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一题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一题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E

D

P

C

B

A

E

D

P

C

B

A

一题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易永彪 浙江省苍南县新星学校 325800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探寻题目时,往往会得到多种精妙的解法,精彩纷呈,殊途同归。这种一题多解的做法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现在笔者从一道几何题出发探究解法的多样性,一同体验数学的乐趣。

题目:如图,在△ABC 中,∠ABC=∠ACB=80°,点P 在AB 上, 且∠BPC=30°,求证:AP=BC 。

1、巧用“三线合一”性质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在几何计算和论证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

作用。这个定理虽然很普通,但平凡的背后却有奇妙的作用,若能巧妙地利用这个性质解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这道题的条件中有∠ABC=∠ACB=80°,可得AB=AC ,就可以利用“三线合一”性质,故联想到过A 作BC 边上的垂线AD 。根据“三线合一”性质,BD=CD 。本题要让我

们证AP=BC ,所以就要构造出一条边的长度为1

2AP 。又知∠BPC=30°,

容易想到过A 作CP 延长线的垂线AE 。利用30°所对边的直角边 为斜边的一半,可得AE=

1

2

AP 。易证△AEC ≌△CDA ,∴AE=CD 。 AP=2AE ,BC=2CD ,∴AP=BC 。 2、巧作等边三角形

作等边三角形可以使一些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几何问题 变简单,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

分析: AB=AC ,∴可以以AB 为边向外做等边△ABD , 可多制造一些相等条件,利于证明结论。

AD=AB=AC 。我们较易想到作辅助圆:

以A 为圆心、AB 为半径的⊙A 。

∵ BC

BC ,∴∠BDC=12∠BAC=10°,同理∠BCD=12

∠BAD=30°, P

C

B

A

F

E

D

P

C

B

A

D

P

C

B

A ∴∠DBC=140°。按照现有条件较难证出结论。我们接着想构造全等三角形,所以即可做∠CAE=10°,∠ACE=140°,两线相交于点E 。

易证△DBC ≌△ACE ,∴BC=CE 。∵∠ACP=∠CAE=10°,∴AE ∥PC , ∵∠PAE=∠E=30°,∴易证四边形APCE 为等腰梯形。∴AP=CE ,∴BC=AP 。 也可以AC 为边向△ABC 右侧作等边三角形,这样做与上述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构造全等三角形

在许多情况下,当条件与图形不具有很明显的全等条件时,我们必须根据图形的结构特征,挖掘潜在因素,去巧妙构造全等三角形,借助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去解决问题。这样会迅速地找到证题途径,直观易懂,简捷明快。

分析:首先可以通过A 点做BC 的垂线,接着我们就可得出一些的度数。 AP 与BC 相隔较远,应想到构造全等三角形去把AP 转换过来。

于是就可构造∠ECP=10°。这样,可借由已知条件及作垂线而 得到的条件,易证△APC ≌△CEA ,∴就得到AP=EC 。

较易证明∠DEC=30°,∴可得CD=

1

2

CE 。 CD=1

2

BC ,∴BC=CE=AP 。

4、利用锐角三角形函数

谈到三角函数,大家可能会想到代数方面三角函数起的作用,往往在几何方面忽略了锐角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可借由相同的角的函数值相同,求出线段与线段的比值,从而进行转化,有时会起到神奇的效果。常见的锐角三角函数定理为余弦、正弦定理。

分析:要利用三角函数,应构造直角三角形。考虑△ABC 为等腰三角形,∴可过A 作AD ⊥BC 交BC 于D 。∵∠BAD=∠CAD=12

∠BAC=10°,∴BD=0

sin10AB , ∵

sin sin AC AP

APC ACP

=∠∠(正弦定理),∠APC=150°,∠ACP=10°,

∴sin ∠APC=1

2

AP=

00sin102sin1012

AC AC ?=?, ∴00

2sin102sin10AP AC

BD AB

?==?。 BC=2BD ,∴AP=BC 。 5、巧添辅助圆

巧添辅助圆能使角与角发生转换,能构造出相等的角,从而发现一些很难发现的结论,

使这道题变得简单。

分析:作△PBC 的外接圆, PQ PQ ,∴∠POQ=2∠ACP=20°, ∴∠POQ=∠A=20°。

∠APQ=∠ACB ,∠AQP=∠ABC ,∴∠APQ=∠AQP 。 OP=OQ

∴∠OPQ=∠OQP=∠APQ=∠AQP=80°。

PQ=PQ ,∴△APQ ≌△OPQ ,∴AP=OP=OB 。 ∠BOC=2∠BPC=60°,∴△OBC 为等边三角形,

∴OB=BC ,∴AP=BC 。

中考数学几何一题多解获奖作品

中考几何母题的一题多解(多变) 一、三角形一题多解 如图:已知AB=AC,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有BF=CE,连接FE交BC于D。求证:FD=DE。 证法一 证明:过E点作EM ∥AB交DC延长线于M点,则∠M=∠B,又因为∠ACB=∠B ∠ACB=∠ECM=∠M,所以CE=EM,又EC=BF 从而EM=BF,∠BFD=∠DEM 则△DBF≌△DME,故 FD=DE; 证法二 证明:过E点作EM ∥AB交DC延长线于M点,则∠M=∠B,又因为∠ACB=∠B ∠ACB=∠ECM=∠M,所以CE=EM,又EC=BF 从而EM=BF,∠BFD=∠DEM 则△DBF≌△DME,故 FD=DE; 证法二 证明:过F点作FM∥AE,交BD于点M, 则∠1=∠2 = ∠B 所以BF=FM, 又∠4=∠3 ∠5=∠E 所以△DMF≌△DCE,故 FD=DE。 二、平行四边形一题多解

如图4,平行四边形 ABCD中AD=2AB,E、F在直线AB上,且AE=BF=AB,求证:DF⊥CE. 证法一、易知ΔADF、ΔBCE为等腰三角形,故∠1=∠F, ∠2=∠E,又CD∥AB,故∠3=∠F, ∠4=∠E,从而∠1=∠3,∠2=∠4,而∠1+∠2+∠3+∠4=1800,故∠3+∠4=900,表明∠COD=900,所以DF⊥CE。 证法二、如图5,连接MN,则CD=BF,且CD∥BF,故BFCD为平行四边形,则CN=BN=AB,同理,DM=MA=AB,故CN=DM且CN∥DM,得平行四边形CDMN,易见CD=DM,故CDMN也是菱形,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结论成立。 证法三、如图6,连接BM、AN, 可证ΔAFN中,BN=BF=BA,则ΔAFN为直角三角形,即DF⊥AN,利用中位线定理可知AN∥CE,故DF⊥CE。 证法四、如图7,作DG∥CE交AE延长线于G,则EG=CD=AB=AE,故AD=AG=AF,从而DF⊥DG,而DGCE,故DF⊥CE 四\一题多解、多变《四边形面积》 1.如图所示,一个长为a,宽为b的矩形,两个阴影都是长为c的矩形与平行 四边形,则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解法一 将大矩形进行平移将平行四边形 进行转换。 (a-c)(b-c) 解法二 重叠面积为c的平方,大矩形面积为ab,小矩形为ac,平行四边形为bc,阴影面积为ab-ac-bc+cc=(a-c)(b-c)

初中三年级中考复习平面几何证明题一题多解

初中三年级中考复习平面几何证明题一题多解 如图:已知青AB=AC ,E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有BF=CE ,连接FE 交BC 于D 。求证:FD=DE 。 分析:本题有好多种证明方法,由于新课标主 要用对称、旋转方法证明,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线性质等都是证题的好方法,我在这里向初中三年级同学面对中考需对平面几何证明题的证明方法有一个系统的复习和提高。 下边我将自己证明这道题的方法给各位爱好者作以介绍,希望各位有所收获,仔细体会每 中方法的异同和要点,从中能得到提高。我是一位数学业余爱好者,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如有错误,请批评指证。信箱: wangsj629@https://www.360docs.net/doc/804453024.html, . 证法一 ∧≌∠⊥∥△□° 证明:过E 点作EM ∥AB 交DC 延长线于M 点,则∠M=∠B ,又因为∠ACB=∠B ∠ACB=∠ECM=∠M ,所以CE=EM , 又EC=BF 从而EM=BF ,∠BFD=∠DEM 则△DBF ≌△DME ,故 FD=DE ; 证法二 证明:过F 点作FM ∥AE ,交BD 于点M , 则∠1=∠2 = ∠B 所以BF=FM , 又 ∠4=∠3 ∠5=∠E 所以△DMF ≌△DCE ,故 FD=DE 。 证法三 以BC 为对称轴作△BDF 的对称△BDN ,连接NE ,则△DBF ≌△DBN ,DF=DN ,BN=BF , NF ⊥BD ,∠FBD=∠NBD ,又因为∠C=∠FBD 所以∠NBD=∠C 。 BN ∥CE ,CE=BF=BN ,所以四边形BNCE 为平行四边形。故NF ∥BC , 所以NF ⊥NE ,因FN 衩BD 垂直平分,故D 是FE 的中点,所以FD=DE 。(也可证明D 是直角△NEF 斜边的中点)。 证法四: F C A E N E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14 页 4e d c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第 2 页 共 14 页 P C G F B Q A D E 经典难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难题(二)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B

P C G F B Q A D E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一道高考数学几何题的多种解法探究

一道高考数学几何题的多种解法探究 本文通过一个高考填空题的四种解法着重阐明解析 几何的思想和方法。解法一打破题目所给的坐标系的禁锢,重新建立坐标系另辟蹊径。解法二根据直线AC⊥BD以此建立新的坐标系,这是本题的又一个另辟蹊径。有了参数α,写出新坐标系下的圆的方程,再数形结合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弦长。解法三采用直线参数方程,再一次另辟蹊径为解决本题寻求新的方法,其根本目的是便于计算弦长。解法四是几何法,用添加两条垂线的巧妙运用,结合几个重要定理求出弦长,用重要不等式求四边形的最大值。有了这些好方法,使本来很难做的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命题:如图⑴已知AC、BD为⊙O:x?+y?=4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弦, 垂足为M(1,),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的最大值是__. 解法一: 由于|OM|= ,考虑到原来的坐标系中两条弦长的计算比较繁琐,因此可改变方法,以 直线OM为x轴,建立新的直角坐标系,此时M的坐标是(,0)。 1.直线AC与BD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时,另一条的斜率

为0.不妨设BD的斜率 不存在,则BD⊥x轴,另一条|AC|为直径4,弦|BD|= 此时四边形ABCD 的面积S=1/2|AC|?|BD|=4 2.当直线AC与BD的斜率都存在时,不妨设AC的斜率为k,(k≠0)则BD的斜率为-1/k.所以AC的直线方 k?x-y-k=0,BD的直线方程为x+k?y-=0 。 设O到AC、BD的距离分别是d1,d2,则d1=,d2= 由垂径定理和相交弦定理得|AC|?=4(|AC|/2)?=4(2+d1)(2-d1)=4(4-d1?)类似地可得到|BD|? S?=(1/2|AC|?|BD|)? ∴S ≤ 5. 当k?=1/k?时k=±1时等式成立,此时四边形ABCD的面积S取得最大值5。 坐标系的恰当建立是解析法解题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否则会使计算繁琐。本题解法打破题目所给的直角坐标系的禁锢,重新建立坐标系,这就是另辟蹊径的重要途径。然后再综合运用圆的垂经定理和相交弦定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重要不等式定理就可解决问题。 解法二:由于AC⊥BD,分别以AC、BD所在直线为x′、y′轴,建立如图新的直角坐标系设∠xMx′=α,则M的坐标为(0,0),O的坐标是(-cosα,sinα),圆的方程是(x′+cosα)?+(y′-sinα)?=4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由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堆砌而成的几何体,那么其三种视图中面积最小的是( ) A .主视图 B .俯视图 C .左视图 D .一样大 【答案】C 【解析】 如图,该几何体主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左视图是由3个小正方形组成, 俯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故三种视图面积最小的是左视图, 故选C . 2.如图,一个正六棱柱的表面展开后恰好放入一个矩形内,把其中一部分图形挪动了位置,发现矩形的长留出5cm ,宽留出1,cm 则该六棱柱的侧面积是( ) A .210824(3) cm - B .(2 108123cm - C .(2 54243cm - D .(2 54123cm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cm ,高为hcm ,分别表示出挪动前后所在矩形的长与宽,由题意列出方程求出a =2,h =9?36ah 求解. 【详解】 解:设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cm ,高为hcm ,

如图,正六边形边长AB =acm 时,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BAD =30°, ∴BD = 12a cm ,AD =32 a cm , ∴AC =2AD =3a cm , ∴挪动前所在矩形的长为(2h +23a )cm ,宽为(4a + 1 2 a )cm , 挪动后所在矩形的长为(h +2a +3a )cm ,宽为4acm , 由题意得:(2h +23a )?(h +2a +3a )=5,(4a +1 2 a )?4a =1, ∴a =2,h =9?23, ∴该六棱柱的侧面积是6ah =6×2×(9?23)=210824(3) cm -;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正六棱柱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求出正六棱柱的高与底面边长是解题的关键. 3.将一副三角板如下图放置,使点A 落在DE 上,若BC DE P ,则AFC ∠的度数为( ) A .90° B .75° C .105° D .12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30E BCE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AFC ∠的度数. 【详解】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综合题(供参考)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综合题 必胜中学2018-01-30 15:15:15 题型专项几何图形综合题 【题型特征】以几何知识为主体的综合题,简称几何综合题,主要研究图形中点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以及特定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一般以相似为中心,以圆为重点,常常是圆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解题策略】解答几何综合题应注意:(1)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2)掌握常规的证题方法和思路;(3)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用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小结】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是以计算为主线综合各种几何知识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包含知识点多、覆盖面广、逻辑关系复杂、解法灵活.解题时必须在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及题设的基础上挖掘几何图形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在复杂的“背景”下辨认、分解基本图形,或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并善于联想所学知识,突破思维障碍,合理运用方程等各种数学思想才能解决. 【提醒】几何论证型综合题以知识上的综合性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几何论证型综合题的难度普遍下降,出现了一大批探索性试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减少几何中推理论证的难度,加强探索性训练,将成为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命题的新趋势. 为了复习方便,我们将几何综合题分为:以三角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四边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圆为背景的综合题.

类型1操作探究题 1.在Rt△ABC中,∠C=90°,Rt△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Rt△ADE的位置,点E在斜边AB上,连接BD,过点D作DF⊥AC于点F. (1)如图1,若点F与点A重合,求证:AC=BC;

初中几何一题多解

初中几何一题多解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中的“一题多解”摘要数学充满着浓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数学教学应体现其科学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不同层次的学科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量体现发散思维,让学生真正在几 何数学 的思维上有所提高。 关键字多样化学习不同层次练习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曾在初中三年级的“添加辅助线”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要求每位学生收集3—5题有关三角形添加辅助线的典型练习,汇集到各组小组长处,各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互相讨论选择出3题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上报到老师处,老师适当选择几个有层次性的展示出来作为课外作业,小组根据课外作业讨论寻找不同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以达到“一题多解”,再通过课堂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何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最有效。这样,让学生来选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增加了学生的数学交流,其中学生敏捷的思路很令我折服。 《添加有效辅助线》的整堂练习课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来当老师,让学生来当评委,对同班同学的思路、证明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60ο,∠B=90ο,∠D=90ο BC=2,CD=3, 求AB 的长度 学生A (小组代表): 解:延长AB ,CD 交F ∵∠A=60ο ∠D=90ο(已知) ∴∠F=30ο(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B=90ο BC=2(已知) ∴ CF=2BC=4(直角三角形中30度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AF=2AD (同上) 又∵CD=3 ∴ BF= 学生B (小组代表): 解:延长AD ,BC 交F ∵∠A=60ο ∠B=90ο(已知) ∴∠F=30ο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D=90ο CD=3(已知) ∴ CF=2CD=6(直角三角形中30度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AF=2AB (同上) 又∵BC=2 F B

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辅助线专题复习

中考压轴题专题几何(辅助线) 精选1.如图,Rt△ABC中,∠ABC=90°,DE垂直平分AC,垂足为O,AD∥BC,且AB=3,BC=4,则AD的长为.精选2.如图,△ABC中,∠C=60°,∠CAB与∠CBA的平分线AE,BF相交于点D, 求证:DE=DF. 精选3.已知:如图,⊙O的直径AB=8cm,P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过点P作⊙O的切线,切点为C,连接AC. (1)若∠ACP=120°,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若点P在AB的延长线上运动,∠CPA的平分线交AC于点M,∠CMP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CMP的度数。 精选4、如图1,Rt△ABC中,∠ACB=90°,AC=3,BC=4,点O是斜边AB上一动点,以OA为半径作⊙O与AC边交于点P, (1)当OA=时,求点O到BC的距离; (2)如图1,当OA=时,求证:直线BC与⊙O相切;此时线段AP的长是多少 (3)若BC边与⊙O有公共点,直接写出OA的取值范围; (4)若CO平分∠ACB,则线段AP的长是多少 . 精选5.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BDC=120°,AD平分∠BDC, 求证:BD+DC=AD. 精选6、已知矩形ABCD的一条边AD=8,将矩形ABCD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P点处.

(第6题图) (1)如图1,已知折痕与边BC交于点O,连结AP、OP、O A. ①求证:△OCP∽△PDA; ②若△OCP与△PDA的面积比为1:4,求边AB的长; (2)若图1中的点P恰好是CD边的中点,求∠OAB的度数; (3)如图2,,擦去折痕AO、线段OP,连结BP.动点M在线段AP上(点M与点P、A不重合),动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BN=PM,连结MN交PB于点F,作ME⊥BP于点E.试问当点M、N在移动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EF的长度. 精选7、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一个锐角等于60°的菱形纸片,小芳同学将一个三角形纸片的一个顶点与该菱形顶点D重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三角形纸片,使它的两边分别交CB、BA(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E、F,∠EDF=60°,当CE=AF时,如图1小芳同学得出的结论是DE=DF. (1)继续旋转三角形纸片,当CE≠AF时,如图2小芳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再次旋转三角形纸片,当点E、F分别在CB、B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请直接写出DE与DF的数量关系;(3)连EF,若△DEF的面积为y,CE=x,求y与x的关系式,并指出当x为何值时,y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

4e d c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P C G F B Q A D E 经典难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最新)初中数学几何经典题型专项试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经典题型专项测试 姓名 班级学号得分说明: 1、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填在答题框内,第Ⅱ卷直接答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只收第Ⅱ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40分) 1、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点(2,3)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为() A .(-2,3) B . (3,2) C .(-2,-3) D .(2,-3) 3、如图,在△ABC中, AB=AC,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E.若∠A=40°,则∠EBC的度数是( ) A .30° B .35° C .40° D .45°

4、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 B . C . D . 5、已知等腰△ABC的顶角A是50°,则其底角是() A .45° B .50° C .65° D .100°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线重合 B .等角对等边 C .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7、若一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cm,腰上的高为3 cm,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A .30° B .60° C .90° D .120° 8、如图,AB为⊙O的直径,C,D为⊙O上两点,若∠BCD=20°,则∠ABD的大小为() A .80° B .70° C .60° D .30° 9、已知点A(2m﹣1,3)与点B(3,n+3)关于x轴对称,则m+n的值为() A .1 B .2 C .-1 D .-2

初中数学几何说理与一题多解学法指导

初中数学几何说理与一题多解 喻俊鹏 七年级从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开始,将接触到有关几何问题的说理与证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题设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各是什么,然后根据题设中的条件与所要说明的结论,回忆、联想学过的知识中有哪些可以作为说理的依据,并通过分析法––––由果索因,或综合法––––由因导果,探索说理的方法与途径,根据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可得到不同的解法。 例:如图1,已知AB//EF ,∠=∠+∠AEC A C ,那么AB//CD 吗?说明你的理由。 图1 思路分析: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除定义外,就是两直线平行的三种判定方法和平行公理,现从不同的途径分别说明如下: 一. 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法分析1:由于已知图形中没有同位角,因此需添加辅助线创造出运用同位角的条件,为此可延长CE 交AB 于M (如图2所示),则∠C 与∠4是一对同位角,只需说明∠C 与∠4相等即可。 图2 答:AB//CD ,理由如下: 辅助线作法如图2,因为AB//EF (已知) 所以∠=∠∠=∠A 134,(平行线的性质) 又∠=∠32(对顶角相等) 所以∠=∠42(等式的性质) 又∠=∠+∠=∠+∠AEC A C 12(已知) 所以∠+∠=∠+∠A C A 4,即∠=∠C 4 所以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 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法分析2:已知图形中没有内错角,同样可通过添加辅助线创造出运用内错角的条件。辅助线作法如图2,则∠C 与∠5是一对内错角,只需说明∠C =∠5即可,仿照解法一不难得到,请试说明之。 三. 利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解法分析3:原图形中没有同旁内角,为此作辅助线如图2,则图中∠C 与∠6是一对

2019年中考数学几何证明、计算题汇编及解析

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BCD=90°,且AB=1,BC=2,tan ∠ADC=2. (1) 求证:DC=BC; (2) E 是梯形内一点,F 是梯形外一点,且∠E DC=∠F BC ,DE=BF ,试判断△E CF 的形 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 在(2)的条件下,当BE :CE=1:2,∠BEC=135°时,求sin ∠BFE 的值. [解析] (1)过A 作DC 的垂线AM 交DC 于M, 则AM=BC=2. 又tan ∠ADC=2,所以2 12 DM ==.即DC=BC. (2)等腰三角形. 证明:因为,,DE DF EDC FBC DC BC =∠=∠=. 所以,△DEC ≌△BFC 所以,,CE CF ECD BCF =∠=∠. 所以,90ECF BCF BCE ECD BCE BCD ∠=∠+∠=∠+∠=∠=? 即△E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设BE k =,则2CE CF k ==,所以EF =. 因为135BEC ∠=?,又45CEF ∠=?,所以90BEF ∠=?. 所以3BF k = = 所以1sin 33 k BFE k ∠= =. 2、已知:如图,在□ABCD 中,E 、F 分别为边AB 、CD 的中点,BD 是对角线,AG ∥DB 交CB 的延长线于G . (1)求证:△ADE ≌△CBF ; (2)若四边形 BEDF 是菱形,则四边形AGBD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 (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1=∠C ,AD =CB ,AB =CD . ∵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 ∴AE = 21AB ,CF =2 1 CD . ∴AE =CF ∴△ADE ≌△CBF . (2)当四边形BEDF 是菱形时, 四边形 AGBD 是矩形. E B F C D A

一道几何常规题的五种解法

一道几何常规题的五种解法 发表时间:2019-06-10T15:11:06.6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作者:向星[导读] 一道数学题可以涵盖很多知识点。当然,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也有很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就从一道数学常规题出发,探讨了它的多种解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旨在给我们的数学带来一定的启示。(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湖北省宜昌市 443601) 摘要:一道数学题可以涵盖很多知识点。当然,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也有很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就从一道数学常规题出发,探讨了它的多种解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旨在给我们的数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关键词:数学教学;几何题;多种解法 在平常做数学题时,同学们受时间和知识局限等因素的影响,解题方法往往较单一,如果遇到问题多角度的思考,会回忆出更多的基础知识,收获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笔者用一个常规题进行说明,供同学们参考。 如图1:正方形ABCD边BC上一点E,过E作AE的垂线交 BCD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 分析:本题是以正方形为条件,证两线段相等问题。对于几何证明题,若能根据已知求证并结合所给图形的特征(数字、关系、结构),通过分析,适当添置辅助线,则能形成证题思路。 方法1:构造全等 本题是最常见的证明线段相等问题,最常规的方法也就是证明全等,观察AE和EF,所在的三角形有两种(并不全等),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很显然要紧扣条件构造全等。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以上展示了几种解法,都可以解决问题,构造全等(相似),利用对称转化是几何计算证明的常规方法;代几结合是一种数形结合思想所以每道题做完后,不妨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呢?如果能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或许能开阔我们做题的思路,又能加强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附答案)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经典难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P C G F B Q A D E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 O Q P B D E C N M · A

初中数学几何每日一题

第一日月日 1.已知△ABC 中,AB = AC ,∠BAC =α(0?<α<60?),△DBC 为等边三角形. (1)如图1,∠ABD = (用含α的式子表示); (2)如图2,若∠BCE = 150?,∠ABE = 60?,判断△ABE 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直线AD 与CE 的夹角是; (4)在(2)的条件下,若BC = 4cm ,∠CED = 45?, 则α= ;AD =cm. A B C D 图1 A B C D 图2 A B C D E 备用图

第二日月日 2. 已知:如图,在ABC ?中,点D 是BC 的中点,过点D 作直线交AB ,CA 的延长线于点E ,F .当BE CF =时,求证:AE AF =. 第三日月日 3..△ABC 是等边三角形,P 为平面内一个动点,BP =BA ,若0°<∠PBC <180°,且∠PBC 的平分线上一点D 满足DB =DA , (1)当BP 和BA 重合时(如图1),∠BPD = ° (2)当BP 在∠ABC 内部时(如图2),求∠BPD (3)当BP 在∠ABC 外部时,请直接写出∠BPD ,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F E D C B A

第四日月日 4:如图,△ABC 中,AB=AC,∠BAC=90°,AB=PB ,∠ABP=30°,求证:AP=CP 第五日月日 5.如图,在△ABC 中,AB =AC , P 为△ABC 内一点,且∠BAP =70°,∠ABP =40°, (1)求证:△ABP 是等腰三角形;(AB=PB) (2)连接PC ,当∠PCB =30°时,求∠PBC 的度数. 图2 图1

中考数学几何一题多解获奖作品

中考几何母题的一题多解(多变) 一、三角形一题多解 如图:已知AB=AC,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有BF=CE,连接FE交BC 于D。求证:FD=DE。 证法一 证明:过E点作EM ∥AB交DC延长线于M点,则∠M=∠B,又因为∠ ACB=∠B ∠ACB=∠ECM=∠M,所以CE=EM,又EC=BF 从而EM=BF, ∠BFD=∠DEM 则△DBF≌△DME,故FD=DE; 证法二 证明:过E点作EM ∥AB交DC延长线于M点,则∠M=∠B,又因为∠ACB=∠B ∠ACB=∠ECM=∠M,所以CE=EM,又EC=BF 从而EM=BF,∠BFD=∠DEM 则△DBF≌△DME,故FD=DE; 证法二 证明:过F点作FM∥AE,交BD于点M,

则∠1=∠2 = ∠B 所以BF=FM, 又∠4=∠3 ∠5=∠E 所以△DMF≌△DCE,故FD=DE。 二、平行四边形一题多解 如图4,平行四边形ABCD中AD=2AB,E、F在直 线AB上,且AE=BF=AB,求证:DF⊥CE. 证法一、易知ΔADF、ΔBCE为等腰三角形,故∠1=∠F, ∠2=∠E,又CD ∥AB,故∠3=∠F, ∠4=∠E,从而∠1=∠3,∠2=∠4,而∠1+∠2+∠3+∠ 4=1800,故∠3+∠4=900,表明∠COD=900,所以DF⊥CE。 证法二、如图5,连接MN,则CD=BF,且CD∥BF,故BFCD为平行四边形,则CN=BN=AB,同理,DM=MA=AB,故 CN=DM且CN∥DM,得平行四边形CDMN,易见CD=DM,故CDMN也是菱形,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结论成立。

证法三、如图6, 连接BM 、AN, 可证ΔAFN 中,BN=BF=BA,则ΔAFN 为直角三角形,即DF ⊥AN,利用中位线定理可知AN ∥CE ,故DF ⊥CE 。 证法四、如图7,作DG ∥CE 交AE 延长线于G ,则EG=CD=AB=AE,故AD=AG=AF,从而DF ⊥DG,而DGCE,故DF ⊥CE 四\一题多解、多变《四边形面积》 1. 如图所示,一个长为a ,宽为b 的矩形,两 个阴影都是长为c 的矩形与平行四边形,则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解法一 将大矩形进行平移将平行四边形 进行转换。 (a-c)(b-c) 解法二 重叠面积为c 的平方,大矩形面积为 ab ,小矩形为ac ,平行四边形为bc ,阴影面积为ab-ac-bc+cc=(a-c )(b-c ) 2如图所示一个长为500dm 宽为300dm 的花坛要修两条过道,两条过道一样宽,花坛面积1340平方米,求过道宽。 方法一:将大矩形进行平移将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 解:1500-80x=1340 X=2 图2 图2

人教版_2021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几何综合题(附答案)

2021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几何综合题 Ⅰ、综合问题精讲: 几何综合题是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大致可分为几何计算型综合题与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往往图形较复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较隐蔽,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来解答.解几何综合题,一要注意图形的直观提示;二要注意分析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发展条件,为解题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同时,也要由未知想需要,选择已知条件,转化结论来探求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几何综合题,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 造基本图形. ⑵掌握常规的证题方法和思路. ⑶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 用数学思想方法伯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 Ⅱ、典型例题剖析 【例1】(南充,10分)⊿ABC中,AB=AC,以AC为直径的⊙O与AB相交于点E,点F是BE的中点. (1)求证:DF是⊙O的切线.(2)若AE=14,BC=12,求BF的长. 解:(1)证明:连接OD,AD. AC是直径, ∴AD⊥BC.⊿ABC中,AB=AC, ∴∠B=∠C,∠BAD=∠DAC. 又∠BED是圆内接四边形ACDE的外角, ∴∠C=∠BED. 故∠B=∠BED,即DE=DB. 点F是BE的中点,DF⊥AB且OA和OD是半径, 即∠DAC=∠BAD=∠ODA.

故OD ⊥DF ,DF 是⊙O 的切线. (2)设BF =x ,BE =2BF =2x . 又 BD =CD =21 BC =6, 根据BE AB BD BC ?=?,2(214)612x x ?+=?. 化简,得 27180x x +-=,解得 122,9x x ==-(不合题意,舍去). 则 BF 的长为2. 点拨: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才是切线,所以要证明一条直线是否是此圆的切线,应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行. 【例2】(重庆,10分)如图,在△ABC 中,点E 在BC 上, 点D 在AE 上,已知∠ABD =∠ACD,∠BDE =∠CDE .求证:BD =CD 。 证明:因为∠ABD=∠ACD,∠BDE=∠CDE 而∠BDE=∠AB D +∠BAD,∠CDE=∠ACD+∠CAD 所以 ∠BAD=∠CAD,而∠ADB=180°-∠BDE ∠ADC=180°-∠CDE,所以∠ADB =∠ADC 在△ADB 和△ADC 中, ∠BAD=∠CAD AD =AD ∠ADB =∠ADC 所以 △ADB≌△ADC 所以 BD =CD 。 (注:用“AAS”证三角形全等,同样给分) A B C D E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经典

经典难题(一) 仁已知:如图,0是半圆的圆心,C. E是圆上的两点,CD丄AB, EF丄AB, EG丄CO. 求证:CD=GF?(初二)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ZPAD=ZPDA=15°. 求证: APBC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AiBiQDi都是正方形,毗、B2. DDj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2B2C2D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 M、N分别是AB. CD的中点,AD、BC的延 长线交MN于E、F. 求证:ZDEN=ZF.

经典难题(二) 仁已知:AABC中,H为垂心(各边髙线的交点),0为外心,且0M丄BC于M. (1)求证:AH=20M; (2)若ZBAC = 60°,求证:AH=A0?(初二) 2、设MN是圆0外一直线,过0作0A丄MN于A,自A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C及 D、E,直线EB及CD分别交MN于P、Q. 求证:AP=AQ?(初 二) 3、如果 上题把 直线MN 由圆外 平移至 圆内, 则由此 可得以 下命题: G N A

4、如图,分别以ZkABC的AC和BC为一边?在AABC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和正方形CBFG, 点P是EF的中点?

仁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AC, AE=AC, AE与CD相交于F?求证:CE=CF.(初二) 2、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AC,且CE=CA,直线EC交DA延长线于F?求证: AE=AF.(初二)亠 3、设P是正方形A BCD-边BC上的任一点,PF丄AP, CF平分ZDCE. 求证:PA = PF?(初二) 4、如图,PC切圆0于C, AC为圆的直径,PEF为圆的割线,AE、AF与直线P0相交于B、 D.求证:AB = DC, BC=AD?(初三) A C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 经典难1、已知:△ABC 中,H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B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经典难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求证:CE =CF 2、如图,四边形ABCD 长线于F . 求证:AE =AF 3、设P 是正方形ABCD 求证:PA =PF 4、如图,PC 切圆O 于C ,PO 相交于B 、D .求证:1、已知:△ABC 求:∠APB 2、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求证:∠PAB =∠PCB 3、设AB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