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十二五规划

莱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繁荣平安、文明和谐的新莱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机遇条件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可达到39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5.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3.5%,占

“十一五”计划的10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13.9:49.8:36.3调整为“十一五”末的9.8:51.5:38.7。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同步提升。2006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连续四届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十佳“两型”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工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南部组团园区空间进一步拓展,配套日趋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橡胶轮胎、食品加工等产业,以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城区组团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产业档次稳步提高。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橡胶化工、矿产建材、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初步实现集群化发展,预计规模以上企业由“十五”末的400户增加到848户,5年增加了448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20.5%。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和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68.12万吨和72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51.4%和44.7%。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0.8万亩,粮经作物面积比由2005年的4:6调整到3.5:6.5。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着力培育壮大花生及花生加工、果品及果品加工、蔬菜及蔬菜加工、奶牛与奶产品加工、生猪与猪肉产品加工、肉食鸡与鸡肉产品加工等6大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龙头

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以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到“十一五”末,全市一产增加值达到38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增长50.7%。

服务业服务业水平水平水平明显提升明显提升明显提升。

。传统服务业档次进一步提高,利客来购物中心、利群购物广场等大中型超市及国美、苏宁等一批品牌专卖店相继落户莱西,豪邦度假村、源杰、悦海喜来等3个星级酒店投入运营,麦当劳、肯德基等一批特色外资餐饮企业引入我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推进,2010年,预计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年均增长17.6%,占“十一五”计划100%。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42.37亿元,开发面积283.95万平方米,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建成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省级水利风景区2处,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4.6亿元,比2005年的9600万元翻了2番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中盐青岛盐业、海诺医药等一批物流企业相继建成,成为拉动莱西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规划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南北两个组团发展的城市新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增加到30.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5.9%。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6.5平方米,被评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道路硬化、雨污管网、绿化、亮化及青岛绿野生态园、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等重点工程,城市服务功能和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投入40多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投入最大时期,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改造完成农村公路近1000公里,在青岛郊区五市中率先实现“村村通”目标;全市823个村庄实施了农村“五化”工程,硬化街道3518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新铺设自来水管道134.4公里,供水区域面积由2005年的26.9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的49.87平方公里,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累计投入电网建设资金5.7亿元,电网容量由“十五”末的27万KVA增加到63KVA,建成电气化镇8个,通过了山东省经信委、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电气化县验收。投资近1亿元,完成城乡有线网络数字化升级改造,数字电视光缆通村率达到100%,发展数字电视用户17.5万户。完成农民经济适用房、旧城改造17.62万平方米。

(三)生态莱西建设持续推进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2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6.3%,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8%,淘汰落后产能22万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循环经济顺利推进,全市13个园区、企业、村庄被列为青岛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清洁生产工作不断加强,全市29家企业通过了青岛市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

深度处理工程建成投产,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0万吨/日,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以上。先后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山东省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小城市。

(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242个,投资总额621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1个。总投资24亿元的伊科思新材料、10亿元的第派新材料、8亿元的联富国际装饰城、3.6亿元的金华莱西工业基地、3亿元的永隆化工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贡献度大的项目开工建设,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52个,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33个,累计到账外资7.12亿美元。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10年,预计全市外贸出口突破13亿美元。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纺织品、橡胶轮胎、机电产品、鞋类、服装、箱包、蔬菜、花生、鸡产品九大类出口商品,对日本、韩国、美国3个传统市场年出口均达到1.8亿美元,对非洲年出口近1.4亿美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80.5亿美元,年均增长7%,其中,出口55.4亿美元,年均增长8.4%。完成境外投资项目14个。

(五)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科技事业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事业成果显著

科技计划256项,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38项、青岛市级科技计划49项;取得科技成果178项,获得青岛市以上科技进步奖30

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处,建成青岛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我市成为国家首批科技富民强市专项行动试点县(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不断巩固。全市共有幼儿园222处,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5%;小学100处,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毕业合格率均达到100%;初中33处,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2%,毕业生合格率96.3%;普通高中3处,职业学校4处,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1%;先后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人才17481人。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先后撤并了3处普通高中、2处职业学校、2处初中、10处小学;投资1.81亿元,规划建设了莱西一中北校、香港路小学。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改造农村初中食堂26处,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仪器更新配套工程及中小学饮水设施更新工程;投资7720万元,拆除重建校舍8.8万平方米,加固和改造B、C级危房27万多平方米,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先后荣获“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单位”、“山东省农村教育扶贫助学工作先进集体”等21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强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全市开展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5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6处基层卫生院进入了国家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渡期。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12处卫生院门诊楼、病房楼的新建和改扩建,新建了卫生监督所和8处基层防保所办公楼,引进螺旋C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180台(件)。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56处,开放床位2531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84人;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0元,农民参合率达到99.35%。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食品药品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被评为“山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市”。

。组织实施“文化家园”工程和“农家书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屋”工程,全市15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文化站全部完成,基本实现了“镇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效,共调查登记上报文物点137处,公布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已公布莱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2个,莱西秧歌列入省级名录,6个项目列入青岛市级名录。我市继续保持山东省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

体育事业实现新突破。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拥有各类体育场地665个,投资1.48亿元建设的新体育中心部分项目投入使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竞技体育实现重大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了1金、1银、1铜的好成绩,实现了中国射箭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人口计生、老龄、档案、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六)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控制在74万人以内,“十一五”人口计划顺利完成。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316元和10197元,年均增长13.9%、13%,分别占“十一五”计划的110.6%和104.5%。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市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19平方米。市、镇、村三级就业网络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险种齐全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

(七)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完善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初步完成政府部门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为民服务代理制,2007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建立健全了行政许可配套制度,深入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和网上审批工作,行政许可事项由1067项压缩到83项,行政许可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全面推行镇务村务一体化公开,被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部门预算、政府性投资项目公开招标、跟踪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镇财市管镇用制度。顺利完成国有粮食购销公司、矿业集团、莱西宾馆等单位改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

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1.16万亩。组织实施了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八)和谐莱西建设成效明显

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党团组织健全,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6%以上,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平安莱西”创建活动,圆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任务;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打霸惩痞”、打击“两抢两盗”等专项整治活动,始终保持了防范和打击邪教组织的高压态势,全市信访案件、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安全事故不断下降。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诚信主题教育先进典型宣传、“道德在心中、文明在身边”主题宣传等系列活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健康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山东省首批文明城市、全国灭蝇灭蟑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的五年,是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这些成绩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方针政策,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立足莱西实际,解放思想,高点定位,科学发展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积极奉献,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的实践,为“十二五”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与先进县市相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二是产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特色不明显。三是产业层次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低附加值传统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品牌和名牌产品少。服务业占GDP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压力较大。四是经济运行质量不够高,财源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五是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三、“十二五”发展环境及条件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绿色经济、低碳发展新理念将带动我市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助推我市进一步提升优化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将为我市在更宽领域更多层次参与国际竞争,推进经济国际化带来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持续发展动力,内需增长空间广阔。国家部署若干区域发展战略将形成全国范围开发开放新格局,这使我市面临更为严峻的区域竞争压力,也对我市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有力推动。

从我市现状看,“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

展、提升质量的关键时期,龙青高速、青荣城际铁路和209省道拓宽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将推动城市发展空间迅速拓展,人口和产业聚集加快,为我市承接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加快融入半岛半小时、一小时经济圈提供了机遇。同时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建设半岛交通物流的枢纽和产业转移的枢纽、打造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合分析我市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十二五”时期,我市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握市情,体察民意,顺应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争先意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促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勇于创新,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先进位,努力推动莱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谋划好各项工作。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青岛次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战略,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把握6条原则:

坚持率先发展坚持率先发展。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较快的增速膨胀经济总量,推进跨越发展;以较高的效益提升经济质量,推进科学发展。

坚持转型发展坚持转型发展。

。以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政府工作的主线,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政府服务转型、社会管理转型,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发展。

。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保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政府,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完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发展。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和谐发展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促进公平正义。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规划目标要立足莱西实际,在兼顾全面和重点、需要和可能、连续性和阶段性、预期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青岛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确定的主要目标,围绕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进行设置。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初步安排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19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服务经济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一二三次产业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9.8:51.5:38.7调整为5:52:4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8%提高到23%。

(三)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市框架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现代化生态型湖滨城市特色更加突出。全市城镇化率由55.9%提高到63%以上。建立起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

效,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达到生态市标准。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初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5%以上。清洁能源得到大力发展,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确保完成青岛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五)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和1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企业各项社会保险征缴率达到97.5%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各项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的供水、供热、供气、交通等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六)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突出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统筹发展高中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普职比例大体相当,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年。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4‰。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事业持续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加强。社会稳定局面不断巩固,打防管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平安莱西、文明莱西、和谐莱西建设成效显著。

第三章交通布局、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一、交通布局

以建设半岛交通枢纽为目标,加快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构建以国省道为骨干、县乡道为补充的“五纵七横”的公路交通体系,连接半岛重要城市、客货运更加畅通的3条铁路运输体系,以城市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城乡客运一体化体系,到2015年,形成域内、域外相衔接,多种运输方式相融合的综合交通网络,构成以我市为中心连接周边县市、港口和重点城市的半小时和1小时经济圈。

公路:实施龙青高速(莱西段)、209省道、莱平路、水武路、日庄-旧店、李权庄-店集、武备-平度S217等新(改)建工程,“五纵七横”的公路网络更加完善;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及网化水平。

铁路:实施青荣城际铁路、莱西至海阳铁路建设,形成3条轨道交通线路。

客运:新建汽车站1座,开辟省际客运线路5条、市际客运线路8条、市内客运线路4条,初步实现道路客运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二、城镇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坚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方针,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合理引导人口聚集,进一步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达到63%

以上。按照“提升中心、突破南部”的思路,构建“两点布局、组团发展”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以姜山新城为次中心,重点中心镇、小城镇梯次发展的城镇体系,打造青岛次中心城市,建设富有“绿城水乡”特色的和谐宜居的生态型湖滨城市。

中心城区

:人口和金融、商贸、餐饮集聚中心,主要功能为中心城区:

居住、商贸和公共服务等。到“十二五”末,人口由“十一五”末的26万人增加到30万人,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30.8平方公里增加到33平方公里。

姜山新城

姜山新城::胶东半岛轻工业功能区和都市休闲区。依托姜山轻工业功能区建设,带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形成以现代工业和都市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姜山新城。到“十二五”末,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

重点中心镇和一般镇

重点中心镇和一般镇::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科学调整城镇布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以南墅、夏格庄、河头店等重点中心镇为主要节点,其余镇为一般节点,构筑梯度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到“十二五”末,重点中心镇驻地人口规模达到2万人以上,一般镇驻地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

三、产业布局

按照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科学合理布局城镇功能空间,优化全市产业布局。

(一)一产布局

。“十二五”期间,按照南菜北果总体布局,突出打种植业。

种植业

造“三线二区一流域”。

三线——

环线:沿环湖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青岛富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青岛深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水集街道姜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打造莱西市环湖休闲观光农业长廊。

横线:沿姜夏路、躬仁路发展粮油高产示范区。主要包括姜山、李权庄、夏格庄等镇。依托青岛市粮油高产创建项目,规划建设15万亩粮油高产示范区。

纵线:沿水蓬路、南城线、省道209线发展设施蔬菜。主要包括河头店、孙受、店埠等镇。以新式高档日光温室栽培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示范小区3万亩。

二区——

苹果新模式栽培示范区:主要包括南墅、马连庄、河头店、日庄等镇。以发展苹果新模式栽培为重点,依托马连庄果蔬批发市场,形成高档优质果品集中区。规划建设苹果新模式栽培示范园5万亩。

设施果树栽培示范区:主要包括孙受、武备等镇。以发展大棚葡萄、大棚油桃为重点,形成果树设施栽培集中区。规划建设

设施葡萄5000亩,设施油桃4000亩。

一流域——

沿沽河流域规划出口创汇蔬菜、超市精细蔬菜示范区(主要包括日庄、马连庄、河头店、沽河、水集、武备、孙受、院上、店埠等沿沽河流域所在镇、街道)。

畜牧业。培育以奶牛、肉鸡、生猪为主导,以肉牛、肉羊、蛋鸡为补充的产业格局。

奶牛:依托雀巢公司等乳品加工企业,以夏格庄、李权庄、姜山、日庄、马连庄、沽河等镇(街道)为重点区域,新发展奶牛养殖场(小区)50处。

肉鸡:依托九联、六和万福等企业,以沽河、河头店、李权庄、夏格庄、姜山、日庄、武备等镇(街道)为重点区域,新发展肉鸡养殖场(小区)39处。

生猪:依托万福集团,以院上、河头店、南墅、日庄、武备、沽河等镇(街道)为重点区域,新发展生猪养殖场(小区)50处。

(二)二产布局

抓住209省道拓宽改建、青荣城际铁路和龙青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机遇,以G204、S209、S602为轴线,构建以城区和姜山新城为主体,镇级工业小区为补充的工业发展布局。

城区组团以经济开发区、水集、望城、沽河等现有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信息技术、食品加工等产业。

南部组团以姜山轻工业功能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橡胶轮胎、机械制造、新材料和循环经济等产业,着力打造山东半岛重要的轻工业基地。

店埠、院上、武备、夏格庄、孙受、马连庄、日庄、南墅和河头店等镇根据各自优势,重点为两大工业组团搞好配套加工,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级工业小区。

(三)三产布局

结合城镇规划和交通布局,着力构建半岛“休闲旅游中心、餐饮购物中心、物流集散中心”。

休闲旅游中心””。以莱西湖、月湖、江山湖为中心,构筑“休闲旅游中心

“一山(大青山)、两河(大沽河、洙河)、三湖(莱西湖、月湖、江山湖)”的旅游格局。

“餐饮购物中心

餐饮购物中心””。以城区为中心,培育发展中心城区商贸区;依托姜山轻工业功能区建设,规划建设姜山新城商贸区。

“物流集散中心

物流集散中心””。在城区规划建设集装箱、建材、食盐等3个专业物流中心和1个综合物流中心;在姜山新城规划建设姜山

物流园区;依托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和马连庄果蔬批发市场,培育发展农产品集散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