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13-14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

沪科版13-14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
沪科版13-14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

1.在冬天,向玻璃杯内倒开水前,往往先倒入一些温水,将杯子热一下后倒去,再将开水倒入杯中,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 .清洁杯子

B .使玻璃杯变得容易热传递

C .使玻璃杯内外温差不致过大,杯子不易损坏

D .使玻璃杯内外温度相等,杯子不易损杯 2.人们常说井水冬暖夏凉,这是因为 ( )

A .井内冬夏温度变化小,地面冬夏温度变化大,所谓“冬暖夏凉”是井水温度与地面温度比较而言的

B .井水受地热的作用而有较多的热能

C .井水远离地面,不受空气流动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多的热能

D .井水暴露在空气中,夏天气温高,蒸发得快,吸收了较多的热量,因而温度较低

3.炎炎夏日,气温节节上升,温度计内水银柱慢慢升高,此过程中水银的( ) A .质量变大 B .密度变小 C .内能变小 D .比热容变大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温度下液体都可以蒸发

B .所有的固体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C .物质升华时会放出热量

D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5.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 A .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 .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 .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

D .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小水珠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6、如图所示是用电热水壶烧水时的情景,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时能量的转化与热机压缩冲程能量的转化相同 B .水沸腾时,继续通电,水的温度会升高 C .壶盖和壶口上方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 .烧水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内能

----------------------------------------------

--------------------------------------------------------------------------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班级(一定要写)

: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考场:__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7.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越多,放热一定越多

B.温度相同的物体,其内能一定相等

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

D.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其内能一定增加

8.小明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小明对此有下列理解,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A.组成塑料的分子问间隙很小,汽油会源源不断地渗出塑料桶来

B.汽油与塑料桶发生化学反应,塑料桶将被熔化

C.汽车运行中汽油和塑料不断摩擦,积累电荷太多容易发生放电引起火灾D.塑料是热的良导体,汽车运行要发热,热通过塑料桶传给汽油达到燃点会引起火灾

9.如右图所示,验电器甲带负电,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乙不带电,用一根带

绝缘柄的铜棒连接两验电器,则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电流方向为甲→乙,甲箔片张角减小,乙箔片张角增大

B.电流方向为乙→甲,甲箔片张角减小,乙箔片张角增大

C.电流方向为乙→甲,甲、乙张角不变

D.因为只有甲箔片上带负电,所以铜棒中无电流,甲、乙箔片

张角都不变

10.如右图,L l和L2是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当电流表A l的

示数为0.4A时,电流表A2、A3的示数分别是( ).

A.0.4 A,0.4 A B.0.8 A,0.8 A

C.0.4 A,0.8 A D.0.8 A,0.4 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1.小明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为此,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观察其蒸发的快慢。实验过程中小明需控制????????、?????????和?????????相同。

12.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冰和水的体积与温度的

关系,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

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右下图所示的图象。请

你观察此图象回答问题:

冬天,当河面结冰时,与冰接触的河水温度

是 ℃,较深河底的水温是 ℃。 13.如右图所示是某位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 ,该同

(填“正常”或“不正常”)范围。现在,英美等国家多用华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1709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用℉代表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每格表示1℉,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体温计的读数也可以记作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4.白炽灯泡中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的 。在南极考察时,测气温不用水银温度计,而用酒精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 。 15.如15题图所示,L 1、L 2、L 3是三个相同的小灯泡,A 、B 、C 、D 是四个接线柱,若只将A 、B 相连,则电灯________发光,它们是________联的。

16.如16题图所示,为四个用丝线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D 球带负电,另外三个球中,一定带正电的是 ;可能带负电的还有 ;可能不带电的有 。 三、作图题:(4分)

17.在右侧画出左侧实物接线图对应的电路图。

15题图

(1) (2)

(3)

16题图

四、实验探究题:(18题5分,19题6分,20题6分,共17分)

18.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

_________℃,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 _____。在第6min 该物质处于___ 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23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某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

D.盛放水和另一种液体的容器相同

(2)加热到一定时刻,水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这表明实验时的大气压强(选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而另一种液体相应时刻并没有沸腾,但是温度计的示数比水温要高得多。请你就此现象进行分析,本实验的初步结论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选填“相同”或“不同”)。

(4)本实验除了能够说明上述问题之外,还能够说明许多问题,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问题:。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

题----------------------------------------------------------------------------------------------------------------------------------------------------------------------------

-------------

20.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小红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

(1) 闭合开关,观察灯泡L 1、L 2的发光情

况是 ;两电表A l 、A 2

的指针偏转情况是 。

(2)请你在原图上适当改动导线的连接,使

电流表A l 、A 2分别测量 L 1、L 2支路的电流。

(要求:在需改动的导线上打“x ”,用笔将改动

后的导线画出,导线不能交叉,改动尽可能少).

五、综合应用题:(21题7分,22题7分,共14分)

21.有一个能装50㎏水的太阳能晒水箱,其接收太阳能的面积为2㎡,该晒

水箱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为E =3.2×106J∕(h·㎡)。(水的比热容为4.2×103J∕

(㎏·℃))求:

(1)如果每天接收太阳能的时间为8h ,则该晒水箱每天可以接收多少焦的太

阳能? (2)由于热量的散失等原因,水的吸热效率只有60%。那么,该晒水箱一天

吸收的太阳能可使这50kg 的水升高多少摄氏度?

----------------------------------------------

--------------------------------------------------------------------------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班级(一定要写)

: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考场:__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22.液化石油气的热值高达4.6×107J/ kg,一些不法商贩为谋取暴利,常将液化石油气与价格低廉、热值仅为2.9×107J/ kg的二甲醚混合装入钢瓶内销售给客户.我市质监局对某液化石油气站销售的瓶装燃气进行检测:将质量为100kg、初始温度为31℃的水装入容器内,用高效炉灶燃烧瓶内燃气加热容器中的水直至100℃恰好沸腾,瓶内燃气消耗了0.84kg.通过高效炉灶,水能吸收燃气完全燃烧释放热量的75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水=4.2×103J/(kg·℃),问:

(1)瓶内燃气的热值是多少?

(2)该液化石油气站销售的瓶装液化石油气是否掺混二甲醚?

2020届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1

九年级物理阶段性测试试题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请仔细阅读本说明! 1.本试卷只能在答题纸上作答,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作图题使用铅笔做答,其它试题使用蓝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做答。考试期间,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2.考试结束,答题纸交回。试卷请带回保存。 切记仔细审题,祝你成功! 加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 l 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对下图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3. 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 A.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空气比水容易传递热量 C.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以上都不对 4.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50℃ B.在AB 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AB 段物质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 第8 min 后物质处于液态 5. 关于热量、功,内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量、功、内能的国际单位都是焦,所以三者的物理意义是相同的 B.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C.克服摩擦做功可使物体的热量增加 D.对物体做了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6. 右图中两名儿童的取暖方式是( ) A.两人都是通过做功取暖 B.两人都是通过热传递取暖 C.男孩通过热传递取暖,女孩通过做功取暖 D.男孩通过做功取暖,女孩通过热传递取暖 7. 现代火箭用液态氢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 A.较大的比热容 B.较低的沸点 C.较大的热值 D.较高的凝固点 8.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 ) A.“飘渺的雾”是 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 熔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 凝华现象 D.“轻柔的雪”是 液化现象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档

2020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 档 Contract Template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

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足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2018年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 九年级物理试卷 (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 一、选择题(每題2分,共32分) 1.汽油机工作时把内能转化为( ) A .机械能 B .电能 C .化学能 D .核能 2.如图6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 3.海波的熔点是480C ,则480C 海波是(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4.两只同样的水银温度计在相同的气温下,其中一支玻璃泡上包有浸过酒精的 湿沙布,则( ) A 包有湿沙布的温度计读数较小 B 包有湿沙布的温度计读数较大 C 两支温度计读数一样 D 条件不够,无法确定 5.冬天,牙医常把检查口腔的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后才伸进口腔内进行 检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B 进行消毒 C 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 防止镜框因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6.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0℃的冰没有内能 C.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7.下列实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地球外的石块,坠入地球的大气层成为流星 B 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 C 两手相互摩擦,手心发热 D 凉鸡蛋泡在热水中,温度升高 8. 质量相同的两个物质,由于吸热而升温,若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1:2 ,升高的 温度之比为3:2 ,则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 ) A 3:4 B 4:3 C 1:3 D 3:1 A.山间形成的浓雾 B.河面冰雪消融 C.草叶上形成的“露珠” D. 草叶上形成的“白霜” 图1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期(沪科版) 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8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较差,物理成绩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二是物理计算能力不强。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期工作的重点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如果能突破这两个问题,那么学生的物理成绩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章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第十二章物态变化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 热、对一些物理现象的解 释 液化和汽化 升华和凝华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比热容;内燃机;热机效 率 比热容和热机效率的 计算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电路组成、串联电路和并 联电路、电流 并联电路、电流、电压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电阻和变阻器;欧姆定律; 伏安法测电阻;电阻的串 联和并联 变阻器、电阻的串联和 并联 第十六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 关;功率;测量电功率 测量电功率 四、教育教学方法与措施 1、科学地布置作业,尽量减少重复作业,提高作业的效益。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采用书面作业与实践操作作业相接合的方式,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3、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4、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拥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沪科版) 篇一:沪科版九年级物理2021第一次月题2 第一学期物理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2、以下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衣柜里放樟脑丸片,利用了汽化B.气温低于水银熔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为了水的汽化吸热 D.电冰箱使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在冷冻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 3、对下列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C.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D.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4、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 内能就一定不变 C.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D.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

越多 5、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用相同热源分别同时加热,液体的温度与时间 的关系图象如图3所示。则 A.加热相同的时间,乙吸收的热量小于甲 B.甲的比热容大于乙 C.吸收相同的热量,甲升高的温度小于乙 D.升高相同的温度,甲吸收的热量大于乙 6、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有许多重要的性质。下列关于水的理解正确的是【】 A.0℃的水没有温度,内能为零 B.一杯水若温度升高,则内能一定增大 C.加压可使冰的熔点降低,也可使水的沸点降低 D.30℃的水比20℃的水具有更多的热量 7、为体现低碳经济的理念,上海世博会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其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的面积达3× 104m2,年发电量3×106 kW·h.若这些电能由火力发电站提供(煤的热值为3×107J/kg,煤完全燃烧释放 的内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是30%),则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煤炭的质量为 A.2.0×10kg B.1.2×10kg C.3.6×10kg D.1.2×10kg 4556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一定吸热 B.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给内能小的物体 C.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D.高温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比低温物体剧烈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温度计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四.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试卷上期末考试试题

图 1 学校 班级 姓名 坐号 成绩 ………………………密……………………封……………………装……………………订……………………线……………………… 晋江市2010~2011年九年级上期末考试 物理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 确的,错选、多选或不选得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题首对应的位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 .人的正常体温; C .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 D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2.库仑(符号是 C )是下列那个物理量的单位( ) A .电功; B .电压; C .电荷量; D .电功率。 3.在下列仪器中,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是( ) A .电压表; B .电流表; C .测电笔; D .验电器。 4.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四个冲程组成的,图1中表示吸气冲程的是( ) 5.如图2所示,甲图是小文连接的实验电路,与这个实验电路对应的电路图是乙图中的( ) 6.阻R 1、R 2(R 1>R 2)组成的如图3所示的四种电路,其中电路总阻值最小的是( ) 7.如图4所示,当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形成白色 雾气,这就是飞机“拉烟”现象。此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 .蒸发; B .熔化; C .液化; D .凝华。 8.如图5所示,属于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9.小文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一轻小球,它们相互吸引则小球( ) A .一定带正电; B .一定带负电; C .一定不带电; D .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10.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都是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⑴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⑵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⑶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⑷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 .⑴⑵; B .⑵⑷; C . ⑴⑶; D .⑶⑷。 11.在如图6所示的各种情况中,符合安全用电的是( ) 12.如图7所示,下列用电器的额定电流最接近4A 的是( ) A B C D R 1 R 2 R 1 R 1 R 2 R 2 图3 图6 图2 图4 图 5 图7 A .家用电冰箱 B .电视机 C.电压力锅 D.节能灯

沪科版九年级九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8年邹城四中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24分)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2.以下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衣柜里放樟脑丸片,利用了汽化 B.气温低于水银熔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为了水的汽化吸热 D.电冰箱使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在内部冷冻室要液化,在外部冷凝器要汽化 3.对下列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C.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D.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4.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D.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5.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有许多重要的性质。下列关于水的理解正确的是()A.0℃的水没有温度,内能为零 B.加压可使冰的熔点降低,也可使水的沸点降低C.一杯水若温度升高,则内能一定增大D.30℃的水一定比20℃的水具有更多的内能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一定吸热 B.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给内能小的物体C.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的体积有关D.高温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比低温物体剧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版)汇总教学提纲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 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 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

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 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 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 第二章 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影子、日食、小孔成像、 2-1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特点: 光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试卷月考(三)

九年级物理月考(三)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入答案栏内) 1、家庭电路中的插座、日光灯、电视机、电冰箱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一定串联 B、一定并联 C、可以是串联,也可以是并联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Z220--15”的白炽灯,正常发光时的额定电压为15V B.手机正常工作的电流约为10A C.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 D.一盏台灯的功率约为500W 3、下列用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 A.电风扇B.电动机 C.电视机D.电饭锅 4、由欧姆定律I=U/R导出R=U/I,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大 B、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小 C、导体的电阻在电流减小到零时非常大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将长短、粗细都相同的铜导线和铝导线串联,通过铜导线的电流为I1,通过铝导线的电流为I2 , 则() A、I1=I2 B、I1>I2 C、I1<I2 D、无法确定 6、某档案馆的保密室进出门有下列要求:甲、乙两资料员必须同时用各自的钥匙 (S 甲、S 乙 分别表示甲、乙两资料员的钥匙)使灯亮,才能进入保密室;而馆长只 要用自己的钥匙(S 馆长 表示馆长的钥匙)使灯亮,就可以进入保密室。下列电路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7、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电路正常工作。但过了一段时间,小灯泡发生断路,这时 A.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C.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D.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8、如图所示是A、B两定值电阻的U-I图象,由图象中信息可知()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 班级姓名 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 第一节.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水的熔点是0℃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 度为沸点。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升、华化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50℃,最小刻度值为1℃。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③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6.热量(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2)单位:焦耳(J) (3)计算公式: A物体的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吸收的热量: B物体的温度由C t?1降低到C t?2时放出的热量: 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J/(Kg。℃)

九年级上册沪科版物理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沪科版物理 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

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物理试题(沪科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所述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 .吃冰棒解热 B .深秋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霜 C .夏天湿衣服晾干 D .冬天,戴眼睛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出现一层雾 2.如图1所示为内燃机的能流图,则内燃机的效率可表示为( ) A.%100?=E E E E E 4321+++η B. %100?=E E 1 η C.%100?=E E E E 431++η D. %100?=E E 2 η 图1 3.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快的液态氯乙烷做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 A.汽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4.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B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能内 气 废有用机械能失损热散失 损械 机E 能内气燃E 1 E 2E 3 E 4

图3 C .某铁块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小 D .温度高的物体把温度传给温度低的物体 5.图2所示的电路中小灯泡正常发光.若将小灯泡和电流表的位置对换,则 A.小灯泡不会发光 B.小灯泡会被烧坏 C.电流表示数不变 D.电压表示数不变 6.下面图3中的四个电路图中哪一个与右边的实物电路相对应( ) A B C D 7.图4中所示的电路中,若要使L 1和L 2两灯组成并联电路,开关的断开与闭合情况应是 A .S 1、S 2断开,S 3闭合 B .S 1、S 2闭合,S 3断开 ( ) C .S 1 、S 2、S 3都闭合 D .S 2、S 3闭合,S 1断开 图4 图 2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知识点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与凝固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如冰化成水 3.晶体熔化:A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B 特点:(1)吸收热量(2)温度不变。 C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铁水变成铁棒 5.晶体凝固:A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B特点:①放出热量;②温度不变。 5. ℃℃℃℃ min min min min 晶体熔化晶体凝固非晶体熔化非晶体凝固 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医用酒精消毒时感到手凉) (2 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如雾、露水、各种“白气”。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试卷~初三月考试卷(一)答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小格1分,共33分):1、凝固 熔化 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 变 2、缥缈的雾(或晶莹的露) 放热 凝华 放热 3、升华 凝华 4、37.5℃ 38℃ 5、(1)、比热容 小 高 (2)、吸热 加快 6、热传递 做功 7、温度 热量 内能 8、化学 内 内 机械 9、负 吸引 10、电源 用电器 11、略 12、串 并;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3、A 14、A 15、D 16、B 17、C 18、B 19、 B 20、 C 21、C 22、 D 23、A 24、C 25、C 26、D 27、B ; 三、问答题(每题2分,共4分):28、沙漠地区沙石多,沙石的比热容较小(1分),在相同的条件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沙石的温度变化较大,因此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 29、汽油机的燃料是汽油,柴油机的燃料是柴油 汽油机气缸顶部是火花塞,柴油机气缸顶部是喷油嘴 汽油机吸入的是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柴油机吸入的是空气 汽油机用电火花点燃,柴油机进行压燃式点火 汽油机效率较低,柴油机效率较高 汽油机用在小汽车、低速飞机以及一些轻巧的机械上,柴油机用在载重汽车、火车、轮船、拖拉机上; 四、实验探究题(每小格1分,共21分):30、(1)、温度计 水 停表(或秒表) (2)、水浴(或隔水加热) 使冰受热均匀 (3)、①、吸 不变 晶体 ②、0℃ ③、固液共存 31、 (1)、①、质量 ②、相等 (2)、温度计 停表(秒表) (3)、①、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②、质量不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③、3 4 ④、物质的种类 32、(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和侧壁 (2)、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内的液面齐平; 五、计算题(第33题4分,第34题8分,共12分): 33、6321 2.5210(2)(1) 4.210/()(1)()60(2818) Q Q J c J kg m t m t t kg ?====???-?-分分℃分℃℃ 34、76 (2)0.14 1.210/(1) 1.6810(1)Q mq kg J kg J ==??=?分分分 6321 1.6810(2)(1) 5.71(1)() 4.210/()(100Q Q J m kg c t c t t J kg ?===≈?-???分分分℃℃-30℃) 初中物理试卷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

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a、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b、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c、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与沸点。 d、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e、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一、奇妙的水 1.世界上70%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大部分的水储存在海 洋里和南北极的冰山上。 2.水是循环着的:高山上的水低处的水 海洋天空高山 3.水存在的形式:水蒸气、液态水、冰、雪、雾、云、 雨、霜、露、冰雹。 二、水之旅 1.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冰、雪、霜、冰雹 液态:水、雾、云、雨、露 气态:水蒸气 2.三种状态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物体存在的其他状态:等离子体、超固态、中子态。 三、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1)晶体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非晶体内部原子 的排列无规则。 2)熔化(melting):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熔化。

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沪科版)

下坝中学2011—2012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 第一次月考 九年级( )班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 填空题(共26分,每空1分) 1、 把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表示出来:(1)烧开水时冒“白气”:_______。(2)夏天湿衣服晾干: __________。(3)冬天早晨看到草地上的霜:________。(4)用久了的灯丝变细:_________。(5)钢水浇铸成火车轮:_________。(6)吃冰棒解热:__________。 2、 柴油机和汽油机在构造上的主要区别是柴油机的气缸顶部没有_________而有________,在吸气冲程 里,汽油机吸入气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柴油机吸入的是___________。 3、 煤油的比热容是C=2.1×103J/(kg ·0C),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5kg 的水温度升高200C ,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J ,若这些热量被质量相等的铜块吸收,则铜块升高 的温度_________200 C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 一杯水变凉了,它的内能_________,比热容________。(选填“增大、变小或不变”) 6、 冬天,双手反复摩擦,手会感到暖和;用嘴对着双手“呵气”,手也会感到暖和,前者是利用__________ 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__________增加了手的内能。(选填“做功”或“热传递”) 8、乙两金属球的质量之比3:5,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5,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C 甲:C 乙=__________。 9、,雪后寒”这名俗话中“霜前冷”是指结霜以前气温一定很低,水蒸气才能直接___________成霜;“雪后寒”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列车上,“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田……”欢快的歌声, 把人们带到了美丽的新疆: (1) 天山上的冰雪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冰库”,冰雪熔化时温度是______0C ,熔化过程中冰雪需要 ________热量。 (2) 天山雪水灌溉农田时,为了使水次源得到充分利用,常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这样做的好处是减 少输水过程中水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 新疆是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遇到干旱时节,当天空乌云密布时,人们用飞机把干冰撒向天空, 实施人工降雨,这是通过干冰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为气体,而_______热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 、先升华后蒸发 B 、先液化后蒸发 C 、先液化后升华 D 、先凝华后升华 2、“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是两种使液体停止沸腾的方式,运用物理学的知识对此进行分析,其正确的是( ) A 、都只能暂时止沸 B 、都能彻底止沸 C 、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D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3下列事件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 B 、冬天室内使用暖气取暖。 C 、用锯锯木板,锯条发热。 D 、盆中的热水温度逐渐降低 4、一带电体去靠近轻小物体时发现二者相互吸引,则轻小物体( ) A 、一定带电 B 、一定不带电 C 、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不带电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天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 、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6、图所示为路口交通指示灯的示意图。指示灯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灯光的变化指挥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行为。据你对交通指示灯的了解可以推断( ) A 、红灯、黄灯、绿灯是串联的 B 、红灯、黄灯、绿灯是并联的 C 、红灯与黄灯并联后再与绿灯串联 D 、绿灯与黄灯并联后再与红灯串联 三、简答题(6分) 1、加油站里面写有“严禁用塑料桶装载汽油”的字样,请简要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道理。 2、贵阳市被称为“爽爽的贵阳”,主要是贵阳市的水资源丰富和森林覆盖率高,请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四、科学探究题(29分) 1、 (6分)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该图像能够获得合理的的信息,有: 信息一:海波的初温为250C ; 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