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

地质填图教学实习

地质报告(东经102。38′35"---102。34′19" ,北纬25。3′34"---25。6′5")

实习地点:昆明市筇竹寺地区

日期:2006年12月11日至2006年1月12日

目录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3)

第二节测区范围概况 (4)

第二章地层与岩性

第一节概述 (7)

第二节元古界震旦系 (8)

第三节古生界寒武系 (9)

第四节古生界泥盆系 (11)

第五节古生界石炭系 (11)

第六节古生界二叠系 (12)

第七节新生界第四系 (14)

第三章构造

第一节概述 (16)

第二节褶皱 (17)

第三节断层 (18)

第四章矿产

第五章体会

附录 (28)

参考成绩评定表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地质填图实习是我们地质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地地质调查,增强我们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巩固和熟练野外工作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今后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内容:

1、实习准备阶段(2006年12月11日)

室内学习地质测绘的基本知识、填图地区的地层、岩石、古生物地史、填图地区的地质构造概况、收集填图地区的地形、地质及其他有关资料。

2、野外测绘阶段(2006年12月12日至2006年12月29日)

实测地层剖面2条(关山大沟剖面长1093米、交月凹剖面长582米)、实测地层剖面、地层剖面的分层、描述。进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勾绘地质界线(观察地质界线约150个)。全班40人分成南、北两个大组、10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实习工作中对勾图、记录、采标本测产状等工作依次交叉轮换、全面掌握。

3、内业工作阶段(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12日)

资料综合整理、编制填图地区地质图、绘制测区构造刚要图、实测地层剖面剖面图、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编写填图地区地质报告。

第二节测区范围概况

测区位于南北向的昆明构造盆地西侧的筇竹寺附近,属昆明市西山区所辖:南起大墨雨——饭宽——和尚坟一线(北纬25。3′34"),北至白龙山——蕉月凹——火焰山一线(北纬25。6′5")。东起火焰山——观音阁——昭家村一线(东经102。38′35"),西抵白龙山——茨沟丫口——花展坡一线(东经102。34′19"),面积约35km2。

1、自然地理

测区属滇中高原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脊线呈近东西向展布,与区内构造线展布方向吻合。区内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测区西北角的蕉月凹为本区最高峰,海拔2499.8米,最低点位于测区东南角的昭家水库附近,海拔1984米。地形切割程度中等,相对比高一般在30~50米左右。区内无大的河流通过,多数沟谷呈谷底较宽谷坡较缓的“u”型谷,在平面上呈北东向及近东西向平行展布。本区在石灰岩地层发育地段内,岩溶漏斗、岩溶洼地屡见不鲜,在平面上往往沿某一方向呈线状排列,与断层分布方向吻合。

本区的年平均气温14.8。C ,最高平均气温19.9。

C ,最低平均气温7.8。C 。全年降雨量为991.7毫米,其中5-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9.7%,11-4月份占全年降雨量l0.3%

测区范围内交通比较方便,昆富公路由东向西横跨测区中部,区内各村寨之间均有简易公路相通,大小通行便道四通八达,便于在工作区中穿越通行。

附测区交通图于下:

填图实习测区

2、地质概况

本区地质工作的历史悠久,著名的寒武系下统标准剖面梅树村剖面就位于测区内,不少中外地质学者都在此地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研究程度较高。

昆明地区跨扬子准地台的二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南北向普渡河断裂带(区内称沙朗——马街断裂)为界,将该区分成东西两部份,断裂带东侧属昆明坳陷,西侧为川滇隆起之东缘。由于该断裂带的长期活动特征,它严格地控制了东西两侧的地层沉积;东侧由于长期坳陷,海水进退频繁,长期为古扬子海的一部分,古生代沉积发育良好,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而西侧由于较长时期隆起为古陆,古生代地层发育不全,多有缺失。

二迭纪后期,东侧海底裂隙性火山岩浆大量喷发,形成面积宽、厚度达1500m以上的多期玄武岩喷发活动;而西侧厚度迅速变薄,少量出露。中生代以后,燕山运动使全区断块式上升为陆,其中以东侧上升较快,遭受剥蚀,地层多有缺失,西侧上升缓慢,相对凹陷成为内陆湖翁地,接受巨厚的红色磨拉石建造沉积。新生代,继承了上升的特点,断块的继承性活动,加之各断块上升速度不一,产生了沿断裂的差异抬升运动,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接受新生代的河流、湖泊相的沉积。

就整个图幅范围来看,测区内出露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的河、湖相的砂砾石沉积,主要在图幅的东部,沿南北向的昆明盆地分布。其次在大普吉附近分布有少量的第三系地层。最老的地层为元古界昆阳群的砂板岩,分布于图幅的西侧双山一带。寒武系下统、泥盆系中、上统及石炭、二迭系地层在图幅范围内广泛分布,占整个图幅面积的80%~90%左右,下奥陶统及中寒武统的地层分布于图幅的西北角李子坪、白虎山一带,在虚凝庵、云南纸烟厂附近办见有少量中寒武统地层,上震旦统地层见于背斜核部。

第二章地层和岩性

第一节概述

测区出露的地层,以寒武纪下统、二叠纪下统为主,并伴有大量喷出的玄武岩。区内多为海相沉积、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梅树村阶以小壳动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

三叶虫Parabadiella.Eoredlichia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Redlichia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R.chinensis。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

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混有陆源碎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中部海绿石夹层为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露的标志。

筇竹寺组底部20~30cm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其下部不含三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向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龙王庙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

因此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在元古代昆阳群变质岩性基底形成后,到震旦纪扬子准地台西缘形成断陷继而形成陆表海,开始海侵。测区震旦晚期为障壁碳酸盐台地,沉积了较厚的藻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沉积,沉积延续到寒武纪,随着海水加深,还出现磷酸盐沉积。由于地壳进一步沉降,出现大面积海侵,形成一套低能的浅海粉砂、泥质碎屑沉积随后海水渐退,形成滨海相砂与泥质交替出现的碎屑沉积,最后为碳酸盐沉积,构成一个向上变浅的海退层序。

这一比较稳定发展的海侵—海退旋回后,测区上升为陆,受到较长时间的剥蚀,中泥盆世时,测区为准标平原低洼地形出现河流,湖泊,沉积了湖滨相及沼泽相陆相沉积,晚泥盆世又也现海侵,使测区出现障壁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了碳酸盐沉积,随之造陆运动又使其上升受到剥蚀。

下石碳世,出现剥蚀台地和沉积台盆(台沟)格局,测区处于台沟边缘,形成深水碳酸盐沉积,出现厚度变化大的角砾状白云岩和砾状灰岩,接着又一次上升为陆地。

至二叠纪地壳又开始沉降,海侵迅速扩大,早期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砂泥质,铝土质及富含有机质沉积, 随海侵扩大,造成开阔的碳酸盐台地,出现大量浅海碳酸盐沉积,早二叠世末上升为陆,晚二叠世,区域性的裂谷活动,断裂拉张,测区也现强烈的基性火山喷发,形成巨厚的玄武岩。

第二节元古界震旦系

测区出露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b dn)地层,该地层位于测区西南角大墨雨一带,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钙质页岩,厚度约460米,与上覆渔户村组中谊村段地层(∈1y4)呈假整合接触。

第三节古生界寒武系

测区出露寒武系地层有: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龙王庙组(∈1L),与下覆地层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b dn)和上覆的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呈假整合接触,本套地层连续沉积、其间无地层缺失,呈整合接触关系。组内泥质白云岩经长期风化作用,可形成沉积型粘土矿床。

1、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

出露于关山大沟、赵家村、大墨雨一带,岩性为兰灰色磷块岩夹硅质灰岩,钙质灰岩,厚约10米,与下覆地层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b dn)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2、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1q)

分布于测区西南大墨雨一带,蟠处里南小哨背斜核部,还有在测区北东的自卫村水库,大风丫口一带也有分布,本组地层分为八道湾(∈1q1)段和玉案山段(∈1q2)。

八道湾段(∈1q1)中上部岩性为灰、兰灰色含磷粉砂岩夹薄层粉砂质白云岩,下部为黑色粉砂岩,底部有一层厚0.4米的结核状海绿石硅质磷块岩及粘土质页岩、粉砂岩。主要矿物有粘土、云母质石英、长石等,厚度约89米。含小壳化石:Tannudine、Multifara、Srmir-nnous等。

玉案山段(∈1q2)中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下部为黑色页岩,底部以0.2米厚的灰黑色含砂质角砾状生物碎屑磷块岩作为标志层,与下伏八道湾段(∈1q1)分界。主要矿物有云母、石英、长石等,呈页理构造。厚度约71米,所含化石有:Foredlich、Yunanocephatus yeedi 、intermelia yunanocephalas、kunmingella sp等。

3、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分布于测区北东部妙高寺、三华山一带,蟠处里背斜、大墨雨背斜均有出露。本组地层分为两段:

红井哨段(∈1ch)、乌龙箐段(∈1cw)。

红井哨段(∈1ch)岩性以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中夹少量黄灰色薄层页岩,具有明显的交错层理。主要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等。厚度约75米,所含化石:Lingulena sp 乌龙箐段(∈1cw)岩性以黄绿色、深灰色、灰绿色云母质砂质页岩为主,中夹薄层砂岩、云母质砂岩。上部夹少量粒状泥灰岩,下部夹两层暗紫红色铁质石英砂岩。厚度约70米,所含化石有:Redlichia mai、mansuyi、palaeoleuus、Mansug、obole、llasp 等。

4、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1L)分布于测区南东部筇竹寺以及妙高寺、小哨背斜一带。岩性以灰色块状泥质白云岩为主,夹少量黄色页岩。底部为含鲕粒泥质白云岩。厚度约23米,含三叶虫化石:Redlichia、murukamill、Resseret、Endv等。

第四节古生界泥盆系

测区内该系地层出露有: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与上覆龙王庙组(∈1L)和上覆石碳系下统大塘组(C1d)均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1、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岩性主要为灰白、黄褐色细粒

石英砂岩夹砂岩、页岩。岩层中含有动、植物化石。地层厚约12米。

2、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岩性:上部为厚层、块状泥质灰岩、灰岩;中部是灰、肉红色厚层、块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灰岩和灰绿色页岩;下部为灰色厚层状白云岩为主,风化后呈刀砍状,是该层的显著分层标志。厚度约30米。主要矿物有白云石、方解石等,化石包括:Amphipora cf、Lcperditwa sp.

第五节古生界石炭系

测区内可见的石炭系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主要出露于玉案山、妙高寺一带,与上覆地层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矿山段(P1k)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岩性为角砾状灰岩,顶部为纯灰岩,底部主要是一套紫灰色角砾状白云岩,中夹少量砾状灰岩及泥质白云岩。主要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云母、石英等,厚度约20米。所含化石:Lonsdaleia sp、ohoete tes sp.

石炭系下统大塘组角砾岩

第六节古生界二叠系

测区内二叠系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矿山段(P1k)、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段(P1q)、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二叠系地层与下覆石炭系地层(C)及上覆第四系地层(Q)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1、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矿山段(P1k)

岩性为紫红色、黄褐色杂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局部夹粘土、黑色页岩、褐铁矿、铝土岩。主要矿物成分是铝土矿、赤铁矿等,是重

要的含矿层,野外观察到的三条探槽即为找矿之用。本层厚度约12米。

2、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段(P1q)

分布于测区各个部份,岩性为灰白色、青灰色厚层状条带状小虎斑灰岩。夹少量纯灰岩,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白云石,中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产丰富的珊瑚化石以及有孔虫苔藓。与下覆矿山组(P1k)为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189米。

3、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

岩性为灰白色,青灰色厚层状大虎斑白云灰岩,中间夹纯灰岩,底部有一层1—5米的角砾状灰岩,有棱角状,即“白带”、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有铁质,钙质胶结物。有蜓类化石,与栖霞组灰岩段的相似。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大虎斑灰岩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底部“白带”

4、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

测区内该地层分布于北部清明丫口一带、交月凹、馒头山、印案山等地有少量出露、岩性为石英拉斑玄武岩,块状结构,气孔、杏仁构造,斑状隐晶质结构,主要成分为拉长石。与下覆茅口组(P1m)为喷发不整合接触。该地层是一套高原大陆碎屑岩,在地区厚度达上百米,在地壳表面风化后形成馒头状的山包。

第七节新生界第四系

新生界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测区东部昆明盆地的边缘,半头龙,细尾巴,小墨雨一带有少量分布。东部凹陷区主要是湖泊沉积,以砂,粉砂为主,如自卫村冲积扇,以灰岩碎屑砂岩,粘土等为主。与下覆峨眉山玄武岩(P2e)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新生界第四系(Q)形成的红土层

柏枝园对面洪积扇形成的双层结构:底面粗砾岩、上部细粒粘土

第三章构造

第一节概述

测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西部边缘,是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分界带,即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结合部,以南北向的普渡河断裂带为界,西为康滇地轴(二级构造单元),东为滇东台褶带(二级构造单元)的昆明坳陷(三级构造单元),普渡断裂带从测区东部的龙院村通过。

测区基底为昆明群变质岩系(在测区外以西出露),为冒地槽砂泥质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建造和碳酸盐沉积建造,经晚元古代(8.5亿年前)的晋宁运动剧烈褶皱形成地台基底。

从震旦纪开始了地层盖层发展,从震旦纪到二叠纪,地壳运动主要为较平稳的垂直方向上的上升与下降,没有显著的水平方向上的挤压和平,并表现为多旋回性,多次出现海侵和海退,由老到新相继出现好下沉积建造,碳酸盐建造,含磷建造(震旦纪),陆源碎屑建造,碳酸盐建造(下寒武统),陆源碎屑建造,碳酸盐建造,(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建造(下寒武统)含煤,铝建造,碳酸盐建造,基性火山岩建造(二叠统)

到了中生代,测区经燕山运动,强烈火地发生了褶皱下断裂,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继续影响本测区形成了测区构造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褶皱

1、蟠处里—柏枝园直立倾伏背斜

该背斜出露于图中西部蟠处里一带。沿北东东方向延伸至柏枝园。核部地层由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筇竹寺组(∈1q)地层组成,翼部由西向东依次出露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龙王庙组(∈1l)、泥盆系中统海口段(D2h)、上统宰格组(D3z)、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二迭系下统(P1)地层,南翼产状175°∠45°,北翼产状355°∠40°。两翼倾角相近,图中可见倾伏端,即轴面直立,枢纽倾伏(向北东倾伏)故定为直立倾伏背斜

该背斜东翼被大风丫口断层(F6)破坏,南翼被小墨雨断层(F1)和三华山断层(F2)切断,北翼被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2e)所覆盖。形成于寒武纪下世(∈1)—第四纪(Q)之间。

2、大墨雨直立倾伏背斜

该背斜出露于图中南西部大墨雨一带。是大背斜上一个次级小型背斜,背斜沿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核部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b dn)用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地层组成。翼部地层为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南翼出露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产状95°∠46°,北翼出露沧浪铺组(∈1c)、筇竹寺组(∈1q),产状245°∠45°,两翼倾角相近,图中可见倾伏端,即轴面直立,枢纽倾伏,故定为直立倾伏背斜。该背斜东翼被细尾巴

断层(F9)破坏,北翼及中部一带被第四纪(Q)地层所覆盖。该背斜形成于震旦纪上世(Z d)—第四纪(Q)之间。

3、印暗山短轴向斜

该向斜位于图中印暗山一带,向斜轴部沿东西向延伸,轴线倾斜,该向斜核部由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和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组成。两翼为二迭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段(P1q)、矿山段(P1k)以及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等。南翼产状:30°∠35°北翼产状107°∠50°向斜长、宽之比为4:1,故为短轴向斜。

向斜正东被普渡河断层(F10)错断,并且被第四纪(Q)沉积物所覆盖。向斜西部被八公里纵断层(F5)错断。向斜北西部半头龙一带也被第四纪(Q)地层所覆盖。形成于二迭系下统(P1)—第四纪(Q)之间。

第三节断层

测区内分布有10条断层:

小墨雨纵向逆断层(F1)三华山纵逆断层(F2)

石老鸹斜逆断层(F3)三台山斜逆断层(F4)

八公里斜逆断层(F5)大风丫口斜断层(F6)

哨山飞来峰(F7)半头龙断层(F8)

细尾巴斜逆断层(F9)普渡河正断层(F10)

1、小墨雨纵向逆断层(F1)

该断层出露于图幅的西北部小墨雨—蟠处里一带,沿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在图中出露长约3Km。产状150°∠70°,走向与蟠处里—柏枝园倾伏背斜褶皱轴近于平行,所以为纵向断层。断层的北盘为上盘,南盘为下盘。因为上盘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下盘地层为栖霞组(P1q)。上盘地层较老,所以上盘相对于下盘是下降盘,上盘则为上升盘。因此,下盘相对下降,上盘相对上升。为逆断层。

断层把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龙王庙组(∈1l),泥盆系中统组海口段(D2h),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以及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地层错断,将蟠处里—柏枝园直立倾伏背斜南翼破坏,断层中部被少量第四纪(Q)地层覆盖,该断层与三华山纵逆断层(F2)构成叠瓦状断层。

力学分析:该断层是受到张力作用而形成,其中σ1直立,σ2和σ近于水平。

3

地质填图小结

河北省易县东水冶石灰岩矿地质填图小结 第一章工作概述 1.1目的任务 根据《河北省易县东水冶石灰岩矿详查设计》的要求,项目部地质人员对河北省易县东水冶石灰岩矿区开展1:2000地质填图工作,主要目的任务是全面而详细地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水泥用石灰岩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等;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提供矿区基础地质资料。 1.2位置与交通 河北省易县东水冶石灰岩矿区位于河北省易县县城南西231°方位约16km 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5°21′08″,北纬39°16′06″。距易县—保定公路旁的高村8km,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表1工作区拐点坐标为(北京54) 拐点X Y 1 4351000 38616400 2 4351000 38618100 3 4349100 38618100 4 4349100 38616400 1.3以往地质工作概况及评述 1959年地质部物探局907队在此区进行了1:10万航空磁测,圈定了涞水-易县航磁异常带。 1959-1964年,河北区调队在此区进行了1:20万J-50-Ⅱ(涞水)幅区域地

质调查,基本阐明了地层、岩石、矿产特征和构造轮廓。限于比例尺的要求,对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尚待深化。 1973-1975年,河北区调队在此区进行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确定了本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特征,对区域内矿产进行了叙述,重点矿点进行了检查,是本区最重要的基础资料。 总体而言,本矿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仅为小比例尺的区调、矿调工作,不能满足详查工作的要求,仅能做为基础地质资料。 第二章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2.1工作方法 地质填图工作按照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首先在充分收集、认真研究区域和矿区内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踏勘工作和以1/1千地质剖面实测工作对矿区内的构造、地层、岩性、矿体等的认知,初步确定地层层序和1/2千地质填图工作填图单元。路线布置首先从实测地质剖面开始,再向两侧逐渐展开,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地质观察点用手持GPS定位。结合V字形法则将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相应的地形图上。 2.2本次地质填图工作量 本次1/2千地质填图工作自2012年8月7日始至2012年9月30日完成,共投入地质技术人员六名。观察路线间距按100m布置,共完成地质观测点824个,地质填图面积3.23 km2。 主要工作量统计表表2 项目单位完成工作量 外业1/2地质填图km2 3.23 地质观测点个824 内业1:2000实际材料图张 1 1:2000 地形地质图张 1

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平原盆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 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 气候变化等影响,许多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地下水相关的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往国家开展的区域水文地质工作(1:20万及1:10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家已规划布局开展新一轮的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的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前期准备阶段:包 括资料收集及实施方案的编写、第二是野外调查阶段:包括开展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等;第三是综合分析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资料、气象水文资料、区域地质资料、水文 地质资料、遥感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地下水环境问题资料、地下水开发 利用资料。其中水文地质钻孔、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化学测试、物探、地下 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是重点。 2016年以来,地调局针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进行室内预填 图的工作方法,预填图是在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工作区所在 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含水岩组结构及尚不清楚的问题,在野外 工作之前先形成一张初步的水文地质草图,后续野外工作是对该图进行验证补充,对梳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重点调查。预填图不是 1:20万水文地质图的 简单放大。 2、实施方案编制 (1)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 ①编制实施方案应在资料收集整理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

②应明确调查区的地质地貌类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③实施方案应明确水文地质填图单位和测绘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的位置; ④实施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 ⑤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按照规范附录执行。 (2)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①应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 ②明确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③明确工作重点及具体的工作量; ④根据项目总体安排,多专业融合,进行综合科学的工作部署; ⑤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明确预期成果; ⑥做好经费预算; 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实施方案审查和批准,并严格遵照执行。经审查批准的实施方案,不得随意变更;因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要求办理变更手续。 二、野外工作阶段 (一)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是形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念认识、调查与水资源和地下水相关的人为活动、获取水文地质参数、采集水样等的关键工作,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应在资料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的基础上分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调查。 1、技术要求 以1:5万图幅最新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按相对独立的小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观测路线布置,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各类地质、地貌界线及水点实行统一的分类编号,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典型地段做地质剖面,采集必要样品。在野外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调查表格每天收队后进行整理,对于存在填写遗漏的表格进行补齐,对于每条路线要及时做路线小结,对野外资料定期进行自检、互检和抽检,确保野外调查的质量。野外调查时,认真开展水位测量和水质现场分析等工作。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图件的编制是在张宗祜所长的指导下,由焦淑琴、戴喜生两同志负责完成编稿,中国地图出版社李兆星同志负责地图编辑。图幅说明书曾由阎锡屿高级工程师审阅。在图件编制过程中秦毅苏主任参加过编制方案的讨论,董凤岐副所长参加了编制方案的拟定和编稿图件的审查。地矿部顾问委员会陈梦熊高级工程师和贾福海高级工程师、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辛奎德总工程师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福弘副所长等给予了各方面的指导。另外,在编稿后期,贾建芳同志协助过编稿底图修改稿的清绘,董华同志协助统计资料、制作总色样和校对工作。

地质工作总结

工作小结 1.原生晕异常 2013年进行了1:10000化探扫面工作,共采集样品879件。沿用2007年项目的化探异常下限值,Cu为70×10-6,Pb为90×10-6,Zn为150×10-6,Au 为5×10-9,这批样品的测试成果表明,部分样品出现了铜、铅、锌的异常。其中,38个样品的铜元素含量在(70-593)×10-6区间;11个样品的铅元素含量在(90-539)×10-6区间;15个样品的锌元素含量在(150-1817)×10-6区间,,31个样品的金元素含量在(5-485)×10-9区间。 圈定了以Cu、Pb、Zn和Au异常为主的化探异常,位于矿区NE部,呈不规则状NE向展布,异常具一定梯度变化,浓集中心较明显,带宽大于400m,长大于650m。异常带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含)炭质二云母石英片岩、(红柱石化)炭质板岩和千枚岩,褐铁矿化较强,岩石中可见具黄铁矿假晶的褐铁矿,故推测应为矿致异常。异常区内见NE向断层和一条近EW向断裂呈锐角相交,是成矿有利条件,具较好的找矿前景。 化探异常: 在矿区开展1∶1万区域化探扫面,在矿区北东部圈出了以Cu、Pb、Zn、Au 为主等多元素综合异常带。异常带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含)炭质二云母石英片岩、(红柱石化)炭质板岩和千枚岩。 Au 是直接指示元素, Ag、Hg 、Bi、Mo 、Cu、Pb、Zn、As、Sb 是间接指示元素, 其中Ag、Mo、Cu、Pb是最佳指示元素。 硫化物多金属热液矿化作用的特点是具有Cu、Pb、Zn 3个元素异常共生产出的特点。 热液金属矿床中除Au外常伴生有Hg、As、Sb、Pb、Zn、Ag、Cu、Bi、Mo、Co、Ni等元素异常。在一个矿床上,这些元素异常不一定全部出现,但会出现其中的大部分。 尽管阿尔其图矿区与朱拉扎嘎、常山壕和赛音乌苏矿床所处的地理位置不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1]

附录一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及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应当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硐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3.井下防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他。 矿井充水性图应当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件。各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下列几种关系曲线图: 1.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 2.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

曲线图。 3.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补给量或水位关系曲线图。 4.矿井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内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范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煤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一道编制。主要内容有:

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

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关于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的规定 2006年11月20日稿

目录 1、总则 (1) 2、岩土工程勘察图例 (1) 2.1地质年代 (1) 2.2土的图例 (5) 2.3 岩石的图例及符号 (6) 2.4、第四系分层及成因符号 (9) 2.5 地层代号 (9) 2.6 勘察工作图例 (10) 2.7 地质图例 (12) 2.8 常用地形图图例(1:500、1:1000、1:2000) (15) 2.9 工程建(构)筑物及常用建筑总图图例 (16) 3、岩土工程勘察图示 (18) 3.1 一般规定 (18) 3.2 图例图示 (20) 3.3 平面图图示 (20) 3.4工程地质剖面图图示 (23) 3.5、柱状图图示 (26) 3.6动力触探成果图表图示 (28) 3.7 钻孔抽、提水试验成果图表图示 (29) 3.8钻孔压水试验成果图表图示 (30) 3.9 勘探点数据一览表 (30) 3.10 线路工程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 (30) 附录: A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B 工程地质剖面图 C钻孔柱状图 D探井展示图 E动力触探成果图表 F抽水试验成果图表 G压水试验成果图表 H 线路工程纵断面图

I 桥工程地质纵断面图J 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1、总则 1.0.1 为保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质量,统一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重庆市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计算机制图,其它工程勘察可参考使用。 1.0.3 本规定适用于绘制岩土工程勘察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以及其它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图表。 1.0.4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除应符合本规定以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5 本规定以外的图例图示可在相关的技术标准及手册中查找采用。 2、岩土工程勘察图例 2.1地质年代 2.1.1 在岩土工程勘察图件中地质年代应表示到组或段,系的第一个字母使用正体大写,其下标数字表示统,其后小写斜体字母表示组,组后的数字上标表示段,如:J2s(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第一段) 2.1.2 地质年代符号表

地质勘探工作总结

地质勘探工作总结 总结一: 地质专业在野外工作主要就是两大块,地质测绘于地质钻探,两者相辅相成测绘指导于勘探,勘探是对地质工作的深化并对测绘有验证作用。 在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钻探工作更凸显重要,根据一段时间工作感受总结出如何改进勘探工作的一些想法: 1、责权明确:谁钻探谁出报告,谁盖章签字。目前勘探工作中存在分包、转包,到最基本的勘探机组人员和编录人员,他们自我意识成了做一份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的下意识的劳动而已。所以最终变成地质组和机组、编录甚至和勘探地质单位之间在玩猫抓老鼠的游戏。 2、利益下放:勘探中的利润搞这行业的都清楚,一台钻机运气好的话一年就可以挣回4台钻机的钱,所以搞这行的,没有搞过这行的,只要有一点机遇都进这个市场,现在市场混乱程度可想而知。勘探行业中的利益与权利之间的勾当。。。一切都在使勘探变得更加混乱。自己感觉单位如果允许地质人员自己拥有钻机,自己对自己钻机负责,这样一是便于质量追究管理,二是有效益有压力,对质量管理更加可控。在未来几年铁路市场萎缩的情形下还可保证本单位在勘探市场有竞争力。 3、建立长效约束机制:近些年勘探工作量很大,与大量

其它勘探单位合作也是形势使然,但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在不同的工地遇到许多合作勘探单位,他们钻机主要来源本单位职工挂在项目上(一般钻机拥有者在其它项目上),部分长期合作私人钻机、部分为当地市场寻找的,钻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缺少约束的钻机队伍都想尽办法偷工减料,现场就抓到过一些孔就在孔口画个圈,在边上摆几块土就报终孔!与其钻无用孔不如不钻孔!对合作单位需要对其所做的项目有个总体监管,如上某项目合作单位有多少长期合作钻机能进场,勘探单位有多少技术人员能到位,技术人员的组成是否能适合这项工作。 4、钻机工人和编录人员的约束:钻探工人是在地质工作的第一线,最基本的地质资料都要从他们的辛勤工作中获得,由于钻探工人素质普遍较低,就需要现场编录人员能尽职尽责把钻探中的情况完整的进行纪录、分析、整理,一份优良的钻探报表需要钻工和现场编录一起努力付出辛勤的汗水,但如果缺乏监督,纪录人员和钻机老板容易纠结在一起,钻孔质量难以保证!现场发现许多编录为非地质类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在此打工,对土石这些基本地质体都没有概念,更有甚者不学无术,一脸油滑腔,对现场指出的问题满口应承,一回头继续他的偷工减料。本人觉得一家勘探单位需要有一批质量可靠的合作钻机老板,需要有长期合同的编录人员,这样才能对最基本的质量可操控。如果像现下流行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三维地质填图流程总结

一、数据准备 野外路线数据:产状点、地质分界线、分段地质路线、地质点 地形数据:等高线、高程点 地质数据:钻孔数据、剖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 实际材料图数据:地质区、地质界线、地质点 二、数据导入 (1)要导入数据:剖面数据、钻孔数据、地质图数据、等值线数据 (2)各数据导入流程: a)二维填图数据导入 可以使用【数据入库与建模】菜单下面的【地质填图数据入库】选择导入项目的工程文件。其中地形数据中的等高线,野外路线中的产状点,实际材料图中的地质界线要素、面地质要素,以及填图边界都是后期建模中必须用到的数据文件,其他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导入的填图数据建议是1:1的比例尺,单位为米的数据,用来构建实际模型。导入数据对话框如下: 图2-1二维填图数据导入对话框

b)钻孔数据导入 利用钻孔数据可以进行约束分区建模,通过修改钻孔生成的钻孔剖面,作 为分区建模的约束条件来使用。三维地质建模的钻孔数据导入,钻孔数据导入 功能配置在菜单【数据入库与建模】下面,点击【钻孔数据入库】,弹出下面的“钻孔数据源”对话框,如下图2-2所示: 图2-2钻孔数据导入 从“钻孔数据源”对话框,我们也可以得知,钻孔数据源有Access、Excel、Oracle三种类型,当我们选择好数据源之后,接下来要给数据源一个GDB存储 的路径,也说明钻孔数据是要存储到HDF数据库里。这里可以添加一个已经存 在的存储钻孔的路径或者通过新建一个简单要素类来存放钻孔数据,接下来分 别介绍它们的操作方式。 (1)点击“新建”,弹出“保存为”对话框,在“名称”里输入一个保存 钻孔基本信息的点简单要素类的名称。将“钻孔基本信息”及“钻孔分层信息”数据保存到MAPGIS数据源中,如下图所示: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一篇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一章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概述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水文地质问题的解决→水文地质调查来解决。 §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与重要性 目的:为工程项目设计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任务: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特征,水质、水量的分布、变化规律,为利用或排泄地下水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重要性:(1)水文地质资料来源于调查;(2)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费用高、工期长的工作;(3)既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得如何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2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 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分为三类:(1)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2)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3)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一、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制定某项国民经济的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或为某项专门任务提供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背景资料。 任务:概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埋藏分布条件,水量水质形成条件,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 范围:较大,几百、几千或上万平方公里。 比例尺:一般小于1﹕10万。 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或为开展地下水某方面的专项研究所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 任务:详细查明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解决所提出的生产实际问题,保证工程项目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范围:一般较小,视工程项目的规模而定。 比例尺:一般大于1﹕5万。

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目的:查明水位、水量、水质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任何类型的水文地质调查都需要地下水动态和均衡方面的资料。为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 时间:有长有短。 监测项目:水位、水量、水质等。 §3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 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主要针对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任务一般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其原因主要是,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是为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服务的,而项目的设计工作一般都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设计阶段所需水文地质资料的内容和精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水文地质调查也应划分为相应的阶段来进行。 二、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方案 我国不同部门对供水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见下表: 从上表可见,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不同部门所划分的阶段数和各阶段的任务基本一致,仅阶段的名称有所不同。 农田灌溉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一般划分为:普查、详查、开采三个阶段。 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原则上应与矿床地质勘探的划分相一致,划分为:普查、初勘、详勘三个阶段,对某些矿床,把详勘又划分为详查与精查两个阶段。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俄罗斯]L.P. Novoselova 本文分析了目前针对不同水文地质过程和现象进行制图的方法,并就如何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图进行了讨论。 目前,制图学是一门利用曲线或符号模型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分布、组合以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利用从其它图件获得的信息编制的新图件,可以被数学模型所用,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空间联系和动态变化,并且有助于对某些地理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图件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对于描述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动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制图学还是一种传达、存贮和转化不同信息的方法。制图方法的基础是描述环境要素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可利用的制图资料,图件的内容是研究不同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图方法涉及到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方法,例如描述性分析、图形分析工具、数学和统计计算、自动控制和GIS分析等。 制图方法有实践和理论两大分支。实践制图为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则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制图是一种评价和研究自然资源,产品开发,人口变化,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制图学产生了分化,而专题地图成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最近30年来,专题地图发展非常迅速,制图技术得以提高和广泛地应用。因此带来了针对不同尺度的一系列的基础制图工作,特别是编制了一些复杂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地图集、地图系列和活页地图。其中一些是已构成国际合作框架结构的图件,如世界自然地理图集、世界地势图、中欧和东欧地下水文图、世界水文地质图和地下水流量图。 借助于航空和地面手段的发展,可以获得编制专题地图所需的各种资料,利用应用数学和计算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这些方法和系统扩大了专题地图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对专题地图的需求量。因此,许多地

1比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地质单位个人工作总结.doc

地质单位个人工作总结 随着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我国地质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地质探查不断加强,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是我工作以来压力最大同时也是我取得较大进步的 一年。首先我对地质所的各位领导、同事和师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在你们的大力帮助下,通过以老带新和手把手的言传身教,我的业务水平才取得这样的进步。下面我就这一年来的工作、思想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向领导、各位同事简要汇报一下。 一、在思想上,我没有放松思想政治学习,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增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的自觉性的同时,全面提高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工作、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本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有针对性地查摆自己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边学习边提高,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净化与提高,大局意识和负责任意识得到增强。积极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时时把握动态形势,始终紧密跟随党中央的步伐。 二、在工作中,我本着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以学技术、长本领为目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我勤勤恳恳,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成长。

(一)面临着孤岛地区严峻的勘探形势,我和同事们一起自觉加压,为管理局地质勘探论证会作出积极准备。其间,大家日夜加班奋战了二个多月的时间,精细作出了各区块目的层构造图六幅,落实了探井井位目标10口,为孤岛地区的勘探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论证会的全方面接触,使我自己工作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特别的和同事一起奋战的时间里,我深深感受到了集体中团结奋斗的巨大作用。 (二)在接手孤北地区的勘探工作以来,通过对基础资料的不断积累、消化和吸收,对所管区块的地质情况有了基本的认识,工作也逐渐得心应手。工作中把握好每次学习的机会,一边不断消化前人所做的工作成果,整理已有的相关资料,从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不断向室内师傅学习他们工作中所得的经验,以供自己借鉴。工作中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常与他们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断思考,勇于探索,目前已基本能够独力开展各项勘探工作。今年组织并参与的《孤北斜坡带**街组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及勘探技术研究》项目获采油厂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对下步该区滚动勘探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业余时间里,面对地质所着重脑力劳动、以电脑为主要工具的特殊工作环境和超负荷工作量,以及缺乏体育锻炼,我积极参与各项文体活动以增强个人体质。专业方面,我也主动加压,积极与同事探讨GeoFrame、LandMark等行业软件的应用技巧,为顺利开展地质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同时经常对自己进行充电,不断学习当前热门的勘探方法原理,使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以适应将来的行业竞争,更好的为油田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常用地质图例及符号

地質圖元符號常有助於鑽探資料的記錄與解讀,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主要是用在鑽孔柱狀圖上,以「目視判別」的結果為主。目前國內各相關單位現 行所使用之「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並不一致,為建立一致之共識,並爭取廣泛的 支持,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乃依據我國中央標準局所制訂之國家標準 「CNS6589」、「CNS6590」、「CNS 6591」等編訂之。本次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之修 訂工作,期配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之製圖手冊加以整合(如對照表備註所列),而使「國土資訊系統自然環境基本資料庫分組—工程地質探勘資料庫」更能得到 政府機關及工程實務界之支持與使用。 本規範將地質圖元分為「土壤或沉積物」、「沉積岩」、「變質岩」及「火成岩」 等四大類,再將每一類圖元區分為「基本型」及「混合衍生與變異型」兩個類別, 並將其分別表列。對於某些業務,如果「基本型」之地質圖元符號即已夠用,那 麼「混合衍生與變異型」之圖元符號,即可將其視為「備而不用」,如此將可有 助於相關作業的簡化。 為了方便使用者選用圖元符號,我們也配合設計了分類代碼表。「0」代表粗分類,如果相關資料只需記錄其為岩石或土壤,則可採用此粗分類記錄方式。「奇數字首」的代碼,代表「基本型圖元」,「偶數字首」的代碼為「混合衍生及變異 型圖元」。因此,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共可分為以下九大類: 0、粗分類(基本型)

1、土壤或沉積物類(基本型) 2、土壤或沉積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3、沉積岩類(基本型) 4、沉積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5、變質岩類(基本型) 6、變質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7、火成岩類(基本型) 8、火成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 §8.2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8.2.1目的及任务 1:5万综合水文地质图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普查、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等野外资料的综合反映。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目的是全面、系统、清晰地反映工作地区的水文地质规律,阐明地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埋藏条件,反映地下水形成特点以及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岩性时代、水质、水量变化规律,地下水资源分布,并提出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圈定地下水开发远景地区,为今后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8.2.2要求 要充分、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力争具有科学性、地区性、综合性、实用性、艺术性。为提高编图精度,要求综合水文地质图在野外工作阶段及时确定含水岩组的分布界线及各类水点的位置和富水性界线等。 8.2.3内容及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 (1) 主图(1:2.5万或1:5万平面图,并附图例)。 (2) 剖面图。 (3) 辅助图件。 (4) 说明书。 主图反映多种水文地质因素,并有重点地突出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考虑水资源的综合评价,突出地下水资源远景区,兼顾一般水文地质条件。潜水与承压水,松散岩层和基岩的含水岩组皆表现在一张图上。若下伏有主要含水岩组则以隐伏型加以表示,并有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控制水点,以便尽可能反映较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 主图的主要水文地质内容 (1) 含水岩组的分布。一般是数个含水岩层的集合体,且常处在不同的层位,因而要求以地质时代确定含水岩组的垂向顺序。 (2) 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由于比例尺和研究程度所限,除以水点资料圈定外,少数地区也可以依据类比法确定岩组相对富水性的强弱。研究程度较高,含水层富水性变化则应以井(孔)涌水量的大小圈定,其富水程度的指标数则在图例中标明。 (3) 反映含水层的顶底板的埋藏深度,潜水、浅层承压水或深层水水位埋深,各类双层含水层结构以及下伏含水层顶板埋深及富水性。

12000地质填图规范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