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池生金【大题P1、7、9章】

第一章:导论第1节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

1、公共事务: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2、【大题】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规模性。

3、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

4、公共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5、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虽然有些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斥他人的消费,但这样做是不经济的,或者是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因而是不允许的。(2)非竞争性:是相对于私人产品所具有的竞争性来说的,这里所说的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有两层基本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0;编辑拥挤成本为0.

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

6、社会总产品俱乐部产品

私人产品纯私人产品

7、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8、准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不充分;(2)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第三者的福利的影响。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下降。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表现为社会对该商品需求的下降。注:公共产品也具有负外部性,如行政处罚。

9、准公共产品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外部性(具体分析)

10、【选择题】公共事业产品基本性质:(1)纯公共产品性质(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2)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动植物检疫、出版、广播、影视以及基础设施)。

第2节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11、公共组织(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与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技监局、消协、商检局、行业协会残联、经济仲裁委员会)。

12、【大题】公共组织的特征:(1)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2)活动受到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3)受到高度的公众监督;(4)活动具有政治性;(5)目标形式上清楚但实际中模糊,且组织行为结果评判较苦难;(6)具有一定的独占性。

13、公共权力: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14、公共权力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共权力来源于氏族权力,并经过其异化形式——国家演化而来。

15、【大题】公共权力(强制性权力、非强制性权力)的特征:(1)社会性;(2)政治性;(3)综合性;(4)约束性。

16、公共事业管理: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17、【大题】现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1)具有公共性;(2)具有强制性;(3)具有非营利性;(4)具有服务性。

18、【大题】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1)以公众为本原则;(2)服务原则;(3)社会效益优先原则;(4)法治原则。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相关管理的关系

19、【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1)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包含、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2)区别:A、管理对象,前者是狭义的,后者是广义的公共管理;B、政府职能的角度,前者主要与社会管理职能相关,后者与政务管理、宏观调控等职能相关;C、管理手段,前者偏重于柔性管理,后者刚性手段和柔性手段得到广泛的使用。

20、【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1)联系:A、管理目的是相同的,最终目标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维持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B、管理范围上有联系,管理公共事业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C、管理主体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却有密切联系。(2)区别:A、管理对象上,前者是特定的公共事务,后者是广义的公共事务;B、管理主体上,前者是整个的社会公共组织,后者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C、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前者手段丰富,后者较单一。

21、【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区别:(1)管理目的:是否盈利?(2)管理所依托的权力不同,前者是公共权力,后者主要是私有权中的财产所有权;(3)管理的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管理,后者是经济管理;(4)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前者是税收,后者是“内部事务”;(5)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前者主要是法律,后者主要是利润;(6)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不同,前者遵守公共伦理和公共管理规范,遵守公务员相关管理的规定,职业化、终身化的倾向;(7)绩效评估标准不同,前者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重公平,后者经济效益是首要指标。

第4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

22、【大题】意义:(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当前改革的迫切需要;(2)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极大的推进政府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名词解释、选择题】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第1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

1、【重要】概念: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比较重要】特征:(1)广泛性;(2)复杂性;(3)差异性

3、分类:(1)以层次为标准:宏观、中观、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2)以国别区域为标准:国际、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环境。(3)以作用和影响为标准:积极、消极公共事业管理环境。(4)以内容为标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

4、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1)辩证关系: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

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2)相互作用:通过特定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公共事业管理满足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需求。

第2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5、【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6、文化环境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形式:(1)文化环境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公共事业管理人员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解释;(2)文化环境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管理价值取向;(3)文化环境规定着公共事业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

7、【重要】公共管理文化:指公共管理主体自身所具有的关于公共管理的思想、价值和相关的实践经验等。

8、公共管理文化的基本内容:(1)公共管理的价值观;(2)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9、【重要】公众政治文化: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政治价值倾向和政治心理倾向的总和。

10、公共政治文化的内容:(1)政治意识形态;(2)社会政治思想或政治思潮;(3)社会政治心理。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11、【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指在一定政治体系中与公共组织并列且对公共组织产生作用的诸种政治因素之总和。

12、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因素及其影响方式:(1)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影响;(2)政治关系的影响;(3)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权力的影响。

13、【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经济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经济背景,是制约和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一切经济因素的总和。构成因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成分、经济体制。

14、经济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方面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能力、水平和效率;(2)经济成分方面决定着政府要有相应的经济职能、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政策;(3)经济体制方面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的形态特征和制度特征,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行为特征和运行。

15、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不同层次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对高层次的影响是直接的,对中低层是间接地、迂回的,且相对小一些。

第4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和国际环境

16、【重要】公共关系环境:影响和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各种公共关系因素的总和。

17、公共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公共事业主体与社区的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决策和实施上;(2)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之间的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实施上。

8、【重要】国际环境:是以国别区域作为标准来对影响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因素进行分类的,它是指影响和制约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的全球性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文化环境构成。

9、国际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对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政策的影响;(2)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手段等产生影响;(3)本国国际地位对公共事业管理的

影响。

【名词解释、选择题】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第1节: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

1、政府的基本属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2、【重要】政府基本职能特性:整体性;适应性;差异性;统一性。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应确立在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基本观念,一方面政府能够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改善和扩大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力量在改善政府功能上有其重要作用,在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有利于改善其低效率运转形态。

4、【重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1)提供公共产品;(2)消除外部效应;(3)调节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4)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概括为以下职能:政务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

5、【重要】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1)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2)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第2节: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6、【重要】非政府组织:依靠社会权力,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官方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显然,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

7、【重要】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或正规性;(2)民间性或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自愿性;(6)非政治性;(7)非宗教性。8、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非政府组织是当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9、【比较重要】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1)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必然主体;(2)非政府组织能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3)非政府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4)扩大就业渠道;(5)增加社会保障制度能力;(6)提高公民民主意识;(7)增加社会公民化程度等。

9、基金会案例:P141非政府组织:社会再分配的工具,社会的减压阀,公共或私人组织的公关工具。

10、事业单位的类别:P144

第七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过程第1节: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及其确认1、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界定: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社会问题,只有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而且在当时情况下公共部门有资源和能力能够予以解决的,才能进入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讨论范围,最终通过计划的制定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

2、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成立的前提条件:(1)它首先是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2)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觉的、所认知的;(3)必须具有公共性;(4)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3、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特点:(1)公共性(最基本);(2)可变性;(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4、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形成:(1)自然灾害;(2)经济的较显著变化;(3)技

术的发展;(4)国际交往和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5、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提出:(1)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人;(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3)大众传媒;(4)智库。

6、调查公共事业问题的基本方法:(1)直接调查法:观察法【无结构的参与观察法、无结构的非参与观察法、有结构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2)间接调查法。

第2节:公共事业中的公共项目管理

7、公共项目:根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

8、确立公共项目的基本要求:(1)划分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2)考虑每个步骤之间的关系;(3)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4)有明确的时间表;(5)经常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计划是否相符合。

9、目标确立:根据公共政策或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战略,针对具体的公共问题或需求,选择一个公共事业管理行为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和所期望的实施效果。

10、目标确立中中低层管理人员考虑的因素:(1)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战略、有关本机构及其管理权限和职责的法律规定;(2)本机构管辖范围内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条件;(3)本社区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并考虑总和人们利益的最佳方法;(4)进行那个效果预测,包括对目标实现障碍的估计。

10、计划的形成:(1)阐述目标;(2)对客观的环境和各种主观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估;(3)列出尽可能的运作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适当的运作方案;(4)确定实施这一项目管理的方法,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和资源的节省。

11、时间预算法:乐观、中性、保守。

12、目标管理: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其基本内涵是将一个项目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与总目标相关联的具体目标,即一种树状的目标体系,并以目标即具体的管理结果为依据,明确每个具体目标的负责人、完成时间和资源配置等。

13、目标管理的优点:(1)有利于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化,减少盲目性,节省资源,提高管理的效率;(2)目标的制定者也是实现者,促进了对管理的参与;(3)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4)有利于对整个管理里过程进行控制、监督和评估。

14、目标管理的不足:(1)容易造成总目标就是小目标的简单相加的认识误区;(2)对整个公共项目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5、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决策:方案的拟定+方案的选择P232

16、拟定方案的基本原则:可行性原则(限制因素分析、潜在问题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详尽性原则;互不兼容原则

17、公共项目运作方案选择的基本步骤:(1)综合分析:从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从成本和效果的对比进行分析;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的对比进行分析。对方案本身进行分析和对实施方案的环境进行分析。(2)运作方案的选择:多种选一;合多为一;重新拟定;暂缓抉择。

15、公共事业管理运作方案的实施:(1)实施的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思想准备;组织与人力准备;财务准备。(2)实施的落实阶段:设立指挥中心,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控制失效(早期失效;偶然失效—中期;耗损失效—后期)。(3)评估阶段:效果检验和绩效考核。

【选择、名词解释】第八章:公共事业管理费用及配置效率分析

第1节: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的及其价值

1、当代公共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的组合:

生产方式提供方式产品性质

公共生产公共提供纯公共产

混合提供准公共产品

私人生产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或接近

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第2节:不同类别的公共事业管理经费分析

2、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成本。

3、公共支出的分类:(1)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2)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3)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之处。

4、公共消耗性支出:公共消费支出(服务,国防、教育、公共保健)+公共投资支出(资产,水电煤气通信)

5、公共转移性支出:单方面的无偿转移,包括各种财政补贴、补助、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债务利息等。

6、公共支出的原则:公平;效益;稳定。

7、非政府组织投入:

(1)非公共支出的内涵包括:溢余(净资产的增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2)非政府组织的支出原则:非营利性原则;安全原则;

8、企业资金投入:

(1)投资于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企业;

(2)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BOT(建设—经营—转让)、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凭单、产权交易、合资或兼并。

第九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和伦理第1: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和责任机制

1、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

2、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性质: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行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时期最基本的特征。

3、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基本内涵:

主观责任: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对所从事的公共事业的忠诚、良心以及认同。

客观责任: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要求,以及上级交付的客观应尽的责任,只要是指负责和义务。

4、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分为:(1)回应;(2)弹性;(3)胜任能力;(4)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5)廉洁。

第2节: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控制机制

5、概念:指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或通过一定的行政层级,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履行责任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6、包含:(1)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2)行政监督和检查:对具有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使行政监督权;对具有无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使行政监督权;(3)行政监察;(4)审计;(5)行政复议。

6、科层制的特点: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的额权责分配;完备的规则和程序;层级节制;重视文件的处理和保存。

7、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司法控制机制

8、公民参与控制机制:

(1)作用:A、可以反应公众的需求和偏好,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能力;

B、可以使公共事业管理者清楚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绩效评估的意见;

C、可以向公民提供有关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信息;

D、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2)条件:要有必须的制度设计;要有相应的公共管理文化;公众必须具备参与能力和信息。

(3)基本方式:公开听证;民意调查;咨询委员会;利益群体。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伦理

9、公共事业伦理的构成

(1)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2)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公共事业管理角色管理。

10、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具体内涵:(1)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2)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3)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4)勇于承担公共责任;(5)高尚的敬业精神。

11、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价值的功能:

(1)导向作用: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规范作用:通过伦理规范限定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活动的范围、行为模式,使公共事业管理全过程程序化和规范化。

(3)选择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一定的伦理意识支配下,以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为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主、自控、的抉择,是对自己行为动机、意图、目的和行为方式、过程、结果的选择。

12、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建设:(1)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2)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履行机制;(3)行为守则;(4)公民参与。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 观念活动。(第100页) 2、灵感: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 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第137页) 3、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 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第138页) 4、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 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第161页) 5、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 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第162)6、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 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第170) 7、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合、生成与呈示, 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第179) 8、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 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第132页) 9、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张是:认为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是它 的“文学性”,“文学性”就在于它的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而与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无关,代表人物是艾亨鲍姆。(第175页) Ps:俄国形式主义不知道正确与否,是自己通过书上的话提炼出来的。

《材料力学》学习资料

00习题 要求: 1.将题目转化为Microsoft Word文档; 2.解题过程用Microsoft Word文档,公式用公式编辑器,只交电子文档作业; 3.期末考试前必须作对所有所给题目,否则不能参加期末考试,请于指定时间前交作业。第一题(2010年3月5日前交该题作业)星期五 1.21 Determine the smallest allowable cross-sectional areas of members BD, BE, and CE of the truss shown. The working stresses are 20 000 psi in tension and 12 000 psi in compression. (A reduced stress in compression is specified to reduce the danger of buckling.)

Solution The free-body diagram of homogeneous BC in Fig.(b).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 are 0243616,0=-?=∑Ay F P M , P=24(kips)=24000(lb) The free-body diagram of truss in Fig.(c).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 are 0368)16 648816 6448(316,0=?-+? ++?+?=∑BD Ay E P P M , P BD =-8.944(kips) (Compression) 088, 0=-=∑CE Ay B P P M P CE =24(kips) (Tension ) 016 64436707.0, 0=++ --=∑BD BE Ay y P P P F P BE =-11.32(kN) (Compression) The normal stress of a member CE, DE and DF is )./(1200089442in lb A lb A P BD BD BD BD ≤== σ (Compression) A BD =0.745(in.2) )./(12000113202in lb A lb A P BE BE BE BE ≤== σ (Compression)

材料力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二、计算题: 1.梁结构尺寸、受力如图所示,不计梁重,已知q=10kN/m,M=10kN·m,求A、B、C处的约束力。 2.铸铁T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C为截面形心。已知I z=60125000mm4,y C=157.5m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3.传动轴如图所示。已知F r=2KN,F t=5KN,M=1KN·m,l=600mm,齿轮直径D=400mm,轴的[σ]=100MPa。试求:①力偶M的大小;②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力图。③用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AB 的直径d。 4.图示外伸梁由铸铁制成,截面形状如图示。已知I z=4500cm4,y1=7.14cm,y2=12.86c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20MPa,许用拉应力[σt]=35MPa,a=1m。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截荷P。 5.如图6所示,钢制直角拐轴,已知铅垂力F1,水平力F2,实心轴AB的直径d,长度l,拐臂的长度a。试求:①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力图。②计算AB轴危险点的第三强度理论相当应力。

6.图所示结构,载荷P=50KkN,AB杆的直径d=40mm,长度l=1000mm,两端铰支。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 st=2.0,[σ]=140MPa。试校核AB杆是否安全。 7.铸铁梁如图5,单位为mm,已知I z=10180cm4,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截荷P。 8.图所示直径d=100mm的圆轴受轴向力F=700kN与力偶M=6kN·m的作用。已知M=200GPa,μ=0.3,[σ]=140MPa。试求:①作图示圆轴表面点的应力状态图。②求圆轴表面点图示方向的正应变。③按第四强度理论校核圆轴强度。 9.图所示结构中,q=20kN/m,柱的截面为圆形d=80mm,材料为Q235钢。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 st=3.0,[σ]=140MPa。试校核柱BC是否安全。

材料力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53154

材料力学 一、填空题: 1.受力后几何形状和尺寸均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 2.构件抵抗的能力称为强度。 3.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各点的切应力与其到圆心的距离成比。 4.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该段梁上的弯矩图为。 5.偏心压缩为的组合变形。 6.柔索的约束反力沿离开物体。 7.构件保持的能力称为稳定性。 8.力对轴之矩在情况下为零。 9.梁的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 1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其最大切应力是。 11.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两种效应分别是。 12.外力解除后可消失的变形,称为。 13.力偶对任意点之矩都。 14.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杆中最大正应力为。 15.梁上作用集中力处,其剪力图在该位置有。 16.光滑接触面约束的约束力沿指向物体。 17.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 18.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三矩式,只有满足三个矩心的条件时,才能成为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 19.图所示,梁最大拉应力的位置在点处。 2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已知材料的许用正应力[σ],其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

21.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 22.在截面突变的位置存在集中现象。 23.梁上作用集中力偶位置处,其弯矩图在该位置有。 24.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已知材料的许用正应力[σ],其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 25.临界应力的欧拉公式只适用于杆。 26.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的构件,称为。 2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 28.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结果的三种情形是。 29.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截面C的位移为 。 30.若一段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则这段梁上的剪力图为。 二、计算题: 1.梁结构尺寸、受力如图所示,不计梁重,已知q=10kN/m,M=10kN·m,求A、B、C处的约束力。 2.铸铁T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C为截面形心。已知I z=60125000mm4,y C=157.5m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3.传动轴如图所示。已知F r=2KN,F t=5KN,M=1KN·m,l=600mm,齿轮直径D=400mm,轴的[σ]=100MPa。试求:①力偶M的大小;②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图。③用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AB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生活中的材料力学

生活中的材料力学 罗晖淼 摘要: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都运用到了材料力学的原理。学完材料力学之后,用另一个角度去剖析生活中的材料力学现象,别有一番风味。 关键字:应力集中,动载荷,稳定性 一:应力集中 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验,那就是有些零食的外包装非常平整美观,可是却 不实用,它们经常因为撕不开而遭到我们的嫌弃。相反,有些小零食的包装袋上会有一排锯齿的形状,而当我们沿着锯齿的凹槽撕的时候,无论这个包装所用的材料多么特殊,都能轻松地撕开一个大口子。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运用到了圣维南原理。当我们沿着锯齿的凹槽撕的时候,手指所加的力是垂直于包装袋的,因此切应力都集中在了凹槽处,即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此时凹槽处的切应力会急剧增大,那么只要手指稍稍用力,就很容易从这个凹槽将包装袋撕开。

这种应用应力集中的现象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掰黄瓜,有时候我们想把黄瓜

掰成两段时,往往会先用指甲在黄瓜中间掐一个小缝,然后双手用力一掰,黄瓜就很容易被掰成两段。同样的,因为在小缝处应力集中,黄瓜上作用的两个力矩使得缝隙处的切应力急剧增大,于是黄瓜中间截面发生脆断。再比如撕布条,如果一块完整的布条要将其撕成两半是很困难的,除非有很大的力把它拉断,而我们一般人是没有那么大的力气的,怎么办呢?通常我们会用剪刀在布条上剪出一个小缺口,然后沿着缺口撕开布条,其原理和食品包装袋是一样的。 既然应力集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的便利,那是不是应力集中越多越好呢?其实并不是,在工程上,基本都需要避免应力集中。像那些大桥,飞机,机床,建筑等大型工业结构,为了保证其坚固耐用寿命长,容易发生应力集中的地方如铆钉连接都需要特别地注意。所以工字钢并不是标准的工字型,在直角处都改造成了弧线形过度,就是为了防止工字钢因应力集中而断裂。 工程上的这些问题可比生活中的小问题严重得多,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重大的事故。曾经有一起飞行事故:飞机起落架里的一个小零件由于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卡在那里,导致起落架无法放下。不过还好,凭借飞行员高超的技术最终还是平安降落了。 二:动载荷 这里其实运用到了冲击载荷的知识。自由落体冲击是的动荷因数为:

材料力学期末总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材料力学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共15分) 1、(5分)一般钢材的弹性模量E=GPa;吕材的弹性模量E=GPa 2、(10分)图示实心圆锥杆受扭转外力偶作用,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为G,该杆的 η man1、(5(A)各向同性材料;(B)各向异性材料;(C 正确答案是 A 。 2、(5分)边长为d杆(1)是等截面,杆(2荷系数kd和杆内最大动荷应力ζd 论: (A)(kd)1<(kd)2,(ζdmax)1<((B)(kd)1<(kd)2,(ζdmax)1>((C) (kd)1>(kd)2,(ζdmax)1<((D)(kd)1>(kd)2,(ζdmax)1>(正确答案是 A 。 三、计算题(共75分) 1、(25

应力相等, 求:(1)直径比d1/d2; (2)解:AC轴的内力图:M AB (2) =3?10(Nm);M 5 BC 由最大剪应力相等:=ηmax= M n Wn 3 = 300?10 3 πd/16 3 = πd/16 2 ;

d1/d2= 由θ= MnlGI P 3/5=0.8434 ;??∴ θABθBC = 32M an1 4 Gπd1 ? Gπd232M 4 = MM n1n2 ? 2 (? 2d1 )=0.5 4 n2 2、(

3、(15分)有一厚度为6mm的钢板在板面的两个垂直方向受拉,拉应力分别为150Mpa和 5 55Mpa,材料的E=2.1×10Mpa,υ =0.25。求钢板厚度的减小值。 解:钢板厚度的减小值应为横向应变所产生,该板受力后的应力状态为二向应力状态,由广义胡克定律知,其Z向应变为: εz=- ν E (ζx+ζy)=- 0.25 9 则?Z=εZ 2.1?10 ?t=-0.146mm (150+55)?10=-0.0244 6 材料力学各章重点 一、绪论 1.各向同性假设认为,材料沿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 A 。 (A)力学性质; (B)外力; (C)变形; (D)位移。 2.均匀性假设认为,材料内部各点的 C 是相同的。(A)应力; (B)应变; (C)位移; (C)力学性质。 3.构件在外力作用下(A)不发生断裂;(B)保持原有平衡状态;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①名词解释②辨析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作品分析题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作品、作者、作品、读者 关系: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 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 话语伙伴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发展:(1)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2)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经济的制约;上层 建筑间的相互作用;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标准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四、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五、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六、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七、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宗教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 八、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 的自然;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 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 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艺术构思的概念、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 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感情 5、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十、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十一、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1)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 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 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 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

本材料力学复习资料全

填空 1. 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一般有 、剪切、 、弯曲四种,而应变只有线应变、 两种。 2.梁段上,只有弯矩没有剪力的弯曲形式称为 弯曲。 3.将圆轴的直径增大一倍,则圆轴的强度提高 倍 4.矩形截面梁截面宽b 高h ,弯曲时横截面上最大正应力 max σ出现在最大弯矩截面的 各点,=m ax σ 。 5.低碳钢试件受拉时,沿 方向出现滑移线;铸铁试件受拉时,沿 方向断裂。 6. 第三强度理论即 理论,其相当应力表达式为 。 7. 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一般有拉压、 、扭转、 四种,而应变只有 、切应变两种。 8. 梁段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的弯曲形式称为 。 9. 将圆轴的直径增大一倍,则圆轴的刚度提高 倍。 10. 单元体中 的截面称为主平面,其上的正应力称为 。 11. 如下图所示的悬臂梁,长度m kN q m l /2,5==满跨均分布荷载,则A 端右邻截面上 弯矩是 ,要减小梁自由端的挠度,一般采取减小 的方法; 12. 工程上将延伸率≥δ 的材料称为塑性材料。 13. 所谓 ,是指材料件抵抗破坏的能材;所谓 ,是指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14. 圆截面梁,若直径d 增大一倍(其它条件不变),则梁的最大正应力降至原来的 。 15. 圆形截面的抗扭截面系数W p = 。 16. 矩形截面梁弯曲时横截面上最大切应力max τ出现在最大剪力截面的 各点,如果截面 面积为F S 截面面积为A ,则=τmax 。 17. 如图所示,1—1截面上的轴力为 ,2-2截面上的轴力为 。 18. 若要求校核工字形截面钢梁腹板与冀缘交接处一点的强度,则应该用 强度理论,其强度条件(用该点横截面上的正应力σ和剪应力τ来表示)表达式是 。 19.如下图示的圆截面杆受扭时,在其表面上一点处沿与杆轴成-45°角的斜面上将出现最大 的 应力,而在其横、纵截面上将出现最大的 应力。 20. 矩形截面梁在横力弯曲的情况下,横截面上的剪应力是沿截面高度按 规律变化的,在中性轴处的剪应力值等于 。 21. 低碳钢圆截面试件受扭时,沿 截面破坏;铸铁圆截面试件受扭时,沿 面破坏。 22. 轴向受力杆如图所示,1-1截面上的轴力为 。 23. 对图示梁进行剪应力强度计算时,最大剪力为 。

材料力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精选.)

材料力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配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一、填空题: 1.受力后几何形状和尺寸均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2.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 3.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各点的切应力与其到圆心的距离成正比。 4.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该段梁上的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 5.偏心压缩为轴向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6.柔索的约束反力沿柔索轴线离开物体。 7.构件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称为稳定性。 8.力对轴之矩在力与轴相交或平行情况下为零。 9.梁的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1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其最大切应力是 100Mpa 。 11.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两种效应分别是变形效应运动效应。 12.外力解除后可消失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13.力偶对任意点之矩都相等。 14.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杆中最大正应力 为 5F/2A 。 15.梁上作用集中力处,其剪力图在该位置有突变。 16.光滑接触面约束的约束力沿接触面的公法线指向物体。 17.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18.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三矩式,只有满足三个矩心不共线的条件时,才能成为力系 平衡的充要条件。 19.图所示,梁最大拉应力的位置在 C 点处。

2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已知材料的许用正应力[σ],其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 2τ《=【σ】 。 21.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 22.在截面突变的位置存在应力集中现象。 23.梁上作用集中力偶位置处,其弯矩图在该位置有突变。 24.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已知材料的许用正应力[σ],其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 25.临界应力的欧拉公式只适用于细长杆。 26.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的构件,称为而力构件。 2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 28.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结果的三种情形是力,力偶,平衡。 29.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截面C的位移为 7Fa/2EA 。 30.若一段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则这段梁上的剪力图为斜直线。 二、计算题: 1.梁结构尺寸、受力如图所示,不计梁重,已知q=10kN/m,M=10kN·m,求A、B、C处的约束力。 2.铸铁T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C为截面形心。已知I z=60125000mm4,y C=157.5m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材料力学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 绪论 1、 构件能够正常工作的性能要求: 1) 强度要求:指构件有足够的抵抗破坏的能力; 2) 刚度要求:指构件有足够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3) 稳定性要求:指构件有足够的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力。 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 3、 截面法的基本步骤:截、留、平 4、 应变:线应变和切应变(角应变) 5、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轴向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第二章 拉压和剪切 1、 内力、应力计算及轴力图绘制 2、 低碳钢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卸载定律及冷作硬化 3、 轴向拉压的强度条件:[]N F A σσ= ≤ 4、 轴向拉压的变形:N F l l EA ?= 5、 拉压静不定问题: 解题步骤: 1) 静力平衡方程 2变形协调方程 3物力方程 4将物力方程代入变形协调方程,得补充方程 5联立求解静力平衡方程和补充方程,得结果。 6、 剪切和挤压 课后习题:2-1、2-12、2-45 第三章 扭转、 1、 扭矩的计算和扭矩图的绘制 2、 切应力互等定理

3、 切应变:r l ?γ= 4、 剪切胡克定律:G τγ= 5、 横截面上距圆心为ρ的任意一点的切应力:p T I ρτ=,最大切应力:max p t TR T I W τ== 6、 实心圆截面:432p D I π= 316t D W π= 空心圆截面:()()4 44413232p D I D d ππα=-=- ,()()3 444 11616t D W D d d D π π=-=- 7、 扭转强度条件:[]max max t T W ττ= ≤ 8、 相对扭转角:1n i i i p Tl GI ?==∑ 单位长度扭转角:'p d T dx GI ??== 9、 扭转刚度条件:[]max max ''p T GI ??= ≤ 课后习题:3-2、单元测试:6、7 第四章 弯曲内力 1、 弯曲内力的计算 2、 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 课后习题:4-1、4-4 第五章:弯曲应力 1、纯弯曲时正应力的计算公式:z My I σ= 2、横力弯曲最大正应力:max max max max z M y M I W σ== 3、抗弯截面系数: 矩形:26bh W = 实心圆:332 d W π= 4、弯曲的强度条件:[]max max M W σσ=≤ 5、矩形截面梁弯曲切应力:*S z z F S I b τ= 工字形截面梁弯曲切应力:*0 S z z F S I b τ= 6、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1)合理安排梁的受力情况: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本材料力学复习资料全

填空 1.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一般有 _、剪切、_______ 、弯曲四种,而应变只有线应变、_______ 两种。 2.梁段上,只有弯矩没有剪力的弯曲形式称为_______ 弯曲。 3?将圆轴的直径增大一倍,则圆轴的强度提高_________ 倍 4.矩形截面梁截面宽b高h,弯曲时横截面上最大正应力max出现在最大弯矩截面的各 点,m ax ______________ 。 5?低碳钢试件受拉时,沿________ 方向出现滑移线;铸铁试件受拉时,沿 _______ 方向断裂。 6.第三强度理论即_________ 理论,其相当应力表达式为 ________ 。 7.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一般有拉压、______ 、扭转、____ 四种,而应变只有____ 、切应变两种。 8.梁段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的弯曲形式称为_______ 。 9.将圆轴的直径增大一倍,则圆轴的刚度提高_______ 倍。 10.单元体中_____ 的截面称为主平面,其上的正应力称为_________ 。 11.如下图所示的悬臂梁,长度| 5m,满跨均分布荷载q 2kN/m ,则A端右邻截面上 弯矩是______ ,要减小梁自由端的挠度,一般采取减小______ 的方法; 12.工程上将延伸率____________ 的材料称为塑性材料。 13.所谓______ ,是指材料件抵抗破坏的能材;所谓__________ ,是指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14.圆截面梁,若直径d增大一倍(其它条件不变),则梁的最大正应力降至原来的_。 15.圆形截面的抗扭截面系数VP= _________ 。 16.矩形截面梁弯曲时横截面上最大切应力max出现在最大剪力截面的______ 各点,如果截面 面积为F s截面面积为A,则max ________________ 。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1 —1截面上的轴力为,2-2截面上的轴力为 18.若要求校核工字形截面钢梁腹板与冀缘交接处一点的强度,则应该用____________ 强度理 论,其强度条件(用该点横截面上的正应力b和剪应力T来表示)表达式是__________ 。19.如下图示的圆截面杆受扭时,在其表面上一点处沿与杆轴成-45 °角的斜面上将出现最大 的_______ 应力,而在其横、纵截面上将出现最大的_________ 应力。 20.矩形截面梁在横力弯曲的情况下,横截面上的剪应力是沿截面高度按_______ 规律变化的,在中性轴处的剪应力值等于 _。 21.低碳钢圆截面试件受扭时,沿 _截面破坏;铸铁圆截面试件受扭时,沿_面破坏。 22.轴向受力杆如图所示,1 —1截面上的轴力为_______ 。

(完整版)材料力学期末复习试题库(你值得看看)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均匀性假设认为.材料内部各点的是相同的。 A:应力 B:应变 C:位移 D:力学性质 2、各向同性认为.材料沿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 A:力学性质 B:外力 C:变形 D:位移 3、在下列四种材料中. 不可以应用各向同性假设。 A:铸钢 B:玻璃 C:松木 D:铸铁 4、根据小变形条件.可以认为: A:构件不变形 B:构件不破坏 C:构件仅发生弹性变形 D:构件的变形远小于原始尺寸 5、外力包括: A:集中力和均布力 B:静载荷和动载荷 C:所有作用在物体外部的力 D:载荷与支反力 6、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内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B:内力与外力无关; C:内力的单位是N或KN; D:内力沿杆轴是不变的; 7、静定杆件的内力与其所在的截面的有关。 A:形状;B:大小;C:材料;D:位置 8、在任意截面的任意点处.正应力σ与切应力τ的夹角α=。 A:α=90O; B:α=45O; C:α=0O;D:α为任意角。 9、图示中的杆件在力偶M的作用下.BC段上。 A:有变形、无位移; B:有位移、无变形; C:既有位移、又有变形;D:既无变形、也无位移; 10、用截面法求内力时.是对建立平衡方程而求解的。 A:截面左段 B:截面右段 C:左段或右段 D:整个杆件 11、构件的强度是指.刚度是指.稳定性是指。 A: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B: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其原有平衡态的能力; C:在外力的作用下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答案:1、D 2、A 3、C 4、D 5、D 6、A 7、D 8、A 9、B 10、C 11、C、B、A 二、填空 1、在材料力学中.对变形固体作了 . . 三个基本假设.并且是在 . 范围内研究的。 答案: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线弹性、小变形 2、材料力学课程主要研究内容是:。 答案: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材料力学期末复习材料

材料力学期末复习材料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复 习题 一、填空题 1. 杆件的四种基本受力和变形形式为: 轴向拉伸(压缩) 、 剪切 、 扭转 和 弯曲。 2.在所有方向上均有相同的物理和力学性能的材料,称为 各向同性材料 。 3.应用假想截面将弹性体截开,分成两部分,考虑其中任意一部分平衡,从而确定横截面上内力的方法,称为 截面法 。 4.作用线垂直于截面的应力称为 正应力 ;作用线位于截面内的应力称为 剪应力 。 5.在平面弯曲的情形下,垂直于梁轴线方向的位移称为 挠度 ,横截面绕中性轴的转动称为 转角 。 6.小挠度微分方程的公式是__。 7.小挠度微分方程微分方程只有在 小挠度 、 弹性 范围内才能使用。 8.过一点所有方向面上应力的集合,称为这一点的 应力状态 。 9.对于没有明显屈服阶段的塑性材料,通常产生取产生%_塑性变形所对应的应力值作为屈服应力,称为 条件屈服应力 ,用以_σ 表示。 10.设计构件时,不但要满足__强度__,刚度和__稳定性__要求,还必须尽可能 地合理选择材料和降低材料的消耗量。 11.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应力状态多么复杂,材料在常温、静载作用下主要 发生两种形式的强度失效:一种是 屈服 ,另一种是 断裂 。 12.结构构件、机器的零件或部件在压缩载荷或其他载荷作用下,在某一位置保 持平衡,这一平衡位置称为 平衡构形 或 平衡状态 。 EI M dx w d ±=22

13.GI p 称为圆轴的__扭转刚度__,它反映圆轴的__抗扭转__能力。 14.根据长细比的大小可将压杆分为 细长杆 、 中长杆 和 粗短杆 。 15.图示梁在CD 段的变形称为__纯弯曲__,此段内力情况为 _弯矩__。 16.为使图示梁在自由端C 处的转角为零,则m =____________,自由端挠度ωC =____________。 17.某点的应力状态如图,则主应力为:σ1=____________,σ3=____________。 18.判断一根压杆属于细长杆、中长杆还是短粗杆时,须全面考虑压杆的___ ___、 ___ __、___ ___、__ ___。 19.设单元体的主应力为321σσσ、、,则单元体只有体积改变而无形状改变的条件是( ) ;单元体只有形状改变而无体积改变的条件是( ) 且 321,,σσσ不同时为( )。 20.低碳钢圆截面试件受扭时,沿( ) 截面破坏;铸铁圆截面试件受扭时,沿( ) 面破坏。 21.任意平面图形对其形心轴的静矩等于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一点的应力状态如右图所示,则其主应力σ1, σ 2 ,σ3 分别为( ) A. 30Mpa ,50Mpa ,100MPa B. 50Mpa ,30Mpa ,-50MPa C. 50Mpa ,0,-50MPa D. -50Mpa ,30Mpa , 50MPa 2.下面有关强度理论的几种叙述,正确的是( )

《文学概论》作业

成绩: 文学概论 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会计学 学号: 1413001250069 姓名:张玲凤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2、是否运用(语言)来写作并最终形成语言作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 3、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摹仿论)。 4、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寓教于乐”说。 5、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 6、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文学)学科。 7、法国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8、(语言层)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9、(民间文化)文本是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 10、(网络媒介)被视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 (B)”倾向。 A 摹仿论 B 实用论C体验论D 文化论 2、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C)之间的矛盾。 A 大众性 B 排他性 C 零散性 D 无序性 3、美国(D)派认为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语言系统。 A 结构主义 B 解构主义 C 存在主义 D 新批评 4、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B)、细节逼真性。 A 待解性 B 理智性 C 说理性 D 暗示性 5、(C)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个个体理性沉思和对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 A 大众文化 B 民间文化 C 高雅文化 D 电影文学 6、(D)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A 印刷媒介 B 大众媒介 C 文字媒介 D 口语媒介 7、加拿大学者(A)提出“传播的偏斜”理论。 A 伊尼斯 B 麦克卢汉 C 麦罗维茨 D 麦克斯 8、文学语言是一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富有(A)的情感化的语言。 A 文采 B 陌生化 C 语境 D 蕴藉 9、文学意象的特征具有(A)、暗示性和朦胧性。 A 指意性 B 内涵性 C 象征性 D 形象性 10、诗的基本特征:语词凝练新奇、(B)、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 A 富有文采 B 结构跳跃简约 C 陌生化 D 新颖奇特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文学体验论:认为文学不是对世界的模仿或情感的表现,而是对于个体体验的传达;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的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而是对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阐释,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可传达性;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所传达的体验本身的特异性或神秘性,而在于她的普遍性和可理解性;读者阅

材料力学复习资料(同名5782)

材料力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为了保证机器或结构物正常地工作,要求每个构件都有足够的抵抗破坏的能力,即要求它们有足够的强度;同时要求他们有足够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即要求它们有足够的刚度;另外,对于受压的细长直杆,还要求它们工作时能保持原有的平衡状态,即要求其有足够的 稳定性。 2、材料力学是研究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学科。 3、强度是指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刚度是指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稳定性是指构件维持其原有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4、在材料力学中,对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是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 5、随外力解除而消失的变形叫弹性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叫塑性变形。 6、截面法是计算内力的基本方法。 7、应力是分析构件强度问题的重要依据。 8、线应变和切应变是分析构件变形程度的基本量。 9、轴向尺寸远大于横向尺寸,称此构件为杆。 10、构件每单位长度的伸长或缩短,称为线应变。 11、单元体上相互垂直的两根棱边夹角的改变量,称为切应变。 12、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直杆横截面上的内力,称为轴力。 13、应力与应变保持线性关系时的最大应力,称为比例极限。 14、材料只产生弹性变形的最大应力,称为弹性极根;材料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强度极限。 15、弹性模量E是衡量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指标。 16、延伸率δ是衡量材料的塑性指标。δ≥5%的材料称为塑性材料;δ<5%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 17、应力变化不大,而应变显著增加的现象,称为屈服或流动。 18、材料在卸载过程中,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 19、在常温下把材料冷拉到强化阶段,然后卸载,当再次加载时,材料的比例极限提高,而塑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冷作硬化。 20、使材料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的应力,称为极限应力。 21、在工程计算中允许材料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许用应力。 22、当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时,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的绝对值,称为泊松比。 23、胡克定律的应力适用范围是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 24、杆件的弹性模量E表征了杆件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这说明在相同力作用下,杆件材料的弹性模量E值越大,其变形就越小。 25、在国际单位制中,弹性模量E的单位为GPa。 26、低碳钢试样拉伸时,在初始阶段应力和应变成线性关系,变形是弹性的,而这种弹性变形在卸载后能完全消失的特征一直要维持到应力为弹性极限的时候。 27、在低碳钢的应力—应变图上,开始的一段直线与横坐标夹角为,由此可知其正切tg在数值上相当于低碳钢拉压弹性模量E的值。 28、金属拉伸试样在进入屈服阶段后,其光滑表面将出现与轴线成45o角的系统条纹,此条纹称为滑移线。 29、使材料试样受拉达到强化阶段,然后卸载,再重新加载时,其在弹性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大荷载将提高,而且断裂后的延伸率会降低,此即材料的冷作硬化现象。30、铸铁试样压缩时,其破坏断面的法线与轴线大致成45o的倾角。 31、铸铁材料具有抗压强度高的力学性能,而且耐磨,价廉,故常用于制造机器底座,床身和缸体等。 32、铸铁压缩时的延伸率值比拉伸时大。 33、混凝土这种脆性材料常通过加钢筋来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抗拉能力。 34、混凝土,石料等脆性材料的抗压强度远高于它的抗拉强度。 35、为了保证构件安全,可靠地工作,在工程设计时通常把许用应力作为构件实际工作应力的最高限度。 36、安全系数取值大于1的目的是为了使工程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储备。 37、设计构件时,若片面地强调安全而采用过大的安全系数,则不仅浪费材料而且会使所设计的结构物笨重。38、约束反力和轴力都能通过静力平衡方程求出,称这类问题为静定问题;反之则称为超静定问题;未知力多于平衡方程的数目称为几次超静定。 39、构件因强行装配而引起的内力称为装配内力,与之相应的应力称为装配应力。 40、材料力学中研究的杆件基本变形的形式有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 41、吊车起吊重物时,钢丝绳的变形是拉伸变形;汽车行驶时,传动轴的变形是扭转变形;教室中大梁的变形是弯曲变形;建筑物的立柱受压缩变形;铰制孔螺栓连接中的螺杆受剪切变形。 42、通常把应力分解成垂直于截面和切于截面的两个分量,其中垂直于截面的分量称为正应力,用符号σ表示,切于截面的分量称为剪应力,用符号τ表示。 43、杆件轴向拉伸或压缩时,其受力特点是:作用于杆件外力的合力的作用线与杆件轴线相重合。 44、杆件轴向拉伸或压缩时,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是均匀分布的。 45、轴向拉伸或压缩杆件的轴力垂直于杆件横截面,并通过截面形心。 46、在轴向拉伸或压缩杆件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相等是由平面假设认为杆件各纵向纤维的变形大小都相等而推断的。 47、正方形截而的低碳钢直拉杆,其轴向向拉力3600N,若许用应力为100Mp a,由此拉杆横截面边长至少应为 6mm。 48、求解截面上内力的截面法可以归纳为“截代平”,其中“截”是指沿某一平面假想将杆 截断分成两部分;“代”是指用内力代替去除部分对保留部分的作用;“平”是指对保留部分建立平衡方程。 49、剪切的实用计算中,假设了剪应力在剪切面上是均匀分布的。 50、钢板厚为t,冲床冲头直径为d,今在钢板上冲出一个直径d为的圆孔,其剪切面面积为πdt。 51、用剪子剪断钢丝时,钢丝发生剪切变形的同时还会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