蛋白和牛血清蛋白具有很高的回收率,其中β-乳球蛋白回收率高达96%,牛血清蛋白收率83%。

3.4分离全细胞

用月桂酸、硬脂酰胺或辛胺作表面活性剂,对初始细胞浓度为7.2×108个/cm3大肠杆菌进行细胞分离,结果1min的时间能除去90%的细胞,用10min的时间能去除99%的细胞。此外,泡沫分离还可用于酵母细胞、小球藻、衣藻等的分离[17]。

4 泡沫分离技术的展望

泡沫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在化工,生化、医药、污水处理等领域,它的应用和发展前景都十分广阔。因此,对泡沫分离技术分离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此外,分离设备的创新和改善对于泡沫分离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提高泡沫分离的效率,改善泡沫分离设备的性能,有关各种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处发生分离的吸附机理以及吸附特性还有待于继续研究,尤其是吸附动力学、以及表面活性物质混合物的竞争吸附。有关吸附动力学和流体力学行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数学模型。此外,由于吸附而引起的溶液粘度等物性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到泡沫排液和泡沫稳定性。聚并对分离效率有显著的作用,所有会影响聚并的因素也应加以研究。单级、半间歇及连续操作的泡沫塔的分离能力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而多级逆流或错流模型还需进一步考察。有效的泡沫分离和破沫模型的放大,对于多级泡沫塔的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高福成.食品分离重组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2]常志东,刘会州,陈家墉.泡沫分离的应用与发展.[J].化工进展.1999,(5):18-21.

[3]邓修,吴俊生.化工分离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4]Walling C W,Ruff E E,Thornton J L.Studies on the Separation Of Cadminum from by Foam Separation[J].Phys Chem.,1957(6l):486.

[5]Rubin A J,Johnson J D,Lamb J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8903962.html,parison of Variables in lon and Precipitate

Flotation[J].Eng.Chem.Process Des Dev,1996(5):368.

[6]Yun一Hwei Shen.Colloidal titanium dioxide separation from water by foam flotation[J].Sep Sei Technol,1998,33(16):2623一2635.

[7]Chien一shu Luo,Shang-la Huang.Removal of Copper from aqueous ammine

Copper(II)Solution by foam flotation[J].Sep.Sci.tech.,1993,28(7):1395一1418.

[8]Koutlemani M M,Mavrns P,Zouboulis A I.Recovery Of Co2+l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Forth Flotation[J].Sep Sci.Tech,1994,29(7):867一888.

[9]Moussavi Mobsen.Separation of cyanioleions by foam fractionation[J]sep Sci

Teohnol.,1992,27(6):783一792.

[10]Wingrattansopon Pukpong,Seamenorn John and Charedj sumecth etal.Biosrptive Flotation in

Metal Ions Recovery[J].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87,22(11):1523一1540.

[11]严希康,潘涣华.用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方法提取庆大霉素I:泡沫分离法[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6,2l(4):256一259.

[12]陈树晖,褚家瑛,江体乾.泡沫分离技术的实验研究—回收废液中的金[J].化工学

报,1991(6):770一774

[l3]刘志红,刘铮,丁富新用泡沫分离法浓缩和分离蛋白质I[J].清华大学学报,l997.37(l2);50一54.

[l4]管志远,丁爱民,沈宏,等.环流气浮分离技术在含晰(II)废水处理中的试验[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8,l2(3):293一297.

[l5]王绢,褚家瑛.泡沫塔吸附分离BF4一[J].北工学报,1994,45(3):380一384.

[16] 常志东,姚宁,刘会洲,等,泡沫分离回收水中低浓度磷酸三丁酯[J] 化工冶金,1999,20(2):125

[17]严希康, 生化分离技术[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8]Nopparat JF.Surfactant recover from water using foam fractionation[J].Sep Sci

Technol,1996,31(9):1233

[19]Hossain M,Fenton G.Concentration of proteins from single component solution using a semibatch foam process[J].Sep Sci Technol,1998,33(16):2623

动态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7-8924(2007)04-0091-05专题综述 动态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李晓波,胡保安,顾 平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介绍动态膜分离技术的概念,着重讨论影响动态膜分离性能的相关因素以及动态膜 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指出动态膜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尚需深入研究. 关键词:动态膜;污水处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Q028.8 文献标识码:A 膜分离技术是当今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5],然而,膜污染及膜组件昂贵的价格是阻碍膜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动态膜分离技术采用大孔径材料制作膜组件,降低了膜组件的造价;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动态膜的渗透性能更佳、抗污染能力显著提高[6-8].因此,动态膜作为一项新型的特殊膜分离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水处理技术研究者的关注[9-13]. 1 动态膜分离技术 动态膜作为一种分离技术,包含动态膜的载体 及动态膜分离层本身.动态膜的载体指用来承载动态膜的大孔径材料,一般价格低廉、易得,常见的有不锈钢丝网、普通筛网、工业滤布、筛绢等多孔材料和一些高分子材料,如烧结聚氯乙烯管等.动态膜分离层是动态膜分离技术的主体,指依附于动态膜载体之上、执行分离功能的滤饼层或污泥层.它是通过错流过滤或死端过滤的方式将某种固体或胶体微粒沉淀在载体表面上形成的.用于形成动态膜的粒子种类较多,有粘土类矿物、粉状活性炭(PAC )、ZrO 2、MnO 2、聚乙烯醇(PVA )等,也可用被处理的废液中的某种物质作为成膜物质沉淀在载体上形成动态膜,如自生生物动态膜的成膜物质为污水中的活性污泥.目前国内外关于动态膜分离技术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影响动态膜分离性能的因素及操作参数的优化方面. 2 影响动态膜分离性能的因素 2.1 pH 的影响 p H 对ZrO 2动态膜和MnO 2动态膜的影响较为 明显,这是由于MnO 2动态膜和大多数ZrO 2动态膜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来生成膜粒子的. ZrO 2粒子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含Zr 4+溶液,如无水ZrCl 4的水溶液的p H 来形成[14], 另一种是将ZrOCl 2加入到硫酸溶液中而形成[15].Zr 的水合氧化物在不同p H 下的特性不同,其粒子大小也不同.p H 较低时所生成的粒子粒径较小,随着p H 升高,粒径也逐渐升高.由于小颗粒需要更长的时间堵塞载体的孔隙,所以形成动态膜所需的时间也更长.Altman 等[16]的研究表明,动态膜的形成时间从p H 为3.5时的120min 减少到p H 为6时的45min ;Rumyantsev 等[16]的研究结果则分别是100min 和小于45min.蛋白质的截留率与p H 的关系不是很明显,p H 为3.5、5和6时形成的动态膜的截留率大于p H 为4时的动态膜. MnO 2是KMnO 4的还原产物,其反应式为4KMnO 4+6HCOONa =4MnO 2↓+2K 2CO 3+ 3Na 2CO 3+3H 2O +CO 2↑ 收稿日期:2005-09-06;修改稿收到日期:2006-01-17 作者简介:李晓波(1970-),男,河南省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 第27卷 第4期膜 科 学 与 技 术 Vol.27 No.4 2007年8月MEMBRAN E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Aug.2007

泡沫浮选分离技术

一、摘要 泡沫浮选分离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向试液鼓入空气或氮气使之产生气泡,将溶液中存在的欲分离富集的微量组分(离子、分子、胶体或固体颗粒)吸着或吸附在其上面并随着气泡浮到液面,从而与母液分离,收集后即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泡沫浮选分离法是在矿物分离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分析化学的分离富集物质中取得显着的成绩。随着分析技术的提高,及跟其它测试手段的使用。泡沫浮选技术必将在稀溶液的分离,有价物质的回收方面有更加广泛的使用。 二、基本概念 泡沫分离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技术之一,在化工、生化、医药、污水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泡沫分离是根据吸附的原理,向含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中鼓泡,使液体内的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气液界面(气泡的表面)上,在液体主体上方形成泡沫层,将泡沫层和液相主体分开,就可以达到浓缩表面活性物质(在泡沫层)和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目前一般只能分离溶液中ppm 量级的物质。高纯金属中微杂质的分离亦有采用此法的。被浓缩的物质可以是表面活性物质,也可以是能与表面活性物质相络合的物质,但它们必须具备和某一类型的表面活性物质能够络合或鳌合的能力。人们通常把凡是利用气体在溶液中鼓泡,以达到分离目的的这类方法总称为泡沫吸附分离技术,简称泡沫分离技术。按分离对象是溶液还是含有固体例子的悬浮液、胶体溶液,泡沫分离可以分成泡沫分馏和泡沫浮选两种分离方法。泡沫浮选分离就是利用某种物质(如离子、分子、胶体、固体颗粒、悬浮微粒),表面活性的不同,可被吸附或粘附在从溶液中升起的泡沫表面上,从而与母液分离的技术。泡沫浮选分离技术用于分离不溶解的物质,它的优点是使用的分离装置简单并易于放大,可连续和间歇操作并能实现自动化和连续化操作。 三.原理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有富集(吸附)在气/液界、泡沫浮选的简单原面(溶液中气饱表面)的倾向,它在气泡表面是定向排列的,分子内带电的极性端?朝向气-液界面的水的一边,这时表面活性剂将与一种或一类的离子由于物理

泡沫分离技术

泡沫分离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foam fractionation 姓名:吕虹锋 学号:C31114041 专业:11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课程:现代分离技术 教师:陈鹏鹏

摘要:本文综述了泡沫分离的原理,技术设备;还讨论了泡沫分离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泡沫分离技术;原理;表面活性剂;发展趋势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review the theory and equipment of foam fractionation,and also discussed the problem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am fractionation. Key Words:foam fractionation;theory;surfactant;tendency 1.引言 泡沫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离与净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通常把凡是利用气体在溶液中鼓泡,以达到分离或浓缩的方法总称为泡沫分离技术Ⅲ。作为分离对象的某溶质,可以是表面活性物质和洗涤剂,也可以是能与表面活性物质相结合的任何溶质,例如矿石颗粒、沉淀颗粒、阴离子、阳离子、染料、蛋白质、酶、病毒、细菌或某些有机物质。在间歇塔式设备内部鼓泡时,该溶质可被选择性地吸附在自下而上的气泡表面,并在溶液主体上方形成泡沫层,将排出的泡沫消泡,可获得泡沫液(溶质的富集回收);在连续操作时,液体从塔底排出,可以直接排放,也可以作为精制后的产品液。 2.分离原理 泡沫分离是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借助鼓泡使溶液中的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气/液界面,随气泡上浮至溶液主体上方,形成泡沫层,将泡沫和液相主体分开,从而达到浓缩表面活性物质(在泡沫层),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从液相主体中浓缩分离的既可以是表面活性物质,也可以是能与表面活性物质相互亲和的任何溶质,比如金属阳离子、蛋白质、酶、染料等等。另外,一些固体粒子(沉淀微粒或矿石小颗粒),也可以被表面活性物质吸附,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泡沫分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所需分离的溶质应该是表面活性物质,或者是可以和某些活性物质相络合的物质,它们都可以吸附在气/液界面上;其次,富集

新型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新型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快速、节能的新型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在多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反渗透、电渗析、纳滤、微滤、超滤、气体分离、渗透汽化和膜反应器等各种膜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特点,在工业中的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膜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膜分离;原理;应用;进展 膜分离技术主要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流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操作。与传统分离方法(蒸发、萃取或离子交换等)相比,它是在常温下操作,没有相变,最适宜对热敏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浓缩,具有高效、节能,工艺过程简单,投资少,污染小等优点,因而在化工、轻工、电子、医药、纺织、生物工程、环境治理、冶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膜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和特点 1.1纳滤 纳滤膜具有纳米级孔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200-1000,能使溶剂、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盐通过。纳滤膜的分离机理模型目前的看法主要是空间位阻-孔道模型。与超滤膜相比,纳滤膜有一定的荷电容量;与反渗膜相比,纳滤膜又不是完全无孔的。纳滤是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余跃等[1]废水进行了去除COD和脱色的研究。结果表明,纳滤技术可有效地去除印染废水中的色度和COD。 1.2超滤 超滤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0000之间。超滤过程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压力驱动的筛孔分离过程,是膜表面上的机械截留(筛分)、在膜孔中的停留(阻塞)、在膜表面及膜孔内的吸附三种形式。徐超等[2]在中试中采用浸没式超滤膜代替传统砂滤工艺处理浊度较低的滦河水,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设备费用降低了。 1.3微滤 微滤是发展最早、制备技术最成熟的膜形式之一,孔径在0.05-10μm之间,可以将细菌、微粒、亚微粒、胶团等不溶物除去,滤液纯净,国际上通称为绝对过滤。微滤分离的实质是利用膜的“筛分”作用来进行的。即:比膜孔大的颗粒的机械截留、颗粒间相互作用及颗粒与膜表面的吸附、颗粒间的桥架作用这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1.4反渗透 反渗透又称逆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因为它和自然渗透的方向相反,故称反渗透。学界对于反渗透分离机理的解释主要流行以下理论:溶解一扩散模型、优先吸附一毛细孔流理论、氢键理论。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邓宇发明了非加压吸附渗透海水淡化法以来,反渗透用于海水淡化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发展[3]。在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美国芝加哥API工艺公司采用B一9芳香族聚酞胺中空纤维膜组件处理镀镍漂洗水,废水中Niz+的分离率为92%[4]。 1.5电驱动膜

泡沫分离技术与应用

浅析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泡沫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与净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本文依据近年来有关泡沫分离的报道,综述了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分离过程中操作参数,溶液体系性质,分离设备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介绍了泡沫分离在固体粒子、溶液中的离子分子、废水处理以及生物产品的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指出了泡沫分离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泡沫分离技术;原理;设备;影响因素;应用 Abstract: The foam fraction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ique,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industry. Based on recent reports of foam separ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view the foam fractionation, introduced the effects of the operating parameters, the nature of solution system and the equipment, and also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foam separation. To discuss the current problem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am fractionation. Key words: foam fractionation; theory; equipment; the factors of effect; applications 第一章引言 泡沫分离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比较快的新兴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泡沫分离是膜分离技术的一种,它是以泡沫作为分离介质,以组分之间的表面活性差异作为分离依据,利用在溶液中的鼓泡来达到浓集物质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1】。作为分离对象的某溶质,可以是表面活性物质和洗涤剂,也可以是不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但它们必须具备和某一类型的表面活性物质能够络合或螯合的能力,当在塔式设备内部鼓泡时,该溶质可被选择性的吸附在自下而上的气泡表面,并在溶液主体上方形成泡沫层,将排出的泡沫消泡,可获得泡沫液(溶质的富集回收),在连续操作时,液体从塔底排出,可以直接排放,也可以作为精制后的产品液【2、3】。 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已开展了近一个世纪,为统一泡沫分离的概念,1967年Karger、Grieves等人共同推荐并向IUPAC提出一项建议,把泡沫分离技术方法按照图1分类【4、5】

化学文献检索论文汇总

目录: 1.泡沫分离技术 1.1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 1.2泡沫分离技术的常用方法 1.3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 2.液膜分离技术 2.1液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 2.2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2.2.1 乳状液膜法提取黄连素 2.2.2 乳状液膜法提取北豆根总碱 2.2.3 乳状液膜法分离富集烟碱 3.双水相萃取技术 3.1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 3.2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4.微波萃取技术 4.1微波萃取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 4.2微波萃取技术的应用 4.2.1 有机金属化合物 4.2.2 用于挥发油的提取 4.2.3 用于黄酮的提取 4.2.4 用于皂苷的提取 前言:泡沫吸附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通过向溶液鼓泡并形成泡沫层,将泡沫层与液相主体分离,由于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泡沫层内,就可以达到浓缩表面活性物质或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 液膜过程的萃取与反萃取分别发生在膜的两侧界面,溶质从料液相萃入膜相,并扩散到膜相另一侧,再被反萃入接收相,由此实现萃取与反萃取的“内耦合”(inner-coupling) 双水相分离技术室基于液—液萃取理论同时考虑保持生物活性所开发的一种新型的液—液萃取分离技术。

微波萃取又称微波辅助提取,是指使用适合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天然药用植物、矿物、动物组织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的技术和方法。 1、泡沫吸附分离技术 1.1 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 泡沫吸附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通过向溶液鼓泡并形成泡沫层,将泡沫层与液相主体分离,由于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泡沫层内,就可以达到浓缩表面活性物质或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被浓缩的物质可以是表面活性物质,也可以是能与表面活性物质相结合的任何物质圈。 1.2 泡沫分离技术的常用方法 鼓泡分离法。是从分离器底部鼓人气体,形成的气泡将液相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或微量的有机物质夹带至分离器顶部,从而完成分离、富集的一种方法。 萃取浮选法。又称作溶剂消去法、溶剂浮选法,是将一层与水溶液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置于溶液顶部,利用鼓泡把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物质带到此层,从而完成分离任务。 1.3 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 对溶液中的离子、分子的分离分离对象是真溶液,是一种通过鼓泡将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或不具有表面活性但具有与表面活性物质结合的物质带出,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对蛋白质、细胞等生物产品的分离生物物质的分离与矿石、离子、分子有很大差别,生物物质(如细胞等)受培养基成分及外界条件影响很大,同种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浮选条件和效率也不一样。 2、液膜分离技术 2.1 液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 主要有单滴型、隔膜型以及乳状液膜型等。根据膜的种类不同,其分离机理可分为选择性渗透、渗透伴有化学反应、萃取和吸附等。通过高度分散的微细液界面的传质,比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吸附等传统的分离技术具有传质速度快、选择性高、萃取和反萃同时进行、能耗低等一系列优点。在传质过程结束后,乳状液膜通常采用静电凝聚法破乳,膜相可以反复使用,内包相进一步处理后回收浓

新型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1-04-18 作者简介:陈默(1986—),硕士研究生,从事含能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王建龙,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联系人,主要从事含能化合物合成及炸药中间体的制备、 应用及开发。新型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陈 默,曹端林,李永祥,王建龙 (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快速、节能的新型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在多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反渗透、 电渗析、纳滤、微滤、超滤、气体分离、渗透汽化和膜反应器等各种膜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特点,在工业中的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膜技术的应用前景。关键词:膜分离;原理;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TQ0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 (2011)05-0031-03 Research Progress of Membrane Technology CHEN Mo ,CAO Duan -lin ,LI Yong -xiang ,WANG Jian -long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China )Abstract :The membrane extraction technique is a new type extraction technique with high efficiency ,high speed and saving energy.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is applied widely as a new kind of separation technology.The separa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kinds of membrane technologies were introduced ,including electrodialysis ,reverse osmosis ,nanofiltration ,ultrafiltration ,microfiltration ,gas separation ,pervaporation ,membrane reactor.Further more ,the application and current problems of different membrane technologies were extensively summarized.Finally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was presented.Key words :membrane separation ;principle ;application ;progress 膜分离技术主要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高分子 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流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操作。与传统分离方法(蒸发、萃取或离子交换等)相比,它是在常温下操作,没有相变,最适宜对热敏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浓缩,具有高效、节能,工艺过程简单,投资少,污染小等优点,因而在化工、轻工、电子、医药、纺织、生物工程、环境治理、冶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膜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和特点1.1 纳滤 纳滤膜具有纳米级孔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1000,能使溶剂、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盐通过。纳滤膜的分离机理模型目前的看法主要是空间位阻-孔道模型。与超滤膜相比,纳滤膜有一定的荷电容量;与反渗膜相比,纳滤膜又不是完全无孔的。纳滤是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 术, 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余跃等[1] 对纳滤技术处理印染废水进行了去除COD 和脱色的研究。结果 表明, 纳滤技术可有效地去除印染废水中的色度和COD 。Salzgitter Flachstahl 电镀厂采用膜技术处理 镀锌废水, 回收其中的Zn 2+ 和H 2SO 4,其结果达到了设计要求[2]。常江等[3] 在完成用新型纳滤膜处 理模拟含Ni 2+ 废水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电 镀镍漂洗废水的纳滤膜处理及镍和水回收利用的工业试验,为大规模工业应用提供了参考数据。杨青等[4] 研究报道将DK 型与NF90型纳滤膜组合可适用于治理高浓度、高盐分的吡啉农药废水污染。1.2 超滤 超滤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 100000之间。超滤过程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压力驱动的筛孔分离过程,是膜表面上的机械截留(筛分)、在膜孔中的停留(阻塞)、在膜表面及膜孔内的吸附三种形式。 徐超等 [5] 在中试中采用浸没式超滤膜代替传 统砂滤工艺处理浊度较低的滦河水,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设备费用降低了。罗涛等[6] 采用混凝沉淀-超滤工艺对微污染原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组合

新型分离技术

新型分离技术 化学专业学生:汤婷(11130225) 指导教师:彭钢 摘要:目前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超临界流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农产品加工和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键词:C5 馏分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膜分离技术分离技术 引言 国内外对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但由于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料、产品和对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按机理划分,可大致分为五类: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用固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和用外力场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电泳)等。现在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分子蒸馏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和膜分离技术。[1] C5馏分分离技术 传统技术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像流程、能耗、二烯烃的损失、吸收剂的合理配置等方面,都需要研究者或使用者进行近一步合理的改善,以满足企业发展及工艺先进化的需要。下面的几种新技术都在研究中尚未进入工业化,也是 C5馏分分离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1.1 催化加氢除炔技术 该技术是为了克服第二吸收单元的能耗高、溶剂损失多的缺点而设计的,这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一段吸收工艺。来自第一吸收单元的化学级异戊二烯进入选择性加氢反应器中,在多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占总量的0.1% ~2%异戊烯炔和2 -丁炔等炔烃加氢除去,在经过脱轻塔、脱重塔的处理,最终在塔顶得到聚合级异戊二烯。北京化工研究院[2]经过模拟加氢前后的流程,得出结论: 加氢后的异戊二烯的收率和质量都要高于加氢前的,而且能耗和生产成本都大幅降低,提高了整个分离过程的经济效益。美国专利显示[3],催化加氢反应器中的适合温度为 20~ 80 ℃,压力为 0.3 ~ 4.0 MPa,其中的一种催化剂的配方为:3% 铜+ 0.03% 银 + 0.03% 钯 + 0.3% 钾。 1. 2 反应精馏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就是集原有的二聚反应器和其配套的蒸馏塔为一体的反应精馏塔。在该塔中,既可以选择性的发生环戊二烯的二聚反应,又能分出粗环戊二烯。北京化工总院[4]采用此技术做相关实验,与现有技术比较,发现环戊二烯的转化率相应的提高了,而且双环戊二烯的纯度也要高于现有技术下的。该技术的的独特之处在于简化了流程及操作,从而降低

泡沫分离法分离蛋白质

分离工程期末论文 泡沫分离法分离蛋白质Foam separation separation protein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081 学生姓名:喻唯学号: 050811103 指导教师:戴卫东(副教授) 2011年6月

期末论文中文摘要 泡沫分离法分离蛋白质 摘要:泡沫分离蛋白质是利用蛋白质的表面活性对其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分离过程中的条件温和,对蛋白质的活性影响较小,是一种成本较小、有着很好应用前景的分离方法.实验中,以两种蛋白质BSA和HSA作为分离模拟体系的目标蛋白质,利用自制的泡沫分离塔,作了一系列的泡沫分离实验,考察了各种操作参数对分离结果(回收率和增浓比)的影响.实验发现,液柱高度、泡沫层高度、鼓入气体的流速、进料流量和pH值、料液浓度以及温度等对分离的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较低的进气速度、较高的泡沫高度与液柱高度、适宜的温度(BSA在25℃,HSA在35℃)、适当的pH值(蛋白质的等电点附近)以及较低的母液浓度有利于得到较高的富集比.在最佳条件下富集比最高可达28.6,回收率可达93.1%.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假设吸附过程始终处于平衡态、气泡大小均一以及每一个气泡均为正十二面体,建立了分离的数学模型,得到可以求解的微分方程组. 关键词:蛋白质泡沫分离数学模型回收率富集比泡沫分离法 期末论文外文摘要 Foam separation separation protein Abstract:Foam separation protein is the surface activity by protein on the separation of a kind of method, the separation process of mild conditions, the less influence the actiity of the protein, is a kind of cost, lesser, has the very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separation method. Experiments with two proteins, BSA and HSA as the target protein separation simulation system, a self-made foam separation tower, made a series of foam, examined the separation experiments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n the separation results (recovery and increase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than). Experiments have found that fluid column height, foam height, drums into gas velocity, feeding flow and pH value, material liquid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the separ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effect: lower inlet velocity, higher foam height and fluid column height, appropriate temperature (25 ℃, BSA HSA in 35 ℃), appropriate in the pH value (protein isoelectric point) and low near the mother liquor to get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enrichment ratio. At the best possible conditions than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recovery can reach dropped to 93.1% 28.6. In model of the process, the hypothetical adsorption process always in equilibrium, bubble size uniformity and each bubble are are twelve surface bod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get separation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an be solved.

生物化工及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动态与信息 专题报道 生物化工及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技术是新兴高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它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是以重组DNA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为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先进技术所组成的新技术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和农业。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生物化工技术已成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技术为生物技术提供了多种高效率的反应器、新型分离介质、工艺控制技术和后处理技术,从而可以促进生物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因而新兴的生物化工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竞争的重要焦点之一。生物化工产品的分离技术也被称为生物技术的下游加工术,是整个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与否,是决定生物技术成果能否转变为具有实用价值和竞争力的产品的重要因素。生物化工产品的分离与化学物质的分离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产品大多要求高纯度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因其易受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外界环境因素的破坏而发生变性,因而生化分离过程一般要求在快速、低温、洁净的条件下进行。总之,生物化工产品的分离技术具有一定特殊性。 1 生物化工分离过程的重要性及一般步骤生物化工分离过程是生物化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从发酵液或酶反应液中分离生物产品,它是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生物产品一般是从杂质含量远远高于产物的悬浮液中进行分离的,而且产品要求纯度较高,只有经过分离加工过程,才可以制得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因此分离是生物化工工业化的必需手段。与此同时,进行生化分离过程十分困难,这是由于产物原料液的含量极低与产物的高纯度要求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而且分离的方法复杂,因此,开发新的分离工艺手段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由于生物化工产品不同(如酶或代谢产物),所采用的分离方法也不同。但大多数生物化工分离过程常采用4个分离步骤:1)对发酵液或酶反应液预处理,进行固液分离。在这个步骤中过滤和离心是常用的基本单元操作。在过滤操作中有时为了减少过滤介质的阻力,采用了膜分离技术。但该过程对产物的含量改善作用很小。2)进一步分离。此步骤使产物的含量增加。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吸附、萃取等,如合成ATP 时用颗粒活性炭作吸附剂。3)高度分离。在这个步骤中分离技术对产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典型方法有层析、电泳等。4)精制,先进行结晶析出再干燥即可。合成ATP时,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浓缩,最后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进行减压干燥,可得ATP成品。生物化工过程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如蒸馏、萃取、过滤、结晶、 元操作过程,而另一些则为新近发展的分离技术,如细胞膜破碎技术(包括球磨破碎和化学破碎等)、膜分离、色层分离等。在此着重介绍膜分离技术。 2 膜分离技术概述 膜分离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甚至会导致一次工业革命的高新技术之一,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热点。膜分离作为一种新发展的高新分离技术,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水加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生物技术、能源工程等领域,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对膜分离技术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对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开始的。从60年代的反渗透技术到90年代的渗透汽化技术,我国的膜分离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在膜分离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已成功地研制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如无机膜反应分离技术等。 3 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优点 膜分离是指用半透膜作为障碍层,借助于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在能量、浓度或化学位差的作用下对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提纯。由于半透膜中滤膜孔径大小不同,可以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膜层,而其它组分被保留在混合物中,以达到一定的分离效果。利用膜分离技术来进行分离具有如下优点:膜分离过程装置比较简单,同时操作方 032化 学 试 剂2008年3月

含铜和含锌溶液的吸附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

含铜和含锌溶液的吸附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5-02-03T16:43:43.49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5年1月供稿作者:王优然[导读] 泡沫吸附分离低浓度的含锌溶液的操作参数影响规律分析。王优然 近年来,泡沫分离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下面我们就来分一下含铜和含锌溶液的泡沫分离技术的发展状况。 1 泡沫分离法的应用与发展 1.1 泡沫分离法发展情况。泡沫分离法是一项利用物质在气泡表面上吸附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技术,在20 世纪初泡沫浮选就已广泛应用于矿冶工业,但针对离子、分子、胶体及沉淀的泡沫吸附分离技术,则是近30 年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1.2 泡沫分离法分析。泡沫分离法是基于溶液中溶质间表面活性的差异,使得表面活性强的物质优先吸附于分散相与连续相的界面处,然后通过鼓泡使溶质选择性的聚集在气- 液界面并借助浮力上升至溶液主体上方形成泡沫层,从而实现分离、浓缩溶质或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这项技术具有设备简单、耗能低、适合于低浓度溶液的分离回收、处理量大等特点,因此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 泡沫吸附分离低浓度的含锌溶液的操作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2.1 气体流量的影响。气体流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塔的流体力学特性的改变上。从理论上来讲,气体流量越大越有利于分离,但在一段反应时间后,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浓缩比反而减小,这是因为气体流量过大会导致溶液的气含率较高,气泡在溶液中的停留时间变短,易引发气泡破碎、合并,因此浓缩比下降。但是气体流量增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增多,总的传质面积也增大,结果使单位时间的传质量增加。 2.2 液位高度的影响。事实上,液位高度的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但是也可以作为影响因素来研究。总的来说,液位的高低决定了塔内的压力,如果液位过高,那么液体向下流的速度就会减慢,这样就会使反应的时间过长,不利于试验的进行,但是如果液面的高度过低,则会产生反应过快,而且反应不充分的现象。所以对于液位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3 进料量的影响。当然了,进料量对也会对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验中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进料量,如果进料量太小,在经济上不合理;而进料量太大,则待去除组分在气浮池的停留时间缩短,去除率降低,因为进料量增加,待分离组分在气浮池中停留时间缩短,气泡与锌离子复合体相互碰撞的机会减小,去除效率就会降低.同时也可以看出泡沫分离法在分离低浓度溶质方面效果较为显著。 2.4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并不能完全的与表面活性剂配和,所以自由离子很难吸附到气泡表面,但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不断的增大,浓缩比也会增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时,气液界面的吸附量增多,浓缩比增大。但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太高时,气泡界面上的吸附趋于饱和,而过多的表面活性剂就会与金属离子的气泡复合体抢占气泡界面,因此浓缩比会迅速下降。 3 铜的泡沫吸附分离 3.1 正交试验。由于影响铜泡沫吸附分离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气体流量、液位高度、进料量、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pH 等,因此为了得到更好地分离效果,可以将每一个影响因素在进行单因素试验时得到的较好的试验条件,进一步和其他各个因素的试验适宜值相组合,通过更加深入的试验,以获得最好的试验结果。当然,试验数据的选取还是要视具体条件而定,可以一个影响因素同时选择3 至4 个值继续试验,但是不建议选择的太多,因为这样会大大增加试验量,而且可能试验的结果都差不多,所以也要适当的设计试验,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3.2 铜离子泡沫分离的最佳PH 值范围分析。如果要进行最佳单因素的研究,就要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开始,正因为是研究一个最佳的pH 范围,所以在设定要试验的pH 范围一定要宽一些,这样的结果才更有说服力。在单一离子存在的情况下,金属铜离子水溶液pH>5.3 时,开始出现氢氧化物沉淀,而金属锌离子水溶液则在pH>6.8 时,有沉淀析出。在混和离子共存条件下,由于共沉淀和载体沉淀作用,锌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值范围明显往酸性方向偏移,因此为了使分离形式控制在泡沫分离上,最优化的pH 值一般选取5.0。 3.3 离子对平衡常数与表面相组成的理论估算。在硫酸铜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的反应体系中,存在着硫酸铜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反应生成十二烷基硫酸铜和硫酸钠,因此,在这个溶液中就会存在离子对的平衡。设定十二烷基硫酸铜的平衡浓度为x mol/L 和反应起始物质的反应初速度,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列出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进一步分析铜离子、钠离子对十二烷基硫离子的亲和力强弱,借此分析吸附分离的效果。 4 泡沫吸附分离铜、锌离子的选择性及表面活性剂复配对泡沫分离的影响分析 4.1 泡沫吸附分离铜、锌离子的选择性。金属离子的电性能是影响其与表面活性剂结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同价离子的半径越小,其水合半径越大,电势越小。而对于铜离子和锌离子来说,因为它们是同价离子,所以其水合半径将决定其电势的大小。由于铜离子半径为72 pm,锌离子半径为74 pm,两者相差不大,所以其二者电势也应相差不大,因此铜离子、锌离子与一些活性成份的结合能力也相差不大。从而可以推断出一些物质对铜离子、锌离子泡沫分离选择性的好坏。 4.2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性对泡沫吸附分离的影响。设置其他实验条件保持相同,可以得出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泡沫吸附分离的影响。一般的,阴阳离子复配会产生混浊,没有分离效果。而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被加入时,由于碳氢链间的疏水作用加上极性端的氢键结合,以及混合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离子在表面上的定向排列紧密,可以显著的改变水表面性质,使之接近非极性表面,表现出很低的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增高,使原来的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之间的电性斥力减弱。再加上两种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碳氢链间的疏水作用,而较易形成胶团,故此复配比是较为理想的。参考文献 1 董红星等.泡沫分离法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9;18(5):20~22 2 杨运泉等.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界面性质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6(4):25~28 作者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文献名称

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组员:吴佳曦、张雯辉、郭志新、李耀睿、刘汉飞、王伦、张振斌膜分离技术在近20年发展迅速,其应用已从早期的脱盐发展到化工、轻工、石油、冶金、电子、纺织、食品、医药等工业废水、废气的处理,原材料及产品的回收与分离和生产高纯水等,是适应当代新产业发展的重要高新技术。膜分离技术不但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正在成为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 膜分离是借助于膜,在某种推动力的作用下,利用流体中各组分对膜的渗透速率的差别而实现组分分离的过程。目前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种,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微滤(Microfiltration,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UF)和液膜分离等。 膜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无相变、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分离产物易于回收、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在水处理领域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是现代分离技术中一种效率较高的分离手段。 在环境过程中膜分离技术以其独特的作用而被广泛用于水的净化与纯化过程中。下面分类介绍一下膜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1 电渗析技术研究现状(刘汉飞) 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渗透性(与膜电荷相反的离子透过膜,相同的离子则被膜截留),使溶液中的离子作定向移动以达到脱除或富集电解质的膜分离操作。它可使电解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溶液的浓缩、淡化、精制和提纯。电渗析技术普遍应用于食品生化行业以及废水处理。下面分类对这几方面的应用现状做一介绍。 1.1 电渗透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利用电渗析技术对酱油进行脱盐处理,可以制得低盐酱油并基本保持酱油原有风味,但要损失一部分作为酱油指标的氨基酸态氮和有机酸等有效成分,从而将酱油的含盐量降低。但国内尚无这方面的报导,刘贤杰等采用电渗析技术进行了酱油脱盐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原酱油食盐含量19.4%,经电渗析处理后,酱油含量降至约9%,食盐以外的有效成分也有一些被除去,比较明显的是作为酱油品质指标的氨基酸态氮,有约8%的损失。酱油风味大致不变,证明了电渗

泡沫分离技术综述论文

泡沫浮选分离技术--曹肖烁 摘要:综述了泡沫浮选技术的定义、分类以及原理,介绍了泡沫浮选分离技术中使用的试剂(捕收剂、起泡剂、活化剂、无机调整剂、有机调整剂)、浮选机械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介绍了泡沫浮选分离技术的应用,指出了泡沫浮选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 一.泡沫浮选的定义与分类 泡沫浮选是以气泡分离介质来浓集表面活性物质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主要特点是利用气泡的气-液界面,分离被水润湿性不同的物料。疏水的物料随气泡漂浮到水面上,形成含某种成分很高的泡沫层;而被水润湿的物料,沉于水中,因而可以把它们分开[1]。人们通常把凡是利用气体在溶液中鼓泡,以达到分离或浓缩目的的这类方法总称为泡沫浮选分离技术,简称泡沫浮选技术。 根据被分离物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具有表面活性物质的分离以及各种天然或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分离,例如医药生物工程中蛋白质、酶、病毒的分离;另一类是本身为非表面活性剂,但可以通过配合或其它方法使其具有表面活性,这类体系的分离被广泛地用于工业污水中各种金属离子如铜、锌、铁、汞、银等的分离回收。 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溶解性,泡沫分离也可以分为不溶物的浮选和溶解物的浮选两大类。矿物浮选在不溶物浮选中最重要,也是最成熟的。表面活性剂在固体颗粒的表面形成半胶束单分子吸附层,且呈亲水基向里憎水基向外的状态,从而降低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表现出疏水性吸附至气泡界面的倾向,使浮选得以进行。离子浮选是溶解物浮选的一类。其过程和前述过程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表面活性剂并非吸附在被浮选物的表面。气泡形成时气液界面有表面活性剂吸附层,被浮选的离子通过静电吸引被束缚在气泡的界面上而随气泡上升。分子浮选是溶解物浮选的另一类别,是将少量溶解的分子如点白纸、醇等有机物从水中分离的过程。被分离物被气泡气液界面表面活性剂半胶束单分子层增溶富集而随气泡上升,得以浮选[2]。

现代分离技术论文

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摘要: 简要阐述了分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各主要常规和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前沿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讨论了分离技术将继续推动现代化工和相关工业的发展,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中大显身手。 关键词:分离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n separ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The history of produce and development on separation engineering i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tatus and study advance of most traditional and new separation techniques and its developing direction in future is briefed. In the past, separation technology brought into important play in chemical engineering.It is discussed that it will also impel moder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relative industries in future. Moreover it will strut its stuff in high technology. Key words: separ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spect 本文从分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入手,综述了精馏、吸附、干燥等常规分离技术和超临界流体分离、膜分离、耦合分离等新型分离技术的研究,并分析了各种技术在现代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