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诗歌《绝色》赏析

余光中的诗歌《绝色》赏析
余光中的诗歌《绝色》赏析

《绝色》

美丽而善变的巫娘,那月亮

翻译是她的特长

却把世界译走了样

把太阳的鎔金译成了流银

把烈火译成了冰

而且带点薄荷的风味

凡尝过的人都说

译文是全不可靠

但比起原文来呢

却更加神秘,更加美

雪是另一位唯美的译者

存心把世界译错

或者译对,诗人说

只因原文本来就多误

所以每当雪姑

乘著六瓣的降落伞

在风里飞旋地降临

这世界一夜之间

比革命更彻底

竟变得如此白净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不知月色加反光的雪色

该如何将你的本色

——已经够出色的了

合译成更绝的艳色?

余光中的诗歌偏重叙述,娓娓道来,又捎带议论,因此,余光中的诗歌读起来更像散文诗。余光中的文字纯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是,余光中诗歌中的意象单薄,意境不深,追求纯美而已,是文字上的华美,浅浅地,不够深沉。

这首《绝色》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月色,而是通过拟人的修饰手法,诗人叙述月亮“把太阳的鎔金译成了流银,把烈火译成了冰,而且带点薄荷的风味”,写出了月光银白的色泽,冷韵的气质,薄荷的风味,尤其是“带点薄荷的风味”,诗人运用同感的艺术修辞,从视觉、温觉、味觉多方位传递了月色独特的冷。

“凡尝过的人都说,译文是全不可靠,但比起原文来呢,却更加神秘,更加美”,这是议论,阐释了诗人喜欢月色的神秘、美。

诗人由美想到了另一位美神,那就是雪。“雪是另一位唯美的译者”,从月光到雪,诗人通过“唯美的译者”这一共性,转承的非常自然。

“雪姑乘著六瓣的降落伞,在风里飞旋地降临”通过拟人、比如,诗人将雪花从天而降描写的唯美、轻灵。

“这世界一夜之间,比革命更彻底,竟变得如此白净”,这几句的议论里,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并不满意,认为是污浊的,对白静的美的世界充满渴望。前文中“诗人说,只因原文本来就多误”,可见诗人认为纯洁、美好才是这个世界本真的面貌,雪花从天而降,将大地覆盖成白静的世界,是“译对”,是对纯洁世界的还原。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雪和月交融的雪月之夜,纯洁、美好,为后面“你带笑地向我步来”铺垫了极美的场景。

“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诗人由衷赞美,月色、雪色、你浑然一体,构建了人间最纯美的画卷。

从全诗来看,诗人首先写月光,再写雪景,层层渲染,是为最后“绝色”的“你”出场做铺垫,就是要将“你”聚焦在纯美的月色、雪色之中,烘托出“你”美好纯洁的气质,甚至有点冷艳。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最后才让主角出场的写作手法也是常用的艺术方法。

这首《绝色》可以读出余光中的审美倾向,他爱月,雪,也多次吟诵;纯美的风格是他在文字上的追求。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乡愁》是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回忆。自古游子远游,都会情不自禁的触景生情,吟上那么一首乡愁之诗。乡愁是人患上的一种毒药。 余光中以“乡愁诗人”着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愁》一诗的广为流传;大众对于《乡愁》相当熟悉,它之所以得以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简单,且对诗人不同时期的、内涵不同的乡愁通过四个不同的意象做了高度的概括;而“大陆在那头”一句煞尾,更使这首诗顿上一个境界 读《乡愁》这首诗,从而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诗人心中那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盼望民族统一的思想感情。对于我们常人而言乡愁就是对故乡的思念,家人的想念,不会有那么高的高度去思考。 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那一方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的思念,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或许我们都太年轻,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真正的体会其中的痛。但我们一样能体会到思乡思家的苦。 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

余光中与诗歌

余光中与诗歌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而余光中先生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技巧多姿,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诗中出现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了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座短短

余光中诗歌

余光中诗歌余光外诗歌 一、《城忧》 小时分 城忧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尔正在那头 母亲正在这头 少年夜后 城忧是一弛窄窄的舟票 尔正在那头 新娘正在这头 厥后啊 城忧是一圆矬矬的宅兆 尔正在中头

母亲正在面头 而如今 城忧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尔正在那头 年夜陆正在这头 二、《等您正在雨外》 等您正在雨外正在制虹的雨外 蝉声轻落蛙声降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正在雨外 您去没有去皆同样竟觉得 每一朵莲皆像您 尤为隔着黄昏隔着那样的小雨 永久刹这刹这永久 等您正在工夫以外 正在工夫以内等您正在刹这正在永久

若是您的脚正在尔的脚□此刻 若是您的浑芬 正在尔的鼻孔尔会说小恋人 诺那只脚应该采莲正在吴宫 那只脚应该 撼一柄桂浆正在木兰船外 一颗星悬正在迷信馆的飞檐 耳坠子正常的悬着 瑞士表说皆七点了突然您走去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您走去 像一尾小令 从一则恋爱的典故□您走去 从姜皂石的词外有韵天您走去 三、《尔之固体化》 正在此天,正在国际的鸡首酒面,

尔还是一块回绝熔解的炭——常连结整高的热 战固体的软度。 尔原本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活动,很容难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外国的太阴距尔太近 尔结晶了,通明且软, 且无奈主动复原。 四、《西螺年夜桥》 矗然,钢的魂灵醉着 威严的静铿锵着 西螺仄本的海风猛摇着那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摇着那座意志之塔的每一一根神经,

猛摇着,并且失望天啸着 而铁钉的齿牢牢咬着,铁臂的脚牢牢握着威严的静。 于是,尔的魂灵也醉了,尔知叙 既渡的尔将同于 已渡的尔,尔知叙 此岸的尔不克不及还原为 彼岸的尔 但运气自神秘的一点屈过去 一千条欢送的臂,尔必需渡河 面对通背另外一个世界的 走廊,尔微微天哆嗦 但西螺仄本的壮阔的风 迎里扑去,告尔以海正在彼端 尔微微天哆嗦,然而尔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 (一)余光中 诗集读后感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乡愁 》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 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 的天真。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 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 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那时候,我是 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 今天终于要离开了。 明明知道还能 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 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 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 20 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 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 啊! 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 他把自己的相思、 情意寄托在邮票、 船票、 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 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 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 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 男女主人公的心里, 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 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 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 多么的让人心痛, 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 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 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 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 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 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余先 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
1/6

余光中经典诗歌选摘

余光中经典诗歌选摘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少年曾在南京、重庆、厦门多地生活,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参与共创“蓝星”诗社。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在台湾、美国、香港多所大学进修、任教,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领域皆有成就,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等。 1.算命瞎子 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 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 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 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 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 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度过, 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 1950.11.8 2.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3.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3 4.单人床 月是盲人的一只眼睛 怒瞰着夜,透过蓬松的云 狺狺的风追过去 这黑穹!比绝望更远,比梦更高 要冻成爱斯基摩的冰屋 中国比太阳更陌生,更陌生,今夜 情人皆死,朋友皆绝交 没有谁记得谁的地址 寂寞是一张单人床 向夜的四垠无限地延伸 我睡在月之下,草之上,枕着空无,枕着一种渺渺茫茫的悲辛,而风

余光中写的诗歌

写在金秋十月的诗歌(组诗) 秋天是写诗的季节 我有好多诗就是写给秋天的 好多好多诗都是在秋天里写成的 我多想亲一亲金秋十月的左脸——她的早晨我多想亲一亲她的右脸——秋天的傍晚 快去吻住那樱桃小口 秋天的中午秀色可餐 那泓秋波在向谁暗送 那人那狗那草还是那鸟那云还是那山——谁在朗读垄上秋色我的诗篇 好香好香的酒气 黄昏里的酒气好香好香啊 是篱笆外那朵菊花吐出来的(篱笆里边那朵菊花已经被陶公采走了) 大江两岸四下里弥漫 那片醉了的红叶在晚风中飘零

那是伊人的心或许是十月的心 好香好香的心——还会有青鸟飞来吗? 仰望霄汉信封深蓝 银河是地址北斗是邮编 秋天的风 背着棉花包的风婆婆就要走了 从哪里走?从十月边缘上走 满地落叶东躲西闪为她让路 天空的鸟儿跟着走 再折断翅膀掉下来 草——好大好大一片草儿 一下子都扑入风的怀抱 只有那些大路上的孩子 往风的相反方向跑 零乱的头发被风抓了一把 头发开始跑顺着风儿跑门前那只爬地毛毛狗一动不动

翘起的尾巴却在跑 顺着风儿跑 逆着风儿跑 秋天的水墨 一幅之乎者也的残荷 秋天黄昏泼下的水墨 ——现代派杰作 那一湖玉石 有多少玲珑之耳 在倾听什么—— ——深山有鹧鸪 那位泛舟的东坡先生 该临近赤壁了吧—— 十月江天溶溶月色 秋天走了 秋天是大学的学子所学的课程

有稻谷玉米果树棉花以及诗歌 秋天的老师全是老教授 玉米须是老师的胡须 每一门课讲完了都会结出果实 如今她的学业已经成熟了 校长发她毕业证书上面盖住大红印章圆圆的是太阳起了一个大早为她盖的 在水一方清爽宜人 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那种窈窕 早晨亲她的左颊晚霞亲她的右颊 于是满山苹果就红艳艳 她向蓝天伸展腰肢 平衡木上就有了一首抒情诗 她的眸子是那泓十月秋水 望白云飘逸看鸟群投林(她破译了鸟儿的语言) 云鬓插一朵菊花 大江南北弥漫魏晋时代的酒气 她已经上路向老校长(一棵老柳)挥手

余光中——《写给未来的孩子的诗》

《写给未来的孩子的诗》 ——余光中 孩子, 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 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 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童年,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 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 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 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 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 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 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理想会使人出众。 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 理想纯洁你的气质, 而最美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通向理想的途径往往不尽如人意, 而你亦会为此受尽磨难。 但是,我的孩子, 你尽管去争取, 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绝不可怜。 在貌似坎坷的人生里, 你会结识许多智者和君子, 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 选择平庸虽然稳妥, 但绝无色彩。

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改换自己的信念。物质世界的外表太过繁复, 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诱惑。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 它往往不能带给你尘世的享受。 因此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 学会精神享受, 学会与他人不同。 其次,孩子, 我希望你是个踏实的人。 人生太过短促, 而虚的东西又太多, 你很容易眼花缭乱,

最终一事无成。 如果你是个美貌的女孩, 年轻的时候会有许多男性宠你, 你得到的东西太过容易, 这会使你流于轻薄和虚浮; 如果你是个极聪明的男孩, 又会以为自己能够成就许多大事 而流于轻佻。 记住, 每个人的能力有限, 我们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已经足矣。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主妇。 不要轻视平凡的人, 不要投机取巧,

余光中的经典诗句

余光中的经典诗句余光中的经典诗句 何等芳醇而又鲜红的葡萄的血液! 如此暖暖地,缓缓地注入了我的胸膛, 使我欢愉的心中孕满了南欧的夏夜, 孕满了地中海岸边金黄色的阳光, 和普罗旺斯夜莺的歌唱。 当纤纤的手指将你们初次从枝头摘下, 圆润而丰满,饱孕着生命绯色的血浆, 白朗宁和伊丽莎白还不曾私奔过海峡, 但马佐卡岛上已栖息乔治桑和肖邦, 雪莱初躺在济慈的墓旁。 那时你们正累累倒垂,在葡萄架顶, 被对岸非洲吹来的暖风拂得微微摆荡; 到夜里,更默然仰望着南欧的繁星, 也许还有人相会在架底,就着星光, 吮饮甜于我怀中的甘酿。 也许,啊,也许有一颗熟透的葡萄, 因不胜蜜汁的重负而悄然坠下, 惊动吻中的人影,引他们相视一笑,

听远处是谁歌小夜曲,是谁伴吉打; 生命在暖密的夏夜开花。 但是这一切都已经随那个夏季枯萎。 数万里外,一百年前,他人的往事, 除了微醉的我,还有谁知道?还有谁 能追忆哪一座墓里埋着采摘的手指? 她宁贴的爱抚早已消逝! 一切都逝了,只有我掌中的这只魔杯, 还盛着一世纪前异国的春晚和夏晨! 青紫色的僵尸早已腐朽,化成了草灰, 而遗下的血液仍如此鲜红,尚有余温 来染湿东方少年的嘴唇。余光中的经典诗句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不可以久留, 诞生台风的热带海, 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 太阳火车的单行道, 七月的赤道炙行人的脚心。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 驯鹿的白色王国, 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白昼。 魂兮归来,母亲啊,异国不可以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地在落地窗畔, 伴着你手载的小植物们。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来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 等春来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 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 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魂兮归来, 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余光中现代诗精选

余光中现代诗精选 为你推荐的诗词:诗词鉴赏诗句欣赏诗海拾贝手抄报 诗人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因母亲、妻子均为常州人,亦自称江南人。曾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攻读,毕业于台湾大学。在美国读书、教书五年,并任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高雄中山大学教授。 对诗、散文、评论、翻译均有贡献,已出版专著五十种。近年在大陆各省出书已逾二十种。余氏写诗、评诗、译诗、教诗、编诗,对诗之贡献堪称全才。诗作如《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等均传诵一时。 算命瞎子 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 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 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 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 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 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度过, 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

灵感 你光彩照人的热带小鸟, 欢喜在我头顶来回飞绕, 每次在我的掌中挣脱, 只落下一片蓝色的羽毛。 我把它拾起插在帽边, 行人看到都异常惊羡。 哦,我怎能捉回飞去的小鸟, 让他们象我样看个完全! 饮一八四二年葡萄酒 何等芳醇而又鲜红的葡萄的血液! 如此暖暖地,缓缓地注入了我的胸膛,使我欢愉的心中孕满了南欧的夏夜,孕满了地中海岸边金黄色的阳光, 和普罗旺斯夜莺的歌唱。 当纤纤的手指将你们初次从枝头摘下,圆润而丰满,饱孕着生命绯色的血浆,白朗宁和伊丽莎白还不曾私奔过海峡,但马佐卡岛上已栖息乔治桑和肖邦,雪莱初躺在济慈的墓旁。 那时你们正累累倒垂,在葡萄架顶,

被对岸非洲吹来的暖风拂得微微摆荡; 到夜里,更默然仰望着南欧的繁星,也许还有人相会在架底,就着星光,吮饮甜于我怀中的甘酿。 也许,啊,也许有一颗熟透的葡萄,因不胜蜜汁的重负而悄然坠下, 惊动吻中的人影,引他们相视一笑,听远处是谁歌小夜曲,是谁伴吉打; 生命在暖密的夏夜开花。 但是这一切都已经随那个夏季枯萎。数万里外,一百年前,他人的往事,除了微醉的我,还有谁知道?还有谁 能追忆哪一座墓里埋着采摘的手指? 她宁贴的爱抚早已消逝! 一切都逝了,只有我掌中的这只魔杯,还盛着一世纪前异国的春晚和夏晨! 青紫色的僵尸早已腐朽,化成了草灰,而遗下的血液仍如此鲜红,尚有余温来染湿东方少年的嘴唇。 自三十七度出发 自三十七度出发,地心的吸力重了。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惊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间。七夕已过,中秋未至,夏正可怜”(《幻》),“夜原是立体的,虽然时间在鼠噬”(《幻》),这是余光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细腻婉约,简约而有韵律美,从中,余光中的诗歌特点可见一斑。 从诗歌蕴含的情感来谈:余光中的诗歌不管是题咏爱情、风物还是怀念故土,都充满了感伤凄美的色彩,如“月是盗梦的惊魂,今夕,回不回去?”、“轮回在莲花的清芬里,超时空地想你,浑然不觉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数语,寂静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除了爱情,“乡愁”是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家国之思亦是若隐若现贯穿“乡愁”的始终。无论是《漂给屈原》,《夜读》,还是《乡愁》,都展现了诗人那伤感而悲壮的情感历程,在诗人的诗歌中,处处蕴含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命运的双重关系。 从表现形式来谈:他的诗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韵,而是情感的互渗,在他的诗歌里可以找到整个情感流动的脉络历程。“空中有风,风中隐隐,有钟声,自无处来,向无处去,无始无终。背风而立,钟声涌起,如潮生远海,如回忆。钟声沉寂。”(《升》),这首诗多用四言句式,间杂三言、五言于其中,使得节奏轻盈,再加上以“忆”、“寂”结尾,不仅押韵有致,而且给人以悠远空灵的虚无之感,从而使得字面意义与蕴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风”、“海”、“钟声”、“回忆”浑然一体,一种落寞却不凄凉的美感萦绕于读者心中,这也是诗人情感的流动与诗句中的表征。再从字面上来看,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文字简洁易懂,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这也是诗人写诗歌的成功之处。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说信手拈来,在诗人的组织下成了情感丰富,意义深刻的抒情诗歌,这不得不叫人佩服。 关于散文方面,余光中经常用文字的简省, 空白的利用, 停顿的变换来改变语言节奏、语言旋律, 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律动。他特别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作文章, 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 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 或跌宕起伏, 或流畅自然, 或宛转缠绵。 先看看《听听那冷雨》中的“雨”:“听听, 那冷雨。看看, 那冷雨。嗅嗅闻闻, 那冷雨。舔舔吧, 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 清清爽爽新新。”

余光中有哪些爱国诗歌

余光中有哪些爱国诗歌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下面是关于余光中有哪些爱国诗歌的内容,欢迎阅读!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中国结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苦笑。 你的年纪太小太小, 你的红丝线不够长, 怎能把我的童年, 遥远的童年啊, 缭绕也太细了, 太细那样深厚的记忆, 你怎么能缚的牢?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摇头, 说不出是什么东西, 梗在喉头跟心头。 这结啊, 已经够紧的了。 我要的只是放松, 却不知该怎么下手。 线太多,太乱了, 该怎么去寻找线头? 以上是小编推荐余光中有哪些爱国诗歌的内容。余光中在此间举

行的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演讲,回答海南大学生关于台湾青年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态度提问时作上述表示。余老说,一直以来台湾比较重视中国古典文学传承,大学研究或写论文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古典文学。但因政治原因,台湾近年奉行“去中国化”的教育,一些学校考核中国史地时,甚至仅考评学生台湾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这使中华文化在台湾有窄化之嫌。余老以沉重的语气表示,台湾应有包容的心胸,为中华文化的发扬扩大做加法乘法,而不是排斥的心态,做减法除法。在中华大文化这个大圆中,所有圆都是同心圆,圆心可以无所不在,圆规(边)则广大得无迹可循!否则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自己民族的本位文化,中国文化将被欧风美雨吹得漂零不堪。

余光中的现代诗有押和象征的

余光中的现代诗有押和象征的 【篇一:余光中的现代诗,有押?和象征的】 格律诗时期(1949-1956)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 国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 句押韵。 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 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 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虚无时期(1960-1961)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 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 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 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 的疑惑。 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 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 余光中的诗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 格律诗时期 (1949-1956)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 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现代化的酝酿时期 (1957-1958)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 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留美的现代化时期 (1958-1959)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 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 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虚无时期 (1960-1961)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 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

余光中有哪些爱国诗歌

余光中有哪些爱国诗歌 余光中 一生从事诗歌 、散文 、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下面是关于余光中有哪些爱国诗歌的内容,欢迎阅读!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中国结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苦笑。你的年纪太小太小,你的红丝线不够长,怎能把我的童年, 遥远的童年啊, 缭绕也太细了, 太细那样深厚的记忆,你怎么能缚的牢?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我的回答是摇头, 说不出是什么东西,梗在喉头跟心头。 这结啊, 已经够紧的了。 我要的只是放松, 却不知该怎么下手。 线太多,太乱了,

该怎么去寻找线头? 以上是小编推荐余光中有哪些爱国诗歌的内容。余光中在此间举行的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演讲,回答海南大学生关于台湾青年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 的态度提问时作上述表示。余老说,一直以来台湾比较重视中国古典文学传承,大学研究或写论文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古典文学。但因政治原因,台湾近年奉行“去中国化”的教育,一些学校考核中国史地时,甚至仅考评学生台湾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这使中华文化在台湾有窄化之嫌。余老以沉重的语气表示,台湾应有包容的心胸,为中华文化的发扬扩大做加法乘法,而不是排斥的心态,做减法除法。在中华大文化这个大圆中,所有圆都是同心圆,圆心可以无所不在,圆规(边)则广大得无迹可循!否则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自己民族的本位文化,中国文化将被欧风美雨吹得漂零不堪。

余光中散文诗

余光中散文诗 余光中 ,我们祝你一路走好,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余光中散文 诗,欢迎阅读! 余光中散文诗 乡愁 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乡愁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拓展内容 初识余光中不仅仅是诗人是因为《读者》,大概是在 2010 年的哪一期上, 登了一篇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四月,在古战场》。我向来是不读散文的,总觉 得节奏太慢,温温吞吞,既不浪漫也不狂放。但是先生的这一篇让我看到了一个 别开生面的世界,他还是写乡愁,却不再是呻吟的海棠红、浅浅的海峡,原来与
1/6

海峡与大陆有关的乡愁都变成了在异域他国万里无期的怀念。 四月,在古战场。老人匍匐在早春乍暖还寒的草地上,脑海中却都是江南的 春天, 江南的缠绵小调不是美国的唱诗班的情愫。 江南的扬子江饮过的血比美国 孩子饮过的可口可乐还要多。 昔日的皓腕现在凝的已经不是霜雪, 倒是双鬓已然 风鬟雾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雨天,画船听雨眠。未老 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或许说我太年轻,未曾体会到在世界另一端冷眼看故国桃 花的滋味, 也不曾作为七旬老者看异国的情人十指交缠的约会, 但是我试着理解, 想象着怎样在属于图把书的土层里掘出一个故乡的春意。 或许还有一位不在像少女婀娜却已丰腴慈祥的妻子应伴于身侧的, 可是时光 早早就以催人老, 徒留茕茕老者在冰意未消的美洲大陆上踽踽独行。 看到老者在 科尔维克上校的雕像前站定, 看他想顺着马尾攀援而上却再没有年轻的力量, 只 好匍匐与草上的时候,无可奈何,为何让这样的一个人漂流异乡。二十世纪的短 兵相接早已不在, 他却在这静谧地有鸟雀飞翔的野外看到了曾经巧笑言兮美目盼 兮的宓宓, 佳人可以回到故里了, 可是自己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要到什么时候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东西南北都被大洋重重隔住的悲哀怎么样再能承受得住。 后来,有种习惯,喜欢读余光中了。 喜欢看他论诗论散文的区别。散文是妻子,诗是情人。情人谈情、浪漫,强 烈情感的迸发离不开她, 相比之下妻子也可以用来谈情说爱, 但是由于家务太重, 当完成那些琐碎的杂物之后便没了谈情的时间, 能偶尔浪漫一下就不错了。 也许 真是这样吧, 但是谁能与情人一辈子呆在一起呢, 年少气盛不过就那么一段时光, 妻子确实一辈子的承诺呢。 其实我个人认为妻子完全可以把家务和浪漫紧密相联 系, 为什么不能在打扫好屋子之后给屋子摆上玫瑰, 在阳台上播下常春藤的种子, 从厨房出来之后脱下围裙穿上礼服, 头上别上芙蓉?作为散文的妻子同样可以艳 光四射不逊情人, 我们只需要更多一点点对生活的热爱和体验而已, 一点点就足 以改变。我想史铁生的地坛该是很出色的妻子。 在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之前我从来都不知道, 他的学识和经历远远超过了我 的想象。几乎所有西方或者说欧洲的名家、大家、小家的作品他都了若指掌,我 不知道只是否与他出国留学息息相关, 只是我很惭愧, 我所了解的那些西方文学 的知识他在一本书里面就给我概括完了。 甚至有那么多不知名的诗人的佳作 他都通晓。 英国诗人萨松曾有句名言——我心里有猛虎在轻嗅蔷薇。 发现余光中 先生与我的爱好还相似点呢,非常非常的愉快。 读一遍《余光中散文集》,想再读一遍,再读两遍……
2/6

余光中诗歌有哪些

余光中诗歌有哪些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因母亲、妻子均为常州人,亦自称江南人。曾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攻读,毕业于台湾大学。在美国读书、教书五年,并任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高雄中山大学教授。下面是关于余光中诗歌有哪些的内容,欢迎阅读! 寄给画家 他们告诉我今年夏天 你或有远游的计划 去看梵谷或者徐悲鸿 带著画架和一头灰发 和豪笑的四川官话 你一走台北就空了吾友 长街短巷不见你回头 又是行不得也的雨季 黑伞满天黄泥满地 怎麽你不能等到中秋? 只有南部的水田你带不走 那些土庙那些水牛 而一到夏天的黄昏

总有一只两只白鹭 彷佛从你的水墨画图 记起了什麽似的飞起 【算命瞎子】 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 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 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 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 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 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度过, 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 【自三十七度出发】 自三十七度出发,地心的吸力重了。 我如登陆于木星,骤增为二百七十四磅, 看十一个月在太空旋转。 站在白垩纪的活火山上,独自和恐龙群搏斗。地球痉挛着,若行星之将出轨, 七色火在四周吐毒蟒的舌头。 群鬼哗变着,冲出地狱的大铁门, 而且鼓噪着,追逐于我的背后; 梦魇骑我,向大峡谷的悬崖狂奔。

只有灵魂亮着,屹立于回忆的海啸。 心的热带,摄氏四十度,白血球和红血球 在血巷中赛马。 最后,一切都归于沉寂。 宇宙于一只停了的表,我醒来,在白色的南极。 护士立在我身旁,一头胖胖的雌企鹅。 伸右鳍摸一摸扁平的躯体, 血冷了,我发现自己是一尾鱼。 以上是小编推荐余光中诗歌有哪些的内容。余光中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与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与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与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与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的诗歌《绝色》赏析

《绝色》 美丽而善变的巫娘,那月亮 翻译是她的特长 却把世界译走了样 把太阳的鎔金译成了流银 把烈火译成了冰 而且带点薄荷的风味 凡尝过的人都说 译文是全不可靠 但比起原文来呢 却更加神秘,更加美 雪是另一位唯美的译者 存心把世界译错 或者译对,诗人说 只因原文本来就多误 所以每当雪姑 乘著六瓣的降落伞 在风里飞旋地降临 这世界一夜之间 比革命更彻底 竟变得如此白净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不知月色加反光的雪色 该如何将你的本色 ——已经够出色的了 合译成更绝的艳色? 余光中的诗歌偏重叙述,娓娓道来,又捎带议论,因此,余光中的诗歌读起来更像散文诗。余光中的文字纯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是,余光中诗歌中的意象单薄,意境不深,追求纯美而已,是文字上的华美,浅浅地,不够深沉。 这首《绝色》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月色,而是通过拟人的修饰手法,诗人叙述月亮“把太阳的鎔金译成了流银,把烈火译成了冰,而且带点薄荷的风味”,写出了月光银白的色泽,冷韵的气质,薄荷的风味,尤其是“带点薄荷的风味”,诗人运用同感的艺术修辞,从视觉、温觉、味觉多方位传递了月色独特的冷。

“凡尝过的人都说,译文是全不可靠,但比起原文来呢,却更加神秘,更加美”,这是议论,阐释了诗人喜欢月色的神秘、美。 诗人由美想到了另一位美神,那就是雪。“雪是另一位唯美的译者”,从月光到雪,诗人通过“唯美的译者”这一共性,转承的非常自然。 “雪姑乘著六瓣的降落伞,在风里飞旋地降临”通过拟人、比如,诗人将雪花从天而降描写的唯美、轻灵。 “这世界一夜之间,比革命更彻底,竟变得如此白净”,这几句的议论里,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并不满意,认为是污浊的,对白静的美的世界充满渴望。前文中“诗人说,只因原文本来就多误”,可见诗人认为纯洁、美好才是这个世界本真的面貌,雪花从天而降,将大地覆盖成白静的世界,是“译对”,是对纯洁世界的还原。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雪和月交融的雪月之夜,纯洁、美好,为后面“你带笑地向我步来”铺垫了极美的场景。 “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诗人由衷赞美,月色、雪色、你浑然一体,构建了人间最纯美的画卷。 从全诗来看,诗人首先写月光,再写雪景,层层渲染,是为最后“绝色”的“你”出场做铺垫,就是要将“你”聚焦在纯美的月色、雪色之中,烘托出“你”美好纯洁的气质,甚至有点冷艳。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最后才让主角出场的写作手法也是常用的艺术方法。 这首《绝色》可以读出余光中的审美倾向,他爱月,雪,也多次吟诵;纯美的风格是他在文字上的追求。

浅谈余光中诗歌成就评述

一缕春思,一缕乡愁 就在不久前,余光中先生离我们远去了——一湾浅浅海峡,是否还有那热忱又美丽的乡愁?如今你已安然睡去,睡在大陆这片宽广的怀抱,心满意足。 下面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分析余光中先生在诗歌上曾带给我们的情感精华。 一、余光中诗歌中的意象 1、典型的传统意象 余老在《莲的联想》里用到了莲这个意象。“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风中有尘/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在诗人委婉、温柔的笔调中,我们看到了一朵极为飘逸、富于灵气的“莲”在诗人看来,莲更是美、爱和神的象征物。这样,一幅东方美妙与气质的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2、特定感情的特别意象 在《蛛网》这首诗里巧妙的运用蜘蛛网这个意象,“渡海来袭的暮色是一只蜘蛛/复脚暗暗地起落/平静的水面却不见行踪”渡海采袭、复脚起落、登陆、被擒等等动态,都是无声无息的,照应了暮色的暗暗行踪。这个“蛛网”太大了,笼罩海天。诗人敏感其海天已晚,有不快之意,故有落进灰网之感。可见诗人的心情,总有大自然的景色变幻予以对应。3、具有强烈民族情结的意象 具有强烈民族情节的意象才是余老真正为我们所喜爱的一个方面,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常常能被那些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意象所吸引、所打动。事实上,浓厚的中国意识与情结在全体华人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是其最深层的心理成因。首先,余光中自开始新诗创作以来,一直没有舍弃过民族意识,即便是在台湾诗坛被西化得最为厉害的五、六十年代,也是如此。 首先来看《风铃》这首诗,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而在风铃这个意象上,又反复运用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感。把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余光中诗歌的文化内涵 1、亲情感动人心 余老诗里不乏感人的亲情诗,道出了所有读者的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回忆。最典型的恐怕要数余老《母难日》三部曲了。三首诗的诗句用词浅显通俗,却能引起读者对于天下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母爱子哀的共鸣。风格上让我想起李白的《静夜思》。清新的诗风一直是余光中的特色,也是有很多人能读懂能欣赏,喜欢他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初生是哭,亡后是哭,在生逢死别之际,子总是哭。一哭尚有母亲的微笑宽解,二哭则天人远隔,只觉天昏地暗,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一句“幸福终于你闭目”点出了二哭的缘由。哭对笑,哭对一生幸福的满足,难道不是矛盾吗?可就在这矛盾中体现了子思母爱的痛楚。 2、漂泊者对家的思念 在《天狼星》这首诗中,飘泊者就不能不“告别盗版的书和生命/告别台北,这食蚁兽/告别我的雨帽和雨衣”。因为,只有在对现实空间的逃离中,余光中的飘泊者才能在想象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己对更为博大的大陆空间的亲近。 在《与海为邻》中,“与海为邻/住在无尽蓝的隔壁/却无壁可隔”,余老与海为邻,海的对面就是自己的故居,然而余老却说无壁可邻,为什么?这是漂泊者的无奈,无奈仅有一海之隔却遥不可及,无奈所有像他一样的人像一片枯黄的秋叶。在历史风暴的裹挟下飘进了茫茫大

阅读理解余光中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

余光中诗歌精神浅谈

余光中诗歌精神浅谈 张XX 509030XXXX F0903014班 摘要:提起余光中,作为一个工科生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家喻户晓的诗歌。当然,通过他的平生介绍我了解到,余老不仅仅在诗歌上造诣颇丰,在文学评论和翻译上也有着大师级的地位。然而,我觉得诗歌作为一种文字凝练、抒情性极强的文体,应该是能够更好的反映出余老的文学精神和其文学追求的一种形式。所以,我就从余老诗歌的精神和内涵入手,力求通过本文对余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鉴于本人文学功底和能力的浅薄,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还请指正。 关键字:诗歌、意象、文化、乡愁 我在初高中也从书本学习了大量的古、现代诗歌,诗歌给我本人的印象一直是凝练甚至略带朦胧的文字下映射的及其丰富的感情,余老的诗歌也不例外。当然,一首好诗需要细细去品,需要不同角度的观察,我在这里仅仅是从自己认识的角度,从余老诗歌的意象、文化两方面浅析他的精神,最后选取他诗歌中最被我们关注的乡愁思想上,从典型的诗歌,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乡愁》这首诗,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余光中诗歌中的意象 在高中时,语文老师就说一首诗中需要有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感情,比如古诗中“柳”代表留别时的挽留,“月”则寄托思念等等,在余老的诗歌中,也有其特定的意象。 1、典型的传统意象 传统意象,即从古代今诗人们普遍采用的一些表情达意的意象。 我首先选取了余老的诗歌《月光光》里的月。“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在谁的心口上”,诗歌的首句开始,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这一突兀又新奇的意象开始,展开了思绪的表达,无疑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月在中国人传统心目中是温柔、多情、相思的化身,而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做比喻,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今夜/黑猫在瓦上诵经/苍白的美妇人/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作者并没有给出“苍白的美妇人”是谁,

余光中现代诗歌集

余光中现代诗歌集 余光中 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 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 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 即先西化后回归。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现代诗歌 集,希望大家会喜欢! 【招魂的短笛】 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不可以久留, 诞生台风的热带海, 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 太阳火车的单行道, 七月的赤道炙行人的脚心。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 驯鹿的白色王国, 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白昼。 魂兮归来,母亲啊,异国不可以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地在落地窗畔, 伴着你手载的小植物们。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来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 等春来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 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 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1958.7.14 晚 【新大陆之晨】
1/7

零度。七点半。古中国之梦死在 新大陆的席梦思上。 摄氏表的静脉里, 一九五八年的血液将流尽。 风,起自格陵兰岛上, 意溜冰者的来势,滑下了 五大湖的玻璃平原。 不久我们将收到,自这些信差的袋里, 爱斯基摩人寄来的许多 圣诞卡片。 早安 ,忧郁。早安,寂寞。 早安,第三期的怀乡病! 早安,夫人们,早安! 烤面包,冰牛奶,咖啡和生菜 在早餐桌上等我们去争吵, 去想念燧人氏,以及豆浆与油条。 然后去陌生的报上寻吝啬的消息。 然后去信箱里寻希望的尸体。 然后去林荫道上招呼小松鼠们。 然后走进拥挤的课堂,在高鼻子与高鼻子, 在金发与金发,在 Hello 与 Good Morning 之间, 坐下。 坐下,且向冷如密歇根湖的碧瞳 碧瞳 与碧瞳,照出吴玲少年的影子, 照出自北回归线移植来的相思树的影子。 然后踏着艺术馆后犹青的芳草地 (它不认识牛希济), 穿过爱奥河畔的柳荫 (它不认识桓温), 向另一座摩天楼 (它不认识王粲)。 当千里目被困于地平线,我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曾何足以少留!”
2/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